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近来有幸拜读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先生的着作《中国美学史大纲》,感受至深。

该书整合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滥觞到近代的发展,脉络清晰,讲解充分,重点突出。

该书主要由绪论和四个篇组成,四篇分别为中国古典美学发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和中国近代美学,每一篇中由若干个章,是具体阐述每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理论和着作。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阐明了当今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中国的美学史,原因为它是我们建立美学体系的一种需要。

中国美学史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研究的时候讲究系统性和次序性,因此,《中国美学史大纲》的娓娓道来和逐层深入显得尤为可贵。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史是一门理论学科,属于逻辑思维,它是研究每个时代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一部美学史,主要是审美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化的历史,美学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识史;而艺术史(文学史)属于形象系列,它有具体的作品作支撑。

而介于二者中间的,既有作品,又有评价结合在一起的,属于艺术批评史,这是把二者明确又简单的做个区分。

下面将依据笔者所对《中国美学史大纲》这本书的理解来浅谈对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叶朗先生一改学术界对于美学史是从孔子开始的传统认知,将中国美学史的发端归为从老子开始,这是高见。

为此,深入研读了《老子》和《道德经》,老子的美学理论之中"美";的范畴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关于"道-气-象";这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是真实存在的。

从"道";开始,它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先哲和才子的妙悟,可以说,中国整个灿烂文明的文化历程都离不开这个字,一直延续至今,"道";都在我们的文化血液里流淌。

那么老子是主张如何才能追求"道";呢?可以用六个字概括:致虚极,守静笃。

2024年中国绘画美学史读后感

2024年中国绘画美学史读后感

2024年中国绘画美学史读后感《2023年中国绘画美学史》是一本让我满怀期待的书籍,它为我展开了一幅关于中国绘画美学发展的广阔蓝图。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呈现了中国绘画美学发展的历程、特点和亮点,让我对中国绘画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以一种系统而全面的方式梳理了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历程。

作者从史前绘画时期开始,逐步地介绍了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和转变。

他详细讲述了中国绘画美学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变化,在我眼前勾勒出了一个个丰富多样的时代画卷。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中国绘画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也更加明白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其次,这本书对于中国绘画美学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进行深度剖析,揭示出了中国绘画美学的独特之处。

他指出,中国绘画美学强调的是“意境”,即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在中国绘画美学中,人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画家通过表现自然的美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种独特的美学观念贯穿于整个中国绘画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

再次,这本书通过对中国绘画美学的亮点进行重点呈现,使我对中国绘画美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书中详细讲述了中国绘画美学的几个重要突破和突出人物。

比如,敦煌壁画的出现使中国绘画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给后来的绘画艺术家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和启示;墨法技巧的创新和晋唐绘画的繁荣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力;宋代的“写意”和元代的“气韵生动”为后来的绘画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路和方向。

这些亮点和突破为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绘画艺术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最后,这本书还通过对当前中国绘画美学状况的观察,展望了未来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趋势。

作者指出,当前中国绘画美学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绘画美学正面临着新的创新和变革。

作者倡导绘画美学的“自主”和“开放”,希望中国绘画美学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走向新的蓬勃发展。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我在上课的时候偷闲重新读了读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感觉如发现新大陆一般,又有新的收获,得到不少启发。

可能是由于久未读过书了,又或者是过于堕落,曾经并没有注意到与古代造物思想相关的问题。

我从来对自己的记忆能力就不自信,并总觉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此,就用电脑记下自己的一些稚嫩的观点或想法,以供日后从事这方面的探索做点准备。

虽然没有读过原版的《易传》一书,对此也知之甚少,以前只知道《易经》和《易传》组合起来便是《周易》,但是今日读《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关于“《易传》的美学”一章,还是间接的了解了当中有关哲学和美学的部分内容,与此同时,也思索了些问题。

叶朗提到的《易传》中“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的美学原则。

“言不尽意”须通过“立象”来“尽意”,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站在古代造物这一角度来看,“象”可以是具体的物件,也就是说借助于这些具体的器物可以充分表达古代哲人的理念或者意念。

至于“象”如何取得,这就必须通过“观物”了,只有“观”外界事物,进而提炼、抽取,才能获得“象”。

写到这里,不由的想起杭间所写的《中国工艺美学思想》一书中对古代工艺思想的阐释,他认为古代哲学思想多是通过技艺来印证的。

翻翻先秦诸多的典籍,如《礼记》、《老子》、《庄子》、《列子》等,确实都有通过举技艺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托象以明义,因小以喻大”(韩康伯)似乎也是先秦时代表工艺哲学思想的重要方式。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体与他人的互不相争的自由发展放在最高的位置,主张对人世的利害、得失、是非、荣辱、祸福采取一种听其自然,不容于心的超越态度,认为这样就可以从人世的苦难中获得解脱,始终保持精神上的自由,达到美的境界。

