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家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
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目前中国室内设计领域出现了同一化的新倾向,导致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设计不断消失,造成现代室内设计的可识别性越来越模糊。
为此如何将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现代室内设计,已成为室内设计领域需要直视的重要课题。
文章从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出发,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并结合我国现代室内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 以其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室内设计、借鉴、传承、创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强势的全球文化的紧逼,特别是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目前中国室内设计领域出现了同一化的新倾向,逐渐淡化了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导致民族性与地域性特色的设计不断消失,使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可识别性变得越来越模糊,大多数室内设计作品存在盲目模仿与抄袭,缺乏真正的文化内涵。
在此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当中,结合现代设计语言,传承与创新,创造出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室内设计,是当下中国室内设计领域需要直视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在社会文化的构成中,室内设计作为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其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室内设计都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着传统文化。
从横向来看,不管何种风格的室内设计,都具有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离不开其当时特定的文化背景,并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 其设计内容反映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体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
从纵向来看,任何时代的室内设计,总是与其当时的生产力和文化紧密相连的,文化是内容,设计是形式,人们依照丰富的经验加工并提炼着相关存在的一切印象,形成室内设计语言,并通过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的设计就是设计的历史。
从内在因素来看,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起到了耳濡目染的影响作用。
首先,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国家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在不同时期,或多或少都会影响着当时的室内设计活动,并体现着多样性。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安身立命、遮风挡雨已经不再是建筑空间的唯一功能,人们逐渐追求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并重的建筑设计,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融入富有个性化和人文文化的视觉元素。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而这种展现,渗透在建筑之中,铸就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独特内涵。
所以,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蕴藏着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
本文就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标签:建筑设计;传统文化;继承;发展1、概述1.1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具有较强的积淀性以及相应的文化传承机制的一种文化的综合体。
一般传统文化包含的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积淀与传承下来的知识、技能、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思想道德、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集合,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是依靠一定的传承机制,将我国悠久的文化与历史进行延续、发展与深化,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与再发展进而生成新的文化。
1.2建筑文化在中国深厚传统文化中,建筑文化是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建筑文化中也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很多的建筑中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很多的建筑符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展现,因此建筑文化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属性以及一些明显的特征。
建筑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属于一种建筑文化形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
我国保存下来的很多古代建筑以及现代建筑中比较优秀的建筑中很多都有传统文化的物质性以及精神性的体现。
1.3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主要是指建筑设计者对建筑进行设计上的创作,或者是为了一个建筑项目进行制图与设计,主要是对建筑的形态、建筑的结构、建筑的暖通设计等进行有关的专业性设计。
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为了更好体现建筑设计的理念以及建筑设计的创新体现在建筑设计的作品中,会借鉴与引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设计创造中。
浅谈传统宗教文化对建筑景观设计的影响
