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
现实与理想的最远距离
现实与理想的最远距离人们常说,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是无法逾越的,宛如天堑。
无论是年少轻狂的我们,还是经验丰富的长者,都深知这一事实。
然而,我始终相信,现实与理想之间隔阂巨大,却不是无法逾越的绝壁。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现实与理想的本质。
现实是我们生活中不断涌现的客观事实和环境,是我们所处的实际境遇。
而理想,则是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人性、社会和自己的追求。
如此,现实与理想并非不能融合,而是在不同层面上存在差别。
然而,我们常常陷入现实与理想的对立之中。
现实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压力、困境和种种限制,让我们感到疲惫和无奈。
而理想则是我们的向往和梦想,给予我们希望和动力。
这种对立使我们产生了迷茫和挣扎。
许多人选择将自己的理想放在心底,迎合现实的要求,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然而,这样的妥协并非我们的唯一选择。
尽管理想离我们可能很遥远,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理想是梦想的起点,美好未来的萌芽。
就像电影《霍比特人》中的主角比尔博·巴金斯一样,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也有成为英雄的可能性。
在他原本平凡的生活中,理想如同一缕阳光,给予他生命的勇气和力量。
在压力和困境面前,他不断地战胜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因此,实现理想并不是只存在于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之中。
相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小小的生命中追求并实现自己的理想。
关键是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勇于面对现实,并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现实。
只有通过与现实的对话和互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实的规则和限制,并在其中找到实现理想的路径。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时刻保持梦想的力量。
梦想是我们思维的引擎,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潜力。
尽管现实可能让我们迷失方向,但我们不能放弃对美好的向往。
正如鲁迅所说:“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气质素质相符合,人的态度往往和他的环境可能实现的完成程度相相应。
”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现实的挑战,并不断为理想努力,让它在现实中化为生动的画面。
当然,实现理想并不容易。
从“理论”到“实践”到底有多远
从“理论”到“实践”到底有多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密切:正确的“理论”一定是来源于“实践”,最后还要回归到“实践”中去。
可现实是“理论”经常脱离于“实践”而存在,不能用来指导“实践”。
我们的“理论”大多是通过学习得到的,只有研究人员才能自己总结出新理论。
把“理论”应用于“实践”,通常称为“学以致用”。
那么从“理论”到“实践”到底有多远呢?我想应该有两个门槛:一是想不想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二是会不会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其中,想不想是意识问题,会不会是能力问题。
例如,在哲学里学到要用辩证地眼光看待问题,可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却经常犯极端的错误,只能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从而盲目地乐观或者悲观。
我们从小就接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热爱国家、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等的教育,可是我们周围却经常见到不孝、不尊、不爱、不助等不和谐的行为。
这些其实不存在能力问题,只要有意识地应用所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实践)就可以了。
在意识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首先,要主观上认为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其次,有应用“理论”的冲动,就是时时刻刻想着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再例如,学生学习知识之后做题。
这里的知识相当于“理论”,做题相当于“实践”。
学生这时候一定想着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做题,这就不存在意识问题了。
但是为什么经常做不好、做不出呢?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吃透“理论”,学得时候要尽量弄明白“理论”的来源、含义、适用范围;二是没有掌握应用的方法,即虽然“理论”学会了,但是当遇到新情景的时候就不知道怎样去应用了。
这两个方面都属于能力问题。
研究人员也经常犯“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错误,当然那些脱节于“实践”的“理论”都不能算作正确的“理论”,更不能用来指导“实践”。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工作实践的必要条件,而及时的社会实践则是对理论知识的升华和提高。
理论和实践对我们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同等的重要,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在这个残酷的社会竞争中败下阵来!理论,必须将自己想学的知识和必须要学的东西学广,学深,学扎实。
理念到现实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理念到现实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汇报人:日期:•理念与现实概述•理念到现实的距离•理念到现实的过程目录•理念到现实的挑战与应对•理念到现实的未来展望01理念与现实概述理念是一种思想、观念或信仰,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和价值判断的体现。
定义理念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和普遍性,它源于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总结。
特点理念的定义与特点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和情况,是人们可以直接感知和经验的世界。
现实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多样性,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基础。
现实的概念与特点特点定义理念与现实的关系理念对现实具有指导作用理念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现实对理念具有制约作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会对理念的实现产生制约和影响,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理念,以适应现实的变化和发展。
