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涉江采芙蓉》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课件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源自母亲在里头。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对写法
“对写法”就是对面“悬想”,又 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 特殊的表现手法。特定情境下,诗人在 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 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 或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 述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 的情感,并形成含蓄曲折的艺术效果。 这种创作思维对后人诗歌创作有极深的 影响。
结语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 他,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 情等情感的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 涉江采芙蓉》的文字绝没有浮躁的华美,仅 用清淡自然地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
尽管千年已逝,但思念的情怀永存在这 世间,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 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 远行之人。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 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 之情。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古 诗 十 九 首
数着春去熟透的红豆
无人黄昏后 庭前寒冷深秋为谁消瘦
月下惟有我的身影投 该与谁厮守
山
酒入喉却解不了愁
外
芙蓉花又栖满了枝头 奈何蝶难留
漂泊如江水向东流
小
望断门前隔岸的杨柳 寂寞仍不休
(优质课件)人教版必修2语文《涉江采芙蓉》(23张ppt)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表 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天地之间 一声幽叹
不思量 自难忘
名家观点
Ø 我选择了第二个注解(注:“还顾”者就是 所思者,不是“涉江”者)。这其中有两点 理由。头一点:“远道”与“旧乡”是对立 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多 为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 调也是“闺怨”的情调。
Ø 其次,把“还顾”借“所思”,作为女子推 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 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的“同心 ”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是女子一 个人。照这样的解释,诗的意味也就深刻些 。 ——朱光潜
对写手法
• 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 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 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 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 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 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 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 感,并形成含蓄曲折的艺 术效果。
谢谢观赏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 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 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 垫。
3.手法—效果—情感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漫浩浩”这两个 词含蓄的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 苦的心情, 不直写,给读 者留下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 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 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 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 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 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 “终老”之“忧伤”。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抒情主 人公是男性,“涉江” 者和“还顾”者都是 男子;也有人认为抒 情主人公是女性, “涉江”者是女子, “还顾”者则是“所 思”的男子,你怎么 看?
高中语文文言文《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赏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及分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及分析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涉江采芙蓉》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1 原文翻译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111 词语解释涉江:渡江。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芳草:这里指兰草和其他香草。
遗(wèi):赠。
远道: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同心:指夫妻感情融洽,心意相通。
112 原文赏析这首诗开篇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采莲图,“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营造出了充满生机与浪漫的氛围。
然而,“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笔锋一转,表达出采花之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她采下美丽的芙蓉,却不知能送给远在他乡的心上人。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诗人通过描绘主人公回望故乡,只见路途遥远的情景,进一步烘托出思乡怀人的忧伤。
那漫长的道路,仿佛象征着他们之间难以跨越的距离。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直接点明了主旨,两颗相爱的心却分居两地,只能怀着忧伤度过一生。
这种无奈和痛苦,令人感同身受。
12 诗歌主题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爱人相思的情感。
诗中的主人公身处异地,采花欲赠却无人可送,回望故乡却路途遥远,充分展现了离居之苦和相思之深。
121 艺术特色1211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等,以乐景衬哀情,更加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1212 虚实结合既有主人公采花的现实场景,又有对远方爱人、故乡的想象和思念,虚实相生,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深沉。
1213 反复咏叹“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重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美好景象的印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课件
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 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谊绵长,永志不忘。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转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想念等感情,另
朗诵感知 归 园 田 居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误中,一去三十年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迎——敬慕贤才
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诗人求贤若渴,可是贤才并没有来,作 者在此吐露的是求贤不得之忧。
• 第四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 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入的内涵呢?
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庆祝。
《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 对全诗在营建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 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给人幽静、高洁的感觉。屈 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她具有美好 的品质。因此,写采芙蓉送给所思之人,营建了 幽静高洁的意境。
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 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 明确: • ①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疑未定,彷徨不知何去
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期望。
• 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期望多纳贤才 ,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 天下的愿望。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优秀课件
8.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课文小结
布置作业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写一段赏析的文字,可以从意象的内涵,手法的运用, 以及如何体现对人生的反思等角度来写你的理解。字 数300左右。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
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 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 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 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 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 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 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 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 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 效果。
清人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 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 生新故之感。”(《古诗源》)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人一时所作,它大致产生于东 汉后期。作者是一些仕途失意或异乡漂泊的文士,他 们在作品里抒写着种种苦闷忧愤的情绪。语言浅近自 然,又异常精练。
《古诗十九首》题材内容可分为两类: ①失志和伤时之感。诗中常常流露人生无常、及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
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 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 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 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 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第二单元《涉江采芙蓉》课件—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
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自己; 双方的行为在诗中同时出现。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 古涉 诗江 十采 九芙 首蓉 》
本诗写了芙蓉”“兰泽”“芳草”等意 象,意境高洁优雅。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 采摘芙蓉的情景,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 感情的纯洁、美好。
找诗眼,抓主旨;
2.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 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二)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 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本诗有一个争议的地方,即内容是谁对 谁的相思? 请大家思考并说出理由。
“涉江”者是女子/男子? “还顾”者是女子/男子? “所思”的是男子/女子?
