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拓展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课题(精选五篇)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课题(精选五篇)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课题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课题(一)课题提出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广大老师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同时也认识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于是,就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教学之余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尝试和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内:宋代学者朱熹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源源不断的活水”大多来自课外广泛的阅读。
现代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比例大约是三七开,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的语文素养得之于课外阅读积累。
”看来重视课外阅读几乎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
2.国外:在美国,要求小学三年级以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的关键。
美国的学校教育,主张向家庭延伸。
小学生回家没有家庭作业但每天回家后都要读课外书。
广泛的课外阅读的确可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底子。
以上所述,对于我们今天探索和研究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研究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一日之功,它得益于课内,更依托于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
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课外阅读,让丰富的文化知识滋养他们的心灵,充实他们的头脑,开展他们的眼界,这无疑是使孩子们终生受益的举措。
二、研究过程(一)指导思想和方法1、指导思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小学语文三年级课外拓展阅读教学
农村小学语文三年级课外拓展阅读教学摘要:什么是拓展阅读?笔者认为拓展阅读就是以课文为中心,拓展到阅读有关作品的一种阅读方式,实施该方式有利于拓展阅读的范围、开拓学生的眼界、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建构起立体化、综合化和体系化的阅读网。
尤其是在办学条件差,家庭经济支撑不足,阅读环境差的农村小学,更需要教师克服外在的条件,发挥自身素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给予充足的阅读时间,创造优质的阅读环境,从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做好小学阅读教学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三年级课程;拓展阅读;农村小学自笔者担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以来就发现了学生们在阅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理解能力差,阅读效率低,阅读时间少,尤其是阅读面窄、阅读量低这一问题,束缚了学生的眼界,影响了学生的思维。
为此,笔者探索了改善的途径,如下所示:一、进入学生心理,激发学生阅读兴致阅读兴趣缺失导致学生逃避阅读、畏惧阅读,读不进去,笔者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发现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外,还因为教材或者教师提供的阅读文本不符合学生的口味,激发不了学生的阅读兴致,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走下来,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探寻学生的口味并为之推荐广受好评的、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致的课外阅读文本。
如,在阅读《带刺的朋友》这篇文章时,同学们被小刺猬偷枣的可爱模样所吸引,兴致勃勃的阅读完了整篇文章后还意犹未尽,为此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大家带来了作者宗介华其他的文章,有《蜘网上的谜》《七月七,黄瓜架下听“信息”》《古地里的歌声》《鸟腿上的秘密》《皎洁的月光下》,充满童趣且篇幅适中,适合学生阅读。
再如,学到《掌声》这一篇文章时,在笔者的要求下同学们阅读了文本内容,体悟到了纯洁的友情,把握了主旨。
因为师生互相配合,阅读效率有所提升,节省出了教学时间,为此笔者为大家推荐了鲁迅先生写作的《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文章中“我”与闰土的真挚友情与文章如出一辙,吸引了大家的阅读兴致。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分析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育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而如何有效地结合课内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一直是语文教师和家长们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意义、方法和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士在实际教学和家庭阅读指导中有所帮助。
一、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意义1. 提高语文素养。
课内的教材阅读往往局限于特定的内容和形式,而课外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2. 培养阅读兴趣。
通过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优秀文学作品和有趣的故事,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主动地进行阅读,增强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模仿其中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4. 塑造良好的价值观。
通过阅读有意义的故事和典籍,教育孩子们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尊重劳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
1. 针对性设置阅读任务。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布置阅读任务,使学生能够有计划地进行阅读。
2.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让他们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作者的用词、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布置精读任务和泛读任务。
教师可以布置精读任务,让学生深入细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可以布置泛读任务,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提高他们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4. 融合课内外资源。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内外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都能够有所收获。
5. 建立读书交流平台。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读书交流,让他们在分享阅读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彼此的阅读兴趣,增强对阅读的热爱。
1.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阅读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方法阅读,课内为点,课外为面。
在课内外阅读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应注重课内方法的引导。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方法一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
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就有动力。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工作和关键环节,它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过程和结果评估,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
因此,课外阅读的指导要注重目标的设定,必须灵活性强,层次性明显。
当然,仅有目标还不够,还必须让学生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
