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词“老师”“师傅”的演变及原因探究
长知识古代对“教师”的称呼

长知识古代对“教师”的称呼古代对“教师”的称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域、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称谓。
下面就从各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尊称古代对“教师”的最普遍的尊称,是“先生”。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先生如金,美玉在上”。
在先秦时期,指的是文化名士、人才、高崇的品德;到了汉代,这个词开始被用来指称教师、学者,成为了教师的一个专用称呼,并且延续至今。
在唐代,出现了对教师更为尊敬的称谓:“师父”,意为“师傅之父”,称为“老师”。
宋代时,人们开始用“先生”在“老师”间交替使用。
明清时期,“夫子”成为尊称教师的常用称呼,它既可以指教师,也可以指学者。
由于明朝的礼制较为严格,因此称“夫子”时必须加上相应的敬称,如“礼部夫子”、“太学博士”、“礼部侍郎兼太学博士”等。
二、专称古代的教师,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中,有着不同的专称。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 讲学:古时称为“说课”、“授课”,治学者即为“讲师”。
如《唐僧传》中,唐僧在大唐广场说课,称为“讲师”;《水浒传》中,武松在街上开设功夫班,称为“讲拳先生”。
到了宋明清时期,这个称呼逐渐转化为“讲师”、“讲官”。
2. 基础教育:古代基础教育的教师,一般称为“先导”,既要教授文化知识,又要传授社会道德,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如《史记》中,蒯公为魏文侯先导;《孟子》中,王肃的老师叫做先导乎。
《水浒传》中的张青为将领家的家庭教师,称为“家庭先导”。
3. 武术训练:古代武术训练和指导的教师,一般被称为“师父”。
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在斗战胜佛庙中拜师学艺,称自己的老师为“师父”。
4. 科举教育:古代科举制度中,负责考生科目的教师,被称为“监考”、“试官”,而教授科目的教师,则被称为“名师”、“大儒”。
比如《红楼梦》中,宝玉考差(相当于考试),由于周师傅的教授,成功考中状元。
三、地域称呼由于古代的隔离和区域性文化发展,不同地域的教师也有着不同的称谓。
1. 北方地区北方教师一般被称为“儒先”、“文先”,这两种称谓的含义都比较广泛,不仅指教师,还可以指文化人、读书人等。
老师的别称

师:历朝对教师的约称。
老师: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别称。
师父、师傅:对教师的尊称。
师资:先秦尔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外傅:古代对教师的特称。
博士:经学教师称“博士”。
至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
讲师: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
助教:为“国子学”(即后之“国子监”)教师,其任务是协助博士教授生徒。
教谕: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至元明清之县学循之。
教习:明朝人选翰林院的进士(即庶吉士)之师称“教习”,至清末,学堂兴起,其教师仍用其名。
经师:汉代尔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之“经师”。
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
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
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之尊称。
山长或院长:弟子对书院中授徒讲学教师的敬称,山长或院长并总领院务。
老师:原是宋元时代对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
后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一直沿用至今。
先生:《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
”孔颖达疏:“先生,师也。
”园丁:常喻指教育工作者。
柳仲甫《园丁之歌》:“好花要靠园丁育。
”蜡烛: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蜡烛有牺牲、奉献的象征意义。
所以,常用作对老师的尊称,可谓是最温馨动人的称谓。
春蚕:李商隐在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至,人们便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高度的评价。
著名教育家朱光潜说:“只要我还在世一日,就要吐丝一日,但愿我吐的丝,能替人间增一丝丝温暖,使春意更浓。
”春雨:教育是一场春雨,而老师就是这布施“春雨”的使者,当这“春雨”知节发生之时,便能滋润心灵,呵护成长,收到润物无声之效。
人梯:指为别人的成功而作自我牺牲的人,现亦用来做对老师的最高评价。
师傅、夫子、宗师:古代老师的十四种称谓,你知道吗?

