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理论概述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迁移理论是指人们在学习某个特定知识或技能后,将其应用于其他不同的情境或任务中的能力。
迁移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它展示了学习的实际价值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研究。
一、学习迁移的基本原理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技能并非仅仅局限于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使用,而是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它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培养人们在解决各种问题和面对不同情境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以下是学习迁移的基本原理:1. 迁移的相似性原则:学习迁移的效果与原学习任务与目标任务之间的相似程度有关。
如果两个任务在目标、环境或过程上存在相似性,学习迁移效果将更好。
2. 迁移的特征提取原则:学习迁移依赖于个体对学习任务的特征进行提取和抽象。
学习者需要能够识别适用于其他任务的关键特征,并将其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3. 迁移的应用原则:学习迁移不仅仅是将旧知识应用于新的任务,还包括将新的知识应用于旧任务的情况。
这种双向迁移能够增强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
二、学习迁移的研究进展学习迁移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研究进展:1. 领域迁移:研究者发现,学习者在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后,能够将其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学习数学的能力可能有助于解决物理学或经济学中的问题。
2. 任务迁移:学习者在完成一种类型的任务后,能够将所学的策略和技能应用于不同类型的任务。
这种迁移可以提高学习者在新任务中的效果和速度。
3. 情境迁移:研究发现,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中的学习对迁移效果也有影响。
当学习和应用任务的情境相似时,迁移效果更好。
4. 知识迁移:学习者在学习某个知识领域后,能够将其中的概念和原理应用于解决其他相关问题。
这种迁移能够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为了促进学习迁移的效果,教育者和学习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 创造多样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具有不同情境和任务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增加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学习迁移理论的概念

学习迁移理论的概念学习迁移理论是指我们在学习某一项任务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后,能否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另一个任务或领域中的理论和研究。
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或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或情境中,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学习迁移理论包括两个方面的迁移: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
正向迁移是指在学习某一项任务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后,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其他任务或领域中;负向迁移则是指在学习某一项任务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后,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其他任务或领域中。
研究学习迁移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应用和迁移情况,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学习迁移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 迁移的类型:学习迁移可以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近迁移是指学习者将在某一任务或领域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类似的任务或领域中;远迁移则是指学习者将在某一任务或领域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完全不同的任务或领域中。
了解不同类型的迁移对于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迁移的条件:学习迁移的成功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者的前提知识和技能、目标任务或领域的要求和特点、知识和技能的表征方式等。
了解这些条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和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
3. 迁移的机制:学习迁移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了解学习迁移的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学习迁移理论在教育教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迁移的情况,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促进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其他任务或领域中。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学习迁移的成功离不开学习者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
学习迁移概述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迁移

• 零迁移:指的是某种学习对后来的学习不产生明显 的影响。
第3页/共33页
1.定势或(心向):
•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 状态。
第19页/共33页
五、认知迁移理论
• (一)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 (二)认知技能的迁移——产生式迁移理论 • (三)元认知策略的迁移
第20页/共33页
五、认知迁移理论
(一)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1. 皮亚杰强调逻辑结构在学习中的迁移。
fig 2. 布鲁纳强调编码系统对于迁移的作用 (
)。
3. 奥苏伯尔则强调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对于学习迁移的 影响。
度
第27页/共33页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个人因素
1.智力
智力对迁移的质和量都有重要的作用。
2.年龄
个体处于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学习间迁移产生的 条件和机制有所不同。
3.原有认知 认知结构的准确性、知识经验间联系的丰富性和组
结构
织性都会影响迁移的发生。
4.对学习和 学校的态度
学生学习知识时的态度和心向影响他们把知识应用 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学习。同时,学生对学校教 师及其他学生的态度影响其学习和学习的迁移。
5.学习的心 向(定势)
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 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
迁移。(陆钦斯的实验)
第28页/共33页
陆钦斯的量杯实验结果
被试 水罐容量 所求水量 解决方法 AB C D
简述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

简述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一个人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不同的情境下
运用,是一种跨越多个任务和多个环境的学习之间的迁移。
