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湖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8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2005年湖北省散文阅读8篇
做一朵携来彩贝的海浪
谁不爱彩色的贝壳呢?
夏日,每一位来到海滨的人,不是凝望着碧浪翻滚的大海,眺望着远处点点的渔帆,便是低头寻觅着海滩上五彩的贝壳。
每一颗形态可爱、色彩绚丽的贝壳,都是和欢呼雀跃、和连声赞叹、和无限遐想连结在一起的。
这时,捡到心爱小贝壳的人,都会抬头向海:感激大海慷慨的赠予,感激那迎面而来的洁白浪花,是它们,携带着五彩缤纷、充满梦幻色彩的贝壳,来到人们的面前。
是的,是应该感谢这些奔腾不息的海浪。
所以,当我在海滩漫步的时候,常常会想——这不也和有些人一样吗?
有的人,就是一朵携带彩贝的海浪,当你和他相处一段时间以后,你能在他身边捡到很多“彩贝”。
比如,他的热情,他的诚恳,他的谦虚好学,他的表里如一,他的待人以礼。
甚至看来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比如他的守时,他的节俭,他的整洁,以及他麻烦了别人从不忘记说声谢谢……这些好的品格,好的行为,好的习惯,时时在感染着你,使你感到所获良多。
——这样的人,不就是一朵携带着美丽贝壳的海浪吗!
是啊,如果一个人是携带着美丽贝壳的海浪,他的人生该是多么的美好和充盈。
我想,要是生活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如同一个风景旖旎的海滩,彩色的贝壳将会俯拾皆是……
13.贯串这篇文章的线索是:
14.本文从贝壳写起,升华出这样一个美好的主题:
15.文中表现作者思路转折与深化的一个句子是:
16.文中画线句写出了什么?
17.试用简洁的语言点明这篇小小美文的写法:
18.展开联想,以“彩贝”或“海浪”为话题(自选一处)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①彩贝:。
②海浪:。
【参考答案】
13.贝壳(或彩贝)(2分,答“海浪”的给1分)
14.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有好品格、好行为、好习惯的人(或“做有优秀品格的人,
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或“有优秀品格的人,他的人生是美好的”或与此相近的表达)(2分)
15.所以,当我在海滩漫步的时候,常常会想——这不也和有些人一样吗(2分) 16.人们捡到五彩贝壳时高兴、激动的心情与动作、神情(或与此相近的表达)(2分) 17.写物喻人(或其他言之成理的说法)(2分)
18.根据答题实况评改(2分,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给2分、1分或不给分)
(2005年湖北荆门中考试题)
看树
高林瑜
①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
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它自己的色彩。
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
②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
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
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
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
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③在夏天的山道上,我推着满装学生课本的三轮车,看过树。
阳光火一般灿烂,山道上是一棵棵苦楝树。
它们尽力伸着腰肢,向我展示着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碧绿的叶子润润地生长着。
那树阴给我的心遮上了一把清凉的伞。
于是,我用歌声开始装点这长长的山路,用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
这时,最好掬一捧山道旁清澈的泉水,让那一阵阵清凉去廓清那迷茫的视野。
然后再摘几片大大的叶子,把阳光全装在心底。
④在秋天的乡村,我带着学生们,看过树,我对他们说,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
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担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
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
然后他们一个个把心贴紧树,紧紧地去拥抱那些树。
这时我突然觉得,对于他们,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
⑤在老家冬天的高原上,我曾和父亲赶路,看过树。
那是一排白杨,它们和我们一样,在朔风中感受一种寒冷。
它们是钻天杨,很高大,但脚下却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头顶一片苍天,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
我知道,这是一种与脆弱无关的美丽。
那一刻,我们只是和树一样在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
那是一排挂满冰霜的树,然而它们却至今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
⑥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
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
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
”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
我想,这也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
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17、四季不同的树分别给作者带来哪些人生的启迪?
(1)
(2)
(3)
(4)
1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19、品味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其中蕴含了这位乡村老师怎样的情怀?
