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华南地区某高校为例

合集下载

当前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当前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当前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对策摘要: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面临课程体系庞杂、课程内容贫乏、课程建设缺乏制度保障、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授课缺乏激励机制等困境。

建立健全课程体系、端正学习态度、吸引优秀教师讲课、丰富课程内涵等是摆脱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通识教育;困境;对策从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书的发表到1995年我国国家教委第一次召开“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通识教育理念逐渐为教育界所接受和重视。

如今,几乎所有高校都会规定学生必须修读一定学分的通识类选修课方能毕业,部分院校甚至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通识教育的实施。

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等。

理念上的重视和制度上的保障,为通识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但是,让人们普遍接受通识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并不容易,特别是将通识教育付诸实践,并实现预期目标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通识教育在实施层面上面临的困境1.课程体系庞杂,课程内容贫乏目前,国内高校通识教育大多停留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的阶段上,照搬或模仿专业课的结构和形式。

具体表现为: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若干类型,规定学生必须选修多少学分方能毕业。

至于每个类别中开设什么课,开多少门,则缺乏具体规划。

2)对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也缺乏具体要求,课程体系杂、乱、散。

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师把通识课作为填补其教学工作量的机会,而一旦有了科研或专业课教学任务,就会停授通识课,使得一些课程的开设时有时无,非常随意。

3)一些院系为迎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大量开设工具性或技能性的课程,导致课程内容肤浅,实用性有余,思想性欠缺,价值引领作用不足。

学生选课也以“新鲜、实用、有趣”为标准,使通识教育沦为“贫乏的通识教育”。

2.课程建设的组织和管理缺乏体制与制度保障目前,虽然已有部分“985”和“211”院校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其进行管理,但大多数一般院校尚未有相关制度安排。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多元的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与此我国通识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以期为我国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是积极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通识教育,积极探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一些高校还在通识教育中引入了跨学科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国通识教育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灵活性的问题。

由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需要与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相衔接,因此一些高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时往往难以突破学科壁垒,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国通识教育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学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学完后很难将所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效果。

我国通识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评价中主要依靠学分制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导致通识教育的效果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我国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

目前,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缺乏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优秀教师,导致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加以解决。

高校应该积极探索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丰富和多样化通识教育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通识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全面、多元、系统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通识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旨在更深刻地了解我国通识教育面临的挑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如何呢?目前,我国通识教育在不断推进中,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来看,通识教育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课程设置也更加多样化和综合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我国各个高校还在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的体系和机制,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尚未得到充分贯彻落实。

虽然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和教师还未能真正将通识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中。

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对单一,而且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全面融会贯通。

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相对滞后,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因此也无法真正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还存在地区差异较大的问题。

通识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通识教育发展滞后,导致教育资源不均衡。

我国通识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通识教育的理念宣传和实践落实、深化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完善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加强通识教育的地区均衡发展等措施,可以促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全面发展,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提供更好的教育保障。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通识教育一定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论文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论文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论文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论文(通用6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论文篇1论文摘要:通识教育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反映了人们对人才培养问题的广泛关注,是大学应对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

本文首先介绍通识教育的概念,然后分析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最后提出解决通识教育困境之途径。

论文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才培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一、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英文“liberal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

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

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建构: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通识教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

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二、通识教育之现状回顾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早在1918年,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即提倡“沟通文理”;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更明确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办学理念以及“诸育并进”的教学内容观。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大学接受教育。

与此同时,通识教育也成为了许多本科院校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目前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并探讨原因。

一、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1.通识教育缺乏深度目前许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内容大多是浅显的、泛化的。

这些课程大多是为了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并对其有所了解。

而这些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不够,难以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启示和思考。

2.缺少个性化教学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相对固定,缺乏个性化的教学。

这种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难以帮助学生发掘出他们自己的天赋和潜能。

3.教师水平不高许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由一些不具备足够教学经验和能力的教师来授课。

这些教师往往只有基础知识,难以为学生提供深度的思考和启发。

二、原因分析1.教师数量的不足大学的多元化使得本科服務学科和通识教育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但是,学校会面临招募学生数量的挑战,这也会导致教育―教师教学积累,以及时间上的问题,因为在有限时间内要提供丰富的通识教育内容。

