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反规划途径》

合集下载

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必读书目

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必读书目

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必读书目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必读书目行政管理专业必读书目1.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2.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4.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5.亚当斯密:《国富论》,上海三联书店6.戴维·弗里德曼:《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中信出版社7.保罗·海恩:《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8.列维特:《魔鬼经济学》,广东人民出版社9.张五常:《经济解释》,中信出版社10.米勒等:《公共问题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1.格雷厄姆?普里斯特:《牛津通识读本:简明逻辑学》,译林出版社12.弗兰克·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个对政府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3.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格致出版社14.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译文出版社15.布坎南、图洛克:《同意一致的计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6.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商务印书馆17.唐斯:《官僚制内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8.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1.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22.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光明日报出版社23.科斯、王宁:《变革中国》,中信出版社24.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5.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上海人民出版社26.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7.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8.约翰·麦克利兰:《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29.莫提默·艾德勒:《大观念:如何思考西方思想的基本主题》,花城出版社30.陈剩勇:《政府改革论——行政体制改革与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1.王春福:《公共政策论——社会转型与政府公共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2.何翔舟:《政府成本论——政府成本管控的路径与策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3.张敏杰:《社会政策论——转型中国与社会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4.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35.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36.蔡今中:《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1.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22.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4.弗兰克·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个对政府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5.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保罗·海恩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2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7.詹姆斯·L·多蒂:《市场经济:大师们的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8.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信出版社,20139.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110.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中信出版社,200911.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2.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3.亨利·明茨伯格:《管理工作的本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4.亨利·明茨伯格:《卓有成效的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5.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6.乔纳森·R·汤普金斯:《公共管理学说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7.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格致出版社,201118.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9.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20.王浦劬、莱斯特·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2.戴维·伯恩斯坦:《如何改变世界:用商业手段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中信出版社,201323.埃德蒙?费尔普斯:《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中信出版社,201324.格利高里·迪斯等:《社会企业家的战略工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组织建设:现实、挑战与前景》,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26.陈剩勇:《政府改革论——行政体制改革与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7.王春福:《公共政策论——社会转型与政府公共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8.何翔舟:《政府成本论——政府成本管控的路径与策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9.张敏杰:《社会政策论——转型中国与社会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0.格雷厄姆?普里斯特:《牛津通识读本:简明逻辑学》,译林出版社,201431.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32.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33.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34.蔡今中:《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卡森:《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3.冯玉祥:《我的生活》,北方文艺出版社4.德内拉?梅多斯:《系统之美:决策者的系统思考》,邱昭良译,浙江人民出版社5.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高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6.朱惠荣:《徐霞客游记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7.蒲坚:《解放土地:新一轮土地信托化改革》,中信出版社8.威廉.阿朗索:《区位与土地利用》,商务印书馆,20079.R基钦:《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商务印书馆10.林肯土地政策研究所:《土地规划管理—美国俄勒州土地利用规划的经验教训》,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11.梁鹤年:《简明土地利用规划》,地质出版社,200312.华生:《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东方出版社,201313.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14.朱启臻,赵晨鸣主编:《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15.Jerry Jones,《Land value for public benefit》,Published by the Labour Land Campaign,New extended edition ,/doc/833374839.html,(网上有电子书)16.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萧正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7.朱强:《农地流转风险与防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8.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19.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蒂莫西.比特利:《绿色城市主义——欧洲城市的经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等译,华夏出版社22.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周京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沃尔特.艾萨德:《区域与空间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4.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5.汉斯·于尔根·尤尔斯:《大城市的未来》,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126.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7.威廉·M·马什:《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朱强等译28.约翰·M·利维:《现代城市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9.巴里·卡林沃思、文森特·纳丁:《英国城乡规划》(第14版),东南大学出版社30.埃比尼译·霍华德:《明日的花园城市》,商务印书馆,200031.文克·E·德拉姆施塔德等:《景观设计学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原理》,朱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2.应佐萍:《房地产营销策划》,北京大学出版社33.叶剑平:《房地产营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34.筑龙网:《房地产营销方案实例精选集》,机械工业出版社1.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戴维·英格利斯:《文化与日常生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20124.约翰·费思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5.黄浦晓涛:《创意中国与文化产业》,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6.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20027.艾伦.J.斯科特:《城市文化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吕思勉:《中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康拉德·西诺考尔、米兰达·布朗:《中国文明史》,群言出版社,200811.杰里·本特、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13.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 乔尔·科特金:《新地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美国地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5.小岛明:《日本的选择》,东方出版社,201016.弗里茨·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吉姆·麦圭根:《重新思考文化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9.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格致出版社,201120.约翰·L.坎贝尔:《制度变迁与全球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22.埃尔顿:《历史学的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524.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25.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6.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7.科尔奈:《思想的力量》,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28.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29.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30.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北京三联书店,1997社会工作专业必读书目1.《微光处处——28位社会工作者的心路历程》,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2.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3.吴晓波:《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米尔斯、帕森斯:《社会学与社会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5.荣格:《心理类型》,上海三联书店,20096.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047.詹姆斯.R.汤森等:《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310.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许良光:《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华夏出版社12.阿德勒:《超越自卑》,黄光国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13.亚隆:《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张亚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4.吴景超:《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商务印书馆,201015.林耀华:《金翼》,三联书店,198916.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7.郑也夫:《代价论:—个社会学的新视角》,三联书店,199518.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南京大学出版社19.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20.齐尔格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1.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重庆出版社22.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23.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黄爱华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4.J.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025.古德:《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6.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27.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8.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三联书店,200129.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30.达伦多夫:《现代社会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1.佩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3.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34.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5.王思斌:《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俞孔坚给部级领导干部的讲座——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5.1 反思传统规划方法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统途径有许多弊端,包括:弊端之一,城市与区域的整体的有机性没有得到尊重。

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首先它就把土地划了红线了。

这城市100万人口,就给你1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法定的“红线”明确划定了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块的边界,剩下的才是自然的地方,剩下的才是农业,才是林业,甚至连绿地系统也是在一个划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项规划。

