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力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第四章第三节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第四章第三节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第四章第三节好啦,今天我们来说说“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第四章第三节”这个话题。

其实呢,说到这个,大家可能觉得有点沉闷,像是上课时那种一听就让人打哈欠的内容。

但你别着急,咱今天轻松点聊,保证让你看完之后觉得,这个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

首先啊,咱们得明白,社会工作就是那种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工作。

你想,咱们生活中不都遇到过一些困难吗?有些是小事,比如你丢了钱包,心情低落;有些是大事,比如家里有个老人得了病,需要照顾。

这个时候,社会工作者就是在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解决他们的难题。

这种工作呢,光靠热心可不行,得有本事、有办法。

所以,社会工作者需要有一种叫“综合能力”的东西。

你看,综合能力啊,不光是单一的专业技能。

社会工作者得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提供帮助。

打个比方,如果你是个社会工作者,遇到一个家庭破裂的小孩,你可不能只是给他一顿安慰,你得先弄清楚这个孩子的情况,搞清楚他缺的是安全感、还是教育上的支持、又或者是心理上的疏导。

你想啊,这就好像你在面对一盘大杂烩,光靠盐是不行的,得有各种调料搭配才行。

要是你理解了这个,你就能明白社会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说起沟通能力,哎,这个真的太重要了。

你试试,遇到一个心情不好的人,如果你能准确把握住他说话时的语气和语调,你就能知道他到底是想发泄还是需要有人听。

你看,这其实是社会工作者的一种“心灵感应”能力,得通过对方的语言、肢体动作去解读他们的真实需求。

有些人可能外表坚强,内心却有千层波浪。

你如果一味地用同情的语气跟他讲话,他可能反而会觉得你很烦,觉得自己是个弱者;但你如果采用一种尊重、理解的态度,反而能拉近你和对方的距离。

所以啊,沟通这件事,不是光嘴巴说说就行的,得用心去听,得细腻,得有技巧。

接下来说说“分析能力”。

社会工作者碰到的不是单一的困难,而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挑战。

你想想,如果一个人有了心理问题,背后可能不仅仅是情绪上的问题,还可能和他成长的环境、家庭的支持、社会的压力等都有关系。

2018年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考点:认知行为理论的来源

2018年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考点:认知行为理论的来源

2018年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考点:认知行为理论的来源大家做好准备迎接社会工作者考试了吗?诚意整理“2018年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考点:认知行为理论的来源”,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总会有丰硕的收获!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2018年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考点:认知行为理论的来源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第三节认知行为理论【知识点】认知行为理论的来源与观点一、认知行为理论的来源认知行为理论是折衷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认为人们的外在行为不受内在心理过程的影响。

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其二是认知学派。

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

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

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二、认知行为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第一,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直接影响个体的行动。

第二,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即人们有时会不加思考地按照既有的模式行动.第三,根据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非理性的认知会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

注意:它由埃里斯提出A 代表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 代表对诱发性事件的认知和信念(Beliefs); C 代表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或结果(Consequences)。

第四,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这三个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标行为和结果。

第五,强调认知在修正行为中的重要性。

社会工作者考试频道推荐阅读社会工作者考试社会工作者报名时间社会工作者准考证打印时间社会工作者考试时间社会工作者成绩查询。

综合能力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综合能力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者(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一、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1、解释2、预测3、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4、发展新的理论二、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1、大卫·豪:从理论关注内容的角度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2、马尔科姆·佩恩则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把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实证主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

第二节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一、基本观点 P92弗洛伊德:人的心灵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构成的,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它们既矛盾又统一。

个人的问题源于内在的冲突,这种冲突与早期经验有关,并潜藏于潜意识中。

解决问题就是要分析潜意识。

当人格失调时,弗洛伊德理论则将治疗的焦点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

焦虑与防卫机制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

这就是焦虑的痛苦体验。

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体验所采取的方法。

阻挠或者演示不被允许的欲望以减少冲突。

防卫机制是自我调适方法,包括正向与负向。

精神分析在社工中应用的实务原则强调个别化原则、签订治疗契约、提供安全环境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第三节认知行为理论一、主要理论行为主义的观点:刺激-反应;行为主义: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人类通过学习新的行为,可以改变旧的行为。

——弄清楚什么事情持续引起行为改变,但不关心心理的内在变化。

认知学派基本观点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学习过程中对于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

