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验证数学方法在小学教学中与运用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猜想—探索”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思考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猜想—探索”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思考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猜想—探索”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思考人教版新课标有人说,现在的数学教改是在爬坡,是行进在很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拐点上,我想,这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

所谓拐点,就是说可能向左走,也可能向右走;可能向上升,也可能向下坠,拐点上的人,面临着无数选择,拐点上的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正确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正确选择”本身就是一次有价值的突破。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选择”和“变化”更是一种成长的经历……面对“正确”,我们如何选择?我们在犹豫……也有人说,“没有一堂十全十美的课,也没有一堂一无是处的课”。

这句话鼓舞了我们,为我们选择“大胆的上出自己的课”提供了一种支撑。

因此,《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教学中,我选择了“猜想——探索”。

一、教学设计预设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猜测——探索”,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运用这一特征作出正确的判断。

2、在“猜测——验证”中,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3、在“猜测——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问题,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这一知识点对学生的思考方式是一个转折。

如何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再把学生的注意点从数的个位转移到各个数位的和上来;如何在给学生创设开放的空间的同时让他们少走弯路?基于这两个问题,教师通过教学素材的提供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让学生通过“大胆猜测——验证质疑——探索构建——运用延伸”的过程,品味数学的研究乐趣,感受教学的研究方法,享受数学的研究成果。

浅谈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妙用

浅谈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妙用

浅谈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妙用猜想是一种具有探究性质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推理和推测,以达到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和发现的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猜想作为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妙用角度进行探讨。

猜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展示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猜测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个答案。

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主动思考、探索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猜想,学生能够在思考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猜想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猜想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在做猜想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分析对问题的理解,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

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在解决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猜想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进行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和同学一起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共同探讨解题的路径和方法。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激发出更多的想法和想法,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还可以相互启发,共同学习,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妙用。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猜想的应用,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引导,激发学生进行猜想,使其在猜想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猜想验证的数学方法在小学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猜想验证的数学方法在小学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猜想验证的数学方法在小学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刘 剑(金岭镇中村完小 山东 招远 265400)【摘要】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

”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猜想验证;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主动探索 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

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和经验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

数学方法理论的创导者波利亚曾说,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

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重要。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猜想—验证”这一重要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

数学猜想并不是胡思乱想,基本思维模式是:问题—反复思考—联想—顿悟?—?提出猜想—验证结论。

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那么,教学中如何渗透猜想验证的思想方法呢?一、猜想是儿童认识的开始,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越清晰,就越能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知识。

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能揭示规律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动眼看,使学生在做一做、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猜想。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用故事情景引入,用猜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现实性。

试论“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周刊
������������������������������������������������������������������������������������������������������������������������������������������������������������������������������������������������������������������������������������������������������������������������������������������������������������������
试 论 “猜 想 ”在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中 的 运 用
陈 涛
摘 要: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不仅是科学 发 现 的 先 驱,也 是 解 决 问 题 的 重 要 手 段. 猜 想 教 学 在 数 学 教 学 中 的 应用,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操作、总结和模仿.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资料来推测新知识,并 验 证 猜 想 的 内 容. 学 生 的“猜 想 与 验 证” 学习方法可以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他们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灵活运 用 思 维 和 方 法,而 且 还 能 获 得 良 好 的 学 习 经 验 ,享 受 学 习 发 现 的 乐 趣 ,这 将 有 助 于 长 期 改 变 数 学 课 堂 教 学 .
主体性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体 现,通 过 调 动 学 生 学 习的主体性,进而能 够 有 效 调 动 学 生 学 习 的 积 极 性,从 而 有 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新课改不 断 推 行 下,应 满 足 新 课 改的需求,重视学 生 主 体 性 的 发 挥. 例 如,可 以 结 合 学 生 的 学习需求设计教学活动,将教学活动的作 用 最 大 程 度 地 发 挥 出来,在此过程中不 仅 可 以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同 时 也 能 够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论文第一部分: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一、研究背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我国小学数学教育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猜想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教学猜想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开展教学猜想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教师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问题提出1. 教学猜想的实践应用不足: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学猜想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导致教学猜想活动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教学猜想的指导与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师在进行教学猜想活动时,往往缺乏对学生猜想的引导和启发,评价体系也过于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能力水平。

