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水土流失高考试题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考点剖析-区域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含解析)
区域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考点37:荒漠化(1-8题,26题)考点38:水土流失(9-16题,25题)考点39: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17-24题,27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包兰铁路从包头至兰州,全长90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
为防风沙采取了草方格固沙、治沙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据调查,图中宁夏平原南端部分地区的绿洲退化严重。
图(左)示意包兰铁路腾格里沙漠段,图(右)为草方格沙障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部分地区绿洲退化的主要原因是()①大面积毁林开荒,破坏植被②过度灌溉,土壤盐碱化③紧邻沙漠,风沙侵蚀严重④降水较多,水土流失加剧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2.关于该地相关事项表述正确的是()A.利用铁路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B.利用黄河水源,发展特色灌溉农业C.当地草方格沙障原料多,工程难度小,成本低D.沙障与当地主导风向平行,有利于保护包兰铁路蒙古国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放牧强度增大,加剧了蒙古国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受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启发,蒙古国提出了种植“十亿棵树计划”。
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中蒙两国联手实施这项计划,但难度较大。
图示意蒙古国土地覆盖类型。
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蒙古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是()A.河湖区B.荒漠草原区C.草原区D.森林区4.放牧强度增大对蒙古国牧区土壤的主要影响是()①土壤空隙变大,土质疏松②枯落物减少,土壤养分来源少③牲畜排泄物补充土壤养分④地表昼夜温差减小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5.在中蒙两国联手实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中,中国发挥的主要优势有()①资金充足②邻近蒙古国荒漠,水源充足,且输水便利③科技先进④乡土树种成活率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西畴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最南面距中越边境仅10千米,99.9%的面积属于山区,曾因75.4%的土地石漠化被评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累计近1/3人口外迁,连续多年是云南省劳务输出第一县。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4 生态脆弱区域的综合治理 含答案解析
考点34生态脆弱区域的综合治理一、选择题作为一种古老的水利设施,新疆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这种存世2000多年的“绿色引水工程”是我国新疆各族人民依据当地地形构造特点发明的一种灌溉方式,是新疆历代农民的智慧结晶。
下图为坎儿井工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坎儿井的主要用途有()①收集雨水②引流地下水③提供生产用水④减少地表径流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①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调整产业结构②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③改变耕作制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建设人工草场,提高草场载畜量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鸟取沙丘位于日本鸟取县沿海(如下图所示),东西长约16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
沙丘中有巨大的凹地,有时充盈淡水,一簇簇不知名的植物顽强生长着,形成片片“迷你绿洲”。
随着日本政府的重视,人们开始保护“沙丘”,每年需要花大力气整治“迷你绿洲”。
据此完成第3~5题。
3.“迷你绿洲”的出现可以()A.降低风速,进而减轻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出现沙暴C.促进风沙流挟沙能力的增强,从而增大侵蚀D.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从而减少堆积4.当地政府“花大力气”最有可能是指()A.植树种草B.持续除草C.修筑防浪堤D.从外地运沙5.被整治的“迷你绿洲”再次出现的时间最可能开始于()A.3月B.6月C.9月D.12月下图示意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的刺槐(落叶乔木)、油松(常绿乔木)、华北紫丁香(落叶灌木)三种林地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
读图,完成第6~7题。
6.下列关于三种林地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种林地深度在20厘米处土壤含水量相差很大B.华北紫丁香林地土壤水分最大值出现在深度约100厘米处C.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幅度最大D.林地土壤整体含水量:华北紫丁香>油松>刺槐7.在黄土高原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时,应该()①采取拦蓄和引水措施②提高乔木密度③采用灌草结合种植方式④培育耐旱品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超过了临界水位,再加上强烈的自然蒸发作用,使得含有盐分的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滞留在土壤表层。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配套试题(含解析)鲁教版必修3(1)
第1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选择题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各种对地形地势的叙述,最符合图示地区的是()。
A.山河相间,山高谷深B.危崖耸立,地势险要C.远看是山,近看是川D.地表破碎,沟谷发育2.关于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河流落差大,应该筑坝蓄水,开发水能资源B.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恢复该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方法之一C.热量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D.由于不合理的灌溉,低湿地、盐碱地广布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及等高线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发育了大量的沟谷,形成了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