不适宜的行动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理论应用于行为修正,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的互动(自动化思考——长时间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

行动发出按照既有模式,不假思索,使得行为在个体的思考与意识之外。

)认知学派基本观点艾里斯提出了认知的“A(action)B(belief) C(consequence)”情绪理论框架认知行为理论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

第四章001.社会工作理论(一)

第四章001.社会工作理论(一)

理论社会工作理论第四章社会工作本章知识点:(一)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三)认知行为理论(四)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五)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六)增强权能理论(七)社会支持理论(八)优势视角理论(九)发展性社会工作知识点1:精神分析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1)意识层次理论意识层次包括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

(2)人格结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能够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

(3)焦虑、防卫机制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会发出警告,内部就会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

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防卫机制是为了消除不愉快情绪体验所采取的自我调适方法,包括: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退化、压抑、升华。

(4)性心理发展弗洛伊德将性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要获得相应的满足,否则就会表现为问题,就需要治疗。

2.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1)个别化原则。

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

(2)强调与案主签订治疗契约。

(3)治疗者要为案主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

(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同理案主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纳。

3. 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应用治疗情境治疗关系治疗性对话(自由联想、治疗式倾听、诠释过程)总结:强调童年(或早年)经验对现在生活的影响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例题】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前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要素B.性心理发展是个人心理发展的基础C.超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D.防卫机制是正向的自我调适方法【答案】B【解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

他将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4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4

◆主要观点:相信人的理性,人能理性进行选择
◆基本原则(临床社会工作者根据罗杰斯的观点提出):诚实和 真诚;温暖、尊重和接纳;同理(同感)p129
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人本主义在小组工作中得到深入应用
1、强调每个人都要受到尊重 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负有责任 3、个人具有归属与被包容的权利 4、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利 5、人们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6、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差别,差别应该得到尊重 7、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
五、增能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巴巴拉· 索罗门提出从四个方面帮助服务对象提高自己的能力 (1)协助他们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2)协助他们了解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 (3)协助他们认识社会工作者是解决问题的伙伴,而他们自己是解决 问题的主体 (4)协助他们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
生态系统理论的背景知识 1、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具有折中性和综融性 2、20世纪80年代,杰曼和吉特曼提出“生态模型” *强调社会工作实务的干预焦点应将个人置于其生活的场域中,重视人
的生 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和生态资源分布等关于人与环境的交流活动
*从生活变迁、环境特性与调和度三个层面的互动来引导社会工作的实施
二、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1、确定评估重点: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2、专业关系的建立:在协商基础上签订协议,建立结 构性、有期限的角色联系(次数、见面的主题、目 标确定)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教育者、伙伴
三、认知行为学派的服务步骤p118
1、确认不正确的想法及其影响 2、要求服务对象自我监控 3、发现错误思维与潜在感觉的关系 4、尝试运用正常思维方式 5、检验新观念的有效性
三、增能取向的社会工作(p133)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精简笔记(三、四章)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精简笔记(三、四章)

综合能力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行为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一)人类需要的含义: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需要具有的社会性与动物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马斯洛需要理论ERG 莫瑞需要理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生存关系成长生理性需要心因性需要(通过童年经验获得):1.与学习任务;2.与人际关系。

强调需求层次,先低级后高级。

没有需求层次。

1.需要之间相互联系2.需要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 3.推动活动 4.有不同发展阶段。

(三)人类需要的类型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一)人类行为的含义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勒温S-R B=f(S.A)B=f(P.E)S-外界刺激R-反应行为B-行为变因S-情景变因A-前提变因(遗传、年龄)B-行为P-个体E-环境(二)人类行为的类型1.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2.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三)人类行为的特点(6)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3)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第二节社会环境一、社会环境的含义和特点(一)含义:与人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及其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纯社会环境。

(二)特点(5):多样性、复杂性、层次性、稳定性、变动性。

二、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7)家庭;朋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社区;文化;大众传媒。

三、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5)1.人们要适应社会环境;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3.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4.人类能够改变社会环境;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

第三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遗传基因(DNA和RNA),有自我复制和发生特变的特点。