3. 教学猜想的资源整合与利用不足:在现有教学资源中,关于教学猜想的内容和案例较为有限,教师难以找到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猜想素材,影响了教学猜想的效果。

4. 教学猜想的针对性不强:不同学段、不同学生个体在数学思维和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而现有的教学猜想活动往往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猜想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接下来,论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 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内涵与价值2. 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现状分析3. 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有效策略与方法4. 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评价体系构建5. 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资源整合与利用6. 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实证研究第二部分: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现状分析一、教学猜想的应用现状1. 教学猜想在课堂中的应用频率:目前,虽然教学猜想已被纳入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但在实际课堂中的应用频率并不高。

部分教师仅在公开课或特定教学活动中使用教学猜想,未能将其常态化。

巧用猜想验证法论文

巧用猜想验证法论文

巧妙运用猜想验证,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内容摘要】在数学教学实践,运用“猜想验证法”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猜想验证法”运用在数学教学的新课导入、知识探究、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各个环节。

【关键词】“猜想验证法”巧妙运用猜想验证,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同时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猜想,已成为学生当今学习数学的有效手段,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从学生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

数学猜想,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今天,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运用猜想验证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用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学活动中哪些地方可以运用猜想验证法猜想验证法可以运用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1、新课导入,点燃猜想在许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佳境。

如在“摸球游戏”一节的教学中:我先把球放到盒子里去,让学生目睹放进去了几个不同颜色的球,然后让学生猜:任意摸一个球,会摸到什么球?还可能摸到什么球?通过学生多次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对可能性的大小进行分析,然后追问:摸到什么球的可能性大。

还是让学生猜,但这次猜,学生根据刚才的游戏得出数据的分析,对这次摸到的结果就有了猜测的理论依据;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摸到什么球的可能性小。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猜想验证构建数学模型_数学论文_1.doc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猜想验证构建数学模型_数学论文_1.doc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猜想验证构建数学模型
_数学论文
通过让学生回顾整理推理过程,学生的动手操作转化成了动脑思考,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模型的同时巩固了数学模型。

三、解决问题,应用数模
应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模型的实际价值,体验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一进步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意识,是学生能够更积极的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节课,学生通过自主猜测、合作验证建立了正确的数学模型,不仅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应用数模解决实际问题时更是得心应手。

小学数学猜想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猜想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猜想教学论文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兴趣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进一步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

(1)课堂互动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如仅仅依靠讲解、示范等传统方法,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得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过分强调对知识结果的记忆,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1)题海战术:为了追求高分,部分教师采取题海战术,让学生大量做题,以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然而,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学生陷入机械记忆的怪圈,无法真正提升思维能力。

(2)缺乏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其内涵和外延,导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难以灵活运用。

(1)概念教学方式不当:部分教师在讲解概念时,未能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较为肤浅。

(2)缺乏实践操作:在概念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实际应用等方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导致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仅停留在字面上。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从培养目标出发,深入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小学数学论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猜想的方法

小学数学论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猜想的方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浙江台州市学院路小学(318000)梅玲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猜想,是发现新知识、创造新方法的一种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正确地引发学生的猜想,是教好数学这门学科的最佳方式。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曾大声疾呼:“让我们教猜想吧!”那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猜想的兴趣要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首先要创设有利于猜想的教学情境。

只有教师、学生处于相等的地位时,才能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教师则以讨论者的身份加入其中,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明晰模糊的认识,使他们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如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等,为学生的猜想、探究提供思维的载体,然后创设情境:“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先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的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用绳子量出圆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围成这个圆,如果不行,再量出三个、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

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个、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

我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长圆就越大,也就是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跳跃性思维,加快了知识形成的进程。

二、把握生成,创造学生猜想的空间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例谈》论文

《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例谈》论文

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例谈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和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建立在事实和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想。

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碰撞会激发智慧的火花,思维会有很大的跳跃性,提高数感,发展推理能力,锻炼数学思维。

纵观数学发展历史,很多著名的数学结论都是从猜想开始的。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发表独特见解,创新探索地学习数学。

【案例】在教学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刚出示了例1:“2.953保留两位小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一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生1:老师,是3.00。

