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在应试教育下讨寻一份自由空间
语文课堂上如何给学生自由空间
语文课堂上如何给学生自由空间如今的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针对长期以来封闭孤立的教育鲜明地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把笼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
”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上“放飞”学生,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一、解放学生的“口”,还学生以“说”的自由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我们应如何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呢?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多让学生动口答题,多说说理由。
我们要相信学生会“说”,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说”,启发全体学生都参与“说”。
不要只为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味地走流程,不顾学生的“说”而“半路拦截”。
1.提倡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符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为此,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相信他们能在自己独立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在合作学习中能使学生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
2.鼓励学生质疑、导疑思源于疑,疑是人们思维的开端,也是创造的基础。
教师在鼓励质疑、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质疑的心理基础,敢于发问。
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时,教师可对文中的一句“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提问学生:“句中的‘几乎’能不能去掉,为什么?”鼓励学生去钻“牛角尖”,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不要怕“多而杂”。
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把“多而杂”变成“少而精”。
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就能有所发展,逐步学会质疑。
这样,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动口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解放学生的“手”,还学生以“动”的自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学生间的相互竞争,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上给学生一点自由空间
语文课堂上给学生一点自由空间所谓给予学生自由空间,其实就是教学中的民主精神,即为学生创造一个既严肃紧张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的讲授一字不差,可是一旦离开课本,离开老师他们就不知所措,寸步难行。
的确,长期以来的模式化教学和语文教学中教条主义的习气,从内容到形式都给我们的教学造成许多有形无形的“牢笼”。
面对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生活,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却都被“引导”就范于固定的模式,只有符合这模式的才被允许,才能得高分。
这样僵化的教学只能造就僵化的头脑,它不仅使学生心情压抑而且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因此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还应鼓励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开发学生创造性智力,即进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即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教学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和不确定性。
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的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适时地留一点自由空间给学生,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自主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合作和发现,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的课程理念也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站在学生中间,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因此,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创新意味的教学氛围。
如何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
如何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孩子的成长需要适度的监护和教育,但同时也需要足够的自由空间来发展个人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如何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
一、理解孩子的个性和需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有不同的喜好、兴趣和优势。
作为父母或者教育者,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并且理解他们的需求。
对于喜欢自由探索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过于干涉或者限制他们。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一些有效的引导,例如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资源、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
当孩子面临问题或者困难时,我们应该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立刻为他们解决一切。
我们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的决策权,让他们在一些小事上做出选择,从而锻炼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当然,我们也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
三、创造开放的沟通环境为了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我们需要与他们保持开放的沟通环境。
孩子应该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且我们需要认真倾听和尊重他们的观点。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互动对话,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考虑,从而更好地与他们进行合作和沟通。
这种开放的沟通环境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他们的价值和自主权,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关心他们的成长。
四、提供适当的自我管理机会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不仅仅是放任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也需要我们提供适当的自我管理机会。
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务活动,自主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和责任心。
同时,我们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隐私权,不过度干涉他们的私人空间。
这样的实践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
五、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策在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的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策。
