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两院院士

合集下载

浙江大学校园网络建设和信息化成就

浙江大学校园网络建设和信息化成就

浙江大学校园网络建设和信息化成就1.百年浙大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

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

1998年9月,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于重新合并,组建为今日的浙江大学。

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计划”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

现任校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专家潘云鹤教授。

目前,浙大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0000余人,其中博士生近5千人、硕士生近1万1千人;教职工84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20名,正教授1000余名。

拥有国家专业目录所设11个大门类的学科,108个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62个,17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国家重点学科。

(图片1-4)2.浙江大学的教育信息化世纪之交,浙大提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争创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全球信息化浪潮,为浙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四校合并之前,学校提出“四校合并,网络先行”,投入数千万,启动包括下列特色的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联结各校区的高速宽带城域校园网络系统;●全面推进信息网络化应用,建设数字化浙大校园;●大力开展远程教育,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新手段,探索网上培养学生的新途径;目前,浙大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一个渗透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各个方面的数字化浙大正在形成。

信息化技术有力推进了浙大的现代化。

3.信息化基础设施—浙大校园网络浙江大学现有的城域规模的校园网络覆盖了原有五个校区及新建紫金港校区共6个校区以及所有的学生宿舍:●主干环网:48芯单模光纤,环长54公里●主干交换机:双环自愈式ATM(622M)+星形拓扑千兆以太网●各校区网络:单模/多模混合光纤,总长150公里●校区网络构成:树形骨干网+单位局域网●单位局域网:21个学院级的局域网+4个学生区宿舍网+1个教工宿舍网●出口信道:中国教科网2.5G/1000M(2004.11月下旬完成升级)●运行规模:联网计算机3.6万多台;每日Email 4-5万封注册上网用户2万;平均日流量30-40TB;用户服务器(网站)近120个。

浙大荣耀

浙大荣耀

浙大荣耀1945年,英国《自然杂志》(Nature Magazine)刊登了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的一篇文章:“在重庆和贵阳之间叫遵义的小城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那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学校之一……”关于另外三所大学,据说,有两个版本,一说是被李约瑟分别称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加上被称为“东方牛津”的西南联大的三所大学——青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

另一个版本是说战时的前两所大学加上中央大学和交通大学。

战时的这两所大学之所以被李约瑟称为“东方剑桥”和“东方牛津”,根据现有的资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流的大学校长,强大的教授阵容,相对较好的教育资源。

从校长看在中国,大学校长的作用远较西方各国重要,甚至决定了一个大学的兴衰成败。

北大蔡元培开创“兼容并包”学风经蒋梦麟等发扬后蔚然成风,青华校长梅贻琦的“大师大楼”的办学理念,严谨厚实的学风得以传承……。

战时青华、北大、南开在昆明合办,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并由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主持校务,融合了清华“严谨求实”,北大“民主自由”、南开“活泼创新”、弘扬三校科学与民主的优良传统,一时间西南联大气象万新;并且三校校长都为一代教育名家,作为校务主席的梅贻琦更是公正无私、宽容待人,博得全校上下一致好评。

竺可桢出长浙大真可谓一时之选。

1936年浙大爆发驱郭(任远)运动,当时蒋介石看保不住郭,遂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位学养、资历、才能都深孚众望且能安定学运的校长。

与联大的三位校长相比,竺可桢不仅是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并且是一直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四位校长中唯一的一位。

他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早年在美国就是中国科学社的领袖之一,回国后从教授到系主任,领导创建新兴学科,主持创办中国的气象科学事业。

是教育家更是科学家,为人为学堪称师表。

从教授阵容看竺可桢说:“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

”三校联合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阵容强大。

两院院士统计

两院院士统计

大陆高校毕业生中两院院士全统计㈠:统计标准说明①不含院校合并因素,因为这并不能反映一所高校真正的人才培养能力,本统计旨在剔除种种水分后讨论各个大学严格意义上的院士培养能力,要知道有些巨无霸高校合并院校众多,但培养的院士却没几人。

同时统计时段不再拘泥于某一特定时间以后。

②各高校毕业生中的院士校友含其直系前身学校的院士校友,比如南大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南高等学校和东南大学,但不含金陵大学;清华含清华学堂(校);北大含京师大学堂;浙大含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含南洋大学但不含唐山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含同济医工专门学校等等。

③关于西南联大的处理,传统上清华、北大和南开都声称所有联大校友三校分享,但这对其他大学甚为不公,本统计做如下处理,Ⅰ联大学生中分属三校各自学籍的划归各自学校所有,其他学校不得分享。

举例,如吴仲华为清华学籍,属清华;唐熬庆为北大学籍,属北大;刘东生为南开学籍,属南开。

Ⅱ各校各自的研究所毕业生归各自所有,不共享;联大学籍的本科毕业生中,如果有人另外就读了三校的某个研究所,则该院士属于他本人研究生就读院校所有,其他两校不得共享,如郝诒纯194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所,属于清华,杨起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属于北大。

Ⅲ如果联大某个院系单独来自三校中某一校,则该系毕业生均属原来学校,如机械系、土木系等属于清华,化工系属于南开。

Ⅳ在做了以上划分后剩下的联大学籍学生的院士校友,三校各自分享三分之一,这一比例使得南开占了较大便宜。

以上算法保证每位联大院士不会被多于一所大学拥有。

④关于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校史争议问题,这里且认为西交和上交两校在1956年(含)分校以前有共同的校友,分校之后,各自的毕业生各自算。

