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小学第十二册语文第八课《宋庆龄和她的保姆》课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第十二册语文第八课《宋庆龄和她的保姆》课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27059bacaaedd3382c4d3ca.png)
人教版小学第十二册语文第八课《宋庆龄和她的保姆》课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二册教材修订后的新增篇目,在教材中被安排在第二组,属略读课文。
全文向读者介绍了宋庆龄和保姆李燕娥之间的感人故事,赞扬了宋庆龄尊重热爱劳动人民,真诚平易对待他人的优秀品质。
文章截取了她们相处的几个生活片断展开叙述,语言朴实,内容生动,感人至深。
教学中应抓住她们之间的身份差别,体会人物语言、行为,进而理解人物的崇高品质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体会宋庆龄尊重爱戴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并从中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
2、抓住人物的具体事例和具体表现,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自主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审题激疑,感知内容。
1、你听说过宋庆龄这个名字吗?对于她你了解多少?(关注学生认知基础,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2、你了解宋庆龄的保姆吗?她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板书课题。
(自由谈话,有意识地引发对比,在伟大与普通的对比中,激起学生疑问,引导学生从题目的理解中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读书质疑,学读定向,自主研讨,交流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地对话,才能让学生获得独特的理解和体验。
也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针对学生读书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理解。
教师可以学生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参考性题目,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如:(1)“晋谒”“搭讪”“绝口不提”“显赫”的意思。
(2)李燕娥对敌人的利诱,为什么都能一一拒绝?(3)通过读文和课下搜集的资料,你认为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4)你认为,宋庆龄和保姆之间和谐融洽的关键是什么?(尊重学生的读书方式,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提出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2024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2024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f9d7c84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8.png)
2024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2024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一、教学目标1. 能正确阅读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取主旨大意。
2. 能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理解和运用词语、短语和句子。
3. 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章的书写和写作。
4. 能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赏析名篇(包括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学习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意识。
2. 学习解析课文的方法,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学习写作技巧,初步掌握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安排本册的教学内容较多,需要全面掌握和理解,因此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将课文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进行教学。
1. 第一模块:导学与课堂讲授(1周)- 导学: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预测课文内容。
- 课堂讲授:结合幻灯片、课件等多种手段,进行对课文的独立阅读、教师讲解、学生讲解等形式,全面理解课文。
2. 第二模块:阅读理解与课文分析(2周)-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题目、阅读理解题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的逻辑思维能力。
- 课文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结构和篇章结构,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3. 第三模块:写作训练(2周)- 记叙文写作:通过学习记叙文的写作要点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写作自己的记叙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说明文写作:学习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引导学生写作自己的说明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 议论文写作: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要点,引导学生写作自己的议论文,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论述水平。
4. 第四模块:文学作品赏析(2周)- 文学作品欣赏:通过名篇赏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 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通过学习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阅读和分析。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灯光》导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灯光》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98ba3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07.png)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灯光》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学校语文第十二册《灯光》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将来的美而好期待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3、感知文章的结尾与开头相互呼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懂得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地珍惜。
学情分析:课前预习导学:1、自读课文,勾诞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并把生字新词摘录下来。
2、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
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课堂学习研讨:1、检查课前预习:2、自学研讨:(1)细读3-11自然段,思索:郝副营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找:找描写郝副营长的句子。
★ 品:抓住关键词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书上。
★ 读:读出你的感受。
★ 概括说说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郝副营长是一个的人。
(2)文章标题是“灯光”,并且在开头、结尾都写到天安门前的灯,有什么深意?批注在书上。
(3)学了这篇文章,你想说些什么?3、(1)小组相互沟通(相互沟通自己的批注笔记,并试着修改)。
(2)全班展现。
(师适时指导朗读)4、师生课堂小结:四、学习达标检测:1、看拼音写词语。
yī zhǎn gng chǎn dǎng jiān mi()()()yǐ zhe j jīng hu shn cu gu()()(li din nǐu chōng jǐng zh yo)()()()qiān jūn yī fā bo l cuǐ cn()()()2、写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反义词照射()光明()雄伟()暖和()赞美()赞美()3、妙句赏析。
广场上千万盏灯悄悄地照射着四周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暖和。
人教版小学第十二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小学第十二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49722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1f.png)
人教版小学第十二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小学第十二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
会写方、半、巴3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点:认字和朗读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猜谜:小朋友们,老师想请大家猜个谜语,好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都不见。
(雨)2、大家都知道是雨,谁来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大雨、小雨、毛毛雨、雷阵雨、狂风暴雨。
)3、师:不知道小朋友有没有玩过雨,蒙蒙细雨中,伸出小手接一接凉丝丝的雨点,张开嘴巴尝尝甜甜的雨丝,再看看小花小草上鲜活的水珠儿,那真是一件有趣的事。
今天,洪老师把雨点儿请到了我们的教室,(出示多媒体课件雨点儿)谁来亲切地跟雨点打声招呼?一起亲切地叫一声雨点儿(指导读准轻声、儿化。
)二、初读课文1、雨点儿还为我们带来了他自己的故事想听吗?(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朗诵课文)听完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2、这个故事就在课文第12课,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读课文。
要求: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和老师。
3、多种形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看多媒体课件,学习课文。
1、第一节:(1)出示第一节,自由朗读,问:你读后知道了什么?(2)理解词语数不清,问课文里说什么数不清?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数不清?出示词语飘落,请学生演示纸片、树叶、橡皮等落下的情景,问那些东西可跟飘落做朋友?出示句式:﹍﹍﹍﹍从﹍﹍﹍﹍﹍飘落下来。
(3)指导朗读第一节。
(4)齐读第一节。
2、第二、三、四节(1)(播放多媒体图2)数不清的雨点儿飘落下来。
