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讲义族主义

合集下载

网络空间和民主主义

网络空间和民主主义

网络空间和民主主义曹正焕 随着产业的发展,为了增加利润而引进的许多技术被用于提高自由度、沟通和自治能力。

当今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

传真机普及时间还不长,个人电脑就得到广泛使用,随着电话拨号上网和利用光缆的高速因特网技术普及到大众,电脑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加之数码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无线网络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手机提供了规模庞大的无线网络,通过与PDA(个人数字助理)或笔记本电脑的连接,使全世界的有线与无线网络连成一片。

在自然和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的现实空间之外形成的这些网络,自身却创造出既独立又庞大的人工智能空间。

网络空间并不单指代表因特网的电脑网络,是指用数码信息沟通技术连接的所有社会领域。

这种新空间的出现与扩张对多样化生活产生的影响是什么?它对多重民主的能力是侵蚀还是扩张?在那个空间里展开的矛盾性质是什么?那里有哪些主体性在形成?这些主体性的伦理又是什么?本文试图讨论这些问题。

一 虚拟空间———因特网因特网虽然不是现实的空间,却是一个实际存在且具有现实力量的空间,即虚拟空间。

它能引导我们走向日常事件的世界之外,在那里并不存在物理事物或自然实在。

尽管如此,它使我们感觉好像与它们有直接的关系。

虚拟的空间包括因特网以外的信息创造出来的感性世界,感性世界与虚拟空间这一用语相互对应。

虽然这个世界是由电脑拟造出来的(世界),人们却能进到里面直接浏览。

在这里人们可以互相交换电子邮件、聊天、玩网上游戏、加入会员网或作为网页浏览记录(Blogger)来活动。

人们可以身穿网上人形衣,头戴网上假面具,就像在现实世界空间的等价物里一样,如此可以构筑共同的领域。

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多用户领域(Multi-User Domains)被用于能显示出情感和认识的相互作用的虚拟空间。

把现实用括号括起来,并以此来独立地构拟出来的这个空间,也是一个智慧和情感的力量相互交接在一起并能组成共同点的伦理空间。

网络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研究——以网络民族主义为例的开题报告

网络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研究——以网络民族主义为例的开题报告

网络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研究——以网络民族主义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近年来,网络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得到传播与演绎,在其中出现的一种现象是网络民族主义(online nationalism)。

网络民族主义是指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现象,其核心内容是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的表达、传播和弘扬,是一种反映了网络文化和网络空间民族主义情感的现象。

网络民族主义在网络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备受关注,即信息受众并不是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双方,而是被认为是信息接收者之外的一群人。

第三人效果被定义为人们对于别人受到的信息的反应比对于自己受到的信息的反应更加强烈的一种心理现象。

本研究将从网络民族主义为例,探讨网络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旨在深刻认识网络民族主义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效应及其它相关因素对第三人效果的影响,有助于从理论上加深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认识,同时为网络传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网络民族主义为切入点,探讨网络传播中的第三人效应。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总结网络传播中的第三人效应的基本理论和现状。

2. 描述网络民族主义的概念、特征、形成机制等,并分析其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效应。

3. 分析网络民族主义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效应及其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探讨第三人效应的影响因素。

4. 提出针对网络民族主义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效应及其影响影响因素的研究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网络民族主义的实际情况,对网络传播中的第三人效应进行深入探讨。

具体步骤如下:1. 文献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网络民族主义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效应及第三人效应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对大众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认识及其对网络空间中的第三人效应的影响进行调查。

3. 案例分析法:选择一些典型的网络民族主义事件作为案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浅析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

浅析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

浅析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文章界定了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概念,介绍了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理论研究的现状,阐述了网络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概况,分析了网络民族主义的特点。

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领网络民族主义的建议:积极引导网络民族主义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积极引导网络民族主义由非理性向理性转化;积极引导青年人群体思想。

