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

合集下载

论董仲舒思想对当代民族复兴之启示

论董仲舒思想对当代民族复兴之启示

论董仲舒思想对当代民族复兴之启示董仲舒是西汉的哲学家、政治家,著有《春秋繁露》八十二篇,以及保存在《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天人三策”等。

董仲舒思想熔先秦儒家、墨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于一炉,创造了西汉新儒学。

新儒学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的社会趋势,于是被统治者采纳,从此经学成为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一直延续到当代。

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复兴,是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为前提的,而汉武盛世可谓是典型代表。

面对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是实现当代民族复兴的力量和源泉。

联系汉初与当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的相同之处,民族在经历了分裂与战争之后,都迫切需要统一安定。

因此,西汉盛世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而董仲舒作为汉初伟大的哲学家与政治家,其思想对当代民族复兴的启示显而易见。

一、“以仁安人”“以义正我”的仁义观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仁爱观,同时又有所发明。

董仲舒“仁爱”的核心是泛爱天下所有人,如果一个人只爱护自己,这不能称作“仁”。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

”(《春秋繁露仁义法》)基于此观点,董仲舒反对侵略战争,对《春秋》中的入侵他国者多有批评。

“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

”(《春秋繁露仁义法》)也就是说,只有将仁爱远播四方,泛爱所有人,王者才能称王,否则就会有危险。

同时,在《仁义法》中,董仲舒将“仁”与“义”进行了详细的辨析,提出“仁主人,义主我”的观点,他指出,“仁”是指对待他人的伦理规范,“义”是“仁者”对于自身的一种审慎自律的态度。

这样,董仲舒就用“仁”与“义”对一个人的日常伦理行为作出了规范,即在泛爱人类的同时还要严于律己。

董仲舒从原始儒家思想出发,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对“仁”与“义”进行了阐释,拓展了先秦“亲亲为大”、“爱有等差”的仁爱观,使之适应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时代。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与汉朝社会的变革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与汉朝社会的变革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与汉朝社会的变革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是汉朝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对于汉朝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以及其对汉朝社会变革的贡献。

一、董仲舒的儒家思想1. 孝道与政治董仲舒主张孝道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只有通过弘扬孝道,恢复家庭伦理的稳定,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他提倡君子要以身作则,以孝敬父母为起点,以治理国家为终点。

2. 礼制与执政董仲舒强调礼制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恢复正确的礼制,可以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和道德准则。

他主张以礼为本,以礼治国,通过恢复宗法制度,加强君臣之间的亲亲之情,以实现君臣的和谐共治。

3. 天人合一与天命观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应该与天地相应,与自然相和谐。

同时,他提出了天命观,即君王能够得到天的任命,作为统治者来治理国家。

二、董仲舒的思想对汉朝社会的变革1.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在汉朝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

他的思想对汉朝的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应用董仲舒提倡的孝道和礼制思想对汉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汉武帝召集了一批儒者,组织了教育改革,加强了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实施儒家的政治原则,推动了社会的改革。

3. 社会和谐与稳定董仲舒倡导的孝道和礼制思想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家庭伦理。

这种理念对于汉朝社会的稳定和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们普遍尊敬和遵循孝道和礼制,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相互之间的道德准则得到了增强。

4. 统一的价值观董仲舒的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命观的概念,将君臣之间的关系牢固地奠定在天命之上。

这种价值观念使得汉朝社会对于君权的认同更加坚定,君臣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定和谐。

统一的价值观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董仲舒的学说汉朝的儒学复兴

董仲舒的学说汉朝的儒学复兴

董仲舒的学说汉朝的儒学复兴汉朝儒学的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董仲舒的学说,他对儒学的发展和演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董仲舒的学说注重民心民意,主张“以民为本”,以其广泛影响和深远影响而被称为“万世师表”。

下文将对董仲舒的学说及其在汉朝儒学复兴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董仲舒的学说概述董仲舒的学说建立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旨在引导人们实现社会和谐与治理国家。

他主张从人性出发,探讨人的天性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并强调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董仲舒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儒家的思想教育来培养优秀的国家领导和文化精英。

