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及研究法

一、作物栽培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作物栽培学的定义。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

性的农业自然科学。它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及其

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

该定义已经指出了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及任务。具体

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这一定义的涵义。

1.该定义揭示了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

(1)2个规律——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作物

栽培的对象包括粮、棉、油、糖等各种作物,作物是有机体,有机体有其

自身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和产品形成的规律。为了种好庄稼,就必

须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就必须“摸透庄稼的脾气”,即掌握作物的特征

特性。在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中,作物生产是以无数个体而组成的群体生产,因此,作物栽培学不仅要研究作物个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器官建成规律,

还要研究作物群体的结构和动态发展规律,探讨如何协调群体与个体矛盾

的理论与方法。

(2)1个关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

环境条件的关系。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水、二

氧化碳、矿质元素等。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以至于不同的生育阶段、

不同器官的形成过程,对外界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作物与外界环

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也是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的。在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中,

作物所处的环境包括了气候因素(光、温、水、气等),土壤因素(土壤类

型与结构、土壤养分及水分等)和生物因素(杂草、有益及有害昆虫、微生

物等)。作物生长发育需要有适宜的综合环境条件。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

清楚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这些环境条件的具体要求以及这些条件对作物

器官建成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3)1个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

了解了作物的特征特性,懂得了作物要求什么样的条件,还要相应地采用

整地、施肥、播种、灌溉、中耕除草、防病治虫等各种栽培技术和措施去

满足作物的要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之产量高且品质好。在农田作

物栽培系统中,措施是人为施加的因素,有的是使作物适应环境(如播期

调节、密度控制、株型控制等),有的是使环境满足作物的要求(如补充营养、灌排水、保护地栽培等)。作物栽培措施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各种措

施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互作效应共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因此,作物高产

栽培需要发挥综合技术措施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效应。

2.性质:农业自然科学。3.特点:

(1)综合性。综合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生态学、土壤肥料学、耕作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形成

和丰富自身的理论,即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措施反应的规律和

群体发展规律、产量及产品品质形成规律等。

(2)实践性。作物栽培的理论需要作物生产实践来检验;作物栽培

的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如何指导作物生产实践。

(3)应用性。作物栽培学不是基础研究学科,而是应用研究学科。

也就是说,其研究目的是为了应用,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4.任务。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具体地说,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换句话说,作物栽培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

(二)作物栽培系统的总体目标

作物栽培系统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和输出丰富、优质的作物产品,实现高产、优质、高效。这里指的高效不仅指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高(净收入高,劳动生产率高等),而且还指作物生产对自然资源(光、温、水、气、养等)的同化效率高,以及对所投入的劳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转化效率高。还有,作物生产是长期、永久的生产活动,不仅要获得一年或一季的高产、优质、高效,而且要做到长期持续的高产、优质、高效。

形成作物栽培学理论与技术(二)组成部分

三、作物栽培的特点与目标(一)作物栽培的特点

1.严格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纬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不同,以及社会经济、生产条件、作物种类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构成了作物生产的地域性。如干旱地区应选用抗旱品种,低洼潮湿地区要选择耐湿品种;高温地区选择耐热作物,高寒地区要利用耐寒作物。根据这一特点,作物栽培一定要注意调查研究,反复科学实验,因地制宜,既要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如果忽视作物栽培的地域性,用“一刀切”的方法推广农业技术,往往会遭到失败。例如北方冬小麦产

量高,蛋白质含量高,如果弓I到南方地区栽培则表现成熟延迟,产量低,蛋白质含量低。

2.明显的季节性

由于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不同作物在其各个生长发育时期需要的光、热条件不同,所以作物生产不可避免地受季节差异的强烈影响。要季季丰收,全年增产,必须合理掌握农时季节,使作物的高效生长期与最佳环境

同步,误了农时,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如北方夏玉米栽培中、晚熟

品种,产量潜力高,但热量不足,则常采用麦田套种玉米的方法,延长生

育期,使其开花期和灌浆期处于光、热资源充足的季节。

3.技术的适用性

2

技术和生产力。虽然作物栽培学也包含应用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如

作物生长发育和同化物生产等生理生态规律,但所采用的生产技术措施必

须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小麦玉米吨粮栽培技术、棉花化控技术之所以能

大面积推广,就在于它们的实用性。

4.生产的连续性

5.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是农作物、外界环境和人为措施综合作用的复杂系统,受多

种因子影响和制约。作物生产的复杂性要求用整体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要求有多学科协作,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地处理和协调各种因子的相

互关系,以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发挥作物生产的总体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