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品牌战略的研究【文献综述】
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研究
一、浙江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与现状(一)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纺织服装业持续发展,成为世界上纺织服装生产的第一大国,也是纺织服装出口的第一大国。
浙江是全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大省,近几年来,纺织服装出口的规模增长迅猛,所占全国的出口份额也在逐年扩大。
据海关统计,2003年全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达4176家,占全国总数的14%;出口金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665家,占全国的20%;全行业出口总额约146亿美元。
2004年,浙江的纺织品服装出口196.55亿美元,占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20.18%。
至去年底,浙江省拥有出口实绩的纺织品进出口企业7789家,占全省进出口企业总数的三成。
全年实现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244.29亿美元,其中服装出口133.18亿美元,同比增长23.73%;纺织品出口111.11亿美元,同比增长24.99%。
今年上半年,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130.4亿美元,增长18.1%,低于全省平均增幅11.5个百分点;出口比重28.9%,同比降低2.8个百分点。
在出口平稳增长的同时,纺织服装的出口价格同比上涨1.9%,其中服装提高3.3%。
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进程中,随着传统贸易壁垒的逐步弱化,贸易保护手段不再是单纯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我省还面临着诸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及反倾销等的制约,2000年我国纺织工业2/3的出口企业和1/4产品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达100亿美元。
纺织服装业的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欧盟和美国对纺织品服装贸易实行特保条款,给我省的出口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纺织服装业同样也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因素,直接影响企业的换汇收入和出口定价,使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面临更多新的挑战。
(二)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特点纺织品仍是浙江省出口创汇的骨干产业之一。
以2005年为例,我省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在贸易方式上,仍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增速较上年有所减缓。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随着关税壁垒作用的日益减弱,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一种更隐蔽、更难对付的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名目繁多且日益增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对浙江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贸易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国内外的成果颇多。
1 国外研究现状通过引力模型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双边贸易流量产生的影响进行最直接的评估研究。
该研究通过对1980-1995年间12个国家的471个产业的双边贸易量的分析发现,进口国家单方面制定产品和生产方面的标准会抑制贸易量,但如果贸易双方共同制定的标准则可以促进贸易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标准可以为进口国家提供质量保证的观点(Moenius,1999)。
通过美国农业、矿业和制造业三个产业从96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数据分析技术法规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模式的影响。
结果发现,发展中国家由于知识稀缺、生产设备落后、熟练人力资源较少等因素而无法紧跟发达国家所制定的技术法规,因而导致他们无法跻身存在较强技术法规壁垒的产品,只能将生产限定在不设技术标准或所设技术标准较低的产业(Azim Essaji,2008)。
2 国内研究现状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从静态角度分析,TBT在设立之初,其实就相当于零配额,表现为数量控制机制。
而出口方在进入进口国市场时,为达到进口国的技术标准,就要进行相关的检验测试,支付认证与鉴定手续所需要的费用,这就是价格控制机制。
从动态角度考查,TBT的设置和对TBT的跨越是无止境的。
随着技术创新的深入,新的技术标准会不断出现,并被采用于新的技术法规之中,也就对进口产品形成新一轮的控制机制,从而形成新的TBT。
这个过程就呈现出TBT——对TBT的跨越——新的TBT——对新的TBT的跨越……的不断交替循环变化的动态过程(刘军,2006)。
2.2 浙江纺织品服装贸易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美国、欧盟和日本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而这三方在感到中国对其纺织服装产业的威胁越来越大后,结合其它政治、经济与环保等种种原因,制订了种类繁多的甚至专门针对中国的纺织服装方面的TBT。
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
题目: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一、引言纺织业的出口竞争力,可以归属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范畴。
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国外开展的比较早,国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最早设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它认为比较优势即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决定着一国或地区的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
而其后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能使一国或地区的某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相反,一定程度的不利条件往往成为刺激一国特定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出口竞争力的来源和概念(一)出口竞争力来源目前竞争优势可以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竞争力也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