标签:网络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点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之际,民族主义思潮搭乘了前所未有的活动平台和空间,整合为新的民族主义表现形式——网络民族主义。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网络民族主义这一名词并不陌生,从普通大众到学术研究,网络民族主义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视线,在公民意愿表达和公民政治参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绪论1、概念界定关于民族的定义,斯大林有一段著名的论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1]民族主义则是在民族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民族保护意识。

在当代,民族主义表现为温和民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

温和民族主义主张民族忠诚,本民族的团结和维护;极端民族主义标榜的是扩张性民族政策,在本民族高度团结的基础上,盲目排外,或对其他民族实行军事或文化占领。

网络民族主义是由“网络”和“民族主义”两个概念有机结合形成的新概念,网络民族主义是被包含在民族主义范畴之内的,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本质为民族主义以网络媒体为介质,进行民族独立、民族忠诚、民族守护等意愿的表达与宣传。

同样地,网络民族主義也分为温和网络民族主义和极端网络民族主义。

2、研究现状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从对其价值判断的角度出发,国内有以下三种典型的看法:第一,将网络民族主义认为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浪潮的表现与再兴起,杨奎松在《瞭望东方周刊:关于网络民族主义问题的讨论》访谈中表示以往中学、大学教育,特别是政治宣传长期误导使得今天相当一部分极端民族主义者出现。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影响下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挑战与应对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影响下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挑战与应对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影响下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挑战与应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抬头,对社会和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民粹主义指的是通过网络媒体传播、操纵和渲染民粹主义思想的现象,其特点是宣扬简单直观的民粹主义口号,煽动人们对民众利益的认同和对精英阶层的反感,以此获取支持和动员社会情绪,影响社会舆论和政治走向。

在中国,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也开始涌现。

面对国内外不同形式的挑战,中国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也在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本文将就“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影响下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挑战与应对进行探讨。

1. 扭曲爱国主义内涵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往往将爱国主义与排外主义、仇恨情绪结合起来,宣扬“唯我独尊”的民族主义思想,并散布对外敌意。

这种扭曲的爱国主义内涵会对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育造成负面影响,使人们产生偏执和狭隘的民族情绪,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削弱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宣扬民族主义的往往排斥其他文化和价值观,使得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受到削弱。

这种趋势不仅会影响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还可能导致社会的文化冲突和对立,影响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和谐发展。

3. 削弱民主理念和价值观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往往会抹杀民主理念和价值观,宣扬一种“唯我独尊”的情绪,排斥异己和持不同政见者。

这种情况下,民主的实践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社会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会受到削弱,从而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1. 培育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应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首先要加强对爱国主义内涵的宣传和教育,引导人们理性的认识和理解爱国主义,让爱国主义情感具有理性和包容性,避免偏执和狭隘的民族情绪。

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和教育活动,培养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提高社会的文化品位和包容性。

2.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在网络民粹主义思潮蔓延的背景下,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尤为重要。

简析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特点和争议

简析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特点和争议

简析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特点和争议作者:郑博临栗珊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1期摘要:网络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达形式,是随着新媒体发展而诞生的特殊现象。

它借助于网络传播的隐藏性、广泛性、快捷性,虚拟性等特点,得到了民众的广泛参与和讨论。

试图初步探讨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阐释当前网络民族主义的不同类型和争议。

关键词:网络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起因;争议一、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伴随着网络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表达渠道的网络民族主义应运而生。

它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指的是在互联网上,中国人显性或者隐性的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想,传播和制造民族主义情绪和言论的行为[1]。

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公民发表观点和情绪表达开辟了渠道,直接推动了舆论的快速形成,为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正是依托网络技术的成熟,才得以从虚拟空间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

民间对中外关系的反应是网络民族主义的触发机制。

此外,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间接助长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与外界交往的日益频繁也导致了摩擦频率的相应提高;中国人在接触其他社会后对自我身份的重新思考及再认识,都是导致民族主义高涨的原因[2]。

二、网络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一)爆发性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的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的形成则往往由突发事件所引起,并逐步引发互联网上民众对国家、民族前途、利益的思考。

诱导舆论产生的突发事件大都涉及本民族与外来民族两个主体,并呈现出负面化的倾向,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受众的情绪表达。