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空间作者:李志明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07期摘要:淡化传统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素质教育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词:自由思考;空间自由;交流空间;自由自主;学习空间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自由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思想和个性。
以下是本人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由学习的几点体会,仅供参考。
一、放飞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只有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才能体现其创造力的发展,创新的萌芽。
学生有了自己的空间思考问题,才会尝试新的学习方法,换位思考,才能提出质疑,从而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此外,还要鼓励发表个人见解,培养自主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思考和判断,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要被别人的观点左右,这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巩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如,在教学《称象》时,有位教师根据设计的教学方案完成课文讲解后提问学生:“你们感觉曹冲是不是很聪明?”有个学生回答说:“我觉得他不够聪明,为什么不用人来代替石头呢?人上船后等船沉到画线位置,让人自己上岸,然后再称人,岂不比称石头要方便得多?”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探究思维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意识就能逐渐形成和不断增强。
二、通过小组合作给学生自由交流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能够增加学生的交流合作,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交流空间,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这也符合学生自己掌握的知识总会想跟别人交流一下,以便有新的见解与认知的规律的意识,因此,教师必须提供自由交流的空间,这个平台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化。
例如,鼓励学生合作预习,并做好预习笔记。
在语文课中创造“自由空间”
在语文课中创造“自由空间”作者:陈卫东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8年第01期为了贯彻和执行新课改理念,要求初级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深刻的改革。
改变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实现教学相长,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动依存关系。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使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一、激发学习积极性,点燃课堂氛围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和学生一起做的事就是学习,老师要抓住一件事的有趣的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以此点开展进行深层次学习,从而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并点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想要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从实例来进行,老师多给学生讲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学习的事例,请学生读学习的乐趣和收获以及学习后自己的不同和自己学习最有趣的地方,并且询问学习的学生有没有相同的感受,相互交流,来激励学生学习,老师还要让学生体会学习才能体会到的美好以及优越感,学习表达感情的文字后的幸福感,经过学习后,自己就是有知识的人,而且语文的乐趣是无穷的,可以在课文中得到,也可以在写作中得到。
学生多读课文感受课文的乐趣,感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理解过后,就可以有一种幸福感。
用朱自清的《背影》来说,老师给学生进行生动讲解,感受作者对父亲的爱和对父亲的感谢,并且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制造一个生动并且有意义的课堂,学生感受到了教育的意义,自然就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课文有相同的感情或者类似的经历,也可课下阅读这个作者的其他文章,养成学习的习惯。
二、“导学析练”,激发课堂活力首先,文章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虽然我们不能直接与作者进行沟通交流,但是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作者表达的情感达到共鸣。
而情感之间的共鸣是不分年龄、时代、种族的,这种情感的传递已经成为了一种心灵的交流。
为此,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文章,将死板的文字转变为声音,通过声音领略作者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
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学生是创造力的源泉,他们需要足够的自由空间来发展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
给予学生自由空间的做法既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
一、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接受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因此,教育者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给学生展示他们的才能和创造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艺术、科技或体育比赛,让他们积极参与并发挥自己的才能。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
二、鼓励学生展示个人才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特长,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个人才能。
例如,可以组织学校的才艺表演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学校应该提供足够的舞台和资源,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他们的才艺。
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专业的艺术家或企业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此,学校可以组织创新项目,让学生自由地提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同时,学校应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的项目。
学校还可以设立创新实验室或创客空间,提供学生自由创造的环境和工具。
四、倡导自主学习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学校应该倡导自主学习。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
同时,学校也可以提供自主学习的支持和资源,例如,图书馆的自习室、电脑室、学习小组等,让学生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五、给学生更多的决策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能够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
学校可以设立学生会或学生代表,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过程中,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学校课程的制定、学校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和决策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责任感。
