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洼油田掺液降粘技术研究与试验

合集下载

小洼油田蒸汽驱受效井堵塞机理

小洼油田蒸汽驱受效井堵塞机理

压实作用减少粒 间体积 , 结作用堵塞 孔隙 , 胶 降低 了孔 隙度 , 但不减小粒间孔隙体积。
12 储 层 敏 感 性 实 验分 析 .
1C等 3口井地层水质分析结果发现 , 4 2口井硅质成 份高 于正 常生产井。分析原 因为 : 随着井 口温度 降低 油藏 中的硅 质成
份存 留于地层中造成近井堵塞 , 导致油井低产低效 。
受效井发现 2I井 ( 3—0 洼 3 30井 ) 1 洼 73 、 7 3 : 出现此情况 ; 东三
段汽驱受效井发 现 5口井 ( 1—4 、 1 1C 洼 11C 洼 洼 71 C 洼 73 、 7 2 、 2 —5 出现此情况。后 对洼 3 — —2 洼 l—3 11 ) 81 1C、 7 1C和洼 3 — — 7 81 7
项 目顺 利 开 展 。
此井筒附近高温 区蒙脱石 、 高岭石易溶 解 、 转化 , 使疏 松的储 层易 出现坍塌现象 , 造成生产出砂 、 砂堵等后果 。远离油井 区 域, 蒙脱石遇冷凝 水易膨胀 , 高岭石微 粒易移动 堵塞喉 道 , 使 储层受到伤害 , 物性变差 , 影响开发效果 。 2 )油藏孔隙结构 特征 。东三段储 层的孔 隙类型按 成 因
透率大幅度 的下 降。此外 , 在注入大量 高温流体 的热采过 程
中, 由于油藏 内介 质条件 变化 , 容易 引起沥 青质 在地层 中沉 积, 堵塞孔喉或 引起岩石润湿性反转 , 致使储层孔渗性能严 重 变差 , 其 是 在 井 眼 附 近 , 往 导 致 油 井 出 现 低 液 低 产 尤 往
对含量以蒙脱石为主 , 平均含量 5 .% , 8 1 其次为高岭石 和伊利 石, 平均含量分别为 2 .% 、3 , 0 7 1% 绿泥石平均含量为 8 2 。 .% 储层 中的粘土矿物在注蒸 汽热采过程 中 , 由于不稳定 的 蒙脱石 、 高岭石在高温 、 强碱性条 件下易发生溶 解和转 化 , 因

小洼油田井口加药降粘输送方法初探

小洼油田井口加药降粘输送方法初探
fito o si e s f a a e i n rns o t t n p p rci n ls n t hat nd g t rng a d ta p ra i i e,c n e ue ty r d c h ne g o s mpt n h h o o s q nl e u e t e e r y c n u i o o e olp mpig u i a d t epu s,a d i r v h r d i d h d ain c n iin o h e ta r a f t i u h n n t n mp h n mp o e t e c e ol e y r to o d t ft e c n r lte — u o t tto i sai n,r d c h s g fc e c la e t ng e u e t e u a e o h mia g n ,wh c a c iv d g o c n mi n o ilb n ft . ih h sa h e e o d e o o c a d s c a e e s i Ke r y wo ds: ahe ng a d ta s o tt n p p ewo k;c de ole lin;de g t r n n p ra i i e n t r i r o u r i mu so muli e ;f ci n d a sf r r t r g;o l i i o i p mp n n t i p mp ;e e g o s mpt n u i g u i ;o l u s n r c n u y i o
确 定 试 验 产 生 效 果 之 后 , 小 洼 东 部 地 区选 择 在
了 2类 、2口油 井进 一 步 进 行 了井 口加热 炉 降温 试 3 验 。降 温 4 h后 , 部 分油 井 回压 上 升 幅度 稳 定 在 8 大 0 1~ . MP 间 , 井 生产 正 常 , 油液 量 不 降 。 . 0 2 a之 油 量

井筒降粘技术在稠油油藏开采中应用及探析

井筒降粘技术在稠油油藏开采中应用及探析

井筒降粘技术在稠油油藏开采中应用及探析摘要:化学降粘是一种经济有效的井筒降粘工艺,是目前国内外井筒降粘的发展趋势;该工艺应着重开展适合不同油田油藏特点的化学降粘剂的研制,结合油田的实际情况,对化学降粘工艺进行完善、配套,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空心杆电加热是目前井筒电加热降粘的主要工艺,它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成本高的特点,受各种因素影响大,加热深度受限;高矿化度的地层水对降低其使用寿命有一定的影响。

掺稀降粘工艺是以牺牲稀油资源为代价;油井含水达到一定程度,产出液出现反向乳化的情况下,降粘效果较差,本文调研了常用的几种降粘工艺的应用现状关键词:稠油开采;粘度;井筒降粘技术;电加热降粘稠油储量巨大,具有重要的开采价值和需要,但其开采难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差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井筒降粘技术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降低稠油在开采过程中井筒内的流动阻力问题。