异常遗传(4)1.单一基因遗传——血友病;2.多重因素遗传——气喘、兔唇、糖尿病;3.染色体错乱——唐氏症;4.环境引起的异常——酒精、辐射、致癌物质。

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中级):第四章重要考点

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中级):第四章重要考点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第二节精神分析理论知识点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一)意识层次理论意识是能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通过努力可以进入到意识层面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与感情,人无法察觉,但是又对人产生影响的部分。

问题的根源。

通过释梦与自由联想发现潜意识的意义,解决问题。

(二)人格结构本我:内驱力和欲望,享乐原则、不会改变自我:由本我发展出来,管理人格体系,调节本我与超我,现实原则超我:由自我发展而来,良心和理想三者平衡时,人格完善三者失衡时,人格失调,出现问题通过强化自我进行治疗(三)焦虑与防卫机制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会发出警告,内部就会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

防卫机制是为了消除不愉快情绪体验所采取的自我调适方法,包括: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退化、压抑、升华。

(四)性心理发展弗洛伊德将性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要获得相应的满足,否则就会表现为问题,就需要治疗。

知识点二实务应用(一)实务原则1.个别化原则2.强调签订治疗契约3.治疗者要为案主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并要保证治疗过程不会造成新的伤害4.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同理案主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纳(二)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治疗性分割:由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跳出来反身观察和反省自己的经验。

主要过程:1.治疗情境与受助者订立契约,明确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保持专业、同理的态度,尊重自主性和个别性2.治疗关系通过同理建立良好治疗关系(三)治疗性对话1.自由联想: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说出心中最原始的想法或感受;发现并分析潜意识。

2.治疗性倾听:广泛注意和同理倾听。

3.诠释过程: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表达对其心灵世界的了解,包括:面质、澄清、诠释、整合。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笔记和典型题及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工作理论)【圣才出品】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笔记和典型题及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工作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4.1 复习笔记一、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1.什么是理论(1)理论的含义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较高知识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和变化,是对经验的抽象概括。

(2)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社会工作理论是在实践中,人们对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事物和现象形成了相对确定的认识,对一些问题形成了相对一致的处理方法,从而具备了理论特征。

2.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1)解释问题当社会工作者试图回答求助者的问题时,都是以一定理论为依据对求助者的需要作出解释和判断,人们依据的理论不同,可能会作出不同的解释和判断。

(2)预测与判断正确的预测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有准备地面对求助者变化着的需要,为有效地帮助求助者打下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作为大量服务实践经验的结晶,可以用来对同类问题做出预测。

(3)确定干预模式和方法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找到助人的办法和途径,这也正是社会工作理论所能发挥的作用。

社会工作理论特别是实践理论可以为助人活动提供干预的方法和模式,使社会工作有效展开。

(4)指导服务实践发展社会工作理论是大量社会工作经验的总结,它能够对后来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指导,使实践者免于盲目地探索。

在这方面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对助人活动的开展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

(5)发展新的理论社会生活在不断变化,社会问题也在不断翻新,社会工作理论自身也必须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对新现象、新问题做出新的解释,这便是发展新理论的过程。

3.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1)大卫·豪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①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它是指那些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包括关于人及社会本质的理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理论等。

②社会工作理论它是关于社会工作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

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工作者应该为服务对象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怎样提供帮助,在为其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怎样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协商统一目标。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第四章要点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第四章要点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1、社会工作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解释问题、预测与判断、确定干预的模式和方法、指导服务实践发展、发展新的理论。

2、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1】大卫·豪根据内容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社会工作理论。

【2】马尔科姆·佩恩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实证主义理论、后现代理论。

3.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1)意识层次理论、(2)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3)焦虑与防卫机制、(4)性心理发展3.2、精神分析治疗过程分三个部分:(1)治疗情境的建立、(2)治疗关系的建立、(3)治疗性对话(实质阶段,包括三个内容: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过程)4.1、认知行为理论:是折衷的理论,来源: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学派。

4.2、认知行为理论的务实原则:【1】认知行为理论界定对服务对象的问题的原则:(1)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2)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3)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

【2】确定助人目标的原则【3】辅导过程中运用的原则4.3、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步骤、结案和跟进5.1、系统理论:贝塔朗菲,主要观点①结构(指个人所面对并能够认知的外在环境包括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②过程(包括输入流程产出反馈生产或终止);③行动;④机能5.2、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应用中的实务原则:(1)服务对象所遇到的问题既有生理、心理根源,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2)评估问题的焦点应包括从生理、心理到微观、中观、宏观社会结构的各个系统,(3)于个人的问题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动态的;(4)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必须是针对整个系统而非局部。

