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笔法图案解析
孙过庭《书谱》高清图附断句释文
![孙过庭《书谱》高清图附断句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107e091102020740be1e9b69.png)
右 军 之
详 焉 。 然
笔 无 滞
理 赡 , 迹
此 处 缺
彰 虚 诞
书 , 代 多
今 之 所 陈 ,
。 诡 辞
显 心 通 ;
失 一 百 六
。 若 指 汉
称 习 ,
务 稗 学 者
异 说 ,
披 卷 可 明
十 六 字
末 伯 英
良。非,),
( )
源 会也会不
, 其;佳易时
析 数使境尽代
其 法谓。于全
枝 ,纵阙名不
思术从纲好
通 楷
,
, 言
要 ,
事 ,
断忘
则 意随就
,可得而吾
少极,授求
45
45
一勉愈规不
变之妙矩如
,不,,老
极 其
已 ,
学
老 不
;
分抑乃如
矣有少少
。三而。 至时 思 如;可则 初时勉老学
学然。而成
46
46
云通初务分
:会谓追布
五 十 知 命 , 七 十 从 心 。
, 通 会 之 际 , 人 书 俱 老 。
乃隔独鼓风
矜者工努规
其也用为自
所。不力远
运或
。
侔,
。有
子
自鄙,标敬
矜其亦置已
者所乃成下
将作神体,
穷,情
明 焉
学 而
。 磋
尚
,
。能乎屈绝
然者,情于
消
也
盖 有
涯
诱
息。学,进
多考而必之
方 ,
之 即
不 能
有
途
性事,可;
情,未通自
50
孙过庭《书谱》解析:草书“提按”,令人眼花缭乱
![孙过庭《书谱》解析:草书“提按”,令人眼花缭乱](https://img.taocdn.com/s3/m/b5694f0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8.png)
孙过庭《书谱》解析:草书“提按”,令人眼花缭乱
编者按:孙过庭《书谱》,笔法技巧极其丰富,成为了当代书法培训班的主要用帖。
前面我们讲了笔法中的“方折与圆转”、“压笔与节笔”。
也穿插了一期怀素《小草千字文》的“提笔与按笔”。
那么我们今天来看看,孙过庭与怀素的同于不同。
#3
提筆與按筆
▼
提与按,是书写中最常运用到的两种笔法,而且往往相伴而行。
只提不按,线条往往轻软飘浮,缺乏凝重感;只按不提,则形拙体肿,没有生机。
一般说来,草书中提按动作不可尽势,即提时应似有重物相拖,不能尽起;按似按在弹簧上,不能尽下。
最明显的提按,如“荐”和“之”字,分别以提为主和以按为主,形成的形态也迥异。
孙过庭草书在运笔过程中,提按变化有两个特点:
一是提按转换频繁,经常是提中有按,按中有提,如“周”、“毅”、“阳”、“杜”、“解”等字;
一是提按变化幅度大,如“怀”、“将”、“端”、“进”等字。
孙过庭草书中有种特别的提笔方式,即用“切”的动作提笔收锋。
横画和反捺,经常是先顿笔重按,后顺势提笔出锋,使一笔中陡然出现两种变化,波澜跌宕,神采顿生,如“渝”、“搜”、“人”等字。
(待续)
看完了孙过庭《书谱》的提按例字,我们在回顾一下昨天所讲到的,怀素晚年小草中的提按,两相比较,自然就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孙过庭的用笔强烈炫目,怀素则是轻描淡写了。
比较,是锻炼书法眼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您觉得呢?。
草书之王——孙过庭《书谱》图片及释文附注音分节
![草书之王——孙过庭《书谱》图片及释文附注音分节](https://img.taocdn.com/s3/m/f84f60f2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2.png)
草书之王——孙过庭《书谱》图片及释文附注音分节孙过庭书谱及释文附注音分节孙过庭《书谱》释文(附注音、分节)《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
夫(fú)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
”可謂鍾、張云沒(mò,歿),而羲、獻繼之。
又云:“吾書比之鍾、張,鍾當抗行(háng),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háng)。
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此乃推張邁鍾之意也。
考其專擅,雖未果於前規;摭(zhí)以兼通,故無慙(cán,慚)於即(jí)事。
評者云:“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妍(yán)。
”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
雖書契(qì)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chúnlí)一遷,質文三變,馳蜓馗铮锢沓,弧,F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返)玉輅(lù)於椎(chuí)輪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之不及鍾、張。
”意者以為評得其綱紀,而未詳其始卒也。
且元常專工于隸書,百英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擬草則餘眞,比眞則長(cháng)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揔(zǒng,總)其終始,匪(fěi)無乖互。
謝安素善尺櫝(牘),而輕子敬之書。
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後答之,甚以為恨。
安嘗問敬:“卿書何如右軍,”答云:“故(固)當勝。
”安云:“物論殊不爾。
”子敬又答:“時人那(nǎ)得知~”敬雖權以此辭折安所鑒,自稱勝父,不亦過乎~且立身揚名,事資尊顯,勝母之里,曾參(shēn)不入。
以子敬之豪(毫)翰,紹右軍之筆札,雖復粗傳楷則,實恐未克箕裘(jīqiú)。
况乃假託神仙,恥崇家範,以斯成學,孰(shú)愈面牆~後羲之往都,臨行題壁,子敬密拭除之,輒書易其處,私為不惡(è)。
几张图看懂《书谱》笔法难点,这才是晋唐笔法的穿越者!