不同的油井不同的油藏特性需要采用不同的降粘措施,因而具�w油井应探索合理的降粘措施以达到更好的经济开采1 井筒化学降粘1. 1 化学降粘原理井筒化学降粘技术是通过向井筒流体加入化学药剂,使流体粘度降低的稠油开采技术。

其作用原理是:在井筒流体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溶性表面活性剂溶液,使原油以微小的油珠分散在活性水中,形成水包油乳状液或水包油型粗分散体系,同时活性剂溶液在油管壁和抽油杆表面形成一层活性水膜,起到乳化降粘和润湿降阻的作用。

其主要的降粘机理如下:由于原油中含有天然乳化剂(胶质、沥青质等),当原油含水后,易形成W /O型乳状液[2],使原油粘度急骤增加。

原油乳状液的粘度可用Richarson公式表示:式中:μ为乳状液粘度;μ0外相粘度;ψ内相所占体积分数;k为常数,取决于ψ,当ψ≤0. 74时k为7,ψ≥0. 74时k为8。

式中可看出,对于W /O型乳状液,由于乳状液的粘度与油的粘度成正比,并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呈指数增加,所以含水原油乳状液的粘度远远超过不含水原油的粘度;而O /W型乳状液,由于乳状液的粘度与水的粘度成正比,与原油含水率的增加成反比,而水在50℃的粘度仅为0. 55mPa・s,远远低于原油的粘度,而且含水越高,原油乳状液粘度越小。

探究稠油井油套环空泵上掺水降粘举升工艺

探究稠油井油套环空泵上掺水降粘举升工艺

探究稠油井油套环空泵上掺水降粘举升工艺摘要:不断完善稠油井油套环空泵上掺水降粘举升工艺,能够有效提升稠油开采的效率,对促进油田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针对胜利油田稠油井内流体流动困难的现状,通过试验,探究了掺入水、油水混合物与稠油的关系,并结合实例阐述了油套环空泵上掺水降粘举升工艺的应用,结果表明,油水混合物具有显著的降粘效果,应将合理设置掺入水温度和水量作为提升油筒举升效率的关键。

关键词:稠油开采;掺水量;降粘举升本次的研究对象胜利油田稠油井油层深度为1050-1450m,平均油层厚度为4-12m,油层的岩质疏松,渗透率约为2.0μm2,平均泥质含量约为4-35%。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稠油开采过程中井筒流动困难和抽油系统举升效率低等问题,探究了稠油井油套环空泵上掺水降粘举升工艺,设计了工艺参数,并对掺入水工艺进行优化,有效提升了稠油开采的效率。

1 抽油机井筒降粘工艺本次试验油区的油井原油粘度在25990-420000pa/s之间,部分油井的原油具有较高的粘度,增加了井筒的阻力,对提升抽油机的降粘举升效率形成不良影响。

由于该油区采用蒸汽吞吐的稠油开采方式,在蒸汽开采的初级阶段,油层开采的温度较高,原油的粘度较低,稠油开采的效率较高,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油层温度不断降低,加大了原油的粘度,无法提升举升的效率。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原油的粘度来实现对井筒举升的推动作用。

现阶段,最常用的降粘方法有加热降粘、化学降粘、热流体降粘和保温降粘四种。

1.1 加热降粘加热降粘通过对稠油粘度与温度的关系的充分利用,不断提升稠油的加热温度,实现降低稠油粘度的目的。

现阶段,电加热是提升稠油温度最主要的办法,电加热的主要装置有电热杆、热电缆、地下电炉和电热油管等。

其中,电热杆、电热管、热电缆是做常用的加热器具,各种电加热设备存在加热深度的限制,例如电热油管,在使用时需要增加油套环空泵的绝缘设施,过程较为繁琐,需要广大稠油开采企业依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

稠油区块掺水降粘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稠油区块掺水降粘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稠油区块掺水降粘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窦红芳;徐滨;王玲;刘景波;卢新甫
【期刊名称】《当代石油石化》
【年(卷),期】2014(022)001
【摘要】分析了电加热降粘、空心杆掺水和井口加降粘剂井筒降粘技术,空心杆掺水降粘技术可有效避免电加热降粘技术高耗电和化学降粘技术的有机氯问题发生,但生产管理不便问题成为此技术发展推广的障碍.本文提出了管中管密闭掺水井筒降粘技术,并优化设计了双空心抽油杆及下部杆柱组合结构,从而可保证杆柱的载荷强度,并根据井筒结构要求,进行了油井的注采一体化抽油泵的管柱设计,既保证了稠油井的正常生产,又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可实现稠油区块的高效开采.【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窦红芳;徐滨;王玲;刘景波;卢新甫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山东东营257200;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山东东营257200;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山东东营257200;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山东东营257200;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山东东营2572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空心杆掺水稠油举升井筒降粘工艺的应用与评价 [J], 许海玲
2.稠油井油套环空泵上掺水降粘举升工艺 [J], 陈德春;薛建泉;孟红霞;刘洋
3.孤东油田分区块稠油井掺水优化研究与应用 [J], 刘晓红
4.泵上掺水降粘工艺在零散稠油开采中的应用 [J], 袁美;韩鹏;张俊霞;刁俊西;任福生
5.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原理及在河口油区的应用 [J], 樊庆华;魏亚峰;杨红敏;樊素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渗高凝稠油油田掺稀油降黏探索与实践