同样,南大和东南在1952年以前有共同的校友,分校以后各自算。

⑤本统计资料来自中科院、工程院网站,网大、以及各自高校对自己院士校友的统计,本人做了进一步甄别,查漏补缺。

浙江大学110周年校庆电气学院校友活动信息四-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110周年校庆电气学院校友活动信息四-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110周年校庆电气学院校友活动信息五2007年5月21日,在浙江大学迎来了110周年华诞的喜庆日子里,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电气工程学院校友分会隆重成立了。

成立大会在玉泉校区邵逸夫科学馆召开,随后举行了第一次校友代表大会。

来自海内外、社会各界、各年级的校友代表共聚求是园,其中既有半世纪前求学于浙大的白发苍苍的老校友,又有新世纪里走出校园的青年才俊。

久未谋面的校友们欢聚一堂,共话母校感恩之情,共谋学院发展大计。

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电气学院校友分会章程,聘请和选举了校友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的顾问和理事,通过了校友分会名誉会长、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的人选。

浙江大学副校长张土乔教授、电气学院严晓浪院长、徐德鸿常务副院长、赵荣祥书记等学院全体党政领导和各系所负责人,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宋大先生、浙江大学韩祯祥院士、阙端麟院士、何志均教授、香港大学陈清泉院士、电子科技大学刘盛纲院士、东南大学冯纯伯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1研究所潘镜芙院士、浙江工业大学邓汉馨教授、浙江省电力公司原副总经理陈渭贤先生等两百多名校友出席了成立大会。

