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发展研究
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1958-1997)
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1958-1997)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1958-1997)渐入辉煌的短篇电视剧中国的电视剧几乎是与中国电视事业一并诞生的。
自1978年以后,中国电视剧复苏、发展,迅速成长为与社会、时代紧密相联,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拥有大量观众的艺术样式。
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视剧日益丰富多采,各种题材、风格、样式的作品争奇斗妍,艺术表现领域和表现方式也不断地得到拓展。
中国电视剧就内容、形式而言,主要可分为4类:1、短篇电视剧;2、电视连续剧;3、戏曲电视剧;4、儿童电视剧。
短篇电视剧是指1集或2集的电视剧。
它短小精悍,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短篇小说,在电视家族中,它最适应于精雕细刻,是在艺术上最有条件出新的艺术形式。
中国电视初创时期,电视剧制作,是采用“直播电视小戏”的方式。
在演播室搭景,经过多机拍摄、镜头分切的处理,运用电子传播手段,直接传达给电视观众。
它不同于舞台剧实况转播,而且,全部为单本剧,应视为“短篇电视剧”的走向光明新岸的动人过程。
上述电视剧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紧贴生活,既揭露了丑恶,又展示了普通人心灵中美好的东西,艺术手法朴素、自然、生活化。
1983年以后,短篇电视剧渐入辉煌,数量大幅度增长。
许多优秀作品突破了以往那种质朴的“小故事”的模式,视野更为广阔,艺术手法更为多样,对生活的开掘更为深入。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反映改革生活的《女记者的画外音》、《新闻启示录》。
前者以女记者到厂里采访为线索,以令人耳目一新的细节和戏剧矛盾,刻画了一位敢于顶风冒险、改革旧体制、推行新制度的厂长形象;后者,通过东南大学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的改革,塑造了几位“新闻记者”和“新书记”、“人事处长”等锐意改革、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这两部作品在艺术形式都有突破。
它们熔纪实性、政治性、新闻性、故事性于一炉,构思技巧与拍摄手段新颖,创造了一种有别于以往电视剧的崭新形态。
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短篇电视剧最大的变化是涌现了一批具有探索精神与独特风采的作品,其结构、样式、手法、风格各有特色。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一、本文概述1、全球化的背景及其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现象、艺术形式以及传播媒介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交融与碰撞。
全球化不仅加速了经济的流通,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使得各种文化产品能够迅速跨越国界,进入其他文化语境。
这一变革对于文化传播来说,意味着更大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国电视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产品,在全球化语境下,其跨文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全球化使得中国电视剧有机会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适应不同文化语境、如何进行有效传播的问题。
全球化的背景为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球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传播渠道的拓宽上,更体现在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念的交流上。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观众对于电视剧的需求和审美也在发生变化。
他们希望看到更多元化、更具深度的文化内容,这也促使中国电视剧在跨文化传播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要考虑如何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它不仅能够推动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2、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及国际传播现状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紧密相连。
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电视剧诞生之初,便以短小精悍的剧集形式和贴近生活的题材,迅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电视剧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飞跃,更在题材、制作水平和艺术表现力上取得了显著的提升。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电视剧的制作逐渐走向专业化、产业化,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作品层出不穷,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中国影视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影视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中国影视业呈正向态势发展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在普华永道的报告中,预测中国的电影票房收入将在2018年增到59亿美元,种种数据说明,中国电影行业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产量也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总额已达217.69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7.51%,这说明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在不断提高。
中国电影发展的原因是多样性的。
首先,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如雨后春笋,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在良好政策的导向下,中国电影有了高速增长。
从技术层面解读,新技术、新创意、新手法层出不穷,大大提高了画质美感和创意空间,在技术推动市场,电影票房逐年攀高的大背景下,电影投资和融资市场达到了空前规模,活跃国产影片放映份额和市场份额持续不断地扩大。
除此之外,海外交易情况也有了大幅提高,呈现多元化、地域性合作越发加强,影院数量飞速增长。
在全球化市场的浪潮中,影视业也实现了跨文化、跨地域的双向合作,不容忽视的是,电影正在渐渐地成为大众文化的中心话题。
二、中国影视业正向态势下的机遇与挑战值得肯定的是,电影的产量正逐年稳定增长,这说明,中国电影已经进入了世界电影生产大国的行列。
但在影视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背景下,也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比如,我国电影从业人员在经济观念和操作方式上有诸多不规范,在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投资主体渐渐走向多元化,但中国市场和西方市场有诸多不同,导致我国电影市场的敏感程度相对薄弱。
其次,在网络剧日益兴起的过程中,广电总局点名对一些网剧进行了批评。
在2015年全国电视剧行业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和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罗建辉分别作了2015-2016年电视剧管理和网络剧的发展与管理的主题报告。
核心要点是,审查标准要和电视剧实施一样的监管。
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