理念与现实相互促进理念和现实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将理念与现实相结合,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02理念到现实的距离理念到现实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可以通过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指标来衡量,如所需的时间、所经过的阶段、所跨越的地理范围等。
时间和空间维度理念到现实的认知和行动距离可以通过人们的认知水平、行动能力以及两者之间的匹配程度来衡量。
认知和行动维度理念到现实的目标和结果距离可以通过目标设定、实现程度以及结果与预期的符合程度来衡量。
目标和结果维度距离的测量标准认知和行动的制约人们的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有限,对理念的全面理解和有效行动受到制约,增加了理念到现实的距离。
理念与现实的差异理念往往基于理想状态,而现实则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两者之间的差异导致了理念到现实的距离。
目标和结果的挑战目标设定不合理、实现过程中遇到阻碍以及结果与预期存在偏差等因素,都会导致理念到现实的距离加大。
距离的来源与影响因素。
035.理论到现实的距离其实很大
理论到现实的距离其实很大假期伊始,我就带着暑期实践表去姨妈的单位实习。
姨妈让我跟着叔叔做些基础的会计工作,正好了解了解怎么将会计基础理论运用于实际操作之中。
对于这点要求我还是信心满满的,可是到了后来我就不那么开心了,因为我的动手能力实在太差了。
关于会计,法务金融这个专业在设置的时候,只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给我们开了初级会计这门基础课。
所以我的知识面差不多局限在基础上,但仅仅是基础,我也很难将这些东西用于实践。
比如这知识结构在这个假期实习的时候,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在整理文件的时候,我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回去看资料,看教材,请教老师傅。
其实老师傅还不错,很耐心的教我,没有觉得我烦。
但我对此很不好意思。
于是每天晚上我都认真的在学习教材,做习题以加深理解。
但是在登记帐薄的时候,在填写平整的时候,不是这里不符合要求就是哪里不符合要求。
真泄气,但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
既然来了就好好做做,找出不足也是好的。
这次实习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在象牙塔中待久了。
长此以往,我总觉得自己与社会脱节,我学的知识也与现实割裂。
很多知识不是你看懂了,会做题就行了。
对于所学的专业,无论是会计,还是法律与金融,这些知识在分类上属于实用类知识。
关于实用类知识,理解这类知识只是第一步,在理解这些知识之后,不断地反复实践才是最重要的环节。
知识要上升成为一门技艺,必须不断反复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反馈,并以此指导实践。
只有这样,我们的技能才会得到锻炼,得到成长。
我深刻地意识到,会计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实践,在做账的过程中去体会这个过程,在过程中获得成长。
在经历几遍会计流程后,我发现会计这门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程序性。
说到程序性,这就好比电脑的操作程序,或者说是流程图中的一个一个步骤。
再进一步联想,这就好比武功,没有一招一式的积累,很难有什么大的进步,或者武侠小说中常说的内力。
在做会计的过程中,程序性很重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都是有明确要求的。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课程改革这么多年,有人说教学科研唯一改变的是我们的说话方式,言必谈“素质”课必现“活动”讲座必讲“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等等,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一些老师的课堂,仿佛是一脚踏进了沉寂已久的历史,理论已经前行,为什么实践还是赖着不走呢。
首先,对问题不如换句话:理论已前行,实践还滞后。
这样相对而言比较切合实际。
其次,对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失衡现象,不必过于杞人忧天。
任何事物都是因为不平衡才运动发展的,教育亦不例外。
符合规律的发展才有持久性,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
其三,理论是先头部队,具有侦探性、引导性,理应在前,走得太远了,未必是好事。
因为,任何有价值的理论必须扎根据现实的实践基础上,就像先头部队可进可退,必须为主力部队服务一样,主力部队庞大,稳定性强而灵活性不够。
所以实践相对的滞后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实践的滞后性不能成为止步不前的理由,一支部队前无堵截后有追兵,那它的前行速度一定会加快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理论才能在实践中落实理论是武器,实践才能出经验,才能建议理论,理论才能指导实践。
理论与实践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我们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更应该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只有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要根据学情、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备课、上课,有时还得照顾中下学生,还在探索,所以教师一直都在路上。
课程改革到今天,几乎所有老师都在摸索、实践,但教师的工作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与众不同的学生,所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之路我们一直在路上!实践滞后于理论,这种现象很正常。
并不是大家固步自封,而是太谨小慎微,不敢踏错一步。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梦想,无论是小到一份高薪工作,还是大到改变世界。
梦想是一种动力,它可以激励我们勇往直前,追求更好的生活。
然而,当我们面对现实时,我们往往会发现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
首先,现实世界往往是残酷的。
在理想中,我们可以轻松地达成我们的目标,然而事实上,我们会面临无数的挑战和困难。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一直梦想成为一名成功的音乐家,然而现实却是,音乐行业竞争激烈,成功的机会并不多。
我需要付出大量额外的努力和时间来提升自己的技能,而这也需要我在其他方面做出牺牲。
其次,现实的限制是不可忽视的。
大多数人都受到限制,无法完全追逐自己的梦想。
这些限制可能来自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等。
举个例子,有些人可能出生在贫困家庭,他们可能需要努力工作来维持生计,无法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专注于他们的梦想。
这个现实的限制使他们的梦想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再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还可能源自于我们自身的能力和努力。
梦想是美好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实现梦想需要付出努力和才能。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者不付出努力来提升自己,梦想将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
我们需要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努力工作和奋斗,我们才能逐渐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然而,虽然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我们仍然可以从梦想中获得启示。
