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第二次鸦片战争

合集下载

《第二次鸦 片战 争》二鸦之战,屈辱加深

《第二次鸦 片战 争》二鸦之战,屈辱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二鸦之战,屈辱加深1856 年至 1860 年,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危机。

战争的起因是多方面的。

英国企图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不满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所获得的权益,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法国则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与英国狼狈为奸,共同策划了这场侵略战争。

战争初期,英法联军进攻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奉行“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策略,导致广州很快沦陷。

随后,英法联军沿海北上,直逼天津。

清政府惊恐万分,被迫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

然而,英法侵略者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条约权益,蓄意借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

1860 年,英法联军再次攻入北京。

侵略者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洗劫一空,并纵火焚烧。

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无数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化为灰烬,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虽然进行了英勇抵抗,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武器装备的落后以及战略战术的失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这些条约使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的内河航运权被外国侵略者所攫取,外国的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外国商品得以在中国市场上大量倾销,严重冲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同时,沙俄趁火打劫,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共计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上,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受到严重冲击,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在政治上,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内部矛盾加剧,社会动荡不安。

在思想文化上,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他们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向西方学习,掀起了一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 片战 争》文物浩劫,圆明园泣

《第二次鸦 片战 争》文物浩劫,圆明园泣

《第二次鸦片战争》文物浩劫,圆明园泣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一段令人痛心疾首的历史。

在这场战争中,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而圆明园的惨遭洗劫和焚毁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1856 年,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幌子,联合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初期,英法联军一路北上,直逼天津。

清政府在敌人的武力威胁下,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

然而,侵略者的野心并未得到满足,他们蓄意挑起事端,再次发动战争。

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这座古老的都城,曾经的繁华与宁静被战争的硝烟所打破。

侵略者们在京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而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成为了他们贪婪目光的焦点。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朝的不断扩建和修缮,凝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

园内建筑风格各异,既有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又有充满异域风情的西洋楼;既有宏伟壮观的亭台楼阁,又有精致小巧的水榭回廊。

园中的奇珍异宝更是数不胜数,从珍贵的书画典籍到精美的陶瓷玉器,从稀有的金银珠宝到罕见的古玩珍奇,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然而,当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时,他们被眼前的财富所震惊,继而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他们疯狂地掠夺着园内的珍宝,能带走的统统带走,带不走的就肆意破坏。

无数的文物被洗劫一空,大量的书画被撕毁,珍贵的瓷器被打碎。

他们甚至还为了争夺财宝而互相斗殴,人性的丑恶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令人发指的是,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英法联军放火烧毁了圆明园。

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浓烟滚滚,遮天蔽日。

这座曾经美轮美奂的园林,瞬间化为一片废墟。

无数的建筑倒塌,精美的雕刻化为灰烬,珍贵的典籍葬身火海。

圆明园的哭泣,是中华民族的哭泣,是对侵略者残暴行径的无声控诉。

圆明园的浩劫,不仅仅是文物的损失,更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

那些被掠夺的文物,如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伤痛和耻辱的见证。

《第二次鸦 片战 争》京津沦陷,民族觉醒

《第二次鸦 片战 争》京津沦陷,民族觉醒

《第二次鸦片战争》京津沦陷,民族觉醒1856 年,英国和法国在美国、俄国的支持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京津地区的沦陷,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同时也促使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战争的起因复杂多样。

英国试图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市场,获取更多的贸易特权;法国则希望借英国之力,扩大自己在华的影响力。

而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未能真正吸取教训,进行有效的改革,内部腐败依旧,对外政策也未能做出根本性的调整。

英法联军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战术,一路北上。

他们的侵略行径残暴无比,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在 1860 年,英法联军直逼北京,清政府无力抵抗,京城沦陷。

京津沦陷后,圆明园这座凝聚了中华民族无数智慧和心血的皇家园林,遭到了侵略者的疯狂洗劫。

无数珍贵的文物、艺术品被掠夺,带不走的则被肆意破坏、焚烧。

曾经美轮美奂的园林,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

这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耻辱。

然而,这场灾难也成为了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契机。

在战争中,普通民众亲眼目睹了侵略者的暴行,他们的愤怒和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深刻反思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认识到中国必须进行变革,才能摆脱被列强欺凌的命运。

一些爱国将领在抵抗侵略者的战斗中,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他们虽然装备落后,但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

同时,第二次鸦片战争也让一部分统治阶层开始觉醒。

他们意识到中国与西方列强在军事、科技、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于是,一些有远见的官员开始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发起了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和军事装备,实现强国御侮的目标。

