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合集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本次盛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领会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本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

与此同时, 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

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关系“文明”(或者“社会文明”)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从社会实践的基点上提出的。

恩格斯曾经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

因此可以说,文明是一个与野蛮相对应的范畴,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表征着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开化状态。

“生态文明”由“生态”与“文明”两个词合成。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房屋、家庭,19世纪中叶以来具有了现代意义,主要是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

因此,一般来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

从狭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应。

物质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力的进步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政治成果,表现为人们政治理念的进步与政治制度的完善;精神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精神成果,表现为精神生产的进步与精神生活的满足和提高;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现为人们的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 生态文明的定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2 为什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一)政治方面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在更广泛领域形成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二)经济方面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是生态环境最易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每年都在加大,但成效不显著,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严重损害了群众健康,而且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195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为476亿元,而到2007年,水利部透露,截至7月16日,全国仅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即达3726亿元。

(三)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今天,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的未来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所在。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不同领域内,建立、实现并维护以生态系统健康为中心的自然与人与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型文明。

这种文明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这关系到我们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和构想。

因此,通过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们不仅能够认识到发展的大局,还能够明确未来的方向,使我们有明确的前进目标。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浓厚的实践意义。

在现代生产方式下,许多人普遍地忙于生产和消费,却忽略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乱砍乱伐、污染环境、烟尘滚滚、垃圾无处堆... 这一系列行为,不仅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严重地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它要求我们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就是说,在环保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损害生态环境,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保证生物多样性,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还具有战略意义。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通过在不同的领域内探索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技术,可以推动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促进人们的健康和福利,从而使社会的发展更加可持续和稳定。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生态,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工作,推进环境保护的工作,建设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为人们发展创造最佳的条件。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推动绿色发展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推动绿色发展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推动绿色发展在当今社会,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探索适应自身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绿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重要理论。

其核心观点包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最重要的基础理念之一。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相促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实际操作中,中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核心要义。

中国在推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绿色转型等重要的发展战略。

这些战略的实施,使中国在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推动绿色发展的实施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提出了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思路和路径,具体实施如下:1. 加强环境治理。

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推动工业企业和农业生态化发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2. 推动绿色能源发展。

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

3.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人们树立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4. 建设生态文明制度。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因此,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自然界,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当前发展与为来发展的需要,既关注经济指标,又关注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

3、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主流意识:征服大自然、榨取大自然、单向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结果带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我国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

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从此,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念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王道勇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博士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最新的一个建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现在是怎么样的、未来将会出现哪些挑战,我们应当怎么进行推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共同思考的。

今天,我们利用一点时间,大家共同讨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这个时代为什么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第二,目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哪些挑战;第三,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基本思路。

讲这么三个问题,第一背景和意义;二,挑战;三,对策。

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第一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位一体”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这样一个总体布局。

十八大报告的说法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刚刚加进去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可以看一下十八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关键词的一些区别,在生态文明这一块你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是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过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看一下关键词,所谓的关键词讲一些重要的名词,比如说生态,十七大只讲了12次,十八大讲了39次;环境,十七大讲了27次,十八大讲了33次;资源,十七大讲了24次,十八大讲了32次;生态文明,十七大讲了2次,十八大讲了15次,所有的有关资源、环境、节约、污染这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基本的关键词全部增加了次数,而且有些次数增加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可以看出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非常高,前所未有。

生态文明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态⽂明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态⽂明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态⽂明是⼈类在改造⾃然过程实现⼈与⾃然和谐的全部成果。

它与社会主义物质⽂明、政治⽂明和精神⽂明的关系⼗分密切,是社会主义⽂明体系的基础。

⽣态⽂明的核⼼是⼈类和⾃然的和谐发展。

建设⽣态⽂明是解决当前我国资源能源、⽣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临诸多⽭盾的战略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明是⼈类⽂化发展的成果,是⼈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态⽂明是⼈类在改造⾃然以造福⾃⾝的过程中为实现⼈与⾃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与⾃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态⽂明的含义可以从⼴义和狭义两个⾓度来理解。