低渗高凝稠油油田掺稀油降黏探索与实践

混合 温度应 高 于 混 合 油凝 固 点 3—5C, 于 或 低  ̄ 等
于混 合 油凝 固点 时 , 黏 效 果 反 而 变 差 。在 低 温 降
4℃原油黏度 值 由 606m a・ 0 8 P s降到 70m a・ , 3 P s
3 ℃原油黏度值 由 1 0m a・ 降到 1 0 P s o 49 P s 0 om a・ , 6 拐点 温度 由原来 的 6 c 0 C降到 4 ℃ 。凝 固点 由原来 的 0 2 ℃降到 2  ̄ 14 8井 不 同 掺 油 比 黏 温 曲线 见 9 3C。' 3 ' 2
m a・ 井 数为 2 P s 7口, 黏度 为 20 0— 0 P s 0 30 0m a・
3 掺稀油降黏机理
当稠油 和稀油 的黏度指数 接近 时 , 于含蜡量 对
和凝 固点较低 而胶 质 和 沥青质 含 量 较 高 的高黏 原 油, 降凝 降黏作 用 比较 显著 。而对 于含蜡量 和凝 固

温曲线拐点温度大多数在 5 6 ℃之 间, O~ 0 脱水后
拐点温度 增加 1 ℃。 O
2 3 脱水 前后凝 固点 .
6℃, 4 胶质 沥青质 含 量 为 3 . % ~ 9 6 , 15 4 . % 含蜡
牛心坨 油层 油样在未 脱水 情 况下 ,2口井 中 , 9 凝 固点为 3 4  ̄井 数 为 3 0— 0C 4口 ,0— 0C井 数为 2 3 ̄ 5 7口, 固点低于 2 ℃井 数为 1口。脱水 后 , 固 凝 0 凝 点在 4  ̄ 以上 的井数 有 8口( 0( 2 占总井 数 87 , . %) 凝 固点为 3 4 ℃之 间井数为 6 O一 0 5口, 固点 为 2 凝 0—
油井 综合 含水 率 升高 , 加 了原 油流 动 性 , 增 油

小洼油田吞吐后期一注多采效果评价

小洼油田吞吐后期一注多采效果评价

小洼油田吞吐后期一注多采效果评价王军(中油辽河油田公司金马油田开发公司,辽宁盘锦124010)摘要:针对洼38块稠油油藏吞吐后期,低效益井增加,开发效果变差的问题,借鉴蒸汽驱、间歇蒸汽驱、蒸汽段塞驱的驱油机理和井组筛选标准,优选低油汽比井组进行一注多采试验。

试验后,井组地层能量得到一定补充,地层压力升高,蒸汽驱动油流到达生产井,延长了井组周期产油量、油汽比和经济需要效益。

在油藏未能全面转为蒸汽驱开发前,一注多采是改善稠油油藏吞吐后期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关键词:一注多采;效果评价;稠油油藏;洼38块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Breathing late in xiaowa oil field one injection more production effection evaluationWang Jun(Exploration Company of Jinma Oilfield,Liaohe Oilfield,PetroChina,Panjin 124010)abstract: Face to the late breathing in the wa38 thick oil reservoir,low efficience wells increasing, development efficience getting worse, by means of gas drive, intimittent and slug gas drive mechanism and well pattern choosing standum. choosing low o / g ratio well pattern have atest finished, well pattern formation energy has been supplied,strata pressure increasing vaper drive oil to production well, prolong well pattern production amount, o / g ratio and ecnomical efficience. before reservoir turn to vaper drive production completely, one injection sevaral production is a means of improving thick oil reservoir breathing late efficience.key words: sigle injection to multi-production; development test; efficience evaluation; thick oil reservoir; wa 38 district小洼油田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盆地中央隆起南部倾没带的北端,呈断鼻特征,大洼断层与洼38断层形成上倾遮挡,构造高点位于北部的洼38井附近,向南东和南西两个方向倾没。

