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课导学案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难点】如何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堂导入】1、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也可以表现主观情感,导入美术作品两种表现形式的含义:再现性和表现性。
2、出示唐朝张萱的作品《捣练图》和真实照片的对比,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与真实动物照片对比,齐白石《虾》与真实虾的照片对比。
分析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美术作品表现形式。
【自主学习】1、回忆上学期学习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2、作品描绘了些什么3、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4、它来源于什么【合作探究】(一)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思考讨论: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哪几个人物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二)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1、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3、老师讲述《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图片上的分析文字,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张变形的手法。
4、思考讨论:《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三)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初中美术教案人教版下册
教案名称: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春天的畅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色彩知识:春天的色彩特点,色彩的冷暖、明暗、纯度等基本概念。
2. 创作方法:观察春天的景物,运用色彩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3. 欣赏评价:欣赏优秀的春天的绘画作品,分析评价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的美术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2. 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色彩特点。
二、新课(20分钟)1. 讲解春天的色彩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冷暖、明暗、纯度等基本概念。
2. 示范创作方法,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色彩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创作想法。
三、练习(1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想法,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色彩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色彩特点。
2. 展示学生的创作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二、新课(20分钟)1. 讲解如何欣赏评价春天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2. 学生互相欣赏评价作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教师总结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三、练习(15分钟)1. 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和教师的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作品。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天的色彩特点和创作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春天的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作品的色彩运用情况,创作想法的独创性和表现力。
2. 学生在欣赏评价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
3. 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初中美术教案人教版下期
初中美术教案人教版下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色彩表现春天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运用色彩描绘春天景色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大自然美好情感的态度,提高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1. 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
2. 学会运用色彩表现春天的景象。
教学难点:1. 色彩的搭配与应用。
2. 创作具有个性和独特风格的春天画作。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2. 教具:投影仪、彩色笔、画纸、画板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幅春天的画作,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春天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想象。
二、新课(15分钟)1. 教师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包括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和色彩搭配原则。
2. 学生练习色彩搭配,教师巡回指导。
三、示范(10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运用色彩描绘春天的景色。
2. 学生跟随教师步骤进行创作。
四、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创作一幅春天的画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二课时:一、回顾(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交流创作心得。
二、拓展(15分钟)1.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运用所学色彩知识,创作一幅具有个性和独特风格的春天画作。
2. 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色彩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表达对春天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色彩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色彩表现春天景色的能力。
3. 学生创作具有个性和独特风格的春天画作的情况。
人教版初中美术书教案
教案名称: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春天的畅想》课时:1课时年级:七年级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畅想》的第一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春天自然景观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春天自然景观的特点,学会运用色彩、线条等表现手法,描绘春天的美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1. 春天自然景观的特点。
2. 运用色彩、线条等表现手法描绘春天美景。
教学难点:1. 春天景色的描绘。
2. 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春天的图片、范画作品等。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特点。
2. 学生分享对春天的感受和印象。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春天的景色特点,如鲜花、绿树、蓝天等。
2. 教师示范如何运用色彩、线条等表现手法描绘春天美景。
3. 学生跟随教师动手实践,进行春天景色的描绘。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春天的感受,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天的特点和描绘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春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实践环节,学生动手描绘春天美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评价环节,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自信心。
整体教学过程顺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良好。