电气学院的发展和“电气科技大楼”募资筹建等工作进一步得到了广大校友的支持,校友们纷纷汇款、送款支持“电气科技大楼”建设。

德高望重的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黄文虎院士(49届校友)和中国科学院冯纯伯院士(50届校友)分别汇款500元和1000元支持“电气科技大楼”建设;82岁陈惟照校友(45毕业)亲自送捐款2007元;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汇款50000元;顾智鹏1000元(电厂热能59级);许琴1000元(发电60级);工企65级共计捐款66280元:连云港碱厂党委书记兼长厂谢杜雀(校友)汇款1100元和在他努力下企业为学院和学校各募资50000元(已汇出)、台州市原人大副主任张新干校友亲自送捐款10180元,同时为他在德国工作的儿子张晓松(应电97级校友)捐上10180元、原珠海校友会会长张宝根5000元;圆正集团有限公司裘愉昌副总裁亲自送捐款1000元(工自73),同时为他在美国学习的儿子裘圣琳1000元(电力电子04硕);浙江省地勘局秦兆虎副局长(74级校友)汇来2000元;杨芳菲600元(工自75);马坚2000元(电机76);任德豹1000元(电自76);电机77共计捐款30200元+1500美元+100欧元:17200元+1500美元+100欧元(潘再平交)、材化学院副院长叶志镇5000元、项保华教授8000元;电自77捐款:33000元(罗树明交);工自77共计捐款27000元+1000美元:26000元+1000美元(沈勤和吴君辉交);发电78共捐63700元: 陈谷纲1000元、秦建春1000元、张晶1000元、史卫明1000元、吴宇1000元、王德宽1000元、尹伟1000元、李晓山1000元、陈光华1000元、王培1000元、李勇伟1000元、李旺1000元、邹力1000元、雷宪章1000元、潘玉明1000元、裘峰源1000元、黄文伟1100元、张晓明2000元、王小平2000元、杨维稼2000元、谢昌渝2000元、周游2000元、全锡晨800元、汪绍鸿1000元、吕虹1000元、孙卫东1000元、萧潇1000元、杨凌1000元、周建申1000元、林敏2000元、吴宇宙1000元、江建洲1000元、楼建民1000元、季辉1000元、韦刚1000元、吴文宣1000元、刘育宁1000元、陈良1000元、张宁1000元、郑海1000元、卢建明1000元、郑兴建1000元、肖南波1000元、张学强1000元、郑奔1000元、樊勇1000元、游锋1000元、杜晓平1000元、廖为宏1000元、杜彩霞1000元、余晓华1000元、王升荣1000元、何祥鲁1000元、秦建春1000元、马世平1000元、金坚贞800元;工电79级捐款151500元:杭州四达电炉成套设备有限公司陆一星总经理15万元(认捐)、丁夫存1500元;电机80级校友共捐款44118元:丁成红1000 元、赵昌兴1000元、王瑞云5000元、叶竟荣2000元、邓红涛1500 元、方定1500元、胡素联1118元、陈洁1000元、陈捷1000元、陈涛涛1000元、陈卫东1000元、陈益明1000元、杜建光1000元、方栋良1000元、方克勤1000元、高伟1000元、何明仙1000元、黄晋龙1000元、李汝明1000元、吕向贡1000元、莫希1000元、钱晓耀1000元、裘国梁1000元、沈维君1000元、孙立明1000元、汤红非1000元、唐福中1000元、王伟民1000元、夏良炳1000元、杨文超1000元、叶林1000元、张建博1000元、赵光彬1000元、赵继敏1000元、宋勇1000元、赵炜1000元、郑伟1000元;发电80级捐款共计37500元:36500元(赵舫交)、毛友利1000元;工自80全体同学捐款共计31500元:31000元(已汇入浙大基金帐户)、王伟民500元;李宝金1000元(电自81级);工自81全班同学捐款:30000元(贾爱民交);电机82级捐款共计10000元:冯江华1000元、沈曙明500元、胡俊辉5000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吴金水500元、黄树森2000元、林国斌1000元;电自82捐款:李放1000元、潘荣译1500元(认捐);李光亚1000元(工自82);电自83级全体同学:30000元;工自83级校友共捐人民币54万元+美元1万元,其中深圳市恩情实业有限公司(玛丝菲尔)朱崇恽董事长50万元(认捐)、杭州西子固体继电器有限公司邢向峰总经理3万元、深圳宏旭达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张宇总经理10000元、在瑞士工作的丘小冰、王建农夫妇8000美元(已汇)、在美国工作的杨凌1000美元(已汇)、在美国工作的刘永春1000美元(已汇);工电83全体同学捐款共计764600元:64600元(楼雪根交)、吴晓农10000元(已汇)(浙大网新总裁助理);电自84级校友15万元(认捐);河海大学鞠平副校长汇款10000元(85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博士);工自84捐款:邓智10000元(广州安领公司)、潘水苗20000元;浙江富春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电机85级赵志强送)10000元;赵良100元(电自86);电机87:傅强1000元、李胜颖1000元、潘文500 元;陈西玉1万元(浙江求是科教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工自87);杭州中信网络自动化有限公司周永忠、傅峰峰10000元(已汇)(应电87);陈宏25000元(上海基越工业设备有限公司;电机88);机电一体化89班捐款共计7.0532万元:岑金洁2000 元、李颖30000元、陈小凡2000元、方卫中10000元、胡文雄10336元、楼翔500 元、王唯践5000元、王昕峰500元、徐烈2000元、杨世勇2000元、易劲刚500 元、尹强1000 元、张志鹏2000元、朱文韬2000元、腾祖兵696元;工自89级认捐25000元;电机90共计捐款6100元+200欧元:胡学军、王骏海5500、朱梅200欧元(已汇)、张雪峰600元;工自90捐款7000元:彭宇2000元、杜军红5000元;陆春良500元(电自91);李宁川10000元(杭州华隆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工自91);电自92级共计捐款13100元;13000元(杨莉交)、张帆100元;工自92捐款5492元:符立明1992元、陈晨风1000元、马建红500元、柯晓峰2000元;陈虹500元(工自94);吴华华100元(电自95);李继红1000元(电自96);电自97捐款:倪秋龙300 元、金啸虎500元;电自99捐款:方愉冬500元、周芳500元;沈勤靖200元(电自00);董立100元(电自01);徐奇峰500元(电自01);项中明500元(电自03);王涛500元(电自03);贺沛宇500元(电自04);吴一峰100元(电自05);杨庆生1000元;林初学2000元;贾约明1000元;管锦绕1000元;申屠光20000美元(已汇);成思民10000元。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浙大学子,可谓天赐甚厚。有此之大学,有此深厚之文化熏陶,定能搏击于时代,遨游于科技文化的 海洋。
杰出校友
浙江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求是精神”作为学风培养了大批 优秀人才,以执著的科学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蜚声海内外,曾被英 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浙大百余年间,为祖国培养了近20万各类建设人才,广大师生已成为各条战 线上的骨干力量和开拓者,其中诸多卓然有成的大家。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中国新闻界先驱邵飘萍,中国研究抗生素第 一人汪猷,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苏步青、钱三强、王淦昌、 贝时璋、陈建功、钱令希、谈家桢、谷超豪、郑晓沧、梁守盘、夏承焘、姜 亮夫、李政道、吴健雄、路甬祥,何燮侯,蒋梦麟,钱家治,蒋百里,刘大 白,马一浮,都锦生,常书鸿,丰子恺,梅光迪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校工作或 学习。浙江大学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60余 人,其中在浙大就学者就有90余人。
基本情况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曾用英文名:National Chekiang University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求是 书院”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 一。 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于 1998年9月重新合并,组建为今日的浙江大学。现有玉泉、西 溪、华家池、之江、紫金港五个校区。是国家首批7所211工 程和首批9所985工程高校,也是中国常青藤盟校—C9成员, 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在武书连版中国 大学排行榜中,自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位居榜首。
4、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口腔种植研究中心
浙大文化

浙江大学介绍

浙江大学介绍
• 浙江大学“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 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打造卓越教育品牌,致力 于培养 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在长期的办 学过程中,浙江大学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校友 中当选为两院院士的有160余人。
求是溯源
探求崛起
调整发展
争创一流
西迁时期在浙大任教日后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及院士的人物 有27位
硬件设施
•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校舍总建筑面积 193余万平方米。拥有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 育技术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科研机构。科学馆(楼)、体育 馆(场)、活动中心、游泳池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 活动提供了条件。
• 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总藏书量584万余 册,是中国规模最大、分布面最广、学科覆盖最全的综合 性大学图书馆之一。出版社1家。
浙江大学
1998年9月15日,由原浙江大学、 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 大学四所大学合并组建的浙江大学在 杭州宣告成立。
四校合并前,浙江大学已发展成为一 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人文经管协 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设有13 个学院,33个学系,66个博士点,11 个博士后流动站;有教职员工4300余 人,其中教授300余人,两院院士11 人;在校全日制学生13200余人,其 中研究生3200余人。
校训、校徽
• 校训:求是·创新
—— ,
做排
人万
原难
则冒
实 事 求 是 精
百 Hale Waihona Puke 以 求 真神知。
师资力量
• 截至2012年底,浙江大学在职教职工8222人,有 专任教师3200余人,其中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 1200余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 工程院院士13人、国家“千人计划”学者48人、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人、“长江计划” 特聘(讲座)教授8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获得者89人。

