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诏版与同期文字的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诏版”为长方形,长10.8厘米,宽6.8厘米,厚0.4厘米,重0.15千克,它的四角钻有四个小孔,是供人们将其固定时钉钉子用的,铜质青色,铸造于秦始皇(赢政)执政时期。

其正面是以秦小篆铸成的,字体大小0.9厘米,竖五行、横八行、上下、左右结构整齐,阴文书刻40字,即“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府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其大意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宁,立下皇帝称号,于是下诏书于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秦朝,从而奠定了中国长期统一的基础。

虽然它在历史上仅存在了15年,但这个短暂的王朝对此后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却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所谓“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中国历史资料》),是为后世公认的定论。

秦始皇的许多经济、文化等政策无疑是进步的,在各地区、各民族得到了广泛交流。

这对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主要经济政策是以秦国的圆形方孔钱通行全国。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长城,开挖灵渠,引水灌溉,还有“令黔首(民)自实田”(《中国通史》),在全国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征税。

其主要的文化政策是先以小篆,后以隶书作为标准字体统一文字。

“秦诏版”就是秦始皇为了落实好经济政策中的统一度量衡而颁发的文告,命丞相将其铸于“铜诏版”上,吩咐丞相把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原来不一致的度量衡用统一的标准明确起来。

这一举措,在当时封建社会刚刚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有着积极的意义。

少主2006-2-7 05:44 PM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为统一度量衡,向全国颁发了诏书。

这篇诏书或在权、量(权即秤锤,量即升、斗)上直接凿刻,或直接浇铸于权,量之上,更多地则制成一片薄薄的“诏版”颁发各地使用,这就是《秦诏版》。

相传秦诏最初为李斯所书,不过设想一下全国那数不清的权量,上面的铭文当然不可能出于一人之手。

加上官吏们对下级的意识决不如对天子那样恭敬,所以与《泰山石刻》相反,秦诏铭文中虽然也有严肃、工整的,但大多数纵有行,横无格,字体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生动自然。

更有率意者,出于民工手中,或缺笔少画,或任意简化,虽不合法度,却给人们以天真、稚拙的美感。

少主2006-2-7 05:49 PM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历代还发掘留存有不少诏版、度量衡器铭和秦代建筑装饰物,譬如瓦当等等金石文物。

据考证,其中,诏版今存少量秦王朝末期的。

诏版是皇帝用来发布诏书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施"书同文",制定规范统一的书体,即"小篆"。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丞相隗状、
王绾把秦国所制定的度量衡标准,作为统一的度量衡制度颁行全国。

在这件青铜诏版上,以小篆体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后又附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补刻的诏书。

一项法令必须在全国许多地方同时分布,务必要翻刻多件,当时又缺乏今天这样的印刷条件,因而诏版直接镶嵌在铜、铁权上,有的四角或边缘带孔,以钉在木制量器上。

诏版主要用于记事,实用的需要,决定只能相对急就,选择了篆书的草书——“草化”的小篆,字形大小不拘,结构疏密不一。

但通篇气息规整,单字欹正多姿、大小随意,笔画之间则多呈平行态势。

少主2006-2-7 05:55 PM
秦官印-私印的对比及与诏版篆书的关系
官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了东方六国异体文字,实行“书同文”的政策,制定了整齐化一,但并不呆板的秦篆,通称小篆。

我们在秦印中看到的就是这类文字,其特点是遒劲安样,工稳自然。

秦官印以其创制的小篆笔画为基础略取方势,体势与秦诏版、秦权量,以及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上的文字基本相同,很容易与战国或战国以前各国文字,特剧是各国的玺印文字相区别。

在传世的秦官印之中,从文字、史料、制作方法等方面分析,个别官印其时代上限可能早到战国晚期,如“昌武君印”,有些则可能要推迟到汉初,这是因为秦王朝历史甚短,存世秦官印极少的缘故。

秦代官印与战国官玺明显不同,秦时只有皇帝的印称“玺”,百官皆称“印”或“章”。

秦官印除天子用玉外,一般官吏为铜质,多为白文凿印,通常2至3厘米见方,正方形印喜用田字界格,印文分布格内。

这种格式,使小篆字体在方形框内经过减略、移位、挪让等手段的处理,成为趋于严整的“摹印篆”,改变了小篆的修长貌,因而与印章的形式相统一,显得平正秀丽,笔势圆润流畅,挺拔有力。

这种汉“摹印篆”的早期形态,率意自然,颇多古朴之气。

与方形印同时并存的还有一种“日”字形边框的印,正好为正方形官印的一半,称为“半通印”。

这类印的特点与正方形官印大致相同。

秦官印在章法上更加严谨,疏密虚实安排得当,它在古玺印自然古朴风格的基础上由圆向方过渡,故印面方中寓圆,于遒劲安祥中溢出灵动多变之姿,给人以活泼自如、诙谐风趣的感觉,体现了较丰富的艺术内涵。

从形式上看它虽然不及古玺丰富多彩,但具有的继往开来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汉印——中国篆刻艺术辉煌时期——奠定基石。

