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新闻媒体“微”发展[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电视新闻媒体的“微”发展
摘要:伴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微博的出现,更是颠覆了以往的新闻制作和传播模式。
公众借用网络和手机走上了新闻事件的前台,极大扩展了“记者”的内涵和外延,让公众成为“话语权”的一分子,对传统新闻媒体造成了压力。
尤其在面对接踵而至的公共事件时,微博甚至开始呈现出时间上领先、舆论上主导之势。
本文结合国内部分焦点事件与作者所在电视栏目的微博运作经验,运用传播学理论,探讨在微博崛起的时代,电视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微博新闻传播电视媒体
玩微博,已成为当今不少年轻人娱乐、获取资讯和社交沟通的主要途径。
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透露,2010年底,中国互联网微博累计活跃注册账户突破6300万个,2011年中突破1亿,2012年6月猛增至2.74亿,使用率增长近300%,中国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已经过半。
微博在经历短短一两年的发展,就成为公民新闻报道的重要平台。
一、微博传播的特点分析
1、平民化传播:门槛低
新闻传播可以概括为议程设置、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三个环节。
微博传播在这三个环节均体现出人人可参与的平民化特点。
微博使得人们即使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都能就同一话题发表意见,构成
了虚拟的公共意见平台,依赖于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形成意见气候。
议程设置不再由大众媒体独立完成,公众对现实的认知、思考、评论更大程度地决定了媒体的议程设置,公众正在成为议程设置者,越来越多的私人话题正在演变成社会公共话题。
2、裂变式传播:速度快
时效性是新闻传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也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所在,更是众多媒体争夺的焦点。
微博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事,才使得微博传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在媒体竞争中异军突起。
微博用“转发”功能实现信息流、意见流,评论功能则使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形成评论,这种基于人际关系网络的几何级的聚变和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使微博迅速成为一张不断扩张的关系网络,使低门槛的个体信息和意见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
3、交互式传播:参与面广
在微博用户中,博友不再单纯扮演电视媒体中的“受众”,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传播中的主体、客体不再有清晰的区分,这让微博传播成为一种新型的交互式传播。
社交与自我的实现,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被认为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而微博恰好能使这种社交和自我实现得淋漓尽致的体现。
4、微博传播中“把关人”意识淡化
“把关人”是传统媒介传播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有效杜绝了虚假新闻的产生。
而微博用户数量庞大、信息量巨大,在激发网民自由表达个人想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滋生了少数缺乏自律、不
负责任的言论在网络上大肆传播。
二、微博,不可小觑的传播力量
1、“7·23”事件中的微博传播
2011年7月23日20时34分,两列满载乘客的动车在温州境内发生剧烈追尾。
还没等传统新闻媒体开始关注报道这一危急事件,网络上、微博中,许许多多的普通百姓早已开始编织起事件的传播网,身体力行地为事故的传播和救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血液和热情。
微博中,博友们将“7·23”事故中的微博力量,称之为“危机大义”。
事故发生前4分钟,车厢内的乘客@袁小芫通过微博发出第一条消息,称动车紧急停车并停电,有两次强烈的撞击;事故发生13分钟后,另一名乘客@羊圈圈羊发出第一条求助微博,说明事故地点在温州南站不远处的双岙村,数千村民自发赶到现场砸车窗救人;从事故发生2小时后,微博上出现了献血号召帖和志愿者招募帖,至8月2日的十天中间,“温州动车追尾”引来不计其数的转发和评论,寻亲信息不断在微博上接力,大量地转发公布了乘客名单和各家医院救治的伤员名单,以便家人及时赶往医院。
一幕幕事故现场的景象,一幅幅感人的救援画面,一条条扣人心弦的微博,让事故情况在世人眼前逐渐清晰起来。
2、电视媒体的现场还原
当晚21时41分,浙江六套《1818黄金眼》在电视界最早开始现场直播温州动车追尾的最新消息。
