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指引应急控制启动条件有登革热

合集下载

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指引应急控制启动条件有登革热

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指引应急控制启动条件有登革热

附件6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指南一、应急控制启动条件(一)有登革热病例出现,并且发生登革热病例的核心区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5,警戒区》10。

(二)当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20 时,提示登革热暴发风险高。

(三)登革热疫情应急响应期间,市级联防联控机制对伊蚊控制措施可结合疫情防控形势相机调整。

二、社会动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一)按照政府组织、属地管理、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方针组织清除媒介伊蚊孳生地和成蚊控制。

(二)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例如印制登革热媒介卫生知识宣传册、宣传海报,利用手机短信、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向群众宣传关于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动员群众参与防蚊灭蚊。

三、防蚊措施(一)个人防护登革热疫区的居民和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裤,使用蚊虫驱避剂,按照产品说明上的使用剂量、频次涂抹于皮肤外露的部位,或在衣服上喷洒,避免被蚊虫叮咬。

(二)医院和家庭防护登革热发生地区的医院病房应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

家庭提倡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措施;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用卫生杀虫剂进行防蚊、灭蚊。

四、蚊虫孳生地处理组织发动相关部门和群众,在专业人员技术指导下,清除各类蚊虫孳生地。

(一)孳生地主要类型和种类家庭、单位、学校主要孳生地有:饮水缸、储水池或缸、花瓶、花盆等有用的功能性积水容器,闲置的瓶、罐、缸等无用积水容器、竹筒、树洞、汽车轮胎、楼房反墚及雨水沟、地下室集水井等。

外环境、公园等主要孳生地有:绿化带的塑料薄膜、废弃易拉罐、饭盒、塑料杯积水容器等,闲置或废弃的瓶、罐、缸等无用积水容器、废弃的汽车轮胎、市政管网的管井、竹筒、树洞、植物叶腋等。

(二)孳生地处理方法如下1.翻盆倒罐,清除闲置无用积水。

清除废弃的容器,暂时闲置未用的容器应当逐一翻转倒放。

2.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

清除绿化带和卫生死角的塑料薄膜、一次性塑料容器。

3.管理饮用水或功能性容器积水。

饮用水容器或功能性容器积水要求严密加盖,每5〜7天换水1次,不能定期换水的可放养食蚊鱼等。

2016登革热监测方案设计

2016登革热监测方案设计

2016年仙桃市登革热监测工作方案近年来由于全球登革热疫情一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东南亚、西太平洋及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作为传播媒介之一的白纹伊蚊在我市有着广泛的分布,因此我市存在因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引起本地暴发疫情的风险,为早期发现登革热病例,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传播和蔓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现根据《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试行)》及《湖北省2015年度登革热监测和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2016年仙桃市登革热监测工作方案如下:一、监测目的(一)了解仙桃市登革热的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早发现和控制疫情。

(二)了解仙桃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包括孳生和密度)的动态变化及登革热病毒携带状况。

(三)为我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一)常规监测1. 疫情报告常规疫情监测:2016年辖区各级医疗单位开展登革热常规疫情监测工作。

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应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电话报告,同时按有关要求进行网络直报。

2. 个案调查未出现登革热疫情大规模暴发流行时,市疾控中心应组织人员对所报告的登革热病例和疑似病例全部进行个案调查(附表1)。

发生暴发疫情时,市疾控中心派出流调人员对首发病例、指征病例进行调查;首发病例、指征病例以外的其他病例由市疾控中心以一览表的形式进行调查(附表2)。

3. 标本采集和血清学诊断辖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登革热疑似病例后,应立即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并填写登革热疑似病例送检单(附表7),送仙桃市疾控中心进行登革病毒IgM抗体检测,或采集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通过双份血清抗体检测,进一步确定诊断。

检测结果阳性的标本由仙桃市疾控中心及时转送省疾控中心进行核实诊断。

发生暴发疫情时,由仙桃市疾控中心及时采集每个疫点的首发病例及指征病例的血清标本,连同病例送检单送省疾控中心进行核实诊断。

登革热疫情分级防控技术指导方案

登革热疫情分级防控技术指导方案

登革热疫情分级防控技术指导方案为加强全国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导各地在疫情早期及时有效控制疫情,特拟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根据既往伊蚊监测结果,本方案适用于登革热媒介伊蚊分布的省份,包括:广东、云南、广西、海南、福建、浙江、上海、重庆、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北京、河北、山西、天津、山东、陕西和辽宁等23省(自治区、直辖市)。

其余省份可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二、应对原则登革热疫情应对应贯彻“早发现、早评估、早预警、早行动”的原则,参照本技术方案的疫情分级标准和应对措施,在疫情不同阶段,及时采取各项防控行动。