但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注意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1单元第1课时教案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课题: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而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二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单元目标:1.了解绘画和生命之间的关系;2.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能力;3.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函育美感育陶冶情操的功能育价值的初步体验和认识情;4.感受到艺术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教具准备:图片和课件重点难点:1.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难点;2.绘画的表现形式和生命之间的关系教材分析:《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
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
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
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
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
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课件 2022—2023学年
《血衣》初期草图(第一稿)
《血衣》初期草图(第二稿)
《血衣》纸本素描
《血衣》定稿草图
刚着手画时,持血衣的妇女是正面。 这样处理,国家觉得不够含蓄,也不 够有力。后来他又画了很多头像。半 侧面、侧面……探索到最后,妇女把 脸转了过去。画家认为这样表现比较 含蓄、有力。
Hale Waihona Puke 王式廓先生在创作用画笔控诉战争
王式廓突出描绘了一位长时间受到地主阶级压迫的农民妇女。她位于画面 最高的位置上,十分突出和醒目,正高举着血衣进行控诉。
画面中这位双目失明的 母亲的形象,紧皱双眉、 咬紧牙关的动作,充满 了对地主阶级压迫统治 的愤恨。
地主恶霸的形象被放到了画面之中,而且位 置摆的恰如其分。他与控诉者之间形成一种 关联,在农民群众的控诉之下低头认罪,但 是又有一点心有不甘的神情。 主席台上一位土改工作队队长,他向苦难深 重的被压迫农民投去无限关切的目光。 旁边的农民代表拍案而起,他心中的愤怒难 以抑制,在表情中展露无遗。
一位衣衫不整的妇女,正惊恐地踉踉跄跄向外奔逃。
在惊恐中逃命 的人绝望地从 楼上跳下,她 的前后都是熊 熊的火焰。
“因材施艺”的创造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塑造。各种不同的 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形态、色泽和质地,也具有不同的材料加工特性和 审美特征。所谓“因材施艺”,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物质材料自然属性 的特质,进行巧妙的加工和制作,出现宛如天成般的独特艺术效果。
美术
年级:七年级 学科:美术(人教版下册)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二单元 春天的畅想
目
第三单元 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录
第四单元 校园艺术节
第五单元 平面设计的盛宴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初中美术书七年级下册教案
初中美术书七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审美素养。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第一课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美术创作的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
教学准备:课件、画具。
教学过程:1. 引课:回忆上学期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2. 讲授:介绍美术创作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概念。
3. 实践:分组进行美术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作品中。
4. 展示: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第二课时: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营造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营造艺术情趣和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画具。
教学过程: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意义。
2. 讲授:介绍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营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3. 实践:分组进行美术创作,要求学生尝试营造艺术情趣和意境。
4. 展示: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2. 第二单元:春天畅想第三课时:色彩的魅力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色彩表现春天的魅力。
教学准备:课件、画具。
教学过程:1. 引课: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景色,感受春天的魅力。
2. 讲授:介绍色彩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色彩表现春天的魅力。
【31页精品】人美初中美术七下教案
导学案设计本学校班级七年级下学科美术教师2015年3 月1日导学须知教师在导学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宽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的创造者,思维矛盾的挑动者,茫然无助时引路人、示范扶持者,攀登历练的加油助威者,成功进步时的喝彩者……一、导学“八认真”1. 认真搜集资料2. 认真备导学案3. 认真上高效课4. 认真辅优补差5. 认真实习实作6. 认真批改作业7. 认真考核评价8. 认真反思总结二、导学“六要素”1. 教材要让学生读2. 问题要让学生提3. 过程要让学生说4. 规律要让学生找5. 实验要让学生做6. 结论要让学生下三、导学“五原则”1. 胸中有纲2.心中有书3.脑中有题4.目中有人5.手中有法四、学习“三方式”备导学案时重点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个维度加以设计。
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即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自我监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那些致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作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
也就是说学习者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指学习者不是一个人单独地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而是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去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活动时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又互相帮助。
它表现为: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探究学习:即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第一单元电子教案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目标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道理。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共享预案个性调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过京剧吗?京剧里的动作与我们生活中的动作一样吗?美吗?有艺术性吗?这些动作是不是从我们生活中来的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这说明艺术创造和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 所以,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四页。
二、讲授新课1、欣赏国画作品《虾》(齐白石)(教材P4)(1)齐白石简介: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
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
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2)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什么不同?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
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
