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课程笔记

合集下载

西方政治思想史笔记(徐大同)

西方政治思想史笔记(徐大同)

西方政治思想史笔记(徐大同)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一)文艺复兴(二)人文主义(三)人文主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四)文艺复兴时代政治思想家的贡献马基雅维利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基础;布丹建立了近代国家主权学说;托马斯.莫尔和康柏内拉肩乐了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二、宗教改革运动(一)宗教改革运动(二)德国农民战争三、路德宗教改革思想路德市16世纪德国著名的市民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领导者和鼓动者。

(一)其宗教改革主张1.“因信得教论”石路德提出的一种新的救赎理论。

(1)对上帝的信仰是救徒得救的唯一途径;(2)主张救徒凭借个人和理性解析《圣经》;(3)路德的救赎论否定了教会的特权,确认了个人自由的重要地位。

2.教会改革方向(1)建立民族、民主的教会,反对罗马教廷对德国的干涉和掠夺;(2)主张救徒平等,神职人员应为救徒的仆人;(3)政教分离,国家权力是唯一合法的世俗政治权力3.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封建的斗争四、加尔文的政治思想加尔文是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最著名的领导人之一,是加尔文教的创立者。

(一)在政治思想上,加尔文主张得救预定论1.谁为选民,谁得救为上帝预先安排,教会对此无能为力;2.人虽受上帝的必然性约束,但人仍能追求他所没有的善和他所失去的自由的能力,3.人应积极进取,谁为选民以竞争中的胜负判定,胜者为上帝的选民,负者为上帝的弃民(二)加尔文主张君受神权1.君主的权力为上帝赐予;2.国家和政府的存在是必不可少;3.对暴君,人民也必须服从;4.君主只对上帝负责,受上帝监督(三)加尔文的政治思想适应了资产阶级中积极进取的人们的要求,在瑞士、法国、英国以及北美等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五、闵采尔“千年王国”理想闵采尔是16世纪德国农民战争的杰出领袖。

(一)“千年王国”理想1.理性说认为给人们启示的不是神,是人的理性;理性引导人直通上帝,升入天国2.天国不应在彼岸,而应在现世中建立起来3.天国的建立应通过暴力的途径4.一切财产实行共有和共同分配一切人都有同等的劳动义务,人与人之间必须实现完全平等(二)闵采尔的思想反映了处于形成时期无产阶级的要求,“是不成熟的幼稚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是对当时平民中刚刚开始发展的无产阶级因素的解放条件的天才余件。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第一篇: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十七章(第三节)第三节民主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是杜威的社会政治观。

同时,杜威把教育看作实现其民主社会改理想的首要工具,认为民主主义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重要的和有机的联系,是实现民主主义的第一工具和最重要的工具。

一、对六种传统教育观的批判1、“教育即准备”说“教育即准备”观点产生的不良后果有:(1)使教育丧失动力。

(2)延缓教育的进行。

(3)用传统一般的期望和要求代替受教育者个人的特殊能力的标准,会使个人的特殊才能受到漠视。

(4)它使人不得不极大地求助于利用外来的快乐和痛苦的动机进行教育。

2、“教育即展开”说从逻辑上看,它是预备说的变种。

它主要指教育是展开儿童天性的学说。

展开说也强调发展,但发展本身无意义,发展只是看作离开现在指导实现目标时才有意义。

3、“教育即形式训练”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心灵具有某些心理官能和能力,教育就是直接以训练这些能力为目的。

杜威指出,形式训练说的基本错误是它的二元论。

4、“教育即塑造”说强调对发展智力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

杜威认为这个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忽视生物具有许多主动的改造材料的机能。

5、“教育即复演”说向终极目标发展和从外进行塑造,这两种思想的结合产生了教育上的复演理论。

杜威认为,这种理论的基础是错误的。

6、“教育即自然发展”说自然发展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卢梭。

杜威认为,自然发展说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在强调生长的内在条件的同时,忽视了外在条件。

从对这六种教育学说的批判,可以看出,杜威反对外在的、静止的、遥远的、强制性的教育,而强调一种内外结合、在每个阶段上都有进步的教育。

二、对历史上三个教育理论的考察1、对古代柏拉图教育理论的考察杜威首先考察了柏拉图的教育理论。

(1)积极见解。

他认为,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教育思考有二。

(2)局限性。

但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在于他没有认识到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活动的无限的多元性。

西方专制主义理论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文知识点

西方专制主义理论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文知识点

西方专制主义理论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文知识点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西方专制主义理论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文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西方专制主义理论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文知识点1.西方专制主义理论何为专制及专制主义?专制:是民主的反义词,指最高统治者拥有无限制的权力,以自己的意志对国家实行独裁统治。

专制是一种政体形式专制主义:指维护专制统治的学说或理论。

一、阿奎那的“君权神圣”1、背景背景一:中世纪的西欧,教会成为精神和政治主宰。

教权与王权长期斗争。

背景二:13世纪的意大利,教神学权威受到严峻挑战。

2、目的调和教权与王权的矛盾,维护神权统治3、主要内容国家观:宣扬君权神圣政体观:赞赏中央集权的政府或君主政体4.作用:对教会:维护教会权威与至高无上地位。

对君主:在教统治世界,确立世俗政治一定的地位,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二、唯我独尊—詹姆士一世与“君权神授”1.背景①王权已合并教权,王权力量的加强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③英国都铎王朝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矛盾加深2.主要内容他狂热鼓吹君主专制,大肆宣扬君权神授、王权至上的专制主义理论.3.产生影响触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引起议会与国王之间的尖锐对立。

查理一世继位后,最终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三君权神授与军权神圣的异同小结:欧洲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理论是维护西方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从教神学家阿奎那的“君权神圣”理论,到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主张,勾勒出西方专制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历史记忆的秘诀是什么呢?记忆要以理解为基础在理解基础上的意义记忆远优于单纯靠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

因此在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对那些本身没什么内在联系、枯燥乏味的历史材料,应抓住其外部的特征,尽量人为地赋予一定的意义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变枯燥的历史知识点为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历史材料。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学习笔记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学习笔记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笔记第一章导论A. 思想的现实意义1.社会现实离不开思想观念的驱动和解释2.利益不只有物质的,也有思想观念上的3.人的选择不只是对现实理性计算的结果,也是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B. 概念1.现代:强调对当下新颖性的敏感,当下的时代不再是以往的延续和重复2.现代化:历史变革过程,包括文艺复兴、科技革命、新航路开辟等3.现代性:现代社会的特点、现代化的结果,1)如工商业和城市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现代民主的发展、人口大规模流动、理性主义获得主导地位、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意识兴盛C. 古今之变1.个人主观赋予的价值变得极其重要,有时成为压倒一切的标准2.观念中的自然秩序被打破,人不再相信存在自然给定的意义3.启蒙理性主义崛起,理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准绳D. 古今之变带来的观念转变1.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向:人成为与自然世界相对的主体2.个人主义的转向:个人从社群关系中脱离出来,成为高度自主性的主体E. 现代性的困境1.人生活的意义和理由是什么2.谁应该统治谁第二章现代思想的成年:看清现代、反思现代A. 马克斯·韦伯:理性的局限性1.世界的“祛魅”1)神灵的消失割裂了人和世界的联系和沟通,消灭了一切终极而崇高的价值B. 诸神之争1.理性可以帮助进行事实判断,但无法帮人做出价值判断2.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让人茫然,形成无法化解的冲突C. 工具理性1.用于找到做事的手段,但无法论证做事的原因。