这时,半空中,一个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说起悄悄话来,让我们听听它们说了些什么。
(2)你听懂他们的谈话了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3)导读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指导学生体会你呢这句话的意思。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单元四《口语交际·作文》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单元四《口语交际·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f62dad96529647d272852b9.png)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
三、召开“自我保护”座 谈会
四、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
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 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得生命。 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 脆弱。但是,很多灾难得背后, 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 们得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 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 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 生命吧!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单元四《口语交际·作文》
赵娜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 备自我 保护得本领。能把自己看到、 听到、读到得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
表自己得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 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得欲望,能
【教学过程】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得一 个概念。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 说: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 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得知识体系 ──学会生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范文五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5e8e4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4.png)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范文五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篇1 教材内容简介:课文《穷人》选自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
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美好心灵。
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是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感悟能力的佳作。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这个理念,始终重视“以读为本”,突出感悟。
2.本次选择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通过精读重点部分的句段来揣摩主人公桑娜的心理活动,从而凸显主要人物桑娜的美好心灵和崇高形象。
达到作者与读者在情感上与心灵上的共鸣。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顾惜、勉强、抱怨、忧虑、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段(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二、重点难点疑点(一)重点、难点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https://img.taocdn.com/s3/m/48526544580216fc710afd57.png)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居里夫人高尚的品格,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3、联系上下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美丽”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走进居里。
同学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美丽,面对岁月的洗礼,它们有的黯然失色,有的却可以历久弥新。
你们知道眼前这位端庄美丽、令人仰慕的女士是谁吗?(居里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居里夫人的文章——《跨越百年的美丽》(板书课题)。
教师对居里夫人进行简单介绍和补充。
居里夫人是如此的美丽,可是她的美丽怎么会持续百年之久呢?这篇课文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共同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结合字典,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并弄懂不了解的词语的意思。
出示图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寻藤酸碱侵蚀卓有成效浑身乏力名誉头衔捐赠人声鼎沸里程碑三、听音默读,感悟美丽。
边听朗读边思考:1、居里夫人的美丽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外表美,内在美(心灵美)。
外表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除了美丽的容貌,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划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等会我们来交流分享,并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
3、为什么居里夫人的美丽可以跨越百年?4、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四、汇报交流,解读美丽。
1、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居里夫人坚定、刚毅、执著追求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读书)“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
人教版小学第十二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世纪宝鼎》课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第十二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世纪宝鼎》课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9326594f7ec4afe05a1dfca.png)
人教版小学第十二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世纪宝鼎》课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七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铸赠、铭文、堪称、结构、造型古朴、工艺精湛、钟鸣鼎食、一言九鼎、鼎志昌盛、龙兆吉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的一片美好的祝愿。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文中专业性的词语和结构复杂的句子。
对“世纪宝鼎”样子的介绍和对其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说明。
教学准备找一找有关鼎的图片,查字典了解“鼎”字的意思,搜集与“鼎”有关的词语。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中国人民送给联合国一份丰厚的礼物。
究竟是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题——世纪宝鼎。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1、师生共同介绍有关鼎的资料。
2、师生共同介绍联合国的有关资料。
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秘书处等。
其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1、自读课文,扫清文章的文字障碍。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把世纪宝鼎介绍清楚的?课文重点介绍的内容是什么?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大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中国人民赠给联合国一份珍贵的礼物——世纪宝鼎。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介绍世纪宝鼎的外形结构。
第三段(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世纪宝鼎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熟读课文,准备赠鼎表演。
1、投影出示:课后思考题二。
2、学生讨论:如何准备才能表演好呢?3、教师小结:要表演赠送宝鼎,介绍的重点是把宝鼎精美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
因此必须熟悉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第二课时一、赠送宝鼎表演1、小组演练赠送世纪宝鼎。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为人民服务》导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为人民服务》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ffc053284ac850ac02422e.png)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为人民服务》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为人民服务》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积累演讲知识。
2、理清各段的内容,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3、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______,字润之,笔名子任。
_93年_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村一个农民家庭。
_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实践论》等等。
______的诗词也很有名,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长征七律》等。
【时代背景】1、张思德生平张思德小名谷娃子,__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是个孤儿。
苦难的生活,磨砺出他坚韧的性格。
_33年10月第一个报名参加仪陇县的少先队,后加入红军,在战斗中立过功,因在战斗中浑身是胆,被战友们誉为小老虎。