它关注学习者如何迁移知识和技能,并且探讨如何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掌握知识,以便在日后不同任务需求中得到运用。
有研究表明,学习迁移可以为学习带来更多的价值,而学习迁移的理论也成为近期学习研究的热点。
学习迁移的理论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转移理论,指的是如何从认知任务,学习材料和环境中获取知识,把它应用到另一个环境,从而获得最佳的表现;二是经验理论,指的是如何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环境的迁移中获得经验,使学习者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两者的关系是,转移理论负责解释如何从现有知识中获取知识,而经验理论负责解释如何建立新的知识连接,从而获得有效的表现。
学习迁移的三大基本假设是:(1)学习迁移取决于学习者从一个任务到另一个任务的相似性;(2)学习迁移取决于学习者从一个认知任务到另一个认知任务的一致性;(3)学习者在迁移认知任务中所使用的技能需要在两个任务之间一致。
此外,研究者们还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学习迁移:(1)从宏观到微观从一个抽象方法到另一个抽象方法的迁移;(2)从微观到宏观从一个具体程序到另一个具体程序的迁移;(3)多任务迁移从一种任务可以迁移到另一种不同的任务上。
学习迁移的研究表明,它可以改善学习者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任务的效率,并且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但是,研究也表明学习
者在迁移知识时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如何迁移新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者是否能够有效地转移知识和技能等。
甲德学习迁移理论

甲德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迁移理论是学习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
一般地说,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迁移观认为,所谓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
这种建构性的学习强调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一、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对学习迁移现象作出最早的系统解释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代表人物:18 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
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
而且,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的。
它认为学习的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
于是,难记的古典语言、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难题,被视为训练心的最好材料。
二、共同要素说共同要素说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桑代克在1901年的“形状知觉”实验中证实了共同要素说。
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他提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其后伍德沃斯把共同要素说修改为共同成分说,即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桑代克认为的“共同要素”是指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指学习内容中元素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所以,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限的。
而伍德沃斯认为是两种学习情境中存在共同的成分。
三、概括说贾德在1908年所做“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说理论的经典实验。
贾德认为,在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
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称为“概括说”或“类化说”。
贾德认为概括就等于迁移,概括是学与教的结果,所以教法在迁移中作用很大。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学习迁移理论概述学习迁移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它指出个体通过在某种学习环境中获取的知识、技能或策略,将其应用到其他学习或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迁移理论提出,学习不仅仅是在特定环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和转化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迁移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促进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知识迁移,可以实现更高效的学习效果和更持久的知识保持。
迁移理论将学习看作一个跨环境的过程,强调学习的广义应用性和转移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情境,引导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真实生活中或其他学科中。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通过引入迁移类型和实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强的知识联系,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内容结束】1.2 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当前,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学生普遍存在对数学知识的片面理解和记忆,缺乏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往往以传统的讲述和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现行教学大纲内容繁杂,学生学习压力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和调整,使得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为了改善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需要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大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支持和投入,推动数学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引入学习迁移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2. 正文2.1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论,它指导着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中。
学习迁移概述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迁移

3、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为 顺向迁移(forward transfer): 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backward transfer): 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4、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范围分为: 特殊迁移(special transfer): 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要素重新
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 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 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 变化。