其中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是属于国际竞争力的范畴的,本文通过研究国际竞争力来分析出口竞争力。
[1]长期以来,人们就试图解释在国际贸易形式中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问题,其中比较优势学说是一个经典理论.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来法学院的观点是,目前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公认的和比较权威的观点。
[2]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不能说已经很完整,很精确,但是也为我们理解国际竞争力的含义提供很大的帮助,对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理解,1、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某种能力。
2、出口竞争力的概念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国家(或地区)、行业、企业和产品。
[3]3、出口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只用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出口额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因为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在发展。
[4]4、出口竞争力也不仅仅是由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能力所确定的。
[5](二)出口竞争力概念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生产率等综合国力的体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可推断出口竞争力的概念为:出口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外市场上以较低的产业(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
[6]出口竞争力所要研究的主演问题就是一国商品或劳务如何发挥优势在国外市场立足并占领国外市场。
绍兴纺织业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文献综述
绍兴纺织业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文献综述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绍兴纺织业出口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姓名指导教师所在学院外经贸学院完成时间2010年12月一、前言纺织工业是绍兴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生产到制成品以及纺织机械等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纺织品产量居浙江及全国前列。
入世以来绍兴纺织业在出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WTO 的原则、协议和贸易摩擦仲裁机制的日益影响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面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传统纺织业的弊端日益显现因而通过对绍兴纺织业出口现状的研究和分析从而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对策对绍兴纺织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绍兴纺织业出口现状研究评述章光华20101绍兴纺织产业与外贸出口息息相关外贸兴则纺织业兴。
纺织业成为绍兴经济的重要出口支柱。
目前绍兴市已培育形成若干个各县特色、面向世界市场的纺织生产集聚中心。
纺织品始终保持快出口增速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跑现状。
2002—2008年纺织品出口始终保持在年均38的增速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特别是在面临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2009年上半年全市纺织品出口45.0亿美元同比下降9.8发展速度仍走在全国、全省的前列。
另外绍兴纺织业培育了多元化出口主体队伍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为支撑、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多元化出口群队伍。
绍兴纺织业形成了“大进大出”的进出口格局。
在2002-2008年期间绍兴进口年均增长36.7增速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纺织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绍兴市出口以欧美、中东等传统市场为主。
但是绍兴市虽然近年来纺织品出口保持强劲增势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劳动密集型的中低档纺织面料出口为主高端产业用布、装饰用布出口份额较少纺织产业产能过剩、产品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肖维歌20102我国纺织业出口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回暖。
浙江省与江苏省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经济与贸易浙江省与江苏省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研究随着全球纺织服装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浙江和江苏省作为我国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大省和出口大省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两省必须认清形势,积极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因此对浙江省和江苏省的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1.浙江省与江苏省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现状纺织服装业一直以来都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占全省出口总量的三层,占全国纺织品出口的五分之一。
陈曦,计嘉元在《浅析浙江纺织业出口的现状和转型问题》一文中表达了对浙江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现状的看法:这几年来,浙江纺织外贸的跨越式发展,主要得益于浙江纺织业本身所具备的比较优势,进而形成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频遭绿色壁垒新贸易壁垒,缺少高质量国际知名品牌而缺乏竞争力等等。