可通过推荐学生感兴趣的读物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推荐读物,充实学生的阅读资源1.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外读物现行使用的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适合学生阅读和开展教学的文章。
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相关知识的介绍,会使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趣味性,而要获取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与课文相关的书。
这些书可以进一步充实课文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比较能力。
2.选择叙事作品和合适的诗歌新课标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的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多阅读这类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传授方法,确保学生的阅读效果课外阅读是教学的课外延伸。
要提高课外阅读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1.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后记等,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
同时,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如何有效地衔接课内外阅读,使其相互促进,成为了一项关键的任务。
一、完善阶段性目标语文教育应当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
在设计课内外阅读衔接计划时,应首先明确每个阶段学生的阅读目标,并分类为基础性阅读、拓展性阅读和综合性阅读。
基础性阅读主要包括课本、习题和辅导材料的阅读,重点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拓展性阅读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选取适当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
综合性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进行综合性的阅读活动。
二、设立课内外阅读平台为了有效地衔接课内外阅读,学校可以设立一个课内外阅读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类书籍和阅读资源。
这个平台可以包括一个图书馆或者阅览室,里面藏有各类课外读物,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可以设立定期的阅读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书展、读书分享会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
三、选择优质课外读物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在选择课外读物时要注重选择适合学生阶段和水平的作品。
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选择一些内容生动有趣、语言简单明了的作品,这样有助于学生培养起对阅读的兴趣。
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读一些经典名著和大众文化作品,帮助他们扩大阅读视野。
四、课内外阅读相互衔接为了使课内外阅读相互衔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课内外阅读内容相互关联。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主题进行阅读拓展。
在讲授《小狗钱钱》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读一些关于金钱管理的故事,帮助他们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知识。
2.课内外阅读形式相互借鉴。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可以相互借鉴,互相补充。
在进行课内阅读时,可以借鉴课外阅读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而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可以运用课内阅读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而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部分,阅读教育更是被重视。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育不仅要注重课内知识的教授,还要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在课内外进行有效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意义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在高年级的时候,对于阅读的兴趣已经开始形成。
而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培养起学生对于阅读的热爱。
2.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课内阅读主要以教科书为主,而课外阅读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水平进行自主选择的阅读材料。
有效整合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加广泛的阅读内容,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开阔学生的认知范围。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内接触到经过筛选、整合的内容,还能在课外自主选择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
1.通过课内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讲解内容,引导学生对于同一主题或内容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内讲解中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引导和点拨,指导学生阅读,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讨论,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
2.设立相关任务,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在课内设立相关任务,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课外阅读材料作为必读内容,布置相应的任务和作业,督促学生进行阅读,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促使学生对课外阅读有所收获。
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心得分享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心得分享。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立足课内,拓展课外——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探析
立足课内,拓展课外——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探析摘要:阅读是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课内阅读的同时,也需要进行课外阅读的拓展,以丰富知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融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一、引言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外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课内阅读是指在教材中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通过教学来进行阅读和理解;而课外阅读则是指学生自主选择的阅读材料,广泛涉猎各类书籍。
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可以使学生在课内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在课外阅读中拓展眼界,提高综合素质。
二、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的重要性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拓展知识面:课本知识有限,而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从而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见识和修养。
提高阅读能力:通过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融合,学生可以不断接触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阅读表达能力。