梦想是我们生活的指南针,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方向和动力。
虽然现实可能使我们感到失望和沮丧,但我们应该将这些感受作为奋斗的动力,去不断追求并逼近自己的梦想。
尽管现实会给我们带来困难和挑战,但它也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和适应。
当我们经历困难并最终实现梦想时,那种成就感将是无与伦比的。
最后,我们应该善于平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梦想保持现实的认知,同时也不能完全放弃它们。
我们可以通过分阶段地设定目标和制定计划来逐步接近梦想。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现实的力量,并学会在现实的基础上做出调整和适应。
理想与现实
理想与现实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is far but not too far, is near but not too near.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 No matter how far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is, people always bring ideals to face the reality. 不管理想与现实到底有多远,人总是要带着理想, 面对现实的。
The Ideal is very ambitious ,but the reality is very tiny. 理想很大,现实很小。
The ideal is always based on reality. 理想总是在现实之上。 理想在上
现实在下
The Ideal is difficult and very slim, sometimes we will be at a loss and lose our heart . 理想很困难、很渺茫,我们有时会不知所措。
也既理 有有想 丑美总 陋好是 的的美 一一好 面面的 。,, 可 是 现 实 中
We must love our real life, let the ideal fly. 我们必须热爱现实生活,放飞理想。
Today ,we must get back to face our real problems, let the ideal and reality have a real balance. Let ourselves clam down, unhurriedly reflect and explore. 我们还是得回到我们今天面对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让理想和现实有一个真正的平衡, 让我们自己平和下来,从容地思考和探究。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理想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是我们希望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而现实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种结果。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这句话告诉我们理想与现实是有区别的,两者之间是存在差距的,而正是由于这段差距的存在,使每一个拥有理想和抱负的人为了使理想成为现实而不懈奋斗。
有理想,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对照我们自己,对比他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我们是否脚踏实地的用自己的努力去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了吗?这是我们所要思考和反思的。
深藏在心底的理想种子只有用自己的汗水来浇灌才能开花结果,乃至成长为参天大树,否则再好的种子也只能腐烂在泥土里面。
我们都会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成功之人,而到最后,有几个敢说自己已经取得成功了?绝大多数都成了普通人。
造成平庸与非凡的差距不是家庭背景问题或者其他客观原因,而是个人的细节问题。
成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在他们在不断的积累好的习惯与经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成就事业的;平庸也不是因为自己的一蹶不振,而是总在一些细节上放任自己,不想做出努力,慢慢地养成自己屈服于现状的习惯。
人人都有理想,然而不是所有人的理想都能够实现,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
理想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自己的努力就永远是理想而已,只有在生活中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实现理想,取得成功。
我们追求理想,是因为我们不屈于生活的现状,才用自己的努力去追求理想,并让理想成为现实。
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身在校园,上课认真听讲,经常反思自己的得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给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只有这样你离成功的距离才会越来越短。
而不能每天看着天花板来思考自己的“宏图大计”,沉醉在网络游戏中开疆扩土,而很多机会都会在你的无意之中悄悄流逝,自己的理想也会在其中被消磨,慢慢在自己心中消逝。
理想与现实始终存在距离,但不论这段距离是长或短,对于一个拥有理想的大学生,我们都要脚踏实地的用自己的努力奋斗来缩短自己与成功的距离,赢得自己的辉煌。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真正能够实现理想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有多大,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宏观的规划。
对于理想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解释,有些人认为理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些人则认为理想是对自己价值的追求。
而无论如何,理想都需要融合现实的条件和要求,以达到可行和有效的结果。
其次,现实境况也是制约理想的关键原因。
现实是由一系列的客观因素和自身条件所决定的。
人们的能力、合适的机会和社会环境等等都成为了制约理想的主要因素,使得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而在这些现实影响的制约下,人们往往面临种种困境——比如积弊、困惑、压力等等,在现实的阻碍下,理想的实现过于困难。
此外,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于我们的理想追求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个例子就是信息的快速扩散和知识的繁杂,人们往往面临着太多的选择和竞争,出现迷失、困惑的现象,制约着我们实现自己顶层理想的目标。
这揭示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积极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时也不失现实的实际性。
那么,如何能够跨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大量差距呢?首先,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前提。
比如说,通过反省自我,提高自己的能力属性,注意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视野,追踪时代脉搏,提高自己对现实的敏感度,不断调整首先目标和计划,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和超越。
其次,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保持对社会发展的观察和研究,了解社会的新动态和机会发展。
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自我定位,发展合适的理念和实践方案,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在实践中逐渐实现理想的曲线增长。
