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训练揣摩作者情感
(语文)初中必备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答案)
![(语文)初中必备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e37382bcd126fff6050b09.png)
(语文)初中必备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寂寞梁实秋①寂寞是一种清福。
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
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场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②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
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
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③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④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
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
揣摩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
![揣摩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5e07a78b4daa58da1114a1f.png)
揣摩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作者:王艳丽来源:《语文建设·下旬》2018年第07期《大雁归来》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的环保主义者,这篇文章被选入了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
作者在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将自己对大雁的喜爱表露无遗。
其写作重点放在了抒发情感上,全文上下都贯穿了“爱”的主题,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一、揣摩作者情感的常用方法1.从文章的写作背景感知作者的情感在阅读课文之前,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很多文章都是作者有感于人或事而写的。
如果文中没有描绘具体的社会环境,在阅读的时候就难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因此,在拿到一篇课文之后,首先应该去了解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
只有在对作者这个人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才可能把握其写作目的,继而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要完成这一工作。
了解了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以后,再去阅读文章,体会就会不一样。
2.从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大雁归来》一文,整体读来感觉语言很平淡,但如果认真品味其中的语言,就能够感受到作者是一个语言功底非常深厚的文学巨匠。
首先,从关键语句分析。
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往往就是中心句,经常出现在课文的开头或是结尾。
关键语句在篇首,一般起总领全文、烘托气氛的作用;关键语句位于结尾,则是对全文的一个概括性总结。
因此,如果抓住了课文的中心句,就很容易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了。
比如说《大雁归来》这个标题,初次看到这个题目时,大多会将重点放在“归来”一词上。
“归来”指的是离开很久以后才回来,用这个词一般都带有期盼的意思。
而大雁归来则表明作者将其放在和人类同样的高度,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作者用语的高明之处。
文中在描述大雁迁徙活动时曾有一句总结性的话,将大雁三月的迁徙比喻为“一首带着野性的诗歌”。
因为大雁在迁徙过程中不断鸣叫,作者将其视作带有“野性的诗歌”,这是对大雁的赞美,赞美其给整个大陆带来了诗意。
中考语文阅读感情揣摩题解题指导
![中考语文阅读感情揣摩题解题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d393e206c5da50e2524d7fdb.png)
感情揣摩题解题指导考题解说“感情揣摩”,就是指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体会题目、句子、文段或全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包括文章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所表现出的感情倾向及其情感变化。
此类题目常见于诗歌的赏析和记叙类文本的阅读。
此类题型常见的设题语言如下:①结合全文,细细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②文章第×自然段中的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③文中画线句表现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情?④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情感(或心理)的变化。
……解答“感情揣摩”题,需要我们从把握文章的整体意思入手,前后兼顾,细细品读,仔细揣摩,体会、品味其内在的深刻意蕴。
解题点拨(一)体会蕴含在句子(段落、全文、题目)中的作者的感情1. 答题格式这句话(这段文字、这篇文章、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 举例(1)“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
”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2013年吉林中考题)我走出屋院站在街道上,树木笼罩的村巷依然遮挡视线,我就走向村庄背靠的原坡,树木和房舍都在我眼底了。
我的白鸽正从东边飞翔过来,沐浴着晚霞的橘红。
沿着河水流动的方向,翼下是蜿蜒着的河流,如烟如带的杨柳,正在吐絮扬花的麦田。
这是我的家园一年四季中最迷人最令我陶醉的季节,而今又有我养的四只白鸽在山原河川上空飞翔,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
分析:题干所指的“哪些情感”,说明至少不是一种情感。
如果脱离语境光看此句“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即作者把白鸽看作整个世界,显然是对白鸽的喜爱、赞美,甚至重视到“当作整个世界”的程度。
但阅读理解必须联系语境,结合全文看,文章还写白鸽翱翔的景象,还写小白鸽生命成长的历程等。
情感的体会要和文章所叙述的事情相联系,这样的理解才能合乎文本的意思,合乎作者的心路历程。
答案提示:围绕“对白鸽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白鸽飞翔于故乡山原河川上空景象的陶醉;看到小白鸽第一次飞上天空时的激动心情;对生命成长的感叹;对‘我’养的小白鸽能够独立飞翔的骄傲、自豪”回答即可。
最新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答题技巧(2)
![最新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答题技巧(2)](https://img.taocdn.com/s3/m/8b110187b8f67c1cfbd6b86c.png)
最新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答题技巧(2)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的日子。
不料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知道为了什么事,忽然打起仗来了。
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从天上一直打到人间,战争的结果,火神胜利了,水神失败了。
失败的水神共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间了,就一头向不周山撞去。