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 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 应用于新情境。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会学习的需要
Duncker实验结果(1945)
梅尔(Mioler)的系绳实验 :
竖蜡烛实验:
2、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根据内容的抽象程度分为:
横向迁移(lateral transfer):
也称作水平迁移,是指在内容和难度上相似 的学习之间的迁移。 纵向迁移(vertical transfer):
也叫垂直迁移是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 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组合,直接移植到另一种学习之中。
一般迁移(non-special transfer):
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
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 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5.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 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四、关系转换说
《学习迁移理论》课件

目录
• 学习迁移理论概述 • 学习迁移理论的发展历程 •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 学习迁移的应用 • 学习迁移的促进方法 • 学习迁移的未来展望
01
学习迁移理论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 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 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解 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的 理论和方法,全面揭示学习迁移的本质和规 律。
借鉴其他领域迁移研究成 果
借鉴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领域的迁移学习 研究成果,为学习迁移理论提供新的思路和
方法。
学习迁移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推广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开发新型教 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效 果和质量。
共同要素说
概括说
认为只有当学习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 概括,才能实现普遍迁移。
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具有共同成分或 要素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 产生影响。
现代的迁移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迁移中的作 用,认为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 对新知识的学习和保持具有决定
性的意义。
元认知迁移理论
认为学习者对学习策略、学习任务 的元认知知识以及自我监控能力对 迁移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比较清晰、完整,能够将新旧知识 联系起来,就更容易实现学习迁移。相反,如果学习者的 认知结构比较混乱或缺乏联系,就会影响学习迁移的效果 。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学习策略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 者能否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来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训内容
根据学习迁移理论,企业培训应注重实践操作和 案例分析,帮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
学习迁移理论

背景资料、人们学什么
记忆能力训练实证
记忆平均数字跨度的变化 资料来源:Ericsson1980
相同要素说(identical elements theory)
实验探究 教学隐喻 学说反思
背景资料、桑代克知觉预测(1901)
预测
估计127个 图形面积
训练
后测
训练判断90个平行四边形 测1、判断13个长方形 面积(10cm2~100cm2) 面积(成绩提高)
测2、判断27各种图形 面积(成绩持平)
有关图形 面积知觉 的测试
后测2 后测1 训练判断
预测 0
可能预测
20
40
60
80
100
相同要素说理论
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 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
只有当两种心里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 机能的改变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桑代克)
实证研究——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三维迁移模式
背景资料、奥斯古德的迁移三维曲面模型
三位曲面模型 资料来源:Osgood
背景资料、负迁移的例子
问题
所给水罐刻度
A
B
C
1、 前测练习
29
3
2、艾因斯特朗1
21
127
3
3、艾因斯特朗2
14
163
25
4、艾因斯特朗3
18
43
10
5、艾因斯特朗4
9
42
6
6、艾因斯特朗5
20
59
4
7、后测练习1
15
39
3
8、后测练习2
23
49
3
9、后测练习3
简述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

简述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学习迁移是一种新兴的机器学习方法,它将机器学习的思想和技术用于解决新领域中出现的机器学习问题。
学习迁移是一种利用以前解决其他领域中问题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新领域相关问题的一种机器学习策略。
学习迁移的概念以把现有的学习能力从一个任务中迁移到另一个任务中的概念为基础,其目标是节省训练新任务所需的时间和资源。
学习迁移的理论是建立在机器学习的基础上的,它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任务中熟悉的知识迁移到另一个任务中。
具体到机器学习,它可以分成三个关键步骤:学习算法、学习来源和新任务。
学习算法是用来决定如何有效提取以前熟悉的数据和信息的技术方法;学习来源是指以前解决过的问题的领域或环境;而新任务则是将以前的知识运用到新环境中去,解决新的问题。
基于学习迁移的理论,研究者们创建了各种有效的学习迁移算法,来帮助机器快速训练新任务。
最常用的学习迁移算法是迁移学习(Transfer Learning)、增量学习(Incremental Learning)和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迁移学习是将一个机器学习算法在一个任务中学到的能力转移到另一个任务中,这种算法有助于机器快速掌握新任务;增量学习是增加一小部分数据,但能有效地利用以前的数据来构建新模型;强化学习则是在模拟环境中,通过反复迭代并从负面结果中学习,来学习新任务。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通过参照不同领域的特点,提出了定制的学习迁移算法来应对各种机器学习问题,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例如,孙忠锴和他的团队提出了一种名为“加权迁移学习”的定制学习迁移算法,用来解决智能视觉中的任务,得到了良好的验证。
总的来说,学习迁移是一种新兴的机器学习方法,它将机器学习的思想和技术用于解决新领域中出现的机器学习问题。
它将以前解决过的问题中熟悉的知识迁移到新领域中,以节省训练新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目前已有许多学习迁移算法,比如迁移学习、增量学习以及强化学习,也有一些定制的学习迁移算法,它们都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各种机器学习任务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习迁移理论

会讲英语的入学习德语,学得比其他人快, 这是属于(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纵向迁移 D.逆向迁移
会讲英语的入学习德语,学得比其他人快, 这是属于(A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纵向迁移 D.逆向迁移
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 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压腕)