人员数量的不足会导致通识教育的不足和质量的下降。

2.缺少课程设计通识教育课程涉及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因此需要一个复杂的课程计划。

缺少一个适当的计划和课程设计方案会使得教学效果变差,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够深刻,无法提供有关通识教育的综合信息。

3.缺少经费支持大学里的每个需求都需要经费支持,通识教育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需要足够的经费和财力来满足每学期的教学成本。

但是,许多大学在经费方面遇到了问题,其导致了通识教育的质量下降。

三、改进方案针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的问题,有以下改进方案。

1.个性化课程设置为了给干年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学生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通识课程,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提供个人化的服务。

同时,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水平,使他们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解答。

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索研究

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索研究

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索研究作者:赵家敏覃维怡来源:《科技风》2017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个层面对当前国内高等院校的通识课程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研究学者对现行的通识教育的见解,探索高等院校通识选修课的有效管理模式,完善国内高等院校通识课程体系,以实现通识教育中通识课程的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通识教育;通识课程;课程管理一、通识课程发展现状(一)教师层面1.课堂管理在课堂管理中,高校教师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通识课堂门可罗雀。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以及周围环境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复杂的组织体系。

[ 1 ]赫尔巴特说过:“如果不能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课堂交流和互动是保障课堂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

然而,由于不少教师上课时只进行单向授课,很少考虑增加课堂教学活动新元素吸引学生关注度,导致学生对通识课堂兴趣度不高,甚至对通选课产生倦怠心理。

2.授课方式在授课方式上,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一般以单向传授灌输为主。

然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

单调乏味的授课语言以及缺乏灵活性的教学方式容易形成教学的“单向刺激”,导致学生对通识课堂产生反抗抵触情绪。

3.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我国通选课教学内容保守僵化,缺乏灵活性和新鲜感,学习方向宽泛而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高校教师开设的通识课程一般与自身所学专业有关,然而,基于教师专业素养开设课程往往具有局限性,很少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短板,忽略了学生学习内容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个体感受体验的内在联系,使得通选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向宽泛,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学生往往只能接触表层知识而难以深入发展自身兴趣或钻研相应的课程。

(二)学生层面1)在学习态度上,高校学生对通选课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欠缺学习主动性。

2)在学习表现上,高校学生的通选课课堂纪律行为懒散。

在课堂纪律行为方面,大学生的选修课全勤率较低,近半学生有过逃课缺课现象。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一、发展现状我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国在高等教育中大力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

不少高校纷纷将通识教育引入到学生教育中,并建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学校内部也开始逐步形成对通识教育的认同和支持。

我国政府也对通识教育发展做出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促进了通识教育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通识教育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一方面,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学生参与通识教育课程后,能够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尽管我国通识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我国通识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上还存在一定的脱节。

一些学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时,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由于通识教育的推行倾向于课程设置,而非真正的教育理念转变,导致了通识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

我国通识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存在问题。

一些学校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一支高素质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这就导致了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真正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

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学校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性,导致了课程设置的片面性和孤立性。

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体系。

我国的通识教育在评价体系上亦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学校对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以学分绩点为主要评价指标,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测评。

这就使得通识教育的效果不能真正得到全面的反映。

三、对策建议针对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

学校应该注重通识教育的理念转变和实践创新,从而真正将通识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加大对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实施路径论文

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实施路径论文

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实施路径论文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方式是实施开放式、全方位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开展,实现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使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但当前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容无视。

(一)通识教育的目的性知识就像一片海洋,要在汪洋大海之中获取目标,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这片大海的情况、水平分布和垂直构造,以及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是很难找到并最终到达其目标的。

这就要求大学生首先对其要面对的目标情况、环境、路径、方法加以了解。

通识教育恰恰起到这样的作用。

高校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让大学生学会打牢抓住目标的技术,而是要先了解情况、熟悉环境。

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各种“根本知识类型”,了解根本情况,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

(二)通识教育的开展性通识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开展远大理想和抱负,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自身价值。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开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1]377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未我开展能力是当今高等院校实现自身价值意义所在。

众所周知,国外教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每当美国高等教育出现危机、面临迅速变化时,通识教育总是被看作应付这些挑战和进展革新的催化剂”[2]。

