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历史的地理决定论》心得
中国古代地理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地理史读后感中国古代地理史是一本扣人心弦的巨作,让我对中国古代地理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享我对这本书的感悟。
首先,这本书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
通过详细描述中国古代的山川河流、气候和土地分布,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我看到了黄河流域的肥沃平原,长江的雄伟壮阔,以及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古代中国人民对于土地的利用和保护,使得这片土地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这让我深感敬佩,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其次,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对地理环境的智慧和勇气。
在古代,中国人民面临着各种极端的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地震等等。
然而,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自然灾害所击倒,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他们修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如大运河、灌溉系统等,有效地避免了洪水灾害和干旱带来的困扰。
他们也利用地理环境的特点,建设了众多的城市和农田,为古代中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古代人民根据地理环境的特点,形成了中国的农耕文化。
他们根据河流的周期性洪水来计算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利用黄土丰富的养分来耕作,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
地理环境还影响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山水之间的交通不便,使得古代中国形成了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组织形式。
而且,古代中国的山川地理和风水观念也深深地融入到建筑和城市规划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地理史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视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古代中国地理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使我受益匪浅。
我了解到他们通过实地考察、地图绘制和文献研究等多种方式,对古代地理环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天对古代中国地理环境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地理史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著作,让我对中国古代地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从中国地理看中国历史观后感作文

从中国地理看中国历史观后感作文《从中国地理看中国历史》观后感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最近看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节目,叫《从中国地理看中国历史》,看完之后,我有好多好多的想法想要和你们分享。
在这个节目里,我看到了我们国家有那么多不同的地方。
比如说,北方有大片大片的平原,那里的土地很宽广,能种出好多好多的粮食。
就像古代的时候,北方的人们依靠这些肥沃的土地发展农业,养活了好多人。
还有南方,有好多高山和河流。
古代的时候,南方的交通没有北方那么方便,但是南方有丰富的水资源,人们靠着水种水稻,还通过河流进行贸易。
节目里还讲了长城,它建在北方的山上,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国家。
古代的士兵们在长城上守卫,可勇敢啦!看了这个节目,我觉得我们的国家真的太神奇啦!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加在一起,就成了我们中国的历史。
我以后要多学习,了解更多关于我们国家的事情。
《从中国地理看中国历史》观后感小朋友们,我看了《从中国地理看中国历史》,这可太有意思啦!节目里说,中国的黄河可厉害啦!它就像一条巨龙,弯弯曲曲地穿过好多地方。
在古代,黄河边上的人们靠着黄河的水种地,慢慢地就有了很多村庄和城市。
但是黄河有时候也会发脾气,发大水淹没庄稼和房子。
不过,勇敢的古人想了很多办法来治理黄河。
还有长江,又长又宽。
长江两岸的风景美极了,古代的诗人还写了好多诗来赞美它呢。
长江也帮助人们运输货物,让不同地方的东西能互相交换。
我还知道了四川那里有很多山,路不好走。
可是古代的人们很聪明,他们在山上修了栈道,能让大家通过。
通过这个节目,我发现中国的地理和历史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我喜欢这样的节目,能让我学到好多知识。
你们要是没看,也快去看看吧!。
历史地理研究读后感