--------------------------------------------------------------------------------
私印秦代的私印,也以凿制为多,形状上长方形的比方形的多,也有椭圆形、圆形的。

印面亦加有边栏界格。

无论何种形状,体积都较小,俗称“秦小印”,印文笔画秀美可爱,字体依形附势,随遇而安,结体疏朗茂密相融,极为和谐统一,且凿刻技艺精湛,显示治印工匠高超的应变能刀和工艺技巧。

由于秦王朝的寿命短,所以当时的臣民还都是战国末期的遗民,他们所用的私印,除文字外较少受官印形制的制约,还自然沿用战国末期的印式,因此,颇多战国私印的遗韵。

秦私印中正方形与圆形印,凿制精细,字体遒丽端雅,这类印文字更接近同时代
凿刻的诏版铭文特点。

方形、圆形中的两字小印,由于被安排在左右狭长的界格之内,因而体势修长,线条优美。

印文雍容舒展,婉转自若,布白上部敛收,下部疏放,加上印工们娴熟的凿刻技术和铜质印坯的特色,行转精巧自如,刀情笔意俱全,玲
珑剔透,令人不忍释手。

秦私印中的半通印多具率真意趣,两个字在上下方形框内,看似不经意为之,但挪让、参差变化又十分得体,直率拙朴,天然去雕饰,更有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

后人从中得到启发,使篆刻艺术步入更高的境界。

秦私印中的椭圆形印,也刻得十分精巧,起落转折极见笔墨情趣,字与印形统一和谐,古朴生动。

少主2006-2-7 05:56 PM
例子:如图示秦官私印的区别。

少主2006-2-7 06:08 PM
中国秦汉时代,汉字的变迁最为剧烈,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书法家也随之大量产生。

文字的变化和书法的成就,给以后书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秦汉书法留存今天的墨迹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画、陶瓶上的题字;其他实物资料有金属器铭文、石刻、砖瓦、漆器等遗文,这些都是研究秦汉书法的重要资料。

秦代书法小篆是秦代的官方文字。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书同文字”。

小篆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笔势瘦劲俊逸,体态典雅宽舒,主要用于官方文书、刻石、刻符等。

流传至今的秦代小篆作品,石刻有《泰山刻石》、《琅□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相传均为丞相李斯所书。

《琅□台刻石》残存一面,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泰山刻石》残存10字,现在山东泰安,都是典型的秦代小篆书法。

其他刻石都为后代摹刻,已失原貌。

刻符有《阳陵虎符》,体势和刻石相同,圆润浑厚。

秦代权、量、诏版刻的都是始皇和二世的诏书,文字也是小篆,但由于刀刻和受当时民间书风的影响,风格比较质朴,笔画多为方折,线条瘦硬,锋棱俏丽。

秦陶量文字都是用刻好的小篆戳子在陶坯上捺印出来的,笔画圆厚,可以与石刻相媲美。

《诏版文》(秦)
秦代书法墨迹有帛书和简书。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文字大都属于隶书。

但有的字仍保留篆书的结构,是篆隶递变中的古隶。

字形有长方、正方、扁方等变化,笔画浑厚朴茂,结构方圆相辅,书法工整端秀。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文字有的是属于篆书,书写年代有的为秦代。

这些墨迹大多比较工整,可资研究早期隶书的结构和用笔的特点。

根据记载,秦代书法家有李斯、赵高、胡毋敬、程邈等。

李斯曾作《仓颉篇》,他取史籀大篆,创造小篆,对后代篆书影响很大。

他的书法骨气丰韵,方圆妙绝。

相传秦始皇巡游各地的刻石均由李斯书写。

相传赵高曾作《爰历篇》、胡毋敬
曾作《博学篇》,都对创造小篆作出一定的贡献。

程邈曾对隶书的规范做过工作。

少主2006-2-7 06:09 PM
书同文字”的秦代书法
在春秋战国战乱不一诸侯割据的五百多年里,汉字的发展也受到了动乱的影响,文字异形、书体多样的景况日甚一日。

从书法发展的多样化上讲不无好处。

但语言文字毕竟是人们交流思想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人们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是不方便的。

因之,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之初,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沿袭西周文字的秦系文字的基础上统一了全国的文字。

以小篆作为学童启蒙的识字课本,以为推广应用的楷模。

从此,与大篆相对而言的小篆就成了秦代的通行书体。

这种书体,比前代文字,有了书写线条圆匀,结构统一定型,字型呈纵势长方等特点。

从汉字发展上讲,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但秦代书体并不只此一种。

东汉许慎说:“秦书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说明当时与小篆并行的还有:大篆、隶书(称古隶或秦隶)。

“虫书”又叫鸟虫书、鸟篆,以鸟虫头起笔,以虫身区曲为线的篆书美术字。

是赵国越王勾践铭文一类书体的延续;“刻符”为小篆;“摹印”为结体方正的小篆,开汉印篆体的先河;用于门榜、封简题字的“署书”,刻于兵器的“#书”,都是大篆、小篆或隶书应用范围的变化而已。