这一撞不打紧,他自己倒没有撞死,却闯出了天大的祸事。
原来那不周山,本来是矗立在西北的一根撑天的柱子,经共工这么一撞,把撑天的柱子撞断了,大地的一角也被他碰坏了,世界因此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灾难。
看吧,半边天空崩塌下来,天上露出些丑陋的大窟窿,地面上也破裂成了纵一道横一道黑黝黝的深坑。
山林烧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而来,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
同时,从燃着大火的山林里又窜出各种恶鸟猛兽,到处害人,人们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
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么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她没法处罚那个捣乱的共工,只得辛辛苦苦地修补残破的天地。
补天这工作真是巨大而艰难呀!可是人类的母亲女娲,为了她心爱的孩子们,一点也不怕艰难和困苦,独自勇敢担负起了这个重担。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她怕补好的天空再崩塌,便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脚,用来立在大地的四方,代替天柱,把天空像帐篷似的撑起来。
柱子很结实,天再没有崩塌下去的危险了。
那时,地上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在作怪,女娲便去杀了这条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鸟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伤害。
剩下来的只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女娲又把河边的芦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塞住了很大的洪水。
这时候,池水又澄澈得能照见她的影儿,大地也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着顺序循环,去了又来,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神通广大的女娲让人类又能快乐地生活了。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b190cbaf1ffc4fff47ac2f.png)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词,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
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这两首词的词牌都是长相思,要从字数、句数、押韵、平仄、主旨等对这两首词进行比较、总结、归纳。
字数:都是36字;句数:上下阕各有4句话;押韵:一韵到底;主旨: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诗,从下阕“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闺怨词,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
少妇思念丈夫,她的心也随着流水去追随丈夫的行踪。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愁的不是吴山,而是少妇。
因此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诗,由“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可看出这首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离家越远,思乡之情越浓烈。
因此,这首词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含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39dc6fa1c7aa00b52acbe2.png)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词阅读采桑子①(其四)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
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________【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
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
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
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
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
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方法。
赏析诗歌可以从诗歌意境、炼字、修辞等角度入手。
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都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同时也不能忽视写作背景。
(2023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同步练习:6 藤野先生(含答案)【可编辑可打印】
![(2023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同步练习:6 藤野先生(含答案)【可编辑可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448de62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e.png)
藤野先生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yìyáng dùn cuò()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2)文段中画线的“良心”指什么?(3)文段中画线的“正人君子”一词该如何理解?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2)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A.(“清国留学生”)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B.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C.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D.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1)《藤野先生》属于小说,所以文中的“我”指的不是鲁迅先生。
()(2)作者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时,抓住人物的特点,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普通平易、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 (3)《藤野先生》的主题:表现作者献身祖国、献身人民,不畏艰苦、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精神。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甲]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记叙文阅读专项之揣摩人物心理+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记叙文阅读专项之揣摩人物心理+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f7bf2d9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2.png)
绳子那头
题型问题:(2 分)第⑩段画线句表现了 “我” 怎样的心理? 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竟没有如此认真地观察过他。他 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啊!
