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震勘探原理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 研究生入学笔试 10年回忆版

地震勘探原理 研究生入学笔试  10年回忆版

10年回忆版:1.简述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和叠加速度的定义、适用范围及相互间关系。

(复试)2噪声是影响地震的重要因素,请阐述在地震勘探中为了消除噪音所采用的方法技术与原理。

3指出下面地震剖面是什么类型的剖面?得到该地震剖面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工作?该地震剖面上包含有哪些地质现象?答;水平叠加剖面。

包括绕射波、断面波。

有背斜、断层。

为使同相轴形态与地下实际地质现象尽可能的一致需要对剖面作偏移处理。

(大概是一道这样的题)4 分析说明地震、测井、地质三种资料综合应用的实现思路,并列举三种资料综合应用的具体例子。

5 时间偏移与深度偏移的区别?深度偏移的优势?6 如何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构造、地层和岩性油气藏?7 分析叠加和多次覆盖对干扰波的压制?8 还有一个是横向分辨率和纵向分辨率的定量描述,极限。

(第一菲涅尔带)具体怎么说忘了,大概是这样9 层位标定的题10 提高分辨率,信噪比,保真度(复试)11 数据处理流程(复试)12静校正,包括野外静校正,剩余静校正(复试)我问了几个人,大题应该差不多了。

有回忆的不大清楚的。

红色的应该就是我们考的。

名词解释我就只记得一个VSP了。

因为当时忘了它的英文怎么写了所以记下了。

整理的题1一、填空:1、静校正量只与(检波器的高程)有关,与(炮点、检波器的位置)无关,在讨论检波器组合的基本原理时,通常采用的研究思路是把组合看成一个滤波系统(每个检波器接收)的信号看成是滤波系统的输入,组合的信号看成滤波系统的输出。

2、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断面反射波),(绕射波)、(回转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

3、测定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地震数字处理下册P131)二、名词解释(英文的先写中文意思)1、深度偏移2、剩余时差3、时间厚度4、时距曲线5、视铅直深度6、视倾角7、视速度8、斯奈尔定律9、EOR(提高采收率)10、DMO(倾角时差校正)三、问答1、简述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的基本原理。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震勘探原理(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课程编码:121014(长江大学)学分: 5 分总学时:80 学时,理论学时:64 学时;实验学时:16 学时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信号分析、弹性力学执笔人:毛宁波审定人:陈传仁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地震勘探是国内外应用地球物理领域中发展得最为成熟、应用面也最为广泛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的地质情况。

在地面或水面某处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或水面,用专门的仪器可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处理,能较准确地测定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直接找油,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

地震勘探以精度高、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信息量丰富等显著优势,在国际及我国油气勘探、工程建设、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充分重视。

《地震勘探原理》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球物理勘探方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作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地震波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基本原理与方法。

了解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掌握地震数据解释中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及其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地震勘探科研与管理工作打下必备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重点◆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地震勘探三大生产环节、技术发展史◆难点◆石油地震勘探与天然地震的异同◆石油地震勘探与浅层地震的异同第二章地震波的理论14学时◆重点◆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在几种介质模型下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水平界面情况下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频谱分析的基本概念◆傅立叶展式的重要性质◆地震波频谱特征及其应用◆影响地震反射振幅的主要因素◆难点◆地震视速度和视波长的概念◆反射波、折射波和直达波时距曲线的关系◆识别野外地震记录上的各种类型的地震波◆不同类型地震波在频谱上的特征与差异◆地震波的吸收与衰减◆地震波的几何扩散◆地震波的散射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24学时◆重点◆地震观测系统的概念◆地震干扰波的特征与压制方法◆影响地震采集质量的主要因素◆地震野外采集的基本流程◆地震组合的基本概念◆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简单线性组合的频率特性◆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共中心点叠加技术的基本原理◆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的特点◆动校正量和动校正的基本概念◆共中心点叠加技术压制多次波原理◆难点◆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地震勘探对地震激发和接收的基本要求◆地震组合中提高信噪比与提高分辨率的关系◆影响地震组合效果的主要因素◆增强叠加效果与地震分辨率的关系◆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与共炮点时距曲线的异同第四章地震资料处理19学时◆重点:◆地震波的各种速度的概念◆地震均方根速度◆地震速度谱的原理◆DIX公式◆地震资料处理基本流程◆水平叠加地震剖面的特点◆地震绕射波和回转波的基本概念◆地震勘探的分辨率◆难点:◆各种地震速度的求取方法◆各种地震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地震偏移的基本原理◆各种地震偏移方法的异同第五章地震资料解释18学时◆重点:◆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主要特点◆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原理◆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难点:◆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陷阱◆地震构造图的偏移原理◆地震水平切片的特点及解释方法第六章其它地震技术3学时◆重点:地震勘探新方法和新技术◆难点:提高英文水平,掌握学习国际上新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三、教学基本要求《地震勘探原理》是一门既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又仍在发展之中的学科。

