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2篇)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暑假期间我拜读了佐藤学教授写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发现其中的核心观点与我校的教学改革理念有不谋而合的共同点。
结合“教学内容问题化”课题,经过一学年的实验,生本理念已深入城三小人心。
师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课堂成了“孩子心灵的放飞”,“精神文化的盛宴”,学生学习变成了快乐的事,他们积极参与,尽情展示,变得会学习,爱读书,会思考,善表达。
教师从卖力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成生命的牧者,教育教学变得轻松、阳光、幸福。
一、转变教师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关键在老师的理念转变,以前课堂中传统的观念固守着我们的思维阵地。
为了打破这种封闭的思想,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学校对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第一,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人手一本的生本系列读本,组织老师开展读书学习活动。
同时,通过读书沙龙活动,老师们对生本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托学生的理念得到了全校的'认可。
第二,积极组织老师参加生本教育培训。
现在,老师们更明确了教材的处理,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如何进行细致的指导,专项的培养。
为教育教学改革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出台模式,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范例。
只有理念,而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模式,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很难展开实验的。
经过骨干教师们的不断实践探索、学习、讨论与反思,初步总结建立了“前置性作业——小组协作——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巩固运用”的合作展示学习模式,并逐渐在全校课堂教学中进行推广,全体老师按照以上的模式展开实验,慢慢地,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创新,走出了模式化的禁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三、教学研究,为课堂教学改革铺平道路。
在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老师们遇到一些疑惑、问题,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教学内容问题化”就应运而生。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读后感《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由佐藤学编著,书中“从相互倾听的关系走向合作学习的关系”让我有感而发,我觉得,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至关重要。
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每一个学生与教师一道奏响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
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学生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在学生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
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之外,要培育相互倾听关系别无他法。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常常是教师期望的美好境界,可实践中的课堂上,常有学生表现出自制能力差,表现欲旺盛等情况,能“听”、会“听”的学生实在不多:有些学生缺乏“听”的习惯,不想听同学发言和教师讲课;有些同学在别人发言时,坐姿端正,神情专注,可缺乏思考;在有些同学的心目中,只有你“听”我的,哪有我“听”你的。
在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到:教师激情投入,学生心不在焉者有之,左顾右盼、东摸西搞……教师提问,部分学生“群情激昂”,而部分学生随声附和,仍然停留在低层次的倾听上,一节课常常在判断问题对错层面上的声音在教室里“此起彼伏”……其实,这些都是在“倾听”环节出了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呢?1.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倾听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同时,倾听也是对对方的理解和尊重。
上课时,老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发言受到其他人专注倾听时的被尊重感,然后,通过引导树立全班的倾听氛围,让学生每人都成为“伟大的倾听者”。
2. 规范学生倾听的外显行为学生的张扬个性不代表可以随意插话,民主平等也不代表可以无视纪律。
必须培养学生倾听时应具备的涵养:倾听者应用专注的眼睛看着发言者,面带真诚的微笑;赞赏的目光,会心的微笑,倾听者尽量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在耐心的倾听中去理解和体会发言者的观点和主要内容,尤其对学习有困难,表达不流畅,说话不完整的同学要有耐心,要给予期待……在自己学习的同时,也令发言者增强信心。
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实用一份

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实用一份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 1近日,带着期待的心情阅读了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
它从“学__同体”入手,重新诠释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并以每一个鲜活的__课堂案例为依托,进一步探讨课程模式的创新和转型。
同时引领教师如何身体力行地实践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最是书香能致远,每每阅读,便觉得自己的思想更为丰厚,头脑更具睿智,其中的“倾听教学”更是让自己受益匪浅。
于是,我在我的课堂上也来了一次宁静的“倾听”盛宴。
一、倾听疑问之音我们的孩子还很稚嫩,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新奇的,于是千万个为什么在他们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孩子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发言,并且善于倾听他们的答案。
譬如我在执教《朱鹮飞回来了》这一课,课堂上我从质疑课题导入,问:“会提问的同学是会读书的同学,对于课文的题目,你们有疑问吗?”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老师,朱鹮为什么会飞回来呢?”“老师,朱鹮之前去哪啦?”“老师,朱鹮是一种什么的鸟?”。
在孩子们的心中,一切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
面对他们的疑问,我仔细倾听,微笑着加以肯定,并一一记在心里。
随着教学的进行,有的问题我引导他们向书本寻求答案,给予了解答;有的问题我让他们通过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找到了答案;有的问题我则鼓励他们利用现代化手段来寻求答案。
在我看来,这是一堂精彩的课,教师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仔细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让他们快乐地融入到课堂中来,激起了无限精彩的浪花。
二、倾听争论之音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亦如此。
班上的孩子各有差异,各具特色,对于一些问题,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思考。
所以,在课上我更喜欢听到孩子的争论之音。
譬如我在引导他们如何写关于“核心价值观”的习作,芸说:“应该抓住‘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来写,比如诚信。