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一、起源与初步发展阶段在中国电视的发展初期,电视剧主要以舞台戏剧的形式呈现。
1958年,中国第一部正式的音乐舞台剧《白毛女》在电视上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剧的诞生。
接着,一系列道德教育片、历史剧、现实主义题材的剧集相继问世,如《武大郎与潘金莲》、《红灯记》等。
二、改革开放与市场化发展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视剧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引进外国影视片成为了一种新趋势,中国的电视剧开始受到国际影视产业的影响。
同时,中国电视剧在题材、创作手法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注重现实主义的风格,呈现出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三、荧屏黄金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阶段,被誉为荧屏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众多经典的电视剧问世,如《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记》等。
这些电视剧在剧情、角色设定、服装等方面都具备了高水准的制作,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爱与追捧。
四、多元化与优质剧目崛起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中国电视剧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各种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电视剧纷纷涌现,涵盖了历史、都市、农村、武侠、军事等各个领域。
同时,电视剧的制作水平也逐渐提升,不仅在剧本创作上注重深度与内涵,还在拍摄技术、视觉效果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
五、网络影视的兴起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影视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得电视剧内容的主要途径之一。
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开始在网络上首播,各大视频平台竞相推出自制剧集。
网络影视的兴起不仅为电视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创作人员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
附件:本文附有相关的图片、图表和统计数据,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程。
法律名词及注释:1:第一个法律名词:版权法注释:版权法是保护原创作品的法律,对电视剧的著作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2:第二个法律名词:广播电视法注释:广播电视法主要规定了对广播电视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对电视剧的播放、制作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影视剧中京味文化的传播
932020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丰硕的文化底蕴,以古都意象、京味文化创作的影视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起创作数目就不断攀升,其丰富多姿的城市形象也随之成为了艺术体验与想象化的各种流动性的投影。
影视作品中对于北京城的整体想象更是历经了从动荡皇都、故土北平、城市建设和国际北京的各种变化。
北京也逐渐显现出国际化大都市和著名古都的两面性。
这种时尚与神秘的双向面貌,使得北京以传统与现代两种想象出现在影视剧作中,进一步丰富了地缘文化所打造的影视剧,成为当下地方影视文化发展中的一个标志。
近年来,随着大众媒介对京味文化的渲染,出品了《老炮儿》(管虎,2015)、《我在北京,挺好的》(姚远,2014)、《什刹海》(付宁,2020)等影视剧,带有京味文化的影视作品引发了大众的热议,京味文化也再次得到关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影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中国影视剧中的京味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应如何既对其中传统的文化资源部分进行保护与传播,但同时又能面对机遇与挑战,解决影视剧中京味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平衡式表达,使京味文化真正“走出去”,展现给全世界。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影视剧中“京味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在全球化趋势日渐显著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这一倡议中,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沟通与交流达成了共识基础,其中影视文化率先成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联结、艺术交流、产业互融互通的重要媒介和使者。
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发展迅猛,优秀作品井喷,国际影响力也逐步上升。
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传播中,中国影视剧正在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作为大众传播的影视剧,其自身能够传达较为完整的形象与价值,更加易于跨越不同区域与文化背景,以最为便捷的方式传递中国价值观念、促进文化交流,成为当下各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新主流 新形态 新走向——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产业观察
策划人语新时代电视剧高质量发展之路电视剧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在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和文化需求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新时代,面对新的传播格局和受众变化,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电视剧的质量,是电视剧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1年4月27日,“新时代中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之路”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
本次论坛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协会、北京京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承办。
论坛上,行业人士聚集一堂,碰撞交流思想智慧,共同探讨新时代精品电视剧创作之路。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杨铮,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出席此次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爱奇艺、阿里文娱优酷、华策集团、东阳正午阳光等电视剧制作播出机构负责人,围绕中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共同探讨精品电视剧创作和传播,推动中国电视剧在新时代焕发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本刊记者应邀出席论坛,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制作了本专题。
策划人:沈金萍8 传媒∷MEDIA 2021.6(上)代的政治要求密切配合,推动剧集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行业发展的共识。
剧集创作与生产:走向高质量发展行业治理与导向趋向全媒介覆盖,产业动力机制的形塑力量渐趋多元化和微粒化,竞争格局由多面块垒形成同向合璧。