在理想的追求过程中,也要始终以人为本,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尊重自己与他人人的权利。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仅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将个人的荣誉与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联系起来。
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
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理论是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总结和概括,是一种抽象的认识形式;实际则是指实践活动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现象和规律,是一种具体的认识形式。
理论和实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实践需要借助理论来指导。
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意味着理论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需要不断检验和完善,只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实践能力的飞速提升。
理论与实际相长,体现在理论的不断丰富和深化上。
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映着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抽象。
理论本身也需要不断丰富和深化,以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在管理理论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传统的管理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的需要,需要不断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和完善,才能适应不同情境下的管理要求。
理论与实践相长,就要求理论不断从实践中汲取养分,不断丰富和深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实践与能力齐飞,展现在实践对能力的提升和培养上。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有效方式,通过实践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让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工程技术领域,只有通过实际的工程实践,工程师才能积累足够的经验,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可以不断发现和弥补理论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以促进个人技能的提高和能力的飞速提升。
而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离不开教育和学习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约束个人行为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方式,通过教育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引导人们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理论只有通过学习和教育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实践只有通过学习和教育才能得以更好的引导和促进。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手。
在当今社会,理论与实践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尤其是在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理论知识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受到重视。
从理论到实践到底有多远的距离?
从理论到实践到底有多远的距离?⼀个经济学理论被提出后,到底该如何实践?由谁来实践呢?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先,从经济学是⼲什么的说起吧。
通俗的讲,经济学是⽤来揭⽰⼈类经济活动的规律,给⼈们指明经济发展的⽅向。
经济理论创新对实践具有引领和指导意义。
其次,虽然经济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理论创新和实践是两个过程。
理论是由经济学家来提出,但实践是市场和企业进⾏探索的过程。
从理论到实践,会有很多的影响因素。
难易程度取决于市场成熟度和⼈们对理论的理解度。
再次,经济理论被实践会有⼀个探索的过程。
探索⾃然就有可能会碰壁,或者⾛弯路。
这些是任何经济理论从理论到实践过程必然会遇到的事情。
当然⼈们应该尽⼒科学设计、谨慎实践,尽量少⾛弯路。
所以说,⼀个经济学理论被提出后,经济学家阐述清楚理论的内容,就完成了他的贡献。
⾄于实践,是要靠社会和市场去实现,是企业化和市场化的⾏为,经济学家⾃⼰可以参与指导实践,也可以不参与指导实践。
《消费资本论》提出后,该如何去实践呢?总结这⼏年,市场对《消费资本论》实践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学习和理解这个理论是第⼀重要。
只有在认真学习和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去实践。
如果⼀开始理解就出错了,实践肯定很难成功。
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找到可实践的切⼊点,制订可⾏性实施⽅案,然后再去实践。
《消费资本论》要想被正确实践,在实践之前⾄少要做这⼏件事情。
第⼀件事,先弄懂这个理论。
《消费资本论》作为创新理论,不是对原有理论的重复,它有⾃⼰创新的地⽅,有不同于现有理论的地⽅。
那么,这个创新的地⽅到底在哪⾥?这个要弄清楚。
弄清楚了创新,还要考虑为什么要创新?《消费资本论》作为理论创新,联系到实际,它到底改变了什么?改变了谁和谁的关系?要搞清了,这样设计创新商业模式才能够真的符合这个理论。
⽐如,《消费资本论》讲的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有些⼈却把它搞成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这就犯了搞不清楚主体的错误。
⽐如,有⼈拿传统的营销模式来套《消费资本论》,这个就更可笑啦。
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
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是可望而不可及。
犹如大海一样广阔无边,犹如苍穹一样遥无尽头,还是只在一线之间,唾手可得。
犹如花蕾绽放成花朵,江河汇聚成海洋,如落红化春泥,叶落归根般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理想,现实;现实,理想。
我们徘徊其中,乐也有,忧也有。
把快乐和悲伤,希望和梦想演绎成了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曲动听的歌谣。
理想的我是多么的理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冷静的处理,总能把每一件处理得非常完美。
而现实中的我做事总是不经过大脑,处理事情总是很冲动,有些事情不明所以的就往自己身上揽,到最后又感到后悔。
理想的我总是能很好的面对每一件事,遇事总是能理性的分析,这样既能帮助别人,也能帮助自己。