各省应按照本方案信息报送的要求,及时共享登革热疫情和媒介信息。

三、疫情分级(一)相关定义输入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和境内输入病例两类。

1.境外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的病例。

2.境内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4天内离开本县区(现住址)、到过本县区外的境内登革热流行地区的病例。

本地病例:发病前14天内未离开本县区(现住址)的登革热病例。

登革热暴发:在一个最长潜伏期(14 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村庄、学校或其它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本地感染的登革热实验室诊断病例。

(二)分级标准VI级事件:一个县(区)有布雷图指数高于10的社区(村),但尚无病例报告。

V级事件:一个县(区)有布雷图指数高于10的社区(村),并且报告年内首例输入病例;或一个县(区)报告年内首例本地病例。

IV级事件:一个县(区)在一周内,新发本地病例达5例及以上,但未达到III级事件;或一个县(区)发生暴发疫情。

III级事件:一个县(区)在一周内,登革热本地病例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水平1倍以上,或新发本地病例达10例及以上,但未达到II 级事件;或一个地市内有两个及以上县(区)发生暴发疫情。

II级事件:一周内两个及以上县(区)的登革热本地病例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水平2倍以上,或新发本地病例达到100例以上;或两个及以上地市发生III级事件。

登革热防制技术指南介绍

登革热防制技术指南介绍

中国登革热防控原则
以监测为重点 控制蚊媒密度 严防输入传播 提高诊治水平 加强部门协作 动员社会参与
登革热疫情防控首要任务
及时发现登革热疫情。
预防控制登革热续发病例。
避免出现较大暴发或流行,减轻登革热的
危害。
行动方针
一、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 二、全民动员,清除孳生地 三、有效监控,控制扩散 四、追踪溯源,管理传染源 五、切断传播,降低媒介密度
建议每周1次滞留喷杀 每日重点场所喷杀。

控制措施----传染源管理
救治病人
急性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 告、早隔离、早就地在有条件机构治疗。
患者救治及隔离
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治疗、卧床休息
地点要做好灭蚊防蚊工作。有条件的,或重症病人 要住院治疗并做好防蚊隔离。 病例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5天并热退。
疫情控制
发生输入性疫情
组织协调与沟通
第一时间通知疫情发生地的街道 办事处居会或乡镇政府及村委会
做好组织协调登革热防治工作, 组织相关药物、试剂,物资储备与 调拨。
开展宣传教育。
疫情控制
发生输入性疫情
病例管理
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就地治疗。 病例救治与管理:
病人治疗、卧床休息地要做好灭蚊防蚊 工作。 住院治疗并做好防蚊隔离。 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5天并 热退。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疾病控制
现场调查,落实防控范围界定
核心区---疫点疫区;警戒区---近期疫情可能扩散到的区域
核心区 Ф 100m
警戒区
Ф 400m

2024年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应急预案

2024年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应急预案

2024年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应急预案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登革热的发病率与季节、环境、人口密度等因素有关,病情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为确保2024年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有效进行,我们制定了以下预防控制措施应急预案。

一、加强传染病监测
要做好登革热的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各级疾控机构应建立监测网络,加强疫情信息汇总和分析,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公众发布疫情信息,做好防控准备。

二、宣传教育
加强对登革热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通过传单、宣传栏、网络等多种方式向社区居民传达防病知识,引导大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登革热。

三、环境治理
要加强对蚊虫孳生地的环境治理工作,清除积水容器、消灭蚊虫孳生源,减少蚊虫叮咬机会。

要利用化学或生物防治手段,避免蚊虫传播登革热病毒。

四、医疗救治
建立相应登革热病例应急救治机制,提高医疗机构应急响应能力。

及时对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检测和隔离治疗,减少疾病传播风险,降低病死率。

五、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邻国和国际组织共同开展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

在疫情流行时,要及时向相关国家通报情况,互相支持合作,共同应对登革热威胁。

以上是2024年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我们将全力做好预防控制工作,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希望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共同努力,共同抗疫,共同战胜登革热。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

附件3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一、监测目的(一)掌握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变化和长期趋势。

(二)为登革热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控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动态监测疫点、疫区媒介伊蚊密度,评估疫情传播风险和伊蚊控制效果。

二、媒介伊蚊的监测方法(一)布雷图指数法1.器具:手电筒、捞勺、吸管、蚊虫收集装置、标签纸等。

2.方法:每个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村的居民区调查不少于100户,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虫孳生情况,收集阳性容器中的蚊幼进行种类鉴定,或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计算布雷图指数(记录、统计表见附表1,2)。