而事件本身一旦趋于平淡或缓和,受众类似的情绪表达也会随之减弱。

(二)自主性在媒介没有充分发展的年代,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依靠社会组织,而网络的出现则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表达空间和表达手段。

网络传播去中心化的特点,让公民个人成为网络行为的主体,个人对组织和官方的依赖明显减弱。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措施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措施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措施提要网络民粹主义是指在网络上表现为强烈但超出主流的言论和信仰,是一个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极端主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担忧。

本文主要从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特征以及我国的网络民粹主义现状入手,探讨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和应对措施,旨在提出对我国网络治理和社会建设的启示和指导。

第一部分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和特征一、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二、网络民粹主义的特征1. 超越主流范围的言论和信仰2. 将个人感受作为真理的标准3. 具有急功近利的心态4. 容易被外界利用第二部分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现状一、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二、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表现形式1. 网络暴力2. 封建迷信文化热3. 地方民族主义4. 颜值评价和网络炫耀5. 反知识分子和反精英第三部分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一、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1. 社会稳定和秩序的破坏2. 民间信仰文化的丧失3. 社会分化和对立的加剧4. 国家形象的严重损害二、应对网络民粹主义的措施1. 技术手段的加强2. 媒体和公共机构的引导3. 教育和文化的培育4. 多元参与和民主决策机制的建设第四部分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社会治理和发展的启示一、警惕和正视网络民粹主义带来的风险二、强化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普及性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持久性建设结语网络民粹主义是一个具有深刻而微妙的社会问题,对于网络社会建设和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现状和影响,本文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建议,以期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之间的涉外事件也变得越来越常见。

涉外事件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各国民众的观念、情感、态度的碰撞和交流。

在我国,网络民族主义在涉外事件中的表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涉外事件出发,分析我国网络民族主义在此类事件中的呈现,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对于网络民族主义的概念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网络民族主义是指一种通过网络传播和弘扬民族主义情感、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行为。

它是一种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特定条件下的民族主义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来进行宣传和传播,通过网络上的言论、信息、图片等形式表达对民族认同、国家利益和民族荣誉的重视和追求。

在中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民族主义开始在网络空间中迅速蔓延。

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集体情感的表达、一种社会认同的观念和一种国家认同的体现。

在涉外事件中,网络民族主义往往会得到进一步的放大和突显。

当国家遭遇外部压力、挑战和侮辱时,网络上的民族主义情感会被进一步激发和激化。

一方面,民众会通过网络表达对国家利益和尊严的维护,对所谓外部敌对势力的反击;他们也会通过网络找到一种情感共鸣、国家认同的归属感。

特别是在涉及领土、主权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网络民族主义的情感表达更是直接而激烈。

这种情感是在涉外事件中被激发的,它并不是空洞的、盲目的,而是对情感、文化、历史的认同和保护。

涉外事件中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也有其不良的一面。

网络民族主义的情感往往会过于激烈和激进,使得涉外事件进一步升级和恶化。

网络上的煽动言论和情绪传播,可能会导致国内外的不良后果。

网络民族主义的情感趋向于过度肤浅和盲目,导致民众对外部事件缺乏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和传播,会使民众的意识混乱,导致对外部事件的错误理解和判断。

网络民族主义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走向极端和偏激,甚至有可能导致种族歧视、仇恨情绪的传播和滋生。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网络空间上涌现出了一股浓厚的民族主义氛围,即网络民族主义。

这种思潮在中国网民中迅速蔓延,并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国家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功能与影响,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功能:1. 增强国家凝聚力:网络民族主义通过强调中国的历史辉煌、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崛起的成就,有效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

这种凝聚力促进了国家整体的团结和稳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 提升国家形象:网络民族主义鼓励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张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当国家受到外部挑衅或歧视时,网络民族主义者会积极参与抵制行动,通过网上宣传和发声,塑造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3. 强化爱国情感:网络民族主义通过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唤起了广大网民的爱国情感。

网民们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会积极捍卫,并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