关注修饰、限制性词语
绳子那头
01
02
蓦地 竟 可是
题干中的关 键点: “我”、 “心理”
03
答案示例
04
因自己长时 间忽略父亲 而愧疚;因 父亲过早衰 老而心酸。
方法三:重点关注修饰限制性词语或题干中的关键点
课内求法
4、《骆驼祥子》中,祥子经历了买车、丢车等一系列事件, 其心理从最初的充满希望逐渐变得麻木、绝望。 小结: 在艰苦的环境中,人物可能会感到焦虑;在温馨的环境中, 可能会感到安心。
方法四:联系人物处境:特定的环境会影响人物的心理。
03
ONE
实战练习
《孔乙己》 《我的叔叔于勒》
孔乙己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从他这番强词夺理的语言描写中,可以揣摩出他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心理。 当孔乙己被人嘲笑时,他 “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 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孔乙己此时的心理是既羞愧又恼怒。“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这些神态描写表现了他的羞愧;而他强词夺理的争辩则体现了他内心的恼怒,他 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所谓读书人的尊严。
在这段文字中,“满床摆着一个‘大’字” 中的 “满床” 这个修饰限制性 词语,形象地描绘出阿长睡觉时姿势的随意和占据空间之大。
通过 “满床” 这个词,可以分析出 “我” 当时内心的无奈和些许不满。 “我” 在炎热的夜里醒来,看到阿长如此霸道地占据床位,“满床” 凸显了这 种情况的严重程度,让 “我” 感到没有一点余地和办法,从而表现出 “我” 对阿长这种行为的无奈,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因为被打扰睡眠而产生的些许不满情 绪。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表达作者思想感情](https://img.taocdn.com/s3/m/9c75b2c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7.png)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做一篇阅读理解题,学生们在通读文章后首先需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常考题型:(1)怎样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我们可以通过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等方式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
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
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我们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4)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有效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方法。
诵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它不同于朗读,不同于吟诵,诵读强调眼到、口到、心到,核心是自我体验的过程,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
各位考生若想要了解更多与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相关文章,敬请关注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专题。
昂立新课程致力于沪上培优10余年,已经成功辅导5万余名初中生进入“四大名校”,“八大金刚”和上海其他重点高校。
想要快速提升语文学习成绩的同学,昂立新课程推荐以下学习课程:课程分网络和面授,有小班制,大班制,1对1,1对3形式,授课校区分布在上海各个地域,面授班课时以昂立新课程官网颁布课时为主,具体费用可咨询在线客服或拨打热线4008-770-970。
阅读理解方法及练习 文章主旨与情感(有答案)
![阅读理解方法及练习 文章主旨与情感(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77554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a.png)
文章主旨与情感①人物提取法。
情感来自人物的表现和感受,紧紧围绕人物,通过对人物的表现或心理情感等的直接描写,可以提炼出情感主旨;②事件提取法。
作者往往把自己的情感态度寄托在事件里面,所以要筛选出事件,通过事件提取情感主旨;③抓特殊句段法。
开头交代情感线索的句子,中间议论抒情的句子、过渡句,篇末点明题旨或深化、升华主题的句子,都是归纳情感主旨的关键;④提关键词句法。
行文有些关键词句是主旨的暗示或揭示,譬如表明情感态度的词句、评价人物言行的词句等,都可以直接借用来归纳情感主旨。
(一)秋枣儿红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了枣树。
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
人,站在村西的山包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
③这个季节里,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
那个时候,我还小,一到枣熟,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
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
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
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
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
”④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⑤现在想来,那种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低回不已。
⑥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
几乎每天,她都会到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是否被孩子采摘,看会不会被风吹掉。
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
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
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
⑦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
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62cade6529647d272852b8.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________”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点明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足;疑(2)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表达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故答案为:⑴足;疑;⑵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⑵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初一语文3月6日第三节体悟情感揣摩手法
![初一语文3月6日第三节体悟情感揣摩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258bae5e10a6f524ccbf85ad.png)
------第③步学习体悟情感
能力提高训练------揣摩手法立足文本体悟情感 (为什么这样写---艺术效果)
5.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 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比喻:比喻贴切,写父亲的神色苍老, 表现了他内心的感伤。一旦不能干活,就 失去了一切,对失去劳动能力的不甘心。
能力提高训练------第① ②步揣摩手法立足文本 (怎样写的) (写了什么) 4.第24段中“说硬了硬了”“说实了实了”“说全 冻牢了”
①语言描写,“说硬了硬 了”“说实了实了”“说 全冻牢了”, ②写台阶逐 渐变牢。
能力提高训练------第① ②步揣摩手法立足文本 (怎样写的) (写了什么)
5.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 叽”地惨叫了一声, ①拟人, ②写出了扁担已不堪重负,同时暗 指年老的父亲已不能再承担家庭的重担了。
6.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 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① 比喻:比喻贴切, ②写父亲的神色苍老
第③步学习体悟情感
通过探究课文中的人物描写, 总结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并 能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人物的 情感活动。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
前去。
答案一: 没指出方法
没具体化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天的特点,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方法
答案二:
内容
表达效果