2.塑造出重视理性计算、追求效率的官僚化组织形式1)基本特征是“非个人化”:把人简化成一些指标、忽视与任务无关的个人因素。

3.对手段的追求压倒了对目的的追求,人不断推迟目标问题、不断加强工具和手段D. 现代的铁笼1.人被看作机器的零件、流水线上的一环2.工具理性无法解决一切问题1)例:用罚款惩罚违法行为,只要能逃避惩罚人还是会违法3.人与人、人与组织的关系成为商业的“供求关系”4.“铁笼”同时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保护了人第三章现代人的精神危机A. 路标1.信仰的必要性1)让人超越死亡达到永恒,克服对死亡的恐惧2)让人超越卑微达到崇高,战胜欲望的羞耻2.宗教信仰受到理性主义的挑战1)接受信仰需要价值判断2)辨别真假需要事实判断3)信仰和真理间存在逻辑断裂B. 尼采1.“上帝死了”:人们编造虚假的思想自欺欺人,是虚无主义的真正根源1)形而上学的信念a. 相信感知的表象背后有一个更真实的本质世界b. 相信混乱的世界实际上是有目的的c. 相信多样的世界背后有一种统一性2)基督教造出禁欲主义,缓解人在奋斗中遭遇挫折的痛苦a. 与生命本能冲突2.“超人”:掌握生命本身的强健力量1)没有对虚幻的信念,虚无就不会导致消极2)不存在绝对的本质或真理,人生意义也不依赖于它3)所有的价值都是生命由自己的力量主观创造的a. 用生命意志去创造,追求自身生命力量的增长和完满,最终确立和实现生命意义b. 人的高贵在于自身有决定价值的能力,自己给事物以荣耀c. 是人唯一拥有的真实的东西,是人战胜虚无的武器3.“视角决定事实”:每个人用自己的视角制造真相C. 弗洛伊德1.发现人类心理结构中的无意识,颠覆了理性人观念1)含有巨大能量,主要是性欲和攻击本能2)隐秘,难以察觉3)支配人的思考和行动2.人格结构三元说1)本我:无意识的领域,追求即刻的满足,不论是非对错2)自我:在成长和适应社会过程中形成;有理性,重视常识和规则;会用理性甄别本我的要求3)超我:心中的理想化人格,通过内疚感和罪恶感影响人的心理和行动3.欲望的解放1)接受欲望的正当性,可以公开谈论、表达D. 萨特1.存在就是虚无1)人和物体的区别是本质可以改变、有待形成的(相对于“自在”的“自为”)a. “自为”的关键是拥有意识2)但意识有对象性、总是对某物的意识,纯粹的意识是虚空3)人获得本质的方法之一是占有物体,以此得到确定的本质4)但有限、固定的物体无法填满人无限的可能性2.人被判定为自由1)正因为没有预先的本质,人才能自由行动2)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在“成为”什么3)人唯一的不自由就是不能摆脱自由3.自由是一种负担1)选择必定带来后果,自由选择意味着独自承担责任2)人们会为了争夺主体性相互斗争、想把他人变成客体3)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但不能实现“理想的共同自由”第四章20世纪的教训A. 路标1.现代世界的社会政治困境1)公共秩序无法自然形成,需要强制性政治权威的建立和维护2)政治权威不仅需要暴力,还需要政治合法性3)现代人将自己视为自由平等的个体,政治权威需要自己解释其合法性2.现代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基础:社会契约论1)政治秩序不是天然的,而是理性建构的人造之物2)政治统治根本理由是被统治者的“同意”B. 鲍曼:现代性的本质要素使大屠杀成为现实1.官僚制1)每个人作为零件,在高效运转的过程中丧失了对目标和全局的责任感和道德感2.园艺文化1)社会秩序是一项工程,可以在科学理性的指导下整理干净2)犹太人成为秩序里的“杂质”3.利用受害者的理性计算消解反抗1)提供可能的求生渠道,引导受害者合作4.预防:坚守不可让步的道德感,保持对他人的道德感知C. 阿伦特:极端之恶的平庸性1.极端之恶:完全不可理解1)不仅不把犹太人看成目的,甚至不当作手段2)动机不是出自贪婪、恐惧、复仇,而是纯粹认为犹太人多余3)否认犹太人的尊严和工具性的价值2.平庸的性质1)纳粹并不是复杂而有魅力的反派角色,而具有浅薄、丧失思考能力的特质2)恶行不是从自身的邪恶动机出发,而是因为放弃思考、丧失思考能力a. 将陈词滥调作为抵抗现实的武器和盾牌b. 拒绝真实的思考和对话c. 仅遵守主流规则已经不能防止人作恶3.解决:独立判断1)道德的真正含义不是循规蹈矩,而是做出自己独立的是非判断2)责任风险极大:无法将判断的责任推给规矩3)道德正直(Moral Integrity)a. 能够和自己和睦相处b. 坦然面对自己,不用规矩和套话自我欺骗c. 保全自己人格的完整4)用思考恢复我们作为人的存在本质D. 波普尔1.证伪主义:科学理论的标志是可以被证明是错的1)科学永远是一种“不彻底的正确”2)不是一定会被证伪,而是理论本身必须包括“经验上被证伪”的可能性3)反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不论遇到什么事实都能自圆其说2.科学发展的逻辑1)实证机制:观察事实、归纳理论、证实理论a. 和人的经验相协调b. 没有逻辑基础,只有心理学的基础2)试错机制:提出问题、提出猜想、用反面证据反驳3.批判理性主义1)理性:人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理性的可错性(理性的自我批判):人的办法总是不完美的,总会出现新问题4.反对的政治理论1)乌托邦社会工程a. 人可以依靠自己的理性,按预定的蓝图改造世界,创造出完美的社会b. 具有全面而永久的“整体主义”特征,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全方位规划c. 低估了理性的可错性,不切实际2)历史决定论a. 历史被一套规律决定,向确定的目标发展,最终实现目标b. 主观努力只能发挥有限作用、促进或者拖延这个历史进程,但无法改变历史规律c. 人的知识本身就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变量,因此历史进程无法被决定d. 倡导“零星社会工程”i. 对传统做出渐进温和的改良,防止激进的革命ii. 通过不断尝试和纠错机制实现社会发展E. 哈耶克1.自发秩序:自然生成的规则、自发演化出来的秩序1)并不排斥人为因素,但反对过度拔高2.苏格兰启蒙运动:把理性看成一种怀疑、反省和批判的能力,而不是掌控一切的能力3.“理性的自负”1)苏联的失败:在经济领域推行计划经济2)纳粹的灾难:在社会规划中依赖高度理性化的系统设计a. 认为犹太人是不符合秩序的存在b. 追求的理想可能是崇高的3)虚幻的期望:用整体规划摆脱和政府现代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随之而来的焦虑和不安4.“人类的必然无知”1)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必然包含着无知的一面2)认识到理性知识的局限性,保持审慎和怀疑3)运用理性的同时,直面不可摆脱的无知,与不确定性共存F. 伯林1.价值一元论1)不是说世界上只有一种价值,而是说表面上丰富多样的价值,其本质是和谐统一的,可以用同一个评价尺度比较a. 价值:我们认为重要的理念b. 价值观:信奉或珍视什么理念2)可以找到一个最高价值,其他价值都是从中派生出来的a. 对“美好生活”存在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b. 对道德和政治生活提供的解决方案不仅无法摆脱多元价值冲突,反而引发严重的人类悲剧2.价值多元论1)“多元价值的不可公度性(不可通约性)”:无法找到衡量不同价值的通用尺度2)人往往无法同时实现多种价值,不可公度的价值常常无法调和3)有时需要为了一些终极价值牺牲另一些终极价值,这是人类困境的永久特征4)价值观相同的人,甚至一个人自己都面临这种困境3.价值客观论1)反对价值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2)价值是多元的,但也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想象出来的3)人类具有某种最低限度的共通性,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对方为什么追求不同的价值4.两种自由1)消极自由:不想要什么就可以不要什么,是摆脱障碍的自由a. “什么都不做”即可实现消极自由2)积极自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是实现目标的自由a. 要实现的目标应当是理性的自我所追求的高级目标b. 如果目标就是“什么都不做”:滥用了消极自由,也没有实现积极自由c. 反思:危险的概念魔术i. 把强制和牺牲变成了真正的自由,用积极自由为奴役他人的做法正名ii. 积极自由同样容易被滥用,但更隐蔽,更具欺骗性,应当警惕G. 马尔库塞1.非恐怖的极权主义: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虽然享受着富裕的生活,但实际上处于总体性的控制之中,不知不觉丧失了自由1)很隐秘,不需要暴力和强制,很难察觉,也就无从反抗2)可以有效排斥、化解、招安反叛者,从而延续控制a. 资本主义贿赂了人民,换取了服从b. 刺激物质需求和享受欲望,让人无止境地追逐不断更新换代的“虚假需求”c. 消费社会是一个自我强化的系统,商品拜物教成为人们的普遍信仰2.