20、读完文章后,选出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
A.“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一句领起了全文的内容。
B.“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担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是说虽然一个人改变不了世界,但可以不断的丰富、完善自己。
C、作者说,冬天高原上的树“至今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是想告诉我们如果拥有虔诚的心态,便会拥有如春天般生机勃勃的生命。
D.“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一句中的“绿”的含义是不断地丰富滋养自我,保持活力,拥有一颗昂扬向上的心。
【参考答案】
17、①春天的树让作者学会保持宁静、安详的心态。
②夏天的树让作者学会保持乐观、昂扬的精神。
③秋天的树让作者领悟到要不断地完善自我。
④冬天的树让作者学会坚强地面对人生。
18、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19、不仅希望自己不断充实、成长、完善,使自己的人生趋于完美,更希望每一位学生在他的引导下不断地充实、成长、完善,走向辉煌。
20、C
(2005年湖北武汉中考试题)
说竹
青山不可无绿水,古木不可无藤萝,野花不可无蜂蝶,江南不可无竹。
若说梅令人洁,兰令人幽,菊令人淡,莲令人清;
若说松令人傲,柳令人柔,枫令人豪爽,梧桐令人高远;
那么,竹,便是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
雪压冬云之际,竹挺拔如常,冻土之下,新笋已待破土而出,只说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殊不知新笋玻新泥更可谓赏心悦目。
一夜春雨,千竿新竹。
桃红李白,柳影婆娑,怎抵得住十里竹林勃勃生机,一片青翠无限风光。
逢夏,老竹新篁,绿阴可人,舒枝密叶,清风翠微;日光月影,浮动其间;可以立石旁,可以依水湄。
待到秋至,群芳落尽,而竹青碧依然。
摇风弄雨,铿然有声。
论低矮数寸,高直数丈,或零落数枝,或赫然巨簇,皆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再淡雅的花,终究是花。
便是有九分素洁,也还有一分的妖媚。
再灵性的树,也还是树,不然,汉字的“朴”何以用“木”表意?
并非贬低。
草自有草的优势。
只是品位再高的草,也无法走出草的局限。
竹,非花非草非木,实在是造物主的一件绝活儿。
可如天然去雕饰的素妆少女婀娜娉婷;可如浩浩然有英雄气的须眉男子枝横云梦,叶拍苍天。
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
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
难怪高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同样也吟出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另一番向往。
中国画中的写意墨竹,相传就是这位大学士大文豪首创。
没有什么比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情韵了。
在这里,竹已摈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惟留人间风骨。
将墨竹画绝的“扬州八怪”郑板桥,干脆以竹为友:
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窗纸,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
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
话虽这么说,这位想为百姓做点好事的士大夫,并不想真隐逸山林。
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
画根竹枝插过石,
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
来年看我掀天力。
这便可知郑板桥的墨竹,何以幅幅为精品,枝枝见精神。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尚的立身立世之道,岂非是受了竹的品性渲染?
竹,确实和我们民族有着不解的因缘。
竹简、毛笔,成就了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的功果。
而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又何曾须臾离开过竹?
竹箫、竹笛,是竹之灵性的吟唱。
竹筏、竹帘、竹席、竹床、竹椅、竹筷、竹帚……有着质朴无华的贡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此乃竹。
东方的竹。
(选自《灵性散文》有删改)
15.作者认为“月下听萧,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
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回答:①竹达到了怎样的境界?②“听萧”“闻笛”与“竹的境界”有什么联系?(5分) 答:①
②
16.文中谈及郑板桥时说“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
试根据上文内容,说说郑板桥的“抱负”是什么?(4分)
答:
17.作者说“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分三条列出竹渗透的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6分)
答:①
②
③
18.对这篇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既写出了竹的神“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又写出了竹的形“婀娜娉婷”,真可谓形神兼备。
B.本文写竹以时间为序,从冬到秋,依次写出竹在不同季节里的风姿与神韵,给人可亲可敬、身临目睹之感。
C.这篇散文以竹为线索,由竹写到画竹的人,写到竹画,最后又回到竹,显示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作者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作陪衬,层层铺垫,写活了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的东方之竹。
【参考答案】
15.①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
(或:“集花草树木之长”或“集洁、幽、淡、清柔、豪爽、高远于一身”)
②箫与笛取材于竹(或与竹的外形相似)箫、笛之音是竹之灵性(或生命)的吟唱(或:听萧与闻笛就是聆听竹的生命的吟唱;听箫、闻笛能让人领悟竹的灵性与神韵) 16.想为百姓做点好事,想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或济天下)
17(1)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谈泊明志,宁静致远。
18.A
(2005年湖北武汉中考试题)
草坪上蒲公英的启示
□刘湛秋
⑴童年时,我就喜欢野外的蒲公英。
⑵早春,它就扬起那黄色的小花,不顾一切地伸展着,即使碰到一两场冷雨或雪,它也不退缩;只要再受到阳光的抚摸,马上就欢开了。
在郊野稀疏的草地或路旁,它那圆圆的灿烂的微笑实在是早春最自然的奉献了。
它要求很低,几乎在什么土壤里都能生存,它也不怕践踏,它的花是一体的,它的花瓣不会脱落,更不会摧残。
它的微笑是永恒的,是那在冬天后必然到来的春天的最普遍的感觉。
⑶而它那绒球的种子,更是匆忙地来到人间。
微风一过,它们就像小伞一样飘飘荡荡地在空中飞翔,然后落入随便什么土壤,开始新的繁衍。
⑷而这一团团绒球伞,更是春天里孩子们的玩物。
放在嘴边,鼓起腮帮轻轻一吹,所有白色的花便像降落伞飞向半空,比吹肥皂泡更能引起童贞的兴味与幻想。
⑸这次在四月来到美国,我更为遍地草坪上这种黄色的小花而欣喜了,我想,在春天的草地上,如果只有无尽的绿,缺少这一朵朵黄色蒲公英的点缀,该多么地煞风景。
所以我常常停立路边与宅旁,看着它微笑着迎接我这远方的客人。
⑹可惜我是太浪漫了,太从诗的角度去感悟人生了。
原来宅园的主人并不喜欢这黄色的小花,他们在清除草坪时往往要把蒲公英拔除,因为这些蒲公英太顽强了,生长得太疯狂了,
如果任其蔓延,蒲公英会吞没这一片片整齐的草坪;而且,它们生长得很不规则,长大了就很野,会占去很大的领地。
⑺天哪,这春天的微笑竟然..