许慎说的“秦书八体”,以汉字形体论,不外大篆、小篆、隶书三体。

郭沫若在谈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说;“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是有意识地进一步的人为统一。

中国文字的趋于一统,事实上并不始于秦始皇,自殷代以来,文字在逐渐完密的同时,也在逐渐普及,由黄河流域浸润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西周所留下来的金文,是官方文字,无分南北东西,大体上是一致的。

但晚周的兵器刻款、陶文、印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大有区域性的不同。

中国幅员广阔,文字流传到各地,在长远的期间发生了区域性的差别。

”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

这是在文化上的一项大功绩。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见《奴隶制时代》一书。


据《金文编》著录,在秦统一文字之前,“宝”字就有194种形态,“眉”字有104种,“寿”字也在百种以上,小篆分别只用一个字就代表了。

这无疑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秦统一文字,不仅指统一篆书为小篆,而且也指统一隶书。

许慎《说文解字?叙》、《汉书?艺文志》、晋代卫恒《四体书势》、唐代张怀瓘《书断》都先后指出这一点。

但其中有秦“始造隶书”的说法,不妥。

“隶自古出,非始于秦”。

唐兰先生也说:“隶书比篆书简易,因为有一部分是承袭六国古文的。

”(唐兰《中国文字学》)说秦大量应用隶书是合乎事实的。

至于说程邈把大篆“增减其体,去其繁复,名曰隶书”就更不恰当了。

汉字发展种的任何一种形体,都决不是某一个人
所能创造出来的。

他应当是千百万人书写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说程邈搜集、整理、推广民间散在的隶书,使之成为小篆的辅助书体是可信的。

这种笔道方折、结构简易的字体可以说是在汉字的同年期(如甲骨文)就已萌芽,到了秦代就更多了。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省云梦县城关西部睡虎地墓地出土的秦始皇时期的竹简,其书体可以说是秦隶的典型。

这些秦人的墨迹中虽然还保留了篆书的痕迹,但基本上已是隶书。

从汉字形体演变上来看,秦代是极其重要的一代。

从书法发展上看,秦代以小篆光耀史册。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秦代书迹有:金石刻辞、墨书竹简、诏权量文、刻符等。

秦刻石,据《史记?始皇本记》记载,有泰山、琅邪台、碣石等六处七次刻石,《史记》录五篇文字。

这些刻石是秦始皇东行郡县时为了炫耀其文治武功而刻的。

相传都是当时大书法家丞相李斯写的,是当时的标准书体。

唐张怀瓘《书断》称颂李斯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唐人书评》说:“斯书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我们仔细分析这些刻石的用笔,也正如韦续所说:“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

”其结体,平稳端严凝重,疏密匀停,一丝不苟。

部分有纵长笔画且其下无横画托底的字,密上疏下,稳定之中又见飘逸舒展。

这种结字方法,至今仍为人们书篆刻篆所沿用。

泰山、琅邪刻石也正是这样。

秦刻符存于世者两件。

书体皆为小篆。

其中的阳陵虎符原藏罗振玉家,现归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字错金为之,不能拓墨本。

秦代书法遗迹中有大量的诏权、诏量、诏版,大部分为金文。

始皇时基本上都是篆书,不过结体渐方。

这些诏书文字从传世者看恐怕多为下层小吏所为。

因之,书体比泰山刻石阳陵虎符草率的多,够不上秦篆的标准体。

二世诏版,则更草率,且多隶书笔意,有人称之为古隶。

从汉字发展上看,这些出自民间书家之手的草率的作品对推动汉字形体演变作用极大。

以书法论,就不如泰山诸石与阳陵虎符了。

诏量之中最可称道者有陶诏量。

这些诏量文字是在未烧制的陶器上用戳子印上字,再进行烧制。

一九七三年在秦都咸阳遗址曾发现一枚陶印章,就是做戳子用于陶制品的。

不过陶诏量文字比一般秦陶文漂亮得多。

这种陶文刻画的意味少,书写的笔意浓,笔画圆融流动,变化自然,比起金文诏书的书法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与李斯所书诸石及虎符书法媲美。

又有瓦当文字如“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以及货币文字等,其书法都各具特色。

秦代书法遗迹中最珍贵的要推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千一百余枚竹简。

这些简文为墨书秦隶,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五、六年的遗物。

唐张怀瓘《书断》在称赞程邈时说:“隶合文质,程君是先。

乃备风雅,如聆管弦。

长豪秋劲,素体霜研。

摧锋剑折,落点星悬。

乍发红焰,旋凝紫烟。

金芝琼
草,万世方传。

”这段赞美程邈书法的词句用来形容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当不为过。

这些秦人墨迹,是未臻成熟的隶书,能融篆隶于一炉,拙中见巧,古中有新,给我们提供了书法继承与革新的好范例。

秦代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然而在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却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

与中国雕刻史上的秦俑、建筑史上的长城、阿房宫等同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明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