![几张图看懂《书谱》笔法难点,这才是晋唐笔法的穿越者!](https://img.taocdn.com/s3/m/7d8db70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e0.png)
⼏张图看懂《书谱》笔法难点,这才是晋唐笔法的穿越者!最近⼊⼿书谱,也算对书谱的笔法有了⼀个新的认识,今天就做⼀下汇报。
以前学草书,绝不建议初学就⼊⼿书谱,原因很简单,笔法太细腻,节奏变化上,没有⼀定基础也是把握不好的,更勿谈⽓息了,也是⼀⼤难点,所以初学草书从书谱开始,多数南辕北辙,不得精华。
所以今天聊书谱的笔法逻辑,得旱地拔葱,不能从⼊⼿⾓度开始聊,没有意义。
临书谱之前呢,如果没写过草书,最好先规规矩矩去临⼗七帖,把⼗七帖临像了再来看书谱,否则笔法上的细腻以及逻辑,是很难察觉的。
我学草书是主⼗七帖的,因为很多古⼈都说草书要学⼗七帖⼊⼿,我这个⼈⽐较盲⽬信服古⼈,所以⼀直以⼗七帖为主。
以往书谱看的不少,没事就拿出来看⼀看,想学的时候稍微熟悉了⼏天,笔法上就没什么问题了,这就是听古⼈话的好处。
笔法上通了,很多以前对书谱的思考,就能被逐步印证,包括他⽤笔的变化,他的书写节奏,运笔逻辑等等。
可以说以往对书谱的认知,在⽅向上没有问题,但细节上还不够深⼊,稍稍深⼊接触后,很多深层的东西就浮出⽔⾯了。
⽐如但说他的笔法逻辑,书谱的笔法是跨越整个晋唐的,也就是属于主魏晋但有唐法。
所以这本字帖是每个学草书的⼈都必须要攻克的⼀本字帖,⽆论对深⼊了解魏晋笔法,还是对学习唐⼈书法,⽆论楷、⾏、草,都有很⼤帮助。
这是笔法逻辑,笔法逻辑不在外形,也不在书体。
如果没读过这篇专栏,最好先读⼀读以前的⽂章,看我其他专栏再看这个,可能会混淆⼀些概念,因为每个专栏的侧重点不⼀样。
孙过庭的笔法,还是主要来源于⼆王的。
以⽅笔居多,落笔为“⼀拓直下”法,对侧锋运⽤⽐较灵活,少篆籀笔意,这是其特点。
以前讲草书运笔逻辑的时候说过,⽅笔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少的那部分圆笔更为重要!在视觉上,主要的味道,还是来源于运笔是笔法变化的控制,⽅笔易学,但⽅多了之后,急着转圆,就是习惯上的难点,也就是技术难点。
转不过来,⽅圆⽐例就有问题,这个字的笔法就显得不丰满,甚⾄⽐较丑。
孙过庭《书谱》笔法思想探析
![孙过庭《书谱》笔法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5d1e6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2.png)
孙过庭《书谱》笔法思想探析如果我们将一幅书法作品比作一栋辉煌的摩天大厦的话,那么构成这栋大厦的基石便是坚实的笔法所凝结的点画(线条)。
在中国书法史上,“二王”的书法艺术无疑是一个登峰造极的顶峰,他是“魏晋风度”的代表,是书法艺术的典范之作,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身份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争效取法,绵绵不息。
而今,我们虽不能见到“二王”的真迹,但是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孙过庭,生于唐太宗贞观22年(648),卒于武则天长安3年(703),肯定是有机会见到离其三百多年前的羲献墨迹,且“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兴,故三吴之近地,偏多遗迹也”,因此,通过研习孙过庭杰作《书谱》,进而领悟“二王”的笔法与作品气息,被人们视为一种捷径。
一、《书谱》用笔的历来评价孙过庭一生短暂,命运舛厄,仕途坎坷,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
怀才不遇随潜心学问,不料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
孙过庭自谓: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表明孙以钟、张、羲、献为师,并以二十多年的功力,矢志不愈,勤研苦学,专工四家书法中的所蕴藏的精深道理。
唐初大诗人陈子昂曾为孙过庭作《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魏率府孙录事文》“元常(钟繇)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
把孙过庭比为三国时的大书家钟繇。
唐张怀瓘《书断》“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於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真行之书,亚于草矣,与王秘监相善,王则过于迟缓,此公伤于急速,使二子宽猛相济,是为合矣。
”将孙过庭与二王相比,并且各有优劣,且能相得益彰。
宋米芾对前贤墨迹极尽挑别、挖苦;就连对颜、柳这样的大家也多有微词,然而他对孙过庭却极力称赏,米芾《书史》“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
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
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过庭笔也。
凡唐学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观察孙过庭用笔特点是“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可谓精细人微,看到了孙对二王的发展,认为唐一代深得“二王”笔法的,没有能超过他的。
唐孙过庭《书谱》赏析