生2:不,应该是2.95。

生3:我觉得应该是3.10……课堂气氛瞬即热烈起来了。

我本想让学生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迁移思考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但学生猜想的答案让我意识到,如果在这时我打断学生的争辩再按照原本的教学设计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于是我让不同意见的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猜想过程:“说说你是怎样想到这个答案呢?”生4:因为2.953接近3,所以2.953≈3,但因为要保留两位小数,所以根据小数的性质,2.953≈3.00。

生5:因为2.953要保留两位小数,所以我认为应该看小数部份的第三位,千分位上是3,不满5,要舍去,所以2.953≈2.95。

生6:因为2.953接近3,但是要保留两位小数,十分位和百分位上的数都满5了,要向前一位进1,所以2.953≈3.10。

听完发言后,我再让同学们根据他们的猜想过程,结合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去认真地思考、讨论,哪一个猜想的方法是正确的。

同学提出了不少的疑问:生7:要保留两位小数,为什么要把它们先看成整数呢?生8:运用四舍五入方法求整数近似数的时候,要看省略尾数左起的第一位。

那么求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应该看哪一位呢?……在同学的质疑和思辩中,学生们逐渐对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清晰起来了,其实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相似,要看省略尾数左起的第一位,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

“猜想-验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猜想-验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新校园XinXiaoYuan摘要:“猜想———验证”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本文归纳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验证”的四个途径,即在问题情境中感知(操作感知、创境感知),在观察分析中猜想(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个例启发),在举例、动手操作中验证,在引导中归纳。

关键词:小学数学;猜想;验证“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

”数学猜想并不是胡思乱想,基本思维模式是:问题情景—观察分析—提出猜想—验证结论—归纳总结。

一、在问题情景中感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越清晰,就越能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知识。

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能揭示规律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动眼看,使学生在做一做、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猜想。

1.操作感知如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中,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24张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然后用这24张纸片拼成尽可能多的长方形,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面积等数据填在记录表格中。

这样,通过拼、量、填、算、说,学生进一步初步感知了长方形的面积。

至此,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已是水到渠成。

2.创境感知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大猴上午吃3个桃子,下午吃4个桃子,小猴上午吃4个桃子,下午吃3个桃子。

大猴小猴谁吃得多?学生发现:大猴小猴吃的桃子的总数相等,即3+4=4+3。

学生观察等式左右两边的特点,初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二、在观察分析中猜想波利亚曾说过:“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

于是,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

”因此,在学生大量感知且形成丰富的表象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观察思考、分析推理,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相互交流讨论,形成合理的猜想。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猜想验证构建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猜想验证构建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猜想验证构建数学模型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猜想验证构建数学模型数学建模的过程是一个综合各种能力协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参与建模的过程中会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因此,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会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体验,并逐步树立学习自信心。

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材中《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体现建模思想的典型课例,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猜想、验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而完成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建模的过程,学生不仅从中感受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还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和主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一、仓假情境,提出问题小学数学中的法则、公式等都是一个数学模型,经生活原形上升为数学模型使学生通过建模形成数学模型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学中我总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创设各种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模型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地处黄河岸边,非常美丽,课件出示家乡美丽的风景图片,学生观看图片,发出惊讶的赞叹声。

师出示农民养虾图片这是农民伯伯干什么呢?生养虾。

师近几年黄河岸边的农民靠养虾致富,星罗棋布的养虾池也成为城市人观光旅游的景点。

看,两位农民伯伯正在虾池旁辛勤地劳作。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1 虾池有多少尾虾?2、分析问题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呢?生1 虾池的面积。

师求虾池的面积,就是求谁的面积?生2 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们学过吗?生没学过。

3、揭示课题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怎样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二、猜想验证,构建数模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猜想教学作用及应用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猜想教学作用及应用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猜想教学的作用及应用摘要:猜想是展开数学思维过程的重要方法,他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猜想,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数学思维,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数学猜想牛顿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猜想是数学的灵魂,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合理的猜想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大胆的数学猜想也是解决问题的源泉。

可见,在数学课堂中进行猜想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作为乡镇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猜想教学呢? 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让学生去大胆猜想,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体会。

一、猜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猜想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欲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都是被动的,没有自主学习的欲望,事实证明,当学生愿意自己去探索学习时,学习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猜想能力,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很快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思维活跃。