浅谈传统宗教文化对建筑景观设计的影响传统宗教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对中国建筑哲学以及对园林景观建筑的影响都极为深遠。
而景观建筑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烙印,是宗教文化的实物载体,在城市建设中都透露出传统宗教文化的缩影。
笔者从儒教、道教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方面分析它们对建筑景观的影响,以便与众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标签:宗教文化财富影响深远景观建筑建筑景观是苍茫大地上人类智慧的点点滴滴的记载,是装点着人类生活的璀璨星辰,也是传统宗教文化的实物载体。
无论它们形式如何,年代是否久远,都焕发出人类智慧与力量的奇光异彩,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艺术珍品。
景观建筑也能体现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勇气,也是人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改造的体现,能够体现出人的主观意识和哲学世界观。
可以说,中国传统宗教思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中,还是在居民景观建筑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
而如今,我国社会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在景观设计中就出现了急功近利和盲目照搬等问题,丢掉了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传统宗教文化,缺少了创新与改革。
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我们能利用优秀的传统宗教文化,与时俱进,继续发挥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儒家文化与景观建筑儒家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儒教,也叫儒学,儒家思想崇尚“中庸”之道,也就是强调“善”,而“中庸”的核心是礼乐文化。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而今也是中华民族内在的主流思想。
1.儒家思想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儒家思想对我国的景观设计和建设的影响是深远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城市的建筑的影响,一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儒家文化讲更强调礼制、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而这些主流思想至今也会影响到居民景观建筑的建筑风格。
如“礼”的内核就是秩序与和谐,也就是宗法和等级制度。
那么,在景观建筑中就会表现为自觉地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的等级,在传统建筑中用装饰、颜色等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具体的体现。
浅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浅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建筑设计通常是按照前人设计经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
针对现代建筑设计,想要突破传统建筑设计风格,需尊重历史,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吸取优秀理念和传统经验,进而与现代建筑相融合,促进艺术再生。
例如上海世博会中的中国馆建筑,在设计时,传承了天人合一理念,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得以淋漓尽致表现。
可以说,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基础,是艺术设计的经验资料、艺术灵感。
尽管部分设计师与传统文化脱离,开展建筑新设计,但即使再新颖,也是对传统文化创新。
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建筑设计经验,主要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特征我国具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数千年发展,我国建筑已自成独特体系。
对于建筑装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较深。
在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地位无可动摇,道家思想也极为重要。
因此,在阐述哲理的过程中,也对我国传统建筑风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属于仕文化的范畴,是只为少数人服务的,是少数人的艺术。
俞孔坚称之为“死去的艺术”。
虽然西方建筑在古代也是只为少数贵族服务的,但是由于在近代的各种先进思想和哲学方法的指导下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在形式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在传统建筑设计中,非常注重自然主义思想,对于楼宇高度、台阶级数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建筑装饰物也具有鲜明等级特点,主要由于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提倡“中和”,道家思想提倡“自然”,不论是亭台楼阁、廊间小道,均追求与自然的融合。
建筑装饰也追求整体性、统一性,由建筑图纹、漆色描绘等,均具有封建体质,等级观念非常鲜明,尤其官员住宅、庙宇等,均严格区别于平面住宅建筑。
2.当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首先,建筑布局。
我国古代的建筑布局设计,是依靠风水学思想,传统风水学并非一种伪科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极大影响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布局设计。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融合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建筑方面,中国人注重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同时在建筑材料和结构上也体现了他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这种建筑风格的形成与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融合的一些重要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
中国古代人认为大自然是生命的根源,他们试图将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山水之间建造宫殿和寺庙被视为最完美的建筑方式。