水平井开采中后期降黏助排技术研究

水平井开采中后期降黏助排技术研究

水平井开采中后期降黏助排技术研究尉小明;柳荣伟;赵金姝【摘要】水平井技术经多轮次吞吐后,剩余原油黏度变高,流体流动性变差,不易于被开采.针对这一问题,依据表面活性剂理论知识、有机合成技术,分析降黏助排技术机理,完成对降黏助排剂配方的优化.通过复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型表面活性剂和快速渗透剂等,合成具有耐温、低表面张力和快速渗透等特点的助排剂.实现油水快速混合,充分发挥降黏助排作用,改善油井开发效果.【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0(017)003【总页数】3页(P99-100,119)【关键词】水平井;超稠油;降黏剂;表面活性剂【作者】尉小明;柳荣伟;赵金姝【作者单位】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124010;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124010;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5.6;TE357.46水平井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石油界迅速发展并日臻完善的一项综合性配套技术。

国内外大量的水平井案例充分证明,水平井技术是石油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1]。

近年来,辽河油田新发现的油田规模逐渐缩小,低压、低渗、薄层稠油储量百分比逐年增加。

勘探开发难度日益增大,资源接替紧张。

推广水平井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持续有效开发、解决资源矛盾的重要手段[2-4]。

针对曙光油田超稠油油藏的开发,进行系列相关室内实验,优化水平井降黏助排技术。

研究表明,降黏助排剂具有优良的耐温和乳化性能,形成泡沫稳定,与破乳剂配伍性良好,满足超稠油热采的开发需要。

流过微小孔道的高温流体 (原油)与药剂共同作用,将长期浸泡、覆盖在岩石表面、沉积老化的胶质 +沥青质和半极性成分 (憎水厚膜)等相互缠绕的大分子,迅速剥离出来,使孔道、蒸汽通道和油流通道相对增大,注入压力降低。

同时,药剂与油体在流动过程中相互冲击,发生化学反应释放气体,使油层混合流体膨胀,地层压力上升,能量升高。

小洼油田中—深层特稠油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研究与应用

小洼油田中—深层特稠油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研究与应用

小洼油田中—深层特稠油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研究与应用吕政;李辉;丁楠;杜梅;张鹏【摘要】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在海上油藏已有较大范围应用,但在陆上中—深层特稠油油藏中还缺乏经验,应用较少.以辽河小洼稠油油藏为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典型地质模型,对陆上中—深层特稠油油藏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进行研究.建立多元热流体吞吐选井依据,对措施注入参数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注入温度控制在355℃以下,干度控制为0.4,提高气体组分中CO2含量,控制注入速度为5 t/h,周期累计注入量为1000 t,气汽比为600 m3/t,焖井时间为3~5d时,对油藏有显著的提温增压效果.多元热流体技术在辽河小洼稠油油藏应用后单井增油明显,可为同类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提供借鉴.【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9(026)003【总页数】5页(P109-113)【关键词】小洼油田;中—深层稠油;特稠油;多元热流体吞吐;注入参数【作者】吕政;李辉;丁楠;杜梅;张鹏【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北京油气调控中心,北京 100007;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 124010;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 124010;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 124010;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 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50 引言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是利用空气(或纯氧)与天然气(或柴油、轻质原油)在高压密闭条件下充分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的CO2、N2,将产生的气体与水蒸汽同时注入地层,通过加热降黏、气体溶解降黏、气体增加弹性能量及扩大波及体积等综合作用实现油井增产[1-9]。

一些油藏还采用多元热流体+化学剂的开发方式[10],用以改变岩石润湿性,降低界面张力。

2008年,多元热流体增油技术在渤海湾南堡油田应用成功[11]。

与海上油田相比,陆上稠油油田单井产量低、含油面积小,应用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相对较少,经验不足。

探析稠油井掺稀降粘试油工艺技术的应用

探析稠油井掺稀降粘试油工艺技术的应用

探析稠油井掺稀降粘试油工艺技术的应用摘要:随着稠油开采量的增加,其密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差的特点给稠油的开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为了改善稠油的流动性,保证稠油的顺利生产,可采用掺稀降粘方式加以改善。

本文就稠油降粘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稠油开采;掺稀降粘方式;应用现在许多油田的常规原油开采和集输已经很成熟了。