肖海霞认为浙江省纺织品出口现状的三个特点是:(1)纺织工业生产,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2)浙江省纺织品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3)民营企业出口发展势头强劲。
葛广宇,李婷婷在《江苏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概括出了江苏省纺织品目前出口现状,主要有三点:第一,纺织品规模以上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但出口市场构成仍过于单一。
第二,纺织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全面增长,但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
第三,纺织企业效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产品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
纺织服装业作为浙江省和江苏省优势产业,两省经济拉动十分大,但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两省纺织品出口面临着一些问题,也正面临着世界市场的挑战。
2.浙江省与江苏省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为了对浙江省的纺织工业的竞争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俞涔在《浙江纺织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运用多元统计软件对浙江省纺织工业的有关经济指标做了因子分析,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它们的不同作用,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综合评价。
提升浙江省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的策略研究
提升浙江省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的策略研究浙江省的纺织品服装产业十分发达,是我国主要的服装生产以及对外出口的省份,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浙江省纺织品服装产业收获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市场效益,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对其出口效益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分别为企业因素、产品因素以及环境因素。
浙江省要想提高自身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效益,首要的条件便是有效消除具有不良影响的因素,并强化自身的科技应用能力以及研发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企业的发展更具规模化与集团化;其次,浙江省还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最后,构建区域特色经济,促使出口市场趋于多元化发展,从而降低其对市场的依赖性,提高其出口竞争力。
1浙江省纺织品服装产业在出口方面的发展现状在我国古代,浙江省被誉为丝绸之府,其不仅是我国生产纺织品服装的主要省份,还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实现对外贸易的主要支撑基地。
对于浙江省而言,纺织品服装产业也是工业生产实现持久发展的根本保障,纺织品服装产业不仅影响着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社会建设进程。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08年,浙江省纺织品服装的总出口额高达38752亿美元,在浙江省总外贸出口额中,其所占比值近40%,而在我国纺织品服装总出口额中,其所占比值近20%,浙江省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的第一省。
而且之后的两年,浙江省纺织品服装的外贸出口额还在不断提升,其在全国纺织品服装的总外贸出口额中所占比值也在不断上涨。
不过,虽然浙江省在纺织品服装的外贸出口方面曾取得十分显著的绩效,但世界市场发展形势的创新与发展,也给浙江省纺织品服装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例如,在2010年,广东省纺织品服装产业以46327亿美元的总出口额成功超越浙江省,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第一省份。
我国2014年的纺织品服装总外贸出口额约为17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相对比2013年的总出口额,其出口增速明显降低。
《纺织品出口问题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
本文以浙江纺织品服装出口问题为研究对象。考虑到纺织品服装出口在浙江经济发展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这样的研究不仅对纺织服装出口行业的发展和转型具有现实的意义和参考价值,而且对于浙江其他出口行业的产业结构提升和增强国际竞争力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浙江纺织服装业在劳动力成本低,且拥有较好的素质,资源丰富,产业结构完备的因素下占据世界纺织品一市场的大量份额,其“物美价廉”的优势及世界环境的激烈变动注定了目前他处于一个发展与机遇并存的历史时期。现在浙江面临失去多边纺织品贸易体制的制约,使浙江在双边纺织品协议谈判中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贸易环境日益复杂贸易摩擦不断上升的问题。使浙江纺织品行业出现了暂时的困难。对此,浙江政府应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制定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并且应该培养大量熟悉国际贸易的专业法律人才,积极应对反倾销。对于企业来讲,首先在立足于自身创新的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进行技术升级,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加强管理,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再次加强企业间合作,进行强强联合,国际和作,实现规模效益。注重树立品牌意识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相信并祝福浙江的纺织服装业在日益开放成熟的具有浙江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和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经济中不断发展壮大。
[7]Nehanarang. STUDY ON EXPORT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EXPORT PERFORMANCE :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EXTILE HUB OF INDIA (SURA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IJAR),2020,8(1).
[12]张立杰,张亚飞.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国对沿线国家纺织服装贸易潜力研究[J].价格月刊,2019(11):25-31.