忧长还 伤心路顾 以而漫望 终离浩旧 老居浩乡 。,。,
所采兰涉 思之泽江 在欲多采 远遗芳芙 道谁草蓉 。?。,
这种手法叫——
❖“对写法”/“悬想” : ❖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涉江采芙蓉》课件 (41张PPT)
西北有高楼
•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 此诗借不遇佳人“知音”之悲,抒写了自 身政治上的失意之情,反映了一种带有广 泛社会性的被压抑的苦闷、悲伤与期待, 表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在政治 上找不到出路、生活中彷徨的知识分子的 悲凉和迷茫。全诗融情于景,语言形象生 动,风格朴素浑厚,运用典故以及比喻、 寄托等手法,从高楼写起,以高飞作结, 当中交错描画弦歌之声及听者感受,写得 缥缈空灵。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今日良宴 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 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 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人生忽如寄, 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 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西北有高 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 去。
感情的纯洁、美好。
表相思之情之物: 红豆;明月和酒在传统文化中也经常用来作相 思的事物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额,此物最相思。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这一问一答中,抒情主人公的 情感是否有变化?
轻松欢快
黯然销魂
这两句的语气如何? 你从“远道”一词品出 什么?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 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 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诗歌第三句运用什么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 作用?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
第一篇: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首古诗《涉江采芙蓉》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翻译:在江边采摘莲花,有很多芬芳的兰草。
这样采摘,意味着抛弃了它们,而我的思绪却飘在遥远的路上。
这首诗是唐朝著名女诗人王昌龄所作,用非常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离愁别绪。
其中“涉江采芙蓉”一句更是成为了经典,被许多人视为古代文学中的高峰之一。
在翻译这首诗时,要注意沉浸在作者的遥远思绪中,感受她的离愁别绪。
在用词上,王昌龄巧妙地把芙蓉、兰草、远道这些词语妥帖地安置在诗中,以表现出她的思想。
第二篇:
涉江采芙蓉的写作重点和用词分析
这首古诗《涉江采芙蓉》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意境,一直为许多文学爱好者所钟爱。
今天,我来给大家分析一
下这首古诗的写作重点和用词分析。
首先,这首诗的写作重点在于表达作者王昌龄的离愁别绪。
采芙蓉、兰草和远道这些词语都在原文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适时而恰当地表达了作者此刻的离愁别绪。
同时,通过抛弃采摘物这个行为,更加突现了她内心的矛盾和离别的苦痛。
其次,这首诗的用词也非常巧妙。
芙蓉和兰草作为婉约词,代表了浓郁的江南气息;而“远道”则表现出了作者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此外,诗中出现的矛盾心理也是该诗的特点之一,不仅将江南的风情和作者离乡的痛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呈现了作者的韵味。
综上所述,这首诗堪称唐代文学中的珍品,以其轻盈流畅的节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人读者心中的永恒经典之作。
《涉江采芙蓉》原文和译文
《涉江采芙蓉》原文和译文导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结合注释了解)《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积累要点:1、是东汉一批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南朝梁代的文学家萧统(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太子。
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将风格相近的十九首诗合在一起,收入其《文选》并题为《古诗十九首》,诗歌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为题目。
2、刘勰《文心雕龙》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二、范读课文,正音,圈点重点字词三、合作探究1、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忧伤之情,痛苦惆怅之情。
2、到底是谁思念谁?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还是女性?“所思在远道”——妻子思念丈夫。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丈夫思念家乡的妻子。
因此,本文抒发的是分居两地的夫妻相互思念的“忧伤”之情。
注:朱光潜认为是女性,这诗可纳入“闺怨诗”范畴。
3、诗歌中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方式:采芙蓉。
目的:“遗”远方的丈夫。
附录: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后两句曲笔,本来是自己思念对方,却写愿君多采撷,用此物来寄托相思。
将感情写得含蓄深沉而委婉。
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ppt(32PPT)
马茂元先生说:“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 子的虚拟。” 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 “虚拟”方式,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 出来。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 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 “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 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高适的《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 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可 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兄弟想 念自己。
司马相如
两无亿(意)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谁知过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字无可转,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相思,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那是一个热闹的 季节,也是一个 风流的季节。
采莲的热闹场面。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联系我们曾学 过的诗歌,想想芙 蓉(荷花、莲)这 个意象的深意。
有关莲(荷花)的诗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之君子者也。
《涉江采芙蓉》原文和翻译译文
《涉江采芙蓉》原文和翻译译文1、《涉江采芙蓉》原文和翻译译文《涉江采芙蓉》原文和翻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解释: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涉江采芙蓉》课件33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三、赏画面,析意境
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各幅画面的主人公一样吗?营 造了怎样的意境?