在国内外经济大环境极速变革的语境下,电视剧、网络剧沉淀了新的产业特征和美学风向,找到了弥合主流叙事与市场接受之间的柔性表达路径,特别是在突破文艺实践的表达半径与争取观众内容共振方面,探索均衡性、结构化、多窗口的新主流价值范式,为社会发展带来更新颖、更持续的文化推动力量。
生产与创作:减量提质与去库存化。
从供给端来看,减量减产是供给侧改革的主流趋向。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摘要:今日电视娱乐节目热度和地位直线上升,其理论学习和研究也在不断升温,学习和研究的视界、角度、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拓宽和延伸,在许多电视节目中,电视娱乐节目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节目方法。
自90年代以来,电视娱乐节目变成了荧屏“主力军”。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影响力日益增大。
论文深化学习和研究了电视综艺节目特质及发展现状,分析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不足,并据此提出了电视综艺节目解决对策。
关键字:中国;电视娱乐;现状;趋势;受众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n National TV variety show Abstract:Today, the heat and the status of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straight up, its theoretical study and research are rising, learning and research horizon, angle, approach has a greater broaden and extend in many television programs,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becomes an important program method. Since the 1990s, the television screen entertainment into a "main force." Chinese TV entertainment through more than twenty years of development influence is increasing. Deepen the study and research papers television variety show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analyzing the shortcomings of China's TV variety show, and puts forward a TV variety show Solutions.Key words:China;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status quo; trends; Audience目录一、引言 (1)二、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进程 (1)(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概述 (1)1.概念 (1)2.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期间与特征 (1)(二)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现状分析 (3)1.日益注重节目娱乐功用,帮助我们舒缓身心 (3)2.日益注重与观众的互动 (3)3.学习外国形式,融合多种元素 (4)(三)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存在许多问题 (5)1.受众高度参与,促成了受众与传媒人之间的间隔,但有些节目立意不高致使舆论导向差错 (5)2.对传达我国文明起到了必定的活跃作用,但节目中的文明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6)3.对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起到了必定的推进作用,但克隆抄袭之风致使节目周期性短、生命力弱 (7)三、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对策 (8)(一)政府有用表现“看得见的手”的规制作用 (8)1、政府规制的路径 (8)2、完善娱乐电视节目市场准入机制 (8)(二)合理满足并正确引导受众需要 (9)1.休闲的需要 (9)2.窥视心情和“审丑”心情 (9)(三)加强对有关人才的素质培养 (10)结束语 (11)参考文献 (12)一、引言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经过几个期间的发展现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期间,即大众“娱乐年代”。
改革开放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改革开放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电视剧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制作手段到内容题材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本文将详细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电视剧的现状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电视剧的制作水平相对较低。
受到政治因素的限制,电视剧内容题材较为单一,创作思想上受到严格控制。
此外,制作手段也相对落后,技术装备不完善,制作质量难以与国际水平接轨。
二:改革开放初期电视剧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电视剧开始启动创新发展,多样化的题材涌现出来。
一方面,引进了一批国外优秀电视剧作品,借鉴其制作经验和技术手法,为中国电视剧的提升提供了借鉴。
另一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加大对电视剧行业的支持力度,放宽内容审查限制等,为电视剧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三:改革开放后电视剧产业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剧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制作技术逐步进步,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拍摄规模大幅度扩大。
同时,自由开放的创作环境也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剧种和题材,满足了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在这个时期,一大批优秀的电视剧作品涌现出来,不仅取得了国内观众的喜爱,同时还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四:当前电视剧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展望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商业化倾向过重、题材创新不足等。
未来,应加强对电视剧行业的监管,保证作品质量,加大对优秀电视剧的奖励和扶持力度。
同时,要鼓励创新,提升创作水平,推动中国电视剧行业迈向更高水平。
附件:1. 《中国电视剧发展报告》(2019)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发展十年纪实》(2008)法律名词及注释:1. 改革开放:指中国1978年以来的一系列经济、政治改革政策。
2. 电视剧:指以电视为媒介进行展示和传播的剧目。
3. 创新:指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改进和发展。
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1958-1997)
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1958-1997)渐入辉煌的短篇电视剧中国的电视剧几乎是与中国电视事业一并诞生的。
自1978年以后,中国电视剧复苏、发展,迅速成长为与社会、时代紧密相联,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拥有大量观众的艺术样式。
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视剧日益丰富多采,各种题材、风格、样式的作品争奇斗妍,艺术表现领域和表现方式也不断地得到拓展。
中国电视剧就内容、形式而言,主要可分为4类:1、短篇电视剧;2、电视连续剧;3、戏曲电视剧;4、儿童电视剧。
短篇电视剧是指1集或2集的电视剧。