![唐孙过庭《书谱》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0a71be172ded630a1cb626.png)
唐孙过庭《书谱》赏析作者:张帆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05期【摘要】《书谱》是我国书法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从用笔、结构章法、用墨三个方面来看,《书谱》的艺术特色可归纳为:笔势外拓,坚动圆熟,纵任优游,有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
【关键词】《书谱》中国书法书学思想艺术特色唐孙过庭《书谱》草书墨迹纸本,书于垂拱三年(687)。
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
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
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缺166字,“心不厌精”下缺30字。
《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
《书谱》真迹是我国书法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其艺术特色是:笔势外拓,坚动圆熟,纵任优游,有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
轨迹鲜明,易于循其法绳。
它以连牵萦绕为主,无有画圈回环出眼缭乱的毛病。
历来对《书谱》誉多毁少。
现参阅有关资料,对《书谱》的艺术特色作简要评析。
一、关于《书谱》的用笔1.以圆为主,方圆兼用,并巧用隶法。
如它的点划圆满,笔笔相应相生。
轻重映带,意趣盎然。
其用笔十分灵活,笔端在划中不断提按,不平滑而过,所以显出一种立体的感觉。
2.注意轻重笔的运用。
前人所说,过庭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意思是说当写到字落脚的时候,用笔先较重地按下,然后马上提笔锋再放出笔去。
如孰愈而墙的“愈”字、告誓文的“文”字、极其分矣的“极”字,它们的最后一笔都在中间按笔顿下,再提起往右行,这样顿抑一下,线条便活现着一种矫健的神采了。
3.注意起落的锋芒转折。
如胜母之里的“母“字、达夷险之情的“夷”字都是在其最末一笔的末稍,加上了一个三角形的小笔道,回锋的势显著了,风神骨力便陡然增加起来。
这是他变古法的一个典范。
或籍不渝的“渝”字、通会之际的“之”字、仲尼云的“尼”字,都是转折方劲有力,说明最后一笔重要。
一件草书作品的优劣,往往由此而定。
书法表情论的高扬——孙过庭《书谱》赏析(附完整作品)
![书法表情论的高扬——孙过庭《书谱》赏析(附完整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e3aa947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f7.png)
书法表情论的高扬——孙过庭《书谱》赏析(附完整作品)初唐书论,最重要的还是孙过庭的《书谱》。
这篇三千七百字的煌煌大论,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的阶段。
这里,着重介绍《书谱》对书法艺术'表情'本质的揭示与阐发。
书法艺术的根本追求何在?书法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中国书学真正成熟与自觉的表现。
而孙氏主要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在《书谱》中一以贯之,对中国书法的'表情'本质做了科学而鲜明的揭橥与反复而深入的论述。
首先,孙氏在阐明由掌握篆、隶、草、章各体书写不同特征,进而上升为书写艺术时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
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
'就是说,在掌握了各体书写特征之后,还要以'凛'与'温'、'鼓'与'和'等各种艺术手段,使文字的书写具有'风神'与'妍润'、'枯劲'与'闲雅'等多种相反相成的阳刚与阴柔之美,才能升华到艺术的境界;只有进入了这种艺术的境界,才能实现书法'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最终追求,书法作品也才能具有'千古依然'、'百龄俄顷(书家一生中不同时期的情怀于书作中顷刻可见)'的长远审美效验。
'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就是表达、体现作者的个性与情感,即表情达性。
这里,孙氏一语道破了书法艺术的根本,这是有重大意义的。
情感--这一中国书学的根本命题,在孙氏以前,除去东汉蔡邕《笔论》在阐述书法创作心态时提到'欲书先散怀抱',以及南齐王僧虔《笔意赞》在阐述如何体现'神采'时提到'心手达情'之外,向来无人论及,更没有人把它视为书法创作的根本追求,而孙氏竟破天荒地、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了书法这门表现心灵的艺术的真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表情'既是书法创作的根本要义,那么能否在书作中充分体现创作主体的情感,自然成了衡量书家、书作的最高标准,这从孙氏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总体评骘与具体赏析中体现得很分明。
孙过庭书谱的精妙之处在哪里?