绍兴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
绍兴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毕业论文题目绍兴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题目关于绍兴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分析的文献综述系经贸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姓名赵超越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李淑贞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纺织品出口是中国的重要产业,为中国创造贸易顺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解决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加入WTO以后,中国纺织业更是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但是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出口量开始缩水,还要面对产业结构升级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现状不容乐观。
因而通过对中国纺织业出口现状的研究和分析,从而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对策,对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现状及对策理论研究研究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现状,就要先行分析中国纺织品的贸易竞争力和中国纺织品的比较优势。
在其代表作《》中提出了理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
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1.1中国纺织业的优势———比较优势明显(1) 生产原料充裕。
我国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然纤维资源和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化学纤维资源优势, 亚麻是我国的特色资源。
我国的棉花产量占世界棉花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居世界首位, 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生产国, 蚕茧和蚕丝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
(2) 劳动力成本低廉。
虽然2000~2005年, 我国纺织行业人均工资增长了9.43%, 但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业相比, 我国纺织业劳动力成本仍处于较低水平。
宁波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分析【文献综述】
宁波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分析【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宁波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分析纺织服装出口是宁波的传统支持产业,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产业。
加入世贸组织后,宁波的纺织服装出口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1 宁波纺织服装历史的研究现状宁波的纺织服装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文化沉淀凝聚而成的。
对于宁波纺织服装的历史,不同的人所寻找的角度是有差异性的。
茅惠伟、陈霄(2009)提到宁波的地方典籍可以追溯到《明州图经》的唐宋时期。
唐宋时,民间纺织业已盛,城区设纺丝局,19世纪创立的“宁波红帮裁缝”更是享誉海内外。
宁波近代的纺织服装业主要是《鄞县通志·第五·食货志》中提到“甬之有工厂始于清光绪末年”,“以出产数量之价值别之第一纺纱第二棉织与针织”。
《宁波市志·第十六卷·纺织工业》中记录,至1949年,全市纺织企业212家,其中纺纱6家,织布119家,针织41家,产值1230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2.16%。
宁波纺织服装的发展起步期是从解放初开始的,宁波纱布厂开机率不到1/3。
然而,3年“大跃进”和多年“文化大革命”,令宁波纺织服装业遭遇寒冬。
1966年至1969年,宁波市纺织工业产值、利润分别下降6%和34.68%。
1970后生产开始回升。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宁波现代纺织服装发展的初兴期,70年代后期,世界纺织服装业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2次产业结构大调整,中国被认为是理想的廉价劳动力国家,这也是宁波现代纺织服装业初期发展的国际背景。
1976年开始,宁波市区及奉化、鄞县(现鄞州)的服装企业开始大量接受海内外来料加工。
1976年到1986年,10年的加工历史,使宁波服装企业形成了庞大的加工群。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宁波现代纺织服装业加工处于高峰期。
到1990年,中国服装总公司将奉化定为全国49个重点服装城之一。
励梦驹(2005)结合文化,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详谈了文化与宁波服装产业的发展。
40-5-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目录(所查阅的中外文献资料不得少于15篇,其中含外文资料至少2篇)
[1]汪栋圣.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之间关系的效应分析[J].中国商界,2009(1):12-14.
[2]钱锦.中国出口战略研究[M].上海财经出版社,2007.
关键词:浙江省;纺织服装;对外贸易;竞争力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有关纺织品服装产业出口竞争力方面国外学者也提出了他们的看法。美国北卡大学的ShuYang(1998)指出,美国在过去的40年里纺织业经历了国内生产规模下降、员工减少和进口产品增多的重大变化,主要是因为进口产品竞争力强,对纺织品服装生产的投入品形成了替代,美国纺织业在这种情况下被迫引入了节省用工的技术,并进行资本密集型运作。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现在处于纺织品服装价值链上游和下游的高利润区。
[3]陈珍珍.纺织服装业的最坏时刻已过去[J].赢周刊,2010(5):42-44.