单面人:富裕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以丧失“人”的身份为代价1)对多数人而言,劳动只是赚钱的手段和工具,消费和享受才是目的2)人的“自由”都没有超出“如何赚钱——如何消费”的单一的生活模式3)资本主义社会不是真正自由开放的社会,而是单向度的社会4)体制中的人不是立体丰富的全面发展的个体,而是丧失了真正自由的单面人5)如果社会进步只是变得更富裕,但人的异化没有消失,那就不是真正的进步3.变革的难度1)工人阶级获得利益,被整合进资本主义体系a. 这种整合甚至深入心理层面,曾经的革命主体丧失了革命性,成为维护资本主义的保守力量2)“民主政治”中的批评、抗议只能在体制内起作用a. 不但无法改变体制,还为单向度的社会造出自由多元的假象b. 违背主流的观念、愿望、目标要么被转化为现存体制能接受的方式存活,要么被排斥消灭第五章自由主义及批判者A. 罗尔斯1.无知之幕1)不同人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对公平的标准存在分歧2)假设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和个人特征,处于“原初位置”,再围绕公平的社会规则订立契约2.正义二原则(《正义论》)1)平等的自由:每个人平等地拥有一系列基本自由,如言论、信仰、拥有财产的自由2)平等分配的例外情况a. 相关职位和工作在“公平的机会平等”前提下向所有人开放i. 人的处境和命运不受无法掌控的因素影响ii. 不平等是为了设立尽可能平等的起跑线b. 差异原则:让处境最糟糕的人改善状况i. 应对天赋差异带来的不平等B. 诺齐克1.反对罗尔斯的主张1)没有完全充分尊重个体权利:把个人天赋当作公共资源分配2)不够自洽:在政治文化上坚持自由主义,但在社会和经济问题上采取了平等主义的立场2.自由至上论(放任自由主义)1)起点:个体权利绝对有限,任何限制都需要很强的正当理由2)坚持全方位地坚持自由原则,对不受任何干预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进行道德辩护3)强调“持有的正义”:获取正义+转让正义=持有正义a. 获取正义:财产在最初获取时必须正当,如劳动占有天然资源或接受资源馈赠b. 转让正义:财产转移是通过资源交换或馈赠c. 矫正正义:通过不正当方式获取的财产不论经历多少变化都应矫正3.最小国家理论1)人的不利处境只要不是他人强制造成的,就无法正当地要求补偿a. 只能依靠自愿的慈善救助,不能要求国家福利救济b. 二次分配的“转移支付”无法满足“转让正义”原则2)只同意最低限度的税收a. 用于履行安全保障功能b. 不应用于财富分配4.坚持“历史正义”,反对“模式正义”1)只要财产来路清白,无论多寡都是正义的,形成的财富分配都是正当的2)只要允许自由交易,任何既定的结构模式都无法维系,需要不断进行强制再分配回到既定的模式3)“模式正义”将一部分人当作了其他人福祉的工具C. 德沃金:平等的尊重和关怀1.平等的尊重:尊重每个人自己选择的生活目标和方式1)只要本人自愿、不伤害他人,国家就不应偏袒或干涉(国家中立性原则)2)平等的关怀:为实现各种生活理想提供平等的资源a. 不是提供平等待遇,而是充分考虑处境差异导致的需求差异b. 不应弥补个人选择导致的差异2.社会的奖赏或惩罚应针对个人选择和志向,而尽量减小天赋因素的影响3.同时回应现代人对自由、平等和多元价值的三种诉求D. 桑德尔:社群主义1.道德个人主义1)每个人作为道德主体,是自由独立的个体2)道德责任仅来源于个人的自由选择,不受其他到的纽带约束2.社群主义1)麦金泰尔:“我是谁,我要做什么,需要什么”之类问题的答案在自己的故事之中,只有讲通自己的故事、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和影响才能真正回答2)面临不同选项时,我们根据自己的故事的连贯性,选择更有意义的选项3)故事和意义都离不开社群,无法仅仅从个人意志产生4)个人不是孤立的原则,是在社会关系中被塑造的3.构成性的社群观1)个人的目标与社群紧密相连2)社群有一种纽带关系,塑造了人的身份认同、生活理想、道德感和责任意识a. 隔断这种联系,就割裂了人的存在3)个人天然具有作为社群成员的义务,不需要自愿同意E. 沃尔泽1.社群主义对个人主义的批评:虚假而有害1)针对理论:自由主义将人看做脱离社会义务的存在,没有任何尺度和共同标准指导人创造自己的生活——这是对人的虚构2)针对实践a. 个人主义创造了自我中心、“非社会性”的社会b. 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自立主义者,受到个人权利的保护,但也因为主张自己的权利而分裂c. 个人相互疏远,对公共和政治事务十分冷漠3)社群主义不可能战胜自由主义,但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不会消失,注定周期性地出现2.“后社会的状况”1)孤立、原子化的自我不是脱离社会的存在,而是被新型的社会造就a. 高度流动性:地理、社会身份、婚姻关系、政治信仰2)自愿型的社群a. 具有可以决裂或退出的权利b. 身份认同或归属关系容易改变、不够稳定c. 从根本上失去了确定性和统一性,,个人不得不随时重新创造自己F. 泰勒1.唯我论:只有自己才对自己具有绝对解释权1)利于抵制对积极自由的滥用2)从消极自由理解个人自主性可能陷入盲区2.坚持个人自主性1)没有自主性,人就丧失了本真性a. 本真性: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不盲从于外在压力和影响,是一种生活方式和道德理想b. 消极自由只是本真性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忠实于自己”并不是“唯我论”a. 我对自我同一性的发现,并不意味着我独自创造了它b. 自我的理想是在和他人的对话关系和反思中塑造的c. 一件事的重要性和意义要依据一个背景框架来衡量,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感知d. 离开背景框架,个人的感觉、选择和决定会变得不可理喻3)“自我”并不独自赋予价值a. 价值和意义来自经历和故事,是在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形成的b. 我们职能选用和改造,而不能发明价值尺度G. 哈贝马斯1.公共生活的规范性原则1)主体间性:主体与主体间形成的一种关系2)人类生活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活动,相互交往和对话是行动的共同基础3)言谈行动的两个功能:达到功利性目标的策略行动和为了理解彼此进行的交往行动2.交往理性:好好说话是一种客观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交往中的理性1)是生活中规范性共识的源头:运用交往理性更可能达成共识a. 是出于彼此的信任和平等尊重,大家一起把道理讲通b. 这种规范共识有真正的约束力,能让彼此心悦诚服2)运用条件a. 言谈的有效性(可理解、真实、正当、真诚)b. 理想言谈场景(保障所有参与者平等、自由地展开理性讨论)3)为生活世界确立了理性规范的原则基础,以此抵御“系统的殖民”第六章后冷战时代的争论A. 福山:历史的终结1.历史哲学的论证1)普遍历史观a. 历史存在普遍规律,可以解释所有历史事件b. 历史有自己发展的过程和方向,会从低级阶段走到高级阶段,甚至到达终点2)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为了获得承认而斗争,这种斗争比阶级斗争更加根本a. 只要人获得的承认不是相互对等的,历史就有矛盾冲突和发展的动力b. 自由民主制度可以实现平等的相互承认,因此“历史终结了”2.政治科学的论证1)普遍化的现代化理论:一个国家不论具有什么文化传统,只要搞现代化就会趋近普遍的共同模式,在制度上大同小异2)现代化发展必然要发展科学技术,必然采用市场经济,必然导致自由民主制3)自由民主政体最大限度地让每个人平等而自主地参与重要公共问题的决策,感到生活的自主权3.辩护1)自由主义的胜利是理念的胜利,对西方社会的不满是因为实践没有达到理念的标准2)其他政治模式往往是本民族文化或特殊国情的产物,不是普遍的政治正当原则3)自由主义民主体制之外的现代化模式迟早面临民主化压力,遭遇巨大挑战而难以维系B.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1.文明的差异不可磨灭1)七个主要文明圈:西方文明、拉美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2)文化价值和宗教具有持久性,是影响国家政治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最重要因素3)文明的核心价值几乎是不可改变的,自由平等、个人主义和民主是基督教文明的产物4)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更重视自己的价值2.文明的差异(“文明的断层线”)蕴含冲突的风险1)文明的差异无法消除,冲突的危险也持久存在3.世界秩序只能建立在多种文明共存的基础之上1)应当让每个文明圈内部的核心国家主导“圈内秩序”2)文明圈之间开展平等对话协商、彼此让步,以此控制冲突、避免战争4.批评1)无法解释冷战(意识形态冲突)2)文明圈内部也存在冲突3)文化会相互影响和改变第七章尾声A. 精神内战:国家内部的两极对立1.全球化虽然缩小了国家间的贫富差距,但加剧了多数国家内部阶层的不平等2.全球化让欧美国家感受到文化冲击,但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案3.政治上的两极对立使自由主义民主失去最低限度的政治共识、陷入严重困境11 / 11。