他的学说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董仲舒的学说对汉朝儒学复兴的影响1. 强调仁爱之道董仲舒在儒家经典中,将仁爱视为核心价值观,他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思想,着重强调君主应该体察民意,关心民生,以仁爱之道治理国家。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君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儒学在汉朝得到广泛传播和推崇。

2. 建立了儒家教育制度董仲舒提倡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通过儒家教育制度来培养社会精英。

他主张实行“贤才教育”,提倡贤人与才子并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在汉朝愈发重要,为后世的儒学复兴奠定基础。

3. 推动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董仲舒反对侈靡和纵欲的生活方式,主张节俭朴素的生活,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对塑造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汉朝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 弘扬儒家经典董仲舒提倡研究和宣扬儒家经典,对经典的解释和注释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得儒学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他的努力推动了儒学在汉朝的复兴和繁荣。

三、结论董仲舒的学说对汉朝儒学的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理论观点对后世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注重人民利益、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推动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弘扬儒家经典,为儒学在汉朝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董仲舒的学说不仅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世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3篇)

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3篇)

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摘要:董仲舒儒是汉代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用“天人三策”的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这样使儒学融合了阴阳、五行及道家思想,从而锻造了儒学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使得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的思想也对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西汉思想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董仲舒董仲舒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学思想和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学的历史性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古至今,人们对董仲舒的评价不一,到底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来评价,要用辩证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功与过。

一、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在众多对策中,董仲舒的的对策很受汉武帝的欣赏,这就是汉学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对策中说“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

秦继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禁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而国破亡矣”。

又说“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董仲舒建议武帝要实行“更化”,就是肯定“有为”.否定“无为”,同时也就是改变主导思想路线,改变治国主张。

在最后一次“对策”中明确建议实行“大一统”的政策。

董仲舒的这些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了,班固评述此问题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董仲舒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观点以及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与人文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阅读董仲舒的相关著述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他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董仲舒是西汉初年著名的儒家学者,他以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性命相依”、“道德塑造”等概念,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阅读他的著述,我被他对人性的深入分析所震撼。

首先,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

在他看来,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与依存关系。

人的存在与天地间的和谐是相辅相成的,人应当与天地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态度。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价值定位非常重要。

当我思考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共存时,我深深感受到了董仲舒这一观点的智慧与启示。

其次,董仲舒对人性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认为,“性命相依”,人的性格与生命周期紧密相连。

人的品德与个体的经历、环境以及教育密切相关。

这一观点反映了他对人性发展的深刻理解。

通过对他的思考,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受到生活经历塑造的,并且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反思和修正自我来发展出更好的品格。

此外,董仲舒强调道德塑造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循道德准则,将道德纳入自己的生活方式,并通过自身的表率影响他人。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

在当今社会,道德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董仲舒的思想提醒了我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与言论,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

总结起来,董仲舒的思想观点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提出的“天人合一”、“性命相依”以及道德塑造的理念,都对于我们塑造个人品格、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考。

通过阅读他的著述,我深深被他的思想触动,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古代哲学思想的智慧与价值。

董仲舒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社会观都具有重要影响。

西汉丞相董仲舒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影响

西汉丞相董仲舒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影响

西汉丞相董仲舒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影响西汉时期,董仲舒是一位重要的儒家学者,他的思想对于西汉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教育以及社会道德等方面,探讨董仲舒儒家思想对于汉朝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1. 皇帝权威的强化:董仲舒主张君主是合乎天命的,提出“天人感应”思想,强调君主应当以德治国。

这种思想对于皇帝权威的加强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君主在政治上更加稳固,神化的色彩更加浓厚。

2. 德治政策的推行:受董仲舒思想影响,汉朝实行了“德治”,即强调以德来治理国家。

这种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家更加稳定,社会秩序得以维系。

同时,德治政策也影响到了后世的政治理念,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治国思想。

**二、教育影响**1. 建立官学体制:董仲舒提出了“教化之学”的思想,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

在他的倡导下,汉武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官学体制,推动了儒家教育的发展。

这对于培养人才、传承儒家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推广儒家经典:董仲舒对于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整理,对于推广儒家经典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将《尚书》、《周易》等经典纳入到官方教育中,提倡经史子集的学习,对于儒家经典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社会道德影响**1. 倡导仁义道德:董仲舒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在个人和社会行为中应当体现出仁、义的精神。