例如,中国著名的九寨沟就有许多古代建筑,这些建筑设置在山脉和湖泊之间,利用自然的地理特点使整个景区变得更加美丽而神秘。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选择上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体验。
在建设古代建筑时,中国人普遍使用柔软的木材,而不是硬质的石材。
这是因为他们相信木材能够吸纳自然的灵气,带来好运和福气。
同时,举世闻名的中国青瓷也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建筑材料。
青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质地特别坚硬,耐久性好,能长时间保持美观。
这些材料选择的背后反映了中国人对美和持久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通过建筑结构将传统文化与建筑融为一体。
在古代,建筑师常常将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例如,许多寺庙和宫殿都采用了“方圆相济”的设计理念,代表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这个设计理念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而佛教思想则注重建筑空间的静谧和内在美。
这些思想的融入使得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通过建筑装饰与文化相融合。
装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富有创意。
花纹、雕刻、彩绘等装饰元素常常被用来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龙是中国文化中的象征之一,它常常被作为装饰元素出现在古代建筑的柱子、屋顶和门窗上。
同时,一些寺庙和宫殿也会雕刻佛像和神像,表达宗教信仰和敬意。
这些装饰元素与建筑本身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古代建筑更加独特和富有个性。
中国古代哲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种影响也延伸到了建筑设计领域,中国古代哲学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设计理念上体现出来,也在建筑结构和装饰上有所体现。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对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这种观念体现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会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例如,古代的园林设计中常常采用自然山水、湖泊、花草树木等元素,营造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景观。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阴阳平衡的观念对建筑设计产生了影响。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在建筑设计中,阴阳的观念体现在建筑的形式、结构和材料等方面的平衡。
例如,在建筑的布局中,前后左右需要相对平衡,以达到整体的和谐;在建筑的形式和材料选择上,需要考虑到阴阳的平衡,避免过于极端或失衡。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儒家思想对建筑设计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这种观念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为注重建筑的功能和适用性。
古代的宫殿、庙宇等建筑都充分考虑到了使用者的需求和功能要求,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
同时,儒家思想还强调敬畏天地万物,尊重传统和历史,这种观念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为注重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符号的运用。
道家思想对建筑设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之道和无为而治,这种观念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为注重自然材料的使用和建筑的自然环境保护。
古代的道观、庙宇等建筑常常利用天然的材料,如木材、石材等,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同时,道家思想也注重建筑的简朴和空间的开放,追求宁静与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建筑追求与自然的和谐;阴阳平衡的观念使得建筑追求形式和结构的平衡;儒家思想使得建筑注重功能和适用性;道家思想使得建筑注重自然和环境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审美理念和道德准则,如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观念、佛家的慈悲精神等。
这些思想和理念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也影响着设计师的创作方式和设计理念。
例如,儒家的中庸思想强调和谐统一,可以启发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中追求简约而不失庄重,体现出东方审美的内涵;道家的隐逸哲学则鼓励设计师在空间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体现出一种自然主义的设计风格。
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和手工艺传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设计资源和技术支持。
中国传统绘画、雕刻、书法等艺术形式,以及传统的工艺技术如陶瓷、丝绸、漆器等,都是无穷的设计灵感来源。
现代设计师们常常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研究和借鉴,创造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新型设计作品。
例如,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意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得现代建筑在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上兼具东方的韵味与西方的现代感;或者将传统的刺绣技艺运用到现代时装设计中,使得时装在视觉效果和质感上更加丰富和独特。
中国传统文化还在设计审美和功能性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范例。
传统文化强调整体性、匠心、精细与和谐,这些特质在现代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产品设计中追求匠心独运,注重细节的处理与精湛的工艺,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价值,也延续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的风水理念和空间布局,不仅美化了城市的风貌,也提升了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人文性。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价值还体现在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上。