九年级英国资产阶级知识点

九年级英国资产阶级知识点

九年级英国资产阶级知识点资产阶级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私人财产并依赖资本运作的阶级。

本文将着重探讨九年级学生对于英国资产阶级的相关知识点的了解与认识,介绍英国资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以及英国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影响。

一、资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英国资产阶级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末期的商业革命。

在这一时期,英国开始形成初步的市场经济,激发了贸易和商业活动的增长。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市场经济逐渐取代封建制度,这为资本主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16世纪至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中,英国经济迅速发展,科技创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

工厂制取代了手工业制度,机器的引进使得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开始崛起并取得了主导地位。

二、英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影响英国资产阶级在经济领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们通过资本积累和投资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资本主义的核心原则——私人财产与市场竞争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确立。

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不仅促进了英国本土的经济增长,还为整个帝国的扩张提供了巨大的资源。

英国资产阶级主导下的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同时也为殖民主义奠定了基础。

三、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影响英国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追求政治和经济权力的结合,通过购买选票和利益交换等方式,逐渐获得了政治上的影响力。

英国的议会制度也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平台。

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1867年议会通过了《中产阶级选举法案》,进一步扩大了选民的范围,资产阶级的议会代表也随之增多。

四、英国资产阶级的文化影响资产阶级的兴起也带来了英国文化的繁荣。

他们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使得他们成为文化输出的主要力量。

通过资助艺术、文学和科学等领域的创作和学术研究,英国资产阶级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英国文学在资产阶级的支持下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出现了许多文学巨匠如莎士比亚、狄更斯和奥斯卡·王尔德等。

第七课笔记

第七课笔记

第7课启蒙运动(17-18世纪)一.理性时代的到来1.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1).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2). 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的压迫(法国最突出)(3).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思想基础)(4). 近代科学的兴起(思想方法)2.性质: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第二次)3.兴起发展:17世纪,启蒙运动最先在英国兴起18 世纪后发展到法、德等欧洲国家。

4.中心:法国5.核心思想:理性主义欧洲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二.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A.17世纪兴起——英国霍布斯、洛克B.18世纪高潮——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C.扩展——德意志康德启蒙运动对人文精神的发展有哪些表现?①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②在启蒙运动影响下,法国大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

③启蒙运动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④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区别(2)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联系与发展:联系: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都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是早期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是启蒙运动的先驱;启蒙运动发生在16-18世纪,是继文艺复兴以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发展: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宣扬人性,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天主教神权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在此基础上,启蒙运动宣扬理性,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进而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

文艺复兴主要在文学艺术、思想伦理方面进行反封建斗争,并产生近代自然科学,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观念。