这种思想的传播,对于社会道德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和谐。

2. 强调君臣关系: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等著作中强调了君臣的关系,主张君臣应当相互尊重、忠诚守信。

这种思想对于强化君臣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于汉朝政治、教育以及社会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不仅对于汉朝的统治者有指导作用,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正是在这种影响下,汉朝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得以繁荣与发展。

总结董仲舒的文教思想

总结董仲舒的文教思想

总结董仲舒的文教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一位重要文教思想家,被尊称为“明师”。

他不仅在史学、教育思想方面有卓越贡献,而且对于中国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仲舒的文教思想立足于实践,强调以道德规范为基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董仲舒提倡“教化”思想强调,为了建立稳固的社会秩序,应当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并倡导“以教人使人,而非以兴人使人”。

他认为,人之初就具有本性善良和道德感,但这需要通过教育来启发和引导。

通过教育的力量,可以使人们追求道德和人格的完善,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在对古代经典的传授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创造力的发展。

他主张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才能和道德为目标,并通过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他曾说:“始择博通经书之士,渐乃师材任识以与他焉。

”可以看出他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视。

在政治方面,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即统一人与天的价值观念,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他认为天地间存在着一种至理,即“天道”,是人类行为准则的根基。

他强调人类行为应当符合天道的要求,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他曾说:“人无道则不生,人有道则天佑之,动则天应之。

”他的思想强调道德规范对于人类个体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文化方面,董仲舒对古代经典的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对《尚书》、《易经》等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以贯之”的思想。

他认为这些经典的核心思想都是相通的,体现了道德和政治的原则。

他主张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传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

他曾说:“古之学者,以教学为道。

故读书而智者,听诸先王,往而通其义,则亲亲仁义,江阳之东。

”可以看出他对于经典研究的重视,以及通过学习经典来实现道德和智慧的追求。

总之,董仲舒的文教思想集中体现了教化、实践、创新、和谐、思辨等多个方面的价值观。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了许多耀眼的思想家,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或者具有预见性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主要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他是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治学严谨,学识丰富,为适应汉初政治上加强封建大一统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张,而且其中一些思想主张对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的社会形势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中期,战国后期以风靡之势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经过二世而亡,西汉在农民浪潮以后得以建立,汉代建立以后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汉代封建剥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代的封建剥削主要有:其一是领户制即所谓的封建领主制;其二是豪强地主实行的租佃制。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奖励军功的食邑制度,这一方面是刘邦为自己夺取天下招揽人才,另一方面是解放奴隶,实行封建制,更好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要求。

此外汉初尤其注重对暴秦短命而亡的总结,对农民起义尤为重视,因此汉初轻徭薄赋,于民生产。

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封建富商和封建政府之间的矛盾,豪强宗族地主和封建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而这三个矛盾整体上还是中央集权政府一方与富商、宗族地主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一方的矛盾。

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汉初社会中超过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敌对阶级的矛盾,成为了汉初的主要矛盾。

汉初时,由于刚刚结束秦末战争,汉初几位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轻租薄赋的政策,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然而到汉武帝使土地兼并迅速膨胀,对封建政权和封建经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关系国家生活的盐铁,铸钱很多都未集中在中央,商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封建中央政权的根基。

在汉武帝之前,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中始终存在着儒道法的争论,中国从秦代到汉代在政治经济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术的发展也从百家争鸣到一尊法术,再到崇尚黄老无为,再到独尊儒术,这其中董仲舒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地位浅议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地位浅议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地位浅议一、董仲舒和他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一生经历的文景之治与汉武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在这种思想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学术自由的大背景下。

董仲舒开始走上了学问之路。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

东南两面。

邻近齐鲁。

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方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