是要被消灭的丑恶的对象! ⑻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谁能让它只安静地生长,只构成草坪上一种点缀,而不疯狂,而不泛滥,而不欺侮姐妹的青草……
⑼我想,这该就是那种“度”吧!世间万物,都有个“度”,都需要天然的“平衡”。
⑽超越了“度”,美也成了丑,超越了“度”,喜爱可能变成厌恶。
⑾自由也只有在“度”中才能显示出美、潇洒与受人尊重。
⑿而我们的举止、言谈、习惯、交往,甚至友谊、爱情、家庭,是不是也都有一个“度”呢,是不是也需要一个“度”呢?我们又该怎么学会去掌握这个“度”呢!
⒀亲爱的朋友,愿我们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实践吧!
【参考答案】
1、(2分)评分说明:能摘录2个表现动态美的词即可。
答案示例:扬起、伸展、欢开。
2、(1分)评分说明:能摘录1个比喻句即可。
答案示例:微风一过,它们就像小伞一样飘飘荡荡地在空中飞翔,然后落入随便什么土壤,开始新的繁衍。
● 摘抄语句
1. 摘录第⑵段中描写蒲公英生长时动态美的词语2个。
(2分)
2. 摘录文中的比喻句1个。
(1分) ● 理解内容
3. 说说为什么蒲公英会变成“被消灭的丑恶的对象”?(2分) ● 品析语言
4. 第⑺段中加点的“竟然”一词在表达上有何作用?(2分)
● 联系实际 5. 结合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说说你对文中加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3分) ● 联想拓展
6、阅读本文,联想拓展,根据表中示例,请再补写两种自然事物及从中得出的启示。
(4分)
自然事物 启 示
泛滥疯长的蒲公英 世间万物,都有个“度”,都需要天然的“平衡”。
3、(2分)因为蒲公英太顽强了,生长得太疯狂了,如果任其蔓延,蒲公英会吞没这一片片整齐的草坪。
评分说明:意近即可。
4、(2分)“竟然”一词写出了蒲公英现象带给作者的震惊程度。
评分说明:意近即可。
5、(3分)评分说明: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超越了“度”,美就会变成丑或喜爱就会变成厌恶即可。
写出具体事例,并有简洁感悟可得3分;事例不具体但有相关的感悟,或事例具体但没有感悟均可得2分;事例不具体,感悟表达不够清楚可得1分。
答案示例:上网或看电视本来能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但如果没有节制,上网或看电视就会影响学习、生活或工作。
可见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度”,超越它就会过犹不及。
6、(4分)评分说明: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评分只针对启示内容,每一个启示2分。
答案示例:傲霜斗雪的梅花——历经考验的坚强是美丽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人,应该具备高洁脱俗的品格。
(2005年湖北宜昌中考试题)
诗中有科学(节选)
□叶永烈
①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这话不假。
②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
..,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 (1) ,“白云生处有人家”是 (2) ,“停车坐爱枫林晚”是 (3) ,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 (4) 。
他还认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后两句属“主观镜头”——“举头望明月”是仰视镜头,“低头思故乡”是俯视镜头。
③一位画家读古诗
..,则喜欢分析诗中的色彩,她以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强调了暖色调,而用冷色调为衬托。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把鹅在水中那鲜明的色彩写得多么逼真,而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是一幅水墨国画。
④我很喜欢李贺那首充满幻想色彩的《梦天》。
诗人做起南柯之梦,翩翩然在太空中遨游,他“回头下望尘寰处”,看到什么景色呢?呵,“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原来,他看到中国九州就像九个烟点子似的,而大海仿佛杯中的一汪清水。
此景此情,犹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所见到的那样真切。
然而,李贺生活在唐朝,终生未离开过地球,也从未听说过什么“宇宙航行”,况且他只活了二十七岁。
我反复吟诵《梦天》,深深佩服这位青年诗人那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⑤我以为王之焕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严格符合几何定律的。
确实,“望远必须登高,登高方能望远”。
观察点越高,可见范围越大、越广,即所谓“ A ”(杜甫《望岳》)。
古时候,人们修造高高的烽火台,后来人们打仗首先抢占制高点,直到如今人们利用飞机、人造卫星那“高度优势”进行侦察、勘查、摄影,其中的科学原理,岂不与王之焕的诗句属于“同理”!