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课外阅读材料更加多样化,有着更多的精彩故事和有趣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提升文学素养: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美,领悟到文学之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能力[1]。
三、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一)综合分析课内外阅读材料结构1、课内阅读材料往往是按照教材编写的,结构较为完整。
而课外阅读材料则有着更多样的结构形式,如小说、散文、诗歌等。
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分别从故事情节、文章结构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课内外阅读材料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例如,可以请学生比较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材料中的人物角色塑造,情节发展等。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结合的方法总结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结合的方法总结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形成全面、多样的阅读教学,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结合的方法。
一、阅读引导法阅读引导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阅读为主导,引导学生阅读课内和课外的文学作品。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解读文本、提问、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水平,选择一些与课本相关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中形成互补、相得益彰的关系,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作品对比法作品对比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某一文学作品后,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
通过对比,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在学习《小兵张嘎》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其他关于革命英雄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了解不同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广度。
三、阅读分享法阅读分享法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向同学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可以通过口头表达、写作、画画等形式,将阅读过的内容以及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与同学分享,从而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以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结构、语言和意义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作品。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五、主题拓展法主题拓展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阅读某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与该作品相关的其他文本。
教师可以选择与作品主题相关的其他作品,推荐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拓展阅读,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作品的背景和扩展,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摭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摭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是指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如何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内阅读是指在课堂上教师选取的课文阅读,而课外阅读则是指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的一些好书。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课内阅读可以为课外阅读提供素材和基础。
学生通过课内阅读,能够接触到各种优秀的课文,了解各类文体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而这些素材和基础可以为学生选择和阅读课外书籍提供帮助。
在学习了《草房子》这篇课文后,学生可以选择与之相似的题材的课外书籍进行阅读,进一步增强阅读体验和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可以拓展课内阅读的内容。
课外书籍通常包含了更多种类的文体和题材,而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能够更好地拓宽自己的阅读领域,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籍,并通过课堂上的分享和讨论,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阅读乐趣和收获。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衔接还可以通过设置阅读任务和开展相关活动来实现。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布置一些与课内阅读内容相关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来完成。
可以开展一些课外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想。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选择相结合,通过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补充和促进,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和课外阅读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只有通过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衔接,才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阅读习惯和高水平阅读能力的学生。
小学语文课内拓展阅读的方法-精品文档
小学语文课内拓展阅读的方法纵观当下的课堂,课内拓展阅读被“泛化、异化”的现象并不鲜见。
课内拓展阅读不能够与教学目标挂钩,于是,“查阅资料”成了学生课前预习的“规定动作”。
课内拓展阅读与文本间只是生硬的“ 1+1”,目标被丢弃,学生的思维只是形式上的“迁移”。
课内拓展阅读成了文本之外的“陌生人”,它不能与文本的主旨呼吸与共,不能成为学生文本学习的促进资源。
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组成的动态系统,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知识的场所,是充满变化的情景化场所。
[1] 拓展文本的出发点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迁移,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因此要动态地把握教学流程,对拓展内容进行灵活的安排、取舍,从而调整课堂的节奏和内容。
一、以“题目”拓文有的课题本身就含有丰富的阅读元素,可以由题目引入进行拓展。
如教学《雾凇》一课时,在揭示课题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了解雾凇吗?学生交流后,老师相机出示散文――《雾凇,是故乡冬季里最美的花朵》:仿佛一个美丽奇幻的梦,当橘黄色的阳光在清晨时分冉冉地爬上窗台,一树树美轮美奂的雾凇,变魔术般在清冷的空气中盎然怒放了⋯⋯围绕课题拓展的这段资料,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见闻,也为接下来学习课文时感受吉林雾凇的千姿百态、奇特壮美,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以“作者”拓文学习《去年的树》时教师向学生推荐日本昭和时期著名的童话作家――新美南吉,然后阅读他的《小狐狸买手套》《蜗牛的悲哀》《白蝴蝶》等,这样就慢慢地形成了以作者为中心的主题拓展阅读,从而让学生感受南吉童话作品中的“物哀”文化。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在课前、课尾或课中,适时地把作家请出场,推荐给学生,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对作家的初步认识。
三、以“人物”拓文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如果仅仅通过文本的学习,同学们心目中的刘备只是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的人。
其实,刘备的性格也有他的多面性。