![孙过庭书谱的精妙之处在哪里?](https://img.taocdn.com/s3/m/a062a979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d.png)
孙过庭书谱的精妙之处在哪里?
在《书谱》中,有一种很特殊的用笔:在运笔通过折痕时,笔毫突然弹起变细,有些没有折痕处也如此。
有的地方甚至断开,继续沿着笔画运行,再弹起,再落下,有时达五六处之多,有人称之为“弹笔”或“跳笔',还有人认为是已失传的晋人草书笔法。
《书谱》的用笔特点是:点画丰满圆转,轻重映带,变化无穷。
“丹崖绝壑”“渴猊游龙”是其特色,他善用破锋的笔法和纷乱的章法来创造自然婀娜的情趣。
《书谱》可谓“珠联璧合,书文并茂”,其理论内容对后世的影响并不低于其书法本身。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草书入门——孙过庭《书谱》笔法解析
![草书入门——孙过庭《书谱》笔法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25e47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6b.png)
草书入门——孙过庭《书谱》笔法解析正文孙过庭出生于约公元648—703年,唐代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
孙过庭博学多才,正、行、草诸体皆通,尤以草书擅名。
其草书法王羲之、王献之,自宋以来推为能品。
《书谱》是孙过庭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撰写的一篇书论著作。
《书谱》作为书法论著和草书名帖,其精湛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书谱》的字结体空旷圆密而姿态横生,其章法参差错落而自然天成,深得二王的精髓。
说到孙过庭的创造,清代刘熙载曾精彩地总结了孙过庭《书谱》的艺术特色:用笔破而圆,纷而寓治;飘逸而又沉着,婀娜寓刚健。
临习《书谱》的时候,第一要做到观察精微、细致,要临得像。
我们学习草书比学其他书体更有一定的难度。
要想学好草书,特别是学好《书谱》,首先要识草,就是要多读,最好能背下来,抓住它的风神。
第二要把握孙过庭的用笔。
孙过庭用笔干净利落,沉着灵动,当我们细看仍然是有规有矩的,毫不含糊,笔势往来交代得非常清楚;用笔精到,劲健中有一种豪爽的趣味。
孙过庭的用笔可谓是法之大全,有:中锋、侧锋、逆锋、露锋、藏锋,还有破锋。
从孙过庭的用笔当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中锋为主,侧锋为辅;露锋为主,藏锋衔接;方圆并用,特别是中锋转侧,侧锋转中,完全是靠提按顿挫来完全的。
总之,孙过庭善于从圆笔中见婀娜,从方笔中见刚健,从残破中求完整,又从流畅中求含蓄,细微中求变化,处处流露出质朴与自然之美。
以下是学习《书谱》的过程中,总结临写与创作中的点滴体会:一、《书谱》的用笔特征1、干净利落,寓点画于使转之中。
行笔从不拖泥带水,笔画精简、劲健,不可矫揉造作。
2、提按有度,主带分明。
《书谱》是今草的代表作,笔画和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变化非常丰富。
主干笔画写得较重(如:孙过庭);笔画连带和字与字的连带写得较细较轻。
把笔画按重后,应提得起,可断笔另起笔画,构成连与断的对比,轻重的变化(如:醉、复)。
3、中侧兼施。
侧锋运用自如、爽利,与中锋结合默契,中侧构成对比和反差。
孙过庭《书谱》解析
![孙过庭《书谱》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dfe844e561252d380eb6e3e.png)
草中君子——孙过庭《书谱》解析草书有章草、今草之分,今草有大草和小草之别,大草的进一步延伸就是狂草,今人很少能染指狂草的,因为人不狂、又不会喝酒(唐代草圣皆狂饮),会喝酒的狂人又不会写字,这多么需要社会的洗礼和巧遇以及自身的修炼才会形成这种“怪胎”,太难了!林散之是当代“草圣”,但他的字不狂,笔法是狂了,但精神状态还不狂。
所以,讲草书的学习一般以小草为主,小草还是有一定的操作余地的,至于大草书,自己还没有搞清楚,怎么能作为“范式”去做“人师”?犹如吃“螃蟹”,自己才吃了个“小脚”,就去给人大谈它的美味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学习草书总要找个“模本”,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学草首先要“识草”,然后了解它的基本笔法。
作为识草和学习的“模本”有《十七帖》、孙过庭《书谱》、怀素草书《千字文》等,其它不足为观。
《十七帖》是刻本,徒见字形的结构,难见笔法的流美与精妙;怀素《千字文》初看似乎与二王的血脉有所“游离”,初学者很难掌控,只有《书谱》的形神妙得二王的正脉,且如谦谦君子,尽管行为举止风流潇洒,但又无不合乎礼仪,既“穷变态于毫端”,又“合情调于纸上”(《书谱》),全卷三百多行,洋洋数千文字,突立古今,“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乍显乍晦,若行若藏”(《书谱》),可谓理性与神采兼擅,用《诗大序》中的一句话“法乎情,止乎礼”来形容《书谱》是最恰当不过了!《书谱》的特点是:综合了二王的用笔方法,有人讲是吸收了《十七帖》的笔意是不全对的。
在笔法上,起笔、收笔、转换等纯为二王一系,且方圆并用,处理精妙、准确,用米南宫的话讲:“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书史》),“似从右军大令换骨来”(《书林藻鉴》冯梦桢云)。