这种超越是精神上的主观空想,带有虚幻、消极和逃避现实的性质。

但在另一方面,这种超越又恰好触及到了审美观的心理特征等问题。

一般而言,道家美学的优点所在,正是儒家美学的弱点所在,反之亦然。

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是由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的儒道两家美学所构成的。

所以,想要了解中国的美学史,就先从儒道两家的精神学起吧。

关于美学三书读后感

关于美学三书读后感

关于美学三书读后感美学三书读后感(一)初读《美学三书》是在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

大学毕业后我去到湖北的一个小城参加工作,在那里我得到了一间杂房和一张书桌。

在简陋的环境里,我开始了我的悦读之旅。

一桌一椅一盏桔黄的灯,人就在灯下神游于上下五千年中。

听起来《美学三书》好象是一本书,但实际上它是三本书组成的一个系列,包括《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读完《美的历程》,再读《华夏美学》,越读越着迷,读来觉得满齿生香。

《美的历程》以时间为线索,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与宗教舞蹈开始,讲到夏商周时代的青铜饕餮与线条艺术,讲到先秦理性精神,讲到楚汉浪漫主义,讲到魏晋风度与佛陀世容,经历盛唐之音与宋元山水意境后,来到明清各种文艺思潮。

打开《美学三书》,触摸的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接受到的是典型的东方的美学启蒙。

你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叹息把儒家的仁义道德深沉真挚地感情化了,其精神世界的美,美在一往情深;你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画面表明,儒者即使奔波劳碌救世济民之际,仍然可以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审美情趣;你再细细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超脱的适宜的喜悦,它既非宗教的狂欢,又非世俗的快乐,当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华夏美学》的最后一章曾提到过近代中国美育替代宗教的趋势。

再读《美学三书》,我在想,如果你对前进的方向觉得困惑,那么重新温习中华五千年来的美学精粹吧,兴许能从其中找到方向,找到安宁与平静。

如若不信,不妨开卷试读。

美学三书读后感(二)前段时间送了我一本书名字叫《美学三书》李泽厚,虽然忙着复习还是抽空看完了,之前觉得美学实在没什么研究的必要,总是没有法学这么实用!看之前有个问题:美学是用来禁锢审美观的吗?看完之后觉得并不是这样的,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美学三书》是李泽厚先生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自己美学思想的专着,本书分为《美学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三部分,查了一下相关资料,这本书被认为是五十年代美学论战中三派(李泽厚、朱光潜、蔡仪)之一,其特色是现代哲学观念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我还是对哲学部分比较感兴趣。

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1000字5篇

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1000字5篇

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1000字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总结报告、企划书、演讲致辞、策划方案、条据文书、党团资料、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business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policy docu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essay compilation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pay attention!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1000字5篇通过品读李泽厚《美的历程》这本书,大家一定甚是喜爱,那么是时候都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参阅。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尊重生命,传承“美”——《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朱良志教授的著作《中国美学十五讲》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美学,让我看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如何在哲学的思辨中欣赏美,传承美,创造美。

全书以十五讲三个单元为划分。

前五讲分别从道家、禅宗、儒家、骚客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

中国美学离不开哲学,道家“游鱼之乐”的会同万物,佛家“不二法门”的物我合一,儒家“逝者如斯”的时时如新,古代骚人的自怜精神,气化流行的气话哲学。

朱教授细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从不同哲学角度上美从何来,什么是美,美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

让我对中国美学的根源有了更有层次、更加系统化的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以中国美学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学,我们的文字何尝不是在追寻生命超越的美。

生命超越最根本是尊重生命,回到语文教学,想要引导学生阅读美、欣赏美、创造美,就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命。

比如道家讲究物我相通的观点,是将自己融入到世界万物中之中,不分彼此。

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诗人何尝不是将自己融入自然,在物我相通的境界中看待自然、欣赏自然。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诗人与世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成了朋友,这种与万物相融相即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诗意的选择,其根本是对自然的热爱,对自我、对生命的尊重。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这句诗写出的不仅仅是景物,更些出了泉眼与泉水之间的无声之爱,树、阳光、池水之间的柔情。