_35年5月跟随红军长征。
_37年因伤病被编到警卫连,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_40年春调往延安,在中央警卫营任通讯班长。
_42年10月担任中央警卫团战士。
_44年9月5日,张思德带领战士挖窑烧炭,窑洞即将完成塌方,他奋力救出战士,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
张思德的一生是短暂的,他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
2、写作背景这篇演讲词是_______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的讲演。
_44年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______亲笔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下午1时以后,______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在本文中,______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
小学语文人教版《卖火柴的小女孩》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教案及实践反思
![小学语文人教版《卖火柴的小女孩》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教案及实践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9fa9748f524ccbff02184d4.png)
出示句子: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里面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词反复出现了两次,你发现了吗?(“幸福”)那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幸福”的?
(前一个“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后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三、生存的痛苦与死亡的快乐
1.作者把最美好的祝福给了小女孩最后的幻想,此时她是幸福到了极点,我们体会着这种幸福,放开声音来读一读!(生齐读)
出示句子: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情景朗读。师:(配乐)可是,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那把烧过了的火柴梗。那暖暖的火炉没有了(擦板书:火炉),喷香的烤鹅是幻影(擦板书: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也不见了(擦板书:圣诞树),奶奶(擦板书:奶奶)也走了,小女孩所有幸福的幻想都破灭了,她带着微笑,死去了。
教学目标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说明
一、课前经典诵读
情感铺垫,引发学习兴趣。
出示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多媒体出示小诗
二、复习导入,感受可怜
掌握童话阅读的方法;
对本课知识有一个大体了解。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篇童话,谁来说说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交流)
2.对比结尾,了解安徒生童话特点
(1)交流了解的安徒生童话故事的结尾。
师:孩子们,相信你们也看了很多安徒生童话故事,说说你知道的故事的结尾。
《月光曲》教学实录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实录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330af1fdaef5ef7bb0d3c55.png)
《月光曲》教学实录及反思一、教材内容分析:《月光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激发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善良的品格——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的乐曲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源于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文章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本实录为第三课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美育”这一主题展开,为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贝多芬的平凡和伟大、善良和真挚,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思路“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情感——直奔文章重点,品味文字美,想象意境美——追溯作曲根源,感悟情感美”。
二、教学目标:1、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悟《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
2、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理解《月光曲》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美,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美的基础上,真正感受到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所表现的景象,但文章并没有直接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这对于学生特别是我们农村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因为孩子们平时听音乐的时候不多,有意识地听更少,对音乐的理解不够,所以难以听懂。
加上学生抽象思维不强,当然就想象不出画面,感悟不到它的美,体会不到它的情感。
但孩子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形象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接收事物快。
在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如果我们教师能借助多媒体并有意识地引导和渗透有关内容,就能激发孩子们的情感,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在品味语言美、欣赏意境美、感悟情感美中领悟意境、旋律、情感之间的关系,真正领悟《月光曲》的内涵。
人教版小学第十二册语文第六课《向往奥运》课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第十二册语文第六课《向往奥运》课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cc77432998fcc22bdd10db8.png)
人教版小学第十二册语文第六课《向往奥运》课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
2.理解词语:流光溢彩、魅力、锱铢比较、沁透心脾。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①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自身特殊的勉力,影响着一切。
②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
(二)能力训练点l.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感受作者对2008年奥运会的渴望及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赞美与追求。
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这种感受,从而领悟我国申奥成功的重大意义。
教师教法点拨、诱导。
学生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交流资料,诱发“向往奥运”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2001年7月1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当得知中国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那一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是啊,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体会一下一个体育记者向往奥运的这种感受吧!二读悟品味,激发“向往奥运”1 自读自悟,把握情感基调(1)提出学习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画出感受最深的有关句子,并在课本上作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想。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组织交流。
a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b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特别是谈谈从那些语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目的是通过一些阅读感受的交流,汇集在一起,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作者的情感基调有个整体的把握。
)2 研读品悟,把握情感内涵(1)提出研读专题。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感受的?(2)小组合作研读。
A默读课文,找出作者表达这种感受的语句,读一读 B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句,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甚至联系自己收集的有关奥运会的资料进行感悟 C反复朗诵品味(3)集体交流感受(重点交流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如果学生感悟得比较肤浅,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同时,相机指导有关语句的朗读,反复揣摩,以读悟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d4912b0722192e4536f6d5.png)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教学进度:周次内容1 复习第一、二单元(上期已上了两个单元)第二周开始上新课。
2 10~~11课3 12 ~~14课4 积累·运用3~~16课5 17 ~~积累·运用46 19~~20课7 21~~积累·运用58 23~~25课9 26~~补充阅读2课10 五一放假11 补充阅读3课~~6课12~~17周毕业总复习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1卜算子·咏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揭示课题1.解题。
“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
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
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
毛主席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三、自学课文(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四、质疑问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齐读这首词。
二、合作探究1.出示学习目标。
六年级《中华第一龙》教案(精选3篇)
![六年级《中华第一龙》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cccf1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c.png)