5.3、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应用中的实务过程中的应用:(1)专业关系的界定、(2)服务目标、(3)专业人员的角色6.1、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生命周期、人际关联、胜任能力、角色表现、生态地位、适应力6.2、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应该注意的问题:(1)人们遇到的许多问题不完全是由个人原因引起的,社会环境中的障碍也是导致问题的重要因素;(2)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着眼点不能仅放在个人身上,要从与之相关的不同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着手;(3)服务对象与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对服务对象与环境的关系作出新的判断;(4)对服务对象的帮助要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把他们的问题放到不同层面的系统中去看待和解决。

中级社工综合能力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中级社工综合能力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本章重点•理论的含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社会工作理论的两种分类•六种社会工作理论:主要观点对社会工作的借鉴意义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复习要点)考点:社会工作的理论分类重点: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社会工作的理论分类难点:社会工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知识点一、什么是理论p87知识点二、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解释;•预测;•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知道服务实践的发展;•发展新的理论知识点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一)大卫•豪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提供理论基础)人及社会本质的理论\ 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 社会结构、规则、制度•社会工作理论关于专业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二)马尔科姆•佩恩的分类•实证主义(现代主义)——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行为是具有规律并可测量的;强调实验研究。

•后现代理论——知识是权利的反映;行为是个体化的无规律;经验不能脱离主体而独立存在。

本节学习提示:本节考点与第十章内容联系密切第二节精神分析取向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要点)考点: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重点: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难点: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知识点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历史•内容回顾人格发展阶段治疗理论——知识点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心灵构成--人的心灵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构成•意识是可以觉察的想法和感受•前意识是通过思考可以觉察的部分•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二)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平衡,人格完善三者失衡,人格失调(三)焦虑、防卫与转移•焦虑: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出现焦虑,焦虑是痛苦的情绪体验;•防卫机制:为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采取防御机制以调试自我;•关键词: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退化、压抑、升华。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笔记整理(中级)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笔记整理(中级)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笔记整理第一章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及主要领域第一节社会工作含义、目标与功能一、社会工作的含义非营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职业活动, 是一种职业的、专业化的助人活动, 也是一个学科。

特点: 1、在一定的福利制度框架内;2、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

3、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

4、是一套科学的助人方法。

5、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

分类: 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的目标1.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解救危难、缓解困难、激发潜能、促进发展。

2、社会层面的目标: 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3、文化层面的目标: 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团结。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1.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恢复弱化的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2.对社会的功能维持社会秩序、建构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发展(自学、了解)第三节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一、对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解1.社会工作的基本过程模式←表达需要并回应对方的服务←社会工作者————理解————帮助和协助————服务对象→考虑到对方角色和需要的服务→服务对象也是行动的主体。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过程。

首先, 它是一个渐进的、不断促使服务对象改变、逐渐达到目标的过程。

其次, 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过程是双方互动的过程。

2.社会工作是协同达到目标的过程持续互动, 帮助、协助和协同服务对象改变的过程, 也是社会工作者动员和连接各种资源对服务对象的支持过程, 还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调适其与生存环境关系的过程。

助人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二、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服务对象(基本前提)、社会工作者(助人行动的主题)、价值观(核心: 利他主义)、助人活动、专业方法(个案、小组、社区)。

第四节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一、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价值准则、从事社会福利服务、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一定的组织框架内开展活动。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知识点总结(第四章)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知识点总结(第四章)

四、社会工作理论的应用社会工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解释问题,预测与判断,确定干预模式和方法,指导服务实践发展,发展新的理论。

分类:大卫•豪从理论所关注的内容角度分:“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马尔科姆•佩恩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分:实证主义(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首先提出)的主要观点:意识层次理论:意识(主观经验)、前意识(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潜(无)意识三个层次。

核心:人的任何精神活动都是存在其根源的,并非出于偶然。

人格结构理论:本我(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自我(本我由经验发展出来,包括意识与前意识)、超我(由自我发展而来,包括意识和前意识及部分潜意识。

包括2个层面:良心和理想)。

焦虑与防卫机制:焦虑(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原则时,自我就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