《宣和书谱》中也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
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
善临摹,往往真赝不能辨”。
这充分说明他对二王的追摹。
不仅如此,他的用笔速度、点画的外型等也全系二王,不过是在我们欣赏《书谱》时,觉得其用笔的速度要稍快于二王。
孙过庭《书谱》草书笔法剖析
![孙过庭《书谱》草书笔法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bda8cd915f804d2a16c160.png)
孙过庭《书谱》草书笔法剖析孙过庭《书谱》草书笔法剖析草书,是汉字的简化书写形式,是中国书法“五体”之一。
它包括:章草、今草两种。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草书”,指的是草书中的“今草”。
在今草中,书写比较潦草、狂野的,我们叫它“大草”或“狂草”;比“大草”书写较为稳重、平正的,我们叫它“小草”。
今草始于汉代,到了晋代已经成熟,唐代是它的鼎盛时期。
传说,今草是由东汉草书大家张芝始创,因此,他被后世誉为“草圣”。
东晋时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学张芝笔法,成为一代书法大家,世称“二王”。
到了唐代,进入了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名家,其中,孙过庭、张旭、怀素就是这一时期草书名家的典型代表。
今草与章草和行书一脉相承。
它的笔法,由章草和行书的笔法综合演变而来。
它打破了正书(篆、隶、楷)和行书程式化笔法的固定书写模式,而注重于写意。
由于它书写灵活,随意生发,使得草书体貌千姿百态,趣味横生。
但是,它也增加了本身的辨识难度,尤其是狂草难以辨认,因此,草书很难被大众接受,使它失去了汉字的实用性功能。
尽管如此,由于它的字体简化,书写随意,灵动夸张,情趣丰富,且易于抒发情感,而成为中国书法“五体”中最具艺术特质、最具欣赏性的书体,备受书法家喜爱。
草书,虽然有自己的书写符号,但是,它仍然保留了正书基本笔画的形体特征;在正书笔画基础上,派生出了更多新的笔画。
它还运用了连笔和借代的方法,简化了一些笔画和偏旁部首。
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汉字中,有些字,就是采用草书符号来取代繁体汉字的。
中国书法五种字体形态比较:在中国书法五种字体中,草书的用笔方法是最灵活、最随意、最富有变化,也是最复杂、最具有不确定性的一种笔法。
在每一笔画的书写过程中,都有提、按所产生的轻重变化。
并且,每个笔画都是顺势起、收;行笔过程中,中锋、偏锋、侧锋就势相互转换;笔画末端多以向空中直接提笔完成。
草书的书写速度,比其他书体快,节奏、律动性较强。
如果书写速度缓慢,没有节奏,没有提、按变化就会缺乏“神气”。
孙过庭《书谱》笔法分析探究
![孙过庭《书谱》笔法分析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0eea56a279563c1ec5da71ff.png)
摘要孙过庭《书谱》,被赞誉为“词翰双绝”。
《书谱》在古代草书的范本中,不仅字数较多,而且笔法严谨,历来被认为是对王羲之草书精神与技法的忠实的继承者。
王羲之书法真迹传世甚少,现留存于世的多为摹本或刻本,孙过庭《书谱》的用笔、结字深得王字精神,因而从草书传承与发展的层面上看就显得意义重大。
《书谱》通篇章法参差错落,颇具浑然天成之妙,加之其细微的起承转合及提按顿挫之法所具有的典范意义,故后世学习草书者,莫不从孙过庭《书谱》中汲取营养。
自孙过庭《书谱》产生至今的一千多年来,其在草书发展史上的标杆性意义,必将一直延续下去。
然而,当前学术界对孙过庭作品或《书谱》的研究基本是从美学等理论层面进行鉴赏,对其笔法进行详细、系统地赏析的不多,本论文拟在通过对孙过庭《书谱》笔法的浅析,并与王羲之笔法进行简单比较,进而更清晰、明确地得出孙过庭《书谱》与王羲之笔法的特色及关系。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笔法;王羲之ABSTRACTSun division book charts, printed ink, has long been known as "word John double". Book charts is not only the ancient cursive Fan Benzhong words is one of the bulls, and is famous for its grass method is rigorous,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to wang xizhi cursive script is the successor of the faithful. Wang xizhi handwriting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less, and to copy or photocopy, sun division book charts of spirit of pen, a king of words, so from the continuity and development level of cursive script is significant. Book charts throughout composition varies strewn at random, rather like nature itself, together with its subtle the handing down and