历史地理研究读后感《历史地理研究读后感之一》历史地理研究,咋一听,感觉是个超级高大上又有点神秘的领域。
以前我就觉得历史嘛,就是那些过去的事儿,地理呢,就是山川河流的分布。
可当我真正开始涉足历史地理研究相关的书籍后,哎呀,那可真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就拿我看的一本讲古代丝绸之路的书来说吧。
书中详细描述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变迁,那些曾经繁华的城镇,如今有些可能已经成为了沙漠中的遗迹。
这就像一场盛大的舞会过后,只剩下了空荡荡的舞池。
古代的商人、旅行者们,沿着这条蜿蜒的道路,带着丝绸、茶叶等特产,一路向西。
他们要穿越沙漠,那沙漠就像一个巨大的怪兽,随时准备吞噬掉那些不小心的人。
骆驼在沙漠里艰难地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就像是在和这个怪兽搏斗。
在这个研究中,我发现历史和地理就像是一对分不开的好兄弟。
历史影响着地理的发展,比如说战争、贸易等会改变城市的地理位置和规模。
地理呢,也制约着历史的进程,像高山、大河可能成为国家的边界,也会影响文化的传播。
这让我想起我自己出去旅游的经历。
我去了一个古老的小镇,那里的建筑风格很独特,街道弯弯绕绕的。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个小镇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商业驿站,因为靠近一条小河,水运方便,所以发展起来了。
这就跟历史地理研究里说的那些事儿差不多嘛。
不过呢,我也有一些疑惑。
在历史地理研究中,有些结论可能是根据有限的资料得出来的。
也许当时的考古发现还不够多,或者文献资料有缺失。
那这些结论会不会不准确呢?就像我们根据几块拼图碎片去想象整个拼图的样子,可能会有偏差。
但这也正是这个研究的魅力所在,随着新的发现不断出现,我们对历史地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
历史地理研究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它不仅仅是学者们的事儿,也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就像我在旅游的时候,如果了解了当地的历史地理背景,那看到的风景就不只是风景了,而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
《历史地理研究读后感之二》《历史地理研究》这东西,一开始我是真的有点“望而却步”。
读《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读《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在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久远又新近的学科。
说它久远,是因为从《尚书·禹贡》开始,到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开辟了一个传统——沿革地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
然而,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它只是其一部分,所以真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它不仅包括历史人文地理,还有历史自然地理以及地图编绘等方面。
从那以后,实现了由沿革地理到历史地理的转变,现代地理学为人类作出独特的贡献。
邹逸麟教授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是一本相当详尽的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它讲述了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变化与变迁。
在全书开头略为不足的是,它并没有去强调“中国”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应当指出,这里的“中国”并非指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而是历史上的中国,它的范围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范围,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
全书并不只局限于区域沿革地理,而是与自然地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上篇首先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变迁。
分气候和植被、水系、海岸线、沙漠四方面来讲述,每一方面都按照时间来分析。
总的来说,它是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选取几个地区进行剖析,然后加以总结,其实本来这样很好,因为由于资料缺乏等原因而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但其中的确存在着一个问题,先看几个例子,作者对于植被变迁选取的是华北平原、黄河中游地区、太行山区及晋北地区和豫鄂川陕交界区,水系变迁选取的是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海河和黄淮海平原湖沼,海岸线变迁选取的是辽东湾、渤海湾、苏北海岸、长江口和杭州湾,我并不是否认作者所选取的区域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但看看上面例子的无一例外是中原王朝严格控制的范围,那时看来的蛮夷地区一个都没有,没有珠江、没有岭南,也没有青藏地区,或许这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但的确不是个别现象,它造成的不仅是分析的不全面,更是反映在潜意识中所谓正统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分野存在,中原与江南等区域仍然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中国地理史读后感

中国地理史读后感中国地理史是一部关于中国地理演变的学术著作,作者通过详细的记述和深入的研究,展现了中国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以及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阅读完中国地理史后,我深感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迪。
中国地理史一开始就以远古时期的地理环境为切入点,揭示了中国古代人类最早的生活方式。
作者详细描绘了祖先们在黄土高原上生活、狩猎和耕种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部分揭示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和重要性,这种耕作文化对中国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还探讨了中国的河流和山脉对历史和文化的贡献。
长江和黄河作为中国两大母亲河,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区域。
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两条河流的河道变迁、泥沙淤积和洪水灾害的影响。
其中,黄河的泥沙淤积和洪水灾害频繁地改变了中国北方的地理环境,这对农田的耕作、居民的迁徙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国地理史还对中国古代的交通网络进行了剖析。
从古代的商道、丝绸之路到现代的铁路、高速公路,交通一直是连接中国各地的纽带。
该书对交通发展的历史演变和其对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思考起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另外,我在《中国地理史》中还学习到了关于地理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
作者详细介绍了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这些知识对于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解读地理现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读完《中国地理史》后,我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并对未来深入学习地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的来说,中国地理史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对中国地理环境和历史的深入了解。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和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地理史的作者通过系统的研究和精彩的叙述,将中国地理演变的历史脉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本书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读者,我深感受益匪浅。
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感悟

《中国历史地理》是一门知识性非常强的课程,内容极为丰富,涵盖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领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疆域、政区、古都、农业、工商业、人口、交通、文化、军事等分支;涉及的学科众多,包括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等。
历史地理学注定具有一定的交叉学科的特性。
课程的核心问题是人地关系,它以人地关系为枢纽,研究社会和历史文化在地理环境作用下的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的变迁。
自人类产生以来至当代以前这一“历史时期”,不仅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文环境也有重大改变。
“以大地山川为基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各具空间特征的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根据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产生了行政区划、都邑聚落、道路关隘、民风习俗,以及伴随这一切而出现的人口、物资流动。
所有历史时期形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不仅停留在过去时段,成为解读中国地理的基础,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天,成为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在学习《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时,我们可以系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的变迁,掌握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文化地理等的分布。
其中,我们通过对历史军事地理的了解和掌握,可以丰富他们的军事知识。
2.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的,而研究资料、时间又多是历史学的。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徐霞客游记》以及隋唐宋元时的地理总志、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等史学典籍,可以管中窥豹,提炼不同时代历史发展的特点;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在不同历史朝代的变迁过程,可以理清历史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发展脉络,在大脑中建构一部环境视角的中国历史。
3.有助于我们掌握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
中国历史地理读后感