2猜想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正是由于很多学者,敢于猜想,敢于创新,不墨守成规,没有将自己的思维禁锢住,才解决了很多数学难题,比如哥德巴赫猜想。

在教学中运用猜想,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猜想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猜想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小学生大多充满好奇,热爱动手。

在这个时期教授数学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方法,比如又用小木棍自己学习加减法。

也可以用情景训练,比如模仿小学生去买东西,a身上有六块钱,同桌身上有三块钱,同桌让他去买四块钱的薯片,a自己想买三块钱的可乐,那么同桌需要向他借多少钱?如果借给同桌钱,自己够不够钱买可乐?等等,可以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

用现实中的状况举例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到有趣的同时,又能有现实感。

小学教学猜想实践(3篇)

小学教学猜想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学也在不断创新和探索。

本文以“小学教学猜想实践”为题,探讨如何在小学教学中运用猜想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猜想教学策略概述猜想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

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猜想和预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猜想教学实践案例分析1. 案例一:数学课堂中的猜想教学(1)教学背景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分数的加减法”。

在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2)教学过程①教师展示一个分数加法问题,让学生观察并猜想结果。

②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并记录结果。

③教师总结学生的猜想,引导学生分析猜想的合理性。

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⑤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效果通过猜想教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了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了实践能力。

2. 案例二:语文课堂中的猜想教学(1)教学背景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古诗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猜想。

(2)教学过程①教师展示一首古诗,让学生观察并猜想诗人的情感。

②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分析诗人的情感,并记录自己的猜想。

③教师总结学生的猜想,引导学生分析猜想的合理性。

④教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⑤布置作业,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具有特定情感的古诗。

(3)教学效果通过猜想教学,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古诗,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猜想教学实践总结1. 猜想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猜想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分析、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2. 猜想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猜想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数学猜想能力培养论文

小学生数学猜想能力培养论文

小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数学猜想。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猜想能力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指出:“数学的创造过程与其他任何知识的创造过程一样,在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得先猜测这个定理的内容,在完全做出详细证明之前,得先推测证明的思路,把观察到的结果加以综合、类比,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猜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数学理论产生的前提。

数学中那些精辟的结论、定理及巧妙的证法的得出,都离不开猜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数学猜想。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一、通过观察获得猜想观察是感知事物的窗户,是发现规律的渠道,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有意义的事实和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而获得猜想。

例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这节内容时,我给学生提供一组分数,让学生观察、试算后猜想:”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这个分数的哪些部分有关?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有关后,又让学生猜想,与分母有怎样的关系?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是奇数还是偶数有关,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是合数还是质数有关,也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所含有的质因数有关,学生经过一番讨论,举例验证,最后形成共识,这样的教学,充分展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通过比较归纳猜想归纳是一系列具体的事物概括出这类事物的一般属性或原理,归纳是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手段,是发现数学原理的途径。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提供几个代表性的事实,从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中寻找一般属性,通过归纳获得猜想。

有效利用猜想验证解决问题论文

有效利用猜想验证解决问题论文

有效利用猜想验证解决问题摘要:由于教师缺乏深入的思考,只是把“猜想与验证”当作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文中认为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猜想是没有价值的,因此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多问一问自己,学生对于新的知识了解哪些?哪些是学生应该知道的,哪些是学生还不知道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的哪些能力?教师不妨在教学前做一下知识与能力的前测,了解一下学生的学习起点。

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猜想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根据猜想的习惯。

关键词:猜想—验证;教学效率;数学思维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229-02在北师大教材中,“猜想与验证”是解决问题的四大策略之一。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时也经常采用让学生先猜想后再验证的教学思路,但是由于教师缺乏深入的思考,只是把“猜想与验证”当作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本文从一个典型案例说起,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当学生汇报出学习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后,教师立刻就让学生猜一猜:“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生1:“我猜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生2:“我也猜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师:“都猜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呀!”许多学生点头同意。

师:“谁还想来猜一猜?没关系,要敢于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十几秒的沉默后,生3:“老师,我猜1平方分米等于10平方厘米。