从⼴义⾓度理解,⽣态⽂明是⼈类社会继原始⽂明、农业⽂明、⼯业⽂明之后的⼀种新的⽂明形态,是⼈类迄今最⾼的⽂明形态。

它既包含⼈类保护⾃然环境和⽣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动。

⽣态⽂明以⼈与⾃然协调发展作为⾏为准则,建⽴健康有序的⽣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是体现⼈类取得的物质、精神、政治成果的总和。

从狭义⾓度理解,⽣态⽂明是社会⽂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明、政治⽂明和精神⽂明相对应。

物质⽂明是⼈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然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及其获得的全部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产⼒的进步与⼈们物质⽣活⽔平的提⾼;政治⽂明是⼈类在能动地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及其获得的全部政治成果,表现为⼈们政治理念的进步与政治制度的完善;精神⽂明是⼈类在能动地改造⾃⼰的主观世界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及其获得的全部精神成果,表现为精神⽣产的进步与精神⽣活的满⾜和提⾼;⽣态⽂明是⼈类为实现⼈与⾃然和谐相处所付出的努⼒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现为⼈类在处理与⾃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明程度。

中国特⾊社会主义⽣态⽂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建⽴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明形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代中国领导人提出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挑战和前景。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1.1 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之后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实践。

具体而言,它包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用地合理布局,传承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1.2 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完全回避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现有的生态环境压力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与成就2.1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中国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将之纳入国家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牵涉到各个领域和层面,需要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并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2.2 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中国政府加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在立法、执法和监察方面加强了力度,增加了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提高了违法成本。

与此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环境监测和监管的能力,建立了一套覆盖全国范围的环境监测体系。

2.3 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国政府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通过组织环境保护的主题活动、开展宣传教育和设立环保基金等方式,增强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提高了公民的环境保护自觉性。

浅谈我国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浅谈我国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浅谈我国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刘年东 2014710029)摘要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

当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课题进行前瞻性的、深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结合社会发展浅析了我国为何要进行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生态问题而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十八大”报告中,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建设“总体布局”高度,并单篇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其意义深远。

生态文明建设是寻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强调人类要尊重、爱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界中的一员,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彻底改变那种认为自然界是可以任意索取和利用的观念。

一、时代背景1、国际背景人类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在此进程中,生态问题已成为一个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议题。

其中,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尤为严重,由此引发的疾病、饥饿和贫苦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由于全球存在诸多生态问题和挑战,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就迫在眉睫,所以建立起新的文明——生态文明,以确保人类过上更为安全、舒适、美好的新生活。

这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被人们建构出来,并逐步得到了认可,生态保护主义也成为世界范围内一种方兴未艾的社会潮流。

2、国内情况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发展,人均GDP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6767美元,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也出现了很多生态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空气质量问题、饮用水质问题等。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因素对今后十几年、几十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本文概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一篇系统探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文章。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全面梳理和总结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基本经验以及面临的挑战,深入剖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进行概述,包括国内外生态环境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等。

接着,文章将回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以及重点任务等。

文章还将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文章将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路径,为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旨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这一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要求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生态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提出,指导着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路径。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论意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本解决之道。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盲目追逐利润最终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出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基础,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模式,彻底消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环境的破坏。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1.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生态文明要求的制度体系。

在经济制度方面,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在政治制度方面,要加强环境立法、监管和问责机制的建设;在文化制度方面,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培养弘扬绿色价值观念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

2. 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

要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推动资源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3. 加强生态文明的国际合作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生态问题。

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治理体系的建设,推动制定和落实全球环境保护政策。

三、中国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实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始终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对策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对策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对策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从资源和环境出发,综合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发展方式,旨在推进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建设,促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的一种发展观念和发展路径。

