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有教无类教案讲课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 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尊重教师,乐于助人的品质。
3.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有教无类》故事文本,了解故事背景、情节及寓意。
2. 语文知识:生字词学习,语法讲解,句型练习。
3. 写作训练:以“我的老师”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有教无类”的思想,掌握故事中的生字词和句型。
2. 难点:正确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有教无类”的意义。
2. 互动法:提问回答,讨论交流,巩固知识点。
3. 实践法: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有教无类”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的普及和重要性。
2. 阅读课文《有教无类》,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故事寓意。
3. 学习生字词,讲解语法知识,进行句型练习。
4.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对“有教无类”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一理念。
5. 写作训练:以“我的老师”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性,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文评估: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知识掌握评估: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和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有教无类》,熟记生字词。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语法知识。
八、课程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班级演讲比赛,让学生围绕“有教无类”的主题发表演讲。
2. 邀请学校老师或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教育经验和感悟。
3. 开展教育公益活动,如支教、访问贫困地区学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教育的普及和重要性。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有教无类》教案【教学参考】
《有教无类》教案--【教学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掌握相关教育概念。
(2)培养学生对各类教育的认知,提高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教育类型及特点。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各类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激发学生对教育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掌握各种教育类型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
(2)如何培养学生对各类教育的兴趣和认同。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教育类型及特点。
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对教育的热情。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有教无类》教案及相关教学资料。
2. 课件:相关教育类型的案例及图片。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教育短片,引发学生对教育的思考。
(2)教师简要介绍“有教无类”的含义及意义。
2.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各类教育的案例,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类教育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3.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类教育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激发对教育的热情。
5.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并简要说明理由。
(2)收集有关教育的资料,了解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拓展1. 相关知识:(1)介绍我国教育制度及各类教育的现状。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6 《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有教无类》所选的篇章从多个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直到现在依然被老师实践着,对此学生并不陌生;同时,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因而,本节课,设计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
首先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结合文下的注释,在预习是先自学积累,初步疏通并了解文意,并记录下自己的疑惑,在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解决;各篇章中凝聚的孔子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概括总结,教师点拨时大量引用名人名言,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文本,还希望此举能给学生储备素材方面做示范;探究孔子学生学习的方法,形成学生自学的能力及储备素材的习惯,活学致用,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积累重点的字、词、句,翻译全文,诵记名句。
2、分析并整合所选的篇章的内涵,深入理解孔子的超俗丰富的教育思想。
3、感受万世师表孔子的博大情怀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本篇章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体悟孔子的普世情怀。
教学难点掌握联想和想象的学习方法,学习积累和使用课文中的素材。
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点拨法诵读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欣赏教师版《凉凉》)关于教师古今中外之人有很多种看法: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
夸美纽斯: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斯大林: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些话或诠释教师的职责,或讴歌教师的真诚奉献,或赞颂教师崇高的信仰…那么自认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是如何杏坛立仁的呢?二、预习检查说一说,在自学预习过程中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学生把疑惑按照翻译和内涵解读两类,在课前分别书写在黑板的两侧)三、走进文本合作学习1、师生共同解决字、词、句翻译方面的疑惑。
2、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从概括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感悟孔子的人格魅力两方面入手,同时兼顾内涵解读的相关问题,有针对性的合作讨论,在规定时间完成,并派代表作答。
有教无类(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有教无类(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有教无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重点: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导语设计: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
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学习选文1,领会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1、“有教无类”的含义?明确: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2、“有教无类”的意义何在?明确:“有教无类”的思想及其实践,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