它短小精悍,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短篇小说,在电视家族中,它最适应于精雕细刻,是在艺术上最有条件出新的艺术形式。
中国电视初创时期,电视剧制作,是采用“直播电视小戏”的方式。
在演播室搭景,经过多机拍摄、镜头分切的处理,运用电子传播手段,直接传达给电视观众。
它不同于舞台剧实况转播,而且,全部为单本剧,应视为“短篇电视剧”的雏型。
1978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剧《三家亲》。
这是中国第一部由室内走向室外、实景拍摄的短篇电视剧。
自1978年至1982年,中国制作、播放的电视剧基本都是“短篇电视剧”。
中国观众真正认识电视剧,是从“短篇电视剧”开始的。
这个时期是“短篇电视剧”独领风骚的艺术时代。
最早引起强烈反响的中国短篇电视剧为《永不调谢的红花》,感人地抒写了张志新烈士在“文革”时期遭受迫害而傲然不屈的事迹。
其后,短篇电视剧最受欢迎的是写普通人的生活场景、思想情操的作品。
《凡人小事》通过一位中年丧夫的教师调动工作中的前后遭遇,深刻鞭挞了“请客送礼走后门办事”的不正之风,塑造了一个不贪财、不受礼、关心教师生活的好干部形象。
《有一个青年》讲述一个在“文革”中失去正常学习机会的知识贫乏的青年,不甘现状,勇于追求,终于取得科研成果的故事。
《新岸》描写一位失足女青年刑满释放以后,以顽强的意志,艰苦的劳动锻炼,悔过自新,走向光明新岸的动人过程。
上述电视剧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紧贴生活,既揭露了丑恶,又展示了普通人心灵中美好的东西,艺术手法朴素、自然、生活化。
论近年来我国主旋律电视剧的发展和变化
202102 传媒聚焦27传媒聚焦到了![EB/OL].观察者网,2021-03-06.[5]杨洪涛.新世纪谍战剧中人物塑造之十年流变[J].中国电视,2013(09):48-52.[6]张赫.重大历史题材剧热播 《觉醒年代》于细节处见真章[N].新京报,2021-3-1.[7]李夏至.《觉醒年代》主创披露:追求细节真实,还原历史质感[N].北京日报,2021-02-03.[8]张彪.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视听语言分析[J].新闻传播,2016(12):75-76.[9]常江.蒙太奇、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新闻生产的视觉逻辑变迁[J].新闻大学,2017(01):55-61+148.[10]孙磊,陈淑娇,谭坤.隐喻蒙太奇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运用探究[J].美术大观,2013(06):100.[11] 新华网思客.为什么是《觉醒年代》?[EB/OL].新华网,2021-03-01.[12] 牛梦笛.《觉醒年代》:一部激荡思想的历史文化大剧[N].光明日报,2021-03-18.[赵路平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婷、周晗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0级硕士生][编辑:李丹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主旋律电视剧走入大众视野。
学术界对主旋律电视剧的标准定义尚处于讨论之中。
简要来说,主旋律电视剧是具有主旋律色彩的、能够反映特定时代、展现时代精神和人民美好风貌的电视剧作品。
多部优质主旋律电视剧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主旋律电视剧的认知,不再以过度说教或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不仅能够让观众领略历史的魅力,同时对于当下的生活起到反思和指引的作用。
本文结合有关电视剧,重点探讨近年来主旋律电视剧的艺术创新和价值取向,论述其发展与变化。
一、近年来我国主旋律电视剧的发展1987年3月,“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在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被明确提出。
1989年,我国电视剧领域进一步强调主旋律的创作导向,重视[关键词]主旋律电视剧 艺术创新 价值取向[内容提要]中国主旋律电视剧是具有主旋律色彩的、能够反映特定时代、展现时代精神和人民美好风貌的电视剧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广播电视媒体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政策的变革、技术的进步、内容的创新等多个角度,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
一、政策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电行业的政策一直在不断地变革和完善。
1988年,中国国务院颁布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这是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第一部行政法规,为广播电视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1991年,广电总局正式成立,开始落实对广播电视行业的管理和监督。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广电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吸引了更多外资和外国电视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管理规定》,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了详细的管理办法。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成立,将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的职能整合,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更加健康有序发展。
这些政策的变革,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行业经历了技术的飞速进步。
从传统的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型,从有线电视向卫星电视的发展,无不彰显着广播电视技术的进步和完善。
1995年,我国成功实现了第一颗实验性通信卫星——“中星6号”的发射,标志着我国卫星通信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4年,我国正式进入数字电视时代,启动了数字电视的建设和试点示范工作。
2015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广播电视融合试点工作,为广播电视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技术的进步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为优质的服务,为广播电视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内容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内容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发展态势。
无论是新闻报道、综艺节目、电视剧还是纪录片,都有了新的发展变化。
中国电视剧与改革开放40年
中国电视剧与改革开放40年作者:杨柳来源:《综艺报》2018年第24期王卫平:其实就人类文明的范畴来讲,电视剧的诞生是科技文明与艺术发展的产物,其与国家形态、社会体制无关。
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里我们就诞生了电视剧,“文革”10年我们也有电视剧,所以电视剧的存在与改革开放无关,有关的是她的成长、发展与繁荣。
改革开放直接作用于中国电视剧的是她的发展速度、发展样式和发展水平,并直接影响了她的繁荣局面、社会关注度、独立美学特质的形成,为其提供了成为历史时代中最具代表性文艺样式的机会,以及从外在的科技介质、传播体系,到内在的人类社会活动与思想观念等。
改革开放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繁荣的前提和保障,是大背景和大环境,是活水源头,是原始生命活力。
没有改革开放,中国电视剧40年的话题就无从谈起。
从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实事求是等一系列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确立,到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十五大第一次在党的中央文件中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到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十七大提出“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九大提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不难看出,影响中国电视剧40年发展的路线方针、发展方向和指导思想,正好勾勒出中国电视剧40年的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为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并不断推出指导、服务和保障的新政。