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是别人的事,自己还可以理性的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而一旦牵扯到自己的事的时候时,自己就不能理性的分析问题了,做事也很容易冲动,最终的结果就是事情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方案,还有可能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面对生活时,理想的我总是能规划好自己的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比如说每个月的生活费刚来时,自己在心中就一个大概的分配方案,各个方面都能照顾得到,从而使得不会出现生活费透支的情况。
然而现实中的我却与理想中的我总是相背而行,每个月的生活费来时,刚得到钱就大用特用,根本就想不到自己还要生活一个月;然而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钱就用完了,使得后半个月总是勒着裤腰带过日子,每一元钱用出去的时候都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怕把钱用出去了而没什么用,最后造成了浪费的现象。
在学习上,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也是大不一样的。
理想的我能够规划好自己的学习,每天该看什么书,做什么作业,心中都有一个大致的方向。
而在现实中,自己却非常的懒,什么都不想做,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不想做,只要老师说不交的作业就很少做,就算是要交的作业,也是每天快要交作业时才在赶作业;有时候总是规定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读一本书,然而把书拿起时,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还会看一点,然而时间一长就不想看了,有时还会觉得很烦,然后就不看了,到最后来什么都学不到。
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
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李永胜【摘要】摘要: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也是一种根本思想方法。
理论之所以必须联系实际,就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它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理论自身科学性的内在要求,它是理论应用的实际需要,它是理论生命力的保障机制,它是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它是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决定的。
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坚持以实践为主导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关键在于把理论转化为思想方法,并保持理论向实践的动态开放性;理论联系实际,就要突出问题导向,并以辩证思维为指南。
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从实践维度看,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动地改造世界;从理论维度看,是为了验证理论,创新与发展理论。
探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搞清楚理论为什么要联系实际,怎样联系实际,联系什么样的实际,联系实际的目的何在等深层次理论问题,对于我们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4)002【总页数】9【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哲学作为爱智慧的学问,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思想方法与生存智慧。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一种服务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既给我们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又给我们提供观察世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
在此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进步与文明提供了科学思维方法与行动指南。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同时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深入系统地探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问题,搞清楚理论为什么要联系实际、怎样联系实际、联系什么样的实际、联系实际是为了什么等深层逻辑问题,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与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精髓,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的自觉意识,进一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动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
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摘要职业规划不是靠艺术加工和创造的文艺作品,也不是创意和反应速度的比拼,它是培养人、教育人的一个途径,它的作用和效果不是短时间能显现出来的,规划的好坏也不是只看写得如何,而更要看做得如何。
笔者立足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实践,对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与学生需求脱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职业规划应当具有“可修正性”,要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应进行变更,以做到个人、学校、社会共赢。
关键词职业规划;教育;突击式;创业精神培训;可修正性近几年有不少高校已经开设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为促进就业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然而,职业规划教育仅停留在书本理论阶段。
未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实例分析。
1996-2006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论文虽呈逐年上升态势,但论文水平偏低以及本土化和实证研究相当不足,客观反映了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踟蹰不前的原因。
1“突击”式的职业规划教育过于滞后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没有理论的指导很难开展有层次、有成效和有深度的实践活动;而没有实践的探索,理论始终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笔者认为,职业规划教育不是短时间就能显现出作用和效果的。
人生目标和方向的确立是一个渐进过程,完成“自我认识”亦需要较长时间和他人帮助,应从低年级统筹规划学生的就业教育。
而现行的职业规划基本是“就业安置”式,辅导对象太窄。
主要对毕业生进行突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提供就业技巧等,以便毕业生们现学现用。
这种安置式的教育方式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职业规划指导,它把职业生涯预备期和发展期相分离。
由于缺乏长期的规划,到学生毕业时,社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已非常明确,学生没有大范围的选择空间,只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作出决择,或在待业中无所适从。