在社会思潮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一些知识分子提出了改革政治制度、发展民族工业、普及教育等主张,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协定关税等
商船和军舰在长江各口岸自由 航行;公使进驻北京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进一步加深
战后反思
中国人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作出反 应,并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 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时间 1837——1839年
1845年 1846年 1854年
英国输华货物总值 年均不到100万英镑
约239万英镑 约179万英镑 约100万英镑
——数据整理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1. 根本目的: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 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
一 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二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 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战争背景
《南京条约》签订后,璞鼎查曾向国内吹 嘘说,他已为英国的生意“ 打开了一个新世 界,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广阔,倾尽兰开夏全部 工厂的出产也不够供给它一个省的衣料”。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Leabharlann 土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条约名称 1858《瑷珲条约》 1860《北京条约》 1860《北京条约》 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 1881《改订条约》 以及5个勘界议定书
割占领土面积 60多万平方千米 约40万平方千米 44万多平方千米
7万多平方千米
150多万平 方千米领土
通商口岸 •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

《第二次鸦 片战 争》侵 略升级,战火重燃

《第二次鸦 片战 争》侵 略升级,战火重燃

《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升级,战火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升级,战火重燃》在 19 世纪中叶,中国经历了一场更为惨烈的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的爆发,是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侵略升级的结果,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当时的世界,工业革命在西方国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英国等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急需更广阔的市场来倾销商品和获取原材料。

而中国,这个拥有庞大人口和丰富资源的国家,成为了他们觊觎的目标。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了一些通商口岸,但西方列强并不满足于此。

他们认为,中国的市场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贸易壁垒依然存在。

于是,他们开始寻找各种借口,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

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法国则以“马神甫事件”为由,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年 10 月,英国军舰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初期,清军在广州进行了抵抗,但由于武器装备的落后和指挥的不当,最终广州沦陷。

随后,英法联军一路北上,1858 年,联军抵达天津大沽口外。

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这些条约使得中国的主权进一步受到侵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更多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内河航运权也被列强所攫取。

然而,清政府对于条约中的某些条款并不甘心接受,试图通过谈判进行修改。

英法两国则以此为借口,再次挑起战争。

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这座历经数代帝王精心营造的皇家园林,遭到了侵略者的疯狂抢掠和焚毁。

无数珍贵的文物、艺术品被洗劫一空,建筑被付之一炬,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

英法联军在北京的暴行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西方列强的贪婪和残暴。

在这场战争中,沙俄也趁火打劫,通过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极其惨痛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与晚晴时期的救亡图存课件1

《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与晚晴时期的救亡图存课件1

中国巴尔喀什湖 以东以南
44万多平 方千米
19世纪 中俄《改定条约》 80年代 及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 千米
课堂小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英法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
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பைடு நூலகம்度进一步加深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沙俄
4.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他
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根本原因和目的一脉相承 (2)战争性质一脉相承

(3)战争影响一脉相承
(1)侵略国增多(英→英、法、俄、美)
(2)侵略区域扩大(深入内地和统治中心)
学习测评
A 1.抢劫并放火焚烧圆明园的是(
)。
A.英法联军 B.俄美联军 C.八国联军
D.英美联军
2.沙皇俄国通过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割占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
B 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

A.中俄《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中俄《天津条约》
D.《中俄戡分西北界约记》
D 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夺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扩 (3)不平等条约增多

(4)开放口岸和割地增多
(5)主权遭破坏更多(鸦片贸易、传教等)
(6)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点——相同点
1.背景:中国腐败落后 2.发动者:英国 3.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4.目的:变中国为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5.手段:武力侵略 6.性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7.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8.影响: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 片战 争》皇家园林,化为灰烬

《第二次鸦 片战 争》皇家园林,化为灰烬

《第二次鸦片战争》皇家园林,化为灰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令人痛心疾首的篇章,那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更让一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化为了灰烬。

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贪婪欲望愈发膨胀,他们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

英国和法国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悍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一开始,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军事上的落后便暴露无遗。

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军节节败退。

而列强的侵略行径愈发肆无忌惮,他们一路烧杀抢掠,所到之处,百姓生灵涂炭。

圆明园,这座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精心营造的皇家园林,汇聚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珍藏着无数的珍宝和典籍。

然而,这座园林却成为了列强觊觎的目标。

1860 年 10 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他们闯进圆明园,开始了疯狂的掠夺。

圆明园内的奇珍异宝,无论是金银珠宝、古玩字画,还是珍贵的典籍和精美的工艺品,都被侵略者洗劫一空。

能带走的他们统统带走,带不走的就肆意破坏。

圆明园中的宫殿、亭台楼阁、园林景观,无一不遭受了侵略者的摧残。

他们用粗暴的手段砸毁珍贵的文物,烧毁华丽的建筑。

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浓烟弥漫了整个北京城。

这座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心血的园林,就这样在熊熊烈火中化为了一片废墟。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