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飞翔--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新策略(网友来稿)
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飞翔--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新策略(网友来稿)王淑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和着时代的节拍向我们走来。
有幸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尝试者,我掩饰不住内心的欣喜与激动。
然而,等我几节课上下来,却为学生的素质感到心忧:乱草一样的书写,死一样沉寂的课堂气氛,流水帐一样的作文……居然有学生在填写个人档案时将“家长政治面貌”一栏内写上“面貌丑陋”!面对学生在语文素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孱弱、浅薄甚至是荒唐,作为语文教师,我对此深感愧疚与不安。
常常自问:语文教材中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为何不能让学生为之欣悦,为之陶醉,为之爱不释手呢?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又在哪里?一.保持作品的完整性,开展生态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总爱先把文章分成若干部分,在把每一部分分成若干层次。
每层里再分析句子、甚至字词乃至一个标点。
语文教师就像手持利刃的医生,把本来形体如一的文章一块块解剖给学生看。
这样尽管学生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无法拼接出文章原本的美,更不用说受到美的感染了。
久而久之,学生面对文章,犹如屠夫面对案板上的肉,就丝毫不去想它从前是怎样活泼的生命,只管麻木地去宰割了。
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每接触一篇文章,先安排学生朗读,在一遍一遍的读中体会老师关于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在一遍一遍的读中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感受文章内容,从而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以及瑕疵。
让学生在读完之后禁不住产生说的欲望。
从文章内容的复述,到文章情节的构思,从词句的选择与运用到主题的深度与广度。
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教师便可以稳站讲台“排兵布阵”了:可以就文章情节安排“人物内心独白”;可以就实际问题进行“课堂辩论赛”;也可以对情节比较集中的文章编排课本剧,融欣赏、表演、评论为一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学生喜欢,学生主动,教师何乐而不为?二.注重课文与现实的链接,实现多元对话古往今来,大多数作家的作品都是将善恶美丑或是现实问题展示给人看。
语文课:给学生自由的时空
语文课:给学生自由的时空天心区第一中学谢茜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本是学生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一些活动、思考、发现、想象、创造、展示自我、犯错和改过的自由时空。
长久以来,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仿佛是一位演讲者在滔滔不绝地演讲,而学生如同一部收录机在不停地收录,从来没有时间来做一做属于自己的‚自由操‛。
教育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这就要求教育要给学生缤纷的个性搭建多彩的舞台,要给共舞之外的独舞保留一点精彩回放的自由时空。
如果教育的自由时空最终被所谓的制度和竞争格式化为零,那么教育的理想魅力和人文光辉也将如星坠平野荡然无存。
然而,庆幸的是《语文课程标准》及时地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亮的路: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新课标‛明确地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顺应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显然,我们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减少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课堂中我们就必须给每一个学生一点自由的时空,为学生创设一个快乐的课堂。
一、课堂中给学生一点活动的时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人应该‚按自己的本性去生存‛。
好玩就是学生的本性,学生在玩中能找到乐趣,在玩中能找到快乐。
那么把语文教学置于玩的基础上,寓学于玩自然是教学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自然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才不至于违背学生的生活意愿,才不至于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如在紧张的高三复习中我都没放弃‚玩‛的教学,在成语复习板块中,我与学生足足过了一把‚成语接龙‛瘾。
既丰富了学生成语的积累,也在全体参与气氛中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意愿。
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创造玩的机会,多运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比赛、表演、游戏、讲故事、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
让学生更自由地遨游于语文学习的天地
让学生更自由地遨游于语文学习的天地新型的教师不但要有精深的学科知识,更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面前的新型话题。
一、尊重学生,创造适合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施展才华的机会,已经成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觉行为和追求。
我认为给学生“发展”的机会,其前提是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信任、宽松民主、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你和他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每次走进教室,我总是面带笑容,始终保持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信任和尊重学生的心态,采用“鼓励+微笑法”进行教育教学。
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我则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耐心讲解,直到学生满意为止。
而对于自己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会明确表示愿意和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从不找借口搪塞。
我告诉他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权威,老师只是你们学习的助手而已。
例如,在学习《曹刿论战》一课时,对于“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就有学生问道:“曹刿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出击,看来是避开敌人的锐气,而齐人怎么不一鼓之后直接进攻鲁国的军队呢?”由于我在课前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所以不能立刻作答。
面对这种情况,我肯定了提问同学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也表示了自己继续提高的愿望。
我的开诚布公,我的尊重他人赢得了同学们的拥护,师生关系日益密切。
在这种状况下,教与学乃至与之相关的种种关系和方面合二为一,传导和接受都显得自然而然,共同形成了一种理想化的教学境界——这便是“无教之境”。
二、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做学生学习的辅导者。
这种辅导较浅层次的可以理解为,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我向他们介绍了艾宾浩斯的相关记忆规律。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由飞翔”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由飞翔”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来培养想象力,其次运用学生绘画的形式来激发想象,最后达到根据故事情节续写故事来丰富想象。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美的熏陶,扩展想象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这句话精辟地概括出想象力的作用。