宁波院士,为“文化宁波”增辉添彩

宁波院士,为“文化宁波”增辉添彩

宁波院士,为“文化宁波”增辉添彩作者:冯晓霞来源:《宁波通讯·图话版》2021年第12期宁波是中国著名的“院士之乡”,早在1955年的首届学部委员(院士)评选中,章名涛、纪育沣、童第周、贝时璋、李庆逵、翁文灏等宁波籍学者就脱颖而出。

至2013年,宁波籍院士已达108名,居全国城市首位。

2021年11月18日,随着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宁波籍两院院士的总数已达120位,比第二名的苏州多18位,仍位居全国首位。

多年来,宁波籍院士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宁波院士文化”现象值得引起关注。

从中揭示其精神特点,是当前宁波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古人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爱读书、爱思考、爱学问,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品质。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有着8000余年文明史的港城宁波,素有“文献之邦”的美誉,“书香宁波”的称誉也让宁波人感到自豪。

从古至今,宁波人延续和发展了这种“书香”精神,尤其是到了当代,具有本土特色的“宁波院士文化”,是“书香文化”在现当代的璀璨结晶。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童第周、贝时璋、谈家桢、翁文波、路甬祥、韩启德、朱高峰等一大批甬籍院士,在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基因之谜的破解、现代工业与农业科技的历史性突破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他们在国际科学界同样享有崇高的威望。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宁波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心灵,并将之转化为强烈的生命自觉,从而使之成为人生使命的最好写照。

矢志报国、复兴中华的使命精神。

宁波籍院士研究的专业领域分布很广,中科院和工程院按学科领域划分的12个学部中都有甬籍院士,他们所研究的专业各不相同,特别是在被誉为21世纪前沿科学的信息、生命等学科领域内,更是集聚了众多甬籍院士。

如中国科学院的生物学部226名院士中有19名甬籍院士,技术科学学部中也有13名甬籍院士,清华和北大的微电子所的掌门人都是甬籍院士。

天才物理学家束星北

天才物理学家束星北

天才物理学家束星北领导特意安排了包括束星北在内的几个教授接受召见,因为对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的不满,束星北将这次召见变成了“面斥”。

当时“一·二八”事件发生不久,束星北认为驻扎上海的十九路军和八十四师,违抗政府不抵抗命令与日军血战,是民族的壮举;国民政府与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是种妥协行为,并就“一·二八事件”中十九路军撤防一事,束星北当面责问蒋介石,一度让蒋下不来台。

话不投机,蒋留下一句“你太年轻,不懂政治”便愤然拂袖而去。

因触犯蒋介石,1932年7月束星北离开南京中央军官学校,后受聘于浙江大学物理系。

1937年“七七事变”,已是浙江大学著名教授的束星北突然失踪。

开始准备与教授们商议大学西迁的竺可桢、何增禄慌忙到各处寻找,但都没有找到,最后还是由其妻葛楚华领着,在杭州一所临时作为兵营的学校操场里找到了他。

当时,束星北已成为向社会招募的第一批义勇军战士,剃了光头、一身戎装,在杀声震天的口号声中,将刺刀一次次刺进“敌人”的胸膛。

抗战期间,浙大西迁湄潭办学。

竺可桢主持浙江大学时,聘了很多国内一流的教授:数学家有苏步青、陈建功、钱宝琮,物理学家有王淦昌、束星北、卢鹤绂、王谟显、何增禄、朱福炘,生物、植物学家有贝时璋、罗宗洛、张其楷等。

一时间浙江大学群英荟萃。

这一大批顶尖的专家学者所做出的研究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当时已经处于国际科学前沿。

1937年5月,理论物理的权威玻尔受竺可楨之邀,到浙江大学作学术报告。

束星北、王淦昌等全程陪同并就物理学的前沿问题和这位世界级的大师切磋、探讨。

波尔回国后,不断有浙大物理系的学生向他请教如何学物理、如何出国深造,因为他们想申请去欧洲留学。

波尔说,你们有束星北、王琻昌这么好的物理学家,为什么还跑到外边学习物理呢?当时的浙江大学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科学研究人才,后来竺可桢、李政道等51名两院院士全是出自抗战时期的湄潭。

1944年,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到抗战时遵义湄潭的浙江大学访问,将该校誉为“东方的剑桥”。

浙江大学简介

浙江大学简介

浙江大学简介关于浙江大学简介1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简称“浙大”,坐落于“人间天堂”杭州。

前身是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

1928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中华民国时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崛起为民国最高学府之一,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迎来了浙大百年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竺可桢老校长也因此成为了浙大历史上最伟大的人。

浙江大学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首批9所“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C9联盟、世界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的`成员,是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是中国著名顶尖学府之一。

截至20xx年底,浙江大学共拥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6个校区,占地总面积4。

50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2072303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71万余册,并有7家附属医院;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4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2个;本科专业123个,全日制在校学生4636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3952人,博士研究生8779人,本科生23633人。

关于浙江大学简介2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

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

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

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

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浙江大学,迈上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浙江籍院士简介 贺贤士院士