画面一
一位怅立船头的女 子。她与众多女子的 嬉笑不同,她注视着 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意境总结:那是一个 夏日,花香日暖,江上芙 蓉朵朵,赏心悦目,一幅 纯美静谧的画面,一个高 洁优雅的意境。这样的意 境,意在表达感情的纯洁 和美好。
涉 江 采 芙 蓉
知识导读
《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梁代萧统编的《文
古 选》,归入“杂诗”,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 诗 的代表,标志着我国古代五言抒情诗已经成熟。
十
梁代钟嵘《诗品》将它列入上品,“文温以丽,
九 首
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观其结体散文, 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写冬至之夜,诗人羁留他乡的孤独冷清的生活画面。 思乡之情,不言而喻。可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人,却想像家 人于冬至节的深夜还坐在一起念叨着自己。
艺术特色
3.乐景写哀情。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整体把握
疏通诗歌大意,回答下列问题: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相爱之人两地相隔的极度相思、感伤之情。
二、找诗眼,抓主旨 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二)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 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本诗的“诗眼”是“忧伤”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 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2023最新-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4篇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4篇《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理解诗歌。
(知识能力)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过程方法)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描绘出采莲思人的画面感。
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思乡怀人的“哀伤”和“美丽”。
教学方法对话探讨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和小学已经学过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古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也善于用丰富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远的如《诗经》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近的唐诗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宋词有李之仪的“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元曲有徐再思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三、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吟读、译读、背读、阅读。
1、吟读:体会情味(方式:听录音、尝试读出情味)要求:a)声音要有起伏。
b)节奏比较自由。
c)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
教学过程:(1)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正音。
(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3)全班齐读。
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师生探讨、学生分享)要求:a)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b)尽量做到字句优美c)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
《涉江采芙蓉》 说课稿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涉江采芙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涉江采芙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本单元所选诗歌主要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东汉时期的文人五言诗,出自《古诗十九首》。
这首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相思怀人的情境,抒发了游子思乡、爱人相思的真挚情感。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在初中阶段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方法,对诗歌的基本要素,如意象、意境、抒情方式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差异,学生可能对古人的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感到陌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相思之情,感受古人对爱情和亲情的珍视。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如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芙蓉”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中“对写”手法的妙处。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7《涉江采芙蓉》
·
XXX
·
如
花
明美
汤 显
眷 ,
祖怎
《敌
牡他
丹 亭 》
似 水
。
劝
我
早 唐归
韦家
庄 《 菩 萨 蛮
, 绿 窗 人
》似
花
。
暮秋独游曲江
唐·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 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 怅望江头江水声。
感情真挚深厚
意悲而远 惊心动魄 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南朝)钟嵘《诗品》
联系我们曾学 过的诗歌,想想芙 蓉(荷花、莲)这 个意象的深意。
有关莲(荷花)的诗句
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之君子者也。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余好修兮以为常。
西洲曲
《乐府诗集》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
“莲”谐音“怜”,“莲子”谐音“怜 子”,表明了女子对情郎既怜且爱的深 情。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 莲花坞 • 王维 • 日日采莲去, • 洲长多暮归。 • 弄篙莫溅水, • 畏湿红莲衣。
说说诗人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 是一个女子?谈谈你的观点和根据。
涉江者、环顾者皆为天涯游子,游子采 芙蓉送给故乡的妻子。
诗人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 谈谈你的观点和根据。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南北朝〕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芙蓉:荷花的别名。
②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③遗(wèi):赠。
④远道:犹言“远方”。
⑤旧乡:故乡。
⑥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⑦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和感情深厚。
⑧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拼音解读:shè jiāng cǎi fú rónggǔ shī shí jiǔ shǒu 〔nán běi cháo 〕shè jiāng cǎi fú róng,lán zé duō fāng cǎo 。
cǎi zhī yù yí shuí?suǒ sī zài yuǎn dào 。
hái gù wàng jiù xiāng,zhǎng lù màn hào hào 。
tóng xīn ér lí jū,yōu shāng yǐ zhōng lǎo 。
相关翻译涉过江水去采芙蓉,大泽中长满了芳香的花草。
采了芙蓉要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却在远方。
回过头来遥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由欣喜到忧伤的情感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想象和口头作文,把握诗歌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借小组讨论,探究诗歌抒情主人公角色
二、教学重点
1.诗歌跳跃性含蓄性的把握(抒情主人公的角色变化,以及“涉江”“兰泽”“还顾”等词所蕴含的深意)
2.想象的训练
三、教学难点
借小组讨论,探究诗歌抒情主人公角色
四、课型
新授
五、课时
1课时
六、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李清照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句话把思念远在外地的丈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同类型的思念诗。
二、诵读、释义
1.请学生默读,注意课本中的注释
2.检查字词理解
请一学生读“采之欲遗谁”句,正音,“遗”读“wèi”。
“遗”的意思:赠送
“远道”的释义
3.抽查学生朗读,学生评价
4.老师指导(预设,如果学生评价能分析到最好)
全诗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哪个?——“忧伤”
是不是从头到尾都是“忧伤”的?从哪里开始转变情感?