随后,央视、浙江卫视、地方台
陆续开始插播来自事故救援一线的现场报道。
直到7月24日,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才开始对动车追尾的事故进行比较全面和逐步深入的报道。
相比于微博传播,电视媒体在常规新闻中,应用高科技电视手段,模拟再现动车追尾时的场景,并通过大量的现场采访展现事故现场的救援情况,在深度报道中,全景式地追踪事故发生的前前后后,分析造成事故的各方面原因,在访谈节目中,邀请交通、电力、救援等方面的专家,评析事故发生后的救援与类似的事故处理应急机制,在新闻评论中,突出了主流媒体在事件传播中的优势话语权,站在观众的角度,关注事故救援的每一个细节,充分发挥传媒在灾难事件中的舆论监督作用,在资讯新闻中,通过信息链接的方式,集中介绍事故处理的救援常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群体性恐慌情绪。
3、微博vs电视:双媒体的成功合作
每一次重大的公众事件,都势必与有效的大众传播相关联,大众传播媒介也会因为经历了大事件而不断地寻求新的突破,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7·23”事件无疑就是这样一次国内新闻传播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微博以其无可匹敌的平民传播角色登上了大众传播舞台,电视媒体也是首次在传播速度上,被人抢了先,首次在传播过程中反复引用微博传播的”原始素材”。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
一个新时代。
从单纯的社交工具到新闻传播媒介和监督利器,微博就这样悄悄地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三、电视媒体与微博的共存发展
微博的出现,确实对电视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其全新的传播理念和互动方式,也给传统媒体的创新带来了启发。
事实上,传统媒体正在尝试融入微博这种新媒体形式,开始纷纷在微博上“安营扎寨”。
在新浪微博的“名人堂”里,不仅有众多的电视主播、电台dj、记者、总编辑、传媒专家,还可以找到众多杂志、报纸、电视广播机构,如《羊城晚报》、《新周刊》、《凤凰卫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之声……
1、获取新闻素材的新平台,更“接地气”
由于微博的用户大都是城市中的个人,即通过微博这个个人终端,及时地反馈传达着对城市的需求和感受。
而“接地气”是城市电视台寻求发展的重要途径。
所以,及时有效地关注与城市相关的热点内容,跟踪、反馈、设置话题、扩大影响、塑造城市忠实观众群,都可以通过微博的这个新平台得以实现。
以我台《民生关注》栏目官方微博为例,主要以发布本地的一些热点焦点社会新闻、百姓关注的话题与事件,让大家通过微博第一时间了解到本地的许多信息,接地气,吸引了众多本地网友的关注。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目前栏目官方微博已经成为韶关地区最热门的官方微博之一,同时也为栏目提供了许多新闻素材,如突发事件、百姓诉求、爱心活动等等。
栏目组利用“微博报料——记者介入—
—网络热炒——新闻追踪”的方式,使一些市民关注的热点事件不断发酵,增加了节目的丰度与深度。
2、借力自我宣传,增强公信力
电视媒体可以把微博作为自身推广和沟通的平台,利用微博这种快速的新闻传播渠道,通过发布媒体作品的内容提要、重要新闻链接以及活动预告,及时对自己的新闻内容进行推广发布,广大的微博用户就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发布在微博上的信息,在第一时间获取媒体的信息、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收视,提升影响力。
同样以《民生关注》栏目官方微博为例,在成立至今,栏目组结合六一、中秋、圣诞、春节等节日举办了不少同城活动,吸引了不少本地网民的关注与参与,通过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栏目微博的影响力,也借力微博宣传了栏目。
如今年六一举办的可爱宝贝评选与可爱宝贝才艺大赛,共吸引了数百位小朋友参加,同时栏目组把活动搬到户外,通过活动来反哺节目,在活动期间,不断有观众来电咨询,而期间节目的收视率也大幅提升。
3、增强互动交流的新渠道
微博的发挥空间仅限于140个字以内,隐藏在高评论、高转发带来的高效传播背后,除了微博特有的传播方式,还与微博传播言简意赅的语言、一目了然的标题,直奔主题的编辑方式,甚至是搭配的图片、视频链接有关。
微博与电视媒体的融合,能使媒体与公众间形成互动。
如《民生关注》栏目官方微博,就安排了专人负责打理,把每天的节目热点发上微博展开讨论,与观众、博友实现深层
次的互动,使大家通过微博参与新闻事件的进程,行使百姓的话语权。
综上,微博不是电视媒体发展的障碍,而是其实现媒体转型和媒介融合的机遇。
面对微博的迅速崛起,微博传播方式优势的日益彰显,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只有深入剖析、冷静思考,转变思路、扬长避短,探索出一种兼容并举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好自身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社会公信力以及社会影响力,在微博平台上占据新闻传播领域的主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