这种强化的爱国意识提高了整个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归属感。

4. 推动经济发展:网络民族主义在发扬爱国主义的同时,也关注国家的经济繁荣。

网络民族主义者通过呼吁购买国货、支持国内产业、抵制外来品牌等行动,间接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自主创新。

二、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影响:1. 国际形象的提升与负面影响: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中,网络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使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中国的意见和利益。

然而,过度的网络民族主义也可能导致国家形象受损,被外界视为民粹主义和排外主义的表现。

2. 社会秩序稳定与网络暴力:虽然网络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家凝聚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网络民族主义常常伴随着针对国内外特定群体的仇恨言论和歧视行为,甚至演变为针对个人及团体的网络暴力行为,对社会秩序和民众情绪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3. 对国内政策的影响: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对国内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也产生了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经济建设的消极影响及引导对策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经济建设的消极影响及引导对策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经济建设的消极影响及引导对策网络民族主义是指一种倾向于将民族主义情绪表达于网络空间的思潮和行动。

它是由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所引发的现象,表现为网络上对外国企业、外国人士和其他国家进行辱骂、抵制、攻击和歧视等行为。

虽然网络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凝聚民族情感、提高国家凝聚力,但其消极影响对经济建设来说却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思潮的传播、外商投资、贸易壁垒及合作意愿方面分析网络民族主义对经济建设的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引导对策。

首先,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加剧了贸易壁垒,影响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在网络民族主义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扩散,一些消费者和企业会受到民族主义情绪和言论的影响,对特定国家的产品产生抵制情绪,甚至拒绝购买该国产品。

这样一来,一些国家和企业的产品在特定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另外,一些国家会根据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对外国产品设置贸易壁垒,提高关税和监管措施,限制进口。

这无疑会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增加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限制带来的福利。

其次,网络民族主义导致外商投资退缩,影响经济发展。

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往往会伴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升高,这包括对外国资本和企业的怀疑和排斥。

一些企业和投资者可能会受到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对进一步的投资持谨慎态度,退缩或撤离市场。

这将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威胁,失去了外资的支持和引领。

而外资的流入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支持,也带来了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推动,缺少外国投资将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再次,网络民族主义影响了跨国合作的意愿和进程。

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容易引发国内外矛盾和对立,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分歧加剧,减少了跨国合作的意愿和进程。

一些国家和企业可能对合作方的民族主义情绪感到担忧,担心合作过程中会遇到问题或受到破坏。

这使得一些合作项目无法顺利进行,导致经济发展的机会被浪费。

针对网络民族主义对经济建设的消极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引导对策:首先,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民众的国际化意识和包容性。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信息交流渠道之一,尤其是在我国,网络更是成为了群众了解国内外热点事件、表达观点的重要工具。

然而,在涉外事件中,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也格外引人关注。

网络民族主义是指,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因民族情感而发起的相关言论、行动。

而网络民族主义往往与涉外事件紧密联系,通过对国际关系、国家利益等方面的解读,来表达自己对相关事件的看法和立场。

具体表现为,网络民族主义者在各大社交网站上分享一些支持国家政策、爱国主义、反对外来势力等相关的信息,同时也通过抵制、抗议等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然而,网络民族主义在涉外事件中呈现出的另一面也值得我们注意。

一些人会利用网络民族主义来发泄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甚至蓄意煽动反外情绪,引发出一些不必要的事端。

例如,2012年的“南海游行”事件中,一些民族主义者利用网络手段呼吁群众上街游行,结果却引发了外交方面的复杂局面,对我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理性看待涉外事件,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防止网络民族主义的过度渲染。

我们需要通过多方面的途径,包括正式媒体、自媒体以及社交网络,渠道化地表达意见,非常重要的是要保持理智。

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我们所热爱的祖国是一个国际社会的一员,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到国际关系中去,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主张。

我们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们应该不失分寸,不盲从、不偏执。

网络上的言论,需要坚持边界的原则,尽量避免说出、写出过激的言论,更要避免盲从。

网络民族主义者应该在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保持理性和谅解,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我国外交工作机构也应该加大对民众的阐释力度,让民众更加理性地理解和认识到涉外事件的真相。