西汉文帝、景帝时,王朝还处于休养生息之中。

儒士虽然受到表面上的礼待。

但是不受重用。

故有“文帝好刑名”,“景帝不任儒”,“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等等说法。

董仲舒此时也韬光养晦,政治上一无建树,但他并没有消极适世,他一方面广招生徒,私相传授。

为汉朝培养了一批推行儒学的合格人才,并且潜心研究百家学说。

特别是深研汉初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黄老之学。

他要构建一个前所未有、兼容诸子百家的新儒学体系,以适应西汉社会大一统之局。

以求积极有为之效。

直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窦太后亡故之后。

儒学才真正迎来了复苏的春天。

董仲舒也才应时而出,适时地喊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

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

人亦能感应上天。

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

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汉代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行时一时,并在中国封建社会流传。

天人感应说一方面对君权进行了限制,同时也为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董仲舒在治公羊学时,指出《春秋经》上所论的那些“变异”,如日月蚀、地震、山崩、水溢之类,不是自然界的偶然现象,而是“上天”有意的借以示警。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其对策语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

评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评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评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史载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年不窥园”,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教育家。

董仲舒在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宗教天道观、阴阳、五行学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边境安全问题、地方割据势力等问题依然威胁着西汉中央政权。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是汉武帝当政时的重要任务之一,汉武帝需要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寻求提高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论依据。

而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的政治儒学的理论建构与贡献可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实质、四项精要、四大特点。

以《公羊春秋》为基础,推崇大一统的王道政治主张,主要宣扬“大一统”,“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以德治国”等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董仲舒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

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

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乃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

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字休山,汉朝初年儒学学者。

他的著作《春秋繁露》是一部以传统经典《春秋》为基础,探讨天人关系、人伦道德、政治治理等问题的重要著作。

我在阅读《春秋繁露》后,深受其启发和感悟。

第一章:天人合一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人应当顺应天地的规律和原则,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一思想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处世态度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董仲舒的理念提醒我们应当关注整体利益,追求共同发展,以实现内外的和谐。

第二章:人伦道德董仲舒非常关注人伦道德的问题。

他认为,人们应当发扬仁爱之心,以和平、友爱、公正的方式对待他人。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稳定和谐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自私自利,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

董仲舒的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道德观,让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关爱他人,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

第三章:政治治理《春秋繁露》中一部分内容涉及政治治理的问题。

董仲舒强调君主应当遵循仁爱之道,以民为本,依法治国。

这一思想启发了我对于政治的理解和评价。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腐败、权力滥用的现象。

董仲舒的观点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的治理只有以公正、平等和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实现长远的稳定和繁荣。

第四章:自我修养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提到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当不断地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智慧。

只有如此,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在现代社会,很容易陷入功利主义的追求,而忽视了个人的修养和内在的发展。

董仲舒的思想让我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内心的平静。

结语:通过阅读《春秋繁露》,我对董仲舒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他强调了天人合一、人伦道德、政治治理和自我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性。

董仲舒生平思想与现实意义

董仲舒生平思想与现实意义

董仲舒生平思想与现实意义魏文华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经学大师。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他将宗教天道观、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从历史上看,孔子、董仲舒、朱熹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家。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董仲舒是经学大师,朱熹是理学大师。

经学是汉代的儒学,理学是宋明时代的儒学。

这三位大师的思想体系,是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是儒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儒学在发展中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在汉代乃至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起到主导地位。

董仲舒使儒学由诸子而成独尊,由一家融汇百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的学说思想影响极为深刻而久远。

一、董仲舒生平董仲舒于公元前191年,生于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宽舒自如,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世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

民安于太平,士乐于学业,于是讲学通经之士,再聚徒众,复兴儒业,儒学阵营,陡然大具。

董仲舒,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安定,学术自由的背景下,走上仕学之路的。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将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

史载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年不窥园”,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教育家。