师傅、夫子、宗师:古代老师的十四种称谓,你知道吗?展开全文“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大家已经相当陌生,今天正值教师节,小编来给大家科普下古代老师的十四种称谓~【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中的称谓语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
从过去的“学生”、“老师”到如今的“师兄师姐”、“学长学姐”,这些称谓语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也展现出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本文将就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进行浅谈。
要从学生、老师这两个最基本的称谓入手。
在过去,学校里学生们称呼老师为“老师”,老师则称学生为“同学”或者“学生”。
这是一种比较正式的称谓,也体现了尊师重道的传统。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年轻人的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一些新的称谓语开始在校园中流行起来。
“师兄师姐”、“学长学姐”等称谓的出现,这些称谓语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中逐渐被接受并使用。
学生们对老师的称呼也从“老师”逐渐变成了“师傅”、“师父”等更加亲切、年轻化的称谓。
一些老师也更乐于被学生称为“导师”、“领路人”等更加亲近的称谓,这反映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在慢慢变得更加平等和和谐。
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也与学生对自我身份认知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过去,学生们只是以自己的年级和专业来进行称呼,比如“大一新生”、“化学系的学生”等。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自我认知方式的不断更新,学生们对自己的身份认知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他们开始更加强调自己的社会角色认知,比如“社团主席”、“学生会成员”等。
这些称谓语的流行,不仅是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实践和社会影响的态度。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一些新的称谓语也开始在校园中流行。
“小伙伴”、“室友”等称谓语在微信、朋友圈中频繁出现。
这些称谓语突显出了年轻人交流方式的变化,也使得校园中的称谓语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对自己的身份认知也更加多元化,不仅仅是学生或者同学,还有其他更多层面的身份认知。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人认识自我的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
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是多方面的,不仅是源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反映了学生成长过程中自我认知方式的变化。
“老师(教师)”的由来

“老师(教师)”的由来
在今天“科教兴国”的口号下,教(老)师作为教育者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
教师的称谓,最早见于西周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系教国子之官。
原是商、西周军队的组织单位。
西周统治者为培养善战的贵族子弟,开办了“国学”,由高级军官“师氏”任教。
由于“师”是传授知识的,而“教”又是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使“教师”一词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美称。
何谓师?《说文解字》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教师,一般指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或其他传授知识技术的人,还泛指在其他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从史书中看,先秦时期就有师傅、师长、先生此类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至于“老师”原是对年辈最高学者的称呼,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到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老”与“师”并称,逐渐地就不再管年龄的大小,一概称教师为老师了。
明清两代时曾称主考官为老师;清末办学堂,称教师为教习;辛亥革命后,因教师同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免,所以又称教师为教员。
历代对教师的称谓及出处

历代对教师的称谓及出处历代对教师的称谓及出处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对教师的称谓也不同。
自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傅:《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资:先秦以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西席、西宾、讲席:汉代对教师的称谓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对传授经济教师的称谓。
师保:《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
”先生、老师:《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宗师:《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老师:《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
教习:学官名。
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
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
教谕: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
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论,掌文庙祭把,教育所属生员。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
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
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
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
”助教: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于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学博: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
清代它又成为州县学官的别称。
学录: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
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元代路学设学录,协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
学官:又称“教官”。
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监学:清代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察学生出入。
教师节知识老师为什么叫“老”师_教师节

教师节知识老师为什么叫“老”师中国人重师、敬师,可是,我们无比熟悉的老师这个词,从何而来呢?古代教书,有公立学校吗?老师们又有没有现在所谓的编制呢?带着这些疑问,跟随小编来一趟教师文化穿越之旅吧!最尊贵的老师:太傅世界上,地位最尊贵的老师,便是未来帝王的老师。
古代,帮助国君教导太子的人,一般叫做太傅。
为什么叫“太傅”呢?“傅”在《说文解字》里,被解释为“相也”,意思是辅助、辅佐的意思。
除此之外,也用作教导、教育,是动词。
或者用为名词,指帝王或者帝王与诸侯之子的老师。
为什么在“傅”前加“太”?有人认为,因为“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也有身份高或者辈分高的含义。
因此古代很多重要的官职,都有“太”字,比如太保、太宰、太师等。
古代人给老师的礼物:束脩(xiū)古代人讲究尊师重道,在拜见老师时,如果经济条件允许,都会带上“束脩”礼,聊表心意。
那束脩究竟是什么呢?“脩”是干肉的意思,“束脩”便是一束干肉(一束是10条的意思)。
古代人只拿肉来做礼物吗?当然不是。
束脩是一种代称。
唐代施行束脩之礼,对学费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国子学和太学的学生,须送绢三匹,四门学送绢两匹,律学、书学、算学送绢一匹。
古代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太学与书院像现在一样,古代也是有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
古代公立学校里,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太学”是古代高等教育,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
为什么是“太”呢?因为“太”在古代多与“大”相通,有极大的意思。
为了国家的长足发展,为了完成人才的储备,除了采取推荐人才,或者进行科举这样的“国考”,进行人才筛选之外,当权者也要考虑教育的重要性,做好人才的培育工作。
汉武帝时,董仲舒就建议设立太学,认为太学关乎贤士的培育,是教化的本源,所以要兴建太学,来培育天下人才。
在东汉的时候,太学生有三万人之多。
在那时,这已经是极多的奇迹了。
书院一般是古代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有特色的教育机构。
浅论“老师”称谓的源流及泛化

