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原理-2(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地貌学课件(全部)word打印版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对几个地理学概念的理解•“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
•“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地势:地球表面形状的高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形态•我国把”地形”改为”地貌”的原因?•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而且还包括构成这些起伏的地壳和岩石圈物质以及作用于其上的大气和生物过程。
----例如:千差万别的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因此: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固体地球较深部位的构成和运动规律,固体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圈的运动和气候带展布规律。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学科。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2、地貌的形成(成因与发育)•3、地貌的分布•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1) 地貌的基本形态与组合形态•①基本形态: 由一个或几个地貌几何形态要素组成的形态比较规则的几何体。
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②组合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多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的组合形态。
例如•基本形态:一个洪积扇(由扇顶,扇缘和扇面组成,其形成于沟口出山口的堆积)•组合形态:一个河谷形态(由河床,河漫滩,谷坡及阶地四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排列在河流两侧构成。
这四个地貌基本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
现代河床和河漫滩由现代河流作用形成,而阶地是由古代河流作用形成,而谷坡是因河流下切造成的坡地过程形成。
)•根据其规模的大小可将地貌组合形态分为如下几类:•星体地貌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km2以上)•巨地貌例如,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上)•大地貌例如,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中地貌例如,河谷盆地(占据面积在几十km2)•小地貌例如,单个洪积扇•微地貌例如,沙波纹(2)地貌的物质组成•分析地貌的物质组成特征是研究地貌形成演化的基础。
地貌学原理资料
第二章 坡地地貌
坡地上的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 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称为 坡地地貌。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成两个阶 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 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 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 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第一节 风化作用
动力地貌学:现代地貌学加强了定量分析和动力 研究,产生了动力地貌学,或称理论地貌学,同 时促进了地貌学的模拟实验研究,产生了实验地 貌学。
岩石地貌学:研究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 形成的各种地貌。如碳酸盐岩形成岩溶地貌。 沉积地貌学:根据沉积物的成因和结构来研究地 貌的形成和发展,称为沉积地貌学。 应用地貌学:工 以内营力为主的地貌:与大地构造单元、 地壳运动方向、构造线的走向有一定的联 系,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依 次降低 以外营力为主的地貌:主要与气候有关,纬 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第二节 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学科性质: 介于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 科。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特征、结构、成因、演化 及分布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它是地球科学 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属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跨 界学科。
内部结构 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 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和叠置-切割型等四 种地貌结构类型。 切割型:侵蚀作用占主导 叠置型:堆积作用占主导 切割-叠置型:切割地貌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 或者气候发生变化,由侵蚀作用转变为堆积作用, 在切割地貌上发生堆积,形成切割-叠置型地貌。 叠置-切割型:由堆积作用转变为侵蚀作用
地貌学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学科相关,与地学领域的其他学科的联系 十分紧密,尤其是与第四纪地质学、沉积 学关系最为密切。例如动力过程的定量化, 遥感技术的应用,地球化学、物理学、生 物学等手段的运用,计算机系统的模拟分 析与制图等。由于方法的进步使地貌学在 国民经济与环境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貌学
1.什么是地貌学?地貌学包括哪些主要的研究内容?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特征、地貌的成因、地貌的演变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
2.什么是形成地貌的内营力和外营力?简述内营力和外营力的关系。
“内营力”造成地壳的水平与垂直运动,引起岩层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地震,形成地球上的巨型大型地貌,除火山、地震外,一般不易被人们觉察。
“外营力”通过流水、空气、温度、光能、生物等活动发生作用,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到。
内营力和外营力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彼此消长,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区,二者是不平衡的。
地貌形态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并不只是由一种内营力或外营力塑造而成。
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3.什么是地貌的四维空间?用四维空间思维来研究地貌有何意义?作为三维空间的地貌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形成的三维空间和时间组成的四维空间的总体。
地貌在不断变化发展。
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地貌特征和地貌组合都是不同的。
用四维空间思维来研究地貌,不仅可以了解现今地貌特点和恢复地貌演变过程,还可预测地貌发展方向。
4.分别以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有何特征?以内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可形成寒冷气候地貌带、温湿气候地貌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地貌带和湿热气候地貌带。
这种分布与气候条件有联系,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要素(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有一定格局的。
一般来说,温度从赤道向两极和随地势增高而递减;降水则取决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分布。
5.什么是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的科学。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绘图题读图题大题第一章绪论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内外时间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则有呈唯独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第二章坡地地貌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地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溃、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坡地行程的两大重要作用重力和流水作用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