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寻找根源和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中,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对文化传承的关注和热爱,也能够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例如,传统的节日元素、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都可以成为设计创作的灵感来源,通过现代设计语言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和价值是多方面的、深远的。
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的结合
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的结合一.中国古建筑设计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山水园林理论以及创作实践,不仅对亚洲国家,而且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有丰富的园林植物种类;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自然朴实的美学特征。
当前,它不仅对现代景观设计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现代建筑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晌。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源于道家学说,强调“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其组景与造景的手法之高超,在世界古典园林中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然而,我国建筑界有几位建筑师能够从传统的园林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中国江南园林是一种综合艺术与生活的形体设计。
它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一体,包含环境设计.建筑、水池.桥梁、园艺、生态、雕塑、绘画与书法等种种知识,是把中华民族精神与大自然结合起来的综合设计,深受儒、道、佛、禅的影响。
园林是文人、画家与艺术区经营之所得,包含着深厚的哲理。
也就是说,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所以具有长久不衰的历史。
园林“室内”与“室外”的定义比较随意,要“雅”不要“华”。
我们除了研究它的历史、它的结构,还要研究它为什么这样吸引我们。
“深度”、“层次”应怎么去做才有“对比”。
“阴阳”是怎么样的一回事;什么时候用石头;哪里要用木头等等。
房子与植物的关系,水面怎么样利用,室内布置怎样才是雅。
中国古典园林配置植物时,往往以观形为主,取色、赏花、闻香、听音为辅。
使得古园中林木屈曲突兀、盘结交错、连理交柯者比比皆是。
同时,也注重季相与花期的变化。
孤植以观形、观叶、赏花为主,而群组植讲究搭配造景。
此外,各类花木的运用已形成了基本的法队如“堤湾宜柳、桃李成健栽梅绕屋、移付当窗等等,这些设计手法已被现代建筑设计所应用。
中国园林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让你决不会站在任何一个位置,可以尽窥园林全貌。
中国园林与道家思想
中国园林与道家思想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园林艺术与道家哲学之间的深刻联系。
中国园林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艺术形式,它更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尤其是道家思想对园林设计和建造的深远影响。
文章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道家哲学如何渗透到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中,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体现和传承。
再者,本文将通过对典型园林案例的剖析,具体展示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无为观和和谐观是如何在中国园林的布局、植物配置、水系设计等方面得到体现的。
文章还将探讨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艺术与道家哲学相结合的传统,以及这种传统对于当代园林设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和价值。
二、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
在此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园林不仅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这一部分将重点探讨中国园林的发展及其与道家思想的交融。
先秦时期,园林主要以皇家园林为主,如《周礼》中记载的“灵囿”。
这一时期的园林设计体现了朴素的道家思想,如顺应自然、追求和谐。
园林中常见的水池、假山等元素,旨在模仿自然景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汉朝时期,园林设计开始融合更多的道家元素。
如著名的未央宫园林,其设计理念便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园林中的曲水流觞、九曲桥等元素,旨在营造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唐宋时期,随着文人阶层的崛起,文人园林开始盛行。
这一时期的园林设计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如王维的辋川别业,其设计便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园林中的山水布局、植物配置等都体现了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达到鼎盛。
这一时期的园林设计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如苏州园林、扬州园林等。
这些园林在布局、建筑、植物配置等方面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如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等设计手法,旨在营造一种宁静、淡泊的意境。
道器合一,以器载道——中国古典哲学美学观对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道器合一,以器载道——中国古典哲学美学观对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启示作者:周婷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6年第18期文/ 周婷中南大学湖南长沙 410083【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古典哲学有关“器与道”的美学观,探讨中国当代的景观设计“重器轻道”的问题现状。