它是我国实现“十三五”规划及以后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幸福度的提升以及未来世界和平安宁的根基。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十分重大:首先,它有助于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有效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从而提供更加全面和安全的社会环境;其次,它能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减少土地损失,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绿色发展;最后,它能够保护动物、植物及其他珍贵资源,拓展居民安居乐业空间,开发自然资源潜力,增强社会综合素质和国民文化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感。

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愿景,国家在决策制定上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在法律法规上,加强对自然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依法做到有效维护国家自然资源;在政策方面,通过完善政府规章、优化投资、建立国有自然资源储备体系,推动环保技术和产业升级,建立近代化景观管理制度,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指导和支持市场对生态环境的调节;在经济建设上,支持传统农耕文化及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景观绿化,尽可能减少植被砍伐和森林破坏,加强城乡环境治理,实行“红绿抵抗”思想;在信息宣传也加大力度,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告知人们该推行的保护环境的理念,建立民众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激发每一个公民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来。

综观上文,构建生态文明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家及地方政府要立足于实际需求,采取强有力的改革举措,提高环境和资源保护能力,同时,增强公众参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以此实现现代化水准,避免环境破坏及突出环境问题的发生,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社会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

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一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综合运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效、增加绿色碳汇等多种手段;二是人类正面临一次绿色经济的巨大变革,绿色经济和生态产业正在对发展和创新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根据我国国情,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要义:第一,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以生态绿色技术改造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消费与生产、物质与精神之间平衡协调的社会文明。

为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

第三,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全球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时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深入发展,发展绿色低碳生态经济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还是提升国家绿色控制能力的重要手段。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退化的速度和程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这个理念也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性的思想与实践,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

一、理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绿色发展的体现。

它强调生态与经济的相互促进、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经济”,并以人为本,以地球的生态平衡为前提。

生态优先是指在发展中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遵循自然规律,将生态建设作为关键领域,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绿色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资源保护和环境保障为前提,实现由高耗能、高排放、高浪费的发展方式向低耗能、低排放、低浪费的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发展是指把资源的利用周期从“采用、制造、使用”三个阶段延长到“采用、再制造、再使用”的循环过程,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纳入经济发展全局,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低碳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能源使用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排放等措施,以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二、实践进程中国从2007年开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应对环境问题。

这些措施包括:1、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加大对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淘汰力度。

2、实施最严格的环保法律。

中国制定了一些法律措施来保护环境资源,如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同时,对环保违法行为进行整治,对污染企业进行关闭、取缔等惩罚。

3、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中国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对资源进行再利用,实行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资源的损耗和浪费。

4、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改变过去保护分散、管理混乱的状态,实现“一盘棋”式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人存在于自然,也可以说人是自然的一分子。

因此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我们的存在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的生存不能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自然生态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素,自然生态的破坏,失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彻底毁灭人类。

因此,爱护自然,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平衡,才能更好的保障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融为一体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命题是如何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把保护自然生态提到文明建设的高度,是对我国现代文明建设基本经验的深层次认识和理性升华,是检验执政能力的一项新标准,是生产方式的一项重要变革和拓展。

它能够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完善执政理念,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从而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全面、健康、协调、有序发展。

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活动将逐步由以经济活动为主转到以文化活动为主,科学、艺术、教育、信仰、道德、审美、健康、娱乐等方面的活动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内容,而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日渐转为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净的“绿色生活"。

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而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促使人与人之间在更广泛领域实现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

我们党在十八大中进一步重点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 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一、生态文明的内涵所谓“生态”,原意是指自然界的生物有机体之间以及生物与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

从这个层次上产生的文明,即“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表现为人们的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1]。

而从广义说,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类型。

从人类文明形态演技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大体上经历了原始文明、从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现在正处于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

它不仅意味着要改造传统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而且涉及到制度、观念等要素的全面变革。