那些被掠夺的文物至今仍流落海外,成为了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深远而沉重的。

它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更加严重的侵犯。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的大量领土被割让,赔偿了巨额的赔款,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获得了更多的特权和利益。

这场战争也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家的积贫积弱。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的现状,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深感痛心和悲愤。

《第二次鸦 片战 争》圆明园之殇激励民族复兴

《第二次鸦 片战 争》圆明园之殇激励民族复兴

《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之殇激励民族复兴在历史的长河中,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一段令人痛心疾首的篇章,而圆明园的毁灭更是其中无法抹去的伤痛。

这座曾经的万园之园,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追求民族的复兴。

第二次鸦片战争,又被称为英法联军之役,发生于 1856 年至 1860 年。

这场战争的起因复杂多样,既有列强对中国市场的贪婪觊觎,也有对中国主权的肆意践踏。

英国和法国等列强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悍然发动了这场侵略战争。

当时的清政府,内部腐败,政治黑暗,军事力量薄弱。

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显得毫无还手之力。

战争中,列强的侵略行径令人发指。

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而圆明园,这座凝聚了无数中国古代工匠智慧和心血的园林艺术瑰宝,成为了列强暴行的牺牲品。

圆明园始建于 1709 年,历经了数代皇帝的精心营造和扩建。

它占地广阔,汇集了江南园林的婉约之美和北方园林的雄浑之气。

园内建筑风格各异,亭台楼阁、水榭回廊错落有致。

收藏着无数的珍宝、文物和典籍,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

然而,1860 年 10 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疯狂地进行抢劫,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拿不走的就肆意破坏。

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最后还放火烧毁了这座园林。

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圆明园就这样化为了一片废墟,无数的珍宝流落海外,至今仍有许多下落不明。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

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落后就要挨打,民族的软弱就会遭受欺凌。

这段历史时刻警醒着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屈辱,必须奋发图强,努力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圆明园的废墟前,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诉说,感受到先辈们的悲愤。

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就无法捍卫自己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在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经济等各个领域,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次鸦 片战 争》侵 略恶果,民不聊生

《第二次鸦 片战 争》侵 略恶果,民不聊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恶果,民不聊生《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恶果,民不聊生》1856 年至 1860 年,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了一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使中国社会陷入了更深的困境,民众生活苦不堪言。

战争的起因,表面上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但实际上是英、法等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英国以“亚罗号”是英国船只为由,要求中国道歉赔偿,法国则以“马神甫”在中国被杀为借口,与英国狼狈为奸,共同挑起战争。

战争伊始,英法联军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占领了广州。

随后,他们沿海北上,直逼天津。

1858 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然而,英、法侵略者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蓄意挑起事端,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侵略中国。

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野蛮地洗劫并焚毁了圆明园。

圆明园这座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皇家园林,瞬间化为一片废墟。

无数珍贵的文物、艺术品被掠夺一空,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也是中国文化的巨大损失。

在经济方面,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和内河航行权,他们的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

许多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了生计,被迫流离失所。

同时,战争导致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急剧恶化。

为了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和满足列强的贪欲,清政府不得不加重对百姓的剥削,增加赋税。

老百姓原本就艰难的生活变得更加困苦,民不聊生。

在政治方面,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权威。

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退让,丧权辱国。

这使得国内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社会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此外,战争还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的领土,索取了大量赔款,控制了中国的海关、通商等重要领域。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三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9世纪中叶,随着欧美资本上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其对外扩张的野心也越来越大,追求商品倾销市场,追求原料产地。

1847年及1857年。

英国又爆发了两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并且波及到欧美其他国家。

为了扩大市场,摆脱经济危机,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土义国家,积极策划再次侵略中国。

1856年至1860年间,正当太平天国和活王朝作殊死斗争的时刻,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

这次战争的目的。

是扩大侵华权益,企图获得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所得到的更多特权。

它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修约交涉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后,英国资产阶级认为已经打开中国市场,可以取得巨额利润。

但是他们运到中国市场的大批商品却销售不出去。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农村占统治地位。

广大农民无钱购买商品;同时鸦片继续大量涌入中国,白银外流更加严重,限制了中国人民的购买力。

然而,英国资产阶级却认为是在中国开辟的通商口岸太少,攫取的特权不多所致。

于是,决定发功新的侵华战争,来达到这一目的。

早在1849年英国驻上海领家阿礼国在给英国驻华公使文翰的报告中就曾建议:“我们的政策就是面向那些必然引起改变现状的纠纷,制造那些纠纷,从而试图获得更多的利益。

”最初,英国勾结法、美等国,企图通过“修改条约”的方式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他们故意歪曲《望层厦条约》与《黄埔条约》中关于]2年后在贸易条款上稍作变通的规定。