”生4:“我猜1平方分米等于1000平方厘米。

”生5:“我猜1平方分米等于10000平方厘米。

”老师接着说:“哟,同学们猜了这么多的结果,那到底谁猜的最准确呢?就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赶快验证一下吧!”学生进而投入到了验证之中。

二、听课后的疑问1、学生都猜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这说明了什么?2、学生的猜想五花八门,有的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这说明了什么?3、生3是班里学习极为优秀的学生,连她也猜错了,这又是为什么呢?课后调查的结果:带着上述问题,我进行了调查与了解,现将了解的情况总结如下:其实说同学们猜对了是不准确,因为他们在课前就已经知道了结果,全班有45名学生,有39名学生在猜想以前就知道了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数学猜想与发现论文

数学猜想与发现论文

数学猜想与发现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数学猜想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数学猜想与发现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猜想与发现论文篇一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许多人都喜欢数学。

原因不仅在于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的推理严密,判断准确,给人以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

但是,数学中的新发现大多数又都是从猜想、估计开始的。

所以说,数学与猜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下面简单地谈谈如何运用猜想解决数学问题,以便较快地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一、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不断探索、收获"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人,然而在很多课堂教学当中,尽管改进了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学生的学习还是离不开老师的设疑、启发、提问等引导。

少了这些引导,学生很难充分地拥有学习的主动地位。

一个学科只有大量的问题提出,才能使它永葆青春。

大自然往往把一些深刻的东西隐藏起来,只让人们见到表面或局部的现象,有时甚至只给一点暗示,只能从中得到部分的不完全的信息。

善于猜测的人,仅凭借部分的消息,加上经验、学识和想像,居然可以找出问题正确或近于正确的答案,使人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才华的表现。

大自然也是一部巨大的谜书,这些谜是永远猜不完的,猜出的越多,涌现的新谜也就越多。

科学家的任务是要发现自然之谜(相当于制谜)和猜出自然之谜,而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一位制谜高手。

数学课教学中,导入新课时教师如果能提出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就可以诱发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与老师引导上基本一致时,他们会感受到猜想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新知的探求中去。

数学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像,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和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建立在事实和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想。

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波利亚曾说:"在数学的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猜想验证的数学方法在小学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摘要】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

”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猜想验证;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主动探索conjecture validation of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elementary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liu jian【abstract】conjecture verification is an important mathematical way of thinking, as the dutch mathematics educators freudenthal said:“the real mathematicians often made ??with a variety of mathematical intuition conjecture, and then to be confirmed.” therefore,mathematics teaching ,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enetration of conjecture verify thinking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to explore and acquire mathematical knowledge.【key words】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conjecture verification; mathematical thinking; mathematicalknowledge; initiative to explore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

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和经验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

数学方法理论的创导者波利亚曾说,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

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重要。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猜想—验证”这一重要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

数学猜想并不是胡思乱想,基本思维模式是:问题—反复思考—联想—顿悟—提出猜想—验证结论。

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那么,教学中如何渗透猜想验证的思想方法呢?一、猜想是儿童认识的开始,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越清晰,就越能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知识。

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能揭示规律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动眼看,使学生在做一做、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猜想。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用故事情景引入,用猜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现实性。

采用学生自己亲自观察、操作,再分析怎样做的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我采用动画形式,出示一个老和尚做了三张同样大的大饼要分给三个小和尚,老和尚先把一张大饼平均分成四份,分给胖和尚一份,然后把第二张饼平均分成八份,分给瘦和尚二分,把第三张饼平均分成十六份,分给小和尚四份,当时我形象的给出了三个小和尚的表情,胖和尚满脸的不乐意,觉得老和尚偏心,给了自已一块,瘦和尚面无表情,认为自已二块,比胖和尚多,比小和尚少,很公平,而小和尚呢,则乐的笑哈哈,认为自已分的最多。

这时我就时适的引出问题,让学生们猜想,到底老和尚分的公平不公平呢?小和尚们为什么会有这些表情呢?这样做,学生一边听故事,一边会动脑思考,注意力很集中。

这两个开放式的问题,为学生拓展了更大的思维空间,摆脱了以往的“他们分得的饼一样多吗?”的单一思维方式的问题,使学生在阐述不同想法的过程中,激起层层涟漪,产生出急切的想获知结果的欲望。