(不压腕)
打网球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forward transfer):先前的学习对 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backward transfer):后来的学习 对先前学习的迁移。
过去经验
学习A
学习B
(迁移实验状况)
顺向迁移
逆向迁移
3、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加涅)
水平迁移(侧向迁移):已习得的概念、规则或解决 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
二、共同要素说
教学意义 • 学校的学习应力求与现实生活情
境相同,避免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 的脱离。 • 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尽量与将来的 实际应用相结合。 • 课程方面应注重应用学科。
三、概括化理论,经验类化说
贾德(Judd,1908)认为,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 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 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 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这种理论称为概 括化理论。 实验:水下击靶 被试:小学生 程序:等能力甲乙两组,射击水中靶子。 甲组打靶前学习光学折射原理;乙组不学。 结果:射击水下3厘米靶子时成绩相同;而 至于水下10厘米时则甲组好于乙组。
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 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C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学习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发现在每节物理课程中,学生对理论概念都理解的非常到位,但一旦与实际问题结合,便给许多学生带来困扰.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以这就需要学生用学习迁移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使用学习迁移理论的指导,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给学生提供运用迁移理论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做到会学习、主动学习、学好习.一、学习迁移理论概述自学搬迁,即为一种自学所累积的经验对另一种自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就是之前自学对之后自学的影响,也可以就是之后自学对之前自学的影响,只不过前者被称作顺向搬迁,后者被定义为逆向搬迁.这种自学搬迁理论在科学知识、态度、技能以及行为规范中均充分发挥着积极主动的促进作用.广为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先学会自行车,当自学骑著摩托车时就可以运用骑著自行车的平衡感很快学会骑著摩托车.又例如学会中文中的拼音有利于学会英语中的音标.可以说道只要展开自学,就可以运用自学搬迁理论,自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自学搬迁理论.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生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需要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所以学习迁移理论的教学方法将能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产生积极的应用效果,那么该如何让使学习迁移理论更完美的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1.协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框架前文提到,学习迁移分为正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但往往正向迁移应用比较广泛,能够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构架是应用学习迁移理论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教师就要发挥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某高中为了加强学习迁移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所学习物理知识的全面理解.首先帮助学生搭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只有在完成知识结构搭建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利用学习迁移理论帮助学生学习.一项研究曾经发现,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和右脑记忆的范围不同,但同样是记忆一项数据,人脑对图片的记忆速度会更快、记忆的时间更加持久.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可以通过表格或示意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这章首先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与力之间的关系,这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巩固,接下来依次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讲完这三个定律,就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这三个定律之间的关系,形成牛顿运动定律的知识框架.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物理教师还应该向学生讲解惯性定律与惯性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举例子加以解析.个别物体相于另一物体参考系而言,它是相对静止的,然后教师以具体的实例加以诠释,一颗大树与飞驰的汽车相比,其是处于静止状态的,这样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对牛顿第一定律有全面的认知.因此,在健全的物理教学体系下,学生更加容易学习物理知识.总之,物理教师应用迁移学习理论进行教学,一定要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从而为学生探索物理知识做好铺垫.2.强化学生概括总结能力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通过归纳总结进行巩固,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单元的物理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拥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所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能力.而且这种总结能力应用技巧作用于学习的全过程,特别是能够将新的知识点经过总结之后融入到原有的知识框架中,形成新的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例如在讲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的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时,行星的运动遵循万有引力定律,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将万有引力与第六章第五节的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结合、对比,以防止学生出现思维误区.由于万有引力定律是解释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定律,是由牛顿提出的,该定律中的内容是任意两个质点在连心线方向上的力而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治理乘积呈正比例,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且这两个物体化学及物理状态与中介物质无关;而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的性质则是速度大小不变,而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的变速曲线运动.此外,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在变化的变加速曲线运动.该定律具有线速度大小、角速度和周期不变的特点.