”月反驳说:“诚信作文太过普遍,没有新意。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教师的挑战》读后感宁静的课堂“不宁静”——读《教师的挑战》有感寒假里,学校给老师推荐了几本书,我从中挑出了这本《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慢慢品读完了这本书,在此书中作者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
佐藤学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遍访日本全国各地学校,深入课堂,与教师一同研究教学,倡导创建“学习共同体”。
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
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望,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更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我以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我的读书感受:一、小事情成就“大风景”作为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佐藤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虽然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教育学者,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小事”:孩子的一颦一笑总牵动着他敏感的神经,学校里的点点滴滴都令他心驰神往,跑学校、进课堂成了他最大的爱好。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今天在敏子和秀树的合作学习中虽然偶有失误,但毕竟开始做练习题了。
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
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
我们的课堂中不也有这样的孩子吗?从见他们第一次的恐惧眼神到对你自信的目光,无处不存在着小事情到大风景的过程吗?课堂中的宁静革命正是通过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来推进的。
二、尊重把课堂变润泽现在,全世界的课堂中都在进行着一场课堂教学的变革,即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安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自自然然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篇一」假期我仔细阅读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这本书。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真的收获很多。
作为一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日本的基础教育跟中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课堂以听为主,缺乏讨论;考试第一,讲究“学而优则仕”;学生有好的成绩,却不一定有好的兴趣。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对教育进行了反思,并开始了“宁静的课堂革命”,使日本的教育大大改观,现在的学校也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有着宽松的课堂纪律,自由的教育气氛,让学生找到了学习乐趣。
这本书最大的优势就是提供了很多优秀课样例供我们分析学习,我们可以结合理论充分体会到先进教学模式课堂是如何实施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本书正巧对我今后的教学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宁静的课堂革命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各自呆坐的学习转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了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
学生4、5人围在一个书桌上,小组合作探讨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教师渐渐变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或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科书只是配角,学生以有探究价值的课题为中心,借助大量的资料和多彩的活动追求高品质的学习。
书中说到合作性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倾听。
作为学生,要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以及老师的引导,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勇敢地提出来,同学们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作为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不折不扣地接纳,胸有成竹的应对,绝对不可以忽视孩子们提出的任何一个细小问题。
在倾听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运用适当的连接语或引导语使偏离书本的学生回到正题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提问以及想法犹如一个个音符,而老师要做的事把这些音符集中到一起,形成交响乐似的课堂。
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回答,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
实际教学中这一点我做的不理想,有些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时不尊重他人,乱说话,乱发言,这就是平时老师忽视了细节。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2

幸福的耳朵——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在教学中, 我总想找一种默契, 一个亲切、期盼的眼神, 一脸若有所思的表情, 一段师生间生成的回流, 这种渴望默契的感觉在佐藤学先生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中找到了, 他的文字就像一道奏响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 把我带进一个追求高质量教学境界之中。
佐藤学把教室里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称之为宁静的革命, 他写出了一个个平凡的教师的教学愿景——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
就像酿美酒一样, 师生们借助心心相印的交流, 在交响的课堂里酿成相互倾听关系的润泽气氛。
佐藤学先生在课堂的重建中提到令几乎所有教师着迷的教学是在娴雅的关系中相互倾听彼此心声, 每一个人的细腻思考能得到细致的交流。
大概是性格的缘故, 我的教学风格总是风风火火, 追求热热闹闹的场面和活跃的的气氛, 有时一节课下来, 我不知道学生到底收获到什么。
佐藤学先生把这种兴奋的儿童们大声喧哗, 沉迷于老师设计的教学游戏称为一场乱糟糟的闹剧。
看到这样的评价, 我惶恐不安, 我该怎样上课?我庆幸, 我在形成固有教学方式之前, 我遇到了这本好书。
静纳百川, 定能生慧。
在书中, 佐藤学先生举了藤田老师教学转型带来成功的案例, 一开始藤田老师的课堂也是吵吵嚷嚷, 令人难以忍受, 学生穿着忍者的戏服在教室里跑来跑去, 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她始料不及的打击, 虽然她追求的培育朝气蓬勃的儿童, 但是事实上学生静下心琢磨自己生成的话语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在八个月的时间里, 藤田老师改变课堂形式, 整个课堂寂静而沉着, 师生言行举止自然得体, 学生能够自然地、细腻地表达自己阅读的感悟, 能够侧耳倾听并赞同同学的话语, 课堂里溢满了柔和的气息, 藤田老师用幸福的耳朵聆听到了最美妙动听的声音。
看到藤田老师的成功, 读着读着, 我仿佛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与她一起分享到了澄清宁静的心境。