为避免连续监测对蚊虫密度造成影响,相邻两次监测应在不同户次进行。

户的定义:每个家庭、集体宿舍/单位办公室/酒店的2个房间、农贸市场/花房/外环境/室内公共场所等每30㎡定义为一户。

3.密度指标:布雷图指数(BI)计算公式(二)诱蚊诱卵器法1.器具:诱蚊诱卵器、白色滤纸、隔夜自来水、标签纸等。

2.方法:每个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村的居民区共布放不少于100只诱蚊诱卵器,一般每25-30米距离布放一个诱蚊诱卵器,主要布放在居民区、单位、学校等楼顶天台、工地、空中花园或外环境的树木、花草、灌木丛等公共绿化带等,连续布放4天,第4天检查,收集诱捕成蚊,蚊卵需饲养至高龄幼虫或成蚊后进行种类鉴定,计算诱蚊诱卵器指数。

(记录、统计表见附表3,4)。

3.密度指标:诱蚊诱卵器指数计算公式(三)双层叠帐法1.器具:双层叠帐(外层:长×宽×高:1.8m×1.8m×1.5m;内层:长×宽×高:1.2m×1.2m×2.0m)、计数器、手电筒、电动吸蚊器等。

2.操作:选择居民区附近的外环境作为监测地点,在上午或下午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时段内,诱集者位于内部封闭蚊帐中暴露两条小腿,收集者利用电动吸蚊器收集停落在蚊帐上的伊蚊持续30min,分类鉴定,记录诱蚊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地点、温度、湿度和风速(附表5)。

登革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登革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登革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总10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 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十登革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1背景登革热是一种曲登革热病毒引起、通过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西太平洋、非洲、美洲、东地中海地区的100多个国家,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疫情尤为严重。

近30年,登革热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20世纪初就有本病传入,解放前曾造成长江中下游、华东和华南地区登革热的多次流行。

1928-1929年,疫情波及浙江省,在杭州和'宁波形成流行。

此后,浙江省的登革热疫情进入静熄期。

但随着近年来国际往来日益增多,我市2004年以来,每年都有从东南亚、南亚、南美洲等登革热流行区输入的登革热疫情。

我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作为登革热传播媒介之一的口纹伊蚊生长繁殖,其分布广泛,而且在一些地区蚊密度较高。

我市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市,国内外交流频繁,境外旅游蓬勃发展,相当一部分入境人员来自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区,一旦疫情输入,条件合适时就可能引起登革热的暴发流行,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当地经济、贸易、旅游等事业的发展。

1.1编制目的为规范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登革热预防控制技术,有效防制登革热疫情,防止输入疫情扩散蔓延,保障我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 2工作原则登革热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统一指挥、依法管理、分级负责、科学应对、快速反应原则。

1. 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卫生部行业标准,WS216-2001)、《登革热防治手册》、《登革热疫情现场调查处理规范》、《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等。

1.4适用范围本技术方案适用于本市区域范圉内涉及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预防与控制的各项工作。

登革热应急预案

登革热应急预案

登革热中医应急预案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由于登革热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的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为了控制登革热的流行和防止扩散蔓延,规范应急处理,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编制。

本预案适用于预防和控制本区内的登革热疫情。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靠科学,资源整合;依法规范,加强管理;条块结合,加强合作;平战结合,快速反应。

疫情分级根据登革热疫情发生、传播速度和范围,划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并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黄埔区穗东街社区卫生服务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登革热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

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可设立监测与疫情处理、医疗救治、社区防控、检查督导。

组长:吴燕;副组长:赵传雄、陈穗韩;组员:马玉彩、麦燕、陈颂平、林鸿新、麦笑婷、秦银凤。

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工作,陈穗韩负责医疗方面的工作,赵传雄负责中医方面的工作,马玉彩负责护理方面的工作,陈颂平负责发热门诊及监测工作,林鸿新负责全站的除四害工作社区传染病防控工作,麦笑婷保证药品的应急使用、供应,秦银凤负责检验指标的监控,麦燕负责隔离物品的调配。

如发生疫情,应积极配合疾病控制中心,做好媒介监测:对主要传播媒介伊蚊的分布、种群、密度、季节消长、抗药性、带毒情况进行监测。

对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或可疑病例进行隔离、病毒分离检测,做好社区的防控工作。

报告:立即向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登革热疫情。

现场处置疫点的划定凡已证实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时,划定以病家为中心,半径50米周围的居民区作为疫点。

病人和接触者的管理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登革热应急预案

登革热应急预案

登革热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登革热病毒主要由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登革热疫情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应急预案内容。