从“道器观”中找寻一些对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启发,提出“道器合一,以器载道”的艺术设计观,在器中悟出新的道。
希望设计师更好地把握“器与道”、“形与意”的关系,为创造具有中国地域性、民族性的现代景观设计出一份力。
【关键词】器与道;美学观;景观设计1、景观设计中道与器的美学观《周易·系词上》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此处,“道”是非物体的、抽象的精神因素;例如景观设计中的文脉、意蕴。
何谓器?“器”属于器物层面,即“形而下者”。
《周易. 系辞下》中提出“形乃谓之器”。
在景观设计中,城市、建筑、园林均属“器”。
老子提出“道”这个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母。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作为哲学的奠基石,强调“道法自然”。
庄子认为自然之美才是最大的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充分体现了庄子强调只有切身于自然,才能发现美、感受美、了解美。
2、道与器的美学观在风景园林的运用老子“天人合一”、“大象无形”、“有无相生”、“奇正相生”等理论,是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哲学基础。
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成为了浪漫主义艺术的始祖,他的哲学思想同样也对中国风景园林的造景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以乾隆皇帝题圆明园四十景为例,其中:方壶胜境、蓬莱瑶台、天然图画、别有洞天、洞天深处、长春仙馆等景目寄托了道家神仙思想,充分体现了“以器载道”的哲学思想。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
无论是风景秀丽的私家园林,还是规模宏伟的皇家园林,都包含了湖、河和山丘这些自然景观。
小花园中的假山石、卵石小径和植物都是按照某种节奏和韵律的关系布置的,这些景观都是人工雕琢的,但都虽为人作,宛自天开。
浅析中国传统造型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传统造型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主要表现为将中国传统元素嵌入现代设计之中,表达出中国特色的美学观念。
这些元素包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纹理设计、家具设计、装饰艺术以及色彩等,而这些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以全新的形式和深度,呈现出别样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不仅仅是在室内设计中添加了一些装饰,更是为空间注入了灵魂。
丰富的审美内涵使得人们的视觉、情感和思维都得到了触动,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使空间成为艺术和文化的交汇之地。
关键词:中国传统元素;室内设计;应用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室内装饰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众越来越重视室内装饰的美观性,对室内装饰设计风格的要求呈现出差异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室内装饰设计中,可以增强室内装饰的文化底蕴,彰显独特的文化魅力,满足大众的多样化需求。
1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的美学价值首先,中国传统造型元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映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
例如,清朝的屏风与画框上常有吉祥如意、花鸟等图案;到了民国,更是流行用光绘纸板来制作壁画,并把它贴在墙上。
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装饰符号,在室内设计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其精致的图案和独特的构图特征上,这些中国传统造型元素包含了各种花鸟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几何图案等,都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此外,装饰符号的色彩表现形式也十分丰富,有黑、白、红、黄、绿等多种颜色,将其组合使用,可形成丰富多样的色彩系统,提高整体室内装饰的美感。
最后,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的审美价值还在于其多样性和可塑性。
由于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类中国传统造型元素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和构图,给设计师们带来了广阔的创作想象空间。
室内设计论文
室内设计现代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元素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中,经历史沉淀,不可回避地显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一、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1。
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横向维度来看,无论何种风格的设计,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的,因而反映着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体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
从纵向维度来看,任何时代的室内空间设计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设计形式来自文化,人们按照丰富的经验(历史与传统)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
从这一意义上说,历史的设计就是设计的历史.2。
传统文化影响了室内设计。
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尤其是那些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时时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
即使最“反传统"的设计师,也必须以“传统”作为反面的参照物来定义与演绎自己的思维。
设计从来就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等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均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每一位室内设计师。