)防卫机制(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以减少内心冲突。

)性心理发展:强调性心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

弗洛伊德将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应用:在实务中的运用原则: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人问题缘于内在的精神冲突,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在于揭示内在冲突的根源,使个人获得自我了解并能洞察和顿悟。

在治疗过程中坚持个别化原则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要与服务对象签订治疗契约治疗者要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在其中看到内在联系,发现内在冲突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应用:精神分析社会工作的治疗过程是服务对象痛苦经验的自我揭露的过程。

治疗者要帮助服务对象形成所谓内部的“治疗性分割”。

将内在经验与反身观察相结合的过程。

治疗情境:签订合约,明确双方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治疗者要保持专业、同理的态度,以中立的态度分析问题。

社会工作概论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概论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第五个阶段:盘点阶段 第六个阶段:理论统一阶段 第七个阶段:理论归类阶段 第二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自学) 第三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 是迄今 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 它认为 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 与“超我”所控制的。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 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
认为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去努力“理解”这些人 (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及其内在矛盾,帮助他 们顺利人文主义理念 激进的人文主义认为人们生活在一个“意义世界”当 中,但是这个世界又充满了不公正的事实。它认为在 “意义世界”里经历的许多人格的、心理的问题都只 有依据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道特征才能被理解。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改造 现存的社会秩序,来解决人们在“意义世界”所遇到 的许多问题。 (九)马克思主义理论 它主张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阶级压迫中寻找社会 问题产生的根源。 主张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与服务对象一起,通过阶级 斗争或其他集体行为改变现有的社会现实来解决这些 社会问题。 有的社会现实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关注社会结构本身的改变,而较 少关注服务对象心理、意识状态上的变化。 (十)“赠权”或“倡导”理论 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 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社会结构争取权利, 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作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 或政策安排。 (十一)女权主义理论
它主要关注女性所受到的压抑,认为女性所遭遇到的 许多生活问题都是性别压制的结果。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探索并消除社会中由于性别主义所 造成的女性痛苦,促使她们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大的 能力去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整理归类 第四节 总结和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 总结和发展中国的 社会工作

第四章 社会工作实际 讲义

第四章 社会工作实际 讲义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综合能力中级)讲义提要:考试要点(大纲)历年考题数及比重内容讲解及考点分析历年考题讲解考试要点(大纲):(一)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二)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三)系统和生态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四)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五)增能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历年考题数及比重(占比:单选6.77-10%左右;多选题稳定在5%)2008年单选题数4题;多选题数1;2009年单选题数6题;多选题数1;2010年单选题数5题;多选题数1;内容讲解及考点分析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一般了解)一、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理论是以往丰富经验的总结,社会工作不但需要直接经验,而且需要间接经验。

1、解释问题——情景分析、原因分析2、预测——变化推理、结果推理3、确定干预方法和模式——找到助人的办法和途径4、指导服务实践的发展5、发展新的理论——修改完善或者产生质疑建立新理论二、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1、Daved Howe的分类:关注内容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的认识。

如社会学理论与心理学理论等。

社会工作的理论——关于社会工作的本质、目标、过程和方法的理论。

2、Malcolm Payne(马尔科姆.佩恩)的分类从本体论与方法论的角度划分:实证主义(现代主义):一套判断知识有效性的规则。

只有从自己的经验中找到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知识。

知识具有普适性,是价值中立的。

方法则是科学的,是可以通过测量得知的。

后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知识具有相对性,每个人所使用的符号、语言所表达的意义都与个人特征、利益、社会地位等个人因素直接相关。

知识是权力的反映。

第二节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心灵的构成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构成的。

个人的问题源于内在的冲突,这种冲突与早期经验有关,并潜藏于潜意识中。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第四章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第四章

4.1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个体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个体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

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主要包括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4.1.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4.1.1.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其理论假设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②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强调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a.在成长的早期因愿望没有获得满足或者情绪冲突没有解决而形成的压力;b.当前社会环境的压力过大,导致成长早期形成的问题表现出来;c.对外部环境的理性处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欠佳而导致无法有效应付外部环境的要求。

③对人际沟通的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际沟通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④对人的价值的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坚持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目标就是帮助服务对象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促进自身健康地成长。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①直接治疗技巧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