崩塌形成的条件1。
地形条件2。
地质条件3。
气候条件4。
地震因素5。
人为因素崩塌堆积形成的地貌类型----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滑坡作用力的力矩方程Pa-Qb-fR=0影响滑坡的各种因素1.地下水2.地表水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4.地震5.人为因素滑坡和断裂同样会形成阶地土屑蠕动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
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形似衣裙---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刀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堆积物。
坡地形状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和各种形状组成的复式斜坡。
第三章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河流的水流在流动过程中进行侵蚀,形成各种沟谷地貌,被侵蚀的物质沿沟谷向下游搬运并堆积,形成河漫滩、冲积扇和三角洲等堆积地貌。
凡有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河流地貌。
读图题河流横坡面结构图【p20】河流流水作用1。
侵蚀作用2b搬运作用3。
堆积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1。
冲蚀作用2。
磨蚀作用3。
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是和河流水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进行溶解所产生的一种破坏现象。
河流的搬运作用1。
搬移2。
跃移3。
悬移河流侵蚀基准面河床纵坡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影响河床纵坡面的发展影响河床纵坡面发展的因素1.水文情况2。
第二章地貌学基本概念PPT课件
2021
86
复习资料:地质年代确定的基本原理
• 地层层序律
2021
87
复习资料:地质年代确定的基本原理
• 生物层序律
– 岩石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它是在岩 层中保留下来的古生物记录。由于生物进化总 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种演化规律是不可逆 的。因此,可利用一些演化 较快、存在时间短、 分布较广、特征明显的生物化石和生物化石的 组合,作为划分相对地质年代的依据。每一个 地质时代都有其特征的标准化石或化石组合。 下图为 根据化石确定不同地区地层是否为同一 时代的地层的示意图。
• 例如:坳谷发展的阶段性
– 切沟 – 冲沟 – 坳谷
2021
84
5. 地貌的年代及发展
• 现代地貌与古地貌
– 现代地貌—— 指全新世(≤1万年)的地貌,和 当地的气候一致。
– 古地貌—— 指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地貌,参与现 代地形,和当时的古气候一致。
• 如江汉平原的丘陵之上,多堆积风化红土,为炎热 气候条件下形成(N2),现在的气候为温暖较湿
2021
51
3. 地貌的成因
• 内外地质营力在地貌上的表现
– 地壳的连续上升
• 作用强度越来越大,造成大峡谷,稳定期短
– 地壳间歇性上升
• 分水岭与河谷高度不变,形成多级阶地或夷 平面
– 长期稳定
• 随时间延伸,分水岭降低,河谷降低,分水 岭接近河谷,宽河谷,低小丘陵
2021
52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从图上可以看出,两头的作用力比较单纯,仅 一种营力,复杂的是中小型地貌,既有外力作 用,也有内力作用
2021
43
2021
44
3. 地貌的成因
• 影响地貌形成发展的因素
地貌学原理 图文
分布规律:与内外营力有关
以内营力为主的地貌:与大地构造单元、 地壳运动方向、构造线的走向有一定的联 系,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依 次降低
以外营力为主的地貌:主要与气候有关,纬 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第二节 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学科性质: 介于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
第二章 坡地地貌
坡地上的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 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称为 坡地地貌。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成两个阶 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 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 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 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第一节 风化作用
内部结构 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
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和叠置-切割型等四 种地貌结构类型。 切割型:侵蚀作用占主导 叠置型:堆积作用占主导 切割-叠置型:切割地貌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 或者气候发生变化,由侵蚀作用转变为堆积作用, 在切割地貌上发生堆积,形成切割-叠置型地貌。 叠置-切割型:由堆积作用转变为侵蚀作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的特 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 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成因 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营力: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 外营力:流水、波浪、冰川、风, 主要受气候影响
演化 地貌的变化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
时间等三个因素的影响,是三者的函数。 河流地貌演化序列: 幼年期:地表抬升,河流下切,河流纵比降 大,V型河谷 中年期:河道增多,切割加剧,河谷加宽, 河流纵剖面趋于平缓 老年期:下切侵蚀趋于停止,分水岭缓缓降 低,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
地貌学原理简答题
地貌学原理简答题第一章绪论1.地貌外营力和内营力各包括哪几种?地貌外营力包括:流水、风、波浪、冰川、重力、人类活动;地貌内营力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
2.戴维斯地貌侵蚀循环理论分为哪三期?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第二章坡地地貌1.滑坡的形态特征包括那些?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台地,滑坡鼓丘2.沟谷通常可分为哪四种?根据沟谷的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分为细沟、切沟、冲沟、坳沟四种类型3.受新构造运动影响,洪积扇有哪三种组合形式?垒叠式洪积扇、串珠状洪积扇、不对称垒叠式洪积扇。
4.坡地发育有哪两种基本模式?模式1:平行后退发育模式。
模式2:整体剥蚀发育模式。
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有哪四种类型?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2.根据水流侵蚀方向,河流有哪三种侵蚀作用?下切侵蚀(简称下蚀)、溯源侵蚀(向源侵蚀)、侧向侵蚀(侧方侵蚀、旁蚀)3.河漫滩的二元沉积结构由上下哪两层构成?上层主要为细砂和粘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为由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砂和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4.根据泥石流流体性质,可将泥石流划分为哪三种类型?稀性泥石流、粘性泥石流、过渡性泥石流(亚粘性泥石流)5.根据泥石流所处的地貌部位,可将泥石流划分为哪二种类型?坡面泥石流、沟谷泥石流6.冲积平原可分为哪三部分?冲积平原可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三部分。
7.根据形态特征,三角洲可分为哪几种主要类型?扇形------河流作用为主鸟爪形(鸟足形)------河流作用为主尖头形------波浪作用为主指形(洲岛形、岛屿形、港湾形)------潮汐作用为主混合形------e.g.长江三角洲共五类8.河流阶地按地形单元划分有哪四个要素?阶地面、阶地陡坎、阶地前缘和阶地后缘9.河流阶地有哪些基本类型?根据阶地结构和形态特征划分侵蚀阶地(基岩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三种基本类型。
第四章岩溶地貌1.地表和地下岩溶形态有哪些?溶沟、石芽和石林,落水洞和竖井漏斗,溶蚀洼地,岩溶盆地,干谷、盲谷和伏流峰丛、峰林和谷峰地下岩溶形态有:洞穴地下河和岩溶泉第五章冰川地貌1.冰川地貌包括哪三类?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第六章冻土地貌&第八章黄土地貌1.黄土地貌有哪四种类型?沟谷地貌、沟间地貌、谷坡地貌、潜蚀地貌第七章荒漠地貌1.风蚀地貌主要包括哪五种?石窝、风蚀蘑菇、雅丹、风蚀洼地、风蚀城堡2.风积地貌主要包括哪四种?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纵向沙垄、抛物线沙丘3.沙丘移动的方式有哪三种?前进式、往复前进式、往复式4.干旱区荒漠可分为哪四种类型?岩漠、砾漠、沙漠、泥漠第九章海岸地貌1.波浪的特征可用哪六个要素描述?波顶、波底、波长、波高、周期、波速2.波浪的能量大小是如何表达的?单位波长内波浪的总能量可表示为:。