3。
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当代的设计师拥有前人不曾具备的条件。
计算机的应用、信息的发达,使设计的作品具有更强的时代感。
但作品手段上的丰富代替不了人们意识上的回归,室内设计师必须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效用方面来考虑作品所具有的优良质地和温情。
我们要创作出具有高雅格调的室内空间环境,必然会遵循“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否则就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
这种“美”与“美”的创作对应法则,正是从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因此,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是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儒、佛、道三家在相互斗争、相互融合中推动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设计的关系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设计的关系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和创作的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艺术设计,已成为当今设计界的潮流和发展趋势。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不仅可以充分展示我们特有的、民族的东方文化韵味,而且可以加强与国际沟通与交流,对塑造我们自己的设计美学思想及提高我们自己的设计水准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设计思想和元素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得以延续5000年的根基,是以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思想为主体而流传久远的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再生能力的思想源泉,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交融、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内涵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天人合一”、“物极必反”、“有无相生”等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理念,还包括由这些哲学思想理念衍生出来的诗词歌赋、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射覆酒令、节日民俗等优秀的文化经典。
“在现代设计中运用比较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有书、画、民间工艺、传统建筑、衣冠服饰、动物植物等。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民族特征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总体表现,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并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文化。
”这种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现代设计。
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是一方中国印,印章在古代既是诚信的象征又是自信的展示。
中国印灵感来自中国书法医书,将“京”字演化为舞动的人体,展现了中华汉字所呈现出的东方思想和民族气韵。
“北京2008”借汉字行书形态之神韵,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千万种表达浓缩于简洁的笔划中。
我们学习借鉴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古和仿古,它需要设计师不断增强自身艺术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水平,要多读多看传统文化相关书籍和图案并了解其历史背景,在学习过程中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并在传承历史基础上进行创新,达到古为今用目的。
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反例
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反例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包装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多样,内涵深厚,蕴涵着我们古老民族创造和审美最本原的精神,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态。
因此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
传统文化元素包括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瓷器、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如意纹、祥云图案、汉代竹简、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紫砂壶、彩陶、唐装、筷子、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等,以中国传统图形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元素,以其独特而浓郁的中华特质,已成为现代包装装潢设计的一大重要来源。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中国传统图形的运用已被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
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传统文化,并将各个层面去粗取精地应用到具体的现代包装设计中,赋予现代包装以从功能到形式的非物质的功能,是我国向现代化包装迈进的必经途径。
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而是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若拙”的浪漫飘逸境界。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民族文化存在的前提就是其独特的个性。
中国包装设计要想健康发展,必须汲取中国文化的营养,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给文字、图形、色彩、材料赋予传统韵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使中国的包装设计富有新的文化意义。