第2题,黄土高原上小流域众多,并且每个小流域都是一个产生水土流失的完整系统,从小流域综合整治入手,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是恢复该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方法之一。
答案 1.D 2.B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
A.风力堆积、风力侵蚀、流水堆积、流水侵蚀B.风力堆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堆积C.风力侵蚀、风力堆积、流水侵蚀、流水堆积D.风力侵蚀、风力堆积、流水堆积、流水侵蚀4.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图中a、b、c、d各区域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A.a地植树造林,防治风沙B.b地退耕还草、退牧还草还荒C.c地种苹果、柑橘等水果D.南水北调后,d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解析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①处是大风带走沙尘,故属于风力侵蚀,②处发生降尘,属于风力堆积;③处位于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所以以流水侵蚀为主;④处是华北平原,河流流速变慢,泥沙开始堆积,即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
第4题,a地位于沙漠地区,水分条件差。
b地水分条件比a地好,应退耕还草,防止过度放牧,防止荒漠化扩大。
c地位于黄土高原上,不适宜柑橘种植。
华北地区缺水严重,不适宜水稻种植。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1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配套试题(含解析)鲁教版(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1~2题。
1.“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
图中a、b、c、d四地最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是()。
A.a地B.b地C.c地D.d地2.下列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大力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确保水土不出高原②选育良种属于生物措施③轮作套种属于农业技术措施④塬面上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1题,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要保塬、护坡、固沟。
“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固沟”,即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因此最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是沟谷发育最为完整的a地。
第2题,黄土高原的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保持水土,通过改变沟壑纵横的地表,来实现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水平梯田应在缓坡修建,考虑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条件、水分条件和地貌条件,梯田不应作为黄土高原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选育良种属于农业技术措施。
答案 1.A 2.B一个坡面在顺坡方向降水、入渗强度、坡面质地一致的情况下,不同坡段侵蚀量也不相同,下图表示侵蚀量在坡面上的变化。
读图,回答3~4题。
3.由图中可知坡面中侵蚀最严重的坡段是()。
A.坡面B.坡面中段C.坡麓D.沟底4.从图中信息所示角度考虑,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最重要的措施是()。
A.保塬,平整土地B.护坡,封坡育林育草C.固沟,沟底轮作套种D.宣传,建立预警机制解析从图中看出坡面中段侵蚀量最大,因此对应的治理措施为护坡(封坡育林育草)。
答案 3.B 4.B下表为中国径流带主要特征,据此回答5~7题。
径流带降水量(mm) 蒸发量(mm) 径流深度(mm)甲<200 <200 <10乙200~400 200~400 10~50过渡带400~800 300~400 50~300丙800~1 600 400~700 300~900丁>1 600 >700 >9005.A.甲水土流失B.乙荒漠化C.丙水土流失D.丁土壤的次生盐碱化6.表中乙径流带所在地区,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是()。
高考一轮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同步测试题
高考一轮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生态环境问题是A. 土地荒漠化B. 水土流失C. 酸雨D. 生物多样性减少2.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A. 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B.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C. 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D. 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3.近年来,下图中P区域荒漠化发展迅速,荒漠化土地呈点状、线状分布,其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A. 过度放牧B. 过度樵采和过度开垦C. 水资源利用不当D. 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读我国某区域沙地和草原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4.图示地区草场载畜量东西有明显的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①年降水量②海拔③荒漠化程度④人口密度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5.下列符合该地区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A. 实行划区管理,提高草场载畜量B. 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C. 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D. 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下图为“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县域草地生产力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图示地区单位面积天然草地载畜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A. 自东向西降低B. 自东向西增加C. 自北向南降低D. 自北向南增加7.形成这种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 土壤B. 热量C. 水分D. 地形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8.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A. 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B. 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C.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D.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9.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①可利用周围未利用的土地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③人口众多,经济发达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高考一轮复习达标检测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高考一轮复习达标检测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2021·枣庄模拟)〝黄土坡、黄土塬,沟外头望不到外头的天……〞歌词中的〝黄土塬〞是我国西北地域群众对顶面平整开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洼地的俗称。