启蒙运动则重点在政治上批判、否定封建专制制度、等级制度特权、天主教神权,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作了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教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英国有组织的教育是从基督教的传入时开始的.从公元6世纪到宗教改革近千年的时间里,教会垄断了英国教育.除了学徒训练和贵族教育外,一切有组织的教育都由教会提供,宗教影响和干预教育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最初,英国的学校设在寺院或大教堂内,以后逐步分为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丁语文,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歌咏学校具有职业训练的性质,培训教堂唱诗班成员.中世纪后期,随着英国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的先后建立,以及各类学院的出现,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文法学校与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歌咏学校和后来出现的教本国语的读写学校,成为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英国的教育开始形成具有一定等级的制度.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同时,在这一时期,在文法学校的基础上,英国又出现了公学,著名的温彻斯特公学(1387年)和伊顿公学(1440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自立国教,集政权与教权于一身,又创办了许多公学.同时,国教会也积极干预教育,教育成了教会的责任.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这时,对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学校的发展与现实关系的认识上.培根当时指出,英国的学校只注重学习文宇,而不注重研究事物,缺少与现实的联系.弥尔顿也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只局限于古典的语言文字,脱离现实,应该加强近代科学和实用学科的地位.这些新的思想的提出,对于英国近代学校的改革和学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640~1688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形成了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联合专政的制度,规定了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所具有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的特质.同时,英国国教和其他教派的矛盾,也使得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宗教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这一时期,许多教育家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英国国教中分离出去的清教主义主张,应把发展近代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应重新考察文法学校的教育价值.科学家培根也认为文法学校的内容过于陈旧,主张应建立一个设有众多自然学科的所罗门宫.文学家弥尔顿主张建立一种重视自然科学的,开设广泛课程的实科中等学校.政治家洛克也批评当时的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不良的学校环境,主张请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但这些主张由于没有触及英国教育管理的主体――英国国教派所管辖的大学和中学的利益实质,因而,对英国教育改革的总体影响是有限的.但是,这一时期英国非国教派教育家所创办的新型学校的出现,推动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曾出现过宗教宽容的时期,允许其他教派有与国教派成员一些共同的权利.lop-1689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国教派受到重视,其他教派遭到迫害.在教育上,要求教师必须信奉国教,不信者将被撤职.于是,一些受国教派迫害的人士创办了一种被称为学园的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这类学校最早的是由1662年被逐出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教师开办的.学园虽然保留了占典教育的课程,但与普通文法学校相比,有较高的水平,一些近代的课程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例如1675年设立的纽英顿学园,设有数学、自然哲学、政治科学、历史等课程.同年设立的格林学园除古典语言外,还有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历史、地理等.1689年,英国颁布了“宗教宽容法”,非国教派开始获得较为宽松的办学环境,学园的发展趋于规范化.进入18世纪以后,学园的发展进入一个高潮阶段,许多非国教派教师在自由和科学的思想指导下创立了许多有名的学园,如沃灵顿学园、曼彻斯特学园等.这一时期学园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内容方面的探索,不仅提供了英国教育制度发展新的模式,也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准备了条件.在这一时期,英国一些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开始了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这个时期的普及初等教育是与社会的贫困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在中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有限,安于贫穷是社会需要的美德.封建社会解体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贫困现象.1601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开始关注社会的贫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贫苦者剧增,对资产阶级构成威胁,安于贫穷被视为一种危险.因而,给贫穷者一定的教育,成为稳定社会和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当务之急.1698年,国教派成立了“基督教知识促进会”,1701年,又成立“国外福音宣传会”.这两个宗教团体在各地创办招收贫苦儿童的具有慈善性质的教义问答学校.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英格兰和威尔士有近3万儿童入校学习读.写、算、常识和宗教知识.除国教派外,这一时期,非国教派和天主教等教派也大力创办慈善学校,进行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英国初等教育对贫苦儿童的实施,也引发了一场关于贫苦儿童教育和就业关系问题的争论.当时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主张儿童应先教育,后就业,认为就业前让儿童接受定的教育,可以灌输服从精神,以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第二种意见主张儿童先就业,后教育,认为应尽量让儿童早参加劳动,如果长时间受教育,将不适应就业的需要;第三种意见是洛克的观点,他主张应建立劳动学校,让儿童边工作、边学习,认为这样可以使儿童有一定的收入和接受一定的教育,减轻家庭和社区的负担.为此,他提出了“贫苦儿童劳动学校计划”,对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18世纪80年代前后,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大工业城市相继出现;人口增长迅速;工厂制度兴起,英国一跃成为近代社会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工业革命使得解决普通人的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成为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由于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掌握相应的文化技术知识,不仅需要对成人,而且也需要对童工进行必要的教育训练.同时,资产阶级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参政、竞选、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也主张给工人阶级及其子女以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当时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指出,“在一个文明与商业化的社会里,要求公众更为注意的是一般普通老百姓的教育,而不是有钱有地位的人的教育”.因为,国家从这一部分人的教育中也可以得到好处.“一个有修养的民族总是远比一个愚昧无知的民族更正派更讲秩序”.①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首先出现的是“星期日学校”(sunday school,也称主日学校).1781年,格勒斯特郡的报馆经理、慈善家r雷克斯出资为工人子弟兴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传授读、写、算知识和宗教知识,而被称为星期日学校.由于学校把工人子弟在星期日里组织起来,既可以给儿童一定的知识教育,又可以减少社会秩序的混乱,防止社会的“骚乱现象”,因而星期日学校很快在各地得到发展.1785年,英国建立了“星期日学校协会”.18世纪末,英国有25万名儿童在星期日学校学习.到19世纪初,就学人数已达100多万.伴随星期日学校的发展,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另一种学校制度――“导生制”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导生制也称为相互教学制,由英国国教会教师a贝尔和公谊会的教师j兰开斯特创立.在实行导生制的学校里,一个大教室中安置一排排长桌,每排约10多个学生,其中由一个年长、学习好的学生做导生.教师先教导生,然后由导生把刚学到的教学内容再教给其他学生.这样,一个教师可以通过导生教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学生.导生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多、教师少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重视.19世纪初,导生制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为缩短工时和建立工厂法,保护童工的利益,与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也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当时,英国工厂大量使用廉价的童工,劳动时间每天达10-14小时.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工厂法,规定限制童工的劳动时间,并提出对童工进行一定的读、写、算的教育,但该法没能执行.1833年通过的工厂法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做工,9-13岁的童工每天的劳动时间限制为8小时.同时规定,在纺织厂劳动的13岁以下的童工每天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厂主如雇佣没有医生的年龄证明和教师的入学证明的儿童,就要受罚.从1867年起,工厂法由纺织厂扩大到其他工厂普遍实施.工厂法关于教育条款的制定,客观上使得教育由原来的一种慈善性质,转变为一种法律的规定,有利于教育法制化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英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长期以来,英国教育的领导权一直由教会的国教派和非国教派控制,双方斗争愈演愈烈,国家很少过问教育.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使得教育的经济意义显著,它要求广大工人及其子女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只有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变化.这一客观需要,促使英国政府在19世纪初,开始了实施国家管理教育的政策.1833年,英国议会表决了一项提案(即教育补助金案),要求国王批准每年拨4万英镑的款项,以弥补私人捐款的不足和补充建立贫苦儿童的校舍.这笔款项的70%拨给了国教派所属的全国教育促进会,30%拨给了非国教所属的全英及海外教育协会.1833年以后,英国政府每年增加拨款,并开始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1833年英国教育发生的变化表明,教育由原来的一种宗教行为或民间行为开始向一种国家行为方面转变,国家控制教育开始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19世纪20年代,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动”.1825年,建立了具有近代世俗性质的“伦敦大学学院”,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学、精神道德科学、英国法、历史、医学、经济等科目.1836年,该校与“国王学院”合并成为伦敦大学.新大学运动期间,在英国的一些工商业、文化集中的城市建立起了许多新的学院,如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里兹学院、伯明翰学院、利物浦学院等.1900年以后,这些学院陆续发展为地方大学.19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加强了对各类教育的干预,并对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进行了改革.1854年,英国通过了“牛津大学法案”;1856年,通过了“剑桥大学讼案”.其主要内容是建立“校务委员会”,加强委员会的权限,增加近代学科内容等.为了加强公学的建设,1861年以后,英国成立了“公学调查委员会”,开始对公学的改革.1868年,通过了“公学法”.这一时期,英国还成立了“文法中学调查委员会”,1869年通过了关于捐资兴办学校的法案.这一时期,英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的需要.三、工业革命后英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833年,英国政府决定通过拨款补助宗教团体兴办初等教育以后,使得初等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初等教育还受宗教的影响,尚未建立起国民的初等教育制度.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以后,近百万的工人获得了选举权,普及教育成为政治上的迫切需要.同时,英国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初等教育不能完全由教会控制,初等教育应当完全是非宗教性的.另外,英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对自身意识的觉醒和对民主的迫切追求,使得给工人阶级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当时,议会改革法曾提出了“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主人”的口号.1870年,英国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获得了议会的通过.因此,该法也称为“福斯特法案”.法案旨在完善现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法令规定:(1)在教会学校设置不足的地区,应设置由纳税人选举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兴办的学校,并用地方税收举办公立初等学校.(2)各教派设立的学校地位得以保持,但不能从地方税中得到补助.(3)公立学校可以进行不属于任何宗教团体的宗教教学,也允许教师不参与学校的宗教教学.学生家长可要求其子女不参加学校的宗教仪式或宗教教学.(4)规定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教育.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是英国一次创立国民初等义务教育制度的尝试.虽然它没有消除宗教在教育上的地位,而形成了英国历史上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并存的制度,但英国的教育制度从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880年,英国实行了5-10岁的义务教育,到1891年,英国完全实行了初等免费教育.这一时期,英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前一阶段改革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充实和提高,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绪论一、教育哲学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哲学的起源: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教育改革浪潮席卷全球,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问题,教育哲学应运而生。

2. 教育哲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哲学体系的建立:教育哲学家们开始构建教育哲学的理论体系,试图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教育哲学家们开始关注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以丰富教育哲学的研究内容。

(3)教育哲学的实践转向:教育哲学家们越来越关注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强调教育哲学应立足于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1.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价值等问题。

2. 教育哲学的体系:教育哲学体系包括理论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哲学两大类。

理论教育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实践教育哲学则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