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学习选文3,了解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1、颜回曾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表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句话意思是:听说了就表示去实践。
即“闻斯行之”。
2、现在子路直接问这个问题,想不到孔子竟是另一番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3、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曰“闻斯行之!”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竟然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
公西华感到有些糊涂,就向孔子请教。
而孔子的回答耐人寻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原来,孔子之所以对同一个问题给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
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代教育上称为因材施教。
四、分析选文5,了解孔子启发式教育的思想1、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明确: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有教无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有教无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有教无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有教无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断增加,作为大学生,要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要有坚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技能与综合素质。
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之间尤其是身处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中的学生容易受到种种限制和不公正的对待,因此只有贯彻“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才能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因此,我们设计的《有教无类》教案,针对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提高其关注社会公正和平等的意识,进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份教案主要包含三部分:预习、课后作业和课堂实践活动。
其中,预习主要包括:阅读教材、自学资料和讨论小组。
课堂实践活动则包括:个人批判和小组讨论、辩论和研究报告等。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三部分内容:预习:1. 阅读教材教材学习是本次教学中的基础。
在预习阶段,每个学生需要逐课逐章进行认真阅读,对于不懂的重点部分,应该主动向讲师请教,并及时做好笔记。
因此,本阶段建议设置一个小测验,以增强活动性和积极性。
2. 自学资料为了更好的素质教育,学生还需要准备一些关于公正、均等和教育公平的资料。
学生要在课前进行资料的研究和理解,并做好相关笔记。
3. 讨论小组本阶段的小组由学生自己组建,每个小组成员都应该主动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意见。
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在线聊天互动,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探讨公正、均等和教育公平的含义。
在下一阶段的课堂实践中,小组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考,向其他小组抨击自己对于是否具有教育公平的观点。
课后作业:1. 思考问题经过上面的准备,学生需要识别重点,思考各种问题,完成思考题,并以固定格式提交答案。
《有教无类》公开课教案
7.带领学生分析这则选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理念?
因材施教----本则中孔子强调要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8.除了学生的智力水平的高低,再看看孔子针对不同性格或做事风格不同的学生又是怎么教育的。
引出----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行之?”
新的授课内容
1.引出“有教无类”,引导学生分析“教”的读音。
教 jiāo 教育
Jiào 教授
不论是教育这个大的方面还是就老师的角度而言,都要“无类”。
2.引导学生分析“类”。
A.身份/地位
B.智力/品行/习性
3.对“有教无类”进行总结:
不论学生的身份/地位如何,也不论学生的智力/品行/习性如何,在教育方面又或是老师的角度,都要进行教育。
11.分析讨论孔子是如何施行“因材施教”的。
A 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B 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C 孔子主张把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结合起来。
12.既然是传道受业解惑,再看看孔子是如何“解惑”的。
引出----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师一优课
课题
《有教无类》
教学目的
1.理解所选内容的意义
2.明确在有教无类的影响下产生了哪些教育思想,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学习原则。
重点
1.理解所选内容的内涵
2.掌握特殊实词。
难点
教
学
内
容
导入新课:
在必修三中曾学过《师说》,里面有一句是对老师这个职业的解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中国的教育学上有一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在他的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他的一些教育思想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在教育中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先秦诸子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先秦诸子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拓展要求:
(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观看视频、查阅网络资源等方式,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
(2)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先秦诸子思想的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加深对先秦诸子思想的认识。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观点,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方案之前,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1. 学生层次
我所教的高中生在知识层次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但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先秦诸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而有的学生则相对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先秦诸子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先秦诸子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有教无类》教案
学
思
路
本文虽是一篇距今颇为久远的文言文,但字词上的难度并不是很大,所以字词的理解主要依靠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解决掉,课堂上再解答学生的疑难词句。课堂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掌握孔子在这篇文章里所反映的“有教无类”的思想。
学情
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完成了四本必修教材的文言文单元阅读,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但缺乏对文言文本的深入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也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解决疑惑与未知的训练。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加强对学生该方面的指导。
1)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时,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四、小结讨论:(古为今用)
本文阐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呢?