浅论“老师”称谓的源流及泛化一、“老师”称谓的源流“老师”是指“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
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纵观古今,老师一词不仅在不同的时代不仅有着不同的含义,其作为对教师这种职业的称谓语也有着不同的叫法。
1、“老师”称谓的古代含义古代对于“老师”的含义颇多。
它即可指年老辈尊的传授学术的人,也可泛称那些传授文化、技艺的人。
此外,明清两代的生员、举子也称座主为老师。
而在唐代,由于统治者对于宗教的笃信,“老师”一词又被赋予了尊称僧侣的新含义。
用“老师”一词来指军队出征日久而疲惫者不多,但在《左转》、《晋书》等著作中也有提及。
2、“老师”的其他称谓及“老师”作为对于教师的称谓可谓由来已久并流传最为广泛。
而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称谓在各个时期也各有特色。
如在汉明帝时期,“老师”有西席、西宾之称。
而在战国时期,对教师尊称为“师长”。
五代时,“山长”也成为了教师的尊称。
在近代,“先生”则是对教师最普遍的一种称呼。
二、“老师”称谓的泛化及原因1、“老师”称谓的泛化现象读文章、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乃至浏览各网页、贴吧,就会发现“老师”一词的使用越来越频繁。
而仔细观察后发现,许多使用“老师”的场合,这个称谓并非指代从事教育,传到授业解惑的老师们,而是各行各业,各色人等均有。
如某电视台称某位主持人为某老师尚且能接受,但是将一些当红偶像或是演员、歌者也称之为“老师”则让人很困惑。
老师应该是在某一学科上有深厚造诣的人,并不是谁都可以称得上“老师”的。
因为,虽然“老师”一词在各个时期所指有所不同,但纵观历史,这个称谓都是一种敬称,给人以尊重、崇敬之感。
而以上所提及的这些艺人不管是从其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涵养上都很难和这个称谓联系起来。
这种对于“老师”这个称呼的泛化现象已经明显的表现出了很多年轻人无知的追求着没有价值的东西,盲目崇拜的一种心理。
2、“老师”称谓泛化的原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古代老师怎么称呼

古代老师怎么称呼古代老师是以讲学为业的人,主要传授文字、德行、礼仪、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那么古代老师该如何称呼呢?古代老师的称呼在古代,老师的称呼有许多种,这些称呼大致可分为三类:尊敬性、亲切性和嘉许性。
一、尊敬性称呼1. 先生:先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原本是“先知之生”,泛指有才学的人。
汉代开始用先生称呼学者,到了唐代,又广义称呼教师。
考中进士的人可称“进士先生,状元先生等”。
2. 大师:曾经国教师菩提达摩传来禅宗后,禅宗的开山祖师达摩就被称为“大师”,以后称为“上师大师”。
又如宋朝名儒苏东坡的老师,就被他称为大师。
3. 导师:导师在汉代讲政治时指挥使者,“官爵级别次之”,导师的地位很高,又如古代著名的诗人陆游的老师吕叔潜就被他称为导师。
4. 师傅:在古代,师傅的地位比较高,被尊称为“大师傅、天师太师、玄师、正宗、真传等”。
曾经《三国演义》中的张星彩就被人们称为“丐帮师傅”。
二、亲切性称呼1. 师父:师父是徒儿对师傅的尊称之一,古代皇帝的师傅被尊称为“帝师”,又如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师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2. 老师:古人用“老”这个字来表示尊敬和亲切,所以老师就成为亲切性的称呼了。
在曾国藩的《家书》里,他称呼教师姚鼐为“鼐先生”。
3. 爱戴的老师:这个称呼非常的亲切,并且意味深长,展现了对老师的爱戴之情。
三、嘉许性称呼1. 楷模,是对于一位老师为人师表,慷慨激扬,而心怀敬畏的称呼。
2. 学富五车:寓意丰富,是对于一位老师文化和学识上的肯定和赞扬,是一种嘉许性的称呼。
3. 传道授业:这是最能突出老师的职责和价值的称呼之一,想象一下,深夜模糊的灯影中,老师们默默无闻地给每一个学生讲解知识点的情景是多么的感人。
古代老师的尊严古代老师的尊严不仅源于其掌握的知识和自身的品德,更是由于其在培养学生方面,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学生面前,老师是权威的化身,是尊贵的标志。
教师们,其实未必都会被徒弟尊敬,也未必会从政府和社会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尊重。
古往今来教师的别称