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
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
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教案
2、列出我国各省份的世界遗产,阐明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多而且丰富的特点。师生共同总结世界遗产的相关定义和分类。
3、结合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定义指导学生多角度欣赏中国的世界遗产的
美。提问:请举例说明欣赏世界遗产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有哪些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1、学会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
2、能就自己喜欢的某处中国世界遗产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
重点
了解世界遗产的基本知识,学会从审美角度描述中国世界遗产的美感特征。
教学
难点
激发学生对世界遗产的关注与审美兴趣。
教具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课前准备:
课件、相关网站的网址、挂图等教学资料。
课堂导入:
展示中国地图,教师分享自己参观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感受,让同学们猜猜说的是哪个地方,再展示图片。
学生收集自己亲自到访过的或熟悉的中国世界遗产地的图片及文字材料。
与教师交流,欣赏图片感受中国世界遗产美。
可让学生课前阅读本,
并为上课做好材料和评论方面的部分准备。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课堂发展:
4、让学生选感兴趣的中国世界遗产谈谈它被评为世界遗产的原因。有何美感特征及价值?请各个小组汇报。
5、、观看一段有关丹霞山申遗的新闻报道视频,问:从视频中你有什么启发?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呢?请对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提出自己的意见。
评价与发展
从合作学习态度、学案填写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建议小组自评再结合,老师评价。
1、小组分享:根据所得信
息欣赏与交流,说说对中国世界遗产的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我已经取得了教师资格证,这是备考期间用的资料。
我上传了一整套,从七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需要的话可以找找。
(页眉页脚标注的很清楚了哦)第一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学会鉴赏探究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审美情趣。
教法分析:通过欣赏古今中外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来引导学生读懂作品想要传递的时代背景与人生观价值观,再举例论证艺术创作中选材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使学生知道艺术作品的题材来源于生活。
2、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体会艺术情境并了解“因材施艺”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图片并引发学生思考作品内容,探索作品创作背景。
2、举例说明艺术创作中选材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程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艺术作品的内容以及艺术家想要传达的艺术语言和情绪。
教学难点:深层次探讨作品意蕴的同时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组京剧表演片段教师:同学们,屏幕上播放的是哪一种表演方式啊?学生:京剧。
教师:很好,这是我们国家的国粹京剧。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看思考一下京剧表演中的人物动作和语言表达与我们生活中的动作和语言表达方式一样么?学生:不一样教师:请学生A回答不一样在哪里?学生:~~~~~点评学生回答,引入新知识,是的,不论是哪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它都取材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们又对它进行了艺术加工与提炼,使它展现的更加美丽和完善,说明艺术它虽然取材于生活,却远远高于生活。
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也同样如此(板书课题)2、赏析作品: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
七年级美术下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我们的中国画教案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08年12月第一版)美术(第14册)七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第一单元中国画第1课我们的中国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中国画的种类、工具材料、装裱式样及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接触实物、欣赏图片、上网搜索、参观展览,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对中国画的表现特征有大概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中国画艺术特征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2.教学难点:结合学生认识水平,选择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喜欢本民族的绘画。
三、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各种中国画工具材料、绘画作品等。
2.学具:图书馆及网上查找的资料。
四、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学七年级中国画的第一课,学生在此开始了解中国画的种类、工具材料、装裱样式及发展脉络,使学生对中国画一个整体的了解。
1.结合实际工具,知道笔、墨、纸、砚等工具;2.通过图片的欣赏和分析分清工笔画和写意画,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3.通过实物的辨认或触摸了解中国画的装裱样式;4.还可以通过网上寻找、故事收集、多媒体播放等方法了解中国画的悠久历史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名画。
初步感受中国画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表现手法,为下面几课作好铺垫。
五、导入方式:1.比较导入:教师出示中国画和其他画种(如:水彩画、油画、水粉画等)作品,学生比较其不同之处,引入新课。
2.录像导入:放映中国画(最好是大写意)作画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去探究这种如此酣畅淋漓的绘画。
3.活动导入:在宣纸上用不同深浅的墨色进行尝试,感受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进行绘制产生的各种效果,如:宣纸的渗透性,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韵味。
六、教学环节:1.实物展示。
出示笔墨纸砚,了解中国画的工具材料:(1)笔:笔有硬笔、软笔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兼毫三大类。
硬笔一般指狼毫笔,笔性刚健有弹力,用于勾线或皴擦。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运用美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如对比、韵律、平衡等;2. 掌握基本绘画材料的使用技巧;3. 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4.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运用对比和韵律设计作品;2. 绘画材料的使用技巧;3. 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运用平衡原理设计作品;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美术绘画作品的图片或实物;2. 学生准备铅笔、颜料、调色板、画纸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对比的运用1. 教师简要介绍对比的概念和作用,并展示相关的绘画作品。
2. 鼓励学生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具有对比关系的元素,并尝试用铅笔或颜料绘制出来。
3.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作品中的对比元素,并讨论对比给作品带来的效果。
第二课:韵律的运用1. 教师简要介绍韵律的概念和作用,并展示相关的绘画作品。
2. 让学生观察自然界或人工制品中的韵律元素,并尝试用铅笔或颜料绘制出来。
3.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韵律元素的辨析和讨论。
第三课:平衡的运用1. 教师简要介绍平衡的概念和作用,并展示相关的绘画作品。
2. 引导学生观察平衡的表现形式,并尝试用绘画表达出平衡感。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课:绘画材料的使用技巧1. 教师介绍各种常见的绘画材料,并示范正确的使用技巧。