《南京条约》虽无此项规定,但英国援引“最惠国待遇”条款,也要求届满12年时修改条约。

1854年,英、法、美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

主要内容为:开放中国沿海和内地各城市,长江自由通航,鸦片贸易合法化,废除征收进出口货物的子口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等。

并且表示愿意帮助清政府“助剿”太平天国,诱使清政府接受“修约”要求,但遭到拒绝。

当时英、法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1856年),无力对中国出兵动武。

《第二次鸦 片战 争》二鸦风云,历史悲歌

《第二次鸦 片战 争》二鸦风云,历史悲歌

《第二次鸦片战争》二鸦风云,历史悲歌1856 年至 1860 年,英法联军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是一段充满血泪与屈辱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难以忘却的伤痛。

战争的起因,表面上看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亚罗号”本是一艘中国船只,曾被海盗夺去,后被中国水师收回。

但英国却借题发挥,硬说“亚罗号”是英国船,还指责中国水师侮辱英国国旗。

而“马神甫事件”,则是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在中国内地非法传教,胡作非为,被当地官府处死。

英法两国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发动了战争。

然而,这些所谓的“借口”,实质上只是英法列强为了满足其贪婪欲望的幌子。

他们的真正目的是要迫使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让他们能够更自由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战争伊始,英法联军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占据了上风。

他们的坚船利炮,轻易地突破了中国沿海的防线。

中国军队虽然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在武器和战术上的巨大差距,使得抵抗显得十分艰难。

1858 年,英法联军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这个条约,让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利益。

但英法列强并不满足,他们蓄意挑起事端,准备扩大侵略。

1860 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中国,占领了天津,随后向北京进犯。

在八里桥之战中,清军奋力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阻挡联军的进攻。

当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他们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

圆明园这座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精华的皇家园林,被侵略者洗劫一空。

他们掠夺了无数的珍宝、文物和艺术品,带不走的就肆意破坏、焚烧。

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大量的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了更多的通商口岸、租界和内河航运权,使得中国的经济受到了更严重的冲击。

同时,第二次鸦片战争也促使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以实现强国御侮的目标。

《第二次鸦 片战 争》割地求和,国威扫地

《第二次鸦 片战 争》割地求和,国威扫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割地求和,国威扫地1856 年,英国和法国在美国、俄国的支持下,联合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割地求和的结局更是让国威扫地。

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冲击,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清政府腐败无能,政治黑暗,经济落后,军事力量也十分薄弱。

而西方列强则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实力大增,急于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

战争的导火索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英国以“亚罗号”是英国船只为借口,挑起事端;法国则以“马神甫”在广西被杀为由,加入了侵略的行列。

战争开始后,英法联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

他们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术,轻易地突破了清军的防线。

而清军则由于装备陈旧、训练不足、指挥混乱等原因,节节败退。

1858 年,英法联军打到了天津城下,清政府惊恐万分,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这个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一系列不平等条款。

然而,英法侵略者并不满足于此。

1860 年,他们再次挑起战火,攻入北京。

圆明园这座历经数代皇帝精心营造的皇家园林,被侵略者洗劫一空。

无数珍贵的文物、艺术品被掠夺,带不走的则被付之一炬。

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永远的伤痛。

随后,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

这个条约进一步扩大了列强的侵略权益,割让了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还增加了大量的赔款。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中国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

割地求和的屈辱结局,使得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

大量的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经济陷入困境。

同时,这场战争也让西方列强更加看清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从而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他们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界,控制海关,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威扫地的背后,是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统治阶层沉迷于享乐,对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

《第二次鸦 片战 争》帝国野心,华夏受难

《第二次鸦 片战 争》帝国野心,华夏受难

《第二次鸦片战争》帝国野心,华夏受难《第二次鸦片战争:帝国野心,华夏受难》1856 年至 1860 年,一场被后世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灾难降临在了古老的华夏大地。

这场战争并非偶然,而是西方列强侵略野心的进一步膨胀和对中国主权肆无忌惮的践踏。

当时的世界,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列强国力大增,他们急需广阔的市场来倾销商品,掠夺更多的原料。

而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自然成为了他们眼中的“肥肉”。

英国,这个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尝到了甜头。

但他们并不满足,认为在中国获取的利益远远不够。

他们借口“亚罗号事件”,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

法国也不甘落后,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与英国狼狈为奸,组成联军,向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