通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是新的, 有旺盛的生命力;是美的、活泼生动的;是健壮有力的三个特点, 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九年级语文散文阅读之揣摩情感
![九年级语文散文阅读之揣摩情感](https://img.taocdn.com/s3/m/4e3580e6770bf78a6529542a.png)
散文阅读之揣摩情感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 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朱自清《春》
复习目标: 1、探究揣摩散文情感的方法。 2、能够准确揣摩散文情感。
知识梳理
散文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 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活动三 自主检测,运用方法
文题 形象
根河
画面、事件
春日根河
特点
有生命力,欢快奔腾;纯 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 丰满成熟,哺育两岸万千 生物
情感
《 根 河 之 恋 》
玛丽亚·索 乌热尔图 走出山林的 人们
与根河和森林相守 一生
热爱、眷恋根河
人们对根河 对大自然的 无限深挚的 爱恋。
辞官返乡,创作大 有责任感。对故乡的眷念 量关于故乡的作品。 和报答 热爱自然、呵护家园, 离开山林,重建家园 眷恋家园
散文知识梳理
散文类别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散文
叙事散文:写人记事散文
散文知识梳理 1、《春》《夏》《济南的冬天》《绿》《画山绣水》 《蓝蓝的威尼斯》《阿里山纪行》《飞红滴翠记黄山》 《鼎湖山听泉》《繁星》《海燕》《石榴》《紫藤萝瀑布》 《林中小溪》《幽径悲剧》《白杨礼赞》是 写景状物 散文。 2、《我的老师》《我的母亲》《藤野先生》《往事 依依》《十三岁的际遇》《散步》《送行》《明天不封阳 台》《柳叶儿》《枣核》《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是 写人记事 散文。
爱孩子,教 子有方;有 家国情怀
爸爸教我的诗永 生难忘,爸爸的 人格魅力影响我 的一生,对爸爸 的感谢与怀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答题(语文版七年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答题(语文版七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c6d5dcfc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6c.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答题(语文版七年级)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2、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3、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4、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eed56fa1c7aa00b42acb37.png)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巴金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
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
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
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
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
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
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我回头看,没有人。
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
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
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
人们还在那里挖掘。
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
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
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
初中七年级 深人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阅读技巧二
![初中七年级 深人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阅读技巧二](https://img.taocdn.com/s3/m/22de33cf76eeaeaad1f33045.png)
阅读技巧二深人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一篇文章,作者总要表明自已的情感态度。
白居易,曾经说过:“感人心者,莫先先乎情。
”可见。
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是无比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呢?1.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
作品中的关键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成有深刻含义。
这些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显示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如杨绛的《老王》最后提到的“愧作之情”。
2.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
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
因为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
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
往住可以联系主旨来理解。
3.依据词句色彩,推敲情感态度。
词句的色彩主要指文中词句的感情色彩。
这些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往往能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可以作为我们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凭借。
4.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
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时也能帮助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清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
我们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优化训练(一)美丽的谎言我至今都记得我的第一位老师说的谎言。
那年夏天,我被母亲领进了校园,迎候我的是一位五十多岁亲切和蔼的女老师。
入学考试的内容是从1数到l0。
我站在校园大操场的阳光下,面对着老师的笑容,脆生生地一口气从1数到了100。
老师拍拍我的脑袋,伸手在她的花名册上画了个红五星。
我非常仔细地留意着她的这一举动,在心里暗自猜测着那个红五星的含义。
开学了,看着班里四十多个同我一般大的孩子,我固执地想找出与他们的不同来,心里一直惦记着在名册里的那个红五星,终于忍不住了,跑到老师那里问她,是不是我的入学考试第一名才得到了红五星,老师笑着点了点头了头,当我满怀着希望从校园跑开时,快乐一直在我心里升腾。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74071ec77da26924c5b050.png)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①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③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④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⑤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⑥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初中语文揣摩诗歌情感的方法
![初中语文揣摩诗歌情感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8d4c1b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2.png)
对故国繁华的眷恋,以及梦醒后面对现实的无限凄凉。
方法二:看作者
知人: 苏轼的旷达乐观,杜甫的忧国忧民,刘 禹锡的积极达观,柳宗元的怀才不遇,李白的自 信豪迈…… 论世: 如盛唐时期,经济富足,百家争鸣,诗 歌大多是描写盛世升平和政治抱负的佳作。而晚 唐时期,战乱连年,而此时期的诗篇,也大多变 成了对人间疾苦的控诉和对朝代末路的叹惋。 北宋中央集权,诗人大多文笔灿烂、思想自由。 而南宋偏安江南,君主软弱无能,爱国诗人们徒 然伤悲、为国嗟叹、壮志难酬……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落寞哀愁之情。
巩固训练(3)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 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 醒,如何消夜永!