总之,网络民族主义者应该明智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与价值观,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共同营建一个和谐、理性的网络空间。

网络民族主义名词解释

网络民族主义名词解释

网络民族主义名词解释
网络民族主义是专指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民族意识及认同,体现其特定的民
族价值观的新型表达方式。

它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形式及其价值取向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也体现出人文精神在民族认同中的作用。

高校与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有冲击力的文化内涵,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构建积极
主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网络民族主义可以更好地发挥网络媒介的特性,充分助力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学生以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引领未来方向。

网络民族主义广泛利用因特网和新媒体等各类社交媒体,为以民族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感染、言论宣传、心理帮扶和文化传播等各种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正是科技的发展,让网络民族主义成为高校与高等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

在高等教育领域,网络民族主义可以借助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效的推动校内的文化工作,更好的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国家及民族文化的情感,以促进学生拥有健康积极、有抱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甚至,网络民族主义也可以有效的帮助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建立校园文化和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活动,倡导更多的正能量宣传,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好的营造有利的网络民族主义环境。

因此,可以说,网络民族主义在高校与高等教育中具有较强的益处:首先,有
利于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民族传统精神;其次,可以普及民族传统知识和知识,并将其介绍给部分特定地区;最后,大量吸引年轻学子,以利于立德树人、培育正能量、引导未来发展方向等。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

第一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2006)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1王军提要:网络民族主义是互联网兴起后民族主义在网络上的体现,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政治现象,它越来越引人关注。

作者分析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网络民族主义的主体构成、意识感和语言行为,并从政治参与和市民社会的角度透视了它与政府和中国外交的关系。

关键词:网络;网络民族主义;市民社会;中国外交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互联网上的民族主义思潮和行为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一些学者亦随之跟进并对之进行思考。

网络民族主义有由媒体语言转变为学术话语的态势。

本文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出现和内涵入手,试图从类型学角度分析网络民族主义的主体构成、主体意识和行为,进而探讨它与政府和中国外交的关系。

一、阐释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现象、内涵与原因在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概念最早出现在 2003 年《国际先驱导报》的报道中。

[1]近两年来该词在中文网络与媒体中成为常用词汇。

在英语世界,网络民族主义有“online nationalism”、“nationalism on the net”、“new nationalism”等几种表达方式,这些词汇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

1原文发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 年第2 期。

第一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2006)在讨论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出现时,人们常会追溯至20 世纪90 年代后期。

因为在那个时期,中日、中美之间爆发了一些事件,从而引发了中国网民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讨论。

1999 年中华网“强国论坛”建立,这被认为是网络民族主义活动固定化的重要标志。

2003 年,网络民族主义甚为流行,因此被称为“网络民族主义的发轫年”。

[2]普通网民在网络上的民族主义表现只是网络民族主义中一种显眼的类型,网络民族主义还有其他类型。

关于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有4 种典型观点。

观点一,网络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较消极的层面。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
结论与展望
研究总结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 发展,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 中逐渐兴起,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 安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网 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和影响进行研 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 法
本研究以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为研究对 象,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问卷 调查等方法,对其功能和影响进行了 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网络民族 主义思潮的概念、特点、表现形式、 产生原因、发展历程等方面。
社会动员功能
总结词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社会动员功能是其核心功能之一 ,它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动员人们参与到各种 民族主义运动中,实现民族主义目标。
详细描述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社会动员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首先,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民族主义 者可以迅速地组织和动员人们参与到各种民族主义运 动中;其次,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可以利用网络空间的 互动性特点,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
现状
目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现象,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言论 和行为在网络上不断出现,对社会和政治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成因与背景
01
经济因素
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一些人开始寻求民族主义
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强调本民族的利益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可以促进同一民族 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可能加剧不同 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03
破坏国际秩序
过度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可能对现有 的国际秩序产生破坏,影响全球和平 与发展。
04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挑战与对策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网络民族主义是指在网络上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对外敌意,通常伴随着对外国人的歧视、攻击和敌对情绪。