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就象文革中划分“五类分子”似的,用同样的理念来划分我们这块土地。

土地被切割了。

所以,传统方法忽略了大地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认为大地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它可以划出一块地来,说是“城市建设用地”。

弊端之二,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当然,也有“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撂荒。

实际上都导致了城市扩张的无法和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中国五十年来做了五十年的规划了,差不多没有一个城市说是通过预测人口能够来科学地建城市的。

深圳当时预测2000年的人口是100多万,并按此来规划,结果到2000年达到了700万,差距多大!北京更是这样,谁都没有预测准过,如果用统计学上的精确性来衡量的话,简直是荒唐。

所以,用传统预测人口的方法来预测城市和以此为依据来规划城市,是不行的。

中国五十年来,影响城市人口的主要是政策,政策变了,整个城市人口就变了。

开始就是反对城市化的,上山下乡都是把城市人口疏解到农村。

后来又鼓励城市化,现在又开始加快城市化、想尽各种方法推动城市化,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城市化与城市扩张呈燎原之上势,传统城市扩张模式和规划编制方法已显诸多弊端,城市扩展前景和生态安全忧患期待具有战略眼光的城市决策者。

如同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保障。

面对中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前瞻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此,文章提出了“反规划”概念,即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不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

“反规划”就是规划和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并提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安全格局方法。

1、问题背景:城市扩张呈燎原之势,郊区化趋势迫在眉睫,城市的生态安全期待战略性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城市化速度之惊人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已经或即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大的世界性事件,在未来近十多年时间内,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从目前的36%达到65%(吴良镛,2002; 胡序威,2000; 周一星、曹广忠,1999)。

而网络技术的应用又将使中国的城市扩张和城市形态不同于西方国家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和城市扩张模式,已经可以预见到,网络技术的应用将推动产业结构、就业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也必然会影响到未来中国城市的空间格局。

因此,亟待从产业转型、郊区化、环境影响、人地关系等方面对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格局有超前认识,以便能够指导中国城市在社会经济将出现转型的情况下制定科学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城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探讨网络影响下的中国城市空间格局合理的发展模式,对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构筑城市交通体系、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也已经开始,并日益严重(周一星,孟延春,2000)。

“后城市”(After City, 2001)现象在中国已经出现,这意味着与城市建设有关的城市地域扩张,包括原有城市建成区的扩大,新的城市地域、城市景观的涌现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地景观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最全城市规划书单