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因此,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生有猜想公平的,还说不公平的,也有说不知道的……我给予学生猜想成功的愉悦体验:1、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

学生提出猜想很重要,虽然他们的猜想可能是经过反复思考、符合逻辑的,也可能是稚嫩无据的“异想天开”,或者是错误的、不完善的。

作为教师,对待学生的任何猜想始终要保持一条原则,即进行鼓励性评价,保护学生猜想的积极性。

教学中,允许学生提出多种“异议”,启发学生进行多向猜测、多向思考。

2、引导学生享受猜想的成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从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形象的分解、选择、加工和改造,大胆的猜想结论,再想办法来验证猜想。

经历“猜想、假定、确定”的过程,体验到“发现、创造”的喜悦。

二、我马上转入下一个环节,提出:猜测是不一定正确的,需要通过验证才能知道猜测是不是有道理,规律是否存在。

我们需要对以上的猜测进行验证。

你们准备如何进行验证?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验证,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的培养目标,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一般不要求作严格论证。

因此,对于学生的假设是否具有普遍性,可以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入手,提供足够的探索时空,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小组合作式的探索活动,亲身经历尝试、探索、验证过程,获得验证所学知识的能力。

我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

组1:我们组把16根小棒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有4根,就是14 。

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二份有4根,就是28 。

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4份也有4根,就是416 。

所以14 =28 =416 。

组2:我们组把16个小立方体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有4个,就是14 。

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二份有4个,就是28 。

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4份也有4个,就是416 。

所以14 =28 =416 。

组3:我们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是14 ,我们把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两份是28 ,我们再把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4份用416 表示,我们再把圆片的14 、28 、416 叠起来是一样大的,所以14 =28 =416 。

组4:我们组是这样验证的。

我们把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14 ,取另外一张再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两份是28 ,接着取另外一张继续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4份是416 ,然后也叠在一起,大小一样,所以我组也认为14 =28 =416 。

组5:我组与他们的验证方法都不一样,我们是计算的:14 =1÷4=0.25;28 =2÷8=0.25;416 =4÷16=0.25。

三个分数都等于0.25,所以14 =28 =416 。

组6:用正方形纸折……顾汝佐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学生学习数学是掌握前人创造的经验,而这种经验需要教师设计出一定的客观形式,通过相应的信号、信息载体,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发现、检验、实施,在头脑中构建经验结构。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数学教学应根据需要为学生模拟探究情境和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建构新知,提升数学素养。

此时的验证猜测活动应具有如下特点:1、学生在验证猜测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活动方向是明确的,保证探索活动有一定的效率。

2、学生在验证猜测活动中,不断地调整活动的途径和方案,朝着有利于自身需要的方向发展。

3、学生在验证猜测活动中,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为下一次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数学猜测是一种有根有据的合情推测。

小学生的猜测由于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随意性较大,需要教师的细心培养。

然而,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在抛出一个问题后,就不加引导地让学生无根据地“瞎猜”或信口开河地“乱猜”。

虽然学生们猜测的结论五花八门,但是离正确的答案相去甚远。

在实践教学中,我感到要引导学生猜测,教师须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的猜测是要以一定的认知基础为前提的,不然就起不了作用。

教师在引导学生猜测前要作好相应的知识复习和情境创设,这是学生猜测成败的关键。

2、学生进入状态后,教师就要给足时间,让学生猜透,让学生将所猜的都说出来,这有益于每个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以自由、宽容的思想去对待和处理学生猜出的各种答案。

因为,有时学生的回答会不得要领,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答案。

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猜测结果去引导启发,但不能包办代替,在学生猜透的基础上,还应该组织学生讨论,对各种回答进行对比分析,让他们的思想在相互的碰撞下产生新的火花,产生新的灵感。

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学生猜想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立即给予否定或提醒,而应适时引导学生举例验证,必要时教师可举出反例,让学生在验证中发现猜想错误,调整思考方向,重新提出假设。

3、验证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相互交流,达成共识。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准确地归纳概括出知识结论。

归纳时要引导学生深刻立理解结论的普遍性和结论中的每一句话。

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学生迅速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探索知识的线索和方法,无疑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和喜悦,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测—验证”,已经成为当今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猜测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测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