在一些涉外事件中,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往往会迅速升温,给外交关系和国际形象带来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就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进行分析和讨论。

我国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族自豪感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

其次是社会心理因素。

现代社会中,由于国家对外政策的导向、国际媒体对我国的报道、外国文化的渗透等因素,会引发一些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受到挑战,从而产生民族主义情绪。

最后是网络环境的影响。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网络上的内容更加多元化,这些都为网络民族主义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外国人的歧视和攻击。

在一些国际事件中,我国的一些网民会对相关国家的人民进行辱骂和攻击,甚至出现种族和民族歧视的言论和行为。

其次是对外国政府的抨击和谴责。

一些涉外事件发生后,我国网络上会出现大量对涉事国家政府和政治人物的批评和抨击,这些言论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情绪色彩。

还有一些网民会自发地发起一些抵制行动,例如抵制相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等。

这些行为都彰显了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在涉外事件中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给国家形象和外交关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方面,过度的网络民族主义情绪不仅容易导致国家形象受损,影响国际声誉,还可能引发外交风波,对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呈现也会加剧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误解和偏见,进一步加剧与外部世界的隔阂,阻碍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对于如何应对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应对。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浅析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浅析

潮具有爱国主义性质和极端主义性质 两重性特征。
! "#$%&'()*+,
间是在20世纪末。 - "#.%&'()/01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是随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 网络民族主义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而发
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深刻地影响着人 展的,因此,笔者将对网络民族主义
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并改变了 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一定的说明,
河 南 农 业 2016年 第 1期(下)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术研究
!"# $%" &'( )*"
(三) 围绕中国与欧盟发生的网络 民族主义事件
2008年 西 藏 暴 乱 事 件 、 奥 运 火 炬 手在法国巴黎被袭事件、2009年圆明 园兽首拍卖事件,这些事件在网上引 起了一系列反法、抵制法国货、抵制 家乐福事件。此外,德国总理默克尔、 英国首相卡梅伦等一些欧洲国家的领 导人,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和中 国人民的愤慨,公然会见达赖,这些 事件都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因此,在网上掀起了以爱国大学生青 年群体为主的反对和抗议。这些事件 都是反对侵犯中华民族和中国国家利 益的网络民族主义事件,标志着中国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全面爆发,尤其 以大学生群体的爱国激情为主导。
学术研究
!"# $%" &'( )*"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浅析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范亚楠
摘 要: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是中国本土的新概念新现象,是当代中国社会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对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大 影响。因此,分析和研究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国际交流和涉外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这些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网络民族主义是指通过网络媒体表达出来的民族主义情绪和观点。

它的出现与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密切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主要从媒体传播、情绪表达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媒体传播是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重要展现形式之一。

网络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传播观点的主要平台。

通过网络社交媒体,人们可以迅速获取最新的国际新闻和事件,并且可以即时地发表评论和观点。

正是这种便利和快速传播特性,使得网络民族主义得以快速传播和蔓延。

网络民族主义在涉外事件中主要表现为对外国人、外国企业和外国政府的攻击和谴责。

一些网民会通过网络发布有攻击性和歧视性的言论,以表达对外国的不满和敌对情绪。

这种言论往往会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进而引发更多的网络民族主义情绪。

情绪表达是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展现形式。

在一些重大的涉外事件中,人们往往会被事件所触动,产生愤怒、失望、羞愧等复杂的情绪。

这些情绪在网络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表达出来,并转化成为对外国的愤怒和敌意。

在2012年日本购买钓鱼岛事件中,许多中国网民通过网络发表了对日本的谩骂和谩骂言论,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失望情绪。

这些情绪往往会引发更多的人加入形成舆论的集体情绪,进而催生出一波又一波的网络民族主义浪潮。

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

国际关系中的一些事件通常会对国内产生重大冲击和影响,引发人们对外国的关注和敌意。

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时期,一些涉及到日本的矛盾事件常常会引发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激化。

而一些边界争端和领土争议更是成为了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爆发点。

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也会影响到国际关系的发展。

一些过激的言论往往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批评,对我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不利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传播研究