三、教育哲学的性质1. 哲学性质:教育哲学属于哲学范畴,具有哲学的普遍性、抽象性和深刻性。

2. 应用性质:教育哲学关注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

3. 交叉性质:教育哲学与多个学科领域交叉,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四、教育哲学的价值1. 对教育实践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帮助教育工作者明确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改进教育管理。

2. 对教育政策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引导教育政策更加科学、合理。

3. 对教育研究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推动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

第一章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1.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1) 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的“性善论”等。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笔记 知识点汇编 专题三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必修1)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笔记 知识点汇编 专题三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必修1)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笔记知识点汇编专题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必修1)◇【考纲要求】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课程标准】1、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立宪制的特点;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英美政治制度的异同;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知识整合】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权利法案》:1、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2、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3、意义:①、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②、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形成:⑴、18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⑵、特征:①、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②、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下院多数党的首领为当然的内阁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③、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阁员对外必须全体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④、内阁首相的权力——手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⑶、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2、发展完善:1832议会改革;①、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资产阶级为谋取参政权进行了积极斗争(根本原因)②、内容:A、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B、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增加。

外国教育史 第7章第7节 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斯宾塞论教育英国考研笔记-精品

外国教育史 第7章第7节 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斯宾塞论教育英国考研笔记-精品
越大则价值越大。根据这个标准,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从而反对古典主义不实用的知识和教育。
斯宾塞根据划定的知识的价值高低理论来选择课程,从而形成独特的课程理论。18陕西判。
二、科学教育论
简述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简述斯宾塞的科学教育论。/简述斯宾塞的教育科学化思想。
13哈尔滨论,13河南论,13江苏简,13杭州论,14云南简,14延边大学简,16西北简,16河北大学简,17中南大学论,17江
三、知识价值论
10四川简,12西华简,14闽南简,14云南简,16西北简,16河北大学简,17江苏大学简,17中南大学论,18广西简
简述斯宾塞“知识价值论”的主要内涵和意义。简述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说。
他认为科学的知识最有价值。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的时间拿去做最有意义的事情。针对古典主义者对古典学科价
外教史7.7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斯宾塞论教育(英国)
外教史7.7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斯宾塞论教育(英国)[简答/论述]
12江西简,12湖北大学论,13河南论,13哈尔滨论,13杭州论,13江苏简,14、16延安大学简/论
论述斯宾塞的教育思想[下述全部答完]
斯宾塞:
斯宾塞是19世纪近代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是反对当时英国学校古典主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
值的辨解,斯宾塞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某些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匕徽价值。这个匕徵交的尺度就是他提出的知识价值
论:他认为,学科是否重要,是与生活、生产和个人的发展相关系。将人的生活按重要程度分为五类:
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的保全活动。③目的在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④维持正常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学习笔记)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学习笔记)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学习笔记)现代西方教育哲学进步主义美国进步主义反对传统教育的“进步”精神最早可见之于古代罗马教育。

古罗马演说家、教育家昆体良认为学生是拥有一定权力的人,反对教师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应该谨慎地、细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应该是有学识的,应该热爱儿童,不要轻易给学生以奖赏或惩罚,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并研究学生的成长我。

”对美国进步教育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的是欧洲的自然主义,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开宗明义地说“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善的,而到了人手里便变为丑恶的”,所以,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儿童不应受戒于成人,而只应受到自然的惩罚。

进步教育始于1875年,帕克被誉为“进步教育之父”。

当时,“进步教育”只是泛指一切针对传统主义教育的教育,凡是反对教育的“主要目的或目标是使青年一代获得教材中的有组织的知识体系和完备的技能,以便为未来生活上的成功做好准备。

因为,教材以及正当行为的标准是从过去继承而来的,所以,总的说来,学生的态度必须是温良、忍受和柔顺的,书籍,特别是课本,乃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的机能则是使学生同教材有效地联结起来,教师们是传授知识技能和实施行为规则的执行者。

”的人都被称为进步派。

杜威就是其中的代表。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型学校,这些新型学校一般都具有四个共同特征:一是它们相当重视学生的身体康乐,而且认为智力的增长与身体发育和体力活动有重要关系。

二是所有的学校都包括活动课程,儿童们通过这些课程从实际经验中学习,因而使他们感到置身于“复演现实生活状况”的情境之中。

尤其重要的是,活动课程的教育以及由此造成的学生的自由和责任心,对于智力和道德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而有益的办法。

三是在选择学生的作业及完成作业的方式时,兴趣是主要的准则。

四是学校承担着向学生传授民主价值观与民主作风的义务。

这个时期的进步教育体现了强烈的反对传统教育的精神。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学习笔记)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学习笔记)

、要求学生刻苦学习,而且往往要强迫自己专心致志。要
“想要”的东西和“应该”的的东西之间存在着冲突。
“应该”的东西无论对社会和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
、要严格学业标准。要素主义要求学习要有系统性和循序
、不排除灌输。要素主义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灌输是不可
“回忆说”就是他们提出来的。
因此,与引伴随而来的就是个人对于环境和他人的责任,
家庭或他人的影响、外在压力、客观规律等。
。布贝尔认为,对于一个面对不可依赖的世界因而感到
玩弄手段的行为,它需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真诚。
。面对冲突,教师既不能采用诡辩的技巧为真理进行辩
“他就必须帮助战败者忍受失败;由于征服人心的

、“促进”人的发展,无所谓是
,在改造主义看来,进步
从而可以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知刺激,
教师往往通过目光、分数或体罚学生使学生坐正、
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控制,而在于是否在正确的、
“探究的
“热爱智慧”等性格特征的行为,然后才能发现改变


、大量地使用人为的消极强化。它造成的结果是,儿童的
、缺乏即时强化。一方面间隔时间过长;另一方面学习目
、缺乏一个通过一系列递进的近似结果向所要求的最终复
、强化的次数少。
“教”?教,就是安排控制学生学的那些强化的偶合。
学习就是控制、改变学习者的行为,所以,
那种宽泛、模糊的目标如“懂得”
“理解”等应该废除,而代之以具体的行为的说明。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

,所以,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儿童不应受戒于成人,
1875年,帕克被誉为“进步教育之父”。当时,
书籍,特别是课本,乃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

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的读书笔记(精选3篇)

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的读书笔记(精选3篇)

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的读书笔记(精选3篇)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的读书笔记(精选3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的读书笔记(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的读书笔记1这本书探讨了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新教的各个教派对宗教伦理的发展和探讨,在无形之中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提到资本主义,很多的人的第一印象,资本主义是如何地恶毒和可恶,不顾一切地追逐金钱利益,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也往往是资本主义必不可少的标签。

然而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追逐金钱利益——这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这种物欲只会存在于人类本身,一切时代,一切国家成员,无论有无实现欲望的可能,这种欲望都存在。

对物质的欲望并不是资本主义,更勿论资本主义精神。

但是资本主义确实是通过连续、合理的商业活动来产生利润并使利润再产生——这是资本主义存在的基础。

总而言之,他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攫取金钱的投机活动,不会放过任何一次盈利的机会。

当然这一切并都不是其利益熏心,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宗教背景和原因。

倘若没有合理的资本主义形式,这所有的一切特点都不能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不会有与之结合而产生的现代西方社会结构。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始至终都受到科技发展可能的影响,这与清教徒们对科学采取了青睐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毫无疑问,法律和行政机关的建构也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中其重要作用的两点。

尽管经济理性主义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依托于理性的技术和法律,但是要实施一些实际的理性行为却要借助人为的力量。

倘若这些理性行为受到了精神因素的阻碍,那么理性经济行动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的来自于内部的阻碍。