这种写法,不是简单的拟人。

拟人只是局部的修辞,只是暂时地把事物看作人。

而杨万里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世间万物,在他的眼中万物有灵,一切事物都有生命,他们之间也有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这是物我相通,物物相通,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再以美学的角度看待王维的诗,无论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还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抑或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三篇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三篇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三篇《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一本注重实践的美学教科书,作者张葆源先生精心梳理理解了中国文化与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美学发展史中的作用。

本书清晰地对比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美学哲理,更深一层地把握和回归中国美学的本质,以及个体的理想形象。

本书把西方的文化精神分成了“主义文化”和“反叛文化”,当然这也是有一定的立场的,从中可以看出张葆源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他认为西方的文化精神是一种“虚无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物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所培养出来的人们,是一种虚心学习和总结认真实践,以和谐和美化社会为最终目的的人,主张以他人为中心、以社会利益为重的主义文化。

通过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分析,本书让我们对节约、有序、与和谐及其他符合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与精神中朴素简朴、实事求是、细微精湛的内涵。

张葆源先生用真诚、质朴、勤奋不懈的精神分析研究,让我们能够真正掌握到中国文化与精神中独特的美,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思维。

本书将穿越哲学及西方思想的的本质区分成了“主义文化”和“反叛文化”,可见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执着与热爱,他认为西方文化比较虚无灵魂、反而由传统文化所培养出来的人们追求“有物主义”,把以和谐和美化社会为目标的“有物主义文化”穿越整本书。

通过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解析,本书让我们不断对真诚、谦虚、坚定、和谐、有序等赋予自然美学色彩的学说性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清楚客观准确地反映出个体的实现形态,来丰富文化的情怀与思路宽度,也使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理晰地把握住了传统美学的最具有说服力的象征。

2023年《美的历程》读后感

2023年《美的历程》读后感

2023年《美的历程》读后感2023年《美的历程》读后感1《美的历程》的作者是李泽厚。

全书共分十章。

作者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从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到先秦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就像一位饱含情感的亲临者,以优美的语言为笔,以历史的遗证为据,向我们娓娓道来巍巍中华的悠久美学发展历程。

读书体会通读全书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体会:1、审美意识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中发展,并通过对审美对象变现出来。

如果我们把所有审美对象当做线条,这个线条是流动的,不断变幻的。

在每一个章节中,作者都在开篇介绍当时的社会状态,企图把整个美学的发展置于社会状态之下,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解释该时代美的特征和发展因素。

例如第七章《盛唐之音》,作者先交代了当时的社会变化,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普遍施行均田制,李唐帝国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南北朝那种农奴式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非门阀士族即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和扩大,无所束缚地创造和革新,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一种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像,渗透在盛唐文艺中。

其典型代表,就是唐诗。

艺术对象宗教意味的由浓变淡更加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远古图腾是古人对想象中神明的想象、再现。

到了青铜时代,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出现了一批所谓精神领袖,虚构出宗教神话的物态。

先秦各流派思想对礼法的追求,之前天马行空的想象受到理性的渗透和制约,开始将审美对象客观化,神已不再是恐惧神秘的存在,而是神话、历史和现实的三体混合。

审美的表现对象开始掺杂有历史和世间事物,宗教意味开始弱化。

到了两汉时期,随着人对自然的征服加剧,人的力量和意义被肯定,出现了更多独立于宗教之外的文学、绘画,艺术变现内容也不仅限于表现神,反而更注重人本身的影响力。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家李泽厚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中国古往今来的美学思想和美的表现形式的梳理和解读,展现了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让我更加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中华文明古代的“礼、乐、诗、书、画”五艺开始,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的解读,呈现出了中国美学的历史演进。

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是一种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文化现象,其中既包含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也融合了道家的无为而治,还涵盖了佛教的禅意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和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成为了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文章中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介绍。

作者通过对中国绘画的演变和发展历程的描述,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画的精髓和特点。

例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注重表现的不是物象的外貌,而是气韵和意境的表达;同时,中国画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如山水画中的“青、绿、白、黄”四色、花鸟画中的“墨、翠、丹、白”四色等等。

这些都让我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诸如景德镇瓷器、苏州园林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介绍,作者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和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阅读《美的历程》是一次很有收获的体验。

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而且还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和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美学史》读后感

《美学史》读后感

《美学史》读后感
《美学史》是一部深入探索美学发展历程的著作,它不仅揭示了美学思想的演变,也展示了人类审美观念的变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内容的丰富和深入,对美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被书中对美学发展历程的详细描绘所吸引。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到当代的美学理论,作者系统地梳理了美学的发展历程,让我对美学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各个时期美学理论的考察和论证,我也对美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次,书中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定义及其与美学史的关系,还从美学史发展的线索出发,对各个时代的美学理论进行了考察和论证。