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各有侧重,分阶段实施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第一。
以制度的形式允许一定比例的学生入学后转系或重新选择专业,给学生提供宽松的职业选择前提。
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
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
“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是一句现代教育中常用的名言。
它的含义就是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能够使我们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很多人只关注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
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但是在实际中往往不能灵活运用,或者因为缺少实践经验,无法发挥出应有的能力。
与此相反,一些人只追求实践,而忽视了理论的重要性,也将无法取得长远的进步。
他们缺少理论的指导,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往往容易迷失方向,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然而,如果我们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路。
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更加科学、高效的实践。
反过来,实践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当我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可以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与认识。
更进一步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还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与发展速度。
在众多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许多优秀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结合。
这些成功经验在为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不断地总结与反思,不断地进步与提高,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必须坚持的行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创造出更好的成果,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只有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才可以让我们走向更加完美、更加成功的未来。
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
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
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实践
与能力的紧密联系。
在任何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
使个人或者团队具备更强的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理论与实际相长可以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理论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概括
和总结,通过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得出更加
深入的理论结论。
理论和实际的不断循环促使人们不断思考和创新,从而提高了人们的思
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与能力齐飞可以增强人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理论的应用
和检验,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且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
够真正将理论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
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还可以促进团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
在团队中,不
同的成员具备不同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理论与实际
的共同进步,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
团队成员还可以通过实践来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促
进团队的创新能力。
只有团队成员的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才能够使团队在
竞争中具备更强的优势。
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通过理论和实
践的不断循环,才能够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实际操
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
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这句话告诉我们,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它们看起来好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但实际上它们是相互促进、互相支持的。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方法,而理论则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实践和能力也是相互作用的。
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又会促进更高水平的实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抱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无法应用得好。
这其实是因为这些人对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
他们只是机械地学习理论知识,却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内涵,更没有通过实践去加以检验和应用。
这样一来,这些理论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而无法转化为实际的能力。
与此相反,一些人可能没有太多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却能够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些人可能并不擅长书面的知识学习,但是他们却懂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这样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要想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必须深入理解“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的道理,并且以之为指引,努力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们应该以理论为指导,加强学习。