总之,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时行星的运动遵循万有引力定律与第六章第五节的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学生通过对两大定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可以提升其归纳的能力,进而对其学习物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3.结合实际应用领域自学搬迁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开始接触物理,但只是掌握物理的基础知识,高中物理则是对初中物理的升华研究,虽然高中物理知识繁多,但每部分的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从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实现学习迁移的效果.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中,才能确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物理学习取得最佳的效果.那么,物理教师在教师过程中,可以通过创建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在设置的情境环境下,并依据学习迁移理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点.三、自学搬迁理论的意义学习迁移理论对生产和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将所掌握到的理论向实践转换,掌握学习迁移理论技巧的人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学习迁移理论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将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串连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培养出更多更优秀地“四有新人”.总而言之,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是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高中物理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教师要转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迁移的方法,全面灵活地掌握所需要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正向迁移,在繁重的高中学习任务中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同时这种学习迁移方法符合新时代下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有创新的新时代人才.。
简述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

简述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把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转换到其他领域中,快速有效地完成任务。
本文将通过介绍学习迁移的概念和理论,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来阐述学习迁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习迁移的概念是指人们可以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和任务的能力。
换句话说,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策略,可以使学习者从一个认知情境向另一个认知情境转移知识,从而可以多种不同环境完成任务。
学习迁移的理论有三种,分别是单一和多样性观点,中介理论和结构理论。
单一和多样性观点认为,学习的迁移过程不能被区分为单一的技能,而是基于多样性的概念。
例如,一个学生在数学课上所学习的技能也可以用于其他学科,比如物理课,因为这些知识技能可以被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对学习产生重要的提升作用。
中介理论认为,学习迁移的关键因素是中间变量,也就是说,学习者在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环境迁移知识时,必须利用某种“中介”来实现迁移,比如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等。
通过这些变量的作用,学习者可以更有效地把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中,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更多的技能和知识。
结构理论认为,学习迁移需要一个有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着知识结构和经验结构。
知识结构反映了学习者在一个环境中获得的知识,而经验结构则反映了学习者如何从一个环境中学习知识,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因此,只有当这两种结构都得到建立和发展,学习者才能有效地完成迁移学习任务。
学习迁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实际应用。
例如,一个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迁移的策略,把所学的科目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学科中,以完成新的任务;一个老师可以把课堂上所学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其他新课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一个公司可以借助学习迁移,从一个行业转移到另一个行业,不断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在市场中取得更多的成功。
综上所述,学习迁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有效地完成任务,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学习迁移理论概述

学习迁移理论概述2.1 迁移理论研究的历史溯源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注意到了迁移现象。
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提出“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教学思想,他还要求学生“由此及彼”。
但直到二百多年前才有人提出一个系统的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的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能组成。
心的各种官能相对独立,各司其责。
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来增强能力。
而且,一种官能改进了,其他所有官能也会在无形中得以加强。
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各种官能分别训练来实现的。
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 James)开始了最早的迁移研究。
他和他的四个助手以自己为被试,用两份难易度和份量相仿的材料来考察前一种学习是否影响后一种材料的学习。
虽然他们的研究结果因被试人数太少而带有偶然性,但此实验开启了迁移研究的先河。
1903年,桑代克(Thorndike)对注意、记忆和知觉辨别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提出了“相同元素说”。
其主要思想为:迁移就是将先前学习任务中获得的特定行为应用于新的任务中。
两项学习任务间之所以有迁移,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元素,也就是有共同的刺激——反应联结。
迁移能力的获得只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和练习使这些联结得以加强。
迁移也即相同联结的转移。
相同元素说后来被吴伟士修改为共同要素说,意即只有两种学习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因素才能影响另一种因素。
这一学说是一种机械的迁移观,只能解释机械的具体的特殊迁移,难以揭示人类复杂的学习迁移的实质。
贾德在1908年设计了水下击靶实验研究迁移,结果发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原理和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
他强调前后两种学习包含的共同原理原则及学习者对这种原理原则的概括是迁移产生的两个条件,因此,学习者对原理掌握得越好,越有可能在新的情境中产生迁移。