《地貌学原理—杨景春版》要点整理
第二部分地貌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地形,成因也不相同。
1)大陆和海洋的成因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有关;2)山地和平原的成因则和不同大地构造区的地壳运动有联系。
地表形态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并不只是由一种内营力或外营力塑造而成,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地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地貌结构类型各种地貌有不同的内部结构。
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和叠置-切割型等四种地貌结构类型。
1)切割型地貌:在侵蚀作用占主导地区,切割新生代以前的构造和岩层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切割型地貌。
2)叠置型地貌:在堆积作用占主导地区,地面发生大量堆积,一层沉积物叠加在一层之上,由这种叠加结构组成的地貌,称叠置型地貌。
3)切割-叠置型地貌:如果切割型地貌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方向改变,或者由于气候的冷暖或干湿的变化,由侵蚀作用转变为堆积作用,在被切割的部位发生堆积,就形成切割-叠置型地貌。
4)叠置-切割型地貌:如由堆积作用转变为侵蚀作用,在叠置型地貌基础上发生侵蚀,就形成叠置-切割型地貌。
各种类型和成因的地貌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1)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2)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这种分布与气候条件有联系,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要素(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有一定格局的。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地貌的成因、地貌的演变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
第二节地貌学的学科分类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间边缘学科。
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以及各学科的互相渗透,产生许多新的分支学科。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更加丰富和日益完善,出现并发展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
地貌学课后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地貌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表形态及其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
通过本学期的地貌学课程学习,我对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地貌类型的形成机制以及地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对本学期地貌学课程的总结报告。
二、课程内容概述本学期的地貌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地貌学基本概念:介绍了地貌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地貌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2. 地貌形成理论:讲解了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因素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3. 地貌类型:详细介绍了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海岸、沙漠、冰川等地貌类型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4. 地貌演变:探讨了地貌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包括地貌的演化规律和地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 地貌应用:介绍了地貌学在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三、学习心得与体会1. 地貌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地貌学涉及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地貌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
2. 地貌形成机制复杂多样: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地貌形成机制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地貌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地貌与环境密切相关:地貌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地貌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4. 地貌学具有实用性:地貌学在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地貌学,可以提高我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重点内容总结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貌形成的基础,包括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
地壳运动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
2.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地貌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包括降水、温度、风向等。
气候因素影响地貌的类型、分布和演变。
3. 水文因素:水文因素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对地貌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地貌学教学课件
地貌学教学课件地貌学(geomorphology)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它是地理学的分支,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
地貌学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
一、地貌学是从地理学和地质学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其发展历史可分为3个阶段:萌芽阶段在中国西周的《诗经·大雅·笃公刘》中,就有“岗”(丘陵)、“塬”(平原)和“隰”(低湿地)的描述。
在成书于11世纪末(北宋时期)的《梦溪笔谈》中,沈括对流水的侵独、搬运与堆积作用三者的关系有清晰的概念,并提出华北平原是河流堆积作用的结果。
清初孙兰的《柳庭舆地偶说》中提出,地貌作用“因时而变,因变而变,因人而变”,已涉及地貌的演变,并注意到人的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英国的J.赫顿在《地球的学说》(1788年)中已将地形的变化看作是地球地质发展的组成部分。
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地貌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美国W.M.戴维斯和德国W.彭克对此起了重要作用。
戴维斯在1899年提出地理(地貌)循环学说,认为地貌是构造、营力和时间(侵蚀阶段)的函数。
构造运动造成的上升山地在外力作用下,主要是流水侵蚀下,经历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3个阶段。
在老年期,地面被夷平为“准平原”。
彭克的《地貌分析》(1924年)提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注意到剥蚀过程与地壳垂直运动的关系,认为山坡形态(凸形坡、凹形坡、直线坡)取决于构造(上升)运动与剥蚀作用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以上观点曾长期作为地貌学的理论基础。
发展阶段中国在1949年以后,地貌学得到较快发展。
系统研究了长江、黄河的河流地貌和青藏高原地貌,为水利和道路建设提供了科学资料,还对中国独具特色的西北黄土和西南喀斯特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有关的成因理论。
二、研究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貌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了较大进展。
①地貌学研究和应用只凭定性描述方法是不够的,必须用定量方法研究地貌过程,说明地貌与其形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地貌学基本理论