这让我对自然美和艺术美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对我自身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影响。

此外,书中还详细描述了各个时期审美意识的特征以及这些审美特征赖以形成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

这让我不仅了解了美学理论的发展,还深入了解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让我深感启发,也让我对美学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总的来说,《美学史》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它不仅让我对美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还引导我思考了审美观念的历史变迁和社会文化背景。

我相信这本书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我也深感美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去思考、去理解。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读〈中国美学史大纲〉有感》哇塞,最近我读了一本超厉害的书,叫《中国美学史大纲》。

读完之后呀,我感觉自己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里面的东西真是太有趣啦!在没读这本书之前呢,我都不知道咱们中国的美学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和这么丰富的内涵。

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以前我都没发现。

我一开始看的时候,心里还直犯嘀咕呢,美学史,这得多枯燥啊。

可谁知道,越看越入迷。

书里讲了好多古代的大思想家、大艺术家的美学观点。

像孔子,我对他可熟悉啦,只知道他是个大教育家,没想到他在美学上也有那么多的想法。

他说的“尽善尽美”,我就在想啊,这就好比我们做一件事情,不仅要把这件事情做好,还要让它看起来美美的。

就像我们画画一样,你要是只画对了形状,但是颜色涂得乱七八糟,那肯定不行呀。

这就不是“尽善尽美”啦。

我就和我的小伙伴们讨论这个事儿呢。

我的小伙伴小明说:“哎呀,我觉得就像我们打扫教室,把地扫干净了是善,但是如果能把扫帚摆放得整整齐齐,教室看起来就更美了,这就是尽善尽美啦。

”我听了直点头,觉得他说得好有道理呀。

还有庄子呢,他的想法可就更奇特了。

他好像生活在一个很自由的世界里,他的美学思想就像一阵自由自在的风。

他觉得美是一种自然的东西,不需要刻意去追求。

这就好比野外的花,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盛开的时候是那么美,可它们并没有想过要怎么打扮自己呀。

我就跟妈妈讲庄子的这个想法,妈妈笑着说:“宝贝,你看咱们家养的花,虽然我们会修剪它,但是它最美的时候还是那种自然生长的状态。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生活里就有这么多美学的道理呢。

再说到那些古代的艺术作品,哎呀,书里讲了好多关于绘画、书法、音乐之类的东西。

我特别喜欢书法,看到书里讲书法里的美学,我感觉就像找到了知音一样。

那些书法家写出来的字,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有生命似的。

就像王羲之的字,那线条就像舞动的精灵。

我就在想,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是天天练习吗?还是他们心中就有一个美的标准呢?我和爸爸讨论这个,爸爸说:“儿子(女儿)啊,这就像你做数学题一样,一开始要不断练习,慢慢地你心里就有了思路,书法家也是,练习多了,心里就有了对美的把握。

美的历程读后感5篇-美的历程读后感500字

美的历程读后感5篇-美的历程读后感500字

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读后感500字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的历程读后感5篇-美的历程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近日,有幸拜读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真是一部开阔志趣的好书。

哲学家冯友兰夸赞它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本书从原古时代史前文化开始,纵横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直至明清,作者带领我们对中国古典文艺开展了一次鸟瞰式的美的巡礼。

其中内容深厚而简约,充满哲思之光,语言精炼优美,使人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读《美的历程》,仿佛在登临一座风景奇秀的高山,满眼的绝胜风景,气喘吁吁并吸收升华着,令人心旷神怡,大获裨益。

常常是读着画着,不知不觉就把一页书画满了。

本书从艺术和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各部件的联系出发,对各个不同时代独特的美的元素,进行了鸟瞰式的观花,从龙飞凤舞的原始图腾,到青铜饕餮;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从佛陀世容的虚幻颂歌,到盛唐的杜诗颜字韩文;从宋元的山水意境,到明清的文艺思潮……你会不知不觉中仿佛走进了一座宏大的艺术博物馆: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感叹作者的宏大构图,哲理辩思,艳羡作者的深厚积淀,高屋建瓴。

曾经以为,自己明白了美丽的真谛;曾经以为,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曾经以为,美是冷峻而遥不可及的;曾经以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静静散落的身影。

镜中花,水中月,需要静静地欣赏……浮华的城市,斑驳的光影,阑珊的灯火,如昼的黑夜,喧闹的人群。

眼前的一切,让我迷茫、困惑、矛盾。

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而充实圆融的洗礼……鸟瞰着美伴随着实践流淌年华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在阅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巡礼,对中华美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的哲学经典。