2001年研“地震勘探原理”入学试卷以及答案

2001年研“地震勘探原理”入学试卷以及答案

石油大学(华东)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名称: 地震勘探原理总2 页第1 页1科目名称: 地震勘探原理总2 页第2 页2四、简答题1.简述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和叠加速度的定义、适用范围及相互间关系。

(8分,每个小问题2分)答:平均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波沿直线传播所走过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用于时深转换;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波速;适用于偏移距不等于0的情况;等效速度-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用水平界面来替代所对应的速度;适用于倾斜界面均匀覆盖介质的情况;叠加速度-对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使用一系列不同速度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做动校正后再计算其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其中某个Vi的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最大,即为该同相轴的叠加速度。

几种速度间的关系:(1) 平均速度Vav与均方根速度Vr的关系为:Vav≤Vr;V av适用于x=0的自激自收情形,主要用于时深转换和叠后偏移,而Vr适用于x≠0的情形;从计算公式上看,层间旅行时大的地层中速度对V av影响大,而层速度大的对Vr影响大,Vr还考虑了层状介质的射线偏折效应。

(2) 均方根速度Vr与叠加速度Vs的关系为:水平层状介质时,V s=V r;倾斜均匀介质时,V s=Vφ,Vφ为等效速度,V r=V s cosφ。

(3) 均方根速度与层速度Vn的关系为:利用Dix公式由均方根速度换算层速度。

2、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分别用什么方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8分,每个小问题2分)答: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 传播方向上的不同,使用组合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面波;(2) 频谱上的差异,使用滤波方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3) 剩余时差上的不同,采用多次覆盖和水平叠加技术来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多次波;(4) 遵循的统计规律不同,组合与多次覆盖方法对随机干扰有一定的压制作用。