精品课件
评论
缺点: 1.主要是在思想方法基于简单的推理和演绎,忿视 了地貌演化过程中由于多种要素变化而使循环方问 发生变化的复杂性、例加将内力(地壳上升)与外 力(剥蚀作用)从时间上截然分开,在循环初期地 壳迅速上升过程中,忽视了剥蚀侵蚀作用;认为在 上升作用停息之后,外力作用才开始括动。显然, 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 2.对于地壳运动的假设,彭克认为开始地壳是缓慢 上升,后来才逐渐加速至最大值,然后变为长期稳定。 3.彭克认为剥蚀速率与上升速率的对比决定地面的 形状,因此,在开始当这两个速率相近时,就会形 成“初始准平原”,其与“终极准平原”不同。 4.戴维斯的侵蚀循环是假定构造运动(上升之后) 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二者一过程又是 周而复始的、封闭的、循序进行的循环。但构造运 动和气候条件都是变化的,每一个旋回都不同。 5.过于简化,不能解释地貌在短期内的变化。 优点:是地貌学中的一个系统阐述地貌演化的理论, 对地貌学的影响很大。
精品课件
二、侵蚀循环学说—戴维斯
戴维斯生于1850年,家境富裕,以至年青时即能作环球 旅行。在远东旅游他到了日本,又在上海稍事停留.当时上海开 埠未久,日本正值明治维新,气象颇为不同,他认为日本更有纪 律和现代气息。著名的哈佛大学既是他求学的地方,也是他后来 长期执教的地方。
但是,只有他在1899年同时发表了两篇著名的学术论文,即 “地理循环”(1899)和“淮平原”(1899)之后,他才像明星一 样升起在科学界,他的理论很快征级了许多学者,风靡全球.在 他之前,地理学家一船只是静止地描述地球表面的地形,似乎山 地永远是山地,平原永远是平原。
精品课件
老年期
• 丘陵进一步削蚀降低 ,河流的干流和大部 分支流都达到平衡剖 面,下蚀作用已很微 弱,以侧蚀和堆积为 主,形成宽广的冲积 平原。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构造地貌 (9)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17)第四章流水地貌 (21)第五章喀斯特地貌 (33)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36)第七章冰川地貌 (40)第八章海岸地貌 (44)第九章地貌学的基本概念 (48)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地貌学的性质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本章内容: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地球表面的地形-――大陆、洋盆――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河流、冰川、喀什特、海岸、风成等各种成因类型地貌中的次级地貌单元等陆地地形,从其形态或外貌特征上看,可以分为: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五种类型。
1.山地陆地表面高度较大(海拔超过500米)、坡度较陡的地形称为山地。
自上而下分为山顶、山坡和山麓。
沿一个方向延伸、由多条岭谷相间组成的山地称为山脉。
例如,天山山脉、阴山山脉等。
2.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以上),顶面比较平缓而面积较大的高地,称为高原。
例如,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
有的高原上也有山地分布,如云贵高原。
3.平原陆地上海拔通常在200米以下的宽广低平地区,称为平原。
平原可由河流沉积作用而成,也可由侵蚀而成,还可由二者共同形成。
4.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切割破碎而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称为丘陵。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例如,江南丘陵、浙闽丘陵等。
广义的山地包括丘陵,往往呈现交错分布。
5.盆地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地区,称为盆地。
例如,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等。
海底地形基本类型海底地形起伏状况,因被海水淹没不能直接观察到,通过海底测量绘制的海底地形图,就一目了然了。
海底地形基本类型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海盆、海岭和海沟五种类型。
1.大陆架大陆和海洋盆地之间有个过渡带。
02第二章 地貌学的基本知识
岩石性质对地貌的影响,实质上就是指岩石对 来自外界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反映。
通常在地貌研究中所说岩性的坚硬和软弱,或 者岩石抵抗侵蚀能力的强和弱,就是这种影响程度 的表现。
一般说来,砂岩、石英岩、玄武岩、砾岩等属 于坚硬岩石,泥岩、页 岩等属于软弱岩石。
由于岩性所引起的差别风化和差别侵蚀的结果,坚 硬岩石通常表现为突出的正向地貌(山地、丘陵等),相 对软弱岩石出露之处,地貌上形成负向地貌(谷地、盆地 等)。岩性对地貌的影响,在那些经历了长时期剥蚀的地 区表现最明显。
3、 人类活动在现代技术社会里已成为一种重 要的地貌营力,能产生许多新的人工(为)地貌, 如堤坝、人工湖、护岸工程、城镇建筑群等,也 能夷平破坏一些地貌。
四、影响地貌形成发展的时间因素
内、外力作用的时间也是引起地貌差异的重要原因 之一。
作用时间长短不同,则所形成的地貌形态也有区别, 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盆地:四周是高原或山地,中央低平的地区,外形 似盆而得名。如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
洼地:指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陆地地区。如新疆鲁 克沁洼地为-155m。
第一节 地貌形态
2. 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和大陆地形一样复杂 多样,而且规模庞大、奇特壮观。 根据其基本特征,可分为大陆架、 大陆坡、海沟、洋脊、海山
2. 海底地形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逆构造地形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称为逆构造地形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壳的物质组成化学元素矿物岩石石英花岗岩长石sialfecanamg地壳上地幔的部分云母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1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和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2)地球内营力:地球表面以下的作用力;例如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3)地球外营力:地球表面以上的作用力,例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4)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第二章坡地地貌1)风化作用:露地表的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粒和黏土,这种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2)崩塌及形成条件: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和高度;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气候条件:温差大,降雨季节;地震因素;人为因素:开挖3)倒石堆的发育示意图形成过程:4)滑坡及影响因素: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地震、人为因素5)滑坡的作用力:6)坡积裙: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的坡地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在这种水流作用下,地面物质被侵蚀搬运使坡面降低,称为坡面水流侵蚀;被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外,被称为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称为坡积裙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和漩涡流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案由睡眠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坡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旋涡流2)溯源侵蚀: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向上游侵蚀,称为溯源侵蚀3)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准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能再向下侵蚀,这一基准面称为侵蚀基准面4)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水文状况的改变、构造运动、岩性的差异、气候变化、5)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6)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经济活动7)洪积扇的结构:洪积扇的结构多事砂砾互层和砾石层中夹砂透镜体或砂层中夹砾石透镜体8)三角洲与三角湾:三角洲:在潮流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很少的河口,涨潮时潮流一很快的速度溯河而上,形成强烈侵蚀,退潮时积蓄的河水和潮流一起沿河而下,加强了退潮流的力量,