古往今来教师的别称
古代:
1、导师:意思是把学术知识传授给学子,以便帮助他们理解自然界。
2、教习:以文化教育及传统知识把学生引向新的高度。
3、教师:专门利用知识把新见解传授给学生,他们也把新东西传给学生,帮助学生探索这些新见解。
4、唐人:唐朝的教师,他们的智慧和勤奋也影响和模仿后来的几代教师。
5、教练:负责指导学生,为他们提供咨询和指导。
6、大家:这个称呼的背后代表的是一种尊重,它也体现了一种民主的教学理念。
1、讲师:是大学教职员的职称,主要任职讲授大学教育课程。
2、教授:这个称号针对作为学术领域顶尖领导者的教师,他们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工作。
3、主任:负责该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校务的带头人,其教学重点是解决知识和技能的转移和传播。
4、校长:拥有最高行政权力的人,负责指导该学校的学术发展和校务。
5、顾问:学校聘请,把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思想传授给学生,并及时解决学生在教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6、课程长:从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角度,负责不同学科的教学和课程内容,并给学生提供学习指导。
7、指导教师:负责个别学生的学习指导,参与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学习成果的评判。
教师的称呼变化

教师的称呼变化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师的称呼变化,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
教师的称呼变化中国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庠”和“序”等原始学校,那时官学不分,学在官府,管理教育的官吏就是第一批教师,称为“学官”,“司徒”、“秩宗”、“典乐”等等。
这些人肩负着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重任。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称教师为“师”,《尚书》中记载,“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这里的“师”,即为今天的教师。
君”“师”相提并论,“人有三尊,君、父、师”。
古人把“天地君亲师”写在大红纸上,磕头顶礼,以示对教师的尊敬。
《吕氏春秋·尊师》中说:“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荀子大略》中把尊师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孔子开创了私家授学,是中国民办教育第一人。
孔门子弟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发展成为对教师的尊称,可见孔子为教师地位的提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
当然这也得力于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在古代对家庭教师还尊称为“西席”和“西宾”。
相传汉明帝刘庄为太子时,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
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坐次以靠西墙(西边),面向东方为尊。
汉明帝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坐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从此,“西席”便成了对教师的尊称,也称西宾。
在唐代之前,教师的称谓重在“师”字,以“师”者的身份体现教师的崇高地位,“师父”、“师长”、“师尊”、“尊师”、“先师”等等。
如“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折射出教师的长者地位。
唐代韩愈的《师说》一文,对“师”作了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文化传递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者引以自豪的荣耀。
教师称谓的变化

教师称谓的变化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而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们中很大一部分将成为“师”中的一员。
既为教师,那教师的称谓如何演变而来当然值得我们深究。
在我国,自古就存在着尊师重道的优良美德。
当然也存在着不同的称谓,其多为尊称。
师—从先秦沿用至今的称谓。
师长:对教师和长辈额尊称,足见对教师的尊敬。
除此之外“先生”也是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教师的尊称,而它最先的意思是老年教学者。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慢慢把青年教学者也尊称为先生。
这个称谓始于先秦,沿用至民国时期。
其中《礼记·曲礼》中说道:“从于先生, 不越路而与人。
”当然,“师父”、“师傅”、“师保”、“师资”这些称谓也在古代显而易见。
像“师父”、“师傅”这些在现在也是常常可以听到的,不单指教育界的。
而最常见的便是“老师”,其最初始于宋元时期,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 颖悟非凡貌, 属句有夙性, 说字惊老师”。
“小学”本指研究文学、音韵、训诂的学问。
古时小学生先学六书( 造字法) , 故有此名称。
解放后, 老师的称谓再一次在中小学普通使用, 用以泛指教师的称谓。
在高等院校中, 由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陆续毕业, 担任了大学中的助教职务, 对这些年轻的教员开始使用老师的称谓, 以区别于作为讲师、教授的中老年教师。
以上几种对教师的称谓多出现在中小学,而在高等学府授予教师以“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是根据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和专业水平所授予的,而这几种称谓在古代就有,“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
而“讲师”则以传授学业、传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
对于助教,当时为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学经学,是国子监教师的称呼。
在很多称谓现今还在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让人陌生的称谓。
比方说教谕,它是宋代对在京城所设小学和武学中所设教师的尊称。
而日本,受中国古代所影响,至今仍称教师为教谕。
除此之外,还有“西宾”:古人对家庭教师的尊称。
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

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师:历朝对教师的约称。
《易经》第七卦“师卦”写到:“师:贞,丈人,吉无咎。
”经文释义:“师者授知、解惑,榜样,众多。
师者仰仗于人也,为师之道,以无过错,无缺陷为上。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别称。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问进士策》有:“自秦之焚书,六经尽矣,至汉而出,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说,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间。
”《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崔棁》有:“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
”金朝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并一直沿用至今。
师父、师傅:这是对教师的尊称。
《白虎通·封公侯》:“人有三尊,君、父、师。
”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尊称为“师父”,最早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而来。
后来虽然师徒之间并不一定有那样的约束了,但是“师父”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
”清朝和邦额《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吾虽少长於汝,然而师傅也,汝弟子也。
以弟子而上凌师傅,读书何为?”师资:先秦尔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
”后以“师资”指教师。
唐朝杨士勋在《谷梁传·僖公三十二年》一文中注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资也。
”《陈书·周弘正传》:“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横经请益,有师资之敬焉。
”宋朝范仲淹《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右臣闻三代盛王,教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羣材。
教书的别称、雅称