最全城市规划书单

《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 [美]贝利著《城市意象》 [美]凯文·林奇著《城市设计》(修订版) [美]培根《拼贴城市》 [美]柯林·罗等编《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丹麦)盖尔编《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闵学勤著《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美)特兰西克著《街道的美学》(日)芦原义信著《城市策划实战案例》赵卓文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美)刘易斯·芒福德编《城市设计新理论》 [美]亚历山大等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加)雅各布斯《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城市文化》刘易斯·芒福德《落脚城市》《包容性的城市设计》《城记》王军《采访本上的城市》王军《城市与人——一部社会与建筑的历史》(美)吉罗德《城市色彩——一个国际化视角》(美)斯文诺芙《无边的城市——论战城市蔓延》(美)吉勒姆《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美)卡尔索普,富尔顿《都市圈规划:理论·方法·实例》顾朝林《街道与城镇的形成》迈克尔·索斯沃斯《城镇化与区域规划》姚士谋《反规划途径》俞孔坚《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建筑:形式·空间·秩序》弗朗西斯·D·K·钦《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卡米诺·西特《街道与广场》克利夫·芒福汀《城市设计基本原理》沙尔霍恩《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与城市意义》斯皮罗·克斯托夫《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黑川纪章《城市规划哲学》孙施文《城市空间发展论》段进《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刘伯英、冯钟平《从“功能主义”走向“文化城市”》单霁翔《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规划》《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沙立宁《总体设计》凯文·林奇《空间的语言》布莱恩·劳森《网络城市》《城市突变》《生态城市/60个优秀案例研究》(西)鲁亚诺《共享空间——关于邻里与区域设计》(美)凯尔博《都市滨水区规划》(美)城市土地研究学会《街道与城镇的形成》 [美]迈克尔·索斯沃斯《城市规划概论》陈锦富《规划介引》Clara Greed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代城市规划》John M Levy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城市设计》Edmund Bacon 黄富厢,朱琪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设计新理论》Christopher Alexander 陈治业,董丽萍译知识产权出版社《看不见的城市》I.Calvino《城市形态》凯文·林奇《紧缩城市》詹克斯《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柯布西耶《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罗伯特·文丘里《走向新建筑》柯布西耶《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尼格尔·泰勒《城市和区域规划》彼得·霍尔《城市建筑学》阿尔多·罗西《明日之城》彼得·霍尔《城市读本》《理想国》柏拉图《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斯蒂文·蒂耶斯德尔《19世纪与20世纪的城市规划》莱茵伯恩《城市设计构思教程》科赫《城市形态结构设计》库德斯《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雅各布斯《现代城市规划——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科维《图解城市设计》金广君《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图解思考》保罗《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扬·盖尔《现代城市规划》约翰·M·利维《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上海》丝奇雅•沙森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赵冈《人居环境学导论》吴良镛《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王缉慈等著《城市与人——一部社会与建筑的历史》(美)吉罗德《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哭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顾超林《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治堵的发展与改革新论》刘君德,汪宇明《信息化城市》曼纽尔·卡斯泰尔《网络社会的崛起》曼纽尔·卡斯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概论》G·阿尔伯斯《城市设计基本原理:空间、建筑、城市》沙尔霍恩《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理查德·瑞杰斯特《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克莱尔·库伯·马库斯《概念规划》顾朝林《社区规划——综合规划导论》埃里克·达米安《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华夏意匠》,李允鉌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王建国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比例—科学·哲学·建筑》理查德·帕多万《彼得·艾森曼:图解日志》彼得·艾森曼《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密斯·凡·德·罗《材料的处理》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等《莱姆·库哈斯与学生的对话》莱斯大学建筑学院《园林设计论坛1――现代园林设计与艺术译丛》梅尔等著《匠学七说》张良皋《跨世纪城市规划师的思考》鲍世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沙里宁著顾启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空间发展论》段进著江苏科技出版社《城市规划概论》郭彦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董鉴鸿同济大学出版社《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王瑞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国外城市住宅问题研究》陈光庭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华德著余经文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情报所《广义建筑学》吴良镛清华大学出版社《华夏意匠》李允广角镜出版社《建筑文化学》陈凯峰同济大学出版社《设计结合自然》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大地景观一一环境规划指南》西蒙兹著程里尧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环境心理学》(日)相马一郎佐古顺彦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决定命运的选择>[美]E•拉兹洛著《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逊著吉林人民出版社《只有一个地球》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著吉林人民出版社《哲学走向荒野》[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德)哈贝马斯著《外部空间设计》(日)芦原义信著《市镇设计》.(英)F·吉伯德等著《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美)弗郎西斯·D·K·钦《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奥)卡米诺·西特著.仲德崑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编著《街道与广场(》英)克利夫·芒福汀著.《城市设计的维度》(英)Matthew Carmona编著《城市设计基本原理》(德)沙尔霍恩等著.《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与城市意义》(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日)黑川纪章著.覃力《美国城市设计>(美)戴维·戈斯林著》生活·读者·新知(美)安东尼·吉登斯著《马斯洛人本哲学》(美)马斯洛著《景观设计学》(美)约翰·O·西蒙兹著《建筑模式语言》(美)C.亚历山大等著《实存空间建筑》(美)诺伯特.舒尔茨著《场所精神》(美)诺伯特.舒尔茨著《电子自我和互联城市》(美)威廉·J·米切尔著《大规划——城市设计的魅惑和荒诞》(美)肯尼思·科尔森著《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南非)保罗·希利亚斯著《绿色尺度》(英)克利夫·芒福汀《新城市空间》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美)乔斯·B·阿斯福德《建筑环境共鸣设计》(英)伊恩·本特利等著.《中国居住文化》丁俊清《建筑空间论》,《现代建筑语言》,赛维《安藤忠雄论建筑》白林译《后汽车时代的城市》(美)莫什·萨夫迪著《未来城》(美)詹姆斯·特拉斐尔著《城市空间设计》夏祖华,黄伟康《建筑外环境设计》刘永德等《建筑的伦理功能》卡斯滕哈里斯《现代建筑语言》布鲁诺塞韦《城市环境艺术》. 于正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赵和生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现代城市更新》. 阳建强,吴明伟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城市设计导论》. 徐思淑,周文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王建国.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建筑外环境设计》.钱健,宋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建筑群体设计》.徐岩,蒋红蕾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建筑小环境设计》.刘文军,韩寂.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张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王鹏.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 任平.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城市广场设计》. 王珂,夏健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王小慧.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阮仪三,王景惠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城市设计的感性原则与方法》.北京余柏椿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整治》吴明伟《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王富臣《城市设计的本土化》李少云《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王世富《城市设计的运作》庄宇《美学新概念.》徐岱.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艺术的意蕴》.陈旭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当代建筑美学意义》.赵巍岩.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城市环境美的创造》.天津社会科学院技术美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周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城市中心区规划》. 吴明伟,孔令龙.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王富臣.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城市设计的本土化》.李少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王世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城市设计的运作》.庄宇.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空间公共性研究》.于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整治》.王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适应性城市设计》.陈纪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国家与市民社会》.邓正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李庆霞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阐释》.雷龙乾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宫志纲著.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傅崇兰,陈光庭,董黎明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李砚祖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城市设计的历程》.洪亮平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五十年回眸——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当代西方建筑美学》.万书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景观形态学》.吴家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魏士衡著.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梁一儒,户晓峰,宫承波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环境心理学》.林玉莲,胡正凡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法与实践》.章俊华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视觉与视觉环境》.杨公侠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过伟敏,史明编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西方城市规划史纲》.张京祥著.东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尹思瑾著.东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黄琲斐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黄光宇,陈勇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傅崇兰,周明俊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朱小雷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衣俊卿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黄俊杰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论城市本质》.纪晓岚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N城——一座城市和它承载的价值》.新闻周刊杂志社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读城——艺术经验与城市空间》.成砚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俞孔坚给部级领导干部的讲座——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5.1 反思传统规划方法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统途径有许多弊端,包括:弊端之一,城市与区域的整体的有机性没有得到尊重。

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首先它就把土地划了红线了。

这城市100万人口,就给你1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法定的“红线”明确划定了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块的边界,剩下的才是自然的地方,剩下的才是农业,才是林业,甚至连绿地系统也是在一个划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项规划。

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就象文革中划分“五类分子”似的,用同样的理念来划分我们这块土地。

土地被切割了。

所以,传统方法忽略了大地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认为大地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它可以划出一块地来,说是“城市建设用地”。

弊端之二,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当然,也有“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撂荒。

实际上都导致了城市扩张的无法和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中国五十年来做了五十年的规划了,差不多没有一个城市说是通过预测人口能够来科学地建城市的。

深圳当时预测2000年的人口是100多万,并按此来规划,结果到2000年达到了700万,差距多大!北京更是这样,谁都没有预测准过,如果用统计学上的精确性来衡量的话,简直是荒唐。

所以,用传统预测人口的方法来预测城市和以此为依据来规划城市,是不行的。

中国五十年来,影响城市人口的主要是政策,政策变了,整个城市人口就变了。

开始就是反对城市化的,上山下乡都是把城市人口疏解到农村。

后来又鼓励城市化,现在又开始加快城市化、想尽各种方法推动城市化,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反规划”之台州案例

“反规划”之台州案例

作品[2]:“反规划”之台州案例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张蕾韩西丽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这是一项丛区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规划设计案例,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运用“反规划”途径,首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以保障大地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应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满足生态防洪、生物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和游憩等综合功能需要。

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居民获得的社会经济服务一样,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居民能持续获得生态服务。

“反规划”途径是针对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现行规划方法论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提出的。