危机、变化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国外的教育是灵活多变的,社会需要哪种类型的人才,高校就设置哪种课程,培养此类人才。

教育是为社会效劳的,脱离为社会效劳这个宗旨,高校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然而,国内的高等教育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高校的课程设置跟社会需求没有太大的关系。

因此,大学生就业常常面临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与社会需求脱节。

由于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失、课程设置构造的失衡,造成人们对承受高等教育的意义产生疑心,使得高等教育面临着挑战。

(三)通识教育的前瞻性1、有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质。

通识教育的第三个目的就是开发潜质,纵深开展。

浅谈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浅谈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浅谈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论文关键词]内地高校通识教育现状问题[论文摘要]通识教育在我国内地高校从十多年前的研究、探索到今天的尝试实施,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历程,十多年来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今后在更多高校的实施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是,目前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反映出的历史性缺位与人文素质现实性缺失、专业如何设置、如何指导通识教育由意识走向真正实践等问题,都是实行通识教育必须面对的。

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

一、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但是,如果通识教育的实施仅体现在大学本科一年级或二年级阶段,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仅局限于部分综合选修课程的核心课程,通识教育的成效只满足于大学新生而忽略老生和研究生在进入社会之前的成才教育,那么通识教育就很难实施,并逐渐失去向全国推行的可能性。

通识教育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素质教育,而人文精神的培育绝非一日之工,必须循序渐进,也不可能靠一门或几门选修课程来解决,必须是与专业基础课程、学识拓展课程等有机结合才能逐步达到的;不仅仅靠各种科学知识的单纯积累,必须是学习与实践结合、言论与行为统一的综合成果;不可能是单纯依靠自学自悟自得,必须要有榜样的教导和明师的引导等条件。

因此,大学教育只有大力推行通识教育的模式,才能解决当代大学生缺失人文精神和理想方向的问题,才能使更多通过发奋读书进入大学门槛的青年能最终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才。

二、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识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反映了人们对人才培养问题的广泛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院系调整,行业化办学、高度专业化培养成为办学的基本形式,高度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缺陷,狭隘的功利主义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高度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1. 引言1.1 背景介绍通识教育是一种发展迅速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我国通识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通识教育逐渐被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通识教育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随着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其影响和启发。

我国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加以认真思考和解决。

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推动我国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深入了解我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教育体系的整体情况,掌握国家教育政策的方向和走向。

研究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现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根源和内在联系,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探讨影响因素和提出解决方案,有助于促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研究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1. 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目前我国各大学普遍设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但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

一些高校尚未充分重视通识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2. 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的设置种类繁多,涵盖面广。

除了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通识课程外,还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武尧刘会我国大学教育由于受苏联专业教育体制的影响,自建国以来逐步形成了专业教育“一统天下”的教育格局。

通识教育在我国受到国内各大高校的重视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多走“模仿移植”之路,学习借鉴英美等国,而忽略了我国高等教育独有的特征。

基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通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与挫折,从而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路径构建进行探索与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校全面学习苏联专才教育培养模式,通识教育几乎不再被提及。

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才”的内在统一,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是一种非职业倾向性的教育。

通识教育不等同于通俗教育或常识教育,与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纠正、改变由于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代大学教育状况。

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无法培养学生宽广的理论视野,通识教育的推进,就是要打破现有的大学教育体制局限,使大学教育走上“拓宽”之路。

1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1.1 通识教育内涵理解上的偏差1.1.1 通识教育不是通俗教育《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中言“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

通俗有“普通”、“通俗易懂”之意,与深奥、晦涩相对。

通识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并不特指普通知识。

在美国,通识教育是本科生前两年的基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美国教育的成功与其通识教育的成功密不可分。

1.1.2 通识教育不是常识性教育常识性知识指的是众人皆知、无需解释或者论证的知识,与通识教育有质的差别。

常识性知识一般是指人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刻意学习的日常知识。

而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视野上的培养,培养完整的人。

1.1.3 通识教育不同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

通识教育不等同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首先在于“识”、“通”二字。

“识”的含义在于博闻强识,拓宽学生视野,不狭隘于自己的专业学习中;“通”的含义在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能做到融会贯通。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1. 引言1.1 通识教育的概念通识教育是指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备广泛知识、扎实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而设置的一种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知识。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多元的学科内容,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备全面知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和全球意识。