sta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thod of model meaning, therefore the later learning cursive script, is from the sun through court book charts to absorb nutrients. Since sun division book charts that more than one thousand years, in the landmark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rsive script, will always continue. However,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to the sun a court work or research the basic book charts from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appreciation, appreciation for the brushwork in detail, much, propo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sun book charts brushwork is analysed, and compared with simple wang xizhi brushwork, and more clear, clear sun through court book char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 of wang xizhi brushwork.Keywords:Sun through court;<Book charts>;brushwork;Wang xizhi摘要 (1)ABSTRACT (2)一、绪论 (4)(一)孙过庭生平事略 (4)(二)《书谱》简介 (4)(三)孙过庭草书风格形成原因 (5)二、《书谱》笔法研究 (6)(一)方折与圆折 (6)1.方折 (6)2.圆转 (7)(二)压笔与节笔 (8)1.压笔 (8)2.节笔 (8)(三)提笔与按笔 (9)(四)断笔与连带 (10)1.断笔 (10)2.连带 (10)参考文献 (12)致谢 (13)一、绪论(一)孙过庭生平事略孙过庭(638?-688?),字虔礼。
唐孙过庭《书谱》技法解析
![唐孙过庭《书谱》技法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60265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ce.png)
唐孙过庭《书谱》技法解析神怡墨韵2020-04-09 22:25:29唐孙过庭《书谱》技法解析(本文来源《大学书法》第 8 章书法技法)1.用笔特点孙过庭草书宗法二王,《书谱》不单是一件小草巨迹,同时也是书论精典,理论与实践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在书法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对于草书用笔,就先让我们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吧!“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变起伏于峰杪”指起始用笔,《书谱》亦如《兰亭序》多露锋,露锋取势,决定于入锋的角度。
入锋又决定了之后的用笔起伏。
当然这不局限于一笔一画,点画之间亦是如此。
注意入锋出锋的方向是极为关键的。
“殊衄挫于毫芒”的“衄”指笔既下行,又往上去的用笔,“挫”指顿后以笔略提,使笔锋转动,以离于顿处的用笔,主要指点的写法,点是见书家情性的用笔,要写得活泼生动,节奏明快。
“衄挫”是顿中有转,使运笔有振动跳跃感。
用笔入锋后,接下来的就是使转,“草贵流而畅”是在运笔有力度的情况下说的。
那么如何才能使运笔丰富而有力度呢?用羲之的话说就是用笔要“棱侧起伏”。
用虞世南的话说就是:“覆腕转蹙,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卷,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
”(《笔髓论》)“棱侧起伏”指用笔取侧势,侧锋使转形成自然起伏之状。
如何才能使转有起伏呢?虞世南所说就更具体了,即“覆腕转蹙”、“柔毫外拓”,指运腕的翻转及运笔的向外拓张,这样的连续运动就是草书使转的精髓。
2.结构特点虽然草书有固定的写法,但因其点画简略,为形体结构的变化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正如宋姜夔《续书谱》所云:“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
又一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
”注重字间点画的连带呼应,并合于用笔使转之理。
孙过庭《书谱》单字放大30倍,行笔细节一览无余,大图赏析!
![孙过庭《书谱》单字放大30倍,行笔细节一览无余,大图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61df2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3d.png)
孙过庭《书谱》单字放大30倍,行笔细节一览无余,大图赏
析!
