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在应试教育下讨寻一份自由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在应试教育下讨寻一份自由空间
摘要:教育的含义是什么?教育的本源是什么?面对社会目前应试教育转型的主流,教师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者的角色,帮助学生体验教育真谛所带来的快感。教师的有效引导对于学生来说终身受益。那么,用什么样的形式在应试教育中另辟蹊径,给学生铺出一条充满花香之路,教师提供的智慧与空间则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育;自由空间;讨寻;自由心境
“教育”一词,既是动词,也是名词。既是一种动作的授予,同时也是一种理念的概括。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源是什么?我们先从中西方对教育认识的比较开始来共同分析教育的实质。
一、中西方教育的对比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已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在中国,“教育”一词的汉字解释。“教”意为“老师全职授业”,强调全日制和专职性质,“教”是指老师全身心授业,“育”指同化未成年人和蛮族人士,使这两种人成为中华文明社会的合格
成员。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从教育的本源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触动人们内心的一种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然而,多年
来的应试教育却只在教育的皮毛上做足文章。我们在批判应试教育的同时,倡导“素质”教育,又显出了更多的无奈。但是何为“素质”?素质教育又该是怎样的教育,多数人都还处于一个迷茫或者混沌的状态。所以,我们摒弃这些概念名词,去追寻教育的本源就会发现,西方的“潜在心灵内部”的和东方的“旋转聚合”都是一种人内心的虚化,也就是说教育要经常触碰到人类的灵魂深处,
所以,人们在教育中最需要保护和唤起的则是人骨子里的灵魂
自由。
二、解决的方法与途径
有人会说,在这样一个社会现实下,谈灵魂的自由,是一种奢侈。是的,成人的世界,因年轮不断将我们束紧,我们飞翔的翅膀早已经悄然退化,但是,这不能作为我们有权力去折断少年羽翼的借口。所以,作为高中老师,一个可以成为学生精神的引导者,就更不能不仔细思考并研究这一问题。我在这里,用了“讨寻”二字,“讨”是对抗社会现实的一种态度,有索求和探讨之意。索求,说明我们想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急迫性,探讨,是在这条路的对抗中,走的必将不是件易事。而“讨”与“寻”的结合,则是希望在扮演教育者这个角色时,能降低姿态在谦卑中寻找一份智慧,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开拓出一条春花烂漫的小路来。
教育既然是唤起学生灵魂的途径,我们就应该更好地利用起这个平台。那么,如何能做到披荆斩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巧用方法,塑造教师的自由形象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师,最年长的应该是“50后”,最年轻的是“80后”。在这30年里,社会的价值导向以及教育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群教师队伍里,有曾经有机会翱翔自由天空的,也有曾经向往自由天空的,也有如今只能回顾飞翔的。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让这份梦想延续。
一个内心不自由的教师,带来的也只有古板的思维。所以,教师首先要努力去塑造一个自由的形象。这种自由,可以是内外兼备的。教师的课堂教态是教师形象的集中体现,是教师职业人格关键时刻的亮相。教师教态的庄重、文雅、潇洒、朴实会给学生带来一股如春风般的舒适,对开启学生思维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2.挣脱束缚,保障学生的自由空间
中国经历了若干的封建社会朝代,三纲五常的规定总是希望人们可以有纲可寻、有规可守,才成方圆。所以,在这个方圆之中,就限制了很多的思维触角。这就要求教师要突破重围,给学生留下一个探寻的空间,也正是现在流行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主流。
我们中国人的基因是聪明的,记忆力全世界排名第一,但令人忧虑的是创造力却处于世界排名的末尾处。一个正在蒸蒸日上的大国,没有丰富的创造力作为支撑,那未来的道路也是艰辛的。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地更新、改革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正确看待和评价每个学生。我们衡量的尺子多了,很多具有创造性的思想也就存活下来。老师应该尽量减少单纯记忆
或者固定模式的作业,尽量布置一些“半弧型”作业,也就是“开放性”试题,让学生的力气花在大脑思考的运行上,而非简单重复的记忆性作业中。
3.开拓思维,创造多样的自由形式
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及生活中的人情事理,也是成长的必需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生活投入热情,放开感官,敏锐摄取各种信息,这些都可以促进学生开放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把视角引向社会,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引向新媒体、网络,获得最新的信息,获取前人与今人的远见卓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心胸,活跃学生的思维,对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当我们的孩子处于弱势群体的位置,我们有责任将他们引出暗沟与峡谷。在社会不同层次的重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