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历史的地理决定论》心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历史的地理决定论》心得

左红

单一结构的社会有大惰性,往往导致停滞不前。对峙的战争、多元化的政治经济力量与多样性的思想文化并存、交流、碰撞,才会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端,东边是浩瀚的太平洋,西端是辽阔的亚洲大陆。亚洲地理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一系列巨大的高山。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南,由北支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南支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包围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成为中国西向陆地交通的巨大屏障;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继续向东南延伸,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一系列巨大的山脉,一直延伸到中南半岛,又将中国与印度和西亚之前隔离开来。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北,天山、阿尔泰山、外兴安岭横亘在蒙古高原外围,成为中国西北和北方的一道天然长城。这两条由帕米尔高原分别向东南和东北延伸的巨大山系,构成了封闭中国的骨架,造成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困难。中国地域自成一个地理单元。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穿行于半个中国的土地,流经国内自然地理环境最好的地带,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又使得能提供水运。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周边地区向内陆发展比向外围发展要容易得多。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有很多差异。地理条件的多样化,造成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除了草原地带的其他少数民族不与土地区域以外,江淮以南的广大地区,比之黄河流域,内部存在着大得多的差异性。由于地形地貌上的分割,形成许多易于独立的区域。历史上北方易形成统一政权,南方多成为割据状态。

周代非常明确的规定同姓不能通婚,必须与外姓通婚。齐国靠海边,有丰富的鱼类和盐资源。燕国地处华北平原北段,有良好的水利资源条件,适宜发展农业。赵国在山西省的中、东北部,河北的东南部。从赵国的北部到燕国,成为日后农牧对峙、冲突最频繁的地区。楚国在汉水流域发展,从长江以北的汉中、湖北西东到淮河的南北和苏北为西楚;湖南的中部和北部,江西的北部,为南楚;苏南浙北为东楚。秦国在关中,有山东各国的先进文化滋养自己,又可以排斥山东旧贵族势力的束缚,它拥有富饶的四川,关中还有陇西,最重要的是四川地区兴起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使它成为富庶区域。

春秋以前,由于社会生产力低,没有开垦的土地占有极大部分,农业居民区还分散、彼此孤立。在各区间,交通不便,各个农业区的联系并不紧密,经济只能是区域经济,政治也只能是领主政治。生产力的进步,区域持续发展,扩大了稻、粱、麦、黍、菽、稷、桑等农作物的种植,普及于黄河流域,促进共同生活方式的形成。精耕细作的小生产方式首先在黄河流域得以普遍的确立。

黄河流域之所以能够率先崛起,一个原因是在早先生产水平还很低时,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更适合于早期原始农业的发展。简陋的工具与极易耕耘的黄土地结合而有较高的生产力。人口增殖的

压力和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使得黄河流域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农业

的兴起。

长江中下游,人烟稀少,自然食物丰富,生存不成问题,所以不再有进一步工作的压力和动力。黄河流域遭遇的挑战,与同时具有的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结合在一起,使人们对挑战的回应成为文明进步的真正动力。历代王朝更迭,必然曾经过一番中原的争夺,结果是得到中原的人得到了天下。这种地理意识,包含了一个政权的合法性,这种意识在历史进程中演变为一种正统观点,就是以中原为中心,共同构成“天下”的政治观点和理想,成为中国人世界观核心。

以统一为常态。中央政权在黄河流域,以此为中心,地方政治的合法性主要来源于中央对地方权力的授予。后来变为一种抽象观点,认为中国必须有一个权利主体,地方政权必须与中央政治发生权力的授予关系。汉高祖战胜项羽,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中的有力支援。关中的这种经济优势,加上易守难攻的地形,使之具备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牢固控制中国的态势。

三国初,南北朝前,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宋王朝南渡等四个时期,每一次中原人口从南方过来,给南方发展以契机。三国时长江流域经济文化获得了大发展,但规模和水平尚不足以与黄河流域比,它决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可能长久。

元朝前,长江天险的阻隔有效地阻止了战火向南方延续。通过兴修水利,开辟出了稻田、湖田、陆田,南方农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的耕作方法。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先是强化了南

北对峙的力量,然后因为经济文化下形态一致并得以更多的交流而增大了南北政治统一的向心力。

民族的对抗也是如此,先是使民族间的界限鲜明化,然后以冲突和交叉而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少数民族因人口数量和文化程度处于劣势而最终融入了汉族社会,自身作为一个民族不再存在;而汉族在内乱和外侵下,一体化不断加强。唐时少数民族同汉族融合使得帝国呈现出一种开放豁达,从容恢宏的气象,当时隋和唐朝的皇室都是鲜卑化的汉族,有少数民族的血统。血统的混合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充实了汉族较弱的体质,少数民族女子地位较高,减轻了汉族的男权专制,所以武则天能够成为唯一的女皇。

宋太祖是绝对化专制中央集权的创始者。南方等经济,在以农业为主的时代,有相当的自给自足性质,所以割据者可以凭借一个区域,成立一个政权。宋人南向转移,标志着以东南地区为标志的南方,取代黄河流域成为中国经济的重点。唐中央政府的开支和粮食的供应主要来源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生态的破坏,开始于秦朝和汉朝。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农业耕种方式在这个地区得到了普及。

统治者所有的建筑工程,需要大批木材,多出自此山区,森林受到了剧烈的破坏。当时不可能意识到需要保护水土,植被的破坏,使土壤受干旱多风的影响,为水土流失提供了条件。黄河河道中的泥沙量显著增加后,黄河的水患日益严重。

农牧文化的冲突与融汇,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政治格局的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游牧民族不能自给自足,畜牧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其所必需的粮食、布和其他手工业品,都必须由外面供给。由于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游牧民族发展遇到很大的困难,于是汉族的农业耕种的经济发达成为吸引。因为民族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常常不能诉诸武力。

一般而言,精耕细作的农业和作为家庭副业的饲养业与手工业,其所表现的文化与文明,比畜牧业的民族高,但是汉族的体质弱,军事骑射战斗能力差,因此在冷兵器时代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出现了农业区域经济文化先进而军事上落后,反之游牧民族经济文化上落后而军事上占上风的。

政治中心转到北京和经济中心南移,导致中国政治和经济分离。南方具有经济优势,北方具有军事优势,中原则具有政治优势。中原和南方与北方的对峙属于农牧的对峙。南方和中原与北部的对峙属于政治和经济的分离。

汉族的来源和形成特点,使它对血统的种族观念很淡泊,而强调文化上的认同,因为汉族本来就是由很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农耕民族的经济文化优势与游牧民族的政治军事优势相结合,是大一统中国的基本力量。

由于没有文化,中国农民的宿命论思想很严重,逆来顺受为当然,寄托于泛神论的神和开明的君主,成专制政治的不自觉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