浙江籍院士简介 贺贤士院士
步 奖 ;2 01 获 国 家 8 3 划 突 0 年 6 计
方面 ,主要 从事 高能量 密度物理 、非平衡统 计物 理 、非线 性科
学 、相 对 论 粒 子 强 场 加 速 、 激 光 与 等 离 子 体 相 互 作 用 和 激 光 核
聚变物理等方 面的研究工 作。1 8 年 以来 发表 了1 0 0 9 多篇 科学 6
很 高评价 。多次在 国际学术 会议
上 作 大 会 邀 请 报 告 ( 括 大 会 综 包 合 报 告 J,并 多 次 担 任 有 关 国 际
会议 的主 席 、合 作主 席和科 学顾
问委员会成员。
物理 ( 论和实验 ) 理 、高功率 高能量激光驱 动器和有 关的关键
大 突破 ,建立 了我 国
独 立 自主 的研 究 体 系 ,为 国 家 在 国 际 上 赢 得 了声 誉 ,并 为 国 家 惯性 约束 核 聚 变 点 火 工程 实 施提 供 了重 要 基 础 。3 在 基 础研 究 .

先后获国家 自然科学 奖二等奖 项 ,国家科 技 进步奖 一等 、二
等 奖各 一项 ,部委级 奖八项 。 19 年获 光华 科技 基金 奖一 等奖 ; 2 9 2 0 年 获 何 梁 何 利 科 学 与 技 术 进 00
会委 员 ;8 3 划 领 域 委 员 会顾 问 ;总装 备 部 科 技 委 兼职 委 员 ; 6计 北 京 大 学 应 用物 理 与 技 术研 究 中心 主 任 ;宁 波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院 长 :高功 率 激 光 物 理 国 家 重 点 实验 室 学 术 委 员 会 主 任 ;中 国计 算 物 理 学 会 理事 长 和Co mmu i t n n Co uain lP y is nc j s i a0 mp tt a h sc o 国 际杂 志 主 编等 职 。

两院院士籍贯分布表

两院院士籍贯分布表

两院院士籍贯分布表中国工程院中科院两院合计1 江苏 104人 1。

江苏 202人 1 江苏306人2 浙江 91人2。

浙江 167人2浙江 258人3 广东 38人3。

福建 72人 3广东 105人4 上海37人 4。

广东(含香港) 67人 4福建101人5山东37人5。

湖南 46人5 上海 81人6 湖南 34人6。

上海 44人 6 湖南80人7 湖北 30人7。

河北 43人 7 山东77人8 福建 29人8。

山东 40人 8河北 68 人9 辽宁 27人9。

安徽 33人 9湖北 61人10 四川 26人 9江西33人10。

四川 55人11 河北 25人 11。

湖北 31人 11安徽 53 人12 安徽 20人 12。

四川 30人12辽宁 41人13 河南 16人 13。

河南 24人13河南 40人14 北京 15人 14。

辽宁 14人。

14江西 39人15 天津 11人 14。

北京 14人15北京 29人16 山西 11人 16。

天津 12 16天津 23人17 吉林 7人17。

山西 817 山西 19人18 重庆 7人17。

陕西 8人 18陕西 13人19 江西 6人 19。

云南 5人19 吉林11人20 陕西 5人19。

贵州 5人 20云南 9人21 黑龙江 4人 21。

吉林 4人21贵州 7人22 云南 4人22。

广西 3人 22重庆7人23 广西 3人23。

黑龙江 2 人 23黑龙江 6人24 内蒙古 2人 24。

内蒙 1人 23 广西 6人25 贵州 2人总计902人 25 黑龙江 3人26 海南 2人 26 海南 2人27 甘肃 1人 27 甘肃 1人28 新疆 1人 28 新疆 1 人29 西藏 1人 29 西藏 1人30 台湾 1人 30 台湾 1人。

985,211,C9,珠峰计划,大陆高校毕业生中两院院士全统计以及高性价比大学

985,211,C9,珠峰计划,大陆高校毕业生中两院院士全统计以及高性价比大学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两校共14亿(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吉林大学7亿(4亿+3亿)(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中山大学12亿(3亿+9亿)(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东南大学6亿(3亿+3亿)(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华中科技大学6亿(3亿+3亿)(教育部拨款+湖北省、武汉市以资金、项目等形式)
厦门大学6亿(3亿+1.5亿+1.5亿)(教育部拨款+福建省拨款+厦门市拨款)
1999.7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业与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
1999.11
北京理工大学
工业与信息化部、教育部、北京市
200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业与信息化部、教育部、北京市
2001.9
西北工业大学
工业与信息化部、教育部、陕西省、西安市
2002.1
定位与拨款
1.目标定位:“世界一流大学”
北京大学18亿(教育部拨款)
㈡:统计结果,对于前几名高校,上下误差应该在3人以内。
高校名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两院院士合计
清华大学163 93 256
北京大学146 40 186
南京大学122 23 145
东南大学86 35 121
西安交通大学43 58 102
上海交通大学36 57 94
浙江大学51 24 75
复旦大学45 17 62
大陆高校毕业生中两院院士全统计
这只是毕业的校友,如果包括在校工作过的院士,总数应该在200人以上。
㈠:统计标准说明
①不含院校合并因素,因为这并不能反映一所高校真正的人才培养能力,本统计旨在剔除种种水分后讨论各个大学严格意义上的院士培养能力,要知道有些巨无霸高校合并院校众多,但培养的院士却没几人。同时统计时段不再拘泥于某一特定时间以后。

浙江再添5 位两院院士

浙江再添5 位两院院士

科技影像 华东视界 舆评社论焦点 FOCUS
11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
了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浙江省共有5位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他们都来自浙江大学。