小学生是想象的大师,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这块广阔的天地中孩子是最自由的,他们会在这种自由的空间中大胆探索、想象,有时甚至还会去异想天开。
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这种潜能有效地挖掘出来,学生就能张开想像的翅膀,飞向知识的天空。
诚然,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由飞翔”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想象:1.畅所欲言,培养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自己所想,不受别人思维的干扰,说自己的,不要人云亦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允许学生张扬个性,标新立异。
一次,我们在学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我让学生充分地提出问题,挑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喜欢一个人思考的,就让他一个人静静地想;喜欢几个人一起学的,就让他们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有几个孩子在研究“南郭先生是怎样的人”。
交流时,我让孩子们比一比谁最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有孩子说:“他是个奸诈贪婪的人,因为他不会吹竽却骗齐宣王说会吹,骗取俸禄。
”有孩子说:“他是个会见风使舵的人,他见齐宣王好骗就想办法蒙混过关,不费吹灰之力就有固定的收入。
后来他见势不妙,拔腿就跑。
”有孩子说:“他是个胆大心细的人。
你想啊,在那时候,欺君之罪是要被砍头的,而他竟这么胆大,敢骗齐宣王的钱,他又是个心细的人,他打听到齐泯王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吹,就逃之夭夭。
”又有孩子说:“我从图上也可以看出他是个狡猾的小人,你看,他一只眼睛斜着看,一只眼睛半眯着,嘴角歪着,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他肯定在想:该死的齐泯王就在我发财时来捣乱,断我的财路。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语文教学的宗旨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的我,我将努力把握住这一点,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让学生真正地懂语文,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们的学习乐园。
初中语文教学;教学的艺术;语文的自身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教学实际与学生自身特点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总结,让学生纷纷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其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1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交往教育交往能力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交往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是“天生”的交往教育课程。
人只能在交往中学交往,在运用语言工具的言语活动中学语言,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获得言语交往能力,有了言语能力才能获得人文、科学知识。
因此,列德涅夫将语文课归位于交往教育的核心课程。
而语文教育作为一种过程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在人们运用实践、理解欣赏、交流对话中不断发展完善。
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便决定了进行合理的初中语文教学交往的必要性。
因此,语文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运用语言与外界交流的能力,“教给他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绪等,借助于语言这个载体传达给对方”。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程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
其中,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其他学科中。
这要求教师构建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从课内至课外、从学习至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2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懂”语文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
(1)激趣,让学生在情境中“乐”语文,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我试着组织了三个学生扮演记者,像模像样,给她们设计了尖锐的问题,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又是和被采访的对象既握手又谈笑的,她们落落大方,面带笑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
还学生自由空间 促学习高效进行
2013-08教改聚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把自由空间还给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自主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这样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利用多种思维,探索求异空间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的训练,主要是教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方法,就可以从多方向、多方面上看问题,使思维具有发散性和创造性,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槐乡五月》的教学中,教者在引导学生欣赏槐花美景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远望时那“白茫茫”似“瑞雪初降”的奇景。
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它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想,提出新的方法,并使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教者的设计让陌生的槐花在学生心目中变得熟悉起来,学生仿佛一下子就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槐花,整个槐乡都“笼罩”在似雪的槐花中。
随后,在近赏槐花时,教者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再走近一些,看着这‘一条条,一缕缕挂满枝头的槐花’,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探求与众不同的结论,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当很多学生都为槐花的花形美丽而感到兴奋时,教师引导大家从其他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仅仅是槐花的美丽让你们感到兴奋吗?此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为槐花旺盛的生命力感到欣喜,有的为槐花的密集感到激动,有的为槐花的团结感到赞叹……二、贴近生活体验,创造感性空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
”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如何为学生创设自主发挥的空间
语文教学如何为学生创设自主发挥的空间作者:范士秀来源:《成才之路》2011年第03期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强调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
课堂教学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
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语文教学,主张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所以我们提出一个口号——为学生创设自主发挥的空间,向45分钟要效益。