教书的别称、雅称教育是人类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而教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非常尊贵的职业。
教书的人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称谓和雅号,这些称谓和雅号不仅反映了教书人的职业特点,也体现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书人的尊重。
一、教书的别称教书的别称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呼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书别称:1.师傅:在中国古代,教书人被称为“师傅”,这个称谓来源于尊敬师长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人们对教书人的尊重和敬重。
2.教练:在体育领域,教书人被称为“教练”,这个称谓强调了教书人的指导和培训作用,也反映了教育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3.导师:在学术领域,教书人被称为“导师”,这个称谓强调了教书人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也是对教书人学术成就的肯定和认可。
4.老师:在现代汉语中,教书人被称为“老师”,这个称谓既包含了师长的尊重和敬重,也强调了教书人的教育和指导作用。
5.教授:在高等教育领域,教书人被称为“教授”,这个称谓是对教书人学术成就和教学水平的肯定和认可。
二、教书的雅称教育是一项非常尊贵和崇高的事业,而教书人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赋予了一些雅号和尊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书雅称:1.圣贤:在中国古代,教书人被称为“圣贤”,这个称谓体现了教书人的高尚品德和博学多才的学识,也是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评价。
2.智者:在西方文化中,教书人被称为“智者”,这个称谓强调了教书人的智慧和学识,也是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评价。
3.大师:在中国文化中,教书人被称为“大师”,这个称谓强调了教书人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评价。
4.良师:在现代汉语中,教书人被称为“良师”,这个称谓强调了教书人的高尚品德和优秀教学水平,也是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评价。
5.导师:在学术领域,教书人被称为“导师”,这个称谓强调了教书人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也是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评价。
三、教书的意义教书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教书的几个重要意义:1.传承文化:教书人通过教育的方式,将人类文化和知识传承给下一代,保护和发扬人类文明。
古代对教师的雅称

古代对教师的雅称教师是社会中一群伟大而崇高的职业,他们承担着培育人才、传播知识的神圣使命。
在古代,对教师的称谓也是极为雅致,充满了敬意和赞美之情。
我们来看看古代对教师的最常见的雅称——师傅。
师傅一词源于古代孔子的弟子们对他的尊称,后来逐渐成为对教师的普遍称呼。
师傅一词体现了教师的威严和学问的深厚,也表达了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与此同时,古代还有一个雅称是先生。
在古代,先生一词主要用于称呼有德行和学问的人,也常用来尊称教师。
先生一词传达了对教师学识渊博和高尚品德的赞美之意,更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敬重和崇拜。
除了师傅和先生,古代还有一些特定的称谓用于尊称教师。
比如古代对书院的教师称之为院长,院长一词凸显了教师在书院中的地位和权威。
另外,对于一些特定领域的教师,古代也有相应的雅称。
比如医学界的教师被称为名医,这个称谓突显了教师在医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对学生的指导与教诲。
古代对教师的雅称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种,还有一些其他的称谓。
比如导师、教导、育师等等。
这些称谓都体现了古代人民对教师的尊敬和崇拜之情,也彰显了古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重视和推崇。
古代对教师的雅称不仅仅是对教师的尊重,更是对教育事业的推崇和赞美。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灯塔,引领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海洋,培养着社会的未来栋梁。
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怀念。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继承古人对教师的雅称,用崇高而尊敬的称谓来称呼教师。
因为教师是我们智慧的源泉,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
无论是师傅、先生还是其他的雅称,都应该用来表达我们对教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让我们一起呼唤古代对教师的雅称,让教师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荣耀。
愿教师们的光芒照亮我们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古往今来对教师的称谓