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的河口叫三角湾9)河流阶地的成因:具有较宽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10)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水系的高地11)断头河: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称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称被夺河,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改道而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12)河流地貌的发育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初始阶段,称幼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平衡阶段,称壮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终极阶段,称老年阶段第四章岩溶地貌1)岩溶水的分带:垂直循环带、过度循环带、水平循环带、深部循环带2)溶沟与石芽:溶沟和石芽是石灰岩表面的溶蚀地貌,水流沿石灰岩表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突出的部分,称为石芽3)干谷、盲谷和伏流:干谷:是岩区的干涸河谷,由于地壳上升,岩溶水的水平循环带下降,或上游河道水流流入落水洞成为地下洞,原有由地下水喝上游河道补给的河流失去了水源,因而变成干谷盲谷: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谷地称为盲谷伏流:转入底下的河流暗流段,叫伏流4)峰林和峰丛:峰丛:峰丛是由上部为耸立的锥形山峰和下部相连的基座组成的石灰岩山峰群峰林:高耸林立的散布石灰岩山峰的组合5)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6)岩溶地貌的发育阶段性:幼年期阶段、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老年期阶段第五章冰川地貌1)雪线及其影响因素雪线: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地表降雪的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的界限,称为雪线影响因素:温度、降水量、地形2)冰川冰的形成过程:积雪变成冰川是先由新雪变成雪粒,再由雪粒变成冰川冰,最后形成冰川3)冰川的类型:1.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气候冰川和大陆性气候冰川2.按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条件,可把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4)冰斗、刃脊和角峰冰斗: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地;刃脊: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角峰: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5)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这些小丘为羊背石6)终碛堤与鼓丘:终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7)常见的冰川地貌:冰蚀、冰碛、冰水堆积地貌第六章冻土地貌1)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冬季土层冻结,夏季全部融化,叫~多年冻土:多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或至少连续3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称为~2)活动层: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叫~3)影响多年冻土厚度的因素:1.气候影响:大陆性半干气候较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利于冻土的发展,因而在欧亚大陆内部的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南界北纬47°比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北美冻土南界北纬52°要更南一些,另外,在纬度和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厚度比海洋性气候区的要大 2.岩性的影响:砂土导热率高,易透水,不利于冻土形成,黏土导热率低,不易透水,有利于冻土形成,泥炭的导热率最低,最有利于冻土的发育;在连续冻土带,往往在超市黏土区的永冻层顶面埋深比砂砾石区的要浅,厚度比砂砾区的也要大,在不连续冻土带,泥炭黏土组成的地区往往发育许多岛状冻土 3.坡向和坡度的影响:坡向和坡度直接影响地表手太阳辐射的热量,阳坡日照时间长,受热多余阴坡,因而在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冻土的深度、分布高度和地温状况都不同;4.植被和雪盖的影响:冬季,植被和雪盖阻碍土壤热量散失,夏季,植被和雪盖减少地面受热,因此,在有雪盖和植被的地区,地面年温差小;4)冻土的热状态剖面图与地温年变化深度:5)石环的形成过程:石环是由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一种环状冻土地貌,石环是冻土中颗粒大小混杂的松散砂砾层,由于饱含水分,经频繁的冻融交替,产生物质分异形成的,过程:活动层中的大小混杂的砂砾,冬季先从地面冻结,砂砾层空隙中的水冻结膨胀,地面和砂砾层中的砾石一起被抬高,砾石下部尚未冻结而出现空隙,砂土填入或水深入形成冰透镜体,夏季,活动层上部解冻,由于砾石和砂土的导热率不同,砂土中的冰先融化,地面逐渐回降到原来位置,但砾石下部仍未冻结状态,这时一些大颗粒碎石或砾石却比周围含水砂土位置相对升高,等砾石下部冰开始融化时,砾石周围的砂土向砾石下部移动,填垫在砾石下部,当活动层全部融化后,砾石却相对抬升了一段距离,在这种冻融过程反复作用下,打的石块就逐渐被顶托到地面除上述垂直方向的冻融迁移外,还有水平方向的迁移;水平方向的迁移是在活动层上部和地表进行的,在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中,冻结是体积膨胀要比含水较少的粗粒碎石层的大,结果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就形成一个微微向上凸起的膨胀中心,分布在表层的砾石从膨胀中心向四周移动,解冻时,由于砾石和含水砂土的导热率不同,先融化的细粒砂土回到原来的位置,填充了融化后的空隙,等到砾石下部也融化时,砾石则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凸出在地面上,则向四周较低的部位移动,最后形成以砾石和碎石为边缘的石环6)冻土发育的空间差异:冻土发育不仅要有一定的低温,而且还与一定湿度有关,因此,处在同一低温条件下,由于湿度的不同,冻土地貌发育的程度在空间上也不一样第七章荒漠地貌1)风的搬运作用:风携带各种不同粒径的沙粒,使其发生不同形式和不同距离的位移,称为~2)风积物的特点:1.颗粒粒径一般只限于1mm以下2.风机无的粒度均一,比湖沙、河流沙河海滨沙的分选都好3.风成沙的磨圆度高4.沙粒表面有许多凹坑,这时沙粒在运动过程中相互撞击形而成,这种现象只限于大沙粒小于的颗粒这种现象不明显5.有些石英砂表面有溶蚀痕迹和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沉积物,6.风成沙一般以石英为主,有少量长石和各种重矿物如角闪石、绿帘石等,容易磨损的矿物经风搬运大都磨成更小的颗粒被吹扬到更原地地方,如云母在风成沙中很少见到3)雅丹: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龚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4)新月型沙丘的形成过程:由于沙堆的存在使地面起伏、风沙流经过沙堆时,使近地面的风速发生变化,在沙堆顶部风速较大,沙堆的背风坡风速较小;从沙堆顶部和绕过沙堆两侧的气流在沙堆背风坡产生涡流,并将带来的沙粒堆积在沙堆后的两侧;形成马蹄形小洼地,这时就形成盾状沙丘;如果风速和沙量继续增大,沙堆背风坡的小凹地就将进一步扩大,背风坡相对最大高度接近沙丘最高位置.从沙堆顶部和两侧带来的沙粒在涡流的作用不断堆积在沙堆丘部的两侧,形成雏形新月形沙丘;雏形新月形沙丘再进一步扩大和增高,使气流在通过它的顶峰附近和背风坡坡5)脚部分时,产生更大的压力差,从而在背风坡形成更大旋祸,使原有浅小马蹄形洼地扩大,从迎风坡吹越沙丘页的流沙,在沙丘顶部附近的背风坡处难积,当增长到一定程度,沙粒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沿背风坡下滑,落在洼地内,再被涡流吹向两侧堆积,这时就形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6)常见的风成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第八章黄土地貌1)黄土沟间地貌:黄土沟间地貌可分为塬、墚、岇三种类型,它们的形成和黄土堆积浅的地形起伏及黄土堆积的流水侵蚀都有关2)黄土地貌的发育阶段:黄推堆积时期的地貌发育阶段和黄土堆积后的侵蚀地貌发育阶段3)常见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谷间地地貌、黄土谷坡地貌和黄土潜蚀地貌第九章海岸地貌1)海岸的动力作用:波浪、潮汐、海流和河流波浪作用:海岸地貌形成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营力之一,风对海面作用,使水质点作圆周运动,海面水体随之发生周期性起伏,形成波浪潮汐作用:潮汐是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发生的海面周期性涨落现象,潮汐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潮汐的涨落,使海面发生周期性的垂直运动,海面涨落过程称为涨潮和落潮,二是使海面水体产生水平方向整体运动,形成潮流海流作用:海流的形成可由风的作用,气压梯度、海水密度和温度、江河淡水注入以及潮汐等影响所致海啸作用:海啸是突发的海底断层错动,海底滑坡,海底火山喷发或者划入海洋中的陆上滑坡引起的巨型波浪2)海面变化的影响因素:潮汐,风暴、海啸引起的上涨和贿赂,也有第四季的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均衡作用、沉积物堆积等原因引起的长期海面升降变化第十章大地构造地貌1)构造山系的分布与特征:大致分为两大带:一是环绕太平洋沿岸的构造山系带,二是为略呈东西向的横贯亚洲、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特征:1.