基于此目的和建议,我从“设置情境”“指点学法”“鼓励创新”等几方面去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设置问题情境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地展开思维呢?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要让问题的设置给学生以新鲜感,能引起学生思考、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带着疑问和悬念进入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自主性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
基于此种认识,我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设置问题情境的途径。
例如:根据自主性活动的原则,我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学习《莺》这篇课文时,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分全班为两个组,一组的同学向动物保护组织推荐莺,另一组的同学向爱鸟的人们推荐莺,推荐时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写出推荐词,并进行充分的说明。
在学生课堂发言后,请全体学生对推荐的内容进行评价,评价点为:说明内容是否充分;说明顺序是否合理;说明方法是否得当;说明语言是否准确、简洁;推荐词是否抓住了事物的特征。
二、指点学习门径在学生自己分析、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教师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而应尽量让他们自己分析解决,对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运用语文知识和思想加以引导,指点学习的门径,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答案,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同时,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学生铺设知识、能力的台阶,也会使学生不断在成就感的鼓舞下努力学习。
营造教育自由空间,塑造学生优秀品格
营造教育自由空间,塑造学生优秀品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理念逐渐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塑造学生的优秀品格,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出积极向上、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品格。
要营造教育自由空间,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个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分注重纸面功夫,强调学生的得分率,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而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往往会因为害怕承受压力而变得消极怠工,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相比之下,营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就能够让学生更自在地学习,更愿意去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教育自由空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要营造教育自由空间,就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学习的方向和方式。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安排和指导,很少有机会去主动探索和学习。
而当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时,他们就很难在思维和创造力上有所突破,进而也无法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品格。
要营造教育自由空间,就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和选择权,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自由发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课程。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更主动、更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出优秀的品格。
要营造教育自由空间,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再只追求高分数,而是更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
传统的评价体系很容易导致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盲目攀比,而忽略了自己在学习中的真正收获。
要营造教育自由空间,就需要改变评价的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不仅仅只看分数,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进步。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品格。
给学生自由空间
给学生自由空间,迎来无限精彩●实验课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是不完正的。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尊重差异,鼓励选择。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表现为不同的方式而已。
对于一个孩子的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它可以满意而能干。
”(加德纳)每个学生都是一本多彩的书,一首动听的歌。
几十个孩子,几十种性格,每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我们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他们就能发光。
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保护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做到乐学会学。
●实践运用《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
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感受秋天,体验秋天,我为学生提供充满趣味的、形式多样的特色作业——“自助餐”式作业。
学生根据各自所需,自主选择:●爱读书的你,不妨阅读一篇关于秋天的小短文。
●爱习作的你,不妨写写你对秋雨的感受。
●爱诵读的你,不妨有感情的读出秋雨的美妙。
●爱绘画的你,不妨画出秋雨给你印象最深的景象。
●爱唱歌的你,不妨创编秋天的歌给大家听●爱文学的你,不妨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爱科学的你,不妨查查资料看看雨是怎样形成的●爱观察得你,不妨找找秋天其它的特点●爱积累的你,不妨积累一些描写秋天的诗词……当时作业布置以后,我心里就敲起了小鼓:这样的作业学生能完成吗?会令人满意吗?有些孩子会不会偷懒?……到了交作业的时间了。
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中还存在着:重老师讲解,无视学生主体性学习;重知识的传授,无视学生思维才能的培养;重灌输,无视学生独立考虑、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生还是处于被动的角色,主体地位仍无法真正确立,然而把学生当作开展的主体,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改革旧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走上素质教育之路。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当代教育学家沙塔洛夫更强调:“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普遍互相尊重、精神上平等、心理上舒坦的气氛是每个老师的首要责任。
〞因为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从事教学与学习活动,师生都不会有负担,师生之间的情感容易得到共鸣。
因此,创设这种环境的先决条件是老师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充分尊重,切不可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妄自尊大,要竭力淡化教育者的角色痕迹,缩短师生间的心理间隔,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教学中可以通过鼓励、期望的语言〔如“我们〞“让我们一起〞等字眼〕、情感,使学生在交流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敢于自我表现,保持旺盛的自主学习情趣。
正如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的:“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心理气氛,使儿童和老师在课堂上都自由地呼吸。