中国历史地理读后感中国历史,作为华夏文明的源头,博大精深。
而地理,则承载着历史的痕迹与民族的命运。
读完中国历史地理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与地理的紧密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中国文化的塑造和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首先,中国历史地理的逐篇讲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从目录中可以看出,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不同的篇章,论述了不同时期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这种时间序列的叙述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以及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引导和影响。
例如,讲述了黄河、长江、长城等地理要素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揭示了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中国历史地理通过深入地挖掘地理背后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举例来说,书中提到了众多古代帝王修建的宫殿、园林和陵墓,这些建筑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各个朝代特定文化的表征。
通过对这些建筑的描述和分析,我得以窥见古代中国帝王思想与审美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传统文化的承传。
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中国历史地理读后感更为丰满。
另外,中国历史地理还充分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各个地区的差异和特点。
中国的地理环境多样,从北方的辽阔平原到南方的湿润丘陵,山川河流、气候土壤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文化也因此而异。
本书通过对各个地区地理特点的介绍,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中国各地历史发展的差异性,以及民族文化在地理环境中的多样性。
最后,中国历史地理还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历史地理资料和图片,丰富了读者对中国历史地理的了解。
书中的插图和地图不仅直观地展示了中国历史地理的分布和变迁,还提供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图像,使我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历史的魅力。
这些资料和图片的加入,提升了读者对中国历史地理的兴趣和阅读体验。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地理这本书通过对中国历史与地理的有机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多重层次的历史图景。
中国历史地理体会

中国历史地理体会自己硕士阶段的专业是历史地理,虽然如今我没有继续攻读下去,但依然对这个学科充满感情。
今天闲来无事,突然想聊一聊学习历史地理的一些初浅认识,不妥之处,还望读者多多指导。
历史地理之方法什么是历史地理,许多外行人往往会认为是历史+地理,其实自己当初也是这样主观想象的。
确实,历史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其与历史和地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但却绝非仅仅是历史与地理的简单相加,其研究对象根本说来,是要探讨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因此,对于历史地理的研究者来说,历史地理中最为基础的就是要“复原”过去地理环境及其变化的过程。
这一复原过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往往十分之难,在我看来,其实现在许多文章也仅仅停留于这一步骤之中。
毕竟,地理环境之变迁往往细微缓慢,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将目光放于长时段中进行考察。
然长时段中的变迁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可能的搜集大量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借鉴相关成果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读,这一过程相当繁琐复杂,一旦资料收集不全或解读有误,都将大大影响到对环境变迁过程的复原,而这一基础性工作将直接影响到结论的真实与客观。
老师上课时曾经将历史地理文章的写法归纳为A—B--C三大步骤,A即是对地理因素或现象的复原,B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变迁原因,最后一步即是在变迁原因的基础上寻找到新的方法、概念或是理论。
由其中不难看出,作为基础性的复原工作,却是最为关键之处,如无此步,所有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也只有将此步做好,才有可能在此之上进行合理的分析,得出切实可行的结论,真正实现学术创新。
所谓踏踏实实进行学术研究,这一复原工作至关重要。
历史地理之地理环境历史地理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规律的学科,因此,对于地理环境概念的掌握与理解就显得尤为关键,这也是一门学科所限定其研究对象的基本范畴。
何为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即我们所熟悉的自然界,例如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生物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体会

中国历史地理体会初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实施素养教育的一次尝试。
地理学科的新课程改革从教材、课程标准、教学评价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大胆的变化。
经过两天的培训,我对新的初中地理课程改革有了一些阅历和阅历,也发觉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缺乏。
一、教材的变化和教材的落后(一)教材变更今年初一地理教材与往年发生了特别明显的变化,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1.取消了课本中关键内容的总结新教科书取消了旧版本每章关键内容的文本表达。
在旧教科书中,更简单把握,在新教科书中,学生需要自己总结和总结。
这种变化无疑是一种大胆而冒险的尝试,其目的应当是加强学生的阅读和归纳力量,培育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盼望学生能通过课堂自主学习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
但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学生无论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课堂理解力量、学习根底都无法到达新教材设计的初衷,加上地理学科的地位,这种变化增加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负担。
2、取消了一些根本学问的铺垫在旧教材中,每个章节的第一节课文都会对本单元所要用到的根底学问先进展学习,再引出更深层次的内容,做到循序渐进,由简而难,例如:旧教材《世界的海陆分布》中的比拟。
新教材中则取消了这些根底学问的铺垫,这种内容上难度的突然增加使得学生无法适应学习这么抽象的内容,他们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补充旧教材中的根底学问,才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把握,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和学生课堂的学习量。
3、案例、活动的增加相对于旧教材而言,案例和活动的大量添加则是一个创新之处。
新教材更加注意了学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案例,加深学生对学问的理解,更加直观、生动。
另外,个别活动的问题设计不科学,有些问法太简洁。
(二)练习与课改的不同步任何一次教学改革都必需有相应的帮助措施,这次进展的新课改对于教材的转变只能说差强人意,但是练习和配套的地理图册则没有任何的转变。
其中所采纳到的图片、例题可以说和往年没有不同,没有表达出新课改的精神,问法还是老一套。
历史地理研究读后感