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学生在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时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不断发展自己的潜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不断学习、探索、改进,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使其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通识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全面成长,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重视通识教育的意义,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宣传和推广,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于通识教育,实现个人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2. 正文2.1 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较晚,虽然近年来有所加快,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许多学校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机会有所不足。

我国通识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多样。

通识教育应该是一种多元的、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但目前我国通识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一些基础课程上,缺乏足够的拓展和创新。

地方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现状研究

地方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现状研究

地方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现状研究地方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现状研究一、引言通识教育课程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

在我国地方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

本文旨在对地方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其中的问题与挑战,并探讨改进与发展的路径。

二、地方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概况地方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通常由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应用科学等多个领域组成。

它们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开展相对较为普遍,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三、地方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1.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地方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学科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应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学科素养。

2. 课程内容不够贴近实际目前,地方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虽然广泛设置,但其中一些课程内容过于抽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专业学习相脱离,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的关注。

因此,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应更加关注课程内容的贴近度,使课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3. 评价体系不完善地方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相对不完善,存在着评估内容和方法的单一化、评价标准的不明确等问题。

这使得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准确,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应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四、改进地方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路径1. 加强教师培养和引进地方本科高校应加大对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水平。

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2. 设计贴近实际的课程内容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应更加关注课程内容的贴近度。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中,学生在修习专业课程的还要修习某些通识课程,以培养其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知识。

通识教育的发展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通识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如通识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

本文将就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是积极的。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多样化发展,我国各大学纷纷开设了通识课程,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对世界的综合性认知。

与此一些高校还推行了跨学科教学和协作式学习,让学生在通识教育中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培养。

尽管我国通识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学校的通识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难以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求。

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很多学校仍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缺乏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通识教育中存在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地方和学校缺乏优质的师资和教学资源,难以保障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和高校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

要优化通识课程设置,扩大课程范围,引入前沿科学理论和知识,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学科内容。

要推动通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鼓励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实践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师资力量,提升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通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开设选修课程或自主学习项目,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增加他们对通识教育的认同感和主动性,从而提高通识教育的实效性。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摘要】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在当前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态度有待提高、学科分化严重影响教育实施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鼓励跨学科合作和综合性实践活动。

只有这样,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才能发展壮大,为培养素质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困境、教育资源、教师素质、学生认识、学科分化、发展方向、出路、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学生重视、跨学科合作、综合性实践活动。

1. 引言1.1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和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涵盖广泛,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断质疑和探索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不同领域中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积极创新。

通识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培养全面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当前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当前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通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态度有待提高以及学科分化严重影响通识教育的实施这几个方面。

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导致一些学校的通识教育质量较差,资源匮乏的学校无法提供全面的通识教育课程,导致学生修习的通识教育内容单一,无法获得全面的教育。

新时期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新时期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新时期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摘要:随着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通识教育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但目前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很难令人满意,原因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主观的。

实施通识教育,应调整课程结构,提炼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排除功利主义取向,提高学习兴趣;设置推行通识教育的机构,使之高效运转。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问题;策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对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所谓通识教育,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文化教育,包括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等知识的传播,公民意识的陶冶,个性的熏陶,其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教育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

一、通识教育在我国的提出与发展通识教育(Cenera1 Education),也有人称为通才教育,在香港称为博雅教育。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从古希腊的自由人教育起源,发展到近代英国贵族的自由教育,再到二战后在美国普遍实行的现代通识教育,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

今天,通识教育在欧美以及在我国的港台等地区已经颇为流行,但在大陆却刚刚兴起。

在我国,通识教育最早是在清朝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支持下起草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以“通才教育”之名正式提出的。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首任教育总长,主张学生“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达到文理兼修”。

19世纪40年代初,以朱家晔、梅贻琦、潘光旦为首的一批留美学者提出了大学的目的是“造就通才而不是专才”的主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文革”期间,由于高等教育过于追求专业化,通识教育基本被冷落,但在改革开放后,改革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特别是近2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拓宽专业口径、重视文理渗透、加强学科综合、重视能力培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改革,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思想对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视。