孙过庭专习王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
本卷纸墨精好,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
卷中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给。
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
释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下面大图赏析,适合临摹!。
孙过庭《书谱》技法解析
![孙过庭《书谱》技法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bc10255727a5e9846a610f.png)
孙过庭《书谱》技法解析作者:张娜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4期摘要:《书谱》是初唐书法家孙过庭的小草巨迹,又是论书经典。
它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是我们学习书法的优秀范本。
可目前学术界对《书谱》的研究尚有不足,还在进一步的研究。
这篇文章主要从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来解析《书谱》,使我们在临摹学习中有更加进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技法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1-0159-02一、孙过庭书学思想的发展背景(一)孙过庭生平与《书谱》简析《书谱》这本经典范本,也是孙过庭唯一的理论著作。
孙过庭正是因为《书谱》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可是孙氏出身寒微,因此有关孙氏的生平,可以参考的资料很少。
比较有影响有可信度的说法出自好友陈子昂以下文章:《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呜呼!君纬虔礼,字过庭,有唐之不遇人也。
幼尚孝涕,不及学文;长而闻道,不及从事禄,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匿之议。
忠信实显,而代不能明;仁义实勤,而物莫之贵。
堙厄贫病,契阔良时。
养心恬然,不染物累。
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
将期老有所述,死且不朽。
宠荣之事,于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遭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
时年若干。
从上文中看,更多强调了孙氏的平生抱负和不辛遭遇。
虽然没有给出更多的信息,可文中说到,孙氏四十岁,才做了小官,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暗算,最终因贫病,暴卒于他乡洛阳。
据众多学者考察,现有的《书谱》严格讲是《书谱序》真正的完整版的《书谱》孙氏没有完成就以过逝。
(二)孙过庭的姓名、籍贯、生卒年洪丕谟先生在《点击中国书法》书中说到“孙过庭,字虔礼”。
陈振濂先生在著作《中国书法批评史》中指出“字过庭”。
在孙过庭姓名问题上有三种不同观点。
但是多人以陈子昂的《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中所提“君纬虔礼,字过庭”为据。
孙过庭官小名轻,记载很少,籍贯尚无定论。
【草书技法】孙过庭《书谱》专项用笔练习图解
![【草书技法】孙过庭《书谱》专项用笔练习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3adb68f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e4.png)
【草书技法】孙过庭《书谱》专项用笔练习图解【草书技法】孙过庭《书谱》专项用笔练习图解
草书技法学习中,《书谱》是历史遗留的宝贵书法资料,必须要用心研究练习。
通过练习书谱的笔法,一是可以给我们提供最扎实的基本技术训练,丰富,断、连、方、圆、轻、重、曲、直、铺豪、聚豪等技法;二是孙过庭草书《书谱》为墨迹本,这一点,如果与各种版本的《十七帖》对照,会感觉到墨迹本的重要,因刀刻的东西会在用笔细节上损失极多;三是《书谱》笔法最接近王羲之,拿《书谱》与王羲之的摹本相比,感觉非常相近。
书法史上,在用笔环节上,即使是对王羲之技法下了极大功夫的赵孟頫,也是不及孙过庭更接近王羲之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进行专门的用笔技术练习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更专门地体验、把握这些技术。
一、方笔练习
例如:
二、沉实笔画练习例如:
三、轻灵笔画练习例如:
四、各种弧线练习例如:
五、笔画筋节搭接练习例如:。
孙过庭《书谱》笔法剖析
![孙过庭《书谱》笔法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7a133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0.png)
孙过庭《书谱》笔法剖析
孙过庭是唐代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被誉为“草圣”。
其中,他的《书谱》是一部著名的书法理论著作,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笔法方面来看,《书谱》中的笔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硬软适度。
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笔画要有硬软适度的变化,不可过分倚软或倚硬。
他认为,只有掌握了硬软的变化,才能使笔画具备生动的表现力。
二、寓意贴切。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书法中的笔画和字形应该具有寓意贴切的特点。
他认为,书法的笔画应该根据字义、音韵、形象等方面的要求,精心构思,从而达到既美观又富有内涵的效果。
三、灵动自然。
孙过庭的书法中,笔画灵动自然,流畅有力,具有一种自然流畅的韵律美。
他主张“柿叶分枝”的笔法,即不拘泥于笔画的形式,而是根据书写的需要,灵活运用笔画,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四、意境深远。
孙过庭的书法注重意境的表现,他认为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
他在《书谱》中提到:“书法如诗,拟意写形,通达于心。
”即书法要有情感、思想表达,要通过笔画表现出深远的意境。
总的来说,孙过庭的书法以灵动自然、意境深远为特点,他在《书谱》中提出的笔法原则至今仍深受书法爱好者的推崇和学习。
- 1 -。
唐孙过庭《书谱》临摹技法解析