所以说,电视剧的快速发展与极大繁荣是改革的成果,是开放的收获。
电视剧是对发展进步着的中国社会的艺术反映,是对意气风发的全体人民的形象展现。
中国电视剧是改革开放的记录者、见证者、伴随者,同时也是极大的受益者。
她是中国40年来各文艺品种中的时代宠儿,并不断通过其特有的艺术功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等各个方面产生着不同程度的作用与影响。
准确地说,二者的关系也是互动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电视剧的发展繁荣,给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原生态素材,为电视剧的制作生产提供了利好政策与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电视播出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内容质量也不断提升。
广播电视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
本文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基础薄弱,设备陈旧,节目单一。
整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内容质量较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观众需求。
改革的开展为广播电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80年代中国电视台相继成立,并不断推出新的节目形式。
这为广播电视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90年代至今,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广播电视行业的机构和体制得到了改革和完善,技术水平和制作水平逐步提高。
近年来,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也发展迅猛,内容日益多元。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节目质量显著提高,新技术新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优秀的电视剧、纪录片和综艺节目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逐渐走向国际。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播电视事业相比,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在很多方面仍有不足之处,但在整体规模和节目输出量上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进入21世纪,中国广播电视行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竞争加剧,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广播电视行业要想实现更大发展,必须不断创新、提高质量。
也需要加大对优秀节目和人才的扶持力度,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未来,随着技术发展和制作水平的提高,广播电视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也需要克服内容质量不高、市场竞争激烈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整体实力,造福广大观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接下来,广播电视行业要保持创新,不断提高质量,才能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多元的观众需求,实现更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第20课 电影与电视
如何改善中国 电视剧现状
• (一)振兴电视剧从尊重 编剧起 • 电视剧成败的核心在剧本。 • 编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势 必影响到其剧本质量和创 作热情, • (二)重视培养编导人才 • (三)树立精品意识 • (四)人文精神的注入
第20课 电影与电视
(五)保持民族特色 (六)提高电视剧评论 水平,繁荣电视剧发展 (七)呼吁全新电视剧 制作人 (八)提高电视剧受众 素养 (九)发展“走出去” 工程
• 1.产能过剩,大而不强
• 据国家广电总局有关负责人透露,2010年 我国电视剧产量约1.47万集,为5年来最高, 居世界第一。但广电总局同期发布的官方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电视剧产量和播出比 为5∶3,近3年来电视剧审批数目和已播出 数目比为10∶1,电视剧生产处于“大而不 强”的尴尬境地。
第20课 电影与电视
80年代经典电视剧
第20课 电影与电视
• 其中比较经典的有《寻找回来的世界》《红楼 梦》《西游记》《渴望》《济公》等。
• 经典引进剧《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霍 元甲》《陈真传》等。
• 八十年代的十大电视剧集,《上海滩》力克 《射雕英雄传》、《流氓大亨》、《义不容情》 等 引进的新加坡的经典电视剧《雾锁南洋》《调 色板》、《人在旅途》、《出人头地》《豪门 内外》《天涯同命鸟》《亲心唤我心》等等.....
第20课 电影与电视
改革开放中国 电视剧的发展
中国电视剧的迅速发展
1、初创时期(1958—1966) 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1958年6月15日在 北京电视台播出。只能直播,不能重播。 2、停滞时期(1966—1976)电视剧生产处于停滞 状态,制作电视剧的部门全被撤销。 3、复苏时期(1976—1979)克服了过去“直播阶段” 技术和艺术上的局限,中央台与地方台及各电视剧 制作机构共拍摄150多部电视剧。 4、发展时期(1980—)近30年来, 先后诞生了多部优秀电视剧作品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及发展学生:邓芳指导老师:贺敏湖南女子大学文学与传媒系,长沙410004摘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节目体系逐步成熟和受众对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认同.电视娱乐节目成为了荧屏“主力军”。
然而,商业利益的介入使得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进入了“娱乐至上”的怪圈,过度的追求娱乐,片面的强调经济效益从而造成了节目本身缺乏创新及文化内涵,忽视其应具有的公共责任性。
论文深入浅析了电视娱乐目的特质及发展现状,指出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不足并据此探讨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视娱乐;现状;问题;趋势一、电视娱乐节目的概念电视娱乐节目就是指通过电视这一特定的传播媒体传播的,大众广泛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
[1]美国是电视娱乐节目的发祥地,在美国的电视理论中,电视娱乐节目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
外延上,电视娱乐节目包括:电视剧、艺术晚会、体育、谈话、音乐电视(MTV)、游戏等多种类别。
现实中,综艺游戏节目,黄金时间电视剧、情景喜剧、谈话节目、猜奖节目等构成了电视娱乐节目的主体,其中综艺游戏节目一直是娱乐节目的重头戏。
二、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历程(一)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界定目前,大家普遍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综艺大观》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开端。
研究《综艺大观》这类早期电视娱乐节目的主要特点,可以给电视娱乐节目一个狭义的界定——那些有意识地去满足公众娱乐需求去策划和制作的电视节目。