在印度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利益为何没有起到相同的作用?为何两国的科学、技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发展都没有朝向近代西方所特有的合理化方向发展?这里面,西方宗教力量所形成的资本主义精神往往是印度和中国所不具备的,往往这看起来容易被人忽略的因素,却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三暑假第十讲】西方近代思想解放笔记

【高三暑假第十讲】西方近代思想解放笔记
9
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的原因 1、法国是欧洲各国中封建统治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壮大 3、英国启蒙思想影响
(四)主要启蒙思想家 1. 洛克《政府论》(英) (1)提出社会契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2)分权思想:立法权、行政权、对外权。 (3)政府应保护私有财产。
启蒙思想家的异同点
6
猿辅导唐浩高三历史暑假班
1. 对欧洲 (1)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2)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对世界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的斗争。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都没有反对基督教本身,而启蒙运动时期有思想家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
清教的作用 1. 清教属于加尔文宗的一支,信仰先定论;主张限制君主权力,反对君主专制,英国资产
阶级革命中绝大部分领袖都是清教徒,极大地促进了革命的发展。 2. 清教遭到斯图亚特王朝的残酷镇压,部分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前往北美建立人间的天堂。
3. 清教徒被我国著名的高中历史老师唐浩称赞为 留下的革新了英国 走了的建立了美国
宗教改革:宗教
4
猿辅导唐浩高三历史暑假班
文艺复兴 VS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一)背景 1.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的束缚。 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 4.科学: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启蒙思想家提供了理论武器。 (二)核心:理性主义 1.含义:主张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 2.内容: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权威,提倡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 (三)过程 1.17 世纪,兴起于英国。 2.18 世纪,在法国达到高潮。 3.18 世纪末,总结于德意志。

外国教育史纲要知识梳理第十三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纲要知识梳理第十三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纲要知识梳理第十三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时代背景•二战后,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国际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形势。

•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重要工具的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变化与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出现了重新论证教育理论的高潮。

三派教育理论直接抨击现代派教育理论,要求恢复传统教育原则的理论: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

继承并发展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改造主义50年代以后产生并广为流行的新的教育哲学:存在主义、分析主义、结构主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等。

一、改造主义教育(一)概况⏹改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美国、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运动中分化出来,50年代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改造的要义把改造社会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改造不适合当代要求的教育理论⏹代表人物: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二)内容1.前提:⏹当今正处在一个新的文化危机时代,要求用教育来解救时代的危机,建立社会新秩序。

⏹用行为科学的新成就来改造教育。

2.内容:⏹教育应具有改造社会的大目标。

具体表现为建设“新文化”,创建“世界秩序”和培植“社会同意”。

⏹论述了制定课程和选取教育方法的新原则课程的选择与社会文化的改造和发展有内在联系课程中应体现价值论的灌输,即在哲学上对道德的、审美的与政治的共同价值标准的研究,课程应能促进学生对自身的理解和群体的理解,帮助他们了解阶级之间与国家之间的权力结构或权力斗争等。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编制课程●对教师作用与师生关系问题上的见解教师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职责在于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探讨、公开辩论的关系。

3.评价⏹改造主义教育的基调是要抹杀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实质,通过教育用阶级合作的观念来重建一种所谓的社会新秩序,从而解救被认为是当代最大的文化危机。

⏹但由于它的历史唯心主义性质和资产阶级性的制约,从其教育实践来看,并不能反映教育发展的实际,也不能解救所谓的时代危机。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完整版、自己整理)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完整版、自己整理)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中世纪和近代以来三个历史时期,相对应的形成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三个发展阶段。

1. 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 古罗马时期:斯多葛派(波利比阿与西塞罗)、罗马法学3. 中世纪时期:神权与王权的斗争、奥古斯丁、阿奎那、反教权思想4. 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布丹、宗教改革思想5. 资产阶级革命前夜:格劳修斯、斯宾诺莎6.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霍布斯、洛克);法国启蒙运动(孟德斯鸠、卢梭);美国独立运动(潘恩、杰斐逊、汉密尔顿)第一章古希腊政治思想城邦:城邦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形式,小国寡民,是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团体(城邦狭小,政治权威与公民的关系式直接可见的)奴隶城邦组成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妇女和自由的外邦人)自由公民(父母双方都是希腊自由人的男子)主体多元化(林立的政治格局)城邦政治多元化城邦政治制度的多元化(君主、僭主、贵族、寡头、平民政体)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

【城邦是由各种自然的社会组织(家庭、部落和村社等)自然进化的产物,不是个人的集合体,更不是起源于社会契约。

城邦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个人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

这种自然政治观决定论希腊政治思想的整体主义价值观的特征。

】2、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古代其他地区政治现象笼罩在宗教的迷雾中,在希腊,公民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通过他们的民主制度和法律规范了政治权力,实现了政治生活的理性化。

在政治学领域,将宗教与政治学分开。

3、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

在古希腊,所谓的政治学就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包括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职能等一般认识,以及关于如何组织和管理城邦的观点和主张。

4、公民的政治视角。

古希腊政治学家都是站在公民的视角认识政治现象,站在公民的立场上阐述政治见解。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总结笔记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总结笔记

意义: 1、沉重打击了国内复辟君主制的保皇派势力,最终从法律上 奠定了共和制的基础,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标 志着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全建立 2、此时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逐步展开,宪法的通过为工业资 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时间: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宪法》正式颁布
第三单元复习笔记 ——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1)《大宪章》的推行(1215) ——限制王权的开始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最终解决了国王与议会的主权之争
3)《权利法案》颁布(1689) ——议会君主立宪制确立
影响: 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 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统治方式从人治 转向法治
美国 联邦制 总统共和制
法国 半总统制的半 议会制的共和 制
德国 半专制的君主 立宪
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选举(任期4 年,不得超过 两届) 任期制
总统
选举(任期7 年,可连选连 任) 任期制
皇帝
世袭 产生方式 有无任期 国家元首 无 有无实权 终身制
世袭
终身制



英国
美国
法国 议会制共和制
德国
1861年4月—1865年4月
美国内战
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 级革命
1787年宪法的制定 麦迪逊是美国宪法之父,华盛顿是美国国父 背景: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结成松散的邦联,邦联政 府无权 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时间、地点:1787年5—9月,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
内容: 宪法规定了联邦制和总统共和制的政体,规定联邦 政府 的权力,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 统, 司法权归最高法院,互相制约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学习笔记)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学习笔记)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学习笔记)现代西方教育哲学进步主义美国进步主义反对传统教育的“进步”精神最早可见之于古代罗马教育。

古罗马演说家、教育家昆体良认为学生是拥有定权力的人,反对教师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应该谨慎地、细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应该是有学识的,应该热爱儿童,不要轻易给学生以奖赏或惩罚,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并研究学生的成长我。

” 对美国进步教育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的是欧洲的自然主义,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开宗明义地说“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善的,而到了人手里便变为丑恶的”,所以,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儿童不应受戒于成人,而只应受到自然的惩罚。

进步教育始于1875 年,帕克被誉为“进步教育之父” 。

当时,进步教育”只是泛指一切针对传统主义教育的教育,凡是反对教育的“主要目的或目标是使青年一代获得教材中的有组织的知识体系和完备的技能,以便为未来生活上的成功做好准备。

因为,教材以及正当行为的标准是从过去继承而来的,所以,总的说来,学生的态度必须是温良、忍受和柔顺的,书籍,特别是课本,乃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的机能则是使学生同教材有效地联结起来,教师们是传授知识技能和实施行为规则的执行者。

”的人都被称为进步派。

杜威就是其中的代表。

20 世纪初,美国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型学校,些新型学校一般都具有四个共同特征:一是它们相当重视学生的身体康乐,而且认为智力的增长与身体发育和体力活动有重要关系。