001地震勘探原理及解释方法简介

001地震勘探原理及解释方法简介

为什么入射 角是直角?
信号太弱,信噪比太低
第三步:水平叠加
把同一点的反射信
S
M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
号经过处理以后,进
行相加,从而可以加
强信号去除噪声
•T0=2H/V
R
多次迭加的观测系统
• 如图所示,24道接收,炮点 位于第一个检波器位置上, 每放一炮,炮点随整个排列 一起向前移动三个道间距 (d=3delt(x)),这样就组成 了四次迭加的观测系统。O1 点放炮的第19道,及其它点 放炮的13道,7道,1道均来 自共反射点R1
?
常规动校正
四次项动校正
视各向异性动校正
接 收 方 式
一点激发
多点接收
返回
几个单炮实例
不同地表条件下的单炮记录
二 进 制 增 益 控 制 系 统 实 例
随机干扰波
折射1 折射2 有效波
面波1
面波2
沙漠地表
区域异常振幅压制前后单炮记录
TR. 1--120
TR. 361--480
单炮记录
地表 基准面
第二步: 静校正
• 沿地震观测线的地形是起伏不平的。表层介质不 均匀,厚度也沿横向变化。这样势必导致反射波 因表层异常产生时差,直接歪曲地下深层的构造
形态。为此,为了消除表层影响,选择一个统一
的基准面作表层校正,由于这种校正与反射波的 传播时间无关,每一个记录道只有一个校正值,
所以称为静校正
第一步:自接自收的地震勘探
• 在地表平坦的情况下, 接收到的地震记录与 实际的地层形态一致, 此时我们看到的地震 剖面就是对应的地下 结构 • T0=2H/V
T0
H,V T0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地震勘探原理)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地震勘探原理)
石油大学(华东)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地震勘探原理总3页
一、填空题。(一空1分,共30分)
1,1,地球物理勘探方法2,密度3,磁性4,弹性
2,5,波速有限
3,6、7、8,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顺序可变)9、10,体波、面波(顺序可变)11、12,线性极化波、椭圆极化波或非线性极化波(顺序可变)13,线性极化波14,纵波
答:地震波场的信息主要分为两大类:1,地震波运动学信息:反射波同相轴、各种异常波同相轴信息,用来确定地下界面的空间展布,即构造解释。2,地震波动力学信息:振幅、频率、吸收系数、波形(相位)和极化等信息,用于研究岩性、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性等,即地层岩性解释。
5.简述叠加剖面的特点。
答:直观地反映地质构造的自激自收剖面,反映地层分界面的反射信息。界面倾斜时,同相轴向界面上倾方向偏移。在地层倾角较小、构造简单时,能直观反映地质构造特征。叠加剖面上还存在各种异常波,如绕射波、回转波、侧面波等,不是地质形态的反映。
四、试分析地震勘探中为了提高地震资料的质量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及其对地震资料的影响。(本题25分)
答:(地震资料的质量指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从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到室内处理可采取多种方法以改进地震资料的质量。只要答出3种以上,分析得当即给满分。)
震源:通过对震源的试验。可选择炸药震源或可控震源,选择激发药量、激发岩性、激发井深等,主要是增加有效波的能量、提高地震子波的分辨率。最终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组合:通过组合可以压制传播方向与有效波传播方向不同的规则干扰波和随机干扰波,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但由于组合可看成是低通滤波器,因而可能会降低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叠加:通过共中心点叠加技术压制剩余时差不为零的规则干扰波(如面波等)和随机干扰波,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但由于叠加可看成是低通滤波器,因而可能会降低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考试地震勘探原理200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考试地震勘探原理2002

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地震勘探原理》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共计10分,2分/题)①时距曲线—地震波到达各观测点的旅行时t与地表炮检距x的关系曲线;②倾角时差-来自炮点两侧等偏移距的两个接收点的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差;③虚反射-由炮井井底出射到地表,再入射到界面所形成的反射;④层位标定-把由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向过井地震剖面延伸的过程;⑤法线深度-在射线平面内炮点到界面的垂直距离。

二、填空题:(共计10分,1分/空)1.地震检波器是机电转换装置,记录地面质点振动的电信号;2.速度敏感的、动圈式检波器;3.压敏检波器;4.组合技术;5.多次覆盖技术;6.地质体长度远大于地震波波长;7.地震波振幅在空间变化比较平缓;8.弯曲界面的埋藏深度大于弯曲界面的曲率半径;9.亮点技术;10.A VO技术。

三、判断正误(写出对或错):(共计10分,1分/题)1.对;2.对;3.对;4.错;5.错;6.对;7.错;8.错;9.错;10.对。

四、简答题1.简述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和叠加速度的定义、适用范围及相互间关系。

(8分,每个小问题2分)答:平均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波沿直线传播所走过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用于时深转换;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波速;适用于偏移距不等于0的情况;等效速度-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用水平界面来替代所对应的速度;适用于倾斜界面均匀覆盖介质的情况;叠加速度-对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使用一系列不同速度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做动校正后再计算其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其中某个Vi的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最大,即为该同相轴的叠加速度。

几种速度间的关系:(1) 平均速度Vav与均方根速度Vr的关系为:Vav≤Vr;V av适用于x=0的自激自收情形,主要用于时深转换和叠后偏移,而Vr适用于x≠0的情形;从计算公式上看,层间旅行时大的地层中速度对V av影响大,而层速度大的对Vr影响大,Vr还考虑了层状介质的射线偏折效应。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探测信息技术考研真题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探测信息技术考研真题