由于娱乐风潮的影响,电视节目中娱乐元素的广泛开发和运用使得电视娱乐节目从内容和样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娱乐谈话节目、娱乐新闻节目、娱乐生活节目等等各类电视娱乐节目。
之前的定义已经不能涵盖这些节目,特别是不少节目满足娱乐需求的目地性不再那么明显和可以。
(二) 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历程按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说法,中国的娱乐节目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综艺化本体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女性“脱嵌者”形象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女性“脱嵌者”形象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女性“脱嵌者”形象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女性“脱嵌者”的形象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些电视剧通过描绘女性在农村社会中的生存、奋斗和突破,展现了她们在家庭、社区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本文通过对多部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分析,探讨了女性“脱嵌者”形象的产生原因、特点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第一部分:女性“脱嵌者”形象的产生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封闭和保守观念逐渐瓦解。
这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提升提供了机遇。
同时,随着城乡经济差距的逐渐扩大,一些乡村妇女选择离开家乡,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些个体的经历和奋斗成为了电视剧中女性“脱嵌者”形象的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女性“脱嵌者”形象的特点女性“脱嵌者”形象在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她们大多出身于农村贫困家庭,但凭借自己的才华、勤奋和努力,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她们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畏艰难困苦,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
其次,她们勇于突破传统的社会角色和家庭束缚,独立自主地追求自己的事业和幸福。
这种突破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对于乡村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部分:女性“脱嵌者”形象的社会意义女性“脱嵌者”形象的出现,为广大的乡村妇女树立了榜样。
这些电视剧中的女性角色经历了生活的坎坷和磨难,但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成功,向其他的农村女性传递着积极的能量和希望。
她们展现出的坚毅、勇敢和拼搏的精神激励着更多的农村妇女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为乡村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部分:电视剧中女性“脱嵌者”形象的启示和问题虽然女性“脱嵌者”形象在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和社会影响力,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这些电视剧有时夸大了女性个人奋斗的力量,忽视了社会制度和环境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行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迁。
在改革开放初期,广播电视行业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和挑战。
在此之前,广播电视媒体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和压制,内容单一、媒体形式单调,无法满足人们对多样化信息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广播电视行业开始实行市场化经营,多个频道和电视台相继成立,给观众带来了更多选择。
改革开放初期,广播电视媒体的改革重点是提高节目质量和内容多样性。
为此,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广播电视媒体改革。
在此期间,央视等重要电视台推出了一系列的重点节目,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百家讲坛》等,这些节目不仅具有高度的新闻价值和时政意义,还具有较高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播电视行业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人们对于多样化的娱乐和文化节目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于是,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开始成为广播电视行业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技术和经济条件限制,电视剧行业的发展相对较慢,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电视剧行业的市场化经营,电视剧制作水平不断提高,一大批优秀电视剧相继问世,如《还珠格格》、《西游记》、《家有儿女》等,这些电视剧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与此综艺节目也开始崛起。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资源限制,综艺节目的数量和种类较为有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增加,综艺节目逐渐成为电视台抢占收视率的重要手段。
从大型歌唱比赛节目《快乐男声》、《超级女声》到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综艺节目在广播电视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进步,高清晰度电视、3D电视等新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广播电视行业。
这些新技术为观众提供了更加清晰逼真的视听体验,使观众更加身临其境。
也为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广播电视媒体的内容丰富多样,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观众数量不断增加。
宏大叙事下典型人物的建构: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剧创作探究——以《万里归途》《觉醒年代》为例
宏大叙事下典型人物的建构: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剧创作探究——以《万里归途》《觉醒年代》为例宏大叙事下典型人物的建构: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剧创作探究——以《万里归途》《觉醒年代》为例近年来,随着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日益发展和观众审美的不断升级,一批以新时代主旋律为核心的影视剧作品应运而生。
这些影视剧以英雄人物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主线,以宏大叙事为表现手法,通过典型人物的建构,展现了当代中国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奋斗和成长。
本文以《万里归途》和《觉醒年代》两部影视剧为例,探究了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剧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创作。