目前,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各院校近期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识教育已成为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决策民主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决策民主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决策民主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尤小涛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呈快速发展态势,随之而来的是高校管理中公共问题的急剧增加,一些问题的复杂性、风险性对高校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当前高校决策体系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尤其是决策民主化发展进程明显滞后,导致诸多决策的推出因缺乏可行性而无法施行,严重影响高校的发展和浪费资源。

本文通过对高校决策民主化发展现状分析,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为高校决策改革提供参考。

【总页数】2页(P389-389,391)
【作者】尤小涛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安全保卫处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校机器人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武汉及武汉周边高校为例 [J], 李璇;夏珺;李长江;彭熙
2.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华南地区某高校为例[J], 曾雪丽;冯彦武;张益新
3.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花都区民办高校为例 [J], 庞晶晶;孟蕊;吴炜生;谢春莹;钱俊锋;郑礼建
4.福州市高校足球运动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福州大学城本科高校为例 [J], 陈杰
5.高校创业竞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东省某高校为例 [J], 涂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延用下 去, 也有教师甚至将专业课 的教案拿来直接用上, 。 完全没有考虑 到通选课 是面 向全校不 同专业 、 同年级不 同 不 水平 的学生 , 这就违 背了因材施教 的原则 。也有 的老师认为 通选 课只是满足 学生 的学分需求 ,不会对学生作严 格的要 求 。认识 的偏差也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 3 .学生到 课率不高,存在应 付心态 在教务部 门组织 的摸底听课活动上 , 发现一个 比较严重 的 问题:通选课的学生到课率普遍偏低 , 大部分是只有 5 % 0 左右 ,而在听课人员随堂发放的调查问卷 上显示 ,在 “ 的 你 通选 课 出勤率 ”一栏 ,“ 每次都上 ”的人屈指可数。在 “ 你 选 该通选 课的原因在于 ( 多选 ) ”一项, “ 完成 学分”占主 导。由此可见学生在对待通选课的态度上不够重视,认为能 拿 到学分即可 。上课期 间,老师并非每次都会点名,这就给 些 学生缺课 找到 了机会,还有因为各种 社会活动缺席的 。 到 了考试 的时候 ,大部分老师都会 给予一定的指 导意见 , 很 多 同学心存侥幸与应付 心态 ,认 为简单准备就 能轻松通过。 宽松管理 以及过 多的社会活动都 是学 生到课率不高 的诱因。 4 .课酬偏低,教师积极性不高 目前 该校对上 课教 师的课酬发放标准是 “ 学生数 × w= 时数 ×标准 ×系数 ( :标准 是 01 注 .6元/( 学 时) 生・ ,系数: 各类课程按 1取 ) ,全校 性通选课课程给予适 当补贴 ,在原 来的基础上增发 1%。以一个 2 0人班级为例 , 0 0 那么老师一 晚 3节课 的课酬是 2 0 ×01 ×1 (+ 0 0 ×3 .6 × 1 1%)= 0 . 。 15 6元 很多教师 认为如 此偏低 的课 酬与实 际所 付出 的劳动不 成比
轻的讲师们在时间、精 力上 占优 势,他们热情度较高,在 承 担学校通选课任务方面起 了很大的作用, 但不足 的是 教学经 验相对不及成熟的教授级别的教师,他们在教学方法 、 堂 课 驾驭 能力上,对各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把握 上,有待磨练与提
高。 三是教学缺乏与时俱进 、因材施 教的思想 。由于通选课 每个 学期 可以延续 开设 , 的教 师做好第一份教案后 , 有 就一