古往今来对教师的称谓自古以来啊,咱们中国对老师那可是敬重得不得了,称呼起来也是五花八门,每个称呼里都藏着一份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你瞧,最古老那会儿,老师们被尊称为“师长”,简简单单俩字,分量重得能压弯脊梁。
为啥?因为“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长”则是德高望重的前辈,加一块儿,就是咱们心灵和智慧的灯塔。
再往后,到了春秋战国那会儿,孔子老先生成了学问的代名词,于是“夫子”这个词儿就火了起来。
一提到“夫子”,人们脑海里就自动浮现出那个温文尔雅、满腹经纶的形象,感觉就像是自家村里最有学问的老爷爷,亲切又威严。
那时候的学生,对夫子那叫一个崇拜,恨不得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刻在心上。
到了唐朝,文风鼎盛,对老师的称呼也变得更加文艺范儿。
“先生”这个词儿就开始流行了。
听着就让人觉得,哎呀,这位老师肯定是个有学问、有见识的大人物。
学生们见了先生,都得恭恭敬敬地行礼,心里头那叫一个佩服。
而且啊,“先生”这个词儿还特别百搭,不管你是教书的、画画的还是弹琴的,只要是有本事的,都能被尊称为“先生”。
转眼到了明清时期,“老师”这个称呼就慢慢普及开来了。
这个词儿听起来既亲切又自然,就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长辈的称呼一样。
学生们喊起“老师”来,那叫一个顺口,心里头也暖洋洋的。
老师呢,听着学生的呼唤,心里也是美滋滋的,感觉自己的付出都得到了认可。
再后来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教师”这个称呼就被广泛使用了。
它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名称那么简单,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教师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浇灌着祖国的花朵让他们茁壮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每当看到学生们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的时候教师们心里头那个高兴劲儿啊简直比吃了蜜还甜。
所以说啊从古到今咱们中国人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那可是一脉相承的。
不管时代怎么变迁称呼怎么变化那份对老师的敬仰和爱戴之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因为在我们心中老师永远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财富。
师傅师傅,你知道“师”和“傅”究竟有什么区别吗?

师傅师傅,你知道“师”和“傅”究竟有什么区别吗?“师父"与"师傅"的区别在于:前者好比老师和父亲,既要教你还要爱你,而且还要教你为人处世。
后者就简单了,主要是教你手艺,或者仅仅是简单地给你修个自行车。
什么是“师父”?“师父"的称呼最早是在唐代开始的,比“师傅"出现得晚,和"师傅"称呼完全相同,既有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如“臣虽驽劣不才,窃服师父之训";也有特指帝王的老师,如"乘箕入相,就三命而作盐梅;投钓升朝,封四履而称"师父"。
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
南唐尉迟偓的《中朝故事》记载唐咸通年间,有个幻术艺人在京城表演。
在一次表演失败后,他向观众赔礼致歉说:"某乍到京国,未获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
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
北宋费衮的《梁溪漫志》记载,高邮强盗尉九,疾足善走,日行数百里,气势猛壮,白天吃喝,夜则为盗。
有一天早食时,被一个道人"呼为师父,且拜之"。
这里一个善于幻术,一个疾足善走,都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
在元朝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
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万松老人书》中,有“嗣法弟子从源顿首再拜师父丈室”之语;"锡号帝师"的著名僧人八思巴,当时士人大都称他为"师父"。
《元史.刑法志》中,也有“诸僧道盗其亲师祖、师父及同师兄弟则者"之说。
对于俗人依循僧寺礼仪,称僧人为"师父",清初学者蓝鼎元曾予指斥:“凡遇先厮,皆呼师父。
不思此何人也,而师之父之?"(《鹿洲初集》卷十四)这说明了当时称僧人为"师父"的普遍。
什么是“师傅”?“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用来称呼老师。
称谓词“老师”“师傅”的演变及原因探究

称谓词“老师”“师傅”的演变及原因探究摘要:“老师”和“师傅”一词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意义和用法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当今社会,这两个词的用法已经开始泛化。
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称谓词“老师”“师傅”的演变,并从词语结构内部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探讨其演变的原因。
关键词:“老师”;“师傅”;历史演变;原因一、引言“老师”和“师傅”一词最初都是对老师的通称。
在新时期,两个称谓词都发生了泛化,所谓“泛化”,是由具体的、个别的扩大为一般的,比如“汉子”如今也用于称呼女性,就是词义的泛化。
语言学界对“老师”和“师傅”称谓的泛化现象研究开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
本文主要从称谓词“老师”和“师傅”的发展演变来探究其泛化的原因。
二、称谓词“老师”“师傅”的演变称谓词“老师”和“师傅”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个词的意义范围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一)演变的源流1.“老师”一词的演变“老师”起初是指军队出征日久而疲惫。
这与《现代汉语大辞典》中的“老师”一词没有任何联系。
如《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出现的“老师”一词就是这个意思。
唐宋时期,“老师”一词专指宗教的传教士。
到了明朝,“老师”是指门生对座主的尊称语,后来慢慢演化为一般弟子对先生的尊称。
明清时期,“老师”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始指称一般的教导者。
从“老师”词义的历史演变中可以总结出几个重要义项:(1)指学识渊博的长者;(2)指僧侣或传教士;(3)指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人;(4)专指教师职业。
这几个义项是对“老师”的传统理解和诠释。
2.“师傅”一词的演变《说文解字》中,“师”是指“两千五百人为师,会意也”,本义是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
而“傅”是“形声字,从人,从尃,尃亦声”,“人”与“尃”联合起来表示“传授知识的人”。
它的本义是“教师”,引申义为教授、教导、教育。
(二)“老师”“师傅”一词的社会泛化特征分析在现代汉语中,“老师”与“教师”同义,都是指教育工作者。
“老师”称谓语的历史流变及其文化内涵