董仲舒在汉景帝时为博士,被推为“儒者宗”。

汉武帝即位后,曾下诏“招贤良文学之士”。

在三次殿试中,董仲舒获贤良对策第一。

汉武帝本想重用,但皇太后崇尚黄老之学,对董仲舒倡导的儒学不感兴趣。

武帝刚继位不久,不敢得罪太后,只好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去辅佐他的哥哥易王。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是中国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在儒家学说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董仲舒的一些著作,诸如《春秋繁露》和《尚书大传》,这些著作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董仲舒的著作深入浅出,思维严谨,很好地展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董仲舒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他提倡仁爱、礼义、忠诚等价值观,这些思想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董仲舒的著作中,我尤其被他对于教育的观点所吸引。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塑造个体品质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道德、礼仪和人文教育,而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这样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学科知识。

董仲舒的著作还对于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主张君主立政,提出了君主与臣民之间应有的互动关系。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和公正的行为来影响和引导臣民,同时臣民也应该对君主忠诚,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我们需要建立健康、平等、互信的社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董仲舒在他的著作中还强调了个体的努力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个体能够不断地改进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个观点可以激励我们去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鼓励我们在个人成长的同时,关注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

通过阅读董仲舒的著作,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学说的智慧和价值。

他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贡献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我们的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努力地运用董仲舒的思想,不断地提高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外思想小论文

中外思想小论文

中外政治思想史论文题目: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班级:2015年秋行政管理一班姓名:***学号:*************日期:2017年5月20日摘要:董仲舒儒是汉代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用“天人三策”的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这样使儒学融合了阴阳、五行及道家思想,从而锻造了儒学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使得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的思想也对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西汉思想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董仲舒董仲舒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学思想和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学的历史性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古至今,人们对董仲舒的评价不一,到底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来评价,要用辩证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功与过。

一、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在众多对策中,董仲舒的的对策很受汉武帝的欣赏,这就是汉学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对策中说“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

秦继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禁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而国破亡矣”。

又说“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董仲舒建议武帝要实行“更化”,就是肯定“有为”(否定“无为”,同时也就是改变主导思想路线,改变治国主张。

在最后一次“对策”中明确建议实行“大一统”的政策。

董仲舒的这些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了,班固评述此问题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董仲舒生平思想与现实意义

董仲舒生平思想与现实意义

董仲舒生平思想与现实意义魏文华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经学大师。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宗教天道观、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从历史上看,孔子、董仲舒、朱熹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家。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董仲舒是经学大师,朱熹是理学大师。

经学是汉代的儒学,理学是宋明时代的儒学。

这三位大师的思想体系,是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是儒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儒学在发展中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在汉代乃至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起到主导地位。

董仲舒使儒学由诸子而成独尊,由一家融汇百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的学说思想影响极为深刻而久远。

一、董仲舒生平董仲舒于公元前191年,生于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那是西汉王朝极盛时期,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宽舒自如。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世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

民安于太平,士乐于学业,于是讲学通经之士,再聚徒众,复兴儒业,儒学阵营,陡然大具。

经师们为了经世致用,取悦当道,解经说义,绘声绘色。

家有家风,师有师法,形形色色,粲然明备。

董仲舒,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安定,学术自由的背景下,走上仕学之路的。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将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

史载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年不窥园",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教育家。

电大中外政治思想史论文定稿)

电大中外政治思想史论文定稿)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作者:杨财云学校:中央电大焉耆分校专业:行政管理年级: 2015级行政管理(本科)学号:指导教师:付博2015 年 12 月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摘要:董仲舒儒是汉代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用“天人三策”的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这样使儒学融合了阴阳、五行及道家思想,从而锻造了儒学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使得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的思想也对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西汉思想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董仲舒董仲舒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学思想和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学的历史性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古至今,人们对董仲舒的评价不一,到底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来评价,要用辩证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功与过。

一、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在众多对策中,董仲舒的的对策很受汉武帝的欣赏,这就是汉学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对策中说“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

秦继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禁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而国破亡矣”。

又说“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董仲舒建议武帝要实行“更化”,就是肯定“有为”.否定“无为”,同时也就是改变主导思想路线,改变治国主张。

在最后一次“对策”中明确建议实行“大一统”的政策。

董仲舒的这些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了,班固评述此问题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产⽣了什么影响
董仲舒系统地提出了“天⼈感应”、“⼤⼀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杂以阴阳五⾏说,把神权、君权、⽗权、夫权贯穿在⼀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