获奖项目主持人俞孔坚,李迪华带领北大团队多年来从事“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的理论与实践,2003年出版《城市景观之路: 与市长交流》已连续重印6次,使这一生态规划的思想在中国许多城市开始生根开花,台州就是其中一个案例。

2005年,该案例获全美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荣誉规划奖(ASLA Honor Award, Planning and Analysis)。

评奖委员会认为:该途径和案例“从环境和生态出发,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创造了一个能够发展出多种建筑和景观形态的城市空间结构。

”Negative Approach---The Taizhou CaseKongjian Yu, Li Dihua, Liu Hailong, Han Xili, ZhangleiThe Graduat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Peking UniversityTurenscape (Beijing Turen Design Institute)Using Taizhou City of Zhjiang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this display syste 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methodology of “Negative planning” approach to physi cal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s (EI) were planned and designed a t large, medium and small scales, which are then used to define the urban growt h pattern. At the large scale,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s were planned for flo od and storm water managemen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ultural heritage pr otection and recreation; these security patterns were then integrated into the regional EI. At the medium scale, design and management guidelines were develop ed for the EI components, which are used to define the inner urban form. At the small scale, micro EI are deigned to deliver the ecological services from the regional EI into the urban fabric. Finally,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harmoni 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and people can be achieved not just in terms of q uantity, but more in terms of pattern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张永和评论北京的土人景观提出的一项从区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规划设计案例,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运用“反规划”途径,首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以保障大地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反规划”途径是针对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现行规划方法论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提出的。

“反规划”思想的认知思考

“反规划”思想的认知思考

“反规划”思想的认知思考摘要:“反规划”思想是俞孔坚先生通过对现有生态规划思想的总结概括提炼出来的应对中国当前城市空间的过度、不合理扩张的现状的一种规划理念。

本文总结了“反规划”方法的思想内涵与其工作方法,对其在规划领域的适用性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生态规划,反规划,生态安全格局1、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虽然还在高速发展,但是,资源、环境的瓶颈问题却越来越明显,空间发展的不合理,城市与工业用地的过度扩张,以及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这些问题都和规划的滞后有很大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俞孔坚先生提出了“反规划”思想。

希望通过一种逆向的思考方法来引导城市更加合理地发展布局。

而“反规划”由于其自身鲜明的特征引起了规划界的广泛热议,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将“反规划”理念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中。

2、“反规划”的工作方法2.1 反规划的理论基础2.1.1生态基础设施(EI)是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的保障“反规划”是通过对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来实现的。

生态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食物、运动、休闲娱乐、安全庇护、美学与教育等功能的生态系统。

它包括绿地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系统以及自然保护地系统等等。

正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等,也包括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各种服务。

这就要求我们对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同样具有前瞻性。

2.1.2景观安全格局(SP)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途径规划和设计生态基础设施的过程,就是构建景观安全格局的过程。

景观安全格局指的是在景观中存在一个由关键性景观要素、位置构成的空间结构。

景观安全格局设计的出发点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范围内,以最小的土地、最好的形式,最有效地维持景观中各个流程的健康与安全,控制灾害进程,达到人类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恢复和重建中国土地上的城市与乡村的景观生态系统,或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2.2“反规划”的实现途径“反规划”的实现即为景观安全模式构建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景观表述、过程分析、评价、改变、影响评估和景观选择。

近现代景观设计学思想演化

近现代景观设计学思想演化

派特里克·盖迪斯 派特里克 盖迪斯 Patrick Geddes,1854~1932 , ~
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 :
一是他所提出的“流域垂直分区 流域垂直分区”思想。以此表 流域垂直分区 表 达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达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是在他的《城市开发:园林绿地和文化设施研 究》中认为城市的最基本结构是受到园林绿地和 城市的最基本结构是受到园林绿地和 文化设施的设计的影响而形成的,而工业区 而工业区、 文化设施的设计的影响而形成的 而工业区、商 业区和居住区则是次重要的。 业区和居住区则是次重要的
霍华德·菲舍尔 霍华德 菲舍尔 (Howard Fisher 1903~1979) ~
发明了第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计算机图形软 件SYMAP 。 使用计算机完成了第一个区域规划——德尔 玛瓦(Delmarva)规划 。 系统、分析、模型、城市化和变迁研究是计 算机无可替代的优势。 他的一个研究生Jack Dangermend随后成立 公司开发出了第一个商用的计算机制图软件。 今天他的公司ESRI已成为该领域最大的公 司。通过设计让他人使用的软件,丹杰蒙对 景观规划学做出了其他教授和规划师难以比 拟的贡献。
劳伦斯·哈普林 劳伦斯 哈普林 Lawrence Halprin
美国最著名的景观设计师之一。他在开始设 计项目之前,首先要查看区域的景观,并试 查看区域的景观, 查看区域的景观 图理解形成这片区域的自然过程。再通过设 图理解形成这片区域的自然过程 计来反映这个自然过程 。
菲利普·路易斯 菲利普 路易斯 (Philip Lewis)
雷德里克·劳 奥姆斯特德 雷德里克 劳·奥姆斯特德
Frederick Law Olmsted,1822~1903 Olmsted, ~

可持续景观

可持续景观

摘要:可持续的环境和发展必须“放眼世界,行于足下”, 而景观正是“行于足下”的立足点,是实现可持续环境和地球的一个可操作界面。

面对全球环境危机,当代景观设计学义不容辞地将实现可持续环境与发展作为景观设计学的战略主张。

景观设计学作为生存艺术的定位,和景观设计学作为协调人地关系领导学科的定位,使其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可持续景观的设计,通向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和人类发展的可持续。

本文从景观设计学的对象和内涵出发,讨论了如何从可持续的大地景观格局、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的景观材料和工程技术等方面来实现可持续景观。

关键词:可持续景观;可持续设计;景观设计学;生存艺术一、引言:可持续环境与发展作为景观设计学的战略主张1972年6月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整整20年后,1992年6月3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第二次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