石油大学华东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科目名称:地震勘探原理一:名词解释(共计20分,2分 /题)1 地震子波2 均方根速度3 虚反射4 多次覆盖5 剖面闭合6 动校正7 法线深度8 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9 层位标定10 调谐厚度二简答题(共计50分,10分/题)1. 地震勘探中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哪些方面,分别用什么方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2. 请给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的定义及相应的定量表达式3. 如何只根据共中心点道集记录求取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层速度4. 水平叠加剖面存在哪些问题,采用什么方法克服这些问题5. 波动方程偏移有哪些方法,时间偏移与深度偏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三分析作图题(共计30分,10分/题)1示意绘制下图所示的自激自收时间剖面,注意各种波的相互关系,并说明使用什么方法使水平叠加剖面的形态与地质模型尽量对应2请分析并举例褶积模型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3.请说明Zoppritz方程的由来及其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石油大学华东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1. 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脉冲,是一个延续时间极短的尖脉冲,这个脉冲使离开震源较远的介质发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延续60-100ms的地震波,这个波称为地震子波2.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的当做双曲线所求出的波速3. 虚反射:从炮井井底出射到地表,再入射到界面所形成的反射4. 多次覆盖:地震勘探中对于界面的每一反射点采用多点激发多点接收的观测系统来实现对整个界面的多次追踪5. 剖面闭合: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在相交侧线交点处,相同界面的反射波的自激自收时间相等,称为剖面闭合6. 动校正: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间中减去正常时差,得到x/2出的自激自收时间7. 法线深度:射线平面内炮点到界面的垂直距离8. 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描述地震勘探中随机干扰的一个参数,衡量随机干扰互相关的最大半径,通常取振幅自相关函数的第一个零值点对应的距离位置。

地震勘探原理--第一章

地震勘探原理--第一章

34
光点记录相应的技术
组合理论: 包括检波器组合和爆炸点组合 室内处理: 光点照像记录是不可处理的
引言
室内解释: 在光点记录识别有效波-反射波,用人工绘 图方法绘制反射地震剖面 光点记录反射地震剖面的解释只利用反射波旅行时T 和波传播速度V确定构造的深度和形态,寻找较为简 单的构造。 我国的大庆油田就是由光点记录仪发现的。
37
引言 模 拟 磁 带 变 面 积 剖 面
38
3、数字磁带记录
检波器 地震 信号 电信 号 数字磁带 地震仪
引言
数字磁带 地震记录
60年代数字式记录发明后,数据处理的全部潜力才真 正得以发掘。 数字记录具有高保真度,可以进行数字地震资料处理 和解释。 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数字革命”可能是地震勘探中的最 大进步。
检波器 地震 信号 电信 号
模拟磁带 地震仪 模拟磁带 地震记录
36
模拟磁带记录相应的技术
叠加理论: 多次覆盖水平叠加理论
引言
室内处理: 把模拟磁带地震记录回放为模拟电信号,然后 用模拟计算机进行处理—滤波、动、静校正、水平叠 加,再用变面积显示方法,得到变面积剖面。 室内解释: 对变面积剖面进行构造解释。变面积剖面最大 特点是直观,能形象地反映出地下地质构造形态和地层 的接触关系。由于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次覆 盖水平叠加技术的出现,能够查明较为复杂的构造。
40
变面剖面
引言
变面积剖面
解释结果
41
共中心点方法、可控震源、数字处理方法发明后, 一系列新技 术的使用大大增加了从地震资料中所能提取的地质信息的种类 和数量,地震方法的应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42
4、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物理综合训练实习资料报告材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物理综合训练实习资料报告材料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地球物理综合训练实习报告专业班级:地球物理11-1班学号:11013127:汤婕指导老师:兵祥、徐凯军、宋娟、唐杰时间:2014年12月10日-15日前言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即用物理的原理研究地质构造和解决找矿勘探中问题的方法。

它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研究基础,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通过分析、研究所获得的物探资料,推断、解释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目前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