1.传统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剪纸、陶瓷、国画等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要素,也是我们设计的源泉,能够帮助设计者设计出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包装。
剪纸源远流长,历经时代的洗礼和演绎发展,以其本身特有的图形视觉文化符号,成为最具东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
将民间剪纸应用于包装设计,赋予包装设计内在的传统文化特性,能使包装设计顺应时展的“越民族,越世界”的潮流,展现出东方特有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一、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深深地影响着现代设计的发展。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对现代设计产生了影响。
如中庸之道和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都与现代设计中的“人文关怀”及“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和建筑造型风格对现代设计的形态产生了影响。
如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景泰蓝、窗棂雕刻、壁画等艺术形式,在现代设计中被广泛运用。
此外,传统建筑的庭院、亭台楼阁、园林等纹样和造型,也成为现代建筑的设计元素之一。
二、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又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在现代设计的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以产品为例,现代设计中的产品创新,将传统文化中的元素融入进去,变得更加具有时代感。
如融入中国元素的新款家居餐具和茶具,不仅具有古典美感,还充满了现代感。
其次,现代建筑也在融合传统文化。
如上海豫园的恢弘建筑,是传统建筑和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典范。
在建筑的造型设计上,不仅充分利用了传统建筑的元素和风格,还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理念。
三、现代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的设计元素在现代设计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体现自己传统文化的设计元素,包括传统文化的色彩、造型、符号和符号组合等。
这些设计元素的运用,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又创造了新的设计美感。
首先,传统文化色彩是现代设计中常见的元素之一。
比如中国古代丝绸上的年画、木板年画、著名的景泰蓝和琉璃工艺品等,都有明显的传统文化色彩。
在现代设计中,这些传统文化色彩的运用,使得设计更具有情感和艺术感。
其次,传统文化造型也是现代设计中重要的设计元素。
如传统文化中的神兽、龙凤、花鸟等,都是现代设计中常见的造型元素。
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形象,创造出更多的设计美感与灵感。
最后,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和符号组合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中。
比如常用的传统文化符号,如福、寿、喜、百子图等,已经成为现代设计中的独特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道家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
2010-09-14 10:58:14
2008年我们受南京句容规划部门委托对茅山风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其中的茅山旅游度假宾馆是茅山景区建筑设计的核心。
我们期望在设计茅山宾馆构思过程中以道家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星级酒店设计理念,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山水园林资源,通过设计打造一个融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江南园林,茅山自然风光,道家养生观为一体的,有茅山特色的道家文化旅游度假宾馆。
通过对茅山道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让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道教及道家思想,体验道家建筑空间观和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的养生之道,让现代生活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合流,让道教思想观念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成为我们一种切切实实的的生活方式。
我们希望以此设计来达到茅山宾馆合理流畅的使用功能和美观的建筑造型之外,更希望创作一种文化的建筑凝合体,让我们的建筑成为一种凝固的茅山道家文化,在建筑中包含着道教对于自然、空间、社会的诸多看法,成为茅山道教风景区中最具抽象之美的代表,以一种建筑文化的思维去制造一种根植于人们心中熟悉而又朦胧的道教形象,我们制造的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这种形象中所蕴藏的文化气味,精神底蕴,提炼一种审美之外的本质所具有的生命效果,它被以一种现代建筑的空间及形象叙述着。
在这个过程中,建筑与当地久已存在的各种道教文化进行开放的交流,超越了周边环境的制约,成为茅山地区新空间的统帅,我们的目的是使其成为茅山道教文化的新建筑形象代表。
并希望借此能够找
到一条更好的途径,来引导茅山风景区其他配套建筑风格的母题,以茅山宾馆设计为契机将茅山道家思想及道教文化精髓永远流传下去。
·道教传统文化与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茅山的道教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沉淀,既有丰厚的传统财富,也有沉重的传统包袱。
面对这样一份沉重的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并进行创现代化创新,是我们研究茅山道教建筑并进行茅山宾馆设计时不能回避的难题。
建筑设计的本质即是将特定地域的自然或人文,展示给在此经过,居住并观赏的人,其关键点在于这种建筑的独特文化性。
在设计的初始阶段,我们试图用建筑的眼光挖掘茅山所蕴含的道教文化及精神语素,希望将建筑设计的表层艺术效果与道教文化的深层艺术思想统一起来,不仅提供一种纯粹的、单纯的实用美观的效果,也在设计中寻求一种深层文化效果的震撼,无论从宏观还是特定的方面来看,我们的建筑都是期望着眼于汲取茅山地区道教文化中的精髓并以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来重新表达它。
首先我们可以从茅山道教建筑的软传统和硬传统着手。
建筑传统是一个多向度,多层次的复合结构。
所谓硬传统,指的是道教建筑传统的表层结构,是建筑传统的物态化存在,是凝结在建筑载体上,通过建筑载体体现出来的建筑遗产的具体形态和形式特征。