战争伊始,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轻易地突破了中国的海防。

他们一路北上,如入无人之境。

中国的军队虽然奋起抵抗,但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让他们的抵抗显得苍白无力。

1858 年,英法联军打到了天津城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

这个条约,让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

但列强的野心并未因此得到满足,他们蓄意挑起事端,试图获取更多的利益。

1860 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中国,这次他们的目标是北京。

清军在八里桥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阻挡联军的进攻。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犯下了滔天罪行。

他们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洗劫一空。

无数的珍宝、文物被掠夺,带不走的就被肆意破坏、烧毁。

圆明园,这座凝聚了中华民族无数智慧和心血的艺术瑰宝,就这样在列强的暴行下化为废墟,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除了对北京的侵略和破坏,英法联军还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

这个条约让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的主权和尊严被列强肆意践踏。

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政治上,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清政府的统治更加风雨飘摇。

经济上,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的传统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与晚晴时期的救亡图存PPT课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与晚晴时期的救亡图存PPT课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列强侵华与晚清时期的救亡图存
- .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领土被割占、财物遭掳掠、主权被践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是,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贪婪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 的要求,遭拒绝后,就寻找借口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范。 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便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目的: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方式:
发动战争,武力征服
暴行: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结果:
签订《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影响:
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外国侵略者要维护其在华利益。 B、太平天国运动危及侵略者的在华利益。
背景:
1.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者没有对西方列强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警惕,以为《南京条约》能换来国家的永久安宁。
2.西方列强不满足在华攫取的权益,而且蓄谋扩大。
导火索:
“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广州水师扣押了挂着英国国旗的走私船亚罗号。英国要求释放船员并赔礼道歉。叶名琛释放船员,但没有赔礼道歉。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方式:
发动战争,武力征服
影响:
从空间、权益等第二次都超过第一次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的继续和扩大
请你比较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 片战 争》帝国贪婪,二鸦见证

《第二次鸦 片战 争》帝国贪婪,二鸦见证

《第二次鸦片战争》帝国贪婪,二鸦见证在历史的长河中,第二次鸦片战争无疑是一段令人痛心疾首的篇章。

它不仅是列强贪婪欲望的赤裸展现,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道深深的伤痕。

19 世纪 50 年代,西方列强的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他们对于原材料和市场的渴望愈发强烈。

而古老的中国,在清政府的统治下,依然紧闭国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封闭的状态与列强的扩张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英国,这个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尝到了甜头。

然而,他们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国联合法国,悍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的导火索是所谓的“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亚罗号”本是一艘中国船只,却被英国污蔑为英国船只,并以此为借口挑起事端。

而“马神甫事件”则是法国无理指责中国杀害了他们的传教士。

这些只不过是列强为了发动战争而编造的借口,其背后真正的目的是贪婪地掠夺更多的财富和资源。

1856 年 10 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了战争。

随后,法国也加入了侵略的行列。

英法联军一路北上,先后攻占了大沽口、天津等地。

1860 年 9 月,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在八里桥与英法联军展开激战,但最终清军惨败。

1860 年 10 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了圆明园。

这座凝聚着中华民族无数智慧和心血的皇家园林,瞬间成为了列强的掠夺目标。

他们疯狂地抢夺珍宝,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就肆意破坏。

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侵略者还放火烧毁了圆明园。

大火连烧三天三夜,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化为一片废墟。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巨大损失,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

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

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一些官员贪生怕死,投降派占据上风。

而广大民众则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除了英法联军的侵略,俄国也趁火打劫。

《第二次鸦 片战 争》二鸦烽火,民族之伤

《第二次鸦 片战 争》二鸦烽火,民族之伤

《第二次鸦片战争》二鸦烽火,民族之伤1856 年至 1860 年,一场被后世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浩劫,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伤痛。

这是一段充满血泪与屈辱的历史,是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的交织篇章。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所谓的“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亚罗号”本是一艘中国船,却被英国侵略者借题发挥,硬说中国水师侮辱英国国旗,以此为借口挑起事端。

而“马神甫事件”,则是法国传教士马赖违法在中国内地活动,被依法处决,法国却以此为借口,与英国沆瀣一气,发动了侵略战争。

战争伊始,英法联军凭借着坚船利炮,长驱直入。

他们的舰队在我国沿海肆意横行,炮轰港口,攻击城市。

当时的清政府,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抵抗,但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军事装备和战术思想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

我们的士兵们虽然英勇无畏,但在敌人先进的武器面前,往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却难以抵挡侵略者的步伐。