依据工作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地面物探、航空物探、海洋物探、井中物探等。

地下赋存的岩(矿)体或地质构造基于它们所具有的物理性质、规模大小及所处的位置,都有相应的物理现象反映到地表或地表附近,这种物理现象是地球整体物理现象的一部分。

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工作容是利用相应仪器测量、接收工作区域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信息,应用有效的处理方法从中提取出需要的信息,并根据岩(矿)体或构造和围岩的物性差异,结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做出地质解释,推断探测对象在地下赋存的位置、大小围和产状,以及反映相应物性特征的物理量等,做出相应的解释推断的图件。

地理物理勘探是地质调查和地质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所给出的是根据物理现象对地质体或地质构造做出解释推断的结果,因此,它是间接的勘探方法。

此外,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或勘查地质体或地质构造,是根据测量数据或所观测的地球物理场求解场源体的问题,是地球物理场的反演的问题,而反演的结果一般是多解的,因此﹐地球物理勘探存在多解性的问题。

为了获得更准确更有效的解释结果,一般尽可能通过多种物探方法配合,进行对比研究,同时,要注重与地质调查和地质理论的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地球物理勘探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科技含量极高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具体工作方法是从不同的时间、空间角度去观测对象的响应信息,而把握这些响应信息需要借助现代仪器、观测技术、解释技术。

最新(完美版)中国石油大学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回忆 (31)

最新(完美版)中国石油大学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回忆 (31)

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A卷)《地震勘探原理》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共计25分,5分/题)1、时距曲线—地震波到达各观测点的旅行时t与地表炮检距x的关系曲线。

2、倾角时差-来自炮点两侧等偏移距的两个接收点的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3、地震子波-由震源激发的脉冲波经过一定传播距离后,具有多个相位、一定延续时间的相对稳定波形称为地震子波。

4、层位标定-把由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向过井地震剖面延伸的过程。

5、法线深度-在射线平面内炮点到界面的垂直距离。

6、同相轴-各接收点的地震波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7、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的野外施工时,为完成施工任务而选取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称为观测系统。

8、虚震源原理-反射线反向延长与从震源向分界面所作垂线的交点称为虚震源,波从地面震源经地下界面反射到地面P点所需的旅行时相当于波从虚震源直接到达地面P 点的旅行时,称之为虚震源原理。

9、多次覆盖-多次覆盖是指被连续追踪的同一界面的观测次数。

10、深度偏移-在偏移算法中考虑了速度函数的空间变化或给定速度模型的偏移处理称为深度偏移。

二、填空题(共计10分,1分/空)(1)地震检波器是机电转换装置,记录地面质点振动的电信号。

(2)速度敏感的检波器或称为动圈式检波器。

(3)压敏检波器。

(4)组合检波技术。

(5)多次覆盖技术。

(6)临界角入射。

(7)分界面下面的速度大于上面的速度。

(8)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层位的反射波的t0时间应该相等。

(9)垂直分辨率是指在垂向上可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10)横向分辨率是指在横向上可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间距。

三、判断正误(写出对或错)(共计10分,1分/题)1.对;2.对;3.对;4.错;5.错;6.对;7.错;8.错;9.错;10.对。

四、简答题(共计70分,10分/题)1、分析说明共炮点和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异同点。

(10分,有4点每点各占2.5分)答:共炮点和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异同点包括:两者的反射波时距曲线都是双曲线;不同之处:公式中t0的含义不同、反映的界面段长度不同、曲线的极小点位置不同。

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_第1章_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_动力学简介