历史地理研究读后感读历史地理方面的研究著作,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之旅,而且这场旅行充满了惊喜、困惑,还有那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的“原来如此”时刻。
我以前觉得历史嘛,就是那些干巴巴的年份、事件和人名,地理呢,就是地图上的山川河流、城市坐标。
但当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好家伙,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魔法盒子。
就拿古代的丝绸之路来说吧。
从历史的角度看,那是不同文明交流的伟大通道,商人们牵着骆驼,驮着丝绸、香料、瓷器,在大漠里跋涉。
但从地理角度一分析,你就会发现这路线选得太有讲究了。
它要绕过那些高山峻岭,穿过水源相对充足的绿洲,而且还得考虑不同地区的气候。
比如说,有些路段必须在某个季节通过,不然就得被沙暴或者严寒给困住。
这就像是大自然在丝绸之路上设置了一道道关卡,而人类就巧妙地在这关卡之间穿梭,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一条闪闪发光的贸易纽带。
再看看古代城市的选址。
那些繁华的古都,像长安(现在的西安)、洛阳之类的。
历史书上说它们是政治、经济中心,可这背后的地理因素那也是相当重要。
它们大多位于平原地带,土地肥沃,适合耕种,能养活好多好多的人口。
附近还有河流经过,这水源不仅能供人饮用、灌溉农田,还能方便交通运输。
这就好比是大自然母亲给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开局,然后人类在这个基础上添砖加瓦,发展出灿烂的文明。
这历史地理研究有时候也像个调皮的小精灵,会给你出很多难题。
比如说,有些古代的地名现在完全变了样,或者有些曾经繁华的地方现在成了一片废墟。
你得像个侦探一样,从古籍里、从考古发现里一点一点地寻找线索,拼凑出当时的样子。
这就好比在玩拼图,可这拼图的碎片还七零八落,散落在各个角落里,要把它们找齐可不容易。
但是当你费了好大劲儿,终于弄明白一个历史地理现象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像解开了一道超级复杂的谜题。
比如说,弄清楚了某个少数民族的迁徙路线,你会发现这背后是气候的变化、战争的影响、资源的争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历史地理学》书评

《中国历史地理学》书评摘要本文试图对蓝勇先生编写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做一些浅评。
从该书的创作背景、贡献、结构编排、内容安排、学术性、教材特性等方面着手分析,并与同类书籍作一些比较。
蓝勇先生所著《中国历史地理学》结构清晰,内容全面,既是一部学术专著,又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良好教材。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结构清晰,内容全面正文拜读了蓝勇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部著作,并且有幸把它作为我们中国历史地理课的教材,听宋老师深入浅出的讲授,真是受益良多!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学科。
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长期以来有很大争议,目前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史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二是把历史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即地理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现代历史地理学在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后,逐渐向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发展。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的20年间,历史地理学在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在地理环境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影响、中国文明产生的地理因素、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大趋势变化的影响方面、中国北方农业经济的衰退和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地理环境对于政治发展变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差异的影响、历史时期的农业制度、人地关系理论等方面成就引人注目。
蓝勇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和地方史的教学和研究,著作等身,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历史地理》、《史学理论研究》、《文物》、《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0篇。
这部《中国历史地理学》既是中国历史地理通论方面的一部专著又是教材。
从全书结构编排来看,全书分为十六章,以空间顺序横向铺陈中国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每章分为若干节,以时间顺序纵向分析中国各个时期的各种地理环境。
采用了分类纵述,由古及今的体例。
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感悟