[4]ShuYang.Modeling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Unitetd States Textile Industry.1998
[5]Levinsohn,Jim,Petropoulos,WendyCreative Destruction orJust Plain Destruction? The U.S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ries Since 1972.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1:31-32
[6]HutsonAndrew,Biravadolu Monica,GereffGray.Value Chain forthe U.S. Cotton Industry.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2005:9-30
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呈现出非常突出的特征——国际化趋势,行业面临的环境更为严峻。
世界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调整和升级,正呈现出新的特征,而出口竞争力已构成了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我们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调整浙江纺织业国际竞争战略,因地制宜发挥好浙江纺织业的出口竞争优势。
在此背景下,我们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国际竞争力国内国外学者的定义研究。
第二部分介绍了国内国外学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部分是对纺织行业的出口竞争力进行评价的研究。
第四部分是专门针对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1 国际竞争力的定义研究早提出国际竞争力命题的B·巴拉萨(Bela Balassa,1964)认为:“如果作为价格变动或其它因素的结果,一个国家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销售能力得到提高或降低,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国家更加具备或更加缺乏国际竞争力”(吴健伟,1999)。
Mar kusen(1992)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一个国家通过贸易使实际收入的增长高于其贸易伙伴,则说明其有竞争力。
Cohen和Zyman(1989)年认为,国际经济竞争实质上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国际竞争力最核心的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一个企业有竞争力是指这个企业能够在建立和保持市场地位的同时获得利润的能力。
樊纲(1998)指出,狭义地说,竞争力指的是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处的地位,所以竞争力的概念最终可以理解为“成本”概念。
就基本内容而言,竞争力的概念既不复杂也不特别,它所涉及的不过是经济学的最基本内容。
但竞争力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国际经济学概念,因为它除了技术和制度(包括“管理”)这两个经济学的基本要素外,还包含了“比较优势”的概念。
金碚(1997)认为,所谓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某特定企业的产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
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国际经济与贸易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研究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近几年来,浙江纺织服装出口有了很大的发展,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结束又给浙江纺织品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2009 年后危机时代的到来,浙江省经济进入全面复苏状态。
然而,以量取胜的浙江纺织品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如自主经营权较小、出口依存度偏高,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内部竞争激烈,成本上升、缺乏对纺织品服装的设计和创新、产品质量低下,出口增长方式落后等。
本文旨在通过对浙江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接着再深入分析浙江纺织服装出口存在的问题,最后为发展浙江纺织服装出口提出对策建议。
2.国内外研究现状2.1 国外研究现状2.1.1 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中国加入WTO 以后,纺织服装出口市场不断扩大,在此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大卫〃李嘉图(1817)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他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出发,认为若两国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就可与别国进行贸易,并使双方获利。