⑥辛弃疾在农村闲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词中富有农业知识,《西江月》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揭示了“蛙声”与“丰年”之间的有机联系。
青蛙俗称“护谷虫”,是一员捕虫大将。
蛙声不息,除虫去害,便使稻花飘香,五谷丰登。
在《鹧鸪天》中,辛弃疾写下了“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样清新的句子,表明宋朝已经深知养蚕技艺,很善于掌握孵蚕、养蚕的季节。
他在《菩萨蛮》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是符合现代热力学定律,说明任何物体都有自动降低自身能量的趋势,即使是“青山”也
无法遮住!
⑦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有一句并不引人注目的诗——“夜雨剪春韭”。
我觉得,从这五个字中,可以考证出许多关于唐朝种植韭菜的知识:一、韭菜俗称“懒人菜”。
种一次,割多次。
唐朝种韭菜,已懂得韭菜是多年生草本,可以剪了长,长了剪,而不是连根拔掉收下来;二、唐朝时已知春天的韭菜鲜嫩好吃,而且懂得在春雨绵绵的夜间去剪,那时剪下的韭菜水灵灵的,可作佳肴。
⑧有趣的是,我还常发现,有的诗句从文学上讲是难得的佳句,从科学上考证则不尽然。
如李白《将进酒》一诗开头两句,曾为多少人所传诵——“ B ”,其实,“奔流到海”变为水蒸气后,还是“复回”了,依旧从“天上来”,落进黄河,再“奔流到海”,如此循环不已。
⑨中国是诗的国度。
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风骚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
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
其实,诗中也有科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
1. 请根据你对杜牧《山行》一诗的理解,将“特写”、“全景”、“中景、“远景”这几个分镜头名词分别正确填入第②段中的⑴、⑵、⑶、⑷处。
(3分)
2. 作者遣词用句非常准确。
比较第②、③段首句中加点的词语,你认为这两个词语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2分)
3. 请在第⑤段横线A处填入杜甫诗中的一个名句。
(2分)
4. 请在第⑧段横线B处填入李白诗中的一个名句。
(2分)
5. “我也读古诗词,不过,我常常从科学的角度品诗、评诗,分析诗中的科学。
”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哪两个段落之间,才能使文章通畅?(2分)
6. 不仅诗中有科学,成语中也有科学。
如“回光返照”,指太阳落下地平线时,由于光的反射,又有短时光亮,用来比喻事物灭亡前的短暂兴旺,十分形象。
请你也试举一个这样的成语,并作简略说明。
(4分)
【参考答案】
1、(3分)远景、全景、中景、特写。
评分说明:对1个给1分,对3个给全分。
2、(2分)不能互换。
因为第③段中所举的例子不全是唐诗。
3、(2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评分说明:错1字扣1分,最多扣2分。
4、(2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评分说明:错1字扣1分,最多扣2分。
5、(2分)应该放在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
6、(4分)评分说明:写出符合科学规律的成语并作基本意义及引申意义的介绍可得4分;写出符合科学规律的成语但介绍不够清楚或不全可得3分;写出一般成语并作基本意义及引申意义介绍的可得2分;只写成语不介绍的可得1分。
答案示例:“海市蜃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的虚幻的楼台城郭。
现多比喻虚幻缥渺的事物;“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另外还有:“炉火纯青”、“趁热打铁”、“一叶知秋”……
(2005年湖北宜昌中考试题)
老海棠树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于里张望。
②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
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
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莱,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莱一边说:“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
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
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
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
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
“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
”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
“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
”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
”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
“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
⑥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
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
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客。
她要用行动证明。
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
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
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⑦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
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
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
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了“孔声”。
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
“奶奶。
”“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⑧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