在汉代以前,所有的君王都从祖先那⾥继承君位,⽽汉⾼祖刘邦出⾝布⾐,君临天下后就版需要新的理论⽀撑,不受命于祖,董仲舒提出君王受命于天。

据此,他⼜提出了“天⼈合⼀”和“天⼈感应”的学说。

3、针对⼟地兼并问题,他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薄敛、省役。

4、针对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三纲即“君为⾂纲”、“⽗为⼦纲”、“夫为妻权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

这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董仲舒思想的影响
1、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2、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

3、确⽴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4、促进了民族历史⽂化的进步。

5、消极影响,⼀定程度是遏制了思想的⾃由。

浅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浅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董仲舒不仅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

他生活在汉武帝统治下的封建社会时期,自汉代建立以来,统治者?H重视恢复和发展经济,而忽视了对百姓的教育。

这严重影响到当时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面对严峻的形势,董仲舒一针见血地提出文教政策。

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依据第一,天人感应思想。

董仲舒把天看作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包括人类的产生也来自于天,这就要求人们要受命于天,并受命于神权的代表,即皇帝的意志。

这是为了使百姓因敬畏上天而接受君王的统治。

通过不断灌输民众君权神授的思想,来达到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自身政权的目的。

第二,董仲舒在政治上主张王权论。

他认为,帝王以拥有的绝对权力,足以征服天下,而四海臣民都要受帝王支配,进而使得天下统一,思想保持一致,实现社会太平。

因此,他认为教育权应该由最高统治地位的君王来掌握,以完成对百姓的思想控制,维护社会秩序。

(二)教育目的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时期的董仲舒把教育看做是一种政治统治工具。

不难看出其教育目的是通过对民众实行“德教”,来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董仲舒所提出的教育,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适应了汉王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意图,因而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并采纳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育观点。

(三)教育政策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这本书中,曾提出关于文教的三大政策:第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作为汉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自他提出这一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在中华历史中长达两千年之久,对我国的文化教育和各民族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

施行教化,离不开一定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民众不犯法作乱,那么社会风气习俗自然就会良好,这是董仲舒设立学校的根本住张。

而改革选举制度,其目的是在为国家招揽人才。

第三,兴教化,正万民。

董仲舒思想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董仲舒思想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董仲舒思想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西汉时期,河北地区诞生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尤其是董仲舒,在《春秋》学说基础上成就的“天人合一、独尊儒术”的思想,不仅对西汉政治、文化产生了空前的影响,而且对后世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3-3-1董仲舒画象董仲舒的思想体系董仲舒(约前198-前108),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景县西南)人。

早年与公孙弘一同拜胡母生门下,攻读《公羊春秋》之学。

汉景帝时为博士,他深入研究西汉前期政治局势和社会,以儒学为基础,吸收阴阳、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形成以“天人感应”为特征的哲学体系,集中国儒学之大成。

他利用与汉武帝对策,阐述大一统的思想,说服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董仲舒一生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等著作。

《汉书·董仲舒传》说他的著作,“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

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

”他的思想是西汉时期河北人文思想的集中代表,也是中国封建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董仲舒发展了《吕氏春秋·十二纪》的理论,把《公羊春秋》以及《尚书》、《洪范》之类学问,组合到他的思想体系中,成为促进儒学转折的新思想。

3-3-2位于河北枣强县的董仲舒石像大一统思想与天人合一理论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就是说,“大一统”是天地间普遍的法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的理论,诠释“大一统”。

就是“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此之谓也。

”[1]“君王”介于天地间,民要统一于天,必先统一于君。

他说:“《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2]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尊严,这就是“君权天授”的政治哲学思想。

董仲舒把一切统一于天的思想进行衍化,提出了“王道三纲”:即“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于天,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摘要:董仲舒儒是汉代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用“天人三策”的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这样使儒学融合了阴阳、五行及道家思想,从而锻造了儒学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使得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的思想也对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西汉思想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董仲舒董仲舒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学思想和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学的历史性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古至今,人们对董仲舒的评价不一,到底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来评价,要用辩证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功与过。