1. 应急响应级别。

(1)Ⅰ级响应,发现单个病例或疫情初期,需要进行疫情监测和调查。

(2)Ⅱ级响应,发现多个病例或疫情开始扩散,需要进行疫情控制和防治。

(3)Ⅲ级响应,疫情蔓延,需要进行全面应对和救治。

2. 应急组织。

(1)领导小组,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的应急响应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各方力量。

(2)指挥部,设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具体的应急工作指挥和协调。

(3)救治组,成立专门的救治组,负责疫情救治和医疗救援工作。

(4)宣传组,成立宣传组,负责疫情宣传和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3. 应急措施。

(1)加强监测,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疫情变化。

(2)疫情调查,对疫情爆发地区进行疫情调查,了解疫情传播情况和病例分布。

(3)蚊虫防治,加强对蚊虫的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蚊虫孳生。

(4)医疗救治,加强对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提高救治效率和质量。

(5)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 应急资源。

(1)医疗资源,调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加强对患者的救治。

(2)防疫物资,调集防疫物资,包括杀虫剂、防护用品等,用于蚊虫防治和疫情防控。

(3)宣传资料,制作宣传资料,包括宣传册、宣传海报等,用于宣传教育工作。

三、应急预案执行。

一旦发现登革热疫情,应急响应领导小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内容有序展开疫情监测、防控和救治工作,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救治。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总结。

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一旦发生疫情,可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健全的登革热应急预案,对于及时有效地应对登革热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指南设计

2015年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指南设计

第二节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指南一、应急控制启动条件(一)有登革热病例出现,并且发生登革热病例的核心区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5,警戒区≥10。

(二)虽无病例报告,但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20时。

二、社会动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一)按照政府组织、属地管理、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方针组织清除媒介伊蚊孳生地和成蚊控制。

(二)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例如印制登革热媒介卫生知识宣传册、宣传海报,利用手机短信、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向群众宣传关于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动员群众参与防蚊灭蚊。

三、防蚊措施(一)个人防护。

登革热疫区的居民和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裤,使用蚊虫驱避剂,外出活动时避免在树阴、草丛等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避免被蚊虫叮咬。

(二)医院和家庭防护。

收治登革热病例的医院病房应设置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

家庭提倡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措施;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用卫生杀虫剂进行防蚊、灭蚊。

四、孳生地清理-39-组织发动相关部门和群众,在专业人员技术指导下,清除各类蚊虫孳生地。

(一)孳生地主要类型和种类。

家庭、单位、学校主要孳生地有:饮水缸、储水池或缸、花瓶、花盆等有用的功能性积水容器,闲置的瓶、罐、缸等无用积水容器、竹筒、树洞、汽车轮胎、楼房反墚及雨水沟、地下室集水井等。

外环境、公园等主要孳生地有:绿化带的塑料薄膜、废弃易拉罐、饭盒、塑料杯积水容器等,闲置或废弃的瓶、罐、缸等无用积水容器、废弃的汽车轮胎、市政管网的管井、竹筒、树洞、植物叶腋等。

(二)孳生地处理方法。

1.清除卫生死角和各类垃圾。

2.翻盆倒罐,清除废弃的容器,清除无用积水,暂时闲置未用的容器应当翻转倒放。

地面小型积水可采取轻扫,沙土覆盖等方法清除。

3.管理饮用水或功能性容器积水。

饮用水容器或功能性容器积水要求严密加盖,每3-5天换水1次,不能定期换水的可放养食蚊鱼等。

4.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每3-5天换水1次,冲洗植物根部,彻底洗刷容器内壁;大型莲花缸、池,可放养食蚊鱼等。

登革热灭蚊应急预案

登革热灭蚊应急预案

一、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1.成立登革热灭蚊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登革热灭蚊工作。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三、预防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蚊灭蚊意识。

2.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消除蚊虫孳生地。

3.重点区域灭蚊:针对重点区域(如居民区、学校、医院、公共场所等)进行地毯式灭蚊。

4.重点时段灭蚊: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如早晨和傍晚)进行灭蚊。

5.重点对象灭蚊:针对伊蚊进行灭蚊,特别是雌蚊,因其具有叮咬人的特性。

四、灭蚊方法1.物理灭蚊:安装纱门、纱窗、蚊帐等,防止蚊虫进入室内。

2.化学灭蚊:使用高效、低毒、环保的杀虫剂进行室内外灭蚊。

3.生物灭蚊:利用蚊鱼、捕蚊灯等生物方法灭蚊。

4.综合灭蚊: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实施综合灭蚊。

五、应急响应1.疫情监测:密切关注登革热疫情动态,发现疑似病例及时上报。

2.应急处理: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3.联防联控:与周边地区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登革热疫情。