一、影视剧建构的背景与意义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剧的创作在背景上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逐渐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面临世界格局的多元化和人民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成为了当代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剧的创作便应运而生。
典型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剧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影视剧作品能够深入人心,触碰人们共鸣的关键点。
典型人物的形象既要有个体的美好品质和智慧,又要符合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只有达到这种平衡,才能在宏大叙事中展现出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成长,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
二、《万里归途》的典型人物建构《万里归途》是一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影视剧。
该剧通过讲述农村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故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的巨大变化。
在《万里归途》中,主人公张小强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
他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在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辗转各地务工生活。
然而,他始终不忘家乡的乡土情怀,在家乡乡村振兴的号召下,回到家乡投身农业产业的发展。
张小强充满了拼搏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态度,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除了主人公张小强,剧中还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如乡村书记、村民代表等。
论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题材电视剧的乡土文化衍变
论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题材电视剧的乡土文化衍变
蔡之国
【期刊名称】《现代视听》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乡村题材电视剧叙述了不同的"乡村景观"和"乡村故事",勾勒出乡土文化发展衍变影像史。
从封闭农村时期的田园牧歌到"乡下人进城"时期的"现代化追求",再到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土文化的神话构建以及裂变危机,乡村题材电视剧在表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对乡土文化的现代性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关注。
【总页数】5页(P26-30)
【作者】蔡之国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成长中的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浅析中国近年的军事题材电视剧 [J], 宋观伟
2.当前乡村题材电视剧的反思--对赵本山系列乡村题材电视剧的剖析 [J], 聂家伟
3.新时期山东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乡土文化研究——以电视剧《老农民》为例 [J], 窦国昊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乡土文化叙事 [J], 蔡之国;余梦阳;
5.新时期山东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乡土文化解析 [J], 张士坤;张颖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的研究班级:高一(2)班学号:4240学生姓名:郑嘉殷指导教师:汤文目录一、研究背景二、电视剧的定义及研究原因三、我国电视剧体质特点四、我国电视剧市场概况五、改革开放以来各年代我国电视剧发展历程及趋势六、我国电视剧存在的问题之己见七、总结八、参考文献一、研究背景众所周知,中国电视剧早在1958年就在北京电视台上初露头角,但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视剧才算步入正轨。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与享受。
也就是在这时候,中国电视剧开始较大规模的涌现,直到如今。
二、电视剧的定义及研究原因电视剧是一种专为在电视上播映的演剧形式。
它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诸多现代艺术元素,是一种适应电视广播特点、融合舞台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而形成的现代艺术样式。
“电视剧”的概念是中国特有的而在其他国家,人们称之为“电视戏剧”、“电视故事片”、“电视小说”等。
正因为其多元化的性质与日趋增大的影响力,本组学生认为,对中国的电视剧进行一些研究是可行的,有意义的。
三、我国电视剧体质特点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电视剧体制特点。
中国的电视体制是国有国营体制,电视事业作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一直是按照行政科层体制来发展的。
1983年前后,随着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基本政策,省辖市和许多县级行政区纷纷创办自己的电视台,并逐渐形成中央电视台——各省级电视台——市(地)级电视台——部分县级电视台这样一个树形网络结构。
这些由各级党政权力机关投资创办,作为行政机构一部分而存在的电视体系,其基本职能只能是国家宣传机器和“党的喉舌”。
近年来,这种中国的电视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变化,但其中国电视组织的基本性质却没有改变。
四、我国电视剧市场概况中国电视剧市场发展概况及其特点是分片段介绍前的总览与概括。
电视剧的产业化进程与电视产业化进程密切相关,一方面是由于电视剧的市场是在电视台的节目经营中最先形成的,另一方面,在当下的中国,电视台作为电视剧的主要播出平台,具有明显的强势和垄断地位,对电视剧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诸多限制和影响。
因此电视产业化对于电视剧的产业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由于电视节目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等量的时间并不能真正体现节目的价值,这种不平等的交易方式必然会影响各台进行交换节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对节目的版权意识很淡薄,也很容易引起版权纠纷,特别是涉及国外电视公司就更加麻烦。
因此,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明显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电视节目经营的需要,所以,在电视节目交易逐渐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电视节目交流就逐渐停止了。
在电视节目经营市场的形成过程中,1986?年开始兴办的上海电视节首先开始按质论价,并且当场现金交易的完全市场化操作。
以后相继兴办的北京国际电视周和四川电视节也都采取这种方式。
这些稳定的节目交易市场的形成是中国电视节目经营走向有序化、市场化的基础。
五、改革开放以来各年代我国电视剧发展历程及趋势经过多方参考与了解,我们大致将改革开放以来分为几个片段为大家讲解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
我们将电视剧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978—1979年:复苏1978年,在拨乱反正的大形势下,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文艺界全面复苏。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进行衡量,1978、1979年的电视剧作品仍沿用了直播时期所遵循的舞台剧式的创作观念,在情节结构、场景转换及各种具体表现手法上,并没有对电视艺术的表达特性做出进一步的探索,电视剧创作尚未呈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品格。