一、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在众多对策中,董仲舒的的对策很受汉武帝的欣赏,这就是汉学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对策中说“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

秦继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禁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而国破亡矣”。

又说“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董仲舒建议武帝要实行“更化”,就是肯定“有为”.否定“无为”,同时也就是改变主导思想路线,改变治国主张。

在最后一次“对策”中明确建议实行“大一统”的政策。

董仲舒的这些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了,班固评述此问题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这可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是接受董伸舒的“对策”而实行的。

董仲舒的这个建议影响了中国自西汉中期以后思想发展的大方向、大格局。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自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就形成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思想。

在这两千多年里,儒学理论虽说有多次变化,但总的儒学精神一直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得到延续,应该说董仲舒的思想起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同时,中国文化在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新的格局。

董仲舒就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来发展儒家,成为后来的容纳百家汉儒。

使儒学从先秦孔孟的一元性的“纯儒”向多元性的“汉儒”发展,莫定了的儒学“独尊”的地位,同时也实现了儒家提倡的“学而优则仕”的局面。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举任贤才、广纳儒生。

在汉朝初立时,陆贾就经常提出:治天下还需读书人,其中就包含了儒生。

但是刘邦并没有采纳。

发展到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改革任选吏制的措施。

其一,用贤能、量才授官。

其二,考绩黜徙。

是用“考绩”、“汁事”来对百官实行进退或升降。

对于考试办法,上至高官下至士人都得合其爵椽,并其奉秩。

由此看出,董仲舒提出的措施一方面克服“侄子制”以及“累日以取贵”的弊端,一方面纠正了单纯的军阀政府,任用贤者,有着重大的意义。

董仲舒为后世之儒开辟了仕途,而封建统治者也用此授予官禄,收罗人才以巩固其业。

第二,实行教化、兴太学。

董仲舒不仅重视全国的教育而且还重视封建官吏的教育,并用德育教化全民,时王道思想在教育领域得到实现,这相对于秦朝用法术刑法治理社会,无意识教育上的改革。

改革后博士所授课程是五经或六艺,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论语》。

这也是在汉武帝时设的“五经”博士,独尊儒术的表现。

这样一来儒学经典就作为最高的准则在全国盛行,从而形成了知识分子通过好好读书来获得功名利禄的途径,同时,这样的教育改革使中国传统儒学得到了继承、发扬和传播,儒学思想也弥漫着整个社会。

董仲舒这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就开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正统”的先河。

二、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包括君权神授,这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来的。

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天道运行之间的关系上。

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道;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

天地之间除了正常的现象之外,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

小的异常称之为“灾”,大的异常称之为“异”。

董仲舒认为,这些“灾”和“异”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它们是天对人间的警告。

董仲舒的本意,是借助天对人间帝王起限制,威慑与警示的作用。

推而广之,天不仅会降下灾异现象来遣告人间统治的过失,同样会降下祥瑞之兆来预示有德者的兴起。

所谓“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

(《同类相动》)天对人间统治的干预是全方位的。

因此,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乃是一个人作用于天,天作用于人的循环系统。

董仲舒意识上的“天”,类似于本体论意义上的老子的“道”,具有多义性的特点。

其神学色彩,主要表现为对天的人格化处理。

在他看来,天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最高主宰,但天的意志和愿望都是善良而美好的,是为人类谋幸福的。

从表面上看是荒诞不经的宗教呓语,然而如果揭开它的宗教帷幕,我们就会发现董仲舒的真正用意不在于神事而在于人事。

董仲舒的谴告说为后来的臣下进谏参政,提供了一个双全的工具。

实际上,他所谓的“天意”,其实就是以天的名义表述的“民意”。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自然没有达到无神论的高度,而是自然神论。

他提出的天人感应不仅仅是为了论证人君神圣性的,而且也是指向超自然的天命论的。

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社会意义来看,虽然他的这一学说有着明显的神学色彩,但是他的实质则是强调人的作用及民本思想。