而油田想增产就要考虑一些非常规原油的开采,特别对稠油的开采。

而胶质和沥青质高是造成稠油粘度高的主要原因。

现在一些稠油油田很难开采,关键在于解决稠油粘度的问题,粘度过大使稠油很难流动,也就很难开采。

也使油田花费许多钱来解决稠油开采。

如果能考虑用一些物理和化学方法来降低稠油粘度,这样可以降低稠油开采的成本,提高稠油的开采。

本文主要探讨应用于稠油开采的物理和化学及其它一些先进降粘技术。

1 物理掺稀降粘技术目前,物理方法包括掺稀释剂(凝析油、轻质油、柴油等)降粘工艺、热力法(蒸汽驱、热水驱和火烧油层)和加热降粘。

1.1掺稀释剂其原理遵循相似相容原理,也就是说,加入溶剂降低稠油粘度,改善其流动性。

常用的溶剂有甲醇、乙醇、煤油、粗柴油、混苯等。

混苯中的早苯、二甲苯是胶质、沥青质的良好溶剂。

1.2热力法热力法包括蒸汽驱、热水驱、火烧油层、加热降粘等方法。

蒸汽驱其原理为:指通过适当的井网,选择一定数量的井注入蒸汽,使注入井周围形成饱和蒸汽带,加热并驱替原油到生产井的采油方法。

热水驱其原理为:指向油层中注入高温水,以降低原油的粘度,改善原油流动性。

火烧油层其原理为:指通过适当井网,选择点火井,将空气或氧气注入油层,并用点火器将油层点燃,然后不断注入空气以维持油层的燃烧。

燃烧前缘的高温使原油蒸发、裂解,并驱替原油流入采油井内。

1.3加热降粘稠油的粘度受温度的影响比常规原油更敏感,加热降粘技术主要是根据稠油粘度对温度的依赖性很强,随着油温从高到低变化,稠油会从牛顿型流体转变为非牛顿型流体,随着温度升高,稠油粘度呈下降趋势。

小洼油田稠油掺稀油生产技术研究

小洼油田稠油掺稀油生产技术研究
52 as 1P o 原油中粗砂( 粒径 .6 m)沉降速度 92c / 9r 、 a .4m m n洼 3 细粉砂 ( .m 的沉降速度为 04r mn i、 8 伽 2 m) .c / i。对 n 于洼 3 块常用的 C ]2 48 3 B型抽油机[井 、 8 Y 1- . —7H 4 冲次 ]
12 混合 降粘机理 . 稀油加温后与稠油在 油套环空充分混合 , 以大 幅 可 度地降低原 油粘 度 , 减少 摩擦 阻力 , 提高原 油 的流动系 数, 并改善抽油泵 的吸人条件 , 高泵 的充满系数 , 提 以达 到提高泵效 的 目的。对于一定粘度 的稠 油, 随掺人稀油
用, 节能、 环保 的优点 , 选择泵 下掺稀油 降粘 的工艺措施
( 见表 1。 )
表 1 小 洼 油 田洼 3 块 原 油 性 质 8
比例增大 , 粘度下 降也越快 。 理论 上计算掺入稀 油 比 从
例与混合油粘度的关系E 可依据公式 : ,
( 1+ 忌 1 混 = k・1 + 1 稠 )・
式 中: 、 、 一分别为混合油、 脚 稀油 、 稠油粘度 ;

I - To n rx

式 中: lT 、 0 T 、 2T 一分别为管 线初始 温度 、 终点 温度
和周围土壤温度 , K一为 总传热系数 ,el ・ D ℃; ka m2 ℃; /
为管线直径 , L m; 一为管线长度 , G m; 一为流量 ,g h k/ ;
为 3 mn 次/ i来说 , 活塞上行速度为 2.m mn 88 / i。砂的沉 降
k 一为掺入稀油 比例。
2 与掺稀油有关 的几个 因素
1 稀油降粘的机理
1 1 加热降粘机理 . 21 掺油和粘度 的关系 .

辽河油田洼82块特稠油降粘剂研究

辽河油田洼82块特稠油降粘剂研究

辽河油田洼82块特稠油降粘剂研究
尉小明;平庆东
【期刊名称】《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年(卷),期】2007(008)005
【摘要】以辽河油田洼82块3929井特稠油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法测定了该井特稠油乳化最佳HLB值,优选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多元醇醚和混合型表面活性剂的最优复配比例,研制开发出适用于该油品特性的特稠油水基降粘剂优化配方.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该降牯剂对于洼B2块特稠油不仅具有良好的降粘性能(降粘率99%以上),而且与联合站破乳剂相配伍,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尉小明;平庆东
【作者单位】辽河油田公司钻采工艺研究院,盘锦,124010;辽河油田公司水电管理中心,盘锦,124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2
【相关文献】
1.井筒中超、特稠油开采用抗盐降粘剂室内研究 [J], 史雪枝;叶仲斌;张继风;杨兵
2.辽河油田特稠油加工方案的研究 [J], 吕春胜;宋华;董赛明;宋迎来;徐永海
3.GL系列特稠油乳化降粘剂及其O/W型乳状液流变性研究 [J], 范维玉;刘兴玉;南国枝
4.辽河油田洼60断块水平井筛管防砂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J], 赵吉成
5.小洼油田特稠油降粘剂配方研究 [J], 尉小明;朱长荣;岳志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掺液降粘技术在锦州油田的应用

掺液降粘技术在锦州油田的应用

掺液降粘技术在锦州油田的应用摘要:稠油,即高粘度重质原油,国际上通常称为重油及沥青,是石油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突出的特点是沥青胶质含量高,一般含蜡量较少,因而原油粘度很高,流动性差,开采难度很大,过去很长时间无法开采。

因此,我们采用了掺液降粘工艺对其作业,力图使其降粘,达到可以开发的效果。

关键词:稠油掺液降粘一、稠油油藏的基本概念稠油油藏是指在油藏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s,相对密度大于0.9000(20℃)的油藏。