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感悟《中国历史地理》是一门知识性非常强的课程,内容极为丰富,涵盖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领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疆域、政区、古都、农业、工商业、人口、交通、文化、军事等分支;涉及的学科众多,包括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等。
历史地理学注定具有一定的交叉学科的特性。
课程的核心问题是人地关系,它以人地关系为枢纽,研究社会和历史文化在地理环境作用下的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的变迁。
自人类产生以来至当代以前这一“历史时期”,不仅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文环境也有重大改变。
“以大地山川为基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各具空间特征的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根据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产生了行政区划、都邑聚落、道路关隘、民风习俗,以及伴随这一切而出现的人口、物资流动。
所有历史时期形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不仅停留在过去时段,成为解读中国地理的基础,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天,成为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在学习《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时,我们可以系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的变迁,掌握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文化地理等的分布。
其中,我们通过对历史军事地理的了解和掌握,可以丰富他们的军事知识。
2.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的,而研究资料、时间又多是历史学的。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徐霞客游记》以及隋唐宋元时的地理总志、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等史学典籍,可以管中窥豹,提炼不同时代历史发展的特点;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在不同历史朝代的变迁过程,可以理清历史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发展脉络,在大脑中建构一部环境视角的中国历史。
3.有助于我们掌握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 读后感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读后感通过阅读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资料,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既有多元的地理环境,又有多样的文化风貌,这使得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成为一个无穷无尽的探索领域。
首先,中国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历史。
中国地大物博,南北长,东西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地形地貌,这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比如,中国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两条重要的河流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农业资源,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
而高山、大海、河流等地形地貌的存在,既为中国的古代文化和艺术提供了灵感,也为中国的人文景观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其次,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展现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多元的文化风貌。
中国地域辽阔,地域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各个地方有着不同的历史经验和文化特点。
举例来说,北方的草原给予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养成了独特的草原文化;而南方的水乡、山水之间的优美风景融入了江南文化的特点。
同时,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政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华夏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国具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如汉族、蒙古族、藏族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
最后,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学习,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中国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感到由衷的骄傲。
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是一个庞大而宝贵的遗产,它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份宝贵的遗产,并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是一个广阔而深奥的话题,通过对其的学习和了解,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中国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其历史,而历史又孕育了多元的文化风貌。
这令我倍感自豪,同时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读书报告

我国历史地理概述作者:邹逸麟读书报告1.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地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历史发展。
在我国历史地理概述一书中,作者邹逸麟从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我国地理的特点、我国历史与地理、地理条件与历史事件等多个角度对我国历史地理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探讨。
2.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貌复杂多样的国家,而这些地理特点直接影响了我国历史的发展。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我国地理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地势、气候、水文、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并指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
3.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我国的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
我国的东部地区地势平坦,适宜农业生产,因此这一地区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同时也是政治、经济中心。
而西部的地形崎岖,气候条件恶劣,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
这些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我国历史上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4. 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我国历史与地理的内在通联。
地理条件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我国历史上的南北分治、统一和分裂、文明的传播和融合等重大事件。
通过深入挖掘我国历史与地理的内在通联,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脉络。
5. 书中还对地理条件与历史事件进行了具体分析。
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地理数据,说明了地理条件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比如黄河的泛滥导致了华夏文明的诞生,长江的流域孕育了长江文明,西部的气候条件限制了西部地区的发展等等。
6. 在对我国历史地理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后,作者最终得出了我国历史地理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的结论。
我国历史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直接塑造了我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
这种深刻的认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现象和社会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7. 总的来看,我国历史地理概述一书以其严谨的分析、深刻的观点和丰富的实证材料,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历史地理的各个方面,对于了解我国的历史演变、认识我国的历史现实和研究我国的历史规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历史地理》读后感1500字

《中国历史地理》读后感15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中国历史地理》读后感1500字作为一名地理人,最近有在看《中国地名大会》,看后感觉一些地理知识自己还是很有欠缺的,于是把蓝勇编的《中国历史地理》仔细的看了一遍,看后还是很有收获的。
历史地理学心得见解

历史地理学心得见解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的学科。
它涵盖了一系列的主题,包括世界史、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对历史文献、地理资料、考古资料和人类学资料的分析。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并为我们提供有关人类历史的重要信息。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人类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是如何演化的,以及人类在不同时期的文明发展情况。
这对于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历史地理学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现状。
通过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并为我们提供有关这些国家和地区未来发展的建议。
总的来说,历史地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和重要的学科。
通过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并为我们提供有关当前世界
的重要信息。
此外,历史地理学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政治、经济和地理现状,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在学习历史地理学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结果可能会受到观察者偏见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进行历史地理学研究时,需要保持谨慎和客观,并努力避免偏见的影响。
在总结历史地理学的心得见解时,我们不仅要认真分析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还要注意对研究结果的客观分析和评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准确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为我们提供有关当前世界的重要信息。
中国历史地理决定论的探讨