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_第1章_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_动力学简介
• 地震勘探的实际介质大多是固体,按照在外力作用 下的形变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弹性体和塑性体两类。
• 如果外力取消后,形变物体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状 态,称为理想弹性体或完全弹性体。反之,如果 完全保持形变后的状态就称之为理想塑性体。
(华东)
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
•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实际介质,在外力作用下即可 显示弹性,又可显示塑性,除温度、压力等影响 因素外,还与外力的大小和作用的时间长短有关。 在外力很大、作用时间很长的情况下,大部分物 体表现为塑性性质;在外力很小、作用时间很短 的情况下,大部分物体都表现为弹性性质。
地震勘探简介
地震勘探:以不同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 通过观测和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规律, 借以实现地质勘查找矿目的的物探方法。
应用领域:主要用于油气田、煤田地质构造的勘探, 地壳测深,工程地质勘察等。
地震勘探的分支方法: 地震勘探技术的流程:
1. 折射波法;
1. 理论研究;
2. 反射波法;
(华东)
广义虎克定律的简化
• 应力与应变各自具有对称性,即 ij ji 和 ekl elk , 因此,只有 6 个分量相互独立,所以弹性系数张量 由 81 个分量减少为 36 个分量。
xx 1
yy
2
C11 C21
C12 C22
C13 C23
C14 C24
C15 C25
C16 C26
(华东)
§4.1 弹性理论概述
• 主要内容
– §4.1.1 地震介质的概念 – §4.1.2 应力与应变 – §4.1.3 弹性参数 – §4.1.4 波动方程
(华东)
§4.1.1 地震介质的概念
• 地震勘探中将地层叫做介质。 • 由于地震勘探是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层中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论文第章山前带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论文第章山前带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沦文第2章山前带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技术差,导致近炮点面波、散射、伴随波等干扰异常发育,而远离炮点面波、散射等干扰哀减快,反射波能量反而增强,相比之下信噪比增加(如图2.2—3)。

因此,在低信噪比的山前带进行地震勘探时,应尽量采用较大的炮检距。

但影响选择Xm。

大小的因素很多,而且相互制图2-2—3山前带典型地魏及地震记录约。

下面,就其主要因素进行讨论。

1)动校正拉伸畸变的限制在地震记录上反射波的到达时间中,包含着由于非零炮检距而引起的时间延迟(正常时差),由于这种时差的存在,在数据处理中,必须把来自界面的同一个点的各道的反射波时间校正为共中心点处的回声时间,以保证各道的反射波同相叠加,从丽压制干扰、提高信噪比。

由于目前在处理中还不能实现自动识别反射子波,导致一个反射子波用了不同的速度值计算出不同的校正量,从而引起波形畸变,畸变达到一定程度,叠加时必须把它切除掉。

根据反射波时距曲线公式(2—24),由炮检距引起的正常时差,可用如下公式表示dt=水2+丁Xx—t。

Q之5’式中tn。

为零炮检距双程反射时问:v为叠加速度,对于水平层状介质相当于均方根速度,对于倾斜地层为等效速度(见式2—22、式2—23)。

当x<vto(水平层状介质相当于2h)时,对2.25进行泰勒展开!里至迪查堂!坐查!堡±丝壅篁!主些萱堂垫塞塾堡婴型墨篓堡盐垫查11值可视单炮信噪比情况进行选择,一般在山前带至少应为4。

该种方法比采用公式计算的方法要更准确一些。

吲2)最高无混叠频率对道距的要求在存在倾斜地层的情况下,当射线间的时差大于半个周期时,剖面上就会出现空间混叠。

对应于一个道距和每个倾斜同相轴,在偏移图2-2.6山前带道集记录前都存在一个最高无混叠频率fm。

,其周期记为T,以"1"/4射线时差记为最高无混叠频率的限制条件,则它与该同相轴的上一层层速度Vi一倾角巾和道距△x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 年硕士学位考试
一、名词解释
1. CDP ,共深度点(Common Depth Point)
DMO ,倾角时差校正获动校正(Dip MoveOut)
A VO ,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关系(Amplitude Vary with Offset)
VSP ,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e)
EOR ,提高采收率(Enhance Oil Recovery)
2. 费马原理,
地震波在任意介质中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时,沿所需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

费马原理规定了波传播的唯一可实现的路径,不论波正向传播还是逆向传播,必沿同一路径,因而借助于费马原理可说明地震波的可逆性原理的正确性。

惠更斯原理:
在弹性介质中,可以把已知t 时刻的同一波前面上的各点看作从该时刻产生子波的新点震源,在经过△t 时间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原波前面到t+△t 时刻新的波前。