4.物资保障:储备足够的灭蚊药品、工具等物资,确保应急需求。

六、工作要求1.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登革热灭蚊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2.严格执行灭蚊操作规程,确保灭蚊效果。

3.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灭蚊工作落到实处。

4.加强信息报送,及时掌握登革热疫情动态。

七、附则1.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本预案由登革热灭蚊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本预案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与控制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与控制

应急终止条件
• 在25天内无登革热新发病例,且核心区内 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降至5以下, 同时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不高于2(只/ 人· 时)可以结束本次应急处理工作。
媒介应急处理原则
• 及时、快速(外潜伏期8-10天) • 全面
– 室内室外同时灭 – 疫点和非疫点同时灭
• 彻底
– 注意雨水井、下水管井等死角 – 采取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重点的 综合防制措施。
– 如以400米半径的核心区和警戒区为例,约50 公顷,施药量应不超过100升为宜。
滞留喷洒注意事项
• 一、应事先告知居民或施药现场人员杀虫剂的作用 和保护效果,并按要求撤离工作区域 • 二、覆盖因施药可能污染的食物,将宠物和观赏鱼 类等转移至安全区域。移动、覆盖或搬出家居,便 于墙面喷药 • 三、对有污渍和灰尘的靶表面,应先清洁再施药 • 四、操作者带宽沿帽、橡胶手套、防护面具、着长 袖工作服等。 • 五、工作时间不抽烟、喝水、吃东西,药液溅到皮 肤上时,应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清洗。 • 六、工作结束后,用肥皂或其它洗涤用品清水洗涤 暴露皮肤和防护服装。
蚊虫成长史

幼虫

成蚊
呼吸管短而粗
呼吸管细而长
常规监测目前只要求县、区做布雷图指数法; 应急监测两种方法需要同时开展。
2018年5月常规监测结果
布雷图指数法应急监测
• 1.器具:手电筒、捞勺、吸管、蚊虫收集装 置、标签纸等。 • 2.方法:选择核心区、警戒区和监控区作为 监测点,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 器及其幼虫孳生情况,收集阳性容器中的 蚊幼进行种类鉴定,或带回实验室饲养至 成蚊进行种类鉴定,计算布雷图指数。监 测时,记录采集时间、地点、生境、虫态 等信息。

登革热监测和应急处置

登革热监测和应急处置

01、常规监测03、疫情防控目录02、应急监测常规监测病例监测监测对象:包括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的疑似、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病例。

病例主要依据卫生部颁发的《登革热诊断标准》(WS216-2008)诊断。

•疑似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疑似病例:(1)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且具备急性起病,发热(24h~36h内达39℃~40℃,少数为双峰热),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及明显疲乏等一般临床症状。

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2)无流行病学史,但同时具备上述一般临床症状和以下症状者:1)皮疹:于病程第5~7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针尖样出血性皮疹)或“皮岛”样表现等。

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

持续3~5天。

2)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第5~8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紫癜及注射部位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临床诊断病例(1)典型登革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1)有登革热一般临床症状,且有流行病学史,即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工作场所周围1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并具备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者。

2)无流行病学史,但具备皮疹、出血倾向,且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或IgM抗体阳性者。

(2)登革出血热(DHF)典型登革热伴以下临床症状之一:出血倾向,明显的出血表现(消化道大出血,或胸腹腔、颅内出血),肝肿大、胸腹腔积液;且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较正常水平增加20%以上,或经扩容治疗后血细胞比容较基线水平下降20%以上)和低白蛋白血症者。

(3)登革热休克综合征(DSS)登革出血热患者出现皮肤湿冷、烦躁,脉搏细数,低血压和脉压小于20mmHg(2.7kPa)及血压测不到、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者。

广东省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引

广东省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引

省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引〔试行〕登革热〔Dengue Fever,DF,俗称“断骨痛〞〕是由1~4 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主要通过埃与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严重威胁我省人民健康的急性传染病。

为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提高对登革热疫情的处理应对能力,规各级卫生行政、爱卫部门与医疗、疾控等机构的防控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方法》等法律法规与登革热诊断标准处理原那么等,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疫情报告〔一〕疫情报告。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填写报告卡进展网络直报,无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应于24小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并通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周,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与以上登革热病例,或年度首次发现登革热病例,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试行〕》要求进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网络报告。

〔二〕相关定义。

1、输入性病例:感染地不在本地的病例。

发病前15天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南美等),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

2、本地感染病例:登革热病人发病前15天未离开过本地区〔以县区为单位〕,或未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感染地点属于本地。

3、登革热暴发: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校、自然村、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与以上登革热病例。

4、疫点:是指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能够造成周围人群感染的围。

主要是根据伊蚊活动距离,通常以病家或与病家相邻的假设干户、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划定半径100米之的空间围。