随后,可持续的理念便渗透到各个领域。

景观设计领域更不例外,1993年10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就发表了《ASLA环境与发展宣言》,提出了景观设计学视角下的可持续环境和发展理念(ASLA,1993),,呼应了《可持续环境与发展宣言》中提到的一些普遍性原则,包括:人类的健康富裕,其文化和聚落的健康和繁荣是与其他生命以及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相互关联、互为影响的;我们的后代有权利享有与我们相同或更好的环境;长远的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需要是互为依赖的,环境的完整性和文化的完整性必须同时得到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目的,意味着人类与自然的健康度必须同时得到维护;为了达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功能必须作为发展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等。

作为国际景观设计领域最有影响的专业团体,ASLA提出:景观是各种自然过程的载体,这些过程支持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人类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健康的景观之上的。

反规划途径读后感2000字

反规划途径读后感2000字

反规划途径读后感2000字通过阅读《“反规划”途径》一书,我深深的感受到俞孔坚先生是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有着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生态环保和节约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目前的规划模式深感忧心,他所提出的“反规划”并非指不规划状态下的无序建设,而是在深刻反思我们现行规划中存在地问题后,呼吁规划回归自然,回归本真。

“反规划”是应对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在市场经济下城市无序扩张的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途径。

“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它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

作者通过讲述国际城市美化运动和中国城市景观歧途从而引出一条通过“反规划”理论和建设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景观之路。

警醒城市规划的决策者和城市规划设计者不要过于追求眼下轰轰烈烈的城市美化和建设生态城市的运动,不应过于短视和急功近利。

而应该从长远出发,从全局出发从容不迫地建设让市民深感舒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服务于人的城市。

它提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进行绿化,而应该尊重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结构性。

它是以土地生命系统的内在联系为依据,而建立在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的,以维护这些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前提的,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

作者的《“反规划”途径》以全面发展观及建设和谐人地关系为总体指导思想,以关怀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生命和人文过程为论理基础,系统地讨论了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反规划”途径。

以浙江台州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系统介绍了区域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步骤,其中包括如何与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衔接,如何通过生态基础设施来形成健康的城市形态。

最后,在微观尺度上以一个实际工程为例,说明如何以洪水为友,建设生态基础实施。

进行流域的洪水过程分析,得出洪水过程的景观安全格局,通过建立流域的湿地系统,把洪水作为资源而不是敌人,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停止河道渠化工程,实行生态防洪和生态护堤。

生态建筑资料

生态建筑资料

生态建筑资料生态建筑与建筑生态化摘要:文中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建筑生态化的基本特征,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以及目前生态建筑发展的动态,并就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

特别是1992 年178 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

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内,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

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

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建筑生态化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

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

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

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

《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作者:俞孔坚李迪华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版次:2003年1月开本:开本:787x1092毫米 1/16定价:38元书号:ISBN:7-112-05585-7魂兮归来在我的家乡,当孩童生病发烧时,母亲会走到村口,将茶叶和大米撒向路面,呼号:魂兮归来!当孩童不幸夭亡时,族人会弃尸于童坟,碑曰:魂兮归未!然而,亡逝的灵魂啊,你将被指向何处?是希腊和罗马的废墟,还是养育你的家园?内容简介本书概要本书强调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绝不应是表面的化妆和美化,而是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在创造人类审美的而又是现实的生活场所、安全而健康的生态系统、富有意味的物质与精神空间,即天地-人-神和谐的人居环境。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中两篇在社会发展历史与国际视野里,以国际城市景观建设,特别是一个世纪前的美国城市美化运动的教训为鉴,直言目前盛行于大江南北的“城市化妆运动”乃是城市景观建设之误区,是在重蹈西方城市建设之覆辙,是封建君主意识、暴发户意识与小农意识的综合症,有必要唤起全社会,特别是城市建设决策者们的注意。

不破则不立,破是为了立。

在下篇中,作者倡导城市景观建设应尊重自然、尊重人和尊重地方精神。

首先,从战略高度为城市建设决策者指出了一条通向未来光明之路,即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它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要建立这样的生态基础设施,必须有“反规划”的思想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面对在急速城市化时代里迷途的城市景观幼儿,本书呼唤其灵魂的回归、自然的回归、人性的回归和地方精神的回归。

各篇章概要上篇:前车之鉴: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理想城市开始,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的巴洛克城市,城市景观相继成为君主专制、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暴发户炫耀的工具。

特别是从1893年美国芝加哥的世博会开始,以城市中心地带的几何设计和唯美主义为特征的城市美化运动席卷全美,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关于_反规划_的思考_读俞孔坚的_回到土地_有感

关于_反规划_的思考_读俞孔坚的_回到土地_有感

47摘 要:作者通过阅读《回到土地》一书后有感而发,就我国目前规划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有关环境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期望引导规划工作者关注环境、关注生态、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反规划;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 Abstract:By reading “Back to the Land”,the writer has some thoughts and feelings about it. The writer has been doing some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about environmental issues which are common in the current planning work in China. And the writer hope that it can guide the planning workers to pay careful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 the ecology and the urban sustained development.Keywords:anti-planning;the ecology;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s u s t a i n e d 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2-0047-021 前言俞孔坚在《回到土地》一书中写道:这个地球给了人类足够的空间生活,但我们常常在不该住的地方住下了;在不合适的地方,用不合适的方法来建城市。

我们必须纠正现在规划和建设城市的方法,那种依据人口规模和土地需求来推算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

然后再来巩固城市的防御体系,防止和对抗自然灾难的方法。

我们必须逆向来做我们的国土和城市生态安全规划,即以“反规划”来建立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反规划”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新途径探析

反规划”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新途径探析

基于“反规划”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新途径探析摘要:引入“反规划”思想,针对传统规划方法给乡村旅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强调“反规划”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通过与传统规划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当前乡村旅游规划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探析了“反规划”思想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运用,建立乡村旅游“反规划”发展模式为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反规划”思想;乡村旅游规划;规划模式1.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体验生活成了城市居民休闲娱乐重要方式之一,我国乡村旅游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应运而生。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关注越来越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当前国内学者在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内涵研究、乡村旅游地开发、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感知研究、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策略研究、结合案例地的实证研究、国外乡村旅游经验借鉴等。

