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娄海灵
(青海师范大学
经管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摘要]运用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指标,从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及经济结构方面对凉山州各地区存在的经济差
异进行分析,并指出差异形成的原因。基于《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应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
[关键词]凉山彝族自治州;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B
[收稿日期]2012-07-10
[作者简介]娄海灵(1989-),
女,四川西昌人,青海师范大学经管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一、凉山州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一)区域经济差异衡量的相关指标1.绝对差异的测度指标⑴极差
极差又称全距,是指区域内人均GDP 最高的地区与人均GDP 最低的地区之间的差值,反映了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绝对差距,是区域经济差异中最简单、最直观的测度方法。
R=Ymax-Ymin
式中,R 为极差,Ymax 为区域内最高的人均GDP ,Ymin 为同期区域内最低的人均GDP 。极值越大,表明实际差距越大。
⑵标准差
标准差是反映各样本远离总体均值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
(1)
式中,S 为标准差,Yi 为地区i 的人均GDP ,i=1,2,…,n ;Y 为N 个地区人均GDP 的均值,N 为区域个数。标准差越大,区域绝对差异越大。
2.相对差异的测度指标(1)极值比率
极值比率是区域内最高人均GDP 与最低人均GDP 的比率,反映了区域内相对差异的比较情况。
I=Ymax/Ymin
(2)
式中,I 为极值比率,其他字母含义同上。(2)变异系数
当两个不同系列的数值单位不同、均值相差较大,或
它们的标准差相同时,就不能简单地用标准差的绝对值来比较不同均值系列的离散程度。这时,用标准差和均值的比值即变异系数来消除均值的影响,这个比值可以用来对比不同时期的差异程度,而不会受到原来变量水平高低的影响
。
(3)
其中,CV 为变异系数,其他字母含义同上。(二)经济总量的差异分析
“十一五”时期,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地区生产总值由四川省第8位上升到第7位,年均增长15.5%,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8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州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2011年凉山州GDP 突破1000亿,占全省GDP 的比重由上年的4.5%提高到4.6%。但是,对经济总量差异的分析会看到,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区域经济差距导致各地区发展极不
平衡。
由表1凉山州各县市2006年至2010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可以看出,凉山州“十一五”规划期间经济总量的人均绝对值是在逐年增长的。全州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8331元增长到2007年的10393元,比上年增加2062元,突破一万元大关。2008年为人均12896元,2009年继而达到14306元,比上年14.9%的增长,2010年人均GDP 比上年又增长了15.3%,为17564元。
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07-2011),采用2006-2010年凉山州各县市人均GDP ,通过极差以及标准差的计算度量其经济总量绝对差异的变化情况。测算具体结果详见表2,极差及标准差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从表2、图1也可以看出凉山州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呈
第2012年第8期(总第404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8,2012Total No.404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8-0036-0436--
逐年扩大趋势。由于极差是根据域内人均GDP 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差值计算得到,其绝对量的差异程度尤为明显,极差的折线图比标准差的折线图所呈现的逐年递增趋势更胜之,表明凉山州境内各地区之间发展极其不平衡。2006年测算的标准差为3426元,2007年扩大到4130元,2008年则升至5210元,是2007年的1.26倍,到2009年为5999元后,2010年继续升至7507元。5年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一直在不断拉大。
表1凉山州各县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数据来源:《四川统计年鉴》(2007-2011)
表2凉山州各年份区域经济差异指标
(三)增长速度的差异分析
根据《四川统计年鉴》
(2007-2011),采用2006-2010年凉山州各县市人均GDP ,通过极值比率以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度量其经济总量相对差异的变化情况。测算具体结果详见表2,极值比率及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分别如图2、
图3所示。从图2极值比率折线图可以看出,极值比率从2006年4.8703的小幅增长至2007年的4.8896后,2008年出现下降,也就是说凉山州人均GDP 最高与最低地区的差距有过短期的缩小态势,而2009年与2010年的极值比率又由2008年的最低点急剧扩大到5.1888,直至5.6373。凉山州区内经济发达的县市与贫困落后的县域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差异总体是呈扩大的趋势。
从图3变异系数折线图,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相对差异呈波浪式发展。虽然2006年至2007年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由0.4999降至0.4783,而后2008年又开始出现上升趋势,2009年的变异系数为0.513,大幅超过了2006年0.4999,直到2010年继续扩大为0.5243,显然相对差异扩大的趋势未出现根本性改变,呈现波浪式发展。
(四)经济结构的现状分析
经济结构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地区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1978年以前,
农业是凉山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支柱产业,直至1993年全州工业总产值总量才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下文通过对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
地区结构的具体分析,发现现阶段凉山州工业化水平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城镇化发展缓慢,经济布局不合理,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1.产业结构分析
由表3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到,凉山州三大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29.3:31.1:39.6优化为2011年的19.5:52.3:28.2,结构类型由“三二一”调整为“二三一”,第二产业对经济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但是降幅不大,第二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以2011年凉山州三大产业结构比重19.5:52.3:28.2为例,对照表4:西蒙·库兹涅茨三大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看到,全州第一产业比重虽已降到20%左右,但高于16.1的标准值,且第三产比重低于45.5的标准值,由此判断凉山州工业化水平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
表3凉山州三大产业结构比重(%)
表4西蒙·库兹涅茨三大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2.城乡结构分析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反过来,通过城市的外部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城镇化又将反作用于工业化,促
进工业的大发展。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曾这样概括工业化
地区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西昌市
木里县盐源县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冕宁县越西县甘洛县美姑县雷波县凉山州
155804003516099141185410931764755124045393932424632901651947602319950458331
19133590072431178214784
14879
9215
684556385826411856399725603192503913686110398
22402729810821143741979619797110828360719778434791697111935728483604687866012896
27371920411549152022315518854122538387755993035275718011892760887575447951214306
331251148314506176472983023008153119701937611245587684431456086801194361661251117546
地区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极差(元)
极值比率标准差(元)变异系数
123814.870334260.4999
152204.889641300.4783
177154.779652100.4875
220965.188859990.5137
272495.637375070.5243
图1绝对差异折线图
图2极值比率折线图
图3变异系数折线图
年份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9.331.139.6
28.439.931.7
28.941.429.7
27.438.334.3
25.140.834.1
21.947.330.8
19.552.328.2
产业结构(%)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阶段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33.7<28.6<37.7工业化准备期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33.7>28.6>37.7工业化初期工业化阶段<16.1>39.4>45.5工业化中期<14>50.9>35.1工业化成熟期<10
<50
>40
工业化准后期
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娄海灵: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