理论知识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只有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行动。
这就好比我们要修塑一座漂亮的雕塑,首先要有一个精心设计的图纸,而这个图纸就是理论知识。
只有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我们才能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在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要大量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才能够真正认识和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实践是理论知识的检验和验证,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够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实践也是我们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够不断发现并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理论与实践的距离——2014年3月培训有感2014年3月3日晋城、晋中分行筹备组的成员们相聚在太原,参加了晋商银行新聘员工岗前培训,为期9天的培训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有拓展公司组织的拓展训练,教练们通过各种团队合作活动教会了我们团队分工、群策群力、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二是关于银行基础知识和我行各项业务的基本介绍。
岗前培训刚刚结束,我们就马不停蹄的参加了零售条线的上岗资格培训,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制度流程、学习产品知识、掌握营销技巧、塑造专业的银行销售人员的形象。
3月27日,我们的理论培训暂时告一段落,通过了考试的检验,自认为已初步具备了一名银行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可是真当我们开始跟岗实习,当我们亲身与客户接触,我才发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第一,在南中环跟随大堂经理实习期间,我发现课堂上讲的标准化服务、手势、站位等在网点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没有微笑服务,与客户交谈时也不注意自己的语气和态度。
当我们以课堂上教授的标准执行时,反而被师傅们说没必要。
第二,大堂人员配制不合理,一个客户相对比较多的网点,大部分时间只有一个大堂经理,理财经理需要兼职大堂经理,这难免导致对客户的服务不到位。
第三,业务知识掌握不熟练,专业的客户服务包括专业形象、服务态度、专业知识和应变能力。
当客户遇到问题连银行的大堂经理甚至柜员都不能给出适当的答案时,客户自然而然的会失去对这家银行的信任。
第四,投诉问题,在南中环跟岗实习6天,遇到了3次客户要投诉的情况。
投诉的问题主要是:一、业务办理慢,客户等待时间长,在南中环办卡、开网银、开短信通、签约坐享其盈,不算客户等待时间、光办理业务最长的用了40分钟,最短也有20分钟,但是在无纸化办理业务的交行,开卡、开网银、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只用了5分钟时间,通过比较我觉得如何在可能的范围内加快业务办理速度是我们是提升网点竞争力时需着重考虑的方面。
二、插队问题,原则上客户都必须按照叫号机的顺序排队办理业务,但是难免会遇到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特别是南中环在龙城直属行楼下,就经常会有客户经理带自己的客户来办理业务,但是他们中有很多人会直接带客户在柜台门口等,这种形式的插队特别容易让后面的客户反感。
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
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这是一个我们经常听到的口号,也是一个深刻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使我们掌握了很多理论知识,但一旦付诸实践,就会发现自己面临很多问题;而一些实践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人,在面对复杂的理论问题时,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理论与实际、实践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
让我们来谈谈“理论与实际相长”这个命题。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归宿。
理论为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而实践则不断验证和完善理论。
在我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理论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规律的标尺。
有了理论的指导,我们就能够更好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理论知识是相对抽象的,只有在实际中才能真正得到质的提高。
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不断完善和发展理论。
正如毛泽东所说:“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就像热和热气、冷和冷气的关系一样,没有热气和冷气就没有热和冷,没有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论也就不可能成为理论。
”光有理论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就引出了“实践与能力齐飞”的命题。
实践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才能够获得经验、积累知识,提高技能、增强能力。
实践是检验能力的试金石,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才能让自己的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实践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实践并非一味地追求数量,更重要的是追求质量。
只有在高质量的实践中,我们才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所说:“如果你不注意每天的一点点积累,成就和成功就会远离你。
”我们在实践中要注重细节,把握好每一个细节,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够让自己的能力不断飞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使“理论与实际相长,实践与能力齐飞”。
我们的思想离真实有多远
我们的思想离真实有多远
李海霞
【期刊名称】《民主与科学》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研究生复试,感慨良多。
为了考察复试生有无求真的素质,我问:“一
个人感情用事或者客观诚实,会对科研产生什么影响?”一考生回答:“这都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
客观诚实有利于了解事实,但是太多了也不行。
它有顽固保守、不利于创新的一面。
感情用事可能掺杂主观情感,但是思想活跃,容易创新。
”我一震,不相信考生们不理解客观诚实和感情用事这对儿常识性概念,又问了13名考生,只有一名明确倾向于客观诚实。
【总页数】2页(P75-76)
【作者】李海霞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工业物联网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距离现实有多远?
2.新闻媒介建构的“真实”与事实有多远--读吉特林的《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
3.马云的\"新制造\",离现实有多远?