②间接治疗技巧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

4.1.1.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依据医学模式的概念,把服务过程分为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相互紧密关联的实施阶段。

其特点如下。

(1)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境中了解服务对象从第一次与服务对象接触到完成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资料的收集,这一阶段称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研究阶段。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复习笔记(四)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复习笔记(四)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考点1: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精神分析理论是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影响最早、最深的理论,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欧美社会工作中产生影响,直到60年代在临床社会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1)心灵的构成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构成的。

意识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的想法与感受。

前意识是通过思考可以觉察的部分。

潜意识是人无法觉察,但是又对人产生影响的部分。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对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

(2)人格结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能够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

这样个人就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愉快地工作。

当人格失调时,人就会出现问题。

面对问题,弗洛伊德理论将治疗的焦点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

(3)焦虑、防卫机制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会发出警告,内部就会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

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防卫机制是为了消除不愉快情绪体验所采取的自我调适方法,包括: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退化、压抑、升华。

(4)性心理发展精神分析理论特别强调性心理发展是全部心理发展的基础。

弗洛伊德将性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要获得相应的满足,否则就会表现为问题,就需要治疗。

2、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1)个别化原则。

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

(2)强调与案主签订治疗契约。

因为精神分析治疗过程是一个重温过往痛苦经验的过程,必定会引发不愉快的情绪,案主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这一方面是提醒案主,另一方面也是对案主的一个承诺,保证不再产生第二次伤害。

(3)治疗者要为案主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以保证案主能够顺利了解他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经验,并要保证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不会给案主造成新的伤害。

(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能力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影响最早、最深的理论,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欧美社会工作中产生影响,直到60年代在临床社会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1887年开始采用催眠术对歇斯底里症进行治疗和研究,1923年发表《自我与本我》。

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和关于治疗的理论。

在心理治疗领域,随着阿德勒与佛洛伊德的分裂,精神分析理论也可划分出多个分支。

阿德勒反对佛洛依德只重视内在的冲突与潜意识,他自创“个人心理学”,认为个人内在精神中有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自我,其本质是社会的、合作的,会主动寻求目标的。

荣格反对佛洛依德过渡强调“性”,认为精神不只是由原欲本能构成。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对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一个突破。

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打破了精神分析理论只关注人的内在世界的取向,转而关注内在心理动力与外在环境的交互作用。

1.主要观点:(1)心灵的构成: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构成的。

意识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察觉的想法与感受。

前意识是通过思考可以觉察的部分。

潜意识是人无法觉察,但是又对人产生影响的部分。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

(2)人格结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能够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

这样个人就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愉快地工作。

当人格失调时,人就会出现问题。

面对问题,将治疗的焦点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

(3)焦虑、防伪机制: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会发出警告,内部就会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

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防伪机制是为了消除不愉快情绪体验所采取的自我调适方法,包括: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退化、压抑、升华。

(4)性心理发展:精神分析理论特别强调性心理发展是全部心理发展的基础。

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要活得相应的满足,否则就会表现为问题,就需要治疗。

2.实务原则:(1)个别化原则。

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

(2)强调与案主签订治疗契约。

因为精神分析治疗过程是一个重温过往痛苦经验的过程,必定会引发不愉快的情绪,案主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这一方面是提醒案主,另一方面也是对案主的一个承诺,保证不再产生第二次伤害。

(3)治疗者要为案主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以保证案主能够顺利了解他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经验,并要保证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不会给案主造成新的伤害。

(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同理案主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纳。

3.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一方面,关于童年性经验对现在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

另一方面,就是要注意治疗过程的3个部分:治疗情境的建立、治疗关系的建立和治疗性对话。

认知行为理论(行为:外部可观察;认知:思维过程)认知行为理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行为主义的基本取向是将行为和心理分开。

行为主义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放射行为外,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不断学习新行为,改变旧行为。

(认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转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

关注结果,而不是原因)认知学派在行为学派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认知的行为影响: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认知行为受学习过程中个人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这里“观察”和“解释”是辨别认知学派的关键。

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1.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认知学派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者中介和协调的作用。

个人的认知直接影响个体是否采取行动。

因此,改变服务对象的认知是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常常采取的方法。

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化思考”(经历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机制的影响,这里运用自动化思考助人的关键在于校正错误的自动化思考,因为自动化思考常常除以人的意识之外而不被人们察觉。