英法联军一路北上,先后攻占了广州、天津等地。

1860 年,他们更是直逼北京。

圆明园,这座凝聚了无数中国工匠智慧和心血的皇家园林,成为了列强的目标。

他们在园内大肆抢掠,无数珍贵的文物、艺术品被洗劫一空。

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就肆意破坏。

最后,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侵略者竟然放火烧毁了圆明园。

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艺术瑰宝,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这场战争中,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这些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外国列强获得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割地赔款、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关税自主权等受到了严重的侵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深远而沉重的。

在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和贸易,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导致无数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在政治上,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无能,内部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第二次鸦片战争》课件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课件分析
法国“马神甫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 经过
1.爆发标志:1856年10月 英军炮轰广州。 2.第一阶段:1856年10 月~1858年6月,攻陷广 州,直逼天津,威胁北 京。1858年,被迫签订 《天津条约》。 3.第二阶段:1860年英法 联军再度占领天津,进攻 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 《北京条 约》。
中国巴尔喀什湖 以东、以南
中国西北部
44万多平方千米
7万多平方千米
课堂小结
焚烧圆明园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和时间 2.中英、中法《天津条约》的签订 3.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掠夺和焚毁 4.北京的陷落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1.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时间及都城 2.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3.太平军大败华尔洋枪队 4.太平军大败戈登洋枪队
清末大臣,洋务派首领。满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 1850年 继位,年号咸丰。次年,封恭亲王。1853年(咸丰三年), 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咸丰帝逃亡热河(今河北承德), 奉命为与英法议和的全权大臣,并与英、法、俄国签订《北京条约》。
太平军痛击洋枪队
洪秀全 1814.1.11~1864.6.1
洪秀全雕像
广西桂平县城北24公里处的金田村
洪秀全,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出身农家,曾受聘为塾师。三次考秀才 未取,绝望于科举功名。后受基督教徒梁发编写的《劝世良言》启发,于1843 年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谋起义。作为太平天国的理论基础,洪秀全在1845 到1846年间,写出《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宣传了朴 素的平等观念和消灭“阎罗妖”的革命思想。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充当帮凶的国家是( C ) A、英
B、日本 C、俄 D、法 6、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京”是 现在的(D ) 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南京 7、太平天国的领袖人物是( A ) A.洪秀全 B、红仁轩 C、李秀成 D、冯云山 8、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势力 集中地在(B ) A.北京 B、上海 C、天津 D、南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期2011.08.12导语:鸦片战争失败之后,清政府并未深究战败原因,也未对负责官员进行处理;没有派人出国考察,也没进行任何改革;美国主动提供制船造炮之技术,也被婉言谢绝;《南京条约》罗列的卖国条款,朝野上下也都认可;英国提出今后要平等往来,却令中国君臣惶恐不安。

出现这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现象,究竟是为什么?对外妥协,实际上是中国政治传统的重现:每当外战不利时,统治者常以此法羁縻或同化入侵的蛮夷。

如果西方人熟知中国史,就能得知清廷这些举动的依据:英国“重商而轻官”,“上下交征利,不求物质所得者盖寡”,与传统蛮夷同样粗鄙好利。

于是,《南京条约》就被清廷视为羁縻手段——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只要控制贸易,就能控制蛮夷;既然“英夷”要在通商口岸贸易,那只要控制口岸,就能令其就范——这是多么完美的理论,哪还需要搞什么改革?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表明,面对“英夷”,沿袭古制无异于玩火自焚。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现场中国的“精神胜利法”《中英南京条约》和其它卖国条约一样,并不能结束双方的冲突。

但作为失败一方,中国这个“天朝上国”在精神上并未被击败,官方文件仍称英国为“英逆”,英国入侵则被称为“犯顺”。

条约也未对中国造成冲击:在鸦片战争后10年里,各属国依旧来北京朝贡(朝鲜10次,琉球7次,越南和暹罗各3次)。

中国官僚们只是认为,给予西方的特权太多,因此想方设法不履行条约。

同时,不少来到中国的西方人声名狼藉、行事不端,更加剧了中国人强烈的排外情绪。

英国的失望与希望作为鸦片战争的胜利者,英国人同样失望,因为中国人不愿与他们接触,通商口岸并没有带来所期望的贸易扩张。

直到《南京条约》签署10年后,作为通商口岸的福州和宁波,外国侨民数量仍只有12人;厦门略多,约25人左右;传统外贸中心广州也不过有300名外侨;即使在外国势力的据点上海,到了19世纪50年代中期,也只有300多外国居民(不计家眷)。

英方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获得更多的租界。

曼彻斯特商会当时声称:“我们同中国的贸易直到买卖权扩展到我们现在所局限的港口以外的地方,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天朝上国”幻象的破灭由于双方如此对立,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就不足为奇了。