中国历史地理决定论的探讨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地理与社会因素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地理因素在历史上扮演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观点被称为“中国历史地理决定论”,即中国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历史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该观点进行探讨,并评估其准确性和适用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历史地理决定论并不是一个新的观点。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和荷马就开始关注地理和历史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随着理学和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地理决定论也逐渐被接受。
其中,最为著名的学者是钱穆。
他在《中国历史地理原稿》中阐述了历史地理决定论,并称之为“中华民族特殊的历史经验”。
那么,历史地理决定论到底是什么?它指的是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变迁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观点。
就中国来说,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挑战,例如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
同时,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也为中国提供了很多机会,例如农业和贸易的发展。
从史前时期开始,中国的地理环境就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的九河流域方便了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同时,长江流域的湖广平原和扬子江中下游地区也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这些地区的肥沃土地、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构成了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基础。
总体来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文明,而中国的农业文明往往与水文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
与其他许多文明相比,中国的自然环境非常复杂多变,而这种复杂的自然环境对于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农业之外,中国的地理环境还对其他领域产生了影响。
例如,黄河流域的地理条件不利于铁路和公路的建设,这就导致了中国在交通运输方面的相对滞后。
再如,南方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台风和洪涝灾害的困扰,这也使得南方地区在现代化建设方面相对较慢。
然而,历史地理决定论并不是一个完整、封闭的理论。
一些学者认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因素在中国的历史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史的地理密码读后感

中国历史的地理密码读后感这本书一开篇就把我给吸引住了。
以前我看历史书,都是在看那些英雄豪杰的故事,什么朝代更替啊,政治斗争啊。
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原来地理在历史的发展中起着这么大的作用。
比如说吧,为什么古代的都城大多在北方呢?这可不是那些皇帝老儿随便拍拍脑袋就决定的事儿。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交通方便,而且很多地方土壤肥沃,种粮食产量高,能养活好多人呢。
这样一来,有了充足的粮食,就能够养活大量的军队和官员,国家就容易稳定下来。
再看看那些古代的战争,原来跟地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像诸葛亮六出祁山,那可不是他闲得没事干,在祁山那块地方,地势险峻,只要占据了有利地形,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可惜啊,有时候天不遂人愿,地理条件虽然重要,但也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
我就想啊,要是当时的诸葛亮能有现代的卫星地图啥的,说不定历史就要改写了呢,哈哈。
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
南方和北方那可真是不一样,从饮食习惯到风俗习惯,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爱吃米饭,这背后其实也有地理的因素。
北方适合种小麦,南方的水田更适合种水稻。
而且南方因为河流众多,交通更依赖水路,所以南方的城镇大多是依水而建。
这就像我们去旅游的时候看到的那些江南水乡,小船在河道里穿梭,两岸是古色古香的房子,真是美极了。
这种地理环境孕育出的文化也是特别的细腻、婉约,和北方那种大气、豪爽的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关于边疆地区的描述。
边疆地区就像是中国这个大家庭的守门员,它们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方式。
比如说西域,那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各种文化、商品在那里交汇融合,像一个大熔炉一样。
因为它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要道上,所以那里的人见过各种各样的新奇玩意儿,思想也更加开放多元。
这让我不禁感叹,地理就像是一个无形的手,推动着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历史的眼光都变了。
以前觉得历史就是一堆干巴巴的事件,现在才明白,原来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和它发生的地方有着这么紧密的联系。
中国历史地理读书报告