网络民族主义传播研究

网络民族主义现象研究文献综述一、前言网络民族主义是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词汇,改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国际先驱导报》所刊载的《京沪高速铁路撞上民族主义浪潮》的一组报道中。

2003 年,该报记者李慕瑾在该报发表“网络民族主义掀开中国民族主义新篇章”一文,开了国内学界关注网络民族主义问题的先河。

此后,有关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本文拟对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回顾与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现状国内学者目前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学术专著偏少。

目前,国内仅有一本专著是研究网络民族主义传播即中央民族大学王军教授编写的《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1]其次,学术研究成果质量偏低且分布不均,通过中国知网的全文检索,目前国内学界关于民族主义的学术论文共53篇(不完全统计),但从发文载体来看,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共11篇,仅占全部期刊的21%,另外再从时间节点来看,2005年1篇,2006年3篇,2007年4篇,2008年4篇,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为7篇,2012年10篇,2013年7篇,2014年3篇。

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可以作为网络民族主义研究的分水岭,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些学术研究成果之中不乏学术价值较高的论文,但整体来看,学术成果偏少,质量偏低。

再次:研究偏重基础学理研究,多集中在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特征,性质,影响等层面,未形成较全面的研究体系。

四、主要研究观点综述国内学者关注的第一个研究方面是关于网络民族主义内涵的定义。

关于网络民族主义内涵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谷士刚在其文章《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透视》中指出:“所谓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空间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行为的总称,它是民族主义在网络条件下的新发展,它一网络作为平台、途径、工具和手段进行相关的表达、传播和行动。

网络民族主义_并不虚拟

网络民族主义_并不虚拟
泛读地带
图 片 来 源
& +,-./0123/0-
民族主义在信息时代 的新产物,或者说民族主 义 与 互 联 网 的 结 合 体—— — “网络民族 主 义 ” 依托网络 所具有的巨大优势,全方 位地影响着广大青年的思 想和行为。其发展态势、 传 播范围和独特形式以及造 成的影响或危害已经引起
网络在 “色 彩 革 命 ” 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网络大战: 国家关系的晴雨表
凭借多种形式和无可比拟的 优势, 互联网在国际冲突中发挥着 民族主义宣传阵地的作用。然而与 传统媒体不同, 互联网还可以成为 冲突国家和敌对民族间互相进行 实质性攻击的工具。人们把应用互 联网以激烈的方式表达民族主义 情感的人称为 “民族主义黑客” 。 “黑客” ( A5B923 ) 最 初 指 的 是 那些具有独创能力、 能够积极探寻 出计算机系统所存在的漏洞并予
互联网网民激增, 家庭宽带市场快速发展。
图 片 来 源 & 67#8-)&、 价值观的前沿和实施 “和平演 变” 的重要手段之一。 席卷中东欧、独联体各国的 “色 彩 革 命 ” 的浪潮中, 该地区各国 反政府的青年和青年组织正是高 举西方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旗帜, 通过网络策划和组织反政府活动。 乌克兰、 格鲁吉亚、 阿塞拜疆、 俄罗 斯、 白俄罗斯、 塞尔维亚等国反政 府青年运动纷纷建立了网站, 实现 了相互链接, 充分发挥网络在组织 动员、 协调行动、 扩大参与规模等 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 “色 彩 革命” 在格鲁吉亚、 乌克兰和吉尔 吉斯斯坦的成功,这种由网络而 起、 借网络之势的政治运动迫使我 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网络民族主义 的发展空间和所蕴涵的巨大能量。 列宁将民族主义区分为 “被 压 迫民族” 和 “非 被 压 迫 民 族 ” 的民族 主义, 以此说明民族主义的 “双刃 剑” 的面目。而越来越多的人也意 识到, 作为科技产物的互联网决然 不是一股中立的力量。对网络民族 主义进一步认知, 在互联网时代正 确、 合理地引导民族情感, 对互联 网上传播民族主义予以有效管理, 是为人们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更严 峻的挑战。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