联合国培训研究署(UNITAR)推荐的分类标准,将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为100~10000 (密度为934~1000/cm3或重度为20~10oAPI)的原油称为重油,将粘度大于1×104mPa·s(密度大于1000kg/m3或重度小于10oAPI)的原油称为沥青。

中国的稠油资源分布很广,储量较多。

早在60年代在新疆克拉玛依油区就发现了浅层稠油。

70年代又在胜利油区及辽河油区发现了许多稠油油藏。

稠油用常规开采方式较为困难。

目前锦州油区开采油井普遍采用掺液降粘的方法进行油井生产。

二、掺液降粘工艺结构掺液降粘采油工艺可以通过空心杆或油套环空掺入降粘液体,掺入方式分为泵上掺、泵下掺。

通过掺入降粘液体能够有效地降低井筒内原油的粘度,使油井可以正常生产。

同时,掺液举升方式解决了原油地面集输困难的问题。

但是,采用掺液降粘方式降粘需要充足的降粘液体,同时还要求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对该举升方式进行论证和设计。

泵上掺液的优点是掺入液不影响泵的有效排量,可实现小泵深下;缺点是不能降低进泵原油粘度,只能降低杆柱运行阻力,存在掺液不均匀及掺液增大井底流压(从而产量降低),甚至会进入地层的问题。

适用于稠油粘度相对较低并可以进泵的油井。

泵下掺液与泵上掺液相反,它可以降低进泵原油粘度,但掺入液及产出液一同经泵吸入、排出,影响泵排量,降低了泵效率。

使掺液不过抽油泵,影响泵中液体的降粘或清、防蜡的问题。

小洼油田井口加药降粘输送方法初探

小洼油田井口加药降粘输送方法初探

小洼油田井口加药降粘输送方法初探马汝彦【摘要】Under the existing production conditions in Xiaowa oilfield , study the flow state of liquid in the gas gathering pipe network, put in chemical agent from the wellhead to change the crude oil emulsion liquid state in order to change the friction way between the liquid and the pipe wall, thus reduce emulsion liquid friction loss in the shaft and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pipe, consequently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oil pumping unit and the pumps, and improve the crude oil dehydration condition of the central trea- ting station, reduce the usage of chemical agent, which has achieved good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在小洼油田现有生产条件下,研究集输管网中液体的流动状态,并采用从井口加入药剂的方法,改变原油乳状液相态,达到改变液体与管壁摩擦方式的目的,从而降低乳状液在井筒和集输管路中的摩阻损失,实现减少抽油机、外输泵等设备能量消耗,改善联合站原油脱水条件,降低药剂使用量等积极效果,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期刊名称】《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2)002【总页数】3页(P54-56)【关键词】集输管网;原油乳状液;破乳剂;摩阻;抽油机;输油泵;能耗【作者】马汝彦【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9小洼油田属稠油区块,集输管网能耗高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原油乳状液粘度大,造成抽油机负荷大,油流在井筒及管网中流动摩阻损失大。

小洼油田难采储量开发配套技术

小洼油田难采储量开发配套技术

小洼油田难采储量开发配套技术
李俊杞
【期刊名称】《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8(20)6
【摘要】为解决小洼油田难采储量区块因油稠、注汽压力高、生产周期短、回采困难、出细粉砂严重等制约油田开发的突出问题,针对区块储层岩性、流体性质等因素进行试验研究.通过采取油层降粘解堵、强抽强排、压裂填防砂、二氧化碳采油及注采一次管柱泵等综合配套工艺技术,实施42井次,措施有效率83.3%,累增油5 562 t,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难采储量的开发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总页数】4页(P1-3,8)
【作者】李俊杞
【作者单位】辽河油田公司金海采油厂,辽宁盘锦 124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6
【相关文献】
1.小洼油田蒸汽驱配套技术的应用 [J], 于海波;于广刚
2.七个泉油田低渗难采储量开发调整研究 [J], 陈晓冬;郑永仙;刘俊杰;张贵荣;郭宁;
3.辽河油田D块难采储量开发技术对策 [J], 史海涛;方坤;夏波;邱树立;丁楠
4.辽河小洼油田蒸汽驱配套技术的应用 [J], 金美一
5.小洼油田难动用超稠油储量开发技术对策与应用 [J], 蒋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井筒掺稀降粘技术方案

井筒掺稀降粘技术方案
2.工艺流程及工艺设备说明
2.1 工艺流程
2.1.1 空心杆注入稀油工艺
3
新疆油田稠油冷采掺稀降粘工程
空心杆注稀油方案
1.泵筒内掺混稀油
(掺混装置与泵做为一体)
2.油管内掺混稀油
(掺混装置连接在空心杆柱上)
驴头
驴头
稀油软管
地面稀油 注射站
稀油软管
进油接头 空心光杆 地面稀油注射站
进油接头 空心光杆
新疆油田稠油冷采掺稀降粘工程
井筒掺稀降粘工艺应用技术方案
Rev. 变 更 说 明 0 初步方案 1 2 3
4
日期 2011 年 9 月 16 日
批准
审核
编制 李书江
0
新疆油田稠油冷采掺稀降粘工程