虚震源原理,
波从O 点射到地层A 点再反射回S 点所走路径,就好像波由O 点的虚点O *直接传到S 点一样
斯奈尔定律,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上下层速度与入射透射角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关系:2
121sin sin θθ=V V ,波传播满足这样的一种关系的原理就是费马原理。

采样定理:
当采样频率大于信号中最高频率的2倍时,即:fs.max>=2fmax ,则采样之后的数字信号完整地保留了原始信号中的信息,采样定理又称奈奎斯特定理。

3.Dix 公式,是一种实现了用均方根速度求层速度的公式。

Gardner 公式,是一种实现了利用地层纵横波速度求取平均密度的公式。

Wyllie 方程,给出了岩石中的波速和空隙度以及空隙中流体波速、岩石基质波速之间
的关系。

Zoeppritz 方程,用位移振幅表示的反射透射系数方程,称为Zoeppritz 方程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滤波方程,如果输出信号的谱是输入信号的谱与系统的频率特性的乘积,则描述这种关系的方程就是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滤波方程。

二、简答题
1、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分别用什么方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
答: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 传播方向上的不同,使用组合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面波;(2) 频谱上的差异,使用滤波方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
(3) 剩余时差上的不同,采用多次覆盖和水平叠加技术来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多次波;(4) 遵循的统计规律不同,组合与多次覆盖方法对随机干扰有一定的压制作用。

2、给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的定义及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答:垂直分辨率是指在地震剖面上能区分相邻地层的最小间距;水平分辨率是指在地震剖面上能区分相邻两个地质体的最小间距。

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子波的频率成分;子波的带宽或延续时间;子波的相位特征;信噪比;偏移成像的精度;地层的吸收作用;表层影响等。

3、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答: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倾斜界面的同相轴向界面的下倾方向偏移;绕射波没有收敛;回转波没有归位;侧面波无法在二维偏移中准确归位;界面倾斜时没有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

通常采用偏移处理来解决上述问题。

4、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图上可得到哪四种记录?分析说明共炮点和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异同点。

答: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图上可得到共炮点、共中心点、共接收点和共偏移距四种记录。

共炮点和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异同点包括:两者的反射波时距曲线都是双曲线;不同之处:公式中t0的含义不同、反映的界面段长度不同、曲线的极小点位置不同。

三、
1.简述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和叠加速度的定义、适用范围及相互间关系。

答:平均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波沿直线传播所走过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用于时深转换;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波速;适用于偏移距不等于0的情况;等效速度-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用水平界面来替代所对应的速度;适用于倾斜界面均匀覆盖介质的情况;叠加速度-对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使用一系列不同速度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做动校正后再计算其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其中某个Vi的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最大,即为该同相轴的叠加速度。

几种速度间的关系:(1) 平均速度Vav与均方根速度Vr的关系为:Vav≤Vr;V av适用于x=0的自激自收情形,主要用于时深转换和叠后偏移,而Vr适用于x≠0的情形;从计算公式上看,层间旅行时大的地层中速度对V av影响大,而层速度大的对Vr影响大,Vr还考虑了层状介质的射线偏折效应。

(2) 均方根速度Vr与叠加速度Vs的关系为:水平层状介质时,V s=V r;倾斜均匀介质时,V s=Vφ,Vφ为等效速度,V r=V s cosφ。

(3) 均方根速度与层速度Vn的关系为:利用Dix公式由均方根速度换算层速度。

2、
时间-振幅解释量板是在研究调谐厚度时引入的一种图板。

它是利用合成记录作出的视厚度(最大波峰与最大波谷之间的差值)与实际厚度生成的曲线和相对振幅与实际厚度作出的曲线。

相对振幅曲线的特点是:厚度很大时,相对振幅是常数。

随着厚度的减小,相对振幅先增加到一个极大值,然后以接近线性的方式减小到零。

而极大振幅对应的实际厚度约等于四分之一波长,即调谐厚度。

因此这种图板可以用来确定储层厚度。

但是在制作合成记录时我们所用的子波很难选取准确,同时在估计薄层的顶底反射系数时容易出现不精确,因此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