二是所有的学校都包括活动课程,儿童们通过这些课程从实际经验中学习,因而使他们感到置身于“复演育以及由此造成的学生的自由和责任心,对于智力和道德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而有益的办法。

三是在选择学生的作业及完成作业的方式时,兴趣是主要的准则。

四是学校承担着向学生传授民主价值观与民主作风的义务。

现实生活状况”的情境之中。

尤其重要的是,活动课程的教这个时期的进步教育体现了强烈的反对传统教育的精神。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课程笔记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课程笔记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结构主义教育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瑞士资产阶级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主要代表所创立的唯心主义心理学派。

皮亚杰心理学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认识发展的“过程”和“结构”。

认识活动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种概念。

他对儿童认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划分:1.感知运动阶段0—1.5-2岁儿童只有动作活动,用动作对付(适应)外部世界;2前运算阶段2—6-7岁儿童开始用语言描述外部世界,缺乏“可逆性运算”;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儿童能同具体事物相联系而进行逻辑运算,“可逆性”出现了。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儿童思维的高级形式,逻辑运算可脱离具体事物。

教育应该按照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考虑儿童思维结构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他倡导以儿童为中心,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家门。

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学科,主要就是使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基本结构是指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

掌握了基本结构后,进行适时迁移,学习就比较容易些。

摘录:任何学习行为的首要目的,应该超过和不限于它可能带来的乐趣,而在于它将来为我们服务。

学习不但应该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该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时更加容易。

PS: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牢记并在考试时候正确地呈现,而应该促进人心智品质的发展与进步,提升人的学习能力,以适应将来的工作和学习生活。

分析哲学与教育分析哲学是现代西方极其流行的唯心主义哲学,主要有逻辑实证论和稍后的语义哲学。

把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方法,广泛地应用于教育理论。

逻辑实证论是近代分析哲学最早的分支,它的思想来源于十九世纪马赫主义和罗素的逻辑分析哲学的混合物。

它是1923年以奥地利施利克为核心,在维也纳大学形成的一个哲学流派,即维也纳学派。

该学派认为,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哲学的目的在于使思想从逻辑上明晰起来。

二战前后,重心转移到语义哲学,注重普通语言日常用法的分析,以“诊断”和“治疗”语言的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
结构主义教育
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瑞士资产阶级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主要代表所创立的唯心主义心理学派。

皮亚杰心理学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认识发展的“过程”和“结构”。

认识活动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种概念。

他对儿童认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划分:
1.感知运动阶段0—1.5-2岁儿童只有动作活动,用动作对付(适应)外部世界;
2前运算阶段2—6-7岁儿童开始用语言描述外部世界,缺乏“可逆性运算”;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儿童能同具体事物相联系而进行逻辑运算,“可逆性”出现了。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儿童思维的高级形式,逻辑运算可脱离具体事物。

教育应该按照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考虑儿童思维结构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他倡导以儿童为中心,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家门。

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学科,主要就是使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基本结构是指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

掌握了基本结构后,进行适时迁移,学习就比较容易些。

摘录:任何学习行为的首要目的,应该超过和不限于它可能带来的乐趣,而在于它将来为我们服务。

学习不但应该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该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时更加容易。

PS: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牢记并在考试时候正确地呈现,而应该促进人心智品质的发展与进步,提升人的学习能力,以适应将来的工作和学习生活。

分析哲学与教育
分析哲学是现代西方极其流行的唯心主义哲学,主要有逻辑实证论和稍后的语义哲学。

把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方法,广泛地应用于教育理论。

逻辑实证论是近代分析哲学最早的分支,它的思想来源于十九世纪马赫主义和罗素的逻辑分析哲学的混合物。

它是1923年以奥地利施利克为核心,在维也纳大学形成的一个哲学流派,即维也纳学派。

该学派认为,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哲学的目的在于使思想从逻辑上明晰起来。

二战前后,重心转移到语义哲学,注重普通语言日常用法的分析,以“诊断”和“治疗”语言的疾病。

他们往往夸大了语言分析的作用,以致把教育理论上的一些根本问题,淹没在繁琐的字据分析中,在教育实践上的影响是不大的。

“教育”一词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奥康纳):
1传递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套技巧;
2旨在解释或证明这些技巧的运用的一套理论;
3传递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目的中所包含和表达的一套价值观念或理想,用以指导所给训练的多少和类型。

教育目的:
1为男人和妇女提供他们立身社会和寻求进一步知识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技能;
2为他们提供使它们能够自立的职业训练;
3唤起对知识的兴趣和爱好;
4使他们具有批判精神;
5使他们能够接触并训练他们欣赏人类文化和道德的成就。

PS:最后一个层次的教育目的,则是通过艺术的熏陶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进而继承人类文化并不断创新。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
第斯多惠
第斯多惠是著名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德国国民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的活动家,被誉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于著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和《教育的理想和可能性》。

《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摘录:
他(教师)不仅应当教育自己,使自己达到理想的境地,而且还应当教育别人。

教育者的一个规则就是:要把自己在广泛的意义上培养好,那时就必然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

……让一切生活、任何环境和情况都作为你自己培养和教育的凭借当你致力于教育别人时,同时要努力与自我教育。

PS:教学相长。

只有你不断完善自己,才配得上一个教育者,言传身教,教育蕴藏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因此,教育者也应该是一个多面手。

乌申斯基
乌申斯基是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从事进步教育活动而受到迫害,被长期派遣国外研究女子教育状况和编写教育学教科书。

著有《祖国语言》《人是教育的对象》等书。

他提倡民族性教育与教育学的更为广泛的概念。

他主张教育学要以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等为基础。

摘录:
唯有一种众人所共有的天赋倾向,教育可以永远地指望于它,这就是我们所称的民族性。

民族性的情感在每个人身上是那样的强烈,在一个人的一切神圣和崇高的品质毁灭后,它最后死亡。

公共教育对一个民族来说,就是它的家庭教育。

在家庭里,自然给儿童的有机体准备好重复和继续发展父母性格的可能性。

一个民族的新生一代的有机体则自身带来保存和继续发展民族历史性格的可能性。

教育往往要跟人的家庭性格作斗争;但是它与民族性格的关系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教育始终只是从(民族性)这个丰富而纯洁的源泉汲取力量。

PS:任何教育都不会忽略其民族性及本土文化,因为这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一种精神之魂。

失却这一层次的教育,则教育会偏离方向,没有明确的目标,必定蕴含多种可能,这与统治阶级的利益是相左的。

如果教育希望人有幸福,它应当不是为了幸福而教育人,而是为了准备参加生活的劳动。

一个人越富有,他的教育应当越高级,因为他越难找到他强加于穷人身上的劳动,而穷人却在讨饭的背包里暗地得到幸福。

教育应当培养人对劳动的习惯和爱好;它应当使人能在生活中为自己找到劳动。

PS:劳动,可能是猿类进化为人的关键活动。

作为一个人,我们接受教育,除了精神层面的明理,更为重要的是谋生立业。

因此,教育培养人劳动的习惯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是很必要的。

大多数毕业生,毕业之际担忧的是没有合适的岗位,更多地则在忧虑,即使别人提供一个工位给我,我能胜任吗?学校里的理论缺乏真实的操练,面对现实很是苍白。

因此,学校或者教育领导者应该看到这个问题,加大教育中实习时间的比重,且不能沦为形式。

我们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教育这一门伟大的学艺刚刚才开始,我们还站在这门学艺的门口,而没有升其堂入其室,并且一直到现在人们对于教育还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

人们是思想过一切,却把教育除开了,他们到处寻找尊贵和快乐的手段,却不在可能最快找到这些东西的教育领域来找。

但是现在已经看得出,科学已经成熟到这样一种程度,使
人的眼光将不得不转向教育学艺这方面来了。

……教育有光辉的未来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