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5.药物:一般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防、治、诊断疾病的物质。
146.兴奋作用:使机体组织器官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的作用。
147.抑制作用:使机体组织器官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148.全身作用(也称吸收作用):指药物通过吸收入血液循环(或直接进入血管)并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后所产生的作用。
如:氢氯噻嗪的利尿作用。
149.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一定剂量下,因不同组织器官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使得药物对某些组织产生较明显的影响,而对其他组织影响轻微或不产生影响,此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150.防治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并对疾病产生防治效果的作用,包括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
151.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甚至严重危害的反应。
152.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选择性低是产生副作用的原因。
153.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在体内蓄积过多,或机体对药物过于敏感而引发的对机体组织器官的危害性反应。
154.极量:能产生最大效应而不引起中毒的剂量为极量。
155.治疗指数:半数有效量(ED50)与半数致死量(LD50)的比值。
一般治疗指数越大,药物安全性越大。
156.受体激动药:与受体有强的亲和力,同时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1≥α>0)。
158.受体阻断药:与受体有强的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的药物(α=0)。
158.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经生物膜转运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59.首关效应:口服给药后,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酶代谢灭活,
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60.肝肠循环:有些胆汁排泄的药物或结合性代谢产物,进入肠道后,重新以游离型药物被吸收入肝的过程。
161.生物利用度(F):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分量(百分比)。
162.表观分布容积(Vd):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平衡时,按体内药量和血浆药物浓度计算所得的该药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163.血浆药物消除半衰期(t 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164.一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单位时间内按恒定比例进行消除。
165.限速酶:细胞内许多代谢途径,均由一系列连续反应构成,而反应速度最慢的一步可控制全途径的总速度,称为限速步骤,催化此步骤的酶为限速酶。
大多数限速酶受配体调节,限速酶与配体结合后能引起构象改变,进而致使其催化活性改变。
166.同工酶:指催化相同的生化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甚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同工酶的变化有助于某些疾病的临床诊断,如血清中磷酸肌酸激酶(CP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同工酶检测,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167.酶原: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无活性中心或活性中心被掩盖,因此不表现酶活性。
这种无活性的前身物称为酶原。
从酶无活性状态转化成有活性的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如胃蛋白酶原在pH值1.5时可变成胃蛋白酶。
168.首关消除:某些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入门脉系统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先经受灭活代谢,使其进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该过程称为首关消除(亦称首关效应或第一关卡效应)。
普萘洛尔口服剂量比注射剂量大约高10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制剂首关消除较强。
口腔黏膜给药及直肠给药能避开首关消除
169.剂量:一般成人应用药物能产生治疗作用的一次平均用量。
170.阈剂量:应用药物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
171.治疗量:指药物的常用量,是临床常用的有效剂量范围。
一般为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量。
172.极量:指治疗量的最大限度,即安全用药的极限,超过极量就有可能发生中毒。
173.中毒量:超过极量,产生中毒症状的剂量。
174.致死量:超过中毒量,导致死亡的剂量。
175.治疗指数:治疗指数为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即LD50/ED50,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