为了让学生对刘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习课文后,相机出示阅读材料:当他听到关羽的死讯传来,便大叫一声,昏绝于地⋯⋯这段拓展阅读表现的是刘备的重情贵义。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策略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通过课堂教学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能通过课外阅读拓展知识广度和深度。
有效整合课内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
下面是几种有效整合策略。
一、挖掘课文中的阅读资源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课外阅读的读本和其他语文材料中,隐藏着大量的阅读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设计一些阅读任务,既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知识,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课文中选取一段描述景色的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分析、课后再读等方式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阅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拓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比如作者的其他作品、同主题的其他文章等,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更好地理解课文,扩大对相关主题的认识。
也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名人传记等,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阅读活动,如图书展览、读书分享会等,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三、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活动除了阅读课文和课外读物,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其他形式的阅读活动,如报纸阅读、杂志阅读、网络阅读等。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年龄和兴趣相适应的报纸、杂志和网站,让学生通过阅读新闻、文章等,了解社会、世界的最新动态,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阅读活动,如朗读比赛、作文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四、注重阅读的技巧训练学生在进行课内外阅读时,应注重培养一些阅读的技巧,如快速阅读、精读、归纳总结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阅读技巧,例如通过预读标题和段落开头、找关键词来快速理解文章的主旨;通过提问和总结来梳理文章的内容结构等。
四年级语文教案——拓展阅读教学
四年级语文教案——拓展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地阅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为此,在四年级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教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拓展阅读教学,是指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选择,增加阅读量,丰富阅读内容,拓展阅读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知识积累。
拓展阅读教学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拓宽阅读广度拓展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
二、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能力之一,拓展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能,提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三、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拓展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建立阅读积极心态。
四、增强语文学习兴趣通过拓展阅读教学,学生可以读到更多的经典名著和优秀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拓展阅读教学的应用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拓展阅读教学:一、阅读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说明、阅读指导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和兴趣,为学生指导相应的阅读材料和解析方法。
二、课外读书活动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课外读书活动,让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和优秀读物,交流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并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家庭阅读教师可以把拓展阅读教学引导到家庭,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进行课外阅读,建立阅读档案,形成读书分享的氛围,让学生在家中也能够享受阅读的快乐。
四、文学作品鉴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鉴赏文学作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探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内外阅读结合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课内外阅读结合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课内外阅读结合正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课内外阅读结合,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探讨课内外阅读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二、课内外阅读结合的重要性1. 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课内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其中所涵盖的内容是有限的,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而课外阅读则可以引导学生接触丰富的文学作品、名人传记、历史故事等内容,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增长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
课内教材是系统性的,有助于学生对一定范围的内容深入理解。
而课外阅读则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思想观点,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分析、评价,提高阅读深度。
3.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且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的爱好。
4. 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内外阅读结合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1.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学校图书馆应当加强书籍采购,搜集各种类型、题材的优秀读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
教师可以搜集各种优秀的教育电子资源,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2. 设计有针对性的阅读任务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包括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提出一些阅读问题,以促进学生对所读内容的深入思考。