硬传统是实在的,有形有色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它们是道教建筑传统遗产的“硬件”集合。
所谓软传统,指的是建筑传统的深层结构,是建筑传统的非物态化存在,是飘离在建筑载体之外,隐藏在建筑传统形式背后的,透过建筑硬件遗产所反映的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哲学意识,文化心态,审美情趣,建筑观念,建筑思想,创作方法,设计手法等等,它们是直观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建筑文化遗产的“软件”集合。
相对应的,道教建筑文化的继承也有硬继承和软继承之别。
硬继承指的是建筑文化传统表层形态和形式特征的延续,受到建筑载体生命力的制约,而软继承是飘离于载体之外的,上升为手法,方式,思想,观念的东西,可以摆脱载体的限制,具体通用性。
老子的太极图(即阴阳图),最集中、最形象地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太极图表示宇宙两种对立力量(用黑白表示):它们互相共存着,同时又互相作用,相互转化着,由具有动态的曲线表示,阴阳两极并非机械限定,而是一种辩证的运化关系。
在中国道家看来,空间概念永远是两种对立的力量和谐而又动态地共存于统一体之中:虚实、有无、大小、对隔、曲折、左右、色空、起伏、动静、刚柔、敛放等阴阳对立的力量始终处于一个互相对峙、转化、周而复始无限运化的关系之中。
茅山宾馆的现代化功能性与传统道家建筑功能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现代建筑所采用的建筑材料与技术与传统道家建筑也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而老子与道家的这种关于建筑与空间的辨证思考的哲理对我们设计茅山宾馆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道家建筑文化思想中所渗透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强调顺应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生态方面,在审美上追求”大巧若拙“的美,虚静恬淡的美,”自然天成“没有人为造作痕迹的美,追求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和谐统一的美这点上与现代建筑所提倡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是不谋而合的,道教建筑文化在哲学观,空间观,人生观和审美观上依然为现代社会所推崇,所以我们在此提倡的是一种道家传统建筑的软继承和道家文化文脉的自然延续。
传承文化主题的确定,使我们现代的建筑建立了一种与传统道家文化、道教建筑思想的对话基础,我们更多的是将道教文化作为一种隐喻,使其成为建筑生成的控制因素。
建筑依存于一种文化的意义,一种古老的母题在现代流动的空间形态中,被利用、被消解、被重构为一种当代的语言,一种属于特定地域的当代语言,文化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在建筑中体验着心灵的颤抖,每一种手法,每一种材料,都包含着我们对于文化的敬畏与把握。
建筑将成为历史的向导,它承接了过去,更面对着未来。
·建筑阐释文化
在茅山宾馆设计中,大型的现代星级宾馆建筑并不意味着庞然大物,而是一系列的虚实相间的庭院与由“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成的层层渐“进”(每进入一个庭院就称为一“进”)的建筑群。
建筑设计中既要设计“实”,也要设计“虚”。
这种虚实相间的层层渐进,充分体现了道家空间概念中“有无相生”的审美思想。
统一之中有变化,变化之中有统一,是道家美学的最高法则,道家建筑无论从形式感、造型、格调、色彩关系、高度变化、线条变化等方面,总是从系统美学总体审美效果上创造群体和谐统一之美,强调与环境关系之美,强调亲和自然之美。
茅山宾馆的整个建筑围墙就是画框,画面富于节奏美、韵律美,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一幅至美的建筑画。
茅山宾馆的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仅有静态的“可望”,而且也有动态的“可游”。
人们在漫游画面中体验建筑空间和景观的变化无穷,移步即景,情随境迁,从漫游中体会全画的神韵。
茅山宾馆总体设计特别重视建筑单体之间、局部与全局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所造成的美。
每个单体只是作为全群的一部分而存在。
不仅重视近区的环境美,而且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要借助于引景、建
景、借景,甚至运用对景等手法,把茅山地区的自然景色吸收到宾馆的景观视线中来。
宾馆设计的建筑之美在于建筑群体的谐和,在于建筑整体与自然、宇宙的谐和,在于建筑与人类自身的谐和,在于体现出宇宙的秩序感与和谐感,从总体效果上给人以威慑人的气势感和感人的崇高的美感,创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宾馆建筑设计本身作为一个现代宾馆与传统道教文化的综合体,包含了多种功能与用途,不同的使用要求不同的空间,因此,对于建筑而言,通用性与可变性成为设计的重点,维持建筑界面的流动与多变外,我们采用大体量建筑单体与院落群体相结合的组合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设计和使用的灵活性,不同种类的的空间形式,使其在作为客房、餐厅、宾馆大堂等不同功能的同时,具有别致的空间体验,我们不再局限于木纳、呆板的单一空间形式,而是追求空间的规则流动,以应对建筑规模的局限性,例如东侧设置的餐饮与会议的大空间,即在最大利用临街面的同时,使内部空间更加具有高效性和通用性。
大体量灵活空间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共空间出现了高潮,而客房局部小空间的出现和隐藏,使空间具有了引人的想象力,亦加深了空间的进深感,丰富了并强化了建筑的形体走势。
宾馆内部空间用架空走廊和出挑平台方式对环境开放,成为半公共的交流区域。
我们试图通过这种大胆的手法,使建筑成为它所处地段的有机构成部分,重构一种“原生状态”,而不是具挑衅性或分离性。
我们尝试从基地中唤醒一个已有的空间,将一个人造物按照与环境相关的方面进行改造,在建筑与自然环境间建立一种普遍的沟通。
宾馆客房是相对自由和独立的,它通过一种半围合态灰空间来体现与环境自然的融合统一。
入口部的宾馆大堂是具有象征性的,是道家山门建筑的抽象变形,采用中心对称的均衡布局,敦实而厚重的体量具有视觉和心理震撼力,而内部自由山水园林的设置,又让这种均衡处于一种被打破的边缘,处于着一种陶醉的自由交流中。
院落和园林空间提供了一个人和自然交流的互动空间。
·空间形态及园林景观设计
我们的设计目的是:建筑设计成果不应关注自身是否成为一种图腾,而应该采取一种“镶嵌”的态度,这意味着“道家文脉不再是理想化的,概念化的,或历史化的东西,它更是一种自身变形用的底图”。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不是硬性的对立,我们通过流动空间的创造,使虚与实,内与外通过过渡空间的变形的过程与自然环境发生着互动,通过园林院落的柔化来形成一个连续的自然空间,它在以不同的方式蕴涵着道家空间观,宇宙观,人生观和养生论。
通过建筑内部的中心园林与建筑外部形式的创造,并引入具有道家文化象征的太极八卦概念,使其作为一种抽象的精神形态,隐喻地体现了道家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哲学观。
八卦院落空间与建筑各功能单体的布局方式与道家太极理论丝丝入扣,完美融合。
宾馆西侧道家养生体验园的园林设计更是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养生观与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