《美的历程》首次出版于1981年,全书共分为十章,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到明清的“文艺思潮”,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发生、形成和流变过程。

书中不仅涵盖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还深刻地揭示了各种社会因素对审美和艺术的影响。

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以深邃的目光和雄浑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了中国美学的整体轮廓。

他并不满足于对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从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出发,将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他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

书中对各个历史时期艺术精神的概括尤为深刻。

例如,在“龙飞凤舞”一章中,李泽厚先生通过对远古图腾的解读,指出了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几何纹样从写实到抽象化的过程,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这一观点不仅新颖独特,而且为我们理解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青铜饕餮”一章中,作者通过对青铜器纹饰的分析,揭示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统治者的威严和神秘力量。

饕餮纹作为一种凶狠可怖的兽面纹,既是恐怖的化身,又是保护的神。

这种狞厉之美,正是与当时充满战争、屠杀、俘获的时代背景相结合的产物。

李泽厚先生认为,青铜艺术的这种美,正是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在艺术上的体现。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先秦理性精神”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开始对中国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而道家则突出自然即美与艺术的独立。

这种儒道互补的思想,不仅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理解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到了“楚汉浪漫主义”时期,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观看《美的历程》著作的观后感800字5篇

观看《美的历程》著作的观后感800字5篇

观看《美的历程》著作的观后感800字5篇《美的历程》是一本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看《美的历程》著作的观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观看《美的历程》著作的观后感800字1一本书是否受欢迎,我认为关键在于是否有吸引人之处.而吸引就要靠书中的内涵体现出来.这个寒假,我在闲暇之余读了一本书叫做《美的历程》.这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文化英雄〞李泽厚先生写的.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的许多图片在我的历史书上也出现过,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更是激发了我对读书的兴趣.因此,这个寒假,开始了我的〝美的历程〞从盘古开天辟地,美便贯穿整个历程.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之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美的历程》分析了不同时代的美学特征.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阅读者本书,我认为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震撼〞这厚重的词已不足以表现其中的分量.通过艺术之美,让读者品味历史艺术美之瑰丽的本质.与单纯文字审美有本质不同,作家李泽厚的美需要历史.美术.文学等全面的知识积累.读书时,为中国艺术而感到震撼,同时,也无奈于自己的才疏学浅,读书的过程中感到吃力.自以为,这本必读的美学的理论,应更深层次的研读.认真.仔细的阅读,感应心灵的震撼.我认为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插图多的书,我们往往读的很快,大多数看的都是图片,很少去看文字.但,当看到这本书时,我却有一种想要在琳琅满目的文字中遨游的感觉.书中的文字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同时也感受着图画中的深层含义.这种正如作者所说的物质劳动力与精神劳动相分离与适应造就出一批思想家,也造就出一批思想.这是一本叫我读懂文化心里的书,这是一本美学欣赏的启蒙读物.文末,李先生在美学层面上,给人性的定义也说明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一种姿态去对待艺术,对待生活中和意识中的美,对待发展.正像李泽厚先生最后所说的——〝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观看《美的历程》著作的观后感800字2暑假要求阅读一本书,我选择了《美的历程》.拿到这本书,看着封面,并不能像其他一些书籍一样,可以从封面猜到一些关于文字内容的信息,充满了神秘感.在还未打开书之前,先了解了一下大家对这本书的认识:冯友兰说过〝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中国史.〞也有人问过:〝这是一本专论?不是.这是一本通史?不是.这是一本散文?不是.这是一本札记?不是〞.其实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可以是一本思想书,也可以是一本美学书,因为它包含了很多哲学分析和美学介绍,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历史文献在内.作者李泽厚本人是这样认为的:〝大部分的历史论著把很活泼的文艺创作僵化成死板的东西,许多文学史与艺术史把文艺创作割碎了.我认为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美学,都离不开人的命运,也离不开历史.〞所以,它就是一场美的历程而已.说实话,这本书初读起来有些晦涩和吃力,很难走进去.翻了几页之后,合上书,似乎什么都没读,内心深处又似乎被狠狠的触动了一下,脑海里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画面,似杂乱,又似清晰.