波特(1990)指出,国家竞争优势是通过该国有特色的产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而获得的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取决于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生产要素条件;二是需求条件;三是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四是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更重要的是:地理的集中促进了技术的升级与创新;邻近的竞争者会有模仿行为;靠近竞争企业群的大学有可能与企业相互支持;供应商会因靠近开发与研究活动而进行创新;附近的有经验的购买者最有可能交换信息,及时反映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需求。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Ve rnon)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费农认为:就产品而言,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贸易保护主义对浙江省纺织服装业出口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贸易保护主义对浙江省纺织服装业出口的影响分析在中国纺织服装业不仅是传统优势产业,并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承接全球纺织服装业的国际转移,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贸易国。
随着我国加入WTO,关税壁垒已不再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障碍,然而,各种各样的非关税壁垒却成为阻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重要障碍。
传统非关税壁垒由于其具有明显的数量限制的特征,与GATT/WTO取消数量限制的宗旨相冲突,已逐渐淡出国际贸易舞台。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更为猛烈的攻击,至2009年1-5月﹐中国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措施调查46起﹐涉及出口额76.36亿美元。
2009年6月23日﹐一天内遭遇三起贸易救济措施(trade remedy measures)﹐“这可能会成为贸易史上的一项纪录”。
抵制中国出口的政策也屡屡出台,如新型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社会壁垒等,打着保护消费者,保护环境,保护劳工权益的口号,行贸易保护之实,严重限制了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2010年,中国可能会招致更多的贸易壁垒,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我们看到,中美经贸关系一进入2010年就急转直下,贸易摩擦迅速升级,美国对中国所设置的贸易壁垒接链不断。
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抬头形势越发严峻。
作为国内主要的纺织品生产基地的浙江是我国纺织品的主要出口省份之一,而纺织服装业一直以来都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占全省出口总量的三层,占全国纺织品出口的五分之一。
因此近几年,浙江省纺织服装工业在外部环境上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1 国外研究动态早些年,西方学者在贸易保护不同措施的领域内就有着各自的理论研究与看法。
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方面,Keith E. Maskus、Johns. Wilson和 Tsunehiro Otsuk(2000)认为,技术壁垒导致贸易摩擦,政府实行强制性标准和技术法规会严重扭曲市场,技术法规对生产者进入新的出口市场的能力、对消费者消费成本都会产生影响,同时还分析了作为贸易政策工具的技术法规的影响范围。
浙江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研究【文献综述】
浙江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研究【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浙江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研究品牌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与消费者建立的、区别与竞争对手的企业或产品标识。
品牌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品牌已成为代表一国国力的象征,是形成并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持久的外在表现。
我国企业要获得持续性发展,避开国内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必须创建自主品牌,提高品牌的科技含量,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
1国内相关研究1.1 相关研究的历史回顾张路红(2008)认为中国的品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是密切联系的,大约也可分为三个阶段:解放前,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以后。
据史料记载,中国公元前就有了商标,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战国时代,相当于现在商标的印章,就在商品交流时用作凭信。
随着近代中国商品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小有名气的“字号”,如张小泉剪刀、六必居酱菜、狗不理包子等等。
解放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虽然这一时期对品牌不重视,但还是出现了一些妇孺皆知的名牌,如蝴蝶缝纫机,飞跃、牡丹彩电,凤凰、永久自行车等。
改革开放以后,在与国外品牌的竞争中,中国许多企业家开始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将品牌建设看作是营销管理的核心。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一些新的品牌出现了,并成为当今市场中响当当的品牌,如家电类的美的、海尔、春兰、格兰仕等,服装类的雅戈尔、三枪等,食品类的娃哈哈、乐百氏等。
祝合良(2008)又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品牌经济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品牌启蒙阶段(1978-1991年);第二阶段,品牌经济发展阶段(1992-2002年)。
第三阶段,品牌经济提升阶段(2003年至今)。
目前,发展自主品牌,发展品牌经济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品牌的发展历史相当久远,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现代意义上的品牌发展历史较短。