5、疫区:是指当发生登革热暴发或流行时,由于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的活动围可能引起疫情扩散的区域。

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乡镇划为疫区。

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登革热是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由伊蚊所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近年来此病在印尼、泰国、柬埔寨等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导致上万人感染和发病;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流动人口不断增加,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时有发生,伊蚊等登革热传播媒介大量存在,因此,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潜在威胁存在。

为了有效控制登革热的暴发流行和防止扩散蔓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社会稳定与发展,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全国登革热预案》,以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管理办法和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落实各项预防措施,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二、工作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依靠科学,资源整合;强化培训,平战结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登革热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领导小组下设疫情监测组、流调组、消杀组、检验组、宣教组,后勤保障组6个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统一协调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革热疫情及医疗救助的应急预防控制工作,对可能发生的登革热爆发流行和疫情蔓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1)疫情监测组主要职责:随时掌握疫情动态,确定疫情严重程度,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及时处理预警信息,及时接受和上报疫情信息。

(2)流调组主要职责:接到疫情报告后,按照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要求,迅速赶到疫点,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追溯可能的感染来源,开展传播途径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填写调查表,对流调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主动监测疫情,采集病人或可疑病人血清进行病原学监测,为开展下一步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3)消杀组主要职责:疫情发生时同流调组成员同时到达现场,根据消杀技术方案对疫点、疫区进行消毒和灭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6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指南一、应急控制启动条件(一)有登革热病例出现,并且发生登革热病例的核心区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5,警戒区≥10。

(二)当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20时,提示登革热暴发风险高。

(三)登革热疫情应急响应期间,市级联防联控机制对伊蚊控制措施可结合疫情防控形势相机调整。

二、社会动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一)按照政府组织、属地管理、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方针组织清除媒介伊蚊孳生地和成蚊控制。

(二)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例如印制登革热媒介卫生知识宣传册、宣传海报,利用手机短信、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向群众宣传关于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动员群众参与防蚊灭蚊。

三、防蚊措施(一)个人防护登革热疫区的居民和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裤,使用蚊虫驱避剂,按照产品说明上的使用剂量、频次涂抹于皮肤外露的部位,或在衣服上喷洒,避免被蚊虫叮咬。

(二)医院和家庭防护登革热发生地区的医院病房应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

家庭提倡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措施;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用卫生杀虫剂进行防蚊、灭蚊。

四、蚊虫孳生地处理组织发动相关部门和群众,在专业人员技术指导下,清除各类蚊虫孳生地。

(一)孳生地主要类型和种类家庭、单位、学校主要孳生地有:饮水缸、储水池或缸、花瓶、花盆等有用的功能性积水容器,闲置的瓶、罐、缸等无用积水容器、竹筒、树洞、汽车轮胎、楼房反墚及雨水沟、地下室集水井等。

外环境、公园等主要孳生地有:绿化带的塑料薄膜、废弃易拉罐、饭盒、塑料杯积水容器等,闲置或废弃的瓶、罐、缸等无用积水容器、废弃的汽车轮胎、市政管网的管井、竹筒、树洞、植物叶腋等。

(二)孳生地处理方法如下1.翻盆倒罐,清除闲置无用积水。

清除废弃的容器,暂时闲置未用的容器应当逐一翻转倒放。

2.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

清除绿化带和卫生死角的塑料薄膜、一次性塑料容器。

3.管理饮用水或功能性容器积水。

饮用水容器或功能性容器积水要求严密加盖,每5~7天换水1次,不能定期换水的可放养食蚊鱼等。

4.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每5~7天换水1次,冲洗植物根部,彻底洗刷容器内壁;大型莲花缸、池,可放养食蚊鱼等。

5.竹筒树洞的治理。

公园、学校、园林景点的竹筒、树洞要用灰沙等堵塞,或对留根的竹筒,采用“十”字砍刀法,使其有裂缝不再积水。

6.治理轮胎。

轮胎要求叠放整齐并存放在室内或避雨的场所,如要堆放室外,要用防雨布严密遮盖,不积雨水。

如不能有效遮盖,须对废弃轮胎进行打孔处理,防止积水。

对于不能清除积水的轮胎,可使用双硫磷等灭蚊幼剂处理。

7.对于其他不能清除的积水,例如密闭市政管网的管道井、地下室或地下车库的集水井,建筑工地积水等,采取投放长效灭蚊幼剂(附件6-1-1)控制蚊虫孳生。

在使用过程中,记录灭蚊幼剂的使用场所、使用剂量、处理前后的蚊幼密度,评价灭蚊效果。

五、成蚊杀灭成蚊杀灭的一般原则:1.选择国家正式登记的卫生杀虫剂等快速杀灭成蚊2.室外成蚊杀灭以超低容量喷雾为主要措施,配合对蚊虫栖息地(牲畜棚、绿化带等)的滞留喷洒。