3. 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在阅读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后感交流、小组讨论、阅读分享等活动,让学生为所读内容或者自己的阅读体验做一些笔记、短评或者读后感,从而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4. 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教师在进行课内外阅读结合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不强求学生一定要读完某本书籍,而要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愉悦和收获。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语文课内外阅读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内阅读是指在教材中规定的篇章或文章,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自主选择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课内外阅读有机地衔接在一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课内外阅读的定义、重要性以及有效衔接的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内外阅读的定义课内阅读是学生在学校课程中必须进行的读书活动,是在教材中规定的篇章或文章中进行的阅读。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多为经典课文或教学要求的文学作品,通常由老师进行解读和引导,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提高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自主选择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这些作品可能是文学名著、童话故事、诗歌、寓言等。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通过阅读来陶冶情操,丰富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拓展视野:通过课内外阅读,小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字材料,包括古代经典和现代文学作品,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了解更多的知识和文化。
2.提高语文素养:课内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兴趣: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激发其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促进情感发展: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情感体验,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世界,增强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1.建立有效的课内阅读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能力,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课内阅读体系,包括选材、导读、讲解和课后练习等环节。
通过系统的课内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课外阅读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课外阅读。
可以通过开展读书报告、朗诵比赛、读书分享等活动,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小学语文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研究1. 引言1.1 小学语文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研究概述小学语文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是指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强调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更注重了学生在校外的阅读实践和体验,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环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拓展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小学语文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整合课内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通过对这一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研究意义和目的是本文的重要部分。
小学语文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对学生成长和素质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和挑战,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本文旨在总结和提炼促进小学语文课内外结合阅读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供具体指导和帮助,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通过案例分析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为其他学校和教师提供借鉴和启示。
最终,评价和展望小学语文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为教育部门和教师提供可行的改进方案和建议,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切实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研究方法是进行小学语文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索。
我们将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的文献综述,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和理论框架。
我们将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搜集小学语文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看法,以了解他们对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的认知和实践情况。
小学语文高段课内课外拓展阅读的探究
小学语文高段课内课外拓展阅读的探究随着家长们的重视和教育机构的关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这项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许多学校也越来越注重将其纳入课堂教学中。
究竟什么是拓展阅读?为什么要进行拓展阅读?如何进行拓展阅读?本文将为大家逐一解答。
一、什么是拓展阅读?拓展阅读指的是通过阅读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或有助于学生知识掌握和思维发展的书籍、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的阅读活动。
1.丰富阅读体验课本内容往往枯燥而单调,通过阅读其他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丰富的阅读体验,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2.拓展知识面拓展阅读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书籍、资料、信息,从而了解到更多的事物和知识,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促进语言表达能力拓展阅读有助于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语言,如小说、散文、报告、科技文章等,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4.培养思维能力拓展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三、如何进行拓展阅读?1.精选适合的阅读材料拓展阅读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专业性,同时也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避免过于晦涩难懂或过于简单,建议家长和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和能力,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
2.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拓展阅读不仅仅是读书,还可以通过观看影视剧、听收音机广播、浏览网页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多样化的阅读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阅读效果。
3.相互交流与分享拓展阅读是一项相互交流和分享的阅读活动,建议家长和老师们可以组织一些阅读俱乐部或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收获,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拓展阅读需要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建议家长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孩子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
拓展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拓展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拓展性阅读是指在教材之外对学生进行书籍、文章、短片等阅读的活动,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阅读兴趣和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性阅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语文知识点和文化内涵,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一、拓展性阅读的意义1. 拓宽阅读视野。