浙大数学科学学院阮勇斌教授和浙大建筑
工程学院徐世烺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大能源工程学院郑津洋教授、高翔教授和
浙大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喻景权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新当选的这些院士,在各自工作研
究领域都作出了长久而卓越的贡献。

阮勇斌教授长期从事辛几何和数学物理等领域研究,在Gromov-Witten 不变量与量子上同调、Chen-Ruan 上同调、FJRW 理论及其应用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世烺教授是我国混凝土结构安全领域专家,长期从事混凝土结构裂缝完整性安全分析理论与高性能建筑结构与材料研究,在混凝土结构裂缝安全问题的理论创新、材料发明与工程应用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郑津洋教授长期从事高压容器和管道研究,在储氢高压容器、深冷压力容器、柔性高压复合管等方面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翔教授长期致力于能源与环境领域减污降碳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在电厂超低排放、湿法烟气高效治理、船舶尾气高效净化
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喻景权教授长期从事蔬
菜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研究,为建立现代蔬菜生产理论与抗逆高产技术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浙江再添5
位两院院士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抗战时期的大学奇迹及启示———以浙江大学和西南联大为例

抗战时期的大学奇迹及启示———以浙江大学和西南联大为例

抗战时期的大学奇迹及启示———以浙江大学和西南联大为例作者:韩金玲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12期韩金玲[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310018]摘要:“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有计划的摧残使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濒临绝境。

在极其残酷的环境下,中国的教育事业反而创造了浙江大学、西南联大等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这一历史现象,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放眼未来,重视教育;二是创造自由环境和民主气氛。

关键词:浙江大学西南联大抗日战争高等教育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的抗战被迫开始。

日本为了完全控制中国,泯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用武力推行其殖民教育政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进行有计划的摧毁和破坏。

刚刚成长起来的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濒临绝境。

1946年11月,中国代表团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届大会递交的报告书中写道:“抗战八年间,我国教育文化曾受敌人之重大摧残。

日本认为各级学校均为反日集团,所有知识青年均是危险分子。

为达到其长期统治中国之目的,日军极力奴化我青年之思想,摧残我教育及文化机关。

欲以消灭我固有之文化。

因此之故,战时我国教育文化之损失,乃至惊人。

”①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中华儿女没有被吓倒,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的命脉,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的高等院校开始了坎坷的内迁,边学习边抗日,中国的教育事业不仅没有被摧毁,反而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浙江大学和西南联大即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先看被誉为“东方的剑桥”的浙江大学。

浙大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举校西迁,为躲避日军的轰炸,穿越浙、赣、湘、桂、闽、粤、黔七省,行程五千余里,最终抵达遵义湄潭。

浙大西迁办学七年多,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为中华民族保留和培养了一批科学文化精英,在沿途的穷乡僻壤播撒下现代文明的种子,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中国科学文化界共赴国难、坚韧不拔的浓重一笔。

王淦昌在这里完成了发表于美国《物理评论》上的著名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谈家桢在湄潭的唐家祠堂发现了瓢虫色斑变异的嵌镶显性现象中的机制和规律,其研究成果引起国际遗传学界轰动;苏步青的微分几何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生物学家贝时璋以及陈建功、罗宗洛等著名科学家最重要的成就都在这里取得。

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班简章

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班简章

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班简章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浙江大学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中国首批“211工程”、“985工程”、“珠峰计划”、“111计划”实施高校,也是C9联盟、世界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的成员。

浙江大学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校友中当选为两院院士的有160余人。

浙大知名校友包括:竺可桢、谈家桢、陈独秀、苏步青、李政道、钱三强、马寅初、丰子恺。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高新闻传播单位和宣传部门在职干部的业务素质、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培养优秀的跨世纪人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规定,经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举办新闻传播学专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学习班。

虽然新闻与传播硕士择校范围面较广,但是真正有实力的学院数量仍然有限,好的专业仍然集中于国内知名的大学。

择业方面,新闻与传播硕士除了从一、浙江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在职研究生报名条件:1.2. 拟申请浙江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的人员,必须获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与学士学位,并且工作三年以上(含三年)。

3.年龄一般在454.二、培养方案:1.学习期限为22.学员以不脱产方式参加学习,学习时间主要为双休日,也可以不定期集中(时间每次3天左右)3.由本学院富有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研究生导师对报考浙江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在职研究生三、结业与学位申请:1、进修学员按专业培养计划完成课程学习,考核或考试合格,发给浙江大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学习班结业证书;2、获得浙江大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学习班结业证书,具有学士学位并通过全国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外语统一考试与新闻传播学专业综合课考试者,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硕士论文答辩通过,授予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

四、报名细则:1、手机:壹捌贰陆捌④壹陆柒叁捌(林老师)2、报名地址: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教学主楼9楼912室。

3、报名时间:从即日起报满60人即停止招生。

追踪浙大“院士造假”风波

追踪浙大“院士造假”风波

追踪浙大“院士造假”风波作者:白天来源:《畅谈》2009年第03期假和贪,早晚会葬送掉中国原本就不敦厚的学术声誉。

而大学护短的短视行为,更令人为中国的大学命运担忧!遗憾的是,类似的事件绝非一个浙大。

大学的胸怀里裹着不该裹的东西,助长了多少人的私欲。

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被揭开,最初源于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戴德哉的一封揭发信。