1.2 相关研究现状李小庆(2010)对中国出口商品品牌现状进行了分析,中国由于品牌竞争力不足,仍然停留在“出口大国,品牌小国”的阶段,并且指出了中国品牌的三个缺陷:出口品牌竞争力不强;品牌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脱离品牌实质,忽视产品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国际经济与贸易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品牌战略的研究浙江是我国纺织品出口大省,其纺织产品也是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拳头产品,扩大纺织品出口贸易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进入WTO之前,由于我国不是世贸组织的成员国,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纺织品贸易都是通过双边协定的方式进行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平等待遇,再加上纺织品的配额制度,使我国本来具有很大优势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受到很大的限制。
浙江省纺织企业在做品牌方面存在不良的主客观条件,如缺乏相关行业支持、品牌法律保护体系不够健全、缺乏政府支持、对品牌认识不清、品牌文化缺失、设计水平不足等。
服装企业做品牌的可行路径,在于政府、行业、企业互相合作,共同建立品牌创建制度,营造良好的创牌环境。
由于品牌的诞生和成长既是企业的微观行为,更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环境,所以,创国际品牌,不但需要企业自身努力,而且需要政府政策支持,需要相关法律的保障。
1 相关的基本理论研究1.1 品牌战略所谓品牌战略就是公司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
品牌战略是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产物,近年来,一些意识超前的企业纷纷运用品牌战略的利器,取得了竞争优势并逐渐发展壮大。
战略的本质是塑造出企业的核心专长,从而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科技高度发达、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产品、技术及管理诀窍等容易被对手模仿,难以成为核心专长,而品牌一旦树立,则不但有价值并且不可模仿,因为品牌是一种消费者认知,是一种心理感觉,这种认知和感觉不能被轻易模仿。
1.2 品牌战略的内容品牌战略包括品牌化决策、品牌模式选择、品牌识别界定、品牌延伸规划、品牌管理规划与品牌远景设立六个方面的内容。
品牌化决策解决的是品牌的属性问题。
是选择制造商品牌还是经销商品牌、是自创品牌还是加盟品牌,在品牌创立之前就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不同的品牌经营策略,预示着企业不同的道路与命运。
品牌模式的选择解决的则是品牌的结构问题。
是选择综合性的单一品牌还是多元化的多品牌,是联合品牌还是主副品牌,品牌模式虽无好与坏之分,但却有一定的行业适用性与时间性。
品牌识别界定确立的是品牌的内涵,也就是企业希望消费者认同的品牌形象,它是品牌战略的重心。
它从品牌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与符号识别三个方面规范了品牌的思想、行为、外表等内外涵义,其中包括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中心的核心识别和以品牌承诺、品牌个性等元素组成的基本识别。
品牌延伸规划是对品牌未来发展领域的清晰界定。
明确了未来品牌适合在哪些领域、行业发展与延伸,在降低延伸风险、规避品牌稀释的前提下,以谋求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品牌管理规划是从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上为品牌建设保驾护航,在上述规划的基础上为品牌的发展设立远景,并明确品牌发展各阶段的目标与衡量指标。
企业做大做强靠战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解决好战略问题是品牌发展的基本条件。
品牌不仅是由一系列活动创造的象征和联想,而且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通过长期的投入积累而形成的一种无形资产,而且形成品牌的投入不仅包括营销方面的广告投入;其次,品牌是一种竞争手段,它形成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的差异。
因此构成对市场的一种垄断,品牌是企业占据市场和获取垄断利润的利器。
2 我国品牌战略现状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知识经济”或“信息经济”已经取代“工业经济”,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
知识产权体系中,品牌主要以商标、商号名称、专有技术、经营管理的方法与经验等方式表现出来,形成巨大的商业价值。
例如:中国是耐克运动鞋的主要加工地,同样一个定牌加工制造耐克运动鞋的厂家,制造的同款式、同档次、同质量的运动鞋,如果采用不知名商标在国外销售,与耐克运动鞋的售价比大约是1:10。
品牌是知识创新和知识产权商业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之—。
品牌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识别性,它己成为产品、服务质量和企业形象的载体,是企业经营状况、市场信誉和消费者认可程度的体现。
当市场竞争由产品竞争逐渐转向品牌竞争时,品牌战略就成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有学者将此战略定义为:“企业为获得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商标制度提供的保护手段,达到树立企业形象,促成产品或服务占领市场的总体性谋划。
”跨国公司几乎都拥有自己的知名商标,在培育自主品牌时往往不遗余力,投入了巨额资金和大量智力成果,凝结着企业的全部智慧结晶。
在经营策略上,跨国公司通过商标战略来占领市场的制高点,扩大自己的行业领先优势。
他们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已经形成了从品牌设计、品牌选择、品牌注册,到品牌经营、品牌管理和品牌保护等一整套成熟的品牌战略运营体系。