从儒学角度看人与自然关系——《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一、摘要:二十一世纪,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而环境问题作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有愈加紧迫的趋势。
因此在寻求环保思想的过程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似乎显得更合理与有效。
因为这些古老的文化人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强调辩证思维的作用,这样,处于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就开始在古老的东方文化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儒家环境意识再次被重视起来。
二、关键词:儒学、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三、正文:1.关于本书:书名《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作者:张云飞出版单位: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内容简介:本书主要从儒学角度来谈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首先分析了儒家环境意识的历史源头,从生态学、早期自然保护以及生态农业方面来说明儒家的环保思想古已有之,贯穿于儒家思想而渗透于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
其生态保护思想丰富而广泛:有“草木零落,再入山林”的保护山林资源的思想、“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保护动物资源的思想、“往来井井,涣其群吉”的保护水源的思想、“得地则生,失地则死”的保护土地资源的思想。
从哲学层面来看,儒学主要以“天人合一”思想作为其环境意识,在现代环境问题的形势下,“天人合一”显示出了巨大的生态价值,表达着儒家对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和追求。
儒家的伦理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生态伦理学的出现则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价值导向,可培养和塑造人们良好的道德风尚。
2.心得体会:环境问题并没有因人们对其探索的久远而得以在理论上澄明。
理论探索的困难并不是人们热爱与追求智慧的挡路石,而是人们继续前行的激励石。
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激起人们无限的兴趣。
由于环境问题最初在西方产生,面对西方社会这种“文明病”,有一些西方人士就对处于现代水平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怀疑,认为正是西方文化所具有的那种外显倾向和机械论思维方式才造成了人对自然的盲目征服,最终造成了环境问题。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则显得合理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历史的地理决定论》心得
左红
单一结构的社会有大惰性,往往导致停滞不前。
对峙的战争、多元化的政治经济力量与多样性的思想文化并存、交流、碰撞,才会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端,东边是浩瀚的太平洋,西端是辽阔的亚洲大陆。
亚洲地理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一系列巨大的高山。
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南,由北支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南支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包围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成为中国西向陆地交通的巨大屏障;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继续向东南延伸,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一系列巨大的山脉,一直延伸到中南半岛,又将中国与印度和西亚之前隔离开来。
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北,天山、阿尔泰山、外兴安岭横亘在蒙古高原外围,成为中国西北和北方的一道天然长城。
这两条由帕米尔高原分别向东南和东北延伸的巨大山系,构成了封闭中国的骨架,造成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困难。
中国地域自成一个地理单元。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穿行于半个中国的土地,流经国内自然地理环境最好的地带,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又使得能提供水运。
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周边地区向内陆发展比向外围发展要容易得多。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有很多差异。
地理条件的多样化,造成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除了草原地带的其他少数民族不与土地区域以外,江淮以南的广大地区,比之黄河流域,内部存在着大得多的差异性。
由于地形地貌上的分割,形成许多易于独立的区域。
历史上北方易形成统一政权,南方多成为割据状态。
周代非常明确的规定同姓不能通婚,必须与外姓通婚。
齐国靠海边,有丰富的鱼类和盐资源。
燕国地处华北平原北段,有良好的水利资源条件,适宜发展农业。
赵国在山西省的中、东北部,河北的东南部。
从赵国的北部到燕国,成为日后农牧对峙、冲突最频繁的地区。
楚国在汉水流域发展,从长江以北的汉中、湖北西东到淮河的南北和苏北为西楚;湖南的中部和北部,江西的北部,为南楚;苏南浙北为东楚。
秦国在关中,有山东各国的先进文化滋养自己,又可以排斥山东旧贵族势力的束缚,它拥有富饶的四川,关中还有陇西,最重要的是四川地区兴起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使它成为富庶区域。
春秋以前,由于社会生产力低,没有开垦的土地占有极大部分,农业居民区还分散、彼此孤立。
在各区间,交通不便,各个农业区的联系并不紧密,经济只能是区域经济,政治也只能是领主政治。
生产力的进步,区域持续发展,扩大了稻、粱、麦、黍、菽、稷、桑等农作物的种植,普及于黄河流域,促进共同生活方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的小生产方式首先在黄河流域得以普遍的确立。
黄河流域之所以能够率先崛起,一个原因是在早先生产水平还很低时,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更适合于早期原始农业的发展。
简陋的工具与极易耕耘的黄土地结合而有较高的生产力。
人口增殖的
压力和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使得黄河流域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农业
的兴起。