贾德的概括化理论突破了桑代克相同要素的局限,第一个将相同要素的范围上升到更抽象的原理原则,同时把学习者对学习情境的共同原理原则的概括作为迁移的基本条件,从而扩大了迁移研究的范围。
学习迁移概述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迁移

学习迁移概述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迁移学习迁移是指在学习一项新任务时,利用之前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快速学习和适应新任务的过程。
学习迁移是人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迁移,我们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两个:迁移效应和类比思维。
迁移效应是指之前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新任务的学习和应用产生积极影响的现象。
迁移效应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情况。
正迁移是指之前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新任务的学习和应用具有促进作用,可以加速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效果。
负迁移是指之前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新任务的学习和应用产生干扰或阻碍作用,使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类比思维是学习迁移的重要机制之一、类比思维是指通过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任务进行类比,找出相似性和共性,从而帮助理解和解决新任务。
类比思维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加速新任务的学习过程。
通过类比思维,我们可以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中,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学习迁移对个体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学习迁移,个体可以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领域,从而出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学习迁移还可以培养个体的灵活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让个体更好地适应变化和创新的环境。
总结来说,学习迁移是利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学习和适应新任务的过程。
迁移效应和类比思维是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在学习迁移过程中,任务相似性、知识结构和学习策略是影响迁移效应的重要因素。
学习迁移对个体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学习迁移的培养和应用,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简述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

简述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学习迁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许多关联的理论和实践。
在这个篇幅短小的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学习迁移的一些主要概念。
首先,重点介绍学习的迁移的定义。
学习迁移是指在不同环境中,通过学习,从一种能力及其对应表现迁移到另一种能力和表现。
也就是说,学习迁移可以把一种特定的技能,行为或表现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表现。
其次,我们介绍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是一种观点,认为学习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任务本身,而且要取决于任务与学习者的相互作用。
通过仔细分析学习者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学习者的表现不仅取决于其特定的学习环境,而且还取决于其先前的学习环境。
因此,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是相互依赖的,他们可以从一种学习环境中迁移学习成果到另一种学习环境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成果。
再次,我们介绍一种关于学习迁移的知识构建理论及其实际应用。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可以构建不同类型的知识,并且知识的构建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种发展的过程可以被应用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
它强调,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应该建立一种知识构建系统,以便跨环境、跨技能的转移和学习。
最后,我们介绍学习迁移的一种实践概念。
学习迁移的实践概念认为,学习者应该利用学习迁移理论,通过观察和实践,从学习中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例如,一个学习者可以利用学习迁移理论,从学习一种技能,发现一些特定情境下可以将此技能应用到另一种技能中。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和实践从学习中获得新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和表现能力。
综上所述,学习迁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许多相关的理论及实践。
学习者可以利用学习迁移理论,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提高他们的表现。
通过学习迁移,学习者可以提高跨环境、跨技能的转移和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效。
《2024年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范文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篇一一、引言学习迁移理论在教育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的自然地理教学中。
本文将详细阐述学习迁移理论的核心内涵,分析其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将这一理论有效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习迁移理论概述学习迁移理论是指学生在一种学习情境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能够被应用到另一种学习情境中。
这一理论强调知识的迁移性和学习的实际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的特点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涉及地球科学、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这一学科具有综合性强、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1. 创设情境,促进知识迁移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例如,在学习气候变化时,可以结合当地的气象数据和气候变化现象,让学生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强化基础,提高迁移能力自然地理知识具有系统性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
通过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相关领域。
3. 注重实践,培养应用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实验、观测、调查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规律。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4. 跨学科教学,拓宽知识面跨学科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教学,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通过跨学科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一、早期迁移理论1、爱德华·李·桑代克(美国)著作:《教育心理学》(三卷本)《智力测验》《人类的学习》《需要、兴趣和态度的心理学》桑代克的学习联结即联结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试误说——迷笼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学习迁移........共同要素说....理论: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沃尔夫(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学习迁移理论:.....。