时代较老的构造山系,山体经受不同时期的挤压而发生复杂的褶皱和断裂,不仅造山作用时期形成的构造形迹发生再变形,新生代地层也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2.山体常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有些山地不同时代的多期侵入体3.山体的边缘有大规模的正断层和相邻的下沉盆地的沉积厚度加在一起,高差可大10千米4.山地呈断块抬升或拱区抬升,改变地形特征,水系重组,地貌变形或错位,并能发育多及夷平面5.这些山地长石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频繁地带6.构造山西都有很厚的地壳,深部在所谓的山根,2)大陆裂谷的成因:裂谷形成的力源问题:大陆裂谷是地壳拉张的结果,在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炽热的地幔上升流的作用使岩石圈上拱呈穹隆外形,由于地幔上升流造成岩石圈上拱引起的区域拉张,岩石圈不断变薄,最终导致穹隆破裂,下陷形成谷地裂谷形成过程中的扩展问题:裂谷形成发展过程是先在某一地段开始破裂,然后再从这里向远端扩展,裂谷的形成阶段:根据谷内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可把裂谷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奠定盆地的基础,地形经过长期夷平作用而起伏很小,侵蚀切割作用很弱,在古风话壳之上沉积细粒沉积物,第二阶段:盆地大幅下降,地形高差大,盆地两侧山地侵蚀作用加强,因而在盆地内堆积粗粒物质3)海沟-岛弧地貌:。
地貌学原理-杨景春-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貌学原理杨景春李有利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地貌学原理/杨景春,李有利编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ISBN7-301-04588-3Ⅰ.地…Ⅱ.①杨…②李…Ⅲ.地貌学-高等学校-教材Ⅳ.P93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1)第032344号书名:地貌学原理著作责任者:杨景春李有利责任编辑:王艳标准书号:ISBN7-301-04588-3/K・283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京大学校内100871网址:htt p:///cbs.ht m电话:出版部62752015 发行部62754140 编辑部62752021电子信箱:zpup@印刷者:发行者:北京大学出版社经销者:新华书店787毫米×1092毫米16开本15.125印张377千字2001年8月第1版2001年8月第1次印刷印数:0001—4000册定价:20.00元内容简介本书为大学地学有关专业地貌学教学用书。
它较系统地介绍了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
地貌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本书以地貌营力系统为纲进行章节划分。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有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和海岸地貌;以内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有大地构造地貌、褶皱地貌、断层地貌和火山地貌等。
地貌与环境、灾害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书专门列了两章进行介绍。
本书对各种类型地貌总的特征和种种变异都能从构造、气候、人类活动和岩性等诸多方面进行评述和解释,使教材体系更加严谨。
构造地貌部分立足于动态分析,具有一定深度。
对于国内外地貌学经典的和现代的理论,以及各种典型地貌实例,采用融会于全书之中的方法加以介绍。
本书文理通顺、图文并茂,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提出一些有关地貌学发展的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书亦可作为有关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前言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的特征、成因、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第二章构造地貌复习要点1、构造地貌规模分级;一: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二: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三:地质构造地貌—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2、地壳均衡理论;固体的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快体一样,地壳厚的地点,突出地表愈高.插入下部地幔愈深;反之,地亮薄的地点,插入下部地幔愈浅。
如此就形成地壳均衡。
3、全球有三大构造活动地貌带(名称、特点);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集中了世界上60%的活火山和绝大部分的深源地震,并伴有极其频繁的浅、中源地震。
新生代地层因受构造活动造成比较复杂的地质构造现象,也是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所在。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地震频繁,某些段降有火山活动。
新生代地层受强烈水平挤压作用呈现大规模逆掩推覆现象。
洋脊裂谷带:地形起伏较缓,新生代岩层形变错位别强,非常少有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弱。
4、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1)大洋中脊(2)大洋盆地:海岭、深海平原、海沟5、活动大陆边缘的类型和特点: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以太平洋的东岸最为典型。
由海沟与边缘山脉组成,大陆架很狭窄。
东亚型大陆边缘:以东亚的大陆边缘最为典型。
自海向陆依次浮现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构造复杂多样。
陆缘弧:指陆地和火山岛弧之间的弧后盆地的基底具有典型陆壳性质,并因有丰富的陆源碎屑堆积,成为浅海大陆架,其陆壳向来延伸到火山岛弧区域。
边缘湖:它的弧后盆地基底更多的具有洋壳性质,并往往成为深达2千米左右的海盆,而火山岛弧的基底却具有陆壳性质。
洋内湖:包括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在内的整个基底都由洋壳组成。
6、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重点掌握单歪地貌)。
断裂地貌:断层崖、断层线崖、断层谷、掀歪山褶皱地貌:单歪地貌(向一具方向倾歪的状态称为单歪构造。
发育在构造盆地的边缘、穹窿高地的边缘、褶曲两翼等的单向倾歪岩层上的地貌,统称为单歪地貌。
地原理貌学
1.地貌学: 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特征规律的科学。
地形:是地表形态的简称,指地球岩石圈表面的起伏.地貌是内、外营力的地表结果….地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各种类型的地貌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2. 风化作用是指出露于地表的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作用,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砂粒和粘土的作用过程。
风化作用可分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3. 物理风化作用: 因温度变化、空隙水的冻胀过程、干湿变化使岩石盐类的重结晶以及岩石中的一些矿物发生溶解,从而使岩石崩裂破碎的过程。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当温度降低到0ºC时形成冰,对围限它的岩石产生可达960Kg/Cm2…干旱地区,岩石盐类的重结晶作用破坏岩石….岩石中易溶矿物被水溶解,形成裂隙.4. 化学风化作用:水溶液以及空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等对岩石的作用,使岩石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主要通过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一系列来进行。
5. 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物理风化作用:根系楔子作用,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植物分泌各种酸,微生物制造的硝酸、碳酸和硫酸等无机酸,动植物腐殖质分泌的有机酸.6. 矿物的稳定性: 自然界的岩石和矿物,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进行着风化。
风化作用进行的快慢,不仅决定于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而更重要的是与矿物本身的风化难易有关。
在外界风化环境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常见的各种矿物抵抗风化的相对稳定性,可按顺序排列如下: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钙斜长石<钙钠斜长石<钠斜长石<钾长石<白云母<石英 .各种矿物所以具有不同的稳定性,是与其内部的组成和构造密切相关的。