从生态文明的结构来看,生态文明首先包括强烈的生态文明观念,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观念;其次,生态文明包括一系列为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再次,生态文明还包括人们在生态观念指导下和生态制度的规约下采取的生态实践活动。

二、文明建生态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然选择我国是具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国家。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摘要。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的教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

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资源降耗困难重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各类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

显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

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在xx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1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的教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资源降耗困难重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各类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

显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

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延续人类的生存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生态文明。

二、各阶段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一)1978年以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尽管“大跃进”和“文革”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但总起来看,环境问题还是局部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还不突出。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也还处于起步阶段。

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

就自然环境而言,七十年代初,我国大部分海域环境质量较好。

五六十年代进行的大面积农业垦荒并没有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

就社会生产而言,我国的生产能力总体水平较低,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比如,五六十年代,森林工业发展缓慢,各种木材和竹材的产量分别为八十年代初期的13%和7%,对当时的森林资源还不会构成很大的影响。

用于农业生产的每亩耕地施用化肥量,1957年为0.2公斤,1965年为1.2公斤,仅为1978年5.9公斤的3%和20%,对环境的影响也相对有限。

从资源消费上来看,我国人均消费能源总量(千克标准煤)1965年为264.3,远低于1994年的1029.8,对环境的影响要小于八九十年代。

改革开放后的二十余年中,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资源战略,我国经济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开始突出。

这一时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以此为标志,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的论域,得以全面展开,为下一阶段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1978年到2003年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这一时期,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很严峻。

在环境污染上,工业污染排放总绝对排放量还在增加,环境污染的恶化由点向面、由轻到重。

人口的过快增长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加剧生态破坏。

在生态自然资源方面,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8%;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质量退化;森林、草原和海洋水产品资源退化减少的现象继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有15%至20%的动植物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的平均水平。

(三)2003年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很突出。

因此,中共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

这标志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即将迎来一个质的飞跃。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急剧势头得到控制,局部生态环境改善明显,但问题依然存在,“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

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紊乱演变的态势。

生态问题呈现有进、有退、更为复杂的局面。

自然灾害频发,各项损失巨大,仅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

三、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的观念,批判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认识,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通过体制完善和制度创新,着力克服长期制约环境保护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和保障机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综合决策机制,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增强政府在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决策和协调能力。

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完善和强化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体系,探索开展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和流域开发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使综合决策作到规范化、制度化。

要引入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机制,通过体制创新与制度创新,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法律、经济手段配合使用的利益导向机制,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确保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

逐步开展重大环境政策、规划和法规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提高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率。

健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失及环境保护投资效益的统计与分析,进行环境资源与经济综合核算试点,深入研究和试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

通过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问题。

(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轨道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轨道,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治理生态环境。

贯彻十七大提出的“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的基本方略,积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环境法规体系,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保障。

在法律制度上,应当逐步建立起由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等构成的较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抓紧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制定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健全、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监管制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

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果,实行重大环境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克服并纠正环境执法中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遏制行政干预执法的现象,打击权法交易、钱法交易行为,维护环境法治的统一和尊严。

(三)改革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提高环境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改革理顺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保工作的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监管。

在政府调控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基层政府的环境管理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危害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各种有效监控体系。

在市场引导方面,应当逐步建立有关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培育和规范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研究探索由资源税费、环境税费构成的“绿色税收”体系和资源、环境使用权的交易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市场运行机制。

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和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

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构,加快环境保护队伍建设,提高环境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保证环保工作实现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监督管理。

强化中央政府对跨地区综合性环境事务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加快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尽快扭转环境管理手段落后的局面。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步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全面衡量干部政绩,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和绿色GDP指标体系。

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标准更多地突出以人为本为这一核心,更多地强调统筹发展,更多地关注社会效益、长期效益和环境效益,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注重从经济指标、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等多方面综合评价政绩,树立“生态环境既是资源也是资本”的价值观和“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理念,树立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

要建立长效机制,制定有关约束和激励政策,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