于是继续打开书,随着文字一行行的转换,一幅幅画卷模糊又清楚的跳跃在眼前:远古时代的龙飞凤舞.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人文风度.佛陀的悲惨世界.盛唐的夺目灿烂.中唐的韵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艺海洋.李泽厚先生没有用传统的历史书般的传统介绍,它是从陶器.青铜器到铁器,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从雕塑.绘画到建筑,李泽厚先生把美与文学,美与历史,美与哲学始终结合在一起,让艺术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让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正如书中写的〝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传大成果〞.在美的历程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所有的这些美的作品中,展现的永远是当时最真实的生活.这些已经逝去的,存在的,即将到来的,每一种美,都将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场美的历程.观看《美的历程》著作的观后感800字3如果你想读一本能整体感知中国传统41_美学精髓的书,或者你有一个想_53宏观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精神特质的真切愿望,那么《美的历程》可以一读,又不得不读.大约一本好书,你都能或是朦胧隐约,或是直接强烈,或者两者兼有地感受到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不是别的,它只能是著者个体特有而迸发的天赋才华.〝修为〞的人生境界,〝积淀〞的生命质量,它在当时感动着你,而后给你无穷无尽的〝意味〞.同样,《美的历程》也会在上述的一些方面让你〝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恢弘博大的气势.似乎并不是优美语言的一时倾倒,也不是特立思想的盲目吸引,而是其恢弘气势的首先折服.《美的历程》一书洋洋洒洒十几万字,从史前文化一路辗转明清近代,从图腾歌舞.青铜陶器一路延展经史辞章.诗词书画,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风貌.时代精神的俯观鸟瞰.整体把握,以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之.铺陈之.思辨之,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也正是这些,赋予了薄薄一册《美的历程》以恢弘博大的气势,他让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已经欲罢不能,便只好开始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庭院深深深几许〞——敏锐深邃的思想.固然恢弘博大的气势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胜之处,但是理论的空中楼阁.概念的空壳游戏,恰也可以在此发生,因此气势也必须要有实际内容的强大支撑,方才牢靠而不漂浮.《美的历程》通过对浩若烟海的有关艺术.文学.历史的材料的点检筛选.整理汇合,准确深邃地提炼出各个时代特有的美学主题.精神特质,如〝楚汉浪漫主义〞,即是对楚地区.汉时代(楚汉文化)文学艺术特质的敏锐把握.独到概括,唐朝如是,宋元如是,明清亦如是.它透过时代纷繁芜杂的表象.琳琅满目的呈现,为你提取出著者理解之下的独特的精神实质.美学实题,让你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过往时代的〝庭院深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珠玉圆润的语言.如果说气势激发人的思考愿望,思想引起人的精神共鸣,那么语言则常常调动人的感官行动.读《美的历程》,大约你是禁不住要读,要写,要背的,你无法阻挡住那一股从心中汩汩而出的要跟随而不肯离去的念头,而这足以说明他的语言魅力.不是诗而胜似诗的语言,在这里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对仗.前后呼应.铺排列锦.博引旁征……如珠玉般圆润,似流水般勾连,没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也没有辞不达意的佶屈聱牙,更不感掉书袋似的酸腐不堪,语言在这里达到了它能发挥的绝佳作用.当然,以上只是我的读后感受及真切推介,至于对书中内容的理论研究.学术感受在此无法一一言明,也各家各派对此已有相当的成果,我并不想重复.摘抄,重做〝她人嫁衣〞.《美的历程》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完美断想,本身已成为一件不朽的艺术品,一座极难超越的顶峰,一种〝李氏美学〞特有的〝美〞.然而,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首先在理论上建设一种饱含美学精神.性格的新道德——〝审美性道德〞:如何重新发掘已为本书所发现和尚在传统中所深藏的美学精神.心理结构,创造性转化西方.印度文明的正面.积极因素,并其中最主要是道德吸收.转化,与当下时代〝轻浅浮躁〞的现实精神相照顾.相调节,注入到〝审美性道德〞的建构事业中去,以期能够对焦虑不安.荒诞无聊的〝后现代生活〞以解毒.救赎,建立起闪耀着生命感性光辉.积淀着历史理性价值的〝情本体〞,赋予〝时代个体和人类整体〞的道德以活泼有力.〝初晴〞般的美学性格.这是《美的历程》也即〝李氏美学〞其后的待完成的意义,也是我以及后来的我们或许能够去做的事情.寥寥几句,远不足观.后时努力,诚堪期待.观看《美的历程》著作的观后感800字4对于美,我总觉得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不同人对于美有不同的认知,如同时尚一般,隔3年就会有不一样的美的理念,不一样的美的流行.但是阅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后,让我对于美又有了新的认知.美不仅是每个个体个性化的概念,从社会角度而言,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共同的文化印记.《美的历程》一书沿着时间的线轴,回顾了中华文明自诞生时刻直至明清之际整个的美学演进历史.从石器时代龙凤图腾的来历,到夏周的青铜时代,先秦诸子对中国实用理性主义的影响,到楚汉浪漫主义的发展.魏晋风度的形成.南北朝时期的佛陀世荣.唐宋时期诗歌与书法的大成.宋元的山水画的意境.最终到以明清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美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形态呈现,每个时代对于美的理解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例如魏晋时期,人们津津有味的谈论的并不是功臣名将的赫赫战功,相反,更多的倒是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辨才无碍.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两汉动的行为之美让位于魏晋的静的玄想之美.