从电视剧的功能角色来看,此时的中国电视剧,仍习惯性地充当着政治意识形态的共建者,在主题表达上简单直接,且自觉配合主流话语需要。
二、1980—1986年:启蒙思潮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媒体事业的恢复发展和文学创作的初步繁荣,有力地促进了电视剧的创作。
据资料统计,1980年全国的电视机社会拥有量为900万台,到1986年已增至9200万台;1980年全国电视剧总产量177集/部,1986年产量已达2636集/部。
从这两组数字中可以看出中国电视事业和电视剧创作的蓬勃发展态势。
这一时期,电视剧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有:1981年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和1983年《大众电视》金鹰奖的相继设立;1982年1月,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成立;1982年9月,国内第一家电视制片厂——北京电视制片厂(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前身)成立;1983年10月,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正式成立。
这些实际举措,成为当时电视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伤痕与反思主题电视剧文学界于1977年末,以刘心武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开始了“伤痕小说”创作潮流,这是新时期第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伤痕小说”着力揭露“四人帮”的罪行,控诉动乱造成的不幸,抚慰人们内心的伤痕,是中国人在“文革”后发出的第一声悲鸣与怒吼。
紧随其后的,是“反思小说”,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蝴蝶》、谌容的《人到中年》、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等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比“伤“不再只是简单的揭露或情绪的宣泄,而是一种冷静审视和理性批判”。
痕小说”更全面、广泛,2.改革题材电视剧当改革逐渐成为新时期的最强音,启蒙运动的关注对象也逐渐由个体命运转向社会现实。
直面改革现实的文艺创作,暗合了人们对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的欣喜、兴奋,表现了人们对社会剧变中各种矛盾的困惑、茫然,成为80年代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的重要一翼。
3.寻根主题电视剧1984年,知识界开始了“文化寻根”,对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生活形态进行认同和超越。
这是在传统文化断裂、外来文化进入的背景下,知识界一种自发的反应。
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许多寻根小说,传达了作者对古老文化的眷恋,也包含了对落后守旧观念的批判。
而1985年引起巨大反响的电视剧《四世同堂》,正可以被看做是这样一种“寻根”意识在电视剧领域的体现。
《四世同堂》中既有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又有对民族传统美德的颂扬,在外来文化的侵袭中,它冷静思考民族心理,适度弘扬民族精神的姿态,恰好满足了当时社会的“寻根”需求。
而观众的热烈反响,也正体现了处于商品大潮和物欲冲击下的现代人对于纯朴情感和心灵自由的追求。
三、1987—1989年:走向通俗80年代初期,为解决国产电视剧供不应求的问题,电视台引进并播出了一批国外和港台电视剧,如《大西洋底来的人》、《卞卡》、《鹰冠庄园》、《诽谤》、《血疑》、《阿信》、《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在观众中掀起一连串的收视热潮。
这些通俗电视剧给多年来个人需求受压制的中国观众以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它们所蕴涵的价值观、消费观,在普通百姓中引起了自觉的追慕、效仿。
1.通俗剧80年代中后期的各类型电视剧创作中,从境外通俗剧模仿来的叙事元素已清晰可寻。
电视剧创作较以往更注重戏剧性冲突、情节结构、个人情感表现及明星效应等。
当然,80年代中后期的电视剧创作,还只是有选择地吸收了通俗剧的一些叙事元素,通俗剧作为一种电视剧类型在中国获得全面的发展,是1990年之后中国电视剧创作的重要内容。
2.纪实剧如同80年代后期兴起的纪实文学一样,纪实性电视剧作品,似乎在不经意间就自然地汇入了通俗文艺的洪流。
纪实性电视剧以事实为框架,在现实社会众生相的展示中,获得对生命价值和情感历程的体验,获得对现代普通人生的参照。
3.名著改编剧四、1990—1993年:进入市场90年代初期,可以被看做新时期中国电视剧重要的转折期。
在这个阶段,电视剧开始了真正的市场化运作,电视剧创作向着世俗化、娱乐化方向全面推进。
五、1994—1999年:消费狂欢1995年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布《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管理规定》,在加强对正规电视剧制作机构管理的同时,删除了1989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实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制度的规定》里的“禁止私人制作电视剧”条款,这是对社会资金进入电视剧制作领域的鼓励。
与政策调整相应的是,在作品叙事策略上,代表官方主导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电视剧,也表现出对通俗剧情节模式的充分认同。
消费意识形态迅速蔓延,渗透到90年代各种电视剧现象中,成为它们共同的文化背景。
1.现实主义衰落80年代启蒙话语那种直面现实的姿态,在90年代电视剧中已很难寻觅。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态度,在90年代电视剧沿市场化道路前进的过程中明显衰落。
看似展现现实生活的一角,其实却多是在虚假编造,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相去甚远。
即便是取材于平民家庭生活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其创作观念、创作态度也并非都是现实主义的。
这些家庭伦理剧中,本来蕴涵在情节中的社会矛盾被遮蔽,亲情和伦理问题成为被谈论、渲染的核心内容,成为剧中的家庭用以抵御困难、化解问题的武器。
2.消费经典在商业气息无处不在的时代,现实生活的庸常无聊,促使更多文化制作人转而走向消费经典。
在大量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的过程中,生硬直白地图解原著,或者干脆对原著精神主旨进行篡改,为原作增加适合消费文化需要的世俗内容,都不鲜见。
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反倒造就了另一些通俗剧的收视奇观。
3.寓言历史80年代前半期,我们的电视剧还几乎是现实题材一统天下,历史题材电视剧在80年代中期逐渐起步,创作出了《努尔哈赤》(1986)、《末代皇帝》(1988)等优秀作品。
90年代后期,历史题材电视剧呈现出空前兴盛的局面,不仅有《司马迁》(1996)、《雍正王朝》(1998)这类态度较严谨、风格大气凝重的历史正剧,还在合拍剧《戏说乾隆》的影响下,出现了《宰相刘罗锅》(1996)、《铁齿铜牙纪晓岚》(2000)这类的戏说历史剧。
这些作品引发了理论界关于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态度、创作准则等问题的广泛论争。
六、2000—如今:趋向理性进入新世纪,中国电视剧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新现象、新变化。
整体看来,在市场调节和政府监管的合力作用下,电视剧创作趋于理性,电视剧市场趋于成熟,电视剧整体稳步向前发展。
1.对娱乐至上的宏观调控1999年电视行业激烈讨论制播分离时,电视剧首当其冲进入了全面市场化的轨道。
在娱乐至上的世纪末典型心态中,电视作为廉价、便捷的大众娱乐工具的功能定位被普遍认可,通俗电视剧、游戏娱乐节目成了百姓惯常的娱乐方式。
娱乐定位和市场导向,导致新世纪初国内电视剧市场出现了短时的秩序混乱,先后刮起了古装剧、涉案剧、红色经典剧等几股旋风。
2.军事题材电视剧兴盛2000年以后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兴起,一方面是因为广电总局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导致电视剧题材格局的变化;一方面也得益于军队系统电视剧制作团队的不断成熟。
而究其根本原因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力和军力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