2008年10月。

戴教授致函《本草疗法研究》杂志主编,指该刊2008年第22卷发表的由贺海波、吴理茂、李连达等人署名的一篇文章。

是对他此前已经发表在《国际心血管》杂志上的相关论文的抄袭。

而戴德哉就是贺海波的博士生导师。

随后,两家杂志主编发表联合声明,认定贺海波等人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属于“科学上的欺诈行为”,决定将该论文撤销。

戴德哉的揭发信仿佛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使得与李连达课题组有关的一连串学术不端行为浮出水面。

举报与反击去年10月底,旅居荷兰的祝国光教授在网络上看到有人揭露贺海波论文造假的消息,立即上网搜集了与贺海波相关的一系列学术论文。

他惊讶地发现。

这些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大都是编造的,而且论文的作者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著名中药药理学家李连达和课题组主要成员。

祝国光决定回国打假,并先后向卫生部、中国工程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大学等机构发出具名举报信。

举报李连达课题组学术造假。

贺海波之后在接受校方调查时承认造假,同时表示是在李连达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在论文作者中署上了李连达的名字。

浙江大学也表示,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校方认为论文造假是博士后贺海波的个人行为。

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无关。

2008年11月13日,浙江大学召开校长办公会议,宣布撤销贺海波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

按理说,轰动一时的学术造假事件本应在贺海波被开除后归于平静。

但举报人祝国光不这么认为,据他统计,迄今为止,李连达课题组相关的造假和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的论文已经发现了14篇。

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浙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世浙印象

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浙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世浙印象

缀砸鬟爵蓄≤霪霪k……一……一…一…一…~徐世浙.地球物理学家、浙江大学理学院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世浙长期从事地球物理科研教学工作,在计算地球物理方面卓有建树。

他创造性地提出用构制保角变换坐标网的方法,对地球物理场的地形影响进行改正。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致力于地球物理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是国内最早将有限元法用于地球物理勘探的人物之一,也是国际上最早将力学中的边界单元法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奠基人之一。

他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90余篇,曾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奖一项、省部级奖6项,先后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学生30余名。

他的专著《地球物理中的边界单元法》是该领域国际上的首部著作,在国内出版后即被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协会译为英文出版。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与在浙江的“两院”院士打交道,徐世浙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第一次认识徐世浙是在2002年7月,我作为工作人员陪同部分“两院”院士、专家去云南考察休养。

在那短暂7天的朝夕相处中,发生在徐世浙夫妇身上的两件“小事”使我感诚实做入踏实做事…、遂曼茏爨磊茏——浙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世浙印象动不已:一件是在乘车途中,有位专家因晕车突然呕吐,徐世浙妻子王素亚见状立即取出随身携带的塑料袋,徐世浙则接过塑料袋快速地走到那位专家跟前,撑起塑料袋接住那位专家的呕吐物。

当时徐世浙那关切的眼神、细心的照料,令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感动。

另一件事是徐世浙妻子随身携带着一只装满药品的旅行包,里面都是她亲自煎好的中药。

她每天按时取出让徐世浙服用,对徐世浙的关爱无微不至。

后来,随着与徐世浙夫妇接触的增多,我更多地了解到徐世浙夫妇鲜为人知的人生故事。

敬佩之余.也使我深受教育,颇有感悟。

执著追求徐世浙的一生是孜孜不倦、执著追求的一生。

“我所以能取得现在这一点点成绩,靠的就是一种执著,一种全心全意的投入。

”“做什么工作,要做好都需要一种专注和执著。

中国十大国宝级院士排名

中国十大国宝级院士排名

中国十大国宝级院士排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是我国最高学术机构,其院士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顶尖人才。

而在这些院士中,又有一些被称为“国宝级院士”,因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和对国家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而备受瞩目。

第一位“国宝级院士”当属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第二位“国宝级院士”可以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航天专家邵天杰。

邵天杰在我国航天技术研究和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誉为“中国载人航天之父”。

第三位“国宝级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信息科学家尤石。

尤石先生在信息科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上有着深远影响。

第四位“国宝级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朱照宇。

朱照宇是中国最负盛名的物理学家之一,在粒子物理领域有着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之父”。

第五位“国宝级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电子科学家高维世。

高维世院士在电子科学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的成就,对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六位“国宝级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学家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领域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对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七位“国宝级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航空专家舒华。

舒华院士在航空工程领域有着卓越成就,尤其在飞行动力学和飞行器控制领域有着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航空工程之父”。

第八位“国宝级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屠呦呦。

屠呦呦院士因在青蒿素抗疟疾药物的研究发现和应用中的重大突破而获得诺贝尔奖,被誉为“中医药之父”。

第九位“国宝级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科学家贺卫方。

贺卫方院士在建筑设计与科学研究领域有着杰出成就,尤其在生态建筑和节能环保建筑领域的研究上有着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按院士当选年份、姓氏笔画排列)【唐孝威】唐孝威(1931.10 ─)江苏无锡人。

核物理与实验物理学家。

浙江大学理学院教授。

2001年起任浙江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子元】陈子元(1924.10 ─)浙江鄞县人。

核农学家。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

1953年起先后在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任教;1983─1989年任浙江农业大学校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家骢】沈家骢(1931.10 ─)浙江绍兴人。

高分子化学家。

吉林大学教授。

1952年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毕业。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曹楚南】曹楚南(1930.8 ─)江苏常熟人。

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

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

1994年起在浙江大学化学系任教。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阙端麟】阙端麟(1928.5 ─)福建福州人。