〝言不尽意〞〝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作为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产生的的历史背景却是充满动荡.混乱.灾难.血污的社会和时代.战乱的年代里,时刻面临着生死的考验,巨大的政治恐怖阴影下产生了自我矛盾的人文主义.如同阮籍,表面看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经济上,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政治上,与这种经济背景相对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历史舞台的中心.这种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使得意识形和文化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崩溃,代之而兴的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时期,哲学重新得到解放,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着重探究.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与这种思潮相对应的美学观念,特征就是——人的觉醒.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对人生短促的喟叹,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王羲之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对人生对生命强烈的欲求,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政权更迭的年代里,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因此绘画艺术作品里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要求体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这种追求〝气韵〞〝风神〞的美学标准正是与魏晋思辨智慧.人的觉醒相一致.从这本书中,学到的一种思维方式,分析任何事物,都要将其放置于时代背景之中.艺术的发展是与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环境.意识形态的变化相合的,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时,此时孕育的文化,与经济繁荣.政治昌明的艺术文化相比,定然想去甚远.感性的.理性的.思辨的.神秘的.浪漫的.有我的.无我的.简约的.华丽的……美有不同的形态,而这不同的形态正是解码历史的重要钥匙.现在经常听到一些人批判现代的审美,从日韩传入的中性审美,男性的审美以趋于女性化的阴柔白净为美,取代了硬汉的粗犷式审美,这又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萌系审美又有什么社会原因?这种审美取向是主流的还是非主流的?这种集体的社会文化观念.集体的审美趋向对整个民族心理有什么影响?如果说经济形势可以靠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进行调节,那么审美意识的走向是否可以上层构建或调节?还是只能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演化?所有这些问题不一定会有既定的答案,但我相信思索的过程就是成长.观看《美的历程》著作的观后感800字5美是什么?美是人类在浩瀚空间和时间洪流里一直追寻的东西.这种追寻美的狂热从古至今,被最为完整地传承和继承着,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美学巅峰.罗曼罗兰曾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是宇宙赐给人类的关于美学的启蒙导师.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就此起始.然而,美不仅仅只是被发现的.已经存在的事物,更多的则是创造和再生的新事物.人类所创造的美学发源于对已知的思考以及自身的情绪.这些思想以各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存在于世,成就了更高峰的美学.《美的历程》,讲述了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美学的不同形式和辉煌发展.从旧石器时代的远古图腾和原始歌舞,到楚汉魏晋的浪漫和风度,再到唐宋时的诗意和山水意境……翻开书的瞬间,我踏进了历史的长河,随波逐流般见证了中国美学的发展.龙.凤是中华最经典的美学代表之一.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古代皇帝着龙袍,皇后戴凤冠……无一不在说明龙和凤在古代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然而事实上,这世间从未出现龙.凤这样的生物.是什么创造了它们?这便要追溯到原始部落的图腾信仰了.远古时期,人类以部落为单位生活在一起.各部落由于处在不同地域.气候,产生了不同的生活习俗,也使各种图腾作为各部落的信仰诞生于世.各部落间总有摩擦甚至是战争,而战胜的一方就以自己的图腾为主体,加上战败的一方的图腾的一部分,形成了新的部落和新的图腾信仰.闻一多在《伏羲考》一书中指出,龙的形象是由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体,添上了兽类的四脚和爪子,鱼的鳞片等各种图腾的部分特征.可以这样说,龙的出现意味着一个强大部落的兴盛,代表着战无不胜的信仰与光芒.图腾文化不仅创造了龙这样的形象,也是许多神话传说的发源地.女娲.伏羲的神话流传最广,而褪去神秘的面纱,女娲和伏羲的形象在流传后世的文献中大多描述为〝人面蛇身〞.〝蛇身人首〞.或许,在远古人的观念中,这便是最接近神的形象.凤的来源与龙相似,〝人面鸟身〞.〝五彩之鸟〞在《山海经》中出现频率也极高.正如龙是蛇夸张.想象.神化后的产物,凤便是鸟的神化.现代人多认为龙是雄性,凤是雌性,其实不然.〝凤凰〞,〝凤〞为雄,〝凰〞为雌.作为两支强大部落的力量象征,〝龙〞.〝凤〞在地位上平起平坐也就不奇怪了.但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可能诞生于文明水平落后的远古时代的形象,仿佛视五千多年的悠长时光宛如无物,施施然跨过历史的长河,长久地吸引人们的信仰和崇拜.这是多么强大的生命力量!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美学啊!用它来作为中华民族的美学历程的开端,再合适不过了.美的历程观后感800字。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中国美学十五讲》让我对中国古老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不仅探求美学的本源,而且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的精髓。