六年级《中华第一龙》教案(精选3篇)六年级《中华第一龙》教案(精选3篇)《中华第一龙》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最后一组的一篇课文。
*为我们描述了“中华第一龙”的形貌,并由此进一步阐述了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以及龙文化的源远流长。
下面给大家带来了六年级《中华第一龙》教案,希望大家喜欢!六年级《中华第一龙》教案(篇1)在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
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然而却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
它是从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说明中华民族在形成初期,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
图腾,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
古时候,各个民族都会选取某种动物或某种植物作为图腾,以它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
比如,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
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因此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渐渐形成了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
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
至今,不少建筑物和生活用品,都以龙作为装饰,人们把它雕在房椽上、桥梁上、舟船上,刻在胡琴上、拐杖上、刀剑上。
节日里或庆典上,舞龙是最隆重的活动。
父母希望孩子有所作为也被称作“望子成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带有“龙”字的词语,都表示赞颂或祝福。
歌词“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抒发了我们民族的壮志豪情。
小学语文第12册教案(人教版新)
![小学语文第12册教案(人教版新)](https://img.taocdn.com/s3/m/7fff3656a45177232e60a216.png)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二册,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第十二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修订后的教材,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编排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的编排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本册教材精选课文,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
本册共有课文篇,其中精读课文篇,略读课文篇,选读课文篇。
此次修订,增加了课文分量,并对课文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和调整。
在篇课文中,保留了原教材的篇课文,新选了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课文。
如《向往奥运》抒发了对北京申奥成功的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世纪宝鼎》《清明上河图》《拉萨古城》《名碑荟萃》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丰富多彩、灿烂辉煌;《三克镭》展示了世界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鲁滨孙漂流记》体现了鲁滨孙挑战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新选课文还注意了体裁的多样性,有散文、诗、词,有简单的说明文,还有长篇小说的缩写和文言文。
本册教材的编排,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全册课文分为组,每组教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导读。
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提示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课例。
包括课文、预习或阅读提示以及思考•练习。
每组有—篇课文,这几篇课文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卜算子·咏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揭示课题1.解题。
“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
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
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
毛主席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三、自学课文(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四、质疑问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齐读这首词。
二、合作探究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
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
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
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
)5.激发想像,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背诵这首词。
(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三、总结、拓展1.师生小结毛主席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读写结合。
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2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严峻、恐怖、会意、一拥而人”等词语。
3、理解句子:(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思想内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学习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让学生体会正义之美,生命之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内容;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认为值得深人体会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必要时给予点拨。
(二)学生学法自学,讨论交流,深入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l、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难点弄清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
(三)解决办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讨,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受李大钊的精神及品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信心”加以分析,领会文章的主旨。
2、帮助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悟人物的思想。
3、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二)学生活动设计1、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李大钊同志的材料。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3、分角色表演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深化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四、小组合作交流(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归纳学习目标(各小组上交疑难问题,由教师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待下一步探讨。
)六、布置作业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3、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这里可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①“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设计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析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
最后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②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
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
(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③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
(“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可放手让学生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
学生会很快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最后可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深化理解。
)三、围绕重点,学习表达(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教师应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从文中学生能很快地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报三。
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四、总结、拓展1、把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学生可畅所欲言,在品评之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读写结合,发展技能。
(鼓励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附:板书设计3* 灯光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四)美育渗透点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学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难点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三)解决办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揭题,练说1、板书课题。
2、练说。
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