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3、竹木简牍及出土主要简牍文献。 竹,竹简;木,木牍。合称简牍。简牍或在殷商即已出
现,但出土文献显示主要集中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 晋以后,纸张基本取代简牍。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 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一般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 丝连缀,亦有以熟牛皮(韦),史称孔子读《易》韦编 三绝即是。竹简一般长二尺四寸,长短或有不同。连缀 成册者为一卷,长篇者多一篇一卷或分卷,短篇者亦可 数篇合卷。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源自文库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木牍一尺见方者称“方”。《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 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即百字以内者多书写于木牍。 单片木牍多书写公文、函柬等,汉代标准长度为一尺, 后世因称书信为“尺牍”。木版大者称“业”,后世“肄业”、 “毕业”亦由此而来。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1959年社科院编辑《甲骨文合集》13册,后由中华书 局1978-1982年间出版,为甲骨文研究之权威文献。
1970s-1980s,陕西岐山周原遗址发掘出土周代甲骨 1000余件,有文字者约300多片,共刻文字约900个。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存甲骨(含拓片)14-15万 片,单字约4500个,可认者不及一半。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第三节 古典文献的类型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1、甲骨文的时代及其文献价值。 甲骨:龟甲。兽骨的合称。甲为龟甲的腹板;骨为牛肩
胛骨或胫骨(也包括猪、羊肩胛骨)。 甲骨文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其
内容为记载殷商时代王室占卜及其相关记事。因其最初 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又称“殷墟书 契”或“殷墟卜辞”。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甲骨文于1899年为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为 刘鹗(字铁云)所得,拓印出版名《铁云藏龟》,为著 录甲骨文之第一部著作。后罗振玉、王国维等陆续搜求 整理,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亦多。罗、王、董、郭合 称“甲骨四大家”,亦称“甲骨四堂”(罗号雪堂,王号观 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董作宾(1895年—1963年), 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又 作雁堂,甲骨学家、古史学家。 著有《卜辞中所见之殷历》、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殷墟 文字甲编》、《殷历谱》、《西 周年历谱》和《殷墟文字乙编》、 《中国年历总谱》、《中国上古 史年代》。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甲骨文对研究商周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之文献价值。 王国维、郭沫若等利用卜辞考索殷商制度、文化与历史, 均取得丰硕成果。甲骨学已成为与古文字学、古史学密 切相关的一个分支学科。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2、金石文字的历史与“金石学”的主要成果。 金,指青铜器(铜、锡合金)。铸于青铜器上之文字即
古之五帝三王,知教 不同,法度不明,假 威鬼神,以欺远方, 实不称名,故不久长。 其身未殁,诸侯倍叛, 法令不行。今皇帝并 一海内,以为郡县, 天下和平。昭明宗庙, 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 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金石研究起源颇早,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学 者对青铜器及金文拓本搜集整理、金石文字考释方面成 果卓然。有吕大临《考古图》、《续考古图》,欧阳修 《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近现代罗振玉《三 代吉金文存》,社科院编《殷周金文集成》,另有金石 学者编纂《历代石刻史料汇编》等。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 隅、静安,号观堂、永观,谥忠悫。 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 著名学者,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 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 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 乡。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 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 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徵文》以及 《古史新证》等
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殷、周均有金文,又 称铭文、铭辞。现存最早之石刻文为秦刻石鼓文,为刻 于十方鼓形石头上之十首四言诗。秦始皇巡游天下,先 后刻有泰山、琅邪、芝罘、碣石、会稽等七处石刻,现 存唯琅邪石刻。后汉“熹平石经”、曹魏“三体石经”亦是 著名石刻文字。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 人不晓。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自 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 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 固已极一时之盛”。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罗振玉(1866年一1940年) 近代 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 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 老人。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 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 堂农科监督。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 后曾参预制造伪满洲国活动。书法 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 入书者之一。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 工稳。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 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 有专集刊行。编著有《贞松堂历代 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 《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 《三代吉金文存》等。
郭沫若 (1892-1978),原名郭 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 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 羊易之等。四川省乐山客家人,著 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 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 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 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 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 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 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 究》,《青铜时代》,《十批判 书》 ,《奴隶制时代》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