这也就是说,在天人关系上,表面上讲的是“天命”,即天对人的决定作用,而其重点则是讲的人对自身的决定作用。

可以看出,董仲舒试图用这些理论推行儒家的仁政、德政,把儒家所提倡的王道思想推上了政治舞台,这样“君权神授”在他的“天人感应”下赋予了合理意义,同时这些理论对于限制君权和各层阶级过分剥夺,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安定民心和老百姓的生活等等,都能起一定的作用。

三、“三纲五常”说“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出做人的基本准则。

他提倡孝道,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为处事的道德标准。

三纲和五常的结合,形成了一体化的严整的道德体系,覆盖了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关系、家庭关系,从文化深层结构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心理状态,从而成为封建道德的总原则。

“三纲五常”思想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具有极大的文化功能。

文化功能也称文化价值,是指文化对社会、群体或个人等不同层面所产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体现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正、负向功能,“三纲五常”思想也不例外,其文化的正向功能可以维持社会系统的均衡与整合,负向功能则是打破这种均衡与整合。

首先是正向功能:第一,文化整合功能。

文化整合功能是指将不同的文化调和、吸收和融化,从而趋于一体化过程的功能。

它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三种形式。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覆盖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制度、伦理道德规范等层面,使社会结构成为一个严密、协调的功能体系,实现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发挥全面作用。

第二,文化导向功能。

董仲舒将先秦儒家的学理范式实证化了,把思想、观念变成了政治实践行为,完成了由理想化的政治指向到实践化的政治指向的完美转变。

儒学的地位得到空前地提高,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也进一步提升了儒学的文化导向价值。

第三,文化传播功能。

“三纲五常”思想自汉代以后,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采纳利用,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两千多年,对后世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朱熹鼓吹君主权利至高无上,他的学术思想强化了“三纲五常”,成为元明清三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三纲五常是负文化功能:第一是文化滞后。

“三纲五常”建构起一种政治伦理化思想体系,规范、制约着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对于稳定封建生产关系和社会秩序起到了不可抹煞的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衰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三纲五常逐渐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反动力量,对中国社会的消极作用就明显表现出来。

物质文化发展速度较快,制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滞后部分破坏了整个社会体系的均衡。

对整个文化来说,发挥的是反向的、非整合功能。

第二是反文化功能。

它使得系统失衡,“三纲五常”思想维系专制统治,大力鼓吹君权至上,忽视人民的权力与地位。

同时它限制了社会的发展,使中国人民的头脑长期禁锢于神权政治之中,丧失独立的人格。

天道观之下,统治阶级重视神道教化,愚弄老百姓。

轻视自然事物的认知、开发和利用,科学发展经年滞后。

对于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以及我们今天讲的忠、孝、仁、义、礼、智、信,显然不是抽象的,而是有着它们特定的涵义和内容,它们同旧的道德规范是同一概念。

无论是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虽然他们在当时所提出的伦理道德规范,都带着极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阶级内容,但是其中并不仅仅反映了地主阶级的阶级性,而是还包含着人类社会中一般做人所应遵循的伦常和道德原则。

它们产生在不同时代,渗透着当时统治阶级的精神意志,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所以在继承这些道德原则时,也必须将其中带有的强烈阶级色彩除掉,以继承其精华成份来服务于现代社会。

四、董仲舒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董仲舒的一生是治经著述、改造儒学、实践儒学的一生。

他是开一代经学《公羊春秋》的大师,他是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建筑师,广采博纳,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综合,构建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为封建社会初期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将以自然神论为基础的天人感应思想,以君权神授的形式向人们宣布了汉王朝当兴的神圣性;他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正统,也维护了中央集权皇帝的权威;他以继乱世必须更化的历史观,为汉朝继秦乱之后必须进行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他的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取法于天行仁政、德治为中心内容的王道论,又为发展中的封建王朝指明了方向。

他的这些理论和措施,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前进的趋势,巩固和加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但是他新儒学体系中包含的神秘主义、形而上学,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方面始终是消极的,尤其是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的前进,因而对于董仲舒以及他的思想,我们应该站在时代和历史作用的立场上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