首先,《中国美学十五讲》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文中深入挖掘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若干核心理念,比如“仁、义、礼、智”,以及“天人合一”、“和谐”等等。

这些理念鲜明地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情世故以及对外界潜在精神领域的远见卓识,并在智
慧的指引下构筑了一种恰到好处的统一格局。

此外,《中国美学十五讲》也让我对中国文化古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中深入挖掘了中
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信仰,比如源远流长的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的文化思想,以及影响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诸子百家,这些古老的文化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今天中国文化
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美学十五讲》深入浅出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老文化的稀世精髓,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精神,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沉淀及蓬勃的生
命力。

关于读美的历程的读后感范文(2篇)

关于读美的历程的读后感范文(2篇)

关于读美的历程的读后感范文借用书背的一段话来说明这本书,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

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

记得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有一期介绍的就是此书,当时请到的嘉宾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泽厚先生的弟子,看样子也已是年过半百了,在说到此书的时候,主持人、另一位嘉宾不管说到书里的哪段内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惊叹,从此处可看出此书对此人的影响有多大。

此书名为《美的历程》讲的是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从远古至清末的各个时期,各种艺术门类的分析。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籍,算是帮我扫了关于美学的盲了,好像打开了一扇从未打开过的窗,看见了一个以前从未看见过的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一个花园,历史中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这个花园里面的一朵花、一树木。

作者就像守园人,当我们打开书籍,走进花园之时,这个守园人,会为我们做一个认真的向导,一一给我们介绍花园里的花鸟虫兽,如数家珍。

只是里面的东西太多、太丰富了,而且我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没有细细品味里面的美丽,但是当我走过这个花园之后,身旁却依然留着我从花园里面带出来的一点点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怀。

接下来我就采出几朵以诸君一起分享。

1、作者分析,为什么作为中国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

2、关于美,作者这样说,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感官愉悦,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3、关于历史,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进。

中国绘画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绘画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绘画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绘画美学史是一本关于中国绘画美学发展历程的著作。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

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绘画美学的起源和发展,从古代到现代,涵盖了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和美学理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绘画美学的独特之处有了更多的认识。

中国绘画美学历史悠久,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传达了画家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

中国绘画美学注重意境和神韵的表达,强调画作的境界和气韵,追求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升华。

在学习中国绘画美学的过程中,我尤其被书中所介绍的一些传世之作深深吸引。

例如, 书中提到的吴道子的《骊山游云图》、王维的《山水题记》等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巧,表现出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中国绘画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中国绘画美学理论的发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潜龙之说,它主张画家应该追求超越自然的境界,通过自由发挥来表达内心的意境。

这种理论对后来的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绘画美学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绘画美学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书中所介绍的绘画作品和美学理论都令我深受启发,让我对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对于了解中国绘画美学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

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着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

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

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

“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

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

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

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

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

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

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

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

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

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在器之形。

古者行礼以玉。

”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

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义。

也许这就是古人选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俗人知玉为宝。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体现。

而更为重要的是,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纯洁性追求,中国的艺术,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都有一种:“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礼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之人、行礼地点及行礼过程。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泱泱五千年文明其中蕴含的历史数不胜数。

而中华美学也是一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生。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

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

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

“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

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着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

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

这就产生一个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着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

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

我觉得不很可取。

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

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着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

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

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

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

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着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

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着作当中。

当然,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处理好点和面、点和线的关系。

所谓点和面的关系,就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代表性着作)和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潮的关系。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

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着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

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

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

“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

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

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

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

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

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

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

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

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

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在器之形。

古者行礼以玉。

”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

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义。

也许这就是古人选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俗人知玉为宝。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体现。

而更为重要的是,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纯洁性追求,中国的艺术,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都有一种:“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礼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之人、行礼地点及行礼过程。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泱泱五千年文明其中蕴含的历史数不胜数。

而中华美学也是一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