1.项目概述........................................................................................................................................2 1.1 工程简介.............................................................................................................................2 1.2 设计依据.............................................................................................................................2 1.3 设计原则.............................................................................................................................2 1.4 工程范围.............................................................................................................................3

小拐裂缝性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试验效果评价

小拐裂缝性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试验效果评价

小拐裂缝性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试验效果评价
张红梅;钱根宝
【期刊名称】《低渗透油气田》
【年(卷),期】1999(004)002
【摘要】小拐油田夏子街组油藏属于典型的深层裂缝性超超低渗透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无活跃边底水,且油藏压力系数比较低,流动开发以来,许多油井已经停产或停喷,油井产量递减非常快。

为尽快补充地层能量,减缓油井递减,选择了二个井且进行先导性注水试验。

本文对本闪注水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了小拐裂缝性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没有效果的结论。

【总页数】4页(P40-43)
【作者】张红梅;钱根宝
【作者单位】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7.6
【相关文献】
1.小拐超低渗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数值模拟研究 [J], 张红梅;江晓晖;杨渔
2.有效累计注采比及其在注水开发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以吉林红岗油田大45区块超低渗透油藏为例 [J], 张原;甘俊奇;王俊文;张文旗
3.克拉玛依小拐油田裂缝性油藏双底井产能预测 [J], 张会勇;王延杰
4.大港油田枣35区块裂缝性火山岩稠油油藏注水开发特征及效果评价 [J], 孙建平;
冉启全;史焕巅
5.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及存在问题 [J], 宋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垦利油田高黏原油掺稀黏度变化规律

垦利油田高黏原油掺稀黏度变化规律

垦利油田高黏原油掺稀黏度变化规律曲兆光;刘春雨;万宇飞;王文光;唐宁依;黄岩【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化工》【年(卷),期】2018(47)6【摘要】为了研究垦利油田高黏原油掺混稀油后黏度变化规律以满足依托式高效开发的要求,以垦利油田高黏原油为基础掺混周围3个油田的稀油原油,利用13种可能适合的掺混黏度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验值相比较、分析,认为各修正模型主要考虑了组分油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其预测精度较原始模型高.各模型对垦利油田A高黏原油与3种稀油掺混后的黏度预测效果普遍随温度的降低而恶化,在较高温度下预测精度相对较高.Cragoe修正模型和Arrhenius修正2模型对目标油品的掺混均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能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综合考虑预测精度和预测稳定性,推荐Arrhenius修正2模型作为垦利油田稠油A与周边稀油掺混后黏度的预测模型.【总页数】6页(P86-91)【作者】曲兆光;刘春雨;万宇飞;王文光;唐宁依;黄岩【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落球黏度计对QK17-2油田原油黏温的影响 [J], 郑继龙;向靖;翁大丽;陈平;运入轩;赵军;胡雪2.水驱开发油藏原油黏度变化规律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J], 鞠斌山;樊太亮;张金川;王晓冬3.苏丹Muglad盆地下白垩统原油破坏作用及黏度变化规律——以Fula凹陷Jake south油田Bentiu油藏为例 [J], 韩如冰;田昌炳;周家胜;李顺明;何辉;杜宜静4.垦利区域地层原油黏度计算方法研究 [J], 杨依依5.高黏原油和轻质原油配比管输工艺的方案分析 [J], 呼铁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洼油田掺液降粘技术研究与试验
小洼油田为特稠油油藏,主要采用蒸汽吞吐和蒸汽驱方式开发,井筒举升工艺应用了掺稀油和电加热两种工艺,但由于吞吐轮次增加,蒸汽吞吐效果逐渐变差,井筒举升成本逐年升高,制约了油田的开发,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了化学降粘技术的试验与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标签:掺液降粘;蒸汽吞吐;井筒举升
1 小洼油田降粘技术应用现状
1.1地质概况。

小洼油田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中央凸起南部倾没带的北端。

原油性质具有高密度、高粘度、低含蜡量特性,属特稠油油藏。

油藏埋深1150~1460m,50℃地面脱气原油粘度为5757~38700mPa·s,凝固点为13~18.24℃,含蜡量 1.85~2.20%,胶质+沥青质为32.27~33.56%,
1.2降粘技术应用情况。

(1)随着蒸汽吞吐轮次的增加,轻质组分被采出;蒸汽冷凝水与原油形成油包水乳化液;地下存水使蒸汽前缘的热水带加热温度低等原因导致地层原油粘度升高,流动性变差,井筒举升困难,增加掺稀油量。