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认为各种心灵的官能可以由一种科目或一种题材上受了训.......形式训练说练而整体发展起来,因此被称为形式训练说。
3、贾德(美国心理学家)学习迁移理论:.......概括化理论......。
原理概括得越好,在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也越好。
...../.经验类化理论水下击靶实验4、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学习迁移理论:关系转换说。
.............小鸡觅食实验与黑猩猩和一个三岁女孩的实验二、现代迁移理论1、奥苏贝尔——认知结构理论。
有意义的学习迁移。
2、J.R.安德森——产生式迁移理论。
适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
心理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瑞士)1、理论1: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发生认识论2、四个概念:①图式:结构或组织②同化:新刺激整合到旧认识结构中③顺应:旧刺激整合到新认识结构中④平衡: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平衡。
3、理论2:认知发展阶段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④形式运算阶段二、埃里克森(美籍德国儿童精神分析医生)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人格发展的作用。
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俄国):教育与发展的问题中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四、高尔顿()1、理论:遗传决定论五、霍尔()理论:复演理论。
复演了鱼类。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理论:经典条件反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迁移理论概述2.1 迁移理论研究的历史溯源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注意到了迁移现象。
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提出“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教学思想,他还要求学生“由此及彼”。
但直到二百多年前才有人提出一个系统的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的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能组成。
心的各种官能相对独立,各司其责。
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来增强能力。
而且,一种官能改进了,其他所有官能也会在无形中得以加强。
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各种官能分别训练来实现的。
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 James)开始了最早的迁移研究。
他和他的四个助手以自己为被试,用两份难易度和份量相仿的材料来考察前一种学习是否影响后一种材料的学习。
虽然他们的研究结果因被试人数太少而带有偶然性,但此实验开启了迁移研究的先河。
1903年,桑代克(Thorndike)对注意、记忆和知觉辨别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提出了“相同元素说”。
其主要思想为:迁移就是将先前学习任务中获得的特定行为应用于新的任务中。
两项学习任务间之所以有迁移,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元素,也就是有共同的刺激——反应联结。
迁移能力的获得只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和练习使这些联结得以加强。
迁移也即相同联结的转移。
相同元素说后来被吴伟士修改为共同要素说,意即只有两种学习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因素才能影响另一种因素。
这一学说是一种机械的迁移观,只能解释机械的具体的特殊迁移,难以揭示人类复杂的学习迁移的实质。
贾德在1908年设计了水下击靶实验研究迁移,结果发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原理和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
他强调前后两种学习包含的共同原理原则及学习者对这种原理原则的概括是迁移产生的两个条件,因此,学习者对原理掌握得越好,越有可能在新的情境中产生迁移。
贾德的概括化理论突破了桑代克相同要素的局限,第一个将相同要素的范围上升到更抽象的原理原则,同时把学习者对学习情境的共同原理原则的概括作为迁移的基本条件,从而扩大了迁移研究的范围。
格式塔心理学家进一步发展了概括化理论,苛勒根据“小鸡觅食”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关系转换说。
他认为学生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其实质就是指两种学习情景中存在某种相似的关系,这是迁移的前提条件,而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景的共同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关键和根本。
此外,鲁宾斯坦提出了分析概括说。
他认为学习迁移在于通过综合分析,揭示出两个课题之间本质上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从而产生对解决方法的概括,因而综合分析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概括是学习迁移产生的真正本质。
这些学说虽然强调的是迁移的各个侧面,但都离不开概括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
早期的迁移理论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迁移的某些规律,对今天的迁移研究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主要表现在:1)学习情境因素方面。
早期迁移研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强调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是迁移产生的条件。
桑代克强调两种材料外显的、具体的、元素的相似。
苛勒和贾德则强调两种材料内隐的、深层的、整体的相似,即原理、原则和关系的相似。
形式训练说强调前后两种学习所要求参与的心理机能的相似性是迁移产生的关键。
因此,相似性可指两种学习情境中具体内容或元素的相似,也可指一般关系和原理的相似。
近期的迁移研究在材料的设计上扩展了相似性的内涵,但没有超越相似性这一原则。
2)学习主体因素方面。
形式训练说和共同要素说都没有提及主体因素在迁移中的作用,他们认为迁移是自动发生的。
贾德的概括化理论不仅认为前后两种学习中包含的原理、原则的相似是迁移的条件,也强调学习者对原理、原则的概括和类比是迁移产生的关键。
可以说贾德的理论更全面反映了迁移的实质。
苛勒的关系转换说则强调个体对学习材料中所包含的共同关系的顿悟是迁移产生的根本条件。
虽然早期理论对主体因素的研究还笼统的,肤浅的,但是为认知迁移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2 当前的迁移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对学习迁移的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
学习理论家们用认知的观点深入探讨了迁移产生的条件、原因、影响因素,试图了解迁移过程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由此出现了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新的学习迁移观,即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相对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与程序性知识学习相对应的产生式迁移理论,与策略性知识相对应的元认知迁移理论。
2.2.1 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是根据奥苏伯尔(D. P. Ausubel, 1968)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同化论)发展而来的。