因此,对矿物的内在结构必须有基本的了解,才能进一步认识矿物的相对稳定性。
7. 石英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造岩矿物之一。
它主要存在酸性及中性岩浆岩中,在基性岩中的含量很少。
在砂质沉积岩中,石英常是主要的组成成分,在一些土壤的砂粒及粉砂粒级中,石英也占有相当多的数量。
地貌学原理 pdf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是地貌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用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以及其形成和演化的过程。
以下是地貌学中的一些重要原理:
1.建造原理:地貌学认为地貌是地壳构造、岩石性质和地质
历史的反映。
地壳构造活动,如地震、隆起和沉降,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岩石性质决定了地貌的抗侵蚀性和侵蚀速率。
2.侵蚀和沉积原理:地貌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由水、风、冰等
侵蚀和沉积作用驱动。
水的河流和海岸侵蚀、风的风蚀、冰的冰川侵蚀和融化等过程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貌。
侵蚀和沉积过程遵循一系列规律和原则,如河流的塑造力、风蚀的风蚀作用和冰川的冰川作用。
3.动态平衡原理:地貌形态和地貌过程之间存在动态平衡。
在一定的地质时间尺度上,地貌形态会经历侵蚀和沉积的平衡过程。
侵蚀削减地面并形成沉积地层,而沉积地层则保护地面不再受到严重侵蚀。
这种动态平衡决定了地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4.地形发育律:地貌形态的发育律是指相同条件下地貌形态
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例如,在相同的岩石和气候条件下,断陷盆地的形态和发育过程有其一致的规律。
地形发育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机制。
5.环境变化原理: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地壳运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会导致地貌的改变和重塑。
通过分析环境变化和其对地貌的影响,可以推断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和过程。
这些原理在地貌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有助于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地貌学原理为地球科学的综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南京大学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整理绪论1、何为地貌?地貌学的定义是什么?答:地貌,又称地形,系固体地球表面(通常简称地表)起伏状态的总称。
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的物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等规律的科学。
2、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即在某种力(内营力或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物质的运动及其变化。
3、地貌研究的意义何在?(1)在于“地貌”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气-地、水-地、生-地之间的界面。
①地球表层系统通过该界面来发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地貌”还作为因素之一,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圈层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及其所谓的相互作用。
(2)地貌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地貌”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及一切活动的基地。
①可以在实践上为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环境管理、灾害预防、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服务。
②地貌可以为诸如农业方面、工程方面、矿产勘探方面提供更好的科学根据。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1、什么叫风化作用?何为残积物?答:①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变为松散的碎屑物,甚至产生新的矿物。
这种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为风化作用。
(其结果:形成残积物和风化壳)。
②残积物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以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
它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其化学成分与母岩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又称残积相堆积物,是第四纪陆相沉积的一种成因类型。
2、何为风化壳?什么是红色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我国南北方风化壳的颜色为何不同?答:①风化带的深度由于风化作用的因素、方式和强度的不同而不同,从地表向地下依次出现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弱风化带,以致在垂直剖面上形成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
这些残积物所组成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
②红色风化壳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进行到晚期阶段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绝大多数的地貌系统属开放系统,其内部具有自我调节作用, 力求达到动力均衡状态
二、系统的等级性
●地貌是一个庞大、复杂、多分支、多等级系统。 ●在地貌系统中,至少已确定出三类主要的系统:形态系统、能量—物质 流系统和作用—反应系统 ●地貌形态的规模等级不同,其发育的时间尺度、主导作用营力、理论依 据和研究方法都不同。
though reflection and through degradation and reradiation.
The hydrologile.
cycles of carbon.
地貌系统的基本特征
一、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二、系统的等级性 三、自变因素和他变因素 四、正反馈与负反馈 五、静稳定状态与动稳定状态 六、地貌形态的平衡与时间尺度 七、地貌生成的能源系统与作用系统 八、地貌形态的敏感性与复元性
第二章 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Geomorphology
一、两种学派、两种模式 1.序列演化方式的地貌组合变化模式,认为地貌演化是在一定 的演化序列中进行,按地貌组合变化可分为不同阶段;以戴维 斯(W.M.Davis)、彭克(W.Penck)和金(L.C.King)为代表。
● 在他看来,斜坡剖面形态有三种,即凸形坡、凹形 坡和直线形坡,每种形态都包含着内外力的数量关系。
●山坡形态取决于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之间的对比关 系。如凸形坡表示地壳上升大于剥蚀作用;凹形坡表 示剥蚀作用大于地壳上升,直线形坡则表示两者均等。 如果地壳上升时快时慢,那么,斜坡的剖面形态就变 得复杂起来,彭克的提法对戴维斯学说提出了挑战。
Earth System Science
The energy cycle.
There are three main sources of energy in the cycle: solar radiation, geothermal energy, and tidal energy. Energy is lost from the system
二、山坡发育理论
彭克的地貌学理论,主要反映在“地形分析” (1924)一书中.他与戴维斯的观点不同,认为地貌 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研究地貌学的主要 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地貌形态实际去了解内外力之间的 相互关系,以便确定地壳运动的性质.地貌分析的具 体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
主要观点
●他认为山前梯坡形态是构造运动与剥蚀作用两个变 量的函数
四、正反馈与负反馈
在地貌系统中,绝大部分的反馈属负反馈,总的表现为削弱、 抑制、和使作用与被作用达到均势、平衡。
二、侵蚀循环学说
戴维斯
戴维斯生于1850年,家境富裕,以至年青时即能作环球旅行。 在远东旅游他到了日本,又在上海稍事停留.当时上海开埠未久, 日本正值明治维新,气象颇为不同,他认为日本更有纪律和现代 气息.著名的哈佛大学既是他求学的地方,也是他后来长期执教 的地方.但是,只有他在1899年同时发表了两篇著名的学术论文, 即“地理循环”(1899)和“淮平原”(1899)之后,他才像明星一 样升起在科学界,他的理论很快征级了许多学者,风靡全球.在 他之前,地理学家一船只是静止地描述地球表面的地形,似乎山 地永远是山地,平原永远是平原.戴维斯却认为,地形是水远不 断地变化着的,山地可以经受河流等外动力的长期作用变为丘陵 最后成为平原.由于真正平坦的平原是很难达到的,一般只能形 成微波状起伏的地面,有时有残丘突冗于平原之上.