(2)2012年,小洼油田年掺稀油量14.86万吨,每吨稀油差价损失1315元,年差价损失1.954亿元。

(3)现有的掺稀油工艺,为确保偏远采油站的稀油到站温度,防止稀油温度过低,结蜡堵塞输油管道,采用了过量输送的方式,输送量高于采油站的掺油需求,部分稀油并未进入井下与稠油混合,地面回掺油使稀油利用率降低。

2 井筒掺液降粘工艺技术
2.1化学降粘剂。

(1)降粘剂主剂的筛选。

降粘配方体系主剂是一种改性烷基糖苷,其合成方法采用一步法。

一步法是在酸性催化剂条件下,葡萄糖半缩醛羟基直接与脂肪醇羟基发生缩醛化反应,生成烷基糖苷和水,脱水后,加入一定量的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形成带有聚氧丙烯和聚氧乙烯链的嵌段共聚型烷基糖苷。

(2)降粘配方辅剂的选择。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指分子中含有在水溶液中不解离的醚基为主要亲水基的一类表面活性剂。

最典型的是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

两段或两段以上的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是常用的非离子乳化剂,HLB值为10-16,相对分子量为1500-2500,主要在乳化降粘剂中作辅剂,也可以做主剂。

这类活性剂消费量仅次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由于在水溶液中不能电离,因而它不会与其它电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沉淀,而且具有临界胶束浓度低、胶束聚集性强、可获得高增溶性、低界面张力和低吸附损耗,可根据需要灵活增减聚氧乙烯醚的链长等突出优点,在稠油乳化降粘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3)降粘配方体系基本研究与优化。

设定降粘配方体系主剂和降粘配方体系辅剂的比例为:1:1、2:1、3:1、4:1、5:1,进行复配。

确定了降粘配方体系主剂和降粘配方体系辅剂的最佳配比为3.6:1。

(4)降粘作用机理研究。

掺液降粘机理通常归结为三种:①乳化降粘,即活性剂作用下油包水型乳状液反相成水包油型乳状液而降粘;②破乳降粘,即活性剂使油包水型乳状液破乳生成游离水,根据游离水量和流速,形成“水套油心”,“悬浮油”,“水漂油”而降粘;③吸附降粘,即活性剂分子吸附于管壁上或油层上减少摩擦阻力。

这三种降粘机理往往同时存在,不同表活剂和不同条件起主导作用的降粘机理也不同。

依据最佳密堆积理论及原油乳状液理论可得出:原油中掺入化学降粘剂后首先发生破乳作用脱出原油部分含水,然后脱出水与降粘剂共同与原油形成低粘度的水包油型乳状液,从而实现降粘的目的。

由此得出:稠油化学降粘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破乳降粘,第二阶段是乳化降粘,起主要降粘作用的是乳化降粘。

2.2井筒降粘配套工艺技术研究。

(1)地面加药装置系统。

研制了加药系统,该装置可PLC全自动运行,能降低劳动强度,药剂投加量精确可调,计量泵防腐耐蚀、严密性好、体积小,出口液量计量准确,并可以随时根据稠油生产井举升情况调整降粘剂注入量。

儲药箱防锈防腐能力强,安装液位传感控制器,过压保护系统;箱顶部预留有加注进口孔方便注液,外部全面保温,防止在冬季水箱内部药液结冰。

(2)井下举升工艺。

①空心杆掺泵上混合工艺。

泵上搅拌装置原理:地层流体与降粘剂的混合液经过泵上杆式混合器中的混合元件将混合液先分成若干股液流,再将若干股液流混合,最终达到降粘剂与地层流体混合均匀目的。

每增加一级混合元件,就增加一次上述混合过程,可根据具体稠油物性以及所需掺入的药剂物性,确定混合元件级数,达到现场所需的混合效果。

②空心杆掺泵下混合工艺。

通过柔性金属越泵的空心柱塞将化学药剂输送至泵下,在地层流体入泵前与化学药剂通过杆式泵下静态混合器的充分混合,使两者呈现均匀分布的状态,由于两者接触面积被最大化后,在举升过程中使之扩散作用快速发挥作用,形成水包油的液流形态,最终达到乳化降粘的目的。

③毛细管套掺工艺:是在抽油泵管柱下端安装侧向单流阀、管式泵下静态混合器组成油井生产管柱,将毛细管通过毛细管保护器固定在油管上,与井口毛细管悬挂器连接后,完成地面流程改造。

降粘剂经由毛细管流入至泵下,避免了普通套掺化学药剂自由沉降的问题,地层流体与降粘剂经过侧向单流阀后进入管式泵下静态混合器内,通过静态混合器的充分混合后进入抽油泵上方,最终达到降粘剂与地层流体充分混合的效果。

3现场应用效果
2013年至2014年9月底,已完成现场试验8口井1井次。

其中空心杆泵上试验4井次,空心杆泵下试验6井次,毛细管套掺试验1井次。

阶段减掺稀油1158t,减少掺稀油差价损失152.3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