3.室内成蚊杀灭以滞留喷洒为主要措施,重点场所在滞留喷洒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超低容量喷雾。

4.处理应从警戒区到核心区,由外到内按次序处理。

(一)超低容量喷雾当发生登革热疫情时,在核心区和警戒区的室内外使用超低容量喷雾机进行成蚊速杀。

1.超低容量喷雾机的选择超低容量喷雾机应包括车载超低容量喷雾机、便携式超低容量喷雾机、烟雾机。

其中超低容量喷雾机要求其雾滴VMD大于5微米,小于20微米。

喷雾器械的选择与环境相匹配。

车载超低容量喷雾机适合外环境大范围成蚊速杀;便携式超低容量适合室内蚊虫速杀,以及室外车辆进不去地方的成蚊速杀,是车载超低容量喷雾机的补充;烟雾机穿透力强,适合树林、竹林、灌木丛等植物比较密集的地方蚊虫速杀。

2.超低容量喷雾杀虫剂的剂型超低容量喷雾选择的杀虫剂剂型与器械相匹配,应选用水乳剂(EW)、乳油(EC)或超低容量制剂(UL)进行喷雾。

可湿性粉剂(WP)、悬浮剂(SC)、微囊剂(CS)和水分散颗粒剂(WG)制剂不适合超低容量喷雾。

常见的超低容量喷雾杀虫剂见附件1。

3.超低容量喷雾杀虫剂的使用参数超低容量喷雾须按照制造商推荐的稀释倍数和有效成份使用量进行喷洒。

4.超低容量喷雾时间超低容量喷雾的最佳时间是午后近黄昏时段,这时是蚊虫的活跃期,气象条件一般适合进行超低容量喷雾。

5.超低容量喷雾要求的气象条件超低容量喷雾要求风速1-4m/s,当风速超过4m/s时,不应进行室外超低容量喷雾。

超低容量喷雾喷雾时要求地面气流很小,或气流没有垂直运动, 或只是接近地表的气流有些流动。

6.超低容量喷雾设备的校准、维护和维修超低容量喷雾设备需要定期校准、维护和维修,专人负责,做到使用和维护的责权利统一。

车载超低容量喷雾机通常是运转25h以后、或在任何大的维护时、或超过1个月未使用时须进行喷雾的雾滴大小测量(测量方法见附件6-1-2),并进行设备校准(校准方法见附件6-1-3)。

7.处理频率和效果评价超低容量喷雾的处理频率,要根据控制效果调整喷药频率。

一般情况下,开始每2-3天处理1次,连续处理3-5次,此后根据蚊密度监测结果和疫情进展情况选择超低容量喷雾频次。

超低容量喷雾前后,采用GB/T23797中帐诱法或诱蚊灯法进行蚊密度调查,评价控制效果。

控制效果评价标准:成蚊密度下降的评价界点为80%,当密度下降率<80%时,说明处理效果不明显,需要加大处理频次或调整使用的杀虫剂类型。

(二)滞留喷洒当发生登革热疫情时,应对核心区以及医院等重点场所进行滞留喷洒。

1.喷洒重点部位在核心区范围内重要的蚊虫孳生栖息场所,如周围绿化带、阴凉场所,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差的绿化带、社区卫生死角,收治病人医院病房的纱门纱窗及周围环境等进行重点滞留喷洒。

2.滞留喷洒的喷雾器选择压缩喷雾器、机动泵式喷雾机、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或踏板式喷雾器,可根据拟处理面积的大小或高度选择单用或兼用。

3.杀虫药剂的选择原则选择高效、低毒,环境友好,靶标病媒生物敏感的杀虫剂。

应根据靶物体表面性质选择杀虫剂剂型:吸收表面,如灰质面、水泥面等可选用可湿性粉剂;半吸收表面,如漆面、木质面、壁纸面等可选用悬浮剂;不吸收面,如硅酸盐玻璃面、大理石面等或某些特定场所可选择乳油、微乳剂等。

可用于滞留喷洒的常用杀虫剂附件1,按照厂家说明剂量使用。

4.器械准备检查喷雾器或喷雾机部件应齐全,功能正常,安装正确;药箱内添加清水至正常使用允许容量,并加压到工作压力,试喷喷嘴是否雾化良好,且各连结处应无漏气漏液,喷嘴和开关阀门无滴水或堵塞;将喷嘴放入广口的计量容器(≥2L)内,在无泄漏的情况下,准确持续喷雾1min,计量喷头喷量,并记录。