![唐孙过庭《书谱》临摹技法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c3abdbb14e852458fb5725.png)
唐孙过庭《书谱》临摹技法解析翁志飞草书的基本特征可用以下二段话来说明:一、汉崔瑗《草书势》云:“草书之法, 盖先简略, 应时谕旨, 周于卒迫, 兼功并用, 爱日省力,纯俭之变, 岂必古式观其法象, 俯仰有仪, 方不中矩, 国不副规, 抑左扬右, 望之若歌, 妹企鸟硅, 志在飞移, 狡兽暴骇, 将驰未奔, 或融点染,状似连珠, 绝而不离, 蓄怒佛郁, 放逸生奇或凌逮而惴果, 若据搞而临危, 傍点邪附, 似睦螂而艳杖绝笔收势, 余乡廷鱿结, 若山峰施毒, 看隙缘山戏, 滕蛇赴穴, 头没尾重, 是故远而望之, 淮焉若注岸奔涯就而望之, 即一画不可移, 纤微要妙,临事从宜, 略举大较, 仿佛若斯。
”草书肇自秦末汉初, 由于秦末刑峻网密, 官书烦冗, 战攻并作,军书交驰, 羽橄纷飞, 而小篆已不能赴一时之急,于是就形成一种简便的字体, 即隶书。
隶书之草率即为“隶草”, 此草书之滥筋, 其初之意在删难省烦, 务从简易, 临事从宜。
至章帝始有草法, 史称“章草”。
汉末, 草书逐渐脱离实用功能, 而具有纯艺术之特性。
这是由于一大批士大夫的倾心投入, 如杜度、崔玻、张芝等, 有所谓笔法的研求,赋予其独特的审美内含, 使本来“急而速”的草书变得“难而迟”了。
到东晋王羲之, 今草之体基本定型, 此时的草书已具备纵情快意的抒情功能。
至唐人更发展至极获—狂草。
成为书家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手段。
草书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就在于书写的不确定性, 需要书家“临事从宜”, 虽然草书也有规定的写法, 但由于毅画简略, 所以不确定, 可变的空间仍然极大。
在这个大空间中, 书家可以将自己的性情与字势进行不断地谋合, 并在特定的状态下将对自然人生的感发在瞬间以笔墨的形式迹化。
这是一个适意畅怀的过程, 性情与笔墨形式的相融无间, 即“故远而望之,淮焉若注岸奔涯;就而望之, 即一画不可移, 纤微要妙, 临事从宜。
”二、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若欲学草书, 又有别法。
孙过庭《书谱》草书笔法剖析(之三)
![孙过庭《书谱》草书笔法剖析(之三)](https://img.taocdn.com/s3/m/f891d343a6c30c2259019ed4.png)
孙过庭《书谱》草书笔法剖析(之三)5.捺画捺画,是从左上方往右下方书写的斜势笔画。
草书捺画的形体特征与隶书、楷书的捺画体貌不同,它以长点形态出现。
捺画的长度,可长可短,根据结字需要确定。
书写时,就势顺锋直入,边行笔边下按,使笔画逐渐变粗;末端可提笔出锋、也可回锋收笔。
各种捺画书写方法如下:6.方折画方折画,是指笔画内侧带有夹角的转折笔画。
方折画有:横折、竖折、横折撇、撇折横和连续转折等形式。
书写时,就势起笔,侧锋行笔,转折处有轻微提、按动作;笔画末端可露锋,可藏锋,也可与下一笔画相互衔接。
各种方折画书写方法如下:(1)横折是指由横画转向竖画的转折笔画。
书写时,转折处要放缓行笔速度,就势侧锋转折,然后转偏锋下行,末端入中锋提笔完成。
(2)横折撇是由横画转向撇画的转折笔画。
书写时,在转折处有驻笔、提、按三个连贯动作,要在瞬间完成;然后,向斜下方运行至终端出锋或回锋收笔完成。
(4)连折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折画连笔书写而成的连续转折笔画。
7.圆转圆转,是指呈不规则的圆形或半圆形,内侧无夹角的圆转笔画。
在草书中,它是最重要、应用最多、变化最丰富、最能表现美感的笔画。
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由圆转产生的“圈眼”不可太圆,要有变化。
用笔要随意,尤其在圆转时,不要刻意去追求中锋、偏锋、侧锋的运用,要就势而转:赶上中锋,则中锋而转;赶上侧锋,就侧锋而转,以保持它的随意性。
行笔要顺势而行:中锋、偏锋、侧锋随势转换。
起笔、收笔也是如此:要承上启下,顺势起、收。
8.提画提画,是从左下方往右上方书写的斜势笔画。
书写时,就势顺锋起笔,笔尖触纸后,以侧锋向右上方运行,然后提笔向空中踢出。
根据需要,笔画两端还可以与前后笔画连笔书写。
各种提画书写方法如下:(1)短提画指较短的提画。
书写方法与长提画相同,只是笔画长短不同而已。
(2)长提画指笔画较长的提画。
书写方法与短提画相同。
9.钩画钩画,是附着在横画、竖画、折画、斜画上的钩状笔画。
书写时,就势逆锋或顺锋起笔,根据笔锋状态随势就势,顺势而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过庭《书谱》笔法图解
《书谱》,墨迹本,孙过庭撰并书。
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
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
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
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
《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
孙氏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
”因撰《书谱》一卷,于运笔评加阐述,故唐宋间亦称为《运笔论》。
《书谱》真迹,流传有绪,原藏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
宋徽宗题签。
后归孙承泽,又归安岐,后归清内府,旧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俗称真迹本《书谱》。
有影印本出版。
《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提出他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相统一的。
《书谱》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也相当高,孙过庭的书法上追“二王”,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历代予以很高评价。
宋米芾评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
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
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
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书史》)
清朱履贞:“惟孙虔礼草书《书谱》,全法右军,而三千七百馀言,一气贯注,笔致具存,实为草书至宝。
”(《书学捷要》)
王世贞云:“《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
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