长江中下游,人烟稀少,自然食物丰富,生存不成问题,所以不再有进一步工作的压力和动力。
黄河流域遭遇的挑战,与同时具有的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结合在一起,使人们对挑战的回应成为文明进步的真正动力。
历代王朝更迭,必然曾经过一番中原的争夺,结果是得到中原的人得到了天下。
这种地理意识,包含了一个政权的合法性,这种意识在历史进程中演变为一种正统观点,就是以中原为中心,共同构成“天下”的政治观点和理想,成为中国人世界观核心。
以统一为常态。
中央政权在黄河流域,以此为中心,地方政治的合法性主要来源于中央对地方权力的授予。
后来变为一种抽象观点,认为中国必须有一个权利主体,地方政权必须与中央政治发生权力的授予关系。
汉高祖战胜项羽,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中的有力支援。
关中的这种经济优势,加上易守难攻的地形,使之具备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牢固控制中国的态势。
三国初,南北朝前,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宋王朝南渡等四个时期,每一次中原人口从南方过来,给南方发展以契机。
三国时长江流域经济文化获得了大发展,但规模和水平尚不足以与黄河流域比,它决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可能长久。
元朝前,长江天险的阻隔有效地阻止了战火向南方延续。
通过兴修水利,开辟出了稻田、湖田、陆田,南方农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的耕作方法。
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先是强化了南
北对峙的力量,然后因为经济文化下形态一致并得以更多的交流而增大了南北政治统一的向心力。
民族的对抗也是如此,先是使民族间的界限鲜明化,然后以冲突和交叉而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少数民族因人口数量和文化程度处于劣势而最终融入了汉族社会,自身作为一个民族不再存在;而汉族在内乱和外侵下,一体化不断加强。
唐时少数民族同汉族融合使得帝国呈现出一种开放豁达,从容恢宏的气象,当时隋和唐朝的皇室都是鲜卑化的汉族,有少数民族的血统。
血统的混合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流。
充实了汉族较弱的体质,少数民族女子地位较高,减轻了汉族的男权专制,所以武则天能够成为唯一的女皇。
宋太祖是绝对化专制中央集权的创始者。
南方等经济,在以农业为主的时代,有相当的自给自足性质,所以割据者可以凭借一个区域,成立一个政权。
宋人南向转移,标志着以东南地区为标志的南方,取代黄河流域成为中国经济的重点。
唐中央政府的开支和粮食的供应主要来源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生态的破坏,开始于秦朝和汉朝。
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农业耕种方式在这个地区得到了普及。
统治者所有的建筑工程,需要大批木材,多出自此山区,森林受到了剧烈的破坏。
当时不可能意识到需要保护水土,植被的破坏,使土壤受干旱多风的影响,为水土流失提供了条件。
黄河河道中的泥沙量显著增加后,黄河的水患日益严重。
农牧文化的冲突与融汇,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政治格局的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游牧民族不能自给自足,畜牧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
其所必需的粮食、布和其他手工业品,都必须由外面供给。
由于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游牧民族发展遇到很大的困难,于是汉族的农业耕种的经济发达成为吸引。
因为民族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常常不能诉诸武力。
一般而言,精耕细作的农业和作为家庭副业的饲养业与手工业,其所表现的文化与文明,比畜牧业的民族高,但是汉族的体质弱,军事骑射战斗能力差,因此在冷兵器时代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出现了农业区域经济文化先进而军事上落后,反之游牧民族经济文化上落后而军事上占上风的。
政治中心转到北京和经济中心南移,导致中国政治和经济分离。
南方具有经济优势,北方具有军事优势,中原则具有政治优势。
中原和南方与北方的对峙属于农牧的对峙。
南方和中原与北部的对峙属于政治和经济的分离。
汉族的来源和形成特点,使它对血统的种族观念很淡泊,而强调文化上的认同,因为汉族本来就是由很多民族融合而成的。
农耕民族的经济文化优势与游牧民族的政治军事优势相结合,是大一统中国的基本力量。
由于没有文化,中国农民的宿命论思想很严重,逆来顺受为当然,寄托于泛神论的神和开明的君主,成专制政治的不自觉的支持
者。
只要有相当数量上处于类似状态的农民存在,专制主义就有它的土壤和社会基础。
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的问题在于对道统的执着和对功名的执着。
在中国,道统是士大夫的理想,也是他们的饭碗。
宰相废除,使皇权专制统治得到了进一步地强化。
中华民族处于主动地位时,包容的政策就成为主导,而处于被动地位时,则更强调民族区分。
西方对中国冲击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它比历史上游牧民族要强大得多,而且西方民族国家是一个经济文化全部超越传统中国。
于是农牧对峙为农工对峙的格局所替代。
1281年,忽必烈令十几万大军攻日本,遭遇暴风雨而全军覆灭,蒙古帝国的扩张终止于海洋。
西欧处于前资本主义社会时,与古代中国有两个显著的不同之处,一是始终保持着一种既有农业耕作又有畜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个是长期处于列国分治的状态。
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近代中国民族整体意识的觉醒,是以改变传统力量对比为前提的。
在火器代替了冷兵器唱主角的时代,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与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往往是统一的。
采用西方文化面貌出现的太平天国的冲击,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汉族和满族之间的统一性,比起种族意义上的汉族和满族之间的差异要
重要得多。
这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太平天国不能够吸引和争取士大夫阶层的人士和知识分子参加到其队伍中间来。
中国范围内各民族相对于世界其他民族而产生中华民族的概念一样,中国也是对于外国而产生的概念。
军阀割据,对其后中国的政治方向和文化产生的巨大的负面影响。
最为严重的后果是人们对于西方民主政治的这些要素失去了信心,反过来成为集权政治与专制政治的理由。
在中国,农业耕作的封建文化在周边区域中,始终处于先进水平和优势地位,缺乏外部竞争的刺激。
周期性的改朝换代和农牧对峙导致的动乱和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和人民生活,使得社会生产力不能持续发展;而每一次新建立朝代,恢复经济的同时,也在恢复旧的生产关系。
少数民族的游牧政权进入中原,将落后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带入中原。
封建制社会内部政治对经济的严密控制,使得一切与传统经济违背的因素受到极大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