而我国外贸企业,则因为自有品牌的缺乏,经常陷入知识产权的国际贸易纠纷,处于不利的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知名品牌产品在国外也屡屡遭遇商标抢注、仿冒等侵权(据国家工商局不完全统计,已有15%的中国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
这与中国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手段薄弱有极大关系。
我国企业申请国际商标的比例很小。
中国50个著名品牌在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5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的未注册比例高达53.2%,其中有10%的品牌是以非中国商标所有人的名义注册。
适时提出品牌战略具有相当的针对性,这是我们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提升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3 国外学者研究综述3.1 国外理论研究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2000)认为,品牌不仅是一个名称、术语和标记,而且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最好的品牌传达质量的保证,然而,品牌还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符号。
一个品牌能表达出6层意思: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使用者。
保罗•唐波拉尔(2001)认为,要在任何市场中求得可持续发展,办法之一是要创建一个醒目的品牌名称。
许多西方公司已成功地创建了国际品牌,但是亚洲公司在这方面却进展缓慢。
莱斯利•德•彻纳东尼(2002)认为,品牌是强大的实体,因为它们把一业绩为基础的理性估价的功能性价值和感情估价的情感价值混合在一起。
品牌的独特的功能性价值很快就能被竞争者所理解,正如它对于许多组织变得越来越明显那样,这些竞争者不仅有能力模仿该功能性优势,还能够超越它。
品牌不是因为顾客的不满意而消亡,也因为同一公司不同部门的职员不往一处使劲、互相拆台而消亡。
除了外部顾问之外,组织内部还有无数人做品牌相关的工作,所以我们容易遗漏疏忽,忘记我们需要评估品牌拼图的每一片该怎样彼此配合。
如果没有有效的协调合作,则不同部门可能传达品牌的不一致和相互冲突的信息。
阿尔•里斯(2002)认为,我们中国经济增长备受瞩目,但是假如战略方面没有从商品调整到品牌,这一显著是经济增长也很难维持。
未来属于品牌,尤其属于全球化的品牌。
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的经济是建立在品牌之上的,而非建立在商品之上,这一点毫无例外。
保罗•唐波拉尔(2005)认为,品牌增加销路。
品牌的魅力持久不衰。
品牌自身含有巨大的价值。
品牌就是战略资产。
长久以来企业都公认树立品牌是创造财富的关键,近20年来产品数量的不断激增,要想在同类产品竞争中占有优势,发展品牌就成为一种基本的、无可质疑的手段。
本书回顾了21世纪的品牌树立,论述了树立品牌中变和不变的因素,仍适用和已经淘汰的法则,并阐述了科技公司、企业产品公司以及服务公司树立品牌的方式是不尽相同的。
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必须要为顾客提供一种新型的品牌经验,提供高科技、人性化的品牌互动。
尼克•雷登(2007)认为,品牌化不是一组简单的投入产出关系,更没有一套恒古不变的运作规则。
它必须根据经济时代、市场条件、顾客需求的特征变化而做到与时俱进。
对顾客关系的重视反映了企业以顾客为本的经营理念,在实践中体现为品牌化视线从“品牌获得”到“品牌维系”的转变。
而这正是塑造赢利性品牌的必要前提。
迪尔德丽•布瑞肯里奇(2010)认为,商业王国的基石就是创立自己的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镇宅之宝,一个拥有了成熟品牌的企业就能够在商战中经受住更多的风险,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品牌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因此本书主要回答了如何建设一个成功的品牌这一问题。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品牌建设被赋予了暂新的内容和形式。
3.2 国外实例分析日本纺织业界非常重视技术和品质,对纺织材料尤其是新合纤的开发研究可谓登峰造极,硕果累累,虽然在面料的花式方面确实无法和意、法等欧洲国家相比,但依靠世界第一的生产现场管理水平和超强的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其开发的面料,无论在功能、特性还是在品质上是无人能望其项背的。
近年来,日本纺织业界也渐渐抛弃了原来以成衣设计为中心带动中上游的面料研发方式,而改为采用意大利的双涡流方式。
目前正特别策划训练“纺织设计师”这一教育机构,以加强上、中、下游的商品企划能力。
意大利是世界时尚中心之一,一直领导着面料开发的新潮流,其研发模式的特点是以织物设计为中心带动上下游,即纤维、纺纱、织造形成一个涡流,织造、染整、成衣形成另一个涡流,每个涡流各自自成体系,各个环节相互促进,呈螺旋式成长,而两个涡流之间以织造为纽带交叉互动,同步提高,推动整个面料研发功能的不断强化。
近年来,韩国的纺织业在总量的发展上虽然受到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各国低成本因素的冲击而受到挫折,但却在面料的花式和品质的提升方面进行了极大的投入,尤其是高性能纤维的开发的后整理技术的研究,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以韩国纺织业的龙头企业,即世韩会社为代表,在产品研发上,采用研究所、市场部和营销部三位一体的方式。
这里的市场部充当着技术和营销之间的桥梁,直属总经理管辖,他们须与销售员一起跑市场,了解客户需求,指出产品研发之方向,而研发人员在业务上必须服从市场部人员的指令,后者也对销售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这样的研发方式其效果是非常好的。
美国以杜邦公司为典型代表,采用专案开放式组织管理,完善的试销和研发售后服务体系,以高科技纤维为主导产品,实施全球品牌营销。
与日本一样,近年来也在重新检讨以成衣设计为中心的研发模式的得失,正在朝双涡流方式转型。
4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4.1国内理论研究游维莉(2004)认为,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是市场发展、市场竞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