半导体材料专家。

浙江大学教授。

1953年起先后任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无线电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路甬祥】路甬祥(1942.4 ─)浙江慈溪人。

液体传动与控制专家。

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教授。

1964年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毕业,后至1979年在浙江大学任教;1981─1995年在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任教;1988─1995年任浙江大学校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之荃】沈之荃(1931.5 ─)上海人。

高分子化学家。

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

1980年起先后在浙江大学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任教。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祯祥】韩祯祥(1930.4 ─)浙江萧山人。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家。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1951年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毕业;1951年起在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任教;1984─1988年任浙江大学校长。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世浙】徐世浙(1936.10 —)浙江台州人。

地球物理学家。

浙江大学理学院教授。

1999年起任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教授。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位秋】【朱位秋】朱位秋(1938.9─)力学专家。

1938年生于浙江义乌。

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1964年西北工业大学非线性振动专业研究生毕业。

现任浙江大学力学系教授。

主要从事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研究。

国际上首次提出与发展了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

得到了四类能量非等分精确平稳解,打破了60年来只有能量等分精确平稳解的局面。

提出与发展了高斯白噪声激励下耗散哈密顿系统等效非线性系统法、拟哈密顿系统随机平均法,研究拟哈密顿系统随机稳定性、随机分岔及首次穿越的理论方法,以及分别以响应最小、稳定性或可靠性最大为目标的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理论方法。

上述创新研究成果构成了一个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的哈密顿理论体系框架,为解决工程中一系列极其困难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关键问题提供了一整套全新而有效的理论方法。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卫】杨卫(1954.2-)北京人。

固体力学专家。

1976年西北工业大学锻压专业毕业,1981年在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1985年在美国布朗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1年起被聘任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6年起任浙江大学校长。

研究方向包括:宏微观破坏力学、结构完整性评价、材料的增强与增韧、微小型航天器研制。

在断裂力学研究中,得到准三维裂纹尖端场的解析解,证明界面裂纹扩展可超越下瑞利波,推动了超高速界面断裂的研究。

在细观与纳米力学研究中提出细观塑性的系统理论。

发展了连续介质力学与分子动力学之间的跨层次算法,模拟了从裂尖发射的原子点阵位错运行并转变为连续介质位错群。

提出电致断裂的非线性力学机理模型、畴变增韧模型和畴变电致疲劳模型,提出电致质流失稳模型。

【黄宪】黄宪(1933 ─)有机化学家。

1933年生于江苏扬州。

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

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现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

多年来从事有机硒碲化合物在合成多取代烯烃中的应用和聚合物负载的固相合成的研究。

发现了有机碲盐在不加碱的情况下与羰基化合物反应形成烯烃,并提出亲卤反应机理。

利用α—高碘取代叶立德与亲核试剂反应,使叶立德的α—碳极性逆转。

发现炔基砜及亚砜进行锆氢化反应时生成反式加成产物,并提出邻基参与反应的机理,在相关研究中提出了合成取代联烯的新方法和联烯及亚烃基环丙烷衍生物高选择性的反应。

此外,还开发了多种杂环化合物的固相合成方法等。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麻生明】麻生明(1965.5 ─)浙江东阳人。

有机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浙江大学长江特聘教授。

198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化学系。

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90年获该所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联烯及其类似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引入亲核性官能团,解决了联烯在金属催化剂存在下反应活性及选择性调控,为环状化合物的合成建立了高效合成方法学;发展了从2,3-联烯酸合成γ-丁烯酸内脂类化合物的方法;建立了过渡金属参与手征性中心形成的一锅法双金属共催化的合成方法。

同时,实现了同一底物中几种碳-碳键断裂间的选择性调控,提出了杂环化合物的多样性合成方法。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按院士当选年份、姓氏笔画排列)【巴德年】巴德年(1938.10 —)吉林省四平市人。

1938年10月生,吉林省四平市人,免疫学专家、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1967年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1982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部外籍院士。

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

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汪槱生】汪槱生(1928. 8 ─)浙江杭州人。

电力电子技术专家。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1950年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毕业;1950年起在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任教。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路甬祥】【孙优贤】孙优贤(1940.12 ─)浙江诸暨县人。

工业自动化专家。

浙江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1964年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学系毕业;1964年起先后在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学系、控制科学和工程学系任教。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岑可法】岑可法(1935.1 ─)广东南海人。

工程热物理专家。

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

1957─1958年在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任教;1962年起先后在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热物理工程学系、能源工程学系任教。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董石麟】董石麟(1932.12 ─)浙江杭州人。

空间结构工程学家。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1985年起在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任教。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云鹤】潘云鹤(1946.11 —)浙江杭州人。

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专家。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1981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至200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郑树森】郑树森(1950.1 ─)浙江衢州人。

器官移植专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

1973年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浙江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宫先仪】宫先仪(1938.2.11 -)江苏江宁人。

水声工程专家。

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

曾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715研究所研究员、总工程师,海洋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现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15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连达】李连达(1934.7.24 -)辽宁沈阳人。

中药药理学专家。

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基础室主任、研究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委员会副主任。

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研究员及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药学院院长。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李兰娟(1947 .9 ─)浙江绍兴人。

传染病学专家。

1973年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

现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庆瑞】许庆瑞(1930 .1 ─)江苏常州人。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学科专长和主要研究领域是:管理工程科技管理、系统动力学和战略管理。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谭建荣】谭建荣(1954 .10 ─)浙江湖州人。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主任。

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研究。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