“涉江”两句是欣喜的,“采之”两句转变情感,变为“失落”,之后伤感情绪越来越重。
整首诗情感的变化是“欣喜——失落——忧伤”,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体现出这种情绪的变化。
5.学生再读。
(每4小组为一组朗读,比比看,哪个组读得更好)
三、想象画面,把握意境
1.指导想象
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们脑海中自然会出现一幅幅的画面,比如他归家后的生活场景,我们会想象“榆柳”是如何遮蔽房屋的,而“桃李”又是如何摘种在房前的。
我们会想象村落是如何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的,想象炊烟是如何袅袅升起的。
《涉江采芙蓉》一诗只有8句话,更需要我们展开想象,去构画场景,这样才能深入诗歌,体会到诗歌的味道。
2.学生想象
要求学生闭目想象1分钟。
3.学生展示想象结果(抽三四个学生回答即可)
4.老师指导纠正学生想象不合理之处。
要注意的地方:
“江”可能学生会想象成小溪流、小池塘。
“兰泽”可能学生理解成“湖泊”。
注意字词“还顾”“漫浩浩”中隐含的情感,注意“离居”中流露的愁怨。
5.时间允许的话,老师读自己的下水作文。
6.学生再读诗歌。
四、品味探究
1.采芙蓉为什么要涉江?难道不可以就近采摘吗?
学生可能会分析到“芙蓉”意象含义。
与“兰泽”相比,其他地方的芙蓉不如此地,诗歌如是描绘“兰泽多芳草”。
“江”一般是大河、比较湍急的河采称之为“江”,可见采摘的艰难。
抒情主人公为什么还要去呢?可见思念的人在自己心目中的份量,以至于他(她)可以不顾危险前去采摘。
要采就采最好的,才显得情意深重。
在湍流的江河中为了心中那个思念的人,不顾一切的独自前去
采摘,是多么的惊心动魄。
而危险还在后面,“兰泽”是沼泽地,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但主人公仍旧不顾这些,进一步地说明了他(她)心中思念的那个人一定是值得他(她)去冒险的。
就为这一点执念,我们也得感叹了。
2.一般古人出远门的是谁?(男子)那么“所思在远道”与“还顾望旧乡”两句是否矛盾?
讨论,选代表发表意见。
古人有赠送花草的习俗,无论男女。
或表示留恋之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或表示爱慕之情,《诗经邶风静女》中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西周曲》(《荷塘月色》中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莲子”双关。
采来“莲子”送给思念的人。
本诗抒情主人公如果理解为女子,那么“还顾”句可以理解为女子对远在外地的丈夫的想象。
想象丈夫在远方也与我一样,想念着我,这样就更增添了诗歌的忧伤之情。
忧伤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而且丈夫也一样。
这实际上是诗歌的跳跃性,视角发生了变化。
古人多用这种手法,如李清照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也是想象丈夫在外地想念我的名句。
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本来是自己想念妻子,却想象妻子在远地思念我。
如果理解为男子,也合情合理。
总之,这首诗把思念之情写得惊心动魄,写得绵长幽深,让人品之不尽,嚼之不厌。
难怪前人评价《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3.课堂背诵诗歌
五、课后作业
1.巩固背诵这首诗
2.课后阅读《西北有高楼》
六、板书设计
整首诗情感的变化是“欣喜——失落——忧伤”
七、小结
这首诗把思念之情写得惊心动魄,写得绵长幽深,让人品之不尽,嚼之不厌。
难怪前人评价《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