助人的关键在于将这些自动化思考带回人们的思考范围内,帮助个人在理性层面改变那些错误的行为。

艾利斯的“ABC情绪理论框架”即:真实发生的事件、人们如何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其所遭遇的事件和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此事件的情绪结果。

此框架说明:如果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是理性的,则情绪是正常的;相反,如果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是非理性的、扭曲的,则人们会逐渐发展出不正常的情绪、情感和行为。

简单说,如果人们有正确的认知,他的情绪和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认知是错误的,则他的情绪和行为都可能是错误的。

认知行为理论借用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前置事件(环境中出现在目标行为之前的事件或其他相关的行为)、目标行为(不想要的问题行为,即将予以改变的行为)和结果(在发生行为之后所导致的相关行为和事件)。

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

2.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1)实务原则A界定对服务对象问题看法的原则:1.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而是学习而来,可以改变的。

2.问题的外在性和内在性,问题不仅是外在行为层面,更是认知的结果。

实务中,不仅要修正行为,更要改变认知。

3.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注意服务对象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问题和评估问题的关键。

B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1.尊重个人的资助决定和信念。

2.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

3.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

C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1.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

2.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

3.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3.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助人过程在实际助人过程中,认知行为学派一方面强调改变服务对象的错误认知,强调以正确的理性认知控制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又强调通过外在监督、控制,,帮助服务对象改变不当行为。

在实际助人过程中,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使用也是认知行为理论的一项重要特征。

A专业助人过程:1.确定评估重点:在于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即思想如何推动了情绪和行为,行为如何带动了思想和情绪,情绪又如何影响思想和行为。

2.专业关系的建立:协商基础上签订合约构建专业关系。

3.助人者的角色:一是教育者,教会服务对象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和技巧来检验自己的认知与行为的改变。

二是伙伴,陪伴服务对象一起探讨其思维方式,讨论应对其认知错误进行修正的方法,学习正确行为。

(3)策略及步骤A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B要求受助人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进行自我对话c探索受助人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D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E检验受助人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社会支持理论一、社会支持理论的主要观点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对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是必不可少的,而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也是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

1.相关概念: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和解决问题的行动等(借钱、照看孩子、找工作);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自持、情感支持和认可等。

社会支持网络: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以及服务、信息和新的社会接触。

2.影响社会支持程度的因素:A发展因素:过去的经验B个人因素:个人的人格因素,包括自尊程度、社会性和控制场域对发展和使用社会支持的影响。

C环境因素:开放的社会环境,更容易建立起社会支持网络;封闭则不利于建设。

3.社会支持理论的主要观点:A发展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对个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而对于每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形成来说,这三个因素会有不同的组合,因此导致每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都是不同的。

B每个人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利用也是不同的。

社会支持网络对于个人的意义,取决于个人对社会支持网络的认知和运用。

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实务模式1.社会支持网络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来自于单位和正式机构的支持),一种是非正式的支持网络(社会上的支持)2.基本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3.实务模式:A从结果和内容两方面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论。

结构:网络的组成(哪些人)、网络包括资源的类型、网络距离等(什么关系及强度)。

内容:社会支持网络发挥的功能(工具性支持或表达性支持)。

B拟定具体介入计划,实施帮助:制定帮助计划(连接哪些关系);补充和扩展其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提高建立和利用支持网络的能力。

三、应用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重点在于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如何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

干预模式:评估支持网络——结构(是哪些人)与内容(什么关系与程度);制定帮助计划(连接哪些关系);实施帮助(促进连接)。

生态系统理论一、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系统理论与“人在环境中”的观点是一致的,其强调人都是生活在系统之中的,一个人能否与其所生活的系统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在系统理论看来,一个人的问题主要由于其未能与所处环境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不能有效地利用环境中的资源。

在系统理论看来,受助者的问题来自于其所在的系统,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

个人所面对的问题来自环境支持的薄弱、社会分配不均,乃至社会环境与社会制度的限制。

一个看起来是个人的问题,可能与其所生活的环境的各个层面之间都存在广泛的联系。

而且对个人的问题来说,问题本身以及各层次的系统都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社会工作者应发现不利因素,调整人与环境关系,将人与环境纳入一个系统,让人适应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人。

二、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1.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

2.个人的行动是由目的的,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

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环境之中。

3.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