先由学生进行小结,后由教师明确:
教育指导思想: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有时没有确定性,学生的学习层次也有差距,有时不能很好的顾及到学生的全面情况。
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仿佛让我看到她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
学生朗读课文。
思考: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因材施教的例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三、研习课文第5、6、7段,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学生讨论并回答: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老师,你想怎样教育学生(或者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课文的理性认识。
有教无类(电子教案)
启发:这三方面价值今天看来仍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感悟】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
理解翻译,提升能力
作业
设计
四、作业
1、背诵选文5、7则
2、预习“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完成导学案(一)(二)
板
书
设
计
教学思想:有教无类
教学内容: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教育(举一反三)学思结合教学相长
教学反思
了解孔子
理解掌握
研读探究
口头表达
训练
激发兴趣
掌握重点
词语及语
法现象
能力训练
能
力
提
升
课后练习三: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教育;学思并重;教学相长
有教无类 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教案主题:有教无类教学目标:1. 了解“有教无类”这一教育理念的含义;2.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人群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3. 增强学生对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意识。
教学准备:1. PPT或者黑板、白板;2. 提前准备教材、图片等教学素材;3. 学生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什么是“有教无类”?收集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平等教育的含义。
2. 讲解概念(10分钟)讲解“有教无类”的定义和含义。
解释平等教育的原则,即不论人的性别、种族、宗教、社会地位等因素,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3. 案例分享(20分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历史上的著名平等教育运动、现实生活中的平等教育实践等,与学生分享。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中的教育理念、实践方式以及取得的成就。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你们觉得平等教育的重要性在哪里?- 如果你们是老师,你们会如何践行“有教无类”这一理念?- 你们认为现实中还存在哪些不平等的教育情况?5. 小结(5分钟)请几组学生报告他们的讨论结果。
总结平等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包容他人,并倡导平等教育。
6. 作业(选择性)(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平等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和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教育现象,并提出改善措施。
2. 邀请专家或相关组织的代表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平等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3. 通过观看相关教育纪录片或读取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有关平等教育的案例和理论。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评价其对“有教无类”这一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的短文进行评阅,评价其对平等教育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风,理解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2.掌握文章的主旨和论点,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据;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教育公平和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二、教学内容1.文章背景介绍2.文章主旨及论点3.文章结构分析4.教学方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鲁迅要批评传统教育制度?传统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2.阅读与理解(20分钟)3.小组讨论(20分钟)4.全班讨论(20分钟)每个小组进行汇报后,全班共同讨论文章中的问题和观点。
学生可以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
5.总结与回顾(10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总结课堂讨论的重点和亮点,在回顾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四、课后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对鲁迅的文章进行评价;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措施,撰写一份关于教育公平和教育的研究报告;3.和家长或老师讨论文章中的问题,了解他们的看法和建议,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有教无类》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形式,学生积极参与,开展了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5)激发学习兴趣: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参与度。
(6)培养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下复习、主动思考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课前都已获得《先秦诸子选读》教材,并预习与本节课相关的《论语》篇章,以便课堂上能直接进入文本分析环节。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问题,如城乡教育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鼓励他们提出解决方案,增强社会责任感。
-建议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亲身感受古代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加深对儒家教育思想背景的认识。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支教、教育志愿者等,将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实践相结合,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但若有条件,可准备一些古代教学用具的复制品,如六艺中的乐器、算盘等,以实物形式展示古代教育的特点。
4.教室布置:
-分组讨论区:将教室部分座位设置为小组讨论区,每组配有一块白板或黑板,便于学生记录和展示讨论成果。
-展示区:设置一个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或课堂活动成果,如手抄报、思维导图等。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有教无类”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如分析现代教育中的公平问题,巩固学习效果。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儒家教育经典著作:《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文献中同样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材料。
高二课文《有教无类》教案优秀4篇
高二课文《有教无类》教案优秀4篇《有教无类》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
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
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最新整理高二课文《有教无类》教案
最新整理高二课文《有教无类》教案《有教无类》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下面是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重难点: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
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
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
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
《有教无类》精品课件教案
课程安排
02
01
03
每周一次课程,每次课程2小时,共16次课程。 课程形式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 课程考核方式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