“老师”称谓语的历史流变及其文化内涵提要:中华民族是个尊师重教的古老民族,我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了教育机构。
教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老师”称谓语也非常丰富。
本文通过古今对老师不同称呼的梳理,来历时的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制度,分析它们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等。
关键词:称谓语;老师;文化内涵所谓“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可见,称谓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
称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亲属称谓,一是非亲属称谓。
非亲属称谓也叫社会称谓,指社会交往中所应用的称谓词语。
在汉语中,称谓词语很多,“老师”是较常用的非亲属称谓之一。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
“师”是古代“老师”的通称,随着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趋势,后代出现了许多“老师”称谓的双音节词。
《现代汉语大词典》(第五版)中对“老师”的解释为“对教师的尊称,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一、“老师”的出处及各个朝代的含义。
在古代文献中,“老师”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早在先秦时期,“老师”指年老位尊、传授学术的人。
到了唐代用作对僧侣的尊称,专门指传授佛门要义的僧侣。
五代时期,“老师”称谓引申为对传授手工技艺者的尊称。
大约到金代,“老师”才具备了“传授文化、教育学生的人”的含义。
金人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老师”一词在宋元两代有“小学老师”的别称。
明清两代,生员、举子将科举考试中主管考试的学官称作“老师”。
二、古代对“老师”的称谓语1、从感情色彩来分类(1)尊称“师傅”、“师父”、“先生”、“老夫子”、“先师”、“师长”、“尊师”等是古代对老师的尊称。
如:《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封建社会称太子的老师为“太子师傅”。
探索称谓词“师傅”的意义演变