◆青藏高原的的两级准平原(夷平面):山顶面、高原面
评论
缺点:
1.主要是在思想方法基于简单的推理和演绎,忿视了地貌演化过程中由于多 种要素变化而使循环方问发生变化的复杂性、例加将内力(地壳上升)与外 力(剥蚀作用)从时间上截然分开,在循环初期地壳迅速上升过程中,忽视 了剥蚀侵蚀作用;认为在上升作用停息之后,外力作用才开始括动。显然, 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
The Davisian cycle certainly has a number of problems. Since it focuses so heavily on erosion it suggests that the very recent alluvium of the lower Mississippi depositional floodplain is actually a very old landscape! The assumption of initial rapid uplift followed by even temporary stasis is also inaccurate or overly simplistic for much of the world. As Penck argues, a steady-state between uplift and erosion is common for many tectonically active regions of the world. Lastly, the role of climate, lithology, structure, etc. is largely overlooked by Davis' approach.
评述
L、C、金相继对台维斯的准平原发起了攻击.他们提出了山 足面(pedlment)和山麓剥蚀平原(ped以aEn)的概念,并把地面 夷平归因于山坡后退为主的山足夷平作用、除此以外,二战 之后对热带地貌的研究又提出“双层剥蚀面”的概念,把化 学风化提到重要位置.这些剥蚀面可以说是准平原的变种, 可以统称之为夷平面(planatlon su4ace)、现代关于夷平面的定 义是:夷平面是长期大陆剥蚀形成的跨流域的平坦地面,其 上有残山存在,地面有风化壳或其它碎屑堆积,它切过其前 的一切地层和构造、不少地貌学家认为,夷平面是可以作大 范围对比的,甚至可以跨洲际作对比(L、C.KinB, 1962).夷平面也是以世界洋面为基面发育起来的,即使在大 陆中心,夷平面形成的原始高度也不过为海拔数百米, LC.金认为非洲的山麓剥蚀平原的坡度为每公里下降10— 20cm.即坡度为l点000一l/10000,可见夷平面的平坦程度。
基本理论
戴维斯于1899年创立了地理循环学说,又称侵蚀循环。该学 说曾经律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地貌学的理论基础,至今仍不 失其科学价值.他认为地貌的发育要索有三个,即构造、时 间(侵蚀阶段)和营力。地貌演化反映了这三者之间的函数 关系,这一提法抓住了地貌演化过程中最基本的实质。
假定前提
1.位于潮湿温带 2.岩性均一 3.起始地形是平原 4.地壳仅是在开始时有一次急速上升,气候进 入长期稳定
准平原(夷平面)
◆北美的地貌学家最早在东海岸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确认了两级 准平原,即施库里准平原和哈里斯贝准平原。前者被认为是第 三纪早期或中期形成,后者为晚第三纪.在两级准平原之下才 是新的河谷系统。
◆在西部高原的落基山也有两级准平原,分别叫山顶准平原和 落基山准平原,可以和前述阿巴拉契亚山的两级准平原对比。
地貌水准面学说
该学说是前苏联地貌学家马尔科夫于1948年在其代表 性的著作“地貌学基本问题”提出来的。 ●外力过程的地貌作用在数量上与内力过程的地貌作 用相当; ●外力作用在于降低内力形成的高地,并填平补齐, 创造地貌水准面; ●四个地貌水准面:海蚀-堆积水准面;剥蚀水准面 (准平原);雪线水准面;山顶面水准面
老年期:丘陵进一步削蚀降低,河流的干流和大部分支流都达 到平衡剖面,下蚀作用已很微弱,以侧蚀和堆积为主,形成宽 广的冲积平原。
准平原:戴维斯地理循环的最终地貌,高差小、坡度缓、高层 接近海面的波状起伏的地面。
地理循环的种类
戴维斯通过对外营力作用下的地貌的研究,在建立了以 河流作用为中心的循环发育模式,按照营力的不同,进而把 地理循环分为: 风蚀循环 冰蚀循环 水(河流)蚀循环 冰川循环 岩溶循环 海蚀循环等7种,
评价
优点: 1.是构造-剥蚀相关理论的一个代表 2.重视了内力和外力的数量关系和相互作用
缺点:没有考虑气候、岩性对山坡形态的影响 如:山坡的形态与气候有关系:干旱区山坡短、上部呈凸形,下 部呈凹形,向潮湿区过渡,山坡加长,且呈近直线形。
三、山麓夷平循环理论
●该理论又称为外成侵蚀循环说,于1948年南非地貌学家金 (L.C.King)提出的。 ●研究基础:根据非洲干旱、半干旱及热带草原气候条件下 地貌的研究,提出的与戴维斯不同的侵蚀循环理论,以说明 有孤山(岛山)散布的广大侵蚀平原的成因。 ●两种地貌景观: 山麓平原(麓原)---麓原作用 陡坡---陡崖后退 ●山麓夷平循环的初始条件:海面的降低
2.对于地壳运动的假设,彭克认为开始地壳是缓慢上升,后来才逐渐加速至 最大值,然后变为长期稳定。 3.彭克认为剥蚀速率与上升速率的对比决定地面的形状,因此,在开始当这 两个速率相近时,就会形成“初始准平原”,其与“终极准平原”不同。
4.戴维斯的侵蚀循环是假定构造运动(上升之后)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进行的,二者一过程又是周而复始的、封闭的、循序进行的循环。但构造运 动和气候条件都是变化的,每一个旋回都不同。
地貌的动力平衡
50年代以来,由斯特拉勒(1952)、哈克(1960)和乔利 (1962)等人提出的解释地貌发育的理论。 主要观点:认为只要剥蚀过程的控制因素不变,地形经过自 我调整过程,就不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不发生地貌演化,这 种地貌将是“独立于时间外的”。换言之,地貌并不象戴维 斯认为的随时间迁移而出现幼、壮、老等不同阶段。
地理循环中的发育阶段
在每种循环中,又分出若干相对意义的发育阶段.即幼年期、 壮年期和老年期。老年期地面被夷平,他称之为准平原。
幼年期:河流迅速深切地面,形成峡谷,并扩展其河谷系统, 担仍保持着不少原始平坦地貌,造成山顶、和缓坡地面并存的 地貌。
壮年期:原始上升得高地面被全部蚀去,峡谷因侧蚀作用加强, 使河谷逐渐扩展而变成缓坡宽谷;主河(干流)的纵剖面开始 达到平衡剖面,地貌形态为丘陵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