02
教学内容
知识要点
01
知识点1
教育的定义与目的
02
知识点2
教育的历史发展
03
知识点3
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04
知识点4
教育评价与改革
难点解析
难点1
培养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培养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大纲
教育学基本理论
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教育学的 学科体系。
教育政策法规
介绍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内容、制定和实施等方 面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
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心理发 展理论等。
教育评价与改革
介绍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当前我国 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难点2
难点3
难点4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不同教育阶段的目标与 任务
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关系
教育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案例分析
案例1
某地区的教育改革实践
案例2
某学校的教学特色与经验
案例3
某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方法
案例4
某学生的学习经历与成长
0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
总结词:传授知识
详细描述:通过讲授、解释和阐述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有教无类》课件中的理 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作业反馈
期末反馈
在期末考试后,向学生反馈考试情况 ,指出学生在考试中的不足之处,并 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 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高中语文《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备课人: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难点: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
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
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
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
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
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
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思想。
二、题意解读:“有教无类”中的“无类”指什么呢?贫富贵贱老幼智愚善恶国别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教育平民化三、疏通文意:1、译文参考《新思维》和《同步课堂》2、教师归纳:A、通假字①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②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高兴B、重点字词①中人以上:上面(名词)②可以语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名词)③由也兼人:超过、胜过④弃而违之:离开、背离⑤不愤不启:郁结、不痛快⑥不悱不发: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⑦贫而无谄:讨好、奉承别人⑧起予者商也:启发C、特殊句式①回也非助我者也(判断句)②其斯之谓与(宾语前置)③何谓也(宾语前置)④起予者商也(判断句)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悟四、感知领悟:1、初读感知【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教案主题:有教无类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2. 培养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性别、宗教等差异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友善相处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教案材料:1. 讲义或教材:包含"有教无类"相关教育理念和案例的材料。
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展示不同文化、性别、宗教等差异的场景和活动。
3. 小组活动材料:分组讨论和展示学生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和实践。
教学活动:活动一: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和认识。
2. 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不同文化、性别、宗教等差异对教育的影响。
活动二:探究1. 学生小组分组讨论,自由探究"有教无类"的相关案例和实践。
2. 各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共同讨论和分享。
活动三:认知与实践1. 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模拟和体验"有教无类"的情景。
2.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或实践活动,例如在小组内模拟友善并尊重不同文化、性别、宗教等差异的交往方式。
活动四:总结与反思1. 小组展示他们的实践成果和体会。
2. 全班共同总结"有教无类"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这一理念。
3.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反思和承诺,以行动来实践"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以及学生的小结和反思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和应用程度。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彼此评价和给予建设性的反馈。
《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2)让学生掌握有关“有教无类”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有教无类”的思想;(2)通过讲解、举例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有教无类”的原则处理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的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2)让学生掌握有关“有教无类”的成语和典故。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学会运用“有教无类”的原则处理问题;(2)让学生理解“有教无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有教无类”的背景和含义;(2)引导学生思考“有教无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探究“有教无类”的成语和典故;(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与“有教无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2)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有教无类”的思想。
4. 实例分析:(1)教师举例说明“有教无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学生分析实例,学会运用“有教无类”的原则处理问题。
5.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和应用;3. 学生自评:让学生自我评价在课堂学习和实例分析中的表现。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有教无类”的思想。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生活实例或故事引入“有教无类”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原则的实际应用。
《有教无类》教案
一、教案简介《有教无类》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内容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科学等,适用于不同年级和学科的教学。
二、第一章节: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句子和段落的意义。
4. 阅读理解: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5.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第二章节: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概念讲解:讲解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例题解析:通过例题解析,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概念和公式。