奥苏伯尔对迁移的内涵与认知结构中影响新学习(迁移)的主要变量,以及运用认知结构变量来影响新学习的手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所谓认知结构变量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广义地说,它是学生头脑中全部观念的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认知结构变量(也称认知结构特征)是当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主要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固性。
原有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这三个变量或特征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迁移)的。
2.2.1.1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的作用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涉及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内容,即面对新任务时,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根据同化论,新知识与同化它的旧知识之间有不同的关系,因此有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上位学习(top-down learning)、下位学习(bottom-up learning )与并列组合学习(juxtapositional learning)。
其中下位学习一般比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容易进行。
良好认知结构的第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的概括水平和包容范围。
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包容范围越广,越有助于同化新知识,即有助于迁移。
2.2.1.2 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的作用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涉及学习者原有知识的组织,意即面对新任务时,学习者能否清晰辨别新旧知识间的异同。
如果原有知识是按一定层次结构严密地组织起来的,那么,学习者在遇到新任务时,不仅能迅速找到同化新知识的固定点,而且容易分辨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能更好地掌握和长久的保持新知识。
2.2.1.3 认知结构的稳固性的作用认知结构的稳固性涉及学习者掌握原有知识的牢固程度,是指在面对新任务时,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是否已被牢固掌握。
研究表明,原有的认知结构越牢固,越有助于促进新的学习。
倘若原有知识本身没有被牢固掌握,则不但不会促进迁移,反而会起干扰作用(负迁移)2.2.2产生式迁移理论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陈述性知识的迁移,但是不能解释认知技能的迁移。
产生式迁移理论是针对技能的迁移而提出的。
它是安德森(J. R. Anderson 1990)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 Theory,简称ACT)的发展。
其主要内容为:前后两项技能学习间发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的产生式有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根据ACT理论,技能学习分两个阶段:首先是陈述性阶段,构成技能的产生式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得到表征;然后是程序性阶段,技能的陈述性形式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其中C代表行为产生的条件,是学习者工作记忆中有关的认知内容,而非外部刺激;A代表行动或动作,它既可以是外部反应,也可以是头脑中的心理运算。
产生式具有抽象性,可以表征不同的概括水平的技能,又具有可计量性,对迁移的程度进行预测。
安德森的产生式理论可以说是桑代克相同元素说的现代翻版。
只是安德森研究的是人类高级的认知学习的迁移,其理论能解释认知技能的迁移情况。
安德森的ACT理论按知识的不同类型把迁移重新划分为四种:1)陈述向程序的迁移。
当原有陈述性结构促进或干扰新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时,出现陈述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2)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
任何技能的学习都要经历两个阶段,即陈述性和程序性阶段,所以学习前期对技能的理解是技能获得的先决条件。
而且某些陈述性知识也有助于技能的学习。
3)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当原有的认知技能促进新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时,出现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4)程序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
当先前习得的产生式可直接应用与迁移任务或用来解决新问题时,便出现此类迁移。
如果发生迁移的产生式在训练阶段得到充分练习,则容易自动发生。
2.2.3 元认知迁移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策略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认知策略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范畴,但与一般的智力技能不同。
产生式迁移理论未能解释个体如何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策略。
因此,元认知理论应运而生。
该理论强调元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认知策略的训练要达到可以在多种情境中迁移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学习者有相当的元认知水平。
元认知是指“有关个体认知过程的知识,负责对个体的认知过程进行监控、调节和协调”(Flavel 1976)。
具有较好元认知技能的学习者,能自动地监控和掌握自己的认知过程。
他们在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或问题情境时,能主动寻求当前情境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并运用已有经验对当前情境进行分析概括,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监控它们的应用。
因此,元认知技能是运用和迁移认知策略的重要保证。
研究表明,与学习和迁移有关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元认知技能的缺陷造成的,不少学生在自我调节、自我检查、问题识别等方面缺乏训练。
只有掌握了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学习。
而元认知水平的提高能改善学生对策略的使用和对学习的监控、调节。
以上理论分别从三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学习的发展过程和迁移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外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固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迁移所起的作用很大,因此,用学习迁移理论指导英语词汇学习显得很有必要。
3.1 行为主义的迁移理论与中国学生的词汇习得在第一章我们介绍了中国学生词汇习得的环境和条件以及习得的特点。
基于这些特殊的因素,行为主义迁移理论对早期的二语言习得(包括词汇习得)具有指导作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和强化对学习的重要性。
认为学生学习就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比如,教学英语名词时,教师出示对应的实物,告诉学生用英语怎么读,怎么写之后,让学生重复读写。
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教师还可利用标有英语单词的挂图或利用身边的实物让学生做问答练习,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实物与对应的英语单词之间的联系并将短时记忆强化为长期记忆。
对表动作的动词的教学,教师可通过边表演动作边给出该动作表示的单词,让学生领会其意义,对相应单词形成初步的印象,然后进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