4.电影中的人工智能离现实有多远
5.无人零售理想与现实有多远——关店消息频出无人便利店想说爱你不容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
摘要职业规划不是靠艺术加工和创造的文艺作品,也不是创意和反应速度的比拼,它是培养人、教育人的一个途径,它的作用和效果不是短时间能显现出来的,规划的好坏也不是只看写得如何,而更要看做得如何。
笔者立足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实践,对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与学生需求脱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职业规划应当具有“可修正性”,要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应进行变更,以做到个人、学校、社会共赢。
关键词职业规划;教育;突击式;创业精神培训;可修正性
近几年有不少高校已经开设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为促进就业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然而,职业规划教育仅停留在书本理论阶段。
未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实例分析。
1996-2006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论文虽呈逐年上升态势,但论文水平偏低以及本土化和实证研究相当不足,客观反映了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踟蹰不前的原因。
1“突击”式的职业规划教育过于滞后
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没有理论的指导很难开展有层次、有成效和有深度的实践活动;而没有实践的探索,理论始终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笔者认为,职业规划教育不是短时间就能显现出作用和效果的。
人生目标和方向的确立是一个渐进过程,完成“自我认识”亦需要较长时间和他人帮助,应从低年级统筹规划学生的就业教育。
而现行的职业规划基本是“就业安置”式,辅导对象太窄。
主要对毕业生进行突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提供就业技巧等,以便毕业生们现学现用。
这种安置式的教育方式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职业规划指导,它把职业生涯预备期和发展期相分离。
由于缺乏长期的规划,到学生毕业时,社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已非常明确,学生没有大范围的选择空间,只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作出决择,或在待业中无所适从。
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各有侧重,分阶段实施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第一。
以制度的形式允许一定比例的学生入学后转系或重新选择专业,给学生提供宽松的职业选择前提。
第二,高校要搞好涵盖专业教育、自我认识教育和职业规划引导的入学教育。
第三,改革现有课程设置,提高大学生多种职业适应力。
学生除保证对所选专业必修课的学业外,可以跨专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以修满学分。
2职业教育内容千篇一律,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长期以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统一开设课程,用统一的内容教育学生,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职业规划课程流于形式,没有多少实践的指导,主要是理论知识的灌输,重学校本位,轻社会参与。
学生感觉这样的指导比较空泛,因此,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往往面临一种困境,一方面社会高调要求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另一方面学生选课人数寥寥无已,尤其是高年级学生选修职业规划课程的更少。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高校职业规划课程的千篇一律,直接导致学生目标订立过于理想化。
大学生缺乏对行业、职位详细信息的了解,体验不到真实的职业环境,目标的订立有些理想化,而具体行动计划又有些脱离实际。
在针对重庆市某高校进行调查时发现,80%以上的同学的目标是今后成为社会精英,如大学教授或总经理、董事长等。
3职业规划教育偏重就业导向,忽视创业精神的培养
就业是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简单的人生规划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认识,或者说在短期内只期望获得一个稳定的环境和收入。
创业则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规划有一个期望,期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高校既要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业观念的引导和培养。
学生毕业后。
心里想的只是如何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很少有学生会有自己创业的理想,利用拥有的专业知识为自己开辟一个小天地。
我国高校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和辅导方面,亦还处于自发状态。
4忽视职业规划的“可修正性”,过于强调“目标确定性”
学校职业规划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根据兴趣、根据专业等由学生确立目标,而规划一旦确立,传统的观念又告诉我们要坚持到底,锲而不舍。
就算受到挫折也没关系,”失败用成功之母”嘛。
实际上,规划是开放的,是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变化适时调整的。
然而。
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有反馈修正这个步骤,没有评估自己的计划执行情况便开始布置下一个步骤。
一旦未能按原计划实行,就立
即从事别的工作,并且没有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作为自己的第二选择。
例如,法律专业的学生,为了专业与职业对口,计划是当法官,备选方案是做律师。
表面上看起来是很保险,一个是上班族,一个是自由职业者。
实际上,这两个职业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很有可能都无法通过,这样就无法起到反馈修正的作用,一旦考试未通过,原定的两个目标也就都无法实现。
检验规划是否优秀的标准是规划执行的实际效果。
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应当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套用标准模式。
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规划,同时必须警惕规划中的偏面性,切实做到科学性、系统性与全面性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I]李占荣、胡孝德,基于职业规划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教育,教学》2007,6
[2]洪瑜,浅谈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存在的问题,《职教与成教》2007,8
[3]赵滨,职业规划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风景,《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9
[4]武兵,职业规划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中国科技信息》2008,4
[5]任志强,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创业月刊》2007,8
[6]陆弘彦,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专家系统的分析与构
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
[7]董研均,2007年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研究综述,《经济师》200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