我庆幸, 我还年轻。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精选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篇1前两天读到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日本小学10块钱的午餐,惊呆全球网友,中国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
其中有一段话感受颇深:45分钟的午餐时间也是接受教育时间,就像学习数学或者阅读一样。
这就是日本的“食育”教育,除了吃还有潜移默化的教育。
读完这篇文章后其实感受是错综复杂的:无可否认日本强大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其实是得益于良好的教育的。
联系前一段时间读的佐藤学教授著写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这本书更是深有体会。
一直以来我们倡导的课堂总是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设计了这样那样看着热闹非凡的教学活动,学生们似乎拼命地举手卖力的回答,就是一堂成功的好课。
自从拜读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我重新审视了一下目前的课堂,对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及一节好课的标准有了重新的认识。
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倡导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这种改革实际上和左滕学教授提出的宁静的课堂革命本质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似之处,都是将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通过几年的学习和摸索,老师们能清楚的了解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仿佛只学到了一些皮毛和形式上的东西,对于真正的落实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一段时间以来这种高效的课堂仿佛有些作秀之嫌。
课堂教学改革一度陷入了瓶颈之中,那么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在读到课堂的重建这部分时,通过品读八木静代老师前后两次不同的课堂教学片段,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佐藤学教授在第一次听八木老师的课时,曾用了“风声水起”这几个字来评价,可见八木老师的第一次的课堂虽然学生表面活跃,发言积极,但只是对于教师独白的应付,没有达到思维的碰撞与交流。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课堂还能有这样的变革,还能有如此多的挑战等待着教师们去应对。
书中所描述的种种课堂景象,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那些课堂。
那时候,老师们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我们在下面拼命地记笔记,整个课堂就像是一场老师的独角戏。
而如今,时代在变,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也在变。
就拿我曾经观察过的一堂小学课来说吧。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走进了一所小学的教室,准备观察一堂语文课。
上课铃响了,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开始讲课,而是先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春天里都看到了什么呀?”这一下,教室里可炸开了锅,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争着回答。
有的说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有的说看到了刚刚发芽的柳树,还有的说看到了在天空中飞翔的燕子。
老师认真地听着每一个孩子的回答,脸上始终带着鼓励的笑容。
接着,老师巧妙地将孩子们的回答引入了当天要学习的课文。
她让孩子们自己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并且和自己刚刚说的进行对比。
孩子们读得特别认真,小脑袋不停地晃着,眼睛在书本上快速地扫动。
不一会儿,就有孩子举起了手,说:“老师,我找到了,文中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和我刚刚说的看到好多花是一样的。
”老师点了点头,说:“你观察得真仔细,那还有其他的吗?”就这样,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一点点地理解着课文。
在小组讨论环节,孩子们更是热火朝天地交流着自己的想法。
我看到一个小组里,一个小女孩有点害羞,不敢说话。
同组的一个小男孩拍了拍她的肩膀说:“别怕,你先说,我们都听着呢。
”小女孩犹豫了一下,小声地说了自己的看法。
没想到,其他孩子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小女孩的脸上立刻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堂课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真正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孩子们是主角,他们在积极地思考、交流、探索;老师则是引导者,在关键时刻给予点拨和鼓励。
不再是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2篇)
捧着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细细读来,让我对我们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有了新的了解,那就是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
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在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那就是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
这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这里的“倾听”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
是在娴雅的关系之中相互倾听彼此心声,每一个人的细腻思考得到细致的交流。
能够紧扣当今教师心弦的教学绝不同于以往那种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而是借助纤细的交响展开的、静悄悄的、返璞归真的教学。
书中佐藤学教授给我们列举了静冈县富士市广见小学的八木静代老师在三年中课堂的变化,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第二次执教五年级的社会课《汽车工业》中有两处令人惊叹:第一,在课堂的前方,实物的汽车零部件被拆卸下来展示。
儿童们分组设立汽车公司,参考实物的零部件用纸箱板来制作汽车。
从零部件的生产到下订单模拟汽车装备的整个
工程。
第二,八木老师同儿童的关系是应答性的,基于课堂中的倾听关系而形成了对话性的沟通。
八木老师的应对策略是:不折不扣地接纳儿童的发言,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课堂,有多少老师能做到不折不扣的接纳儿童的发言。
我们往往会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或者儿童的发言脱离了我们的预设就会被毫不留情的打断,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合作学习大部分都只是流于形式,趋于表面。
正如书中所述:建立合作学习关系的教师,其活动核心应该是真心接纳的“倾听”。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信任和倾听形成了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也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信赖和倾听关系。
”
教师倾听并接纳学生的所有发言,不管是好与坏,用心接纳学生,润泽学生心灵,也润泽了课堂,用尊重学生获得学生的尊重,也引发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从而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
本书从真实的课堂出发,坚持教育改革是由“小事”积累起来,“小事”才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以小见大,在喧闹的改革浪潮中带领我们进入返璞归真的课堂,呈现回归“人”的本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