探索称谓词“师傅”的意义演变作者:丛馨润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5期[摘要]师傅,老师的通称,对僧道、衙门中吏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或民间某行当的权威或有技术的人的尊称;现在多用于对人的尊称,而不管其年龄、性别(通常多用于男性)、职业。
“师傅”属于称谓词,即用来称呼别人和自己的词语。
《称谓词的词义探索》一文将称谓词的意义划分为七类,分别为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指称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风格意义和修辞意义。
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础,从这七个方面探索“师傅”一词的意义演变。
[关键词]师傅称谓词称谓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风格意义修辞意义[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59-0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称谓词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称谓词的使用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种变化通常不易被人察觉,然而它却折射了该社会政治生活中群体的心理变化。
《非教师称“老师”的社会调查》一文写道:建国以来,汉人常用的社交称谓可以说经历了两次巨大变化。
第一次是“同志”取代“先生、太太、小姐”。
第二次是“师傅”这一称谓迅速扩大适用范围,大有要取代“同志”之势(当然最重尚未取代),甚至有人管警察、解放军战士也称“师傅”。
这次变化发生于文革期间,前些年达到高潮,现在则处于稳定阶段。
该文撰写于1988年,所谓“处于稳定阶段”显然不能适用于现在,因为“师傅”一词的使用频率与过去相比已经大幅下降,人们听到这个词多数是在古代文学、影视作品中。
但是,它依然在一些特定场合为会话人使用,以表达特定的含义。
“师傅”一词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指称意义没有改变,人们在使用该词时依然遵循着年长、有专门技艺、多为男性的基本原则;他的风格意义、情感意义、社会意义和修辞意义发生了变化:一、风格意义在交际中,由于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不同,称谓词的运用大致分为三个层次:正式、中性和非正式。
在中性场合(如向教学楼门卫打听事情),可以使用“师傅”一词,因而此时可将“师傅”归为中性;但从“师傅”作为“老师的统称”这个意义上讲,“师傅”一词则属于非正式称谓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谓词“老师”“师傅”的演变及原因探究
发表时间:2017-08-29T10:59:11.167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5月作者:刘涛凯丽比努·阿不都热合曼
[导读] 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称谓词“老师”“师傅”的演变,并从词语结构内部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探讨其演变的原因。
西北民族大学
摘要:“老师”和“师傅”一词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意义和用法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当今社会,这两个词的用法已经开始泛化。
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称谓词“老师”“师傅”的演变,并从词语结构内部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探讨其演变的原因。
关键词:“老师”;“师傅”;历史演变;原因
一、引言
“老师”和“师傅”一词最初都是对老师的通称。
在新时期,两个称谓词都发生了泛化,所谓“泛化”,是由具体的、个别的扩大为一般的,比如“汉子”如今也用于称呼女性,就是词义的泛化。
语言学界对“老师”和“师傅”称谓的泛化现象研究开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
本文主要从称谓词“老师”和“师傅”的发展演变来探究其泛化的原因。
二、称谓词“老师”“师傅”的演变
称谓词“老师”和“师傅”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个词的意义范围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一)演变的源流
1.“老师”一词的演变
“老师”起初是指军队出征日久而疲惫。
这与《现代汉语大辞典》中的“老师”一词没有任何联系。
如《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出现的“老师”一词就是这个意思。
唐宋时期,“老师”一词专指宗教的传教士。
到了明朝,“老师”是指门生对座主的尊称语,后来慢慢演化为一般弟子对先生的尊称。
明清时期,“老师”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始指称一般的教导者。
从“老师”词义的历史演变中可以总结出几个重要义项:(1)指学识渊博的长者;(2)指僧侣或传教士;(3)指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人;(4)专指教师职业。
这几个义项是对“老师”的传统理解和诠释。
2.“师傅”一词的演变
《说文解字》中,“师”是指“两千五百人为师,会意也”,本义是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
而“傅”是“形声字,从人,从尃,尃亦声”,“人”与“尃”联合起来表示“传授知识的人”。
它的本义是“教师”,引申义为教授、教导、教育。
(二)“老师”“师傅”一词的社会泛化特征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老师”与“教师”同义,都是指教育工作者。
《现代汉语词典》(第四版),对“老师”的定义为“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
”而第六版中为“对教师的尊称,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所以称谓词“老师”所涵盖的范围扩大了,出现了泛化现象。
“师傅”一词的附加义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使范围,场合,色彩,社会功能等方面。
例如:“师傅”一词可以指称司机,其范围和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有了随意的色彩,而其指称“老师”这一义项逐渐弱化,甚至消失。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师”和“师傅”称谓词使用的泛化有交叉现象,甚至在有些场合,两个词出现了混用现象。
如:在口语交际中,当不知道该怎样称呼对方时,或者为了表示亲切,就会称对方为“老师”或“师傅”。
称谓词“老师”“师傅”社会泛化特点具体表示如下:
三、演变的原因探究
我们主要从词汇内部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探究其演变的原因。
(一)词汇内部原因
1.词语自身的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扩大其内部要素。
“老师”和“师傅”在发展过程中,指称范围,语义特征,语体色彩等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拿“老师”称谓词来说,其本身具有内在的特征:一是“老师”一词具有为人师表的身份象征,或是具有学识和修养的人;二是在感情色彩上具有褒义色彩。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使用泛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2.语用原则的制约和称呼语的缺失
人们在交际中,需要遵循礼貌原则。
而且随着交际圈的扩大,很多场合缺少得体的称呼语。
因此,为了更好的交际,以这两个词作为模糊的称呼,用来弥补汉语称呼语空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两个词本身具有尊贵敬重的感情色彩,在交际中泛化使用,可以使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
例如称出租车司机为“师傅”,不是直呼“司机”,可以拉近与他的距离,获得亲切感。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
1.社会的发展变化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这表现在语言中,词语就会产生新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老师”“师傅”被赋予新的内涵。
随着社
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老员工在教授新员工时,新员工为了表示尊敬,会称老员工为“老师”或“师傅”,这也起到了与“老师”的传道、授业和解惑的作用。
这就是“老师”这个称谓词开始泛化的重要原因,在这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大众心理因素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在交际时选用词语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样就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盲目从众的心理就会影响人们交际选词。
例如学校里的行政单位人员,学生称呼为“老师”既显示了对他们的尊重和礼貌,更拉近了交际双方之间的距离。
当然行政人员之间也会互相称呼为“老师”,这也是对双方尊重的表现。
另外,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交际时也有好面子的一面,所以大众更希望对方称自己为老师,显示了自己的德才兼备。
传统文化的心理取向使大众心理普遍愿意接受“老师”作为称呼语。
3.老师职业的宽泛性
老师这个职业的宽泛性,也就是模糊性,也为它的演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现在,教师职业的范围比以前更宽广了。
医院里的医生;带研究生的专家;杂志编辑等,都可以称为“老师”。
行业的发展势必需求更多的岗位人才,这些人将通过不同方式将自己的技传授给其他人。
实际上都可归为从事教育的工作。
老师工作的这种宽泛性为其泛化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总之,称谓词“老师”“师傅”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词汇系统的变化有时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些都会导致一些称谓词的泛化使用。
所以探究其演变发展的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其扩大范围、转变功能、感情色彩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也是本文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田正平,章小谦.“老师”称谓源流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61-67.
[2] 何艳萍.浅论“老师”称谓的源流及泛化[J].才智,2011(28):186.
[3] 丛馨润.探索称谓词“师傅”的意义演变[J].现代交际,2010(5):59.
[4] 郭沫.称谓语“老师”泛化现象的语用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3(6): 219-220.
刘涛(1994.12.16--):女,23岁,汉族,籍贯河南,西北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2016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
凯丽比努·阿不都热合曼(1975- ),女,维吾尔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