通识教育是现代 大学 的基本理念之一 。当今时代 ,不论 是 自然科学、 社会科 学或人文 学科 的发展 , 愈来愈呈现综合 、 交错的趋势 ,因此,鼓励在这种学科交叉点和结合部培育人 才 ,创造成果 ,也正是 国际范围教育改革的新潮流 。本为以 华 南 地 区某 高 校 为 例 , 并 对 该 校 的 通 选 课 进 行 深 入 调 查 研 究,分析其制约发展的现状 ,并提出相应 的对 策,怀抛砖 引 玉之诚 ,以期 引起对通选课建设的重视 。 该 校 的通 选 课 状 况 该校是直属教育部的全 国重点大学 ,有南北两个校区 , 经过 5 0多年的发展 ,形成 了以工见长 ,理工结合,管、经 、 文 、法 多学科协调发展 的综合性研 究型 大学。该校 自 2 0 05 开始实行学分制 以来,结合教育部的指导思想 , 对本科培养 计划进行修订,以培养 “ 三创型 ”( 创新 、创业和创造 ) 、具 有 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专门人才为宗 旨。 中很重要 其 方面就是在通选课学分方面作 了详细要求 :“ 理工科专业 学生至少修读 1 0个学分 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 ;经济管理 类学生至 少修 读 6 个学分的文化 素质 教育类课程和 4 个学分 的 自然科 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文 、法 、体、艺类 专业学 生至少修读 4个学分 的文化 素质 教育类课程和 6 个学分的 自 然科 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 ” ① 。 制度 的确立 固然重要 , 但内涵还 需把握 。 通选课 以跨学科素质教育 为宗旨,它的设 置不是一个简单 的课程设置变化 , 而是一种对人才培养观念 的转变 。 通过几年来 的教学实践 ,该校积累 了通 识教 育宝 贵 的教育教学经验 , 也反映 了学校学科 门类 比较齐全 , 资力 师 量有着相对优势的特 点 , 由于通选课 的建设还处于尝试 阶 但 段, 出现 了具 备 初 级 阶 段 特 色 的 一 些 问题 。 们 以 该 校 为 例 , 我 对 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为我国高校通 识教育建设提供参考 。 二 、 现 状 分析 1 .学科设置 的校 区特 点分明 选 修课资源分配严重不 均衡 自 20 0 4年该南新校区办 学以来 ,按照 “ 高起 点、强依 托 、延伸发展 ”的指导 思想 ,在南校 区重 点发展生物工程 、 经济 、 新闻传播及计算机 软件等新 兴学科和 工科 背景 强的人 文学科 , 办学 历史较久 的优势学科则 留在 北校 区。过于 明 而 显 的校区特色 ,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了通选课 资源 的分配不 均 衡 。据统计,南北校 区的优势 学科所 占的比重都比较 大,优 势资源与稀缺资源的偏差越大 , 明资源分配 的不均衡性越 说 大 。目前的现实条件并没有让二者的资源充分有利 的共享 , 这是很多跨校区办学的高校普遍 遇到的 问题 。 2 .教学质量存在参差不齐 的现象 导 致 这种 现 象 原 因有 三 :
以华 南地 区某 高校 为例
曾雪丽 ,冯彦武 ,张 益新
(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 00 ) 1 06
[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华南某一高校通选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找出 目前制约该校通选课发展 的原 因,并结 合实际提 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管窥之见 ,期抛砖 引玉 ,呼吁引起有关部 门对通识教育在高等学校课 堂的重视 , 为更好的培养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 。 [ 关键词] 通识教育;人才 培养 ;现 状;对策 [ 中图分类号] G4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7(0 0 70 1—2 0 87 2 2 1 )0 .150
第3 O卷 第 7期 21 0 0年 7月
湖 j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 f Hu i T Unv ri
V 1 0 No 7 o . , . 3 J l. 0 0 1 ~ 1 6 u y 2 1 .1 5 1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是考核与监管体系不成熟 。 目前 该校 的通选课 尚未建 立一个类似 于专业课 的考核标准 , 教师 自主制定教学计划与 内容 ,标准不一 。再者 ,通选课 多开设在 晚上 ,在组织教学 督导小组与管理老师听课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质量缺


乏 长 期 持 续 有 效 的监 控 。 二是开课准入 口径宽松 , 教学 团队比例不够合理。学校 每学期 开出通选 课的数量相对 于学生 的需求还存在 一定 的 差距 , 故而对新开通选课程基本持开放的态度 。 目前对通 从 选课任课老师的一项统计来看,讲师 比例最大,占到 了将近 7 %,而副教授及 以上 的是 3 %左右 ,教授仅 不到 1%。年 0 0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