试验重复3次以上,求其平均数作为该喷雾器或喷雾机喷头的喷量。

5.喷洒方法根据拟处理靶物体表面性质,按额定压力,喷雾至挂流,并准确计时,计算靶物体表面的吸水量。

喷洒人员的喷洒速度达到应用剂量,并与靶物体表面吸水量相匹配为宜。

6.处理频率和效果评价滞留喷洒可根据不同药物的性质确定处理频率。

但应结合气候、雨水等情况相机调整。

完成滞留喷洒工作后,每间隔一段时间采用GB/T23797中栖息蚊虫捕捉法进行控制效果调查,以评价控制效果。

控制效果评价标准:密度下降率的评价界点为70%,当密度下降率<70%时,说明处理效果不明显,需调整使用的杀虫剂类型再次处理。

(三)注意事项1.应事先告知居民杀虫剂的作用和保护效果,并按要求及时撤离工作区域。

将食物覆盖,移走宠物和观赏鱼类等。

移动、覆盖或搬出家具,便于墙面喷药。

施药结束应清洗施药器械,妥善保管。

2.操作者戴宽沿帽、橡胶手套、防护镜和防护面具,着长袖工作服,穿胶靴。

3.工作时间不抽烟、喝水、吃东西,药液溅到皮肤上时,应立即用肥皂或皮肤清洁剂和清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

4.工作结束后,用肥皂或其他洗涤用品、清水清洗暴露皮肤和防护服装。

5.配药或施药时,须用工具搅拌,严禁用手接触。

修理工具时,不许用嘴吹喷雾器的喷头。

6.施药人员每天实际操作时间不宜超过6小时。

施药时,如出现头痛、头昏、恶心或呕吐等症状,应立即离开现场,脱掉工作服,洗手、洗脸、漱口,在阴凉通风场所休息,必要时送医院诊治。

(四)其他杀灭成蚊方法在核心区、警戒区以及特殊场所可以使用杀虫剂处理门帘、纱窗等防蚊灭蚊。

室内外可以选择灭蚊灯等物理方式杀灭成蚊。

六、控制目标控制目标为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小于5。

如果25天内无新发病例,并且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在5以下时,可结束本次应急处理工作。

附件6-1推荐药剂、器具和防护设备表6-1-1至4分别给出了推荐使用的灭蚊幼剂、灭成蚊的杀虫剂、监测和施药器具名录以及防护设备名录。

表6-1-1推荐的灭蚊幼剂表6-1-2 推荐的灭成蚊杀虫剂表6-1-3 监测和施药器具备注:机动喷药器械要有专人校准、使用和维护。

表6-1-4 防护设备喷雾直径大小的测定(载玻片摆动技术采样法)用1m长棍子顶端附着的夹子夹住载玻片,工作人员站在一边,离喷嘴1-2m远,摆动载玻片使其在雾中通过。

通常同时采5份样品,至少有200个雾滴,在显微镜下观察。

将一个显微镜计数尺放置在目镜中,用放大的测微尺进行校准。

载玻片上由雾滴产生的小坑的直径通过比较标尺测出,可采用扩散因子进行转换,获得雾滴实际大小的值。

例如,氧化镁的扩散因子是0.86,当雾滴大小产生的小坑直径为10微米时,雾滴粒径大小为10×0.86=8.6(微米)。

超低容量喷雾器校准方法每一杀虫剂都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及生物学效力,杀虫剂制造商推荐不同剂量用于特殊的控制场所和靶标品种。

因此,必需对每一台机器针对特定杀虫剂进行校准以保证正确的杀虫剂喷洒量。

1.校准内容:在雾滴大小确定的情况下,喷雾器的流速、车辆行驶速度、有效喷幅和杀虫剂单位面积的使用剂量,决定喷雾效果的4个关键指标。

确定了其中3个指标,可以求其第4个指标,计算公式如下:A=B×C×D/600 (1)A.喷雾器的流速(L/min,每一单位时间机器的喷洒量)B.车辆行驶速度(km/h或步行速度或手持设备每一房屋/房间所需时间)C.有效喷幅(m,按照GB/T27781挂笼法来测试喷雾器的有效喷幅,车载超低容量喷雾器的有效喷雾大多为50-100米)D.每一制造商推荐的杀虫剂单位面积使用剂量(L/ha)。

2.室外施用(车载超低容量喷雾机)2.1一个50m轨迹间隔、车行速度12km/h,那么50×12000m/h就是每小时处理600000m2,相当于每分钟10000m2(1公顷)。

2.2如果杀虫剂标签上推荐用量为每公顷0.5升UL制剂,流率应当调节到每分钟喷洒0.5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