学术界关于乡村的研究涉及面越来越广,研究层次越来越深,然而作为乡村旅游宏观调控的乡村旅游规划,目前国内学者却鲜有涉及,对其专门的研究较少。

传统的区域旅游规划往往是套用城市规划模式,重经济利益,轻社会生态效益。

而目前乡村旅游规划又存在着套用区域旅游规划的模式,规划下的一些项目往往脱离了乡村的乡村性本质。

这种传统的规划思想违背了旅游者“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风光迷人的乡村去旅游”的意愿,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基于上述思考,结合“反规划”思想,剖析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常见问题,并指出乡村旅游规划应遵循的基本模式。

2. 解读“反规划”思想2.1 反规划的内涵“反规划”不是反对规划,而是对传统的规划流程逆向分析,是一种逆向的规划思路。

“反规划”思想是由国内著名的景观规划师俞孔坚教授首次提出的。

针对近年来城市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系统缺乏认识和尊重,以牺牲自然过程和生态格局安全、健康为代价的城市化过程,提倡尊重自然的过程,以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作为城市规划的前提。

一种新的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反规划”途径

一种新的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反规划”途径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业⾯临着⼀个严肃的话题:如何化解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地关系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

北京⼤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坚持⾛设计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在主持设计项⽬的同时,开展前沿理论和⽅法研究,在国际上提出中国⼈的理想景观模式和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反规划”途径等,备受关注。

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必须的,⼟地也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然系统是有结构的。

协调城市与⾃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这意味着只要通过科学、谨慎的⼟地设计,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命系统的⼲扰是可以⼤⼤减少的,许多破坏是可以避免的。

“反规划”概念是在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序扩张背景下提出的,主要是⼀种物质空间的规划⽅法论。

“反规划”不是简单的“绿地优先”,更不是反对规划,⽽是⼀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进⾏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途径;与通常的“⼈⼝-性质-布局”的规划⽅法相反,“反规划”强调⽣命⼟地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的真实性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反规划”是⼀种景观规划途径,是⼀种强调通过优先进⾏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城市空间规划的⽅法论,是对快速城市扩张的⼀种应对。

⾃然与绿地系统优先的思想不是作者的发明,我们的先辈包括Eliot(艾⾥奥特),McHarg(迈克哈格)早在100多年前在美国进⼊快速城市化阶段时,就已经有设计遵从⾃然的思想。

在当今中国的城市与⼟地忧患背景下,作者之所以⽤“反规划”概念,不但希望能把⼀些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特别是景观⽣态学的研究成果能融⼊规划,更主要的是想传达更丰富的含义,包括以下四个⽅⾯: (1)反思城市状态:它表达了对我国城市和城市发展状态的⼀种反思; (2)反思传统规划⽅法论:它表达了对我国⼏⼗年来实⾏的传统规划⽅法的反思,是对流⾏的多种发展规划⽅法论的反思; (3)逆向的规划程序:它表达了在规划程序上的⼀种逆向的规划过程,⾸先以⼟地健康和安全的名义和以持久的公共利益的名义,⽽不是从眼前的开发商的利益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来做规划。

园林景观设计必读书详单

园林景观设计必读书详单

【园林景观设计】假期读书详单人人网上很多的朋友在询问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方法和一些选读书目,今天在这里给大家罗列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时候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

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

遇到过几个老者,他们都会在设计的学习过程中说出同样一句话:年轻人趁着有时间多读书……每天空余时间在窗前书桌、在沙发上、在被窝里坚持看书,会让你对景观设计这门学科看的更远、更清晰。

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谁与我同行,又有谁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自我的追求与调整。

在和他人所见的比较中,选择自己的路,也不错过他人遇到的、我们就不局限于视野无法领略的画面.当你看到一个手捧书册在读的朋友和一个披头散发热衷于DOT、WOW网游的朋友,你可以了然知道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情调。

我搜集整理一些经典的书给学景观的朋友。

没有什么是必读的,读了却是能带给人很大收获的。

积累有限,为作此题访师问友看帖,周折不少,仍难免疏漏,望看题的您不吝赐教,及时为我们指正,以免误导更多在路上的人……《园冶》计成这部用骈体文写成的有关相地立基、选石掇山的治园专著,成书于崇祯辛未年(1631)计成五十三岁之时,始名《园牧》,姑孰(安徽当涂)曹元甫见到此书,更名《园冶》。

书前有阮大铖序,无否自序,书末有无否自识,读来颇为感慨。

有清一代,二百六十多年,计成的这部造园艺术的杰作,只在李笠翁的《闲情偶寄》中,有一语道及。

但这书很早漂洋过海,去了日本,也幸得日本内阁文库藏有刻本,有识文士才补全了民国北平图书馆已缺了第三卷的明刻本。

《园冶》在日本是以《夺天工》显扬的,日本人尊此书为世界造园学最古名著.计成的被看重,是要感谢日本人的。

《园冶》该书提供了最透彻的原理,以及最适用的方法。

即使你在做家装,或者店面装修,这一原理和方法也能为你提供众多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元素。

浅谈对“反规划”的理解

浅谈对“反规划”的理解

• ②次序不同: 次序不同: “反规划”是主动的优先规划。 •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是被动的滞后的。
• ③功能不同: 功能不同: • “反规划”是综合的。 •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是单一功能的。
• ④形式不同: 形式不同: • “反规划”是系统的网络。 •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是零江公园
中山岐江公园
中山岐江公园
中山岐江公园
浙江台州永宁公园
浙江台州永宁公园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
反思中国城市状态
• 城市的扩张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 可避免的,但必须同时认识到, 可避免的,但必须同时认识到,土地是 一个生命的系统 是有结构的, 生命的系统, 一个生命的系统,是有结构的,不同的 空间构型和格局,有不同的生态功能。 空间构型和格局,有不同的生态功能。 所以,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 所以 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 是一个量的问题, 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 和质的问题。 和质的问题。
谢谢!
反规划包含的内容
• 第一、反思城市状态:它表达了对我国城市和城市 第一、反思城市状态 发展中一些系统性问题的一种反思; • 第二、反思传统规划方法论:它表达了对我国几十 第二、反思传统规划方法论 年来实行的传统规划方法的反思; • 第三、逆向的规划程序:首先以生命土地的健康和 第三、逆向的规划程序 安全的名义和以持久的公共利益的名义,而不是从眼 前城市土地开发的需要出发来做规划。 • 第四、负的规划成果:在提供给决策者的规划成果 第四、负的规划成果 上体现的是一个强制性的不发展区域,构成城市发展 的“底”,它定义了未来城市空间形态,并为市场经 济下的城市开发松绑。