2. 学生根据示范练习使用绘画材料,如铅笔画、水彩画等。
3. 学生自由创作一幅作品,运用所学的绘画材料和技巧。
第五课: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1.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用绘画表达出来。
2.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话题,创作一幅能够表达自己情感和观点的作品。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介绍作品背后的情感和观点。
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美术馆,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2. 可以邀请专业画家或艺术家来学校进行绘画讲座或示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热情。
(完整版)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第一单元第2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第二单元第一课《色彩的魅力》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基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美术》七年级下册《春天的畅想》内容的一节关于色彩的基础知识的美术课。
计划1课时,45分钟。
本次课的重点是理解色彩知识的基本术语及基本知识,难点是如何正确的使用色彩表现作品。
本设计中主要通过色彩运用实例的分析启发学生构思,通过分析讲解色彩基本知识及运用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使用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色彩知识的基本术语。
◆培养学生认识、运用色彩表达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法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引导获取络相关知识信息,使学生掌握掌握色彩基础知识和色彩运用的能力和方法;◆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过程,提高对色彩的理解,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运用的方法。
能运用一定的色彩知识合理地安排画面。
◆能够运用一定的色彩知识评价他人的作品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色彩的学习形成一定色彩知识概念和常识,培养对色彩知识的求知欲。
◆通过对生活中色彩的关注与鉴赏,提高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美的热情,促进审美修养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拿出一盒水彩笔,做个小调查找几个同学选出他们心中能代表春、夏、秋、冬的画笔。
教师总结丰富的颜色不仅可以愉悦我们的视觉,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本课我们将带领同学们进入色彩的世界,学习色彩的常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感受色彩的魅力。
引出今天的课题——色彩的魅力色彩是我们进行绘画训练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绘画语言,是美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色彩的基础知识。
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大千世界的色彩,共同感受世界的美好,领略色彩的神奇魅力欣赏体会两幅作品思考,学生发表看法。
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展开(5分钟)研究与讨论一:1、观察自然界中的色彩,感悟它们的美。
人教 七年级美术下 第一单元教案汇总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目标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分析并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白板等教学过程一.导入白板展示《血衣》王式廓《血衣》的作者为王式廓,尺寸为192.0厘米×345.0厘米。
作品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斗地主的场景,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衣的瞬间。
描绘了激愤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
在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中汇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诉。
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欣赏分析 1.作者介绍王式廓(1911-1973)从小生长在农村,具有像农民一样质朴的性格,参加革命后又长期和农民接触。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他都以诚挚的语言划刻了不同时期人物的精神气质,给人以十分鲜明的历史感。
素描作品《血衣》是他从1953年到1959年所画的主题性创作。
2.提问:在这幅画面上我们能看到那些内容?《血衣》中,无论是双目失明的母亲,持血衣控诉的妇女,持字据的老汉,残废者或是青年民兵等等,每一形象,画家都进行了真实的描绘,都鲜明地洋溢着作者对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热爱,对于这些受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农民的悲惨遭遇的不平。
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生活中遭受过巨大不幸的妇女,她的痛苦,哀伤和愤怒,都在形象的动态中表现出来。
人物再现的真实,更揭示出人物内心世界。
更加表现出她久经磨难的经历和刚毅的性格。
3.观察细节,对主角头像的处理是正面好还是侧面好?刚着手画时,持血衣的妇女是正面。
这样处理画家觉得不够含蓄,也不够有力。
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导学案
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一单元什么是美术第一课《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导学:同学们,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了什么的美术。
本课,我们将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
导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产生与现实生活的关系;2.让学生在欣赏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3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导学重点:美术作品的产生离不开生活和创造性构思和技巧导学难点:如何理解美术是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学具准备:课本,搜集的图片资料,笔和纸课型:欣赏·评述自学预习:1、查找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原文。
2、查找绘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对比诗词,说一说和你想象中的景象有何不同。
3、查找有关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创作此画的背景和创作过程。
4、如何理解美术既源于生活又是种创造性的造型艺术?导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倾听毛泽东配乐诗词《沁园春·雪》视频,留意在头脑中出现的场景。
二、交流学习:1、说一说在听配乐诗时你想到了哪些场景?和绘画作品中表现的景象一样吗?2、分析《江山如此多娇》一画中表现了哪些祖国美景?和现实生活中的景象一样吗?3、请学生说一说你查找到的有关此画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
4、分组交流一下你对此画的理解。
5、你还知道哪些富于创造力的美术作品?三、巩固探讨:欣赏中国的雪山,云海,日出,长城,山岳等图片,讨论,艺术家是如何让这些景色融入一体的?四、课堂测评:谈一谈自己是怎样理解“富有创造力的造型艺术”的。
五、小结美术作品的产生,一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二是需要创造性的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技巧。
六、教学反思*相关链接:1、《江山如此多娇》中国画。
傅抱石、关山月合作。
1959年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高5.5米、宽9米)。
毛泽东主席亲为题句:“江山如此多娇。
”画面上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整个画面表现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貌:近景青山绿水,代表祖国的南方,远景的冰天雪地是代表祖国的北方,中以长城、黄河贯穿,这是我们祖国的两大动脉,画上两大动脉,使整幅画面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象征我们伟大祖国的团结统一、繁荣昌盛……周总理看了画稿以后,指示说,画面还要画上红太阳,体现“东方红,太阳升”之意。
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第1课时)教案
展示立方体成角透视示意图其基本规律的文字。
展示《马棚》原作图片。
展示文字小结。
(五)
透视知识巩固小游戏
这是为什么?