拓展性阅读涵盖了各种细分领域的书籍和资料,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了解更多的人物、事件、传说、习俗等,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培养对各种文化和知识的兴趣。
2. 提高阅读能力。
拓展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同时也增强了阅读理解和推理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3. 引发情感共鸣。
拓展性阅读中的精彩故事和细腻画面,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和安慰,同时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灵活组织课内外阅读。
通过灵活组织课内外阅读,可以让学生更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进行深入探究。
同时,也可以通过课内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2. 鼓励学生读写互动。
拓展性阅读可以通过读写互动的方式进行,例如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对话。
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3. 倡导家庭共读。
家庭共读可以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同时也能够在家庭教育中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孩子进行拓展性阅读,并且与孩子一起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1. 知己知彼,选材合适。
在进行拓展性阅读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性别、兴趣、阅读水平等方面的因素,选取材料时要有所取舍,以确保材料的合适性和可读性。
2. 放松要求,注重体验。
在拓展性阅读的过程中,不要过于追求阅读成效和效果,而忽略了阅读本身的乐趣和体验。
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美、探究的乐趣和思考的快乐。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教学策略研究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这一有效衔接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意义1. 丰富语文学习内容。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知识面相对来说还比较狭窄,通过课内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阅读内容。
2. 培养文学素养。
阅读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课内外阅读,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名家名著,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语言视野,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对不同读物的阅读,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思维,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课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精华,激发学生对课内阅读的兴趣。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教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学习语文知识。
2. 合理安排课外阅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兴趣,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目,并适当给予一定的阅读指导。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阅读。
在课内外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包括课文、课外读物、报纸杂志以及网络资源等。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
4. 提供情境化教学。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情境化特点,设计一些常见事件的情境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阅读,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是指在语文课程中,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整合策略:
一、教师引导下的课内阅读
1.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个专门的小角落,放置各种课内阅读的材料。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些时间,供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并且鼓励他们交流和分享阅读的感受。
2. 导读与解读: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和导读材料。
然后,在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提问和探讨课文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等,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3. 阅读策略的指导:在课内阅读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和教授一些常用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测、总结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
4. 角色扮演与舞台表演:教师可以将一些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舞台表演,使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课文的情节和意义。
5. 综合性阅读任务:教师可以将多篇课文内容相近或者主题相似的文章进行组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阅读任务,如写读后感或者是写写课外活动规划。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希望以上策略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策略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学校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可以在教室和校园的角落设置阅读角,摆放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并鼓励学生自愿参与阅读。
在课堂上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文学名著或优秀的故事书,供他们读一读。
二、教师指导阅读老师在课内阅读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的优秀文学作品,通过课堂朗读、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心理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三、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读书活动、书展、图书馆参观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
可以先选择一些优秀的青少年读物,如《小王子》、《百科全书》等,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然后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同时鼓励他们进行读后感的写作和分享。
四、设计阅读任务与活动为了更好地整合语文课内外阅读,可以设计一些阅读任务和活动。
在课堂上可以选取一些短篇故事或诗歌,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阅读,然后要求学生做一个有关故事或诗歌的绘画、朗诵或口头表达等。
这样既能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家校合作促进阅读家庭是孩子阅读的重要环境,学校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阅读。
可以在家校交流会上向家长推荐一些优秀的童书,并说明阅读的重要性。
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多进行课外阅读,并和他们一起分享读后感。
六、制定阅读计划和奖励机制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学校可以制定一个阅读计划,要求学生每天或每周都要读一定的书籍。
可以设立一个奖励机制,比如每学期设置一个阅读目标,达到目标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这样能激励学生进行更多的阅读。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
通过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拓展