羁旅思乡诗:思念家乡或亲友;厌弃飘零,孤独 失意;时光流逝的感慨;渴望团聚。 赠友送别诗: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因离别而惆怅 失落;对友人的担心和挂念;对前途茫茫的担忧; 别后的孤寂和思念;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 边塞征战诗: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报国无 门的愤懑和哀痛;对长年征战的艰辛的痛苦;对 家人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穷兵黩武 的抨击;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研习三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
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 夔 ( k u í) : 字 尧 章 , 号 白 石 道 人 , 饶 州 鄱 (pó)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 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 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活态度)
初中语文考点:情感体会专项突破练习分析
![初中语文考点:情感体会专项突破练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554ee48bd63186bcebbcb7.png)
初中语文考点:情感体会专项突破练习分析在初中语文中,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那么这一种情感体验该怎么样的去练习。
用自己的思想来理解作者的思想,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初中语文考点:情感体会专项突破练习分析,赶紧来看一看吧。
【考点归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目标。
作为学习方式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情感的目标指向和实施过程。
在阅读时,把自身沉浸到阅读的情景中,在正确的思想认识引导下,去感受文中人物的思想及情感,从而引发自身的情感活动,评判文章的价值取向。
情感体味类阅读题主要有体味文中作者的情感和阐述读者自己的情感两种。
体味文中作者的情感,即体验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揣摩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内心的情感活动;阐述读者自己的情感,即读了文本后,唤醒自身的思想情感,深入感受自身的情感脉动。
【应对策略】细心揣摩,准确体味文章的情感,能提高自己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能力。
要准确体味文章的情感,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由题目探情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时通过文章题目就能把握文章的情感走向,所以我们要注意抓住题目所表现的内涵来揣摩文章的情感。
如《往事依依》,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知道讲往述事的,“依依”二字表现作者对这“往事”的留恋。
二是首尾看情感。
文章开头和结尾往往起奠定文章基调的作用,在这里,作者所流露的情感往往会比较直白,只要我们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语句,细心揣摩,不难发现作者的情感所在。
如朱自清的《春》,开头就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强烈渴望,以及以春的无比喜爱之情。
结尾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春天,更是表达了对春天的美丽、生机、活力的礼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三 把握作者情感 考向 某事或某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情感的体会。解答此题,可 以直接去找文中饱含感情的语句,如“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 和落寞”“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感动的泪 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等句。 [答案] ①自古至今倍受重视的喜悦与自豪;②与父亲相 依为命的苦涩;③感受父亲温暖的感动;④被闲置的无趣和寂 寞;⑤被遗忘的失望与伤心。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一 把握散文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考向1 概括或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人 物形象,要结合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语句,或联系人 物的典型事例。就本题而言,从父亲听从劝说去陌生的城里生 活看出他善解人意;从父亲生活艰辛但从不抱怨,怀念故土但 不表露看出他感情深沉。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 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 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地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 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 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 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 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⑤不要怕在人生的舞台上做一个孤独的舞者!有多少人, 在各自的生活中终生扮演着平庸卑微的角色,却从来没有拥有 过自己的人生舞台?又有多少人,随波逐流,将自己独特的个 性淹没在茫茫人海?舞步回旋,陌陌前路,何处蔷薇?而在世 间的某个角落,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正默默地等待着属于 她的那只蝴蝶。有一天,他们相遇,娇嫩的花骨朵儿便张开她 的怀抱热情地迎接那久久等待的客人旋着舞步缓缓而来。
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 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 衣。
(选自2012年第3期《散文选刊》)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1.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握生动形象,揣摩作者情感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中考真题体验
一、2012·临沂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流泪的蓑衣 余君才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 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穿过 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 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案] 示例:多么冷漠的孩子啊,他究竟在想什么?我 真是失败啊!一个如此需要关心的孩子,我竟一直未能走进他 的内心世界!