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理论与方法

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理论与方法

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理论与方法摘要: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是近年来在生态经济学、生物保护、生态城市等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

生态基础设施包括:维护生态系统服务、维护完整的生态网络、恢复自然过程与功能。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EI概念在国内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展望Abstract: the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EI) is in recent years in the Ecological economic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cities in the domain of a new concept.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including: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system service, maintain complete ecological network, restore natural process and functio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domestic concept in the EI application in the future.Keywords: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cepts; looking一、生态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是近年来在生态经济学、生物保护、生态城市等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

这一概念集中体现了在现有景观破碎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损害的背景下,维护完整、连续的生态格局的重要意义。

它强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物质空间中的具体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操作的景观战略。

反规划

反规划

“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设计“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设计俞孔坚教授认为:1、城市的环境问题和水的综合治理问题,需要综合系统地来解决,这个方法论就叫作反规划途径。

2、“反规划”不是反对规划,也不是不规划,而是因为以前做的规划是有问题的,所以要反过来做这个规划。

3、反规划思考,第一就是反思城市状态,反思规划方法。

通过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引导城市空间发展。

4、可以从宏观(区域尺度)、中观(城市尺度和廊道的尺度)和微观三种尺度建立景观安全格局。

5、现在城市用地的问题,实际上是结构问题,是空间格局问题,不是量的问题。

好多人听到“反规划”这个词,可能会觉得比较刺耳,但是我还是坚持要用这个词,因为我要讲的对象主要是我们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如果他们能听进去,我们这个学科就有希望了,如果他们懂得规划,懂得我们规划师的理想了,那我们的规划就能够顺利推行了。

“反规划”不是反对规划,也不是不规划,我们给它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那就是说他以前做的规划是有问题的,因此要反过来做这个规划。

反过来做城市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今天我就是要讲这个方法论,国外在一百年前就有这个想法了,就是要以生态优先,但是我这里讲的是中国的一个系统的思考。

第一是引言部分,为什么提出反规划的途径?我们在这里讲的就是城市的综合症呼唤综合的解决途径。

我们整天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却没有一个非常综合的解决途径。

城市的这种综合症来源于我们的精神分裂症,来源于我们城市决策者、城市管理者以及我们的城市建设目前存在的一种分裂状态。

一方面你可以看到,这是北京的街头,“车在水中,船在陆上”,不该有水的地方有水了,下一场雨满街都是水,车就成了船了。

相反,这是圆明园,最近大家都很关注,本来应该有水的没水了,船在陆上,这就是生态环境已经到了极其恶劣的地步了。

我们的精神分裂症还体现在,一方面我们对水非常恐怖,因为恐怖所以我们与水为敌,修筑防洪大堤;另一方面我们又对水非常渴望,我们的大剧院在天安门广场中心为了营造水,花了巨大的代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俞孔坚给部级领导干部的讲座——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5.1 反思传统规划方法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统途径有许多弊端,包括:弊端之一,城市与区域的整体的有机性没有得到尊重。

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首先它就把土地划了红线了。

这城市100万人口,就给你1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法定的“红线”明确划定了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块的边界,剩下的才是自然的地方,剩下的才是农业,才是林业,甚至连绿地系统也是在一个划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项规划。

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就象文革中划分“五类分子”似的,用同样的理念来划分我们这块土地。

土地被切割了。

所以,传统方法忽略了大地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认为大地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它可以划出一块地来,说是“城市建设用地”。

弊端之二,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当然,也有“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撂荒。

实际上都导致了城市扩张的无法和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中国五十年来做了五十年的规划了,差不多没有一个城市说是通过预测人口能够来科学地建城市的。

深圳当时预测2000年的人口是100多万,并按此来规划,结果到2000年达到了700万,差距多大!北京更是这样,谁都没有预测准过,如果用统计学上的精确性来衡量的话,简直是荒唐。

所以,用传统预测人口的方法来预测城市和以此为依据来规划城市,是不行的。

中国五十年来,影响城市人口的主要是政策,政策变了,整个城市人口就变了。

开始就是反对城市化的,上山下乡都是把城市人口疏解到农村。

后来又鼓励城市化,现在又开始加快城市化、想尽各种方法推动城市化,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所以说任何数学方法都不适用,那你这个根据人口的城市规划怎么可能是可靠的呢?所以这个方法论是错的。

我们过去的城市规划大多数是滞后于城市发展的,当然也有做的很超前的。

比如北海曾经是很超前的,珠海当时也是超前的。

结果你现在到北海去看看,你到珠海去看看,宽广的马路上长了野草,机场上长了野草,负债累累,整个是所谓的超前的规划。

所以说方法不对,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是没法预测的。

如果基于人口来确定你这城市怎么做规划,来所谓的量体裁衣的话,你这个衣服永远做不好,要么是穿紧身衣,要么是穿睡衣。

弊端之三,城市与土地的关系是颠倒的。

也就是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的建设用地规划,城市规划做了半天,做什么?它就是为了批地,建设用地规划,就是为了盖房子。

城市的绿地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上是被动的点缀,是后续的和候补的。

而且在现行规定里头,其它的规划是在城市整体规划框架下进行的,这本身就是错了。

从而使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城市与土地的关系颠倒了。

我刚才讲,城市本来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土地是母亲,城市是一个胎儿。

古代中国“风水”就说,城市是个胎儿,城市的所在地是“胎息”。

但是我们恰恰是先造胎儿再造母亲,大地好像是不存在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划到建设区以后,全部就是建设用地,自然就不存在了。