秀山二小孔令伟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习的学科,教学中教师或重教材,无拓展;或把握不当,拓展过度,都达不到语文课程所要求的目标。
打破机械的知识教学,打开拓展视野的窗口,立足教材,向课外拓展延伸,做好课外衔接,不仅能提高拓展阅读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努力构建课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
课程标准还对每个学段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因此,教师应把握课程设计理念,在教学中进行课阅读拓展,整合课外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架设一道联通课外学习的桥梁。
如何做好课外衔接,让拓展阅读更有效呢?
一、抓好课前拓展阅读,指导学生课外搜集筛选资料。
1.教师要善于帮学生创设学习的期待,让学生对课前拓展阅读和搜集资料有浓厚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源泉所在,因此,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围绕教材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起学生到课外查阅资料的兴趣。
如在学习三年级《恐龙》一文时,课前提出预习的问题:你对那一种恐龙最感兴趣?请收集它特有的资料。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主动去选择收集感兴趣的资料了。
2.指导学生从教材出发,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预习时让学生广泛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能激发阅读兴趣,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收集筛选资料。
一是以课题为拓展点,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
学习《卢沟桥烽火》,就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二是以作者为主线,向同一作者的名著名篇辐射;学《莫泊桑拜师》,就让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莫泊桑的哪篇小说,或是喜欢他作品中的那句话,说说喜欢的理由;三是以课文容为基础,向相关容拓展。
如学习《牛郎织女》,就让学生收集另外的一个民间故事,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
3.指导学生多种渠道搜集资料、筛选资料。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好的的方法是课前拓展阅读的关键。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课外书中搜集资料,在网络中查阅资料,从生活中搜集资料。
在筛选资料时指导学生学会抓关键字词理清信息和运用比较的方法选择信息。
这样一来,既避免了上课时成为学生资料展示课,又能促使学生采用多种渠道学习语文。
二、课找准拓展点,拓展课外知识,丰富教材涵。
1.从课文题目入手,补充拓展。
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中心”,要想更好的学习感悟课文,就要对题目有个全面的理解。
对于学生难于理解或是不常见的词语,教
师就要适当地补充课外知识,易于学生理解。
如在教学六年级课文《夹竹桃》、《广玉兰》时,我拓展补充关于广玉兰和夹竹桃的知识。
教学《高原一株柳》一课时,我拓展补充了高原环境恶劣的课外资料,学生阅读资料后,体会高原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时就容易的多。
2.从课文中的人物入手,补充拓展。
教版的教材中,描写了诸多各具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的人物,像“成功、司马迁、德怀、钱学森”等,这些人物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并不能从课文介绍中全面地认识他们。
这时,在课堂上,我们就要对他们相关的事迹资料进行补充,让其形象在学生认识中饱满起来。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钱学森》一课时,我播放了一个介绍钱学森的视频资料,视频详细地解说了钱学森为了回国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观看后,学生知道了课文中说的“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这段回国之旅的艰难,更懂得了钱学森那赤诚的爱国之心。
这样的补充拓展,使阻碍学生理解的时空问题不再成为主要障碍。
3.从关键词语或句子入手,向生活情境拓展。
教学中,教师常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并以此为点,向生活辐射,往往能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
我在教学《沉香救母二》时,抓住“不在乎”,设计了几个情境:在寂静的夜晚,皎洁的月亮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小沉香;在茫茫的沙漠中,小沉香喝掉了最后一滴水,可是小沉香,随着情境的不断变化,学生的感情也渐渐融入了人物中。
一位教师在
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紧紧抓住“母亲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段话,分别设计了许多生活场景:崎岖的山路上,母亲;泥泞的道路上,母亲
;烈日炎炎下,母亲、凛冽的寒风中,母亲……由于有教师机智地拓展生活场景,学生在诵读中,情感一步步升华,课堂上温情满满。
4.从教学重难点入手,拓展阅读。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一旦方法不当,就会适得其反,有效的拓展延伸,对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打破教材教学常规,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
当前的语文教学,完成教材容成了课堂教学的重心。
语文课上,教师循循善诱,绘声绘色地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有时甚至把文本分析的“支离破碎”,失去了文本原本具有的美感。
打破教学惯性常规,适当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也能使语文课绽放光彩。
一位教师在教学《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时,就采用了两个较好的方法。
一是把《螳螂捕蝉》这篇白话文对应的文言文放在课堂上用了20分钟的时间学习,学生朗读、背诵、勾画句子,再对应到课文中学习。
课堂没有因为学习文言文而耽搁了时间,相反,学生学习现代文更加轻松了,浓浓的语文味充满课堂,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是在理解“不堪设想”一词时,教师出示了一幅战国七雄的地图,指名让学生根据地
图说说吴国的处境。
接着教师提出了问题“如果吴国灭亡了,吴国的百姓会怎么样?”引发学生思考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在难点突破处拓展补充资料。
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解学生之所疑,送学生之所需。
因此,在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拓展补充资料,解学生的疑惑。
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其中有一个“人字形线路”,学生大致能根据文字描述画出简易的示意图,但火车怎么上坡,还是和生活中汽车走盘山公路的情况有所差别。
于是,我播放了一个“人字形线路火车上坡”的视频,不用教师过多的语言解释,学生一看视频就理解了。
5.从文本留白处入手,拓展阅读。
(1)巧用留白,拓展补充知识。
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留白,教师可加以利用,补充知识。
如五年级《望月》一课中,作者和小外甥对诗,其中有一个省略号,教师就可补充其他描写月亮的诗句,把学生课外积累的诗句引入课堂。
(2)巧用留白,想象续写。
课堂上的练笔训练,也是一种拓展阅读。
学生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拓展想象。
《爱之链》一课,课文结尾处有一个留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伊……”,让学生续写故事,学生能按照“爱的传递”这一主旨续写,文本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三、课后延伸,拓展课外阅读,架设阅读桥梁。
叶圣先生说得好:“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
”教材的学习,实际上是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一个例,在潜移默化中架设一座连接课外
知识的桥梁。
课文学习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籍。
1.我们可以在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
如学了《三打白骨精》后让学生阅读《西游记》;学了《孔子游春》后向学生推荐阅读国学经典《论语》;学习《将相和》后可以让学生阅读《东周列国故事选》等。
2.进行教学拓展。
指导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阅读各类文章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有条件的话,指导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填写读书卡或是设计手抄报等。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这一们课程的目标定位。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