[答题技巧] (1)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句子,据此推 断人物的心理;(2)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揣测;(3)结合当 时的语境,进行揣测;(4)换位体验,有利于把人物心理、神 态写得更为逼真。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 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 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 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 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要去见一个向往已久 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 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 的日子。
[答案] 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解人意、感情深沉的人。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让人物从文中走出来 如何把握人物形象呢? (1)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 态)入手。(2)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要地说,就是通 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3)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 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 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 系。(4)从典型事例入手。典型事例往往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人 物的性格特点。(5)从作者的评价入手。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直 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பைடு நூலகம்8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根据语境,合理想象,补写人物的心理、神态等。 例2 仔细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用第一人称把老师“深深 的挫败感”具体地描述出来。(2012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题, 选文见附文) 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 挫败感。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结合具体语境补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能力。解答时,首先要了解挫败感产生的原因:李想的爹娘出 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李想跟没事人似的。这其中有因李 想冷漠而产生的感叹,也有作为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了解甚少而 产生的自责。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3.语言描写 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在于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从而展现 人物形象。 4.心理描写 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 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 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 动。能够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③枯黄的草地在我眼里忽然变成一方广阔的舞台,舞台上,这 只小小的蝴蝶正孤独地旋着舞演一场独角戏。没有灯光,没有音乐, 没有观众,没有掌声,孤独的舞者只是默默地奉献着它最美丽的舞 姿,舞 姿里 有忧伤 的美 丽 ,舞 姿里 有优雅 的欢 乐 。舞 啊……舞 啊……所有的绝望,所有的欢乐,所有的痛楚都融进这绰约的舞姿 里。整个世界停顿下来,默默地注视着,万籁俱寂,周遭的大自然 也莞尔笑了。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二、2012·日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孤独的舞者 蒋智润 ①秋天,草地上一片寂静,萧瑟冷清。大地上积满了落叶, 枯败的叶子蜷缩着,如一张张满是皱纹的脸疲倦地向上张望着。 阳光下,小草儿如漂洗过的白银一般,浅黄浅黄的,迎着秋风 簌簌作响。四下里静悄悄的,一切都显得无精打采的,凛冽干 燥的寒风暗示着这个季节并不属于脆弱的生命。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 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 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 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 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 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 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地褪却,它是农 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 墙上。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的主旨。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去找文 中的点题句,而点题句多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是议论抒情性的 语句。如本文的结尾就暗含文章的主题。
[答案] 通过对孤独的舞者的赞美,提醒、启迪、鼓舞、 激励人们只要孜孜以求、永不懈怠就能实现人生美好的理想。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5.神态描写 通过突出描写人物面部表情和神色状态及其变化,来刻画 人物肖像的一种写人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更有效地表 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 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发展过程, 从而立体地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注意] 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区别在于:肖像描写反映 的是静态的五官,而神态描写表现的则是一种动态的五官。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破译作者的感情密码 怎样把握作者的情感呢?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抓带有明显感情色彩、心理描写、品质特征的词句。 (2)抓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句。(3)抓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 情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它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4) 抓景物描写。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是较为常用的手 法。(5)抓省略号、引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的运用。 标点符号有时表达着文字表达不了的含义。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二 把握散文中生动的事物形象 考向 概括事物的特点。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事物的特点。仔细阅读②③段,从中能 摘出相关词语。
[答案] ①洁白、美丽、可爱等(外形);②内心有热切的 渴望,孜孜以求,永不懈怠(心态);③孤独地舞动着(行动)。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一转眼,父亲在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 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 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 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 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 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1.仔细阅读②③段,从外形、心态、行动三个方面说说 这只蝴蝶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