〞这样的课堂,优等生得到进步,后进生受到带动,双方互相启动,想得益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解疑是进步自主探究才能的方法之一“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而“疑〞,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线。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也可以提出疑难让大家一起来讨论解答。
课堂上要多让学生主动提问,不要熄灭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当学生质疑后,老师要做好挑选、整理,把与教学目的有关的问题归纳出来,老师还要鼓励学生独立考虑去解决问题,可以通过个人、小组、全班发表见解和想法,自寻答案,或者能者为师,共同讨论、探究解决。
为学生撑起一方自主的晴空
为学生撑起一方自主的晴空[文章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但是旧的观念已根深蒂固,要想实现观念的转轨,依托“文”来实现“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文就“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和“如何为学生撑起一方自主的晴空”谈了自己的一些观点:1、还学生一片自由的时空;2、还学生一个思维的过程;3、教师要童化自己;4、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5、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合、自由发挥;6、教师要抢抓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有效资源。
[关键词] 以人为本自由自主个性灵性时间即逝抓取选择童化评价改革归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这一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但是旧的观念已根深蒂固,要想实现观念的转轨,依托“文”来实现“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如何为学生撑起一方自主的晴空呢?一、还学生一片自由的时空目前,闲暇、自由似乎还不属于我们的学生。
每天早晨,匆匆忙忙去学校;傍晚,等忙完各科作业,已昏昏欲睡。
他们没有时间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没有时间读读自己喜欢的书,没有时间做做自己喜爱的事……他们没有属于自己自由思考的时空。
其实,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靠训练有素的课堂,靠那有板有眼的一问一答,靠书山题海是远远不够的。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更新观念,还时间于学生,还自由于学生,还灵性于学生,还个性于学生。
二、还学生一个思维的过程苏教版教材第二册中《小池塘》一文写到:“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了。
池塘里的水皮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
”这是孩子的视野,这是孩子的思维。
教学这一内容时,应先展示第一幅图片:“像明亮的大眼睛”的小池塘,接着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着图画,边展开想像的翅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在应试教育下讨寻一份自由空间
摘要:教育的含义是什么?教育的本源是什么?面对社会目前应试教育转型的主流,教师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者的角色,帮助学生体验教育真谛所带来的快感。
教师的有效引导对于学生来说终身受益。
那么,用什么样的形式在应试教育中另辟蹊径,给学生铺出一条充满花香之路,教师提供的智慧与空间则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育;自由空间;讨寻;自由心境
“教育”一词,既是动词,也是名词。
既是一种动作的授予,同时也是一种理念的概括。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源是什么?我们先从中西方对教育认识的比较开始来共同分析教育的实质。
一、中西方教育的对比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
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已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在中国,“教育”一词的汉字解释。
“教”意为“老师全职授业”,强调全日制和专职性质,“教”是指老师全身心授业,“育”指同化未成年人和蛮族人士,使这两种人成为中华文明社会的合格
成员。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从教育的本源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触动人们内心的一种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
然而,多年
来的应试教育却只在教育的皮毛上做足文章。
我们在批判应试教育的同时,倡导“素质”教育,又显出了更多的无奈。
但是何为“素质”?素质教育又该是怎样的教育,多数人都还处于一个迷茫或者混沌的状态。
所以,我们摒弃这些概念名词,去追寻教育的本源就会发现,西方的“潜在心灵内部”的和东方的“旋转聚合”都是一种人内心的虚化,也就是说教育要经常触碰到人类的灵魂深处,
所以,人们在教育中最需要保护和唤起的则是人骨子里的灵魂
自由。
二、解决的方法与途径
有人会说,在这样一个社会现实下,谈灵魂的自由,是一种奢侈。
是的,成人的世界,因年轮不断将我们束紧,我们飞翔的翅膀早已经悄然退化,但是,这不能作为我们有权力去折断少年羽翼的借口。
所以,作为高中老师,一个可以成为学生精神的引导者,就更不能不仔细思考并研究这一问题。
我在这里,用了“讨寻”二字,“讨”是对抗社会现实的一种态度,有索求和探讨之意。
索求,说明我们想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急迫性,探讨,是在这条路的对抗中,走的必将不是件易事。
而“讨”与“寻”的结合,则是希望在扮演教育者这个角色时,能降低姿态在谦卑中寻找一份智慧,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开拓出一条春花烂漫的小路来。
教育既然是唤起学生灵魂的途径,我们就应该更好地利用起这个平台。
那么,如何能做到披荆斩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巧用方法,塑造教师的自由形象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师,最年长的应该是“50后”,最年轻的是“80后”。
在这30年里,社会的价值导向以及教育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群教师队伍里,有曾经有机会翱翔自由天空的,也有曾经向往自由天空的,也有如今只能回顾飞翔的。
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让这份梦想延续。
一个内心不自由的教师,带来的也只有古板的思维。
所以,教师首先要努力去塑造一个自由的形象。
这种自由,可以是内外兼备的。
教师的课堂教态是教师形象的集中体现,是教师职业人格关键时刻的亮相。
教师教态的庄重、文雅、潇洒、朴实会给学生带来一股如春风般的舒适,对开启学生思维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2.挣脱束缚,保障学生的自由空间
中国经历了若干的封建社会朝代,三纲五常的规定总是希望人们可以有纲可寻、有规可守,才成方圆。
所以,在这个方圆之中,就限制了很多的思维触角。
这就要求教师要突破重围,给学生留下一个探寻的空间,也正是现在流行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主流。
我们中国人的基因是聪明的,记忆力全世界排名第一,但令人忧虑的是创造力却处于世界排名的末尾处。
一个正在蒸蒸日上的大国,没有丰富的创造力作为支撑,那未来的道路也是艰辛的。
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地更新、改革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正确看待和评价每个学生。
我们衡量的尺子多了,很多具有创造性的思想也就存活下来。
老师应该尽量减少单纯记忆
或者固定模式的作业,尽量布置一些“半弧型”作业,也就是“开放性”试题,让学生的力气花在大脑思考的运行上,而非简单重复的记忆性作业中。
3.开拓思维,创造多样的自由形式
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及生活中的人情事理,也是成长的必需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生活投入热情,放开感官,敏锐摄取各种信息,这些都可以促进学生开放思维的发展。
教师可以把视角引向社会,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引向新媒体、网络,获得最新的信息,获取前人与今人的远见卓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心胸,活跃学生的思维,对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当我们的孩子处于弱势群体的位置,我们有责任将他们引出暗沟与峡谷。
在社会不同层次的重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