课件上上有四张图片,图中的景物看起来似乎与我们平时看到的都不一样,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其中的第一幅吧。
图中有四棵树,你用尺量一量就知道最左边一棵与最右边一棵的大小相同,但是看起来最右边的树要大得多,这是为什么呀?
教师归纳学生体会,并加以补充、升华。
如果原作转化成黑白画面,我们的内心感受可能会有一些不同,不过这不是本课的重点。今天我们先抛开作品的色彩,集中精力来学习风景画的没有色彩变化的朴素描绘,研究一下描绘风景画的基础知识。
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路》原作图片。原作转化成黑白效果呈现。
(二)
了解风景中的基本透视现象
这p4思考练透视知识图中有四棵树你用尺量一量就知道最左边一棵与习的示意图巩固小游最右边一棵的大小相同但是看起来最右边的树要拓展的一组图戏大得多这是为什么呀
课 目
第1课画家乡的风景
年级
七年级
执教
缪白石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题
看到这幅作品,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如果你是这件作品的作者,你画出这样的画面,是希望体现什么样的内心情感?
展示文字小结。
(四)
探究学习风景画的成角透视规律
我们通过一张立方体的透视变化示意图,来研究成角透视的规律。
老师简介成角透视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成角透视相关概念学习:视平线、左右消失线、左右消失线。
大家一起来研究,成角透视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规律呢?
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2)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3)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4)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2)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的艺术魅力;(3)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一、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捣练图》相关的信息资料。
(可制成读书卡片)二、播放影视剧《大明宫词》片段,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个直观印象。
导入《捣练图》。
三、尝试以制作简单网页的形式学习《捣练图》及唐代仕女画:以网页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一)版块设计:学生在掌握一定制作网页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网页版块组成。
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确定。
版块一:仕女画(相关文字、图片)版块二:宋徽宗赵佶(相关文字、图片)版块三:唐女性形象(相关文字、图片)版块四:画家小传(相关文字、图片)版块五:思考与讨论(二)围绕《捣练图》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实网页版块。
1、分组讨论以上前四个版块。
通过汇总已备学习资料,查阅书籍,上网等形式,将和本专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归并,经讨论一致同意后整理成文,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2、重点分析第五版块,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点拨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思考与讨论”版块的内容。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解决,总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准备】课本、课件【教学过程】1、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阶段:展示作品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发展阶段:(1)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及作品内涵的理解。
通过学生参与、观看,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更能从学生成功与不成功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造型艺术的魅力。
表演完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表演,结合作品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条件进行分析。
(2)展示油画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学生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展示课本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刻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省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学习目标】
1、知识及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2、过程及方法: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及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难点】
如何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堂导入】
1、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也可以表现主观情感,导入美术作品两种表现
形式的含义:再现性和表现性。
2、出示唐朝张萱的作品《捣练图》和真实照片的对比,动画片米老鼠和唐
老鸭及真实动物照片对比,齐白石《虾》及真实虾的照片对比。
分析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美术作品表现形式。
【自主学习】
1、回忆上学期学习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
美术作品?
2、作品描绘了些什么?
3、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4、它来源于什么?
【合作探究】
(一)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思考讨论: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哪几个人物?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二)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1、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3、老师讲述《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图片上的分析文字,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张变形的手法。
4、思考讨论:《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三)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
征及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讨论:艺术技巧及物质材料对作品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课后思考】
1、用几个词来总结再现性美术和表现性美术的特点。
2、因材施艺有什么特点和价值?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