英法联军和鸦片战争时一样不可抵挡,尽管付出了比鸦片战争大得多的人员伤亡,但在八里桥的血战中彻底摧毁了清朝的武力支柱——京营和蒙古马队,随后还占领北京,烧毁了皇帝的夏宫圆明园,咸丰皇帝也在逃亡中死去。

这一系列难以掩饰的失败,才让一部分中国人觉悟——“天朝上国”的表象,再也粉饰不下去了。

《清朝疆域图》清·《万国来朝图》粉饰太平并非无能官僚的专利,就连民族英雄林则徐也不能免俗。

史学家蒋廷黻曾作如下记载:“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林则徐)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

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

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讽刺清朝君臣的漫画中国为何不能认输?林则徐的确是传统中国最好的写照,在两次鸦片战争之间,中国统治者们尽管动机不同,但对西方的深恶痛绝都如出一辙。

虽然军事上的失利让他们意识到“器不如人”,但无论于公于私,都绝不服输,绝不承认这是中国整体上的失败。

所以,从当时的官方文件上看到的仍是中国千年不变的自信和自尊:19世纪40年代中期,英法两国侨民相继在琉球定居,道光皇帝照旧居高临下地训示,“佛英二国,不应扰我属国”,“若不为之弭止惊扰,殊无抚驭外藩之意”。

虽然这些话被记录在案,但它们的功效却已成过往烟云。

改革就是向帝国主义投降?和这种自信和自尊相辅相成的,是清朝政策的转变。

随着耆英等“把坏事变成好事”的羁縻派占了上风,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想获得先进军事技术的派别失势,训练新军、装备火器、建造要塞等工作也逐渐被搁置。

这一情况的出现有其道德依据:既然羁縻洋人就能维持太平盛世,为什么还要向帝国主义投降,低声下气地求他们帮忙建设国防?难以突破的思想局限退一步来说,纵然林则徐等人上台,最多只会效仿西方的武器和技术,要像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则无从谈起。

于公,千年以来,全体中国人对“天朝上国”的自信已是无可动摇,明智如林则徐也不能突破这一历史局限。

当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去职时,英国海军司令伯麦(J·G·Bremer)就曾作评:“林公自是中国好总督,一血性,一才气,但不悉外国情形尔,断鸦片烟可,断贸易不可。

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

”一是中国近乎迷信的好面子,一是西方近乎无耻的讲利益,双方差别由此可见。

无法舍弃的个人私利于私,中国传统体制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想要动这个体制,那就是砸人饭碗,断人财路。

半世纪后的“戊戌六君子”就用自己的头颅证实了,在这个体制里搞改革要冒多大风险。

因此,在两次鸦片战争间这关键性的十几年中,中国面对西方的挑战,几乎什么都没有做。

但讲求面子和因循守旧毕竟挽救不了中国事实上的衰落,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那一年(1860年),英国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的份额第一次超过了中国(19.9%对19.7%)。

林则徐:清朝钦差大臣民族英雄耆英:清朝钦差大臣“满奸”额尔金:英国全权专使火烧圆明园罪魁清王朝对面子的执着、对传统的迷信,本质上都源于几千年辉煌文明的传承:我是“天朝上国”,你是“夷狄宗藩”。

这种观念在19世纪之前没有错,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也点头附和:“它(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人类绝不可能想象比它(中国政府)更好的政府来”(伏尔泰语)。

但在马戛尔尼来华以后,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完全颠覆了,认为中国是一个野蛮的、不可理喻的大国。

在两次鸦片战争之间,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激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天朝的自尊:“输人不输阵”在鸦片战争中得胜的英国人,在战后却发现自己在广州事实上是被软禁了(“天朝”对“夷狄”上千年来都照此处理)。

他们在法理上始终被禁止进入广州城,地方政府把他们限制在名为“十三行”的16000平方米地段里。

对扔石头、谩骂、殴斗成了当时中英交流的主旋律,在这一规模的对抗中,中国人的自负通常不亚于英国人的傲慢。

6年冷战后,英国公使德庇时在1847年4月再度诉诸炮舰外交——从香港出发的英国战舰炮轰虎门炮台,在36个小时内打哑了827门大炮。

但中国官僚对眼皮底下的惨败仍昂头无视,两广总督耆英唯一作出的妥协是:广州城拟于两年后向英国开放。

彻底失败的鸵鸟政策即使只作了文字上的退让,清廷也无法接受,于是用更排外的徐广缙接替耆英出任两广总督,三年后又用以“死不交涉”著称的叶名琛接任。

这种鸵鸟政策的最高支持者,就是1850年即位的咸丰皇帝,他被广州10年不让英国人自由进出的“成就”鼓舞,极为推崇这一“输人不输阵”的精神。

这位年轻气盛的皇帝命令把上海、天津和南京将外交事物移交给叶名琛,让鸵鸟政策成为中国唯一的外交方针。

但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被英军俘虏的叶名琛突然变成了中国的替罪羊,曾被朝野所推重的“死不交涉”,也被讥笑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沦为笑柄的文化传统叶名琛被俘后依旧保持着“天朝上国”的自尊,自备粮食,不食敌粟,清军失利时,击节叹息;若有中国获胜的信息,则喜形于色。