哪怕是画着公园,这个公园也是要重新推倒旧有的植被,种上花卉,种上这个观赏植被,把它做成号称为公园的人工景观。

自然植被的概念、自然地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自然系统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弊端之四,不能适应城市开发与建设主体的转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城市建设主体已经从政府和国家,逐渐转变为开发商,到今天,我们的城市建设主体已不再是政府了。

计划经济时代是政府自己做规划,自己搞建设,但现在可不是这样。

现行的城市规划方法却仍然保留前苏联人传给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方法。

现在是政府做规划,房地产开发商来建城市。

但是开发商可比我们懂得土地的价值,开发商懂得如何去建,我们规划师根本不明白市场,结果我们非要做规划,让开发商去建,非要给他规定这个盖什么,那个盖什么。

规划师对市场不甚了解,却想着要控制市场,从而导致规划的失灵。

这显然是我们在做不该做的事情,该做的事情没做。

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该做的事情就是不建设用地的规划和控制,所以需要“反规划”,就是首先我们应该确定不建设的区域和土地系统,该建设的东西让开发商去建设,不该建设的东西是政府要做的,由市长和规划局长代表公众去做,确定我们建设部门真正应该控制、应该保护的东西。

所以说规划必须反过来做,不是说去做一个建设规划,首先应该做一个不建设规划,做一棵生命之树,让城市建筑和市政功能体成为这棵生命之树上的果实。

先把母亲的健康保证好,城市自然就在上面生长了。

这就是这个理念的全部的核心。

“反规划”的思考方法就是排斥法,记得我们考托福,考不出来的时候,就把那些明显有错误的答案先排除掉,剩下可能就是对的了。

“反规划”告诉土地使用者不准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做什么。

而现行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方法规恰恰在告诉人们去开发去建设什么,而不是告诉人们首先应不做什么。

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是在不断变化的,而由国土上的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构成的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须,是需要恒常不变的。

因此,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国土和城市规划方法论,以不变应万变。

即,在区域尺度上首先规划和完善非建设用地,设计生态基础设施,形成高效地维护城市居民生态服务质量、维护土地生态过程安全的大地景观格局。

5.2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战略应用“反规划”理念,通过对未来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元素和结构的规划控制,建立生态基础设施。

为此提出以下十一大战略,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关键战略: 第一大战略: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城市之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

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

古代堪舆把城市穴场喻为“胎息”,意即大地母亲的胎座,城市及人居在这里通过水系、山体及风道等,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

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了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人文之胎发育不良,以至失去生命。

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消失也被归因于此。

古代“风水说”称,断山断水是要断子绝孙的。

现代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告诉我们,连续的山水和自然栖息地系统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吃的三文鱼就是在林子里头的小溪里产卵,在海里头生长,如果这条河流给断了,那三文鱼也没有了;长江里头好多鱼也是这样的。

我们爱吃的武昌鱼是在武昌上游的湖泊里产卵繁殖,然后到下游的长江里生长。

河流廊道是大自然唯一的连续体,水是唯一的连续体。

来之喜马拉雅山山顶的一滴雪水,可以流到太平洋去,因为河流是连续的。

所以上游山谷和湖泊的鱼卵和幼体能够在太平洋中生长,因而有了生命的连续。

所以,这个国土只有维护它的自然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才能有它生命的可持续性。

否则这个这块土地是死的,生命是要断绝的。

这是我们在浙江台州做的一个规划,这是个“反规划”的例子。

就是如何首先维护土地的完整性,水系整体网络的连续性,如果把这个维护好了,我们的防洪就简单多了,旱涝就不会这么严重了。

这是我们对北京西山水脉的研究,北京西山地区和整个北京地区的水脉应该得到完整的保留。

第二大战略: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

于是以防洪、蓄水和治理污染为口号的河流治理往往被当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和政绩工程来对待。

然而,人们往往把治理的对象瞄准河道本身,殊不知造成上述三大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河道本身无干。

于是乎,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犹如一个吃错了药的人体,大地生命遭受严重损害。

这些“错药”包括:1)大错之一:高堤防洪:必须认识到,在全国普遍缺水的情况下,洪水是资源。

洪水之所以变得如猛兽豺狼,只应我们没有善待河流水系。

防洪之道决不在高筑河堤,而在建立一个滞洪的湿地系统,从区域尺度上解决水资源的蓄留。

100年一遇、500年一遇的水泥堤岸可以休矣,无论从短期经济利益还是长远国土生态考虑,都告诉我们必须走区域生态之路来协调旱涝之灾的问题。

2)大错之二:水泥护堤衬底。

大江南北各大城市水系治理中能幸免此道者,几乎没有。

曾经是水草丛生、白鹭低飞、青蛙缠脚、游鱼翔底,而今已是寸草不生,光洁的水泥护岸。

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3)错之三:裁弯取直。

古代“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强调水流应曲曲有情。

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有灵气。

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

4)大错之四:高坝蓄水。

至少从战国时代开始,我国祖先就已十分普遍地采用作堰的方式引导水流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秦汉时期,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

但这种低堰只作调节水位,以引导水流,而且利用自然地势,因势利导,既保全了河流的连续性,又充分利用了水资源。

大江、大河上的拦腰水坝已经给这一连续体带来了很大的损害,而当所剩无几的水流穿过城市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惜工本拦河筑坝,“美化”城市,从表面上看是一大善举,但实际上有许多弊端,包括:变流水为死水,富营养化加剧,水质下降,如不治污,则往往臭水一潭;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使鱼类及其它生物的迁徙和繁延过程受阻;影响下游河道景观,生境破坏;丧失水的自然形态,水之美在于其丰富而多变的形态。

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动人之态,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自然。

第三大战略: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

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教育场所,等等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的面积逐渐变小,趋于消失,或富营养化,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要保护、恢复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在填埋湿地。

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湿地概念来对待国土。

湿地是决定国土健康与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为什么美国很早就出现湿地法、湿地保护法?湿地是维持土地水分平衡,防止洪涝灾害的关键。

中国为什么这么多洪涝灾害?湿地系统破坏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