3. 练习题:提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4. 问题解决: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四、第三章节:英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章的单词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2.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内容:1. 单词学习:讲解本章的单词和短语,让学生进行记忆和运用。
2. 对话练习:提供对话材料,让学生进行听说练习。
3. 阅读理解: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4. 写作练习:根据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五、第四章节: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章的历史知识和事件。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知识点讲解:讲解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和事件。
2. 分析讨论:提供相关的历史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3. 问题解答:回答学生提出的历史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4. 思维导图: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总结本章的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教无类》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
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
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这类么说,也这么做。
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第2则、【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这句孔子的自白,让后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的人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
孔子重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生不聪明,自己又讲的太玄妙。
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险。
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
第3则、【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4、【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评析】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
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
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
孔子在弟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问孔子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
问的问题,也主要是做官和做人。
易中天教授统计了一下,《论语》书中,孔子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政治(包括做官、事君、为政),19次。
其次是问对某个人的评价,12次。
再次是问仁,9次。
又再次是问礼,5次;问孝,3次;问君子,3次;问士,2次。
其余,如问友、问知、问明、问达、问行、问好恶、问做人也都可以归入问仁问孝一类。
有人问过军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没学过(《论语·卫灵公》),也有人问过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
这两个答案,都等于拒绝回答。
拒绝回答当然也是回答。
答案就是:这些问题我没兴趣。
感兴趣的,只有政治学和伦理学。
其实即便是问文学,孔门师生也能扯到政治伦理上去。
第5则、【注释】反,类推。
整句话省略了主语。
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第6则、【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
评析: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
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
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
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
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7、【注释】(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评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
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第一句话,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仿佛让我看到他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一副欠扁的样子,但你又确实想知道,能奈他何。
也就是说,一定是学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说,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
不像我们,大家不一定想知道,我在这里说的满头大汗,所以大家回去记不住什么。
、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孔子重视思考和学习的关系。
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让他们记住,还得有时间让学生来回味。
这种状态我很认可。
但是,很不幸的,大家生活在一个学都来不及的时代里,思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没事多发呆,好好想想自己的人生,想想学过的知识。
第8则、【评析】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
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
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第9则、【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于启发之外,“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循序渐进。
•第10则、【注释】(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
倩,音qiàn,笑得好看。
兮,语助词,相当于“啊”。
盼:眼睛黑白分明。
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
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
予,我,孔子自指。
商,子夏名商。
•【评析】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
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
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
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这个意思很清楚,子夏为什么还要问?显然,他是要“举一反三”。
于是孔子回答“绘事后素”。
绘事,就是画画;后素,就是“后于素”。
也就是说,画画,要先有白底子,然后才能画花纹。
这就已经是由此及彼,说开去了。
谁知子夏竟大受启发,高兴地问:“礼后乎?”什么叫“礼后乎”?就是说,礼,也像绘画的花纹一样,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吧?孔子一听,喜出望外地说: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呀(起予者商也),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在孔子看来,礼乐也是要先打底子的。
拿什么打底子?仁。
仁爱或者仁义,就是礼乐的底子。
仁为礼乐之本,当然要先仁义而后礼乐。
这就叫“礼后”,或者说“仁先礼后”。
•不过这样一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的本意就变了,不再是“以本色为美”,而是“以本色为底”。
所以课本的翻译,虽未必是诗的原意,却符合孔子的想法。
曲解诗意的,不是课本,倒是孔夫子。
那么,是孔子不懂诗吗?不是。
他是故意曲解,也就是要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事。
原意不原意,曲解不曲解,严谨不严谨,他可不管。
孔子的“曲解诗意”,其实是不怎么好批评的。
环境不同,目的不同,想法也不同。
孔子和子夏谈诗,并不是做研究,而是讲道理。
子夏问,孔子答,目的都不在诗之中,而在诗之外。
诗的本意,也就并不重要。
只不过这个弯,也实在转得太大了一点,让我们看得一头雾水。
三、小结本文我们学习到了孔子关于教育和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注重学习与思考,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
1、下列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A、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
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C、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D、“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认为思考没有什么益处,因该执著于学习。
2、课后练习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