在食完从家中携带的食物之后,他于1859年因不吃外国食物绝食而亡。

他这种“耻食周粟”、“苏武牧羊”的气节,在古代定会名标青史,在近代反而沦为笑柄。

晚清名士薛福成在日记中写道:“英人初志在得入城见大吏,借以通隔阂、驭商民;乃粤民一激再激,叶相(叶名琛)复一误再误,使拱手而有粤城……粤民激于前此大府议和之愤,万众一辞,牢不可破,必阻其入城一事以为快,屡请屡拒,纷纭者二十年;而大沽之失,天津之约,皆成于此;由今观之,甚无谓也。

”清朝两广总督叶名琛英军于1857年攻占广州城叶名琛被俘往印度,后绝食而亡尽管英国步步进逼,从广州打到了北京城外的通州,咸丰仍不忘摆出“天朝上国”气派:“逆夷犹敢逞凶带领夷兵,逼进通州,称欲带兵入见,朕若再事含容,其何以对天下?”“如尚执迷不悟,灭理横行,我将士民团等,惟有尽力歼除,誓必全殄丑类,其毋后悔。

”明明是兵临北京城下,却谓之“称欲带兵入见”;明明是首都即将沦陷,仍号称“誓必全殄丑类”。

自信若此,叹为观止。

清军“不可战胜”有其理论依据八旗骑兵清朝统治者如此自信,自然有自己的逻辑:“兵家胜败何常,该国兵远来即有数万,未可当我中国人民千百之一,其能经几战乎?”当时在天津登陆的英法两国军队共16800人,何止不到中国人口千百之一,连万分之一都到不了,而且大部份还在天津一带驻防,向通州进犯的部队只有几千人。

咸丰皇帝见猎心喜,“严饬统兵大臣,整顿师律(旅),调集各路马步诸军与之决战,”并提出“决战时机宜早不宜迟,趁秋冬之令,用我所长,制彼所短。

”什么是清朝“所长”呢?就是满清征服中国本部时引以为傲的骑兵劲旅,咸丰还在圣旨中特别关照,“万不可身寄命于炮”。

“我大清骑射无双”为此,清廷抓紧一切时间调集骑兵部队,“厚集兵力,以资攻剿”。

除原调绥远、归化二城操演兵1000名外,“还派兵五百名,遴委得力将弁管带,配齐军火器械,于七月十九日,兼程驰往通州,听候调遣”。

与此同时,星夜传檄,从卓索图、昭乌达、哲里木三盟各急调1000至2000名蒙古骑兵前往京师。

经过这番紧张的调兵遣将,满蒙精华大至,单部署于通州地区的清军就达3万余,其中以驻张家湾、八里桥一带的17000人为最精锐,该部包括7000蒙古骑兵,由清王朝“倚为长城”的蒙古郡王僧格林沁节制。

八里桥之战中清军骑兵冲锋昔日劲旅已成明日黄花1860年9月18日,英法联军北犯,是日中午逼近张家湾。

僧格林沁所部遵旨出兵,杀伤众多行进中之敌,但随后遭遇火器袭击,马匹受惊,马步兵自相践踏,一同向八里桥溃退。

正如僧格林沁奏报:“至该夷于午刻马步各队进前扑犯,经我兵枪炮齐施,毙贼无数。

正分拨马队抄击,该夷火箭数百支齐发,马匹惊骇回奔,冲动步队,以致不能成列,纷纷后退”。

僧格林沁撤退后重整军势,并与内大臣瑞麟商定,全军分东南西三路迎敌,并集中1万满蒙马队死守八里桥。

不能英勇善战但能英勇牺牲9月21日上午7时许,英法联军约五六千人,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守军发起攻击。

清军按照传统以骑制步的战法,集中骑兵向联军正面发动反冲击,一部分骑兵一度突破到距法军第二旅指挥部仅四五十米远的地方,第二旅指挥官科利诺将军甚至拔剑准备肉搏。

但激战一时许后,南路法军以及英军阿姆斯特朗重炮赶到战场。

僧格林沁所在的八里桥遭到密集的炮火打击,清军前后脱节,前部马队又遭据壕联军炮火轰击和步兵密集火力的阻击,伤亡甚众,联军乘势反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