读黄土塬地貌等高线图,回答1~2题。
1.为合理应用土地、坚持水土,以下做法正确的选项是()①甲处打坝淤地②乙处整修梯田③丙处修建水库④丁处平整土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以下图为该地域水土流失缘由剖析图,图中自然要素中的动力是()A.夏季所刮的西北风B.植被破坏C.人类农业消费活动D.夏季的暴雨解析:第1题,读等高线地形图可知,甲处为沟谷,应打坝淤地;乙处为缓坡,可以整修梯田;丙处为塬面,应平整土地;丁处为陡坡,应植树种草,营建护坡林。
第2题,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冲刷力强,是水土流失效果发生的自然动力。
答案:1.A 2.D以下图为全球不同类型土空中积的变化表示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不同类型土空中积变化的基本缘由是()A.城市化B.全球变暖C.人口添加D.自然灾祸4.图示不同类型土空中积变化的趋向对天文环境的影响是()A.生态环境趋于好转B.河流含沙量增加C.旱涝灾祸频率降低D.水资源充足加剧解析:第3题,图中信息显示,耕地和牧场这两类农业用空中积在不时扩展,而森林和(稀树)草原的面积在逐渐增加,其基本缘由是人口不时增长,对粮食和畜产品的需求量不时添加。
为了消费出更多的农畜产品,扩展耕地和牧局面积不可防止。
第4题,为了扩展农业用空中积,森林和草原被破坏,生态环境好转,旱涝灾祸频率添加,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添加,水资源充足加剧。
答案:3.C 4.D(2021·河南天一大联考)填洼是降雨或融水发生的充填、滞蓄于空中坑洼的现象,是径流构成进程中重要的损失项。
充填坑洼的水量称填洼量,最终耗于下渗、蒸发和地下水的补给。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含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1.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身对地表形态会产生重大影响。
读黄土高原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黄土高原的成因主要是()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流水堆积D.风力堆积(2)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特征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流水堆积D.风力堆积2.下图示意地理小组探究某环境问题的过程,甲、乙装置初始实验条件相同。
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实验探究的环境问题是()A.全球变暖B.酸雨危害C.水土流失D.物种减少(2)甲装置实验条件不变,学生对乙装置的操作与观察到的现象对应正确的是()A.减小水量—b中的水比a中的浑浊B.压实泥土—b中的水比a中的浑浊C.加大坡度—b中的水比a中的清澈D.铺设草皮—b中的水比a中的清澈3.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讯:贵州省通过实施各类生态建设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7万km2,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治理任务。
下图为贵州省水土流失量等值线示意图(单位:吨/平方千米)。
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省东西部水土流失量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A.西部地区山地多,降水总量多B.东部地区海拔低,地形较平坦C.西部地区人口多,耕地比重大D.东部地区距海近,降水强度大(2)治理该省水土流失的合理措施有()①引进技术,推广无土栽培②易地安置,缓解人地矛盾③退耕还林,减少耕地面积④打坝淤地,降低水流速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下图为中国某地小流域土地利用状况。
该地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地形以丘陵为主,河谷两侧坡地的坡度多在15°〜20°之间,海拔为50m〜280m。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下四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水土流失发生由重到轻的顺序可能是()①顺坡胡柚地②梯田胡柚地③草灌地④裸露土壤A.④③①②B.③②①④C.④①②③D.①②④③(2)水土流失除了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农作物减产,还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有()①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②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影响生产生活③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缩短④河流下游水位上升,航运条件改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高三地理水土流失的治理试题
高三地理水土流失的治理试题1.读全国部分省区生态脆弱度统计表,推断山东省生态脆弱度值最接近:A.0.837B.0.456C.0.695D.0.580【答案】D【解析】山东省比河南距海洋近,水分条件优于河南,所以生态脆弱度,比河南小;但比安徽水热条件差,所以生态脆弱度比安徽大,对比四个数值,所以最接近0.580.故选D。
【考点】生态环境2.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曾经,这里在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监测城市中连续三年排名倒数第一;曾经,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煤烟;曾经,这里的河不敢见人,人不敢见河……这里就是山西省临汾市,它曾经因污染严重而被美国媒体列为“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面对严峻的形势,临汾开始大规模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取缔落后的生产工艺;同时实施荒山绿化、环城绿化、通道绿化、城区绿化、村镇绿化、厂矿绿化等造林工程。
如今,在这个黄土高原上的“花果城”,市民摘掉了口罩,城市摘掉了“黑帽子”,“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美景回到人们的眼前。
材料二下图为临汾市城市名片及地理位置图。
(1)分析临汾市曾经“河不敢见人、人不敢见河”的原因。
(2)简述临汾市煤炭开采过程中,环境污染可能诱发的其他环境问题。
【答案】(1)临汾是山西省重要的煤炭基地,由于不重视环保,大量的固体废弃物进入河流,使河水污染严重,河水变黑。
(2)酸雨、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煤炭资源的破坏等。
【解析】依据临汾市地理位置与煤田分布的关系及临汾市工业结构,可整理出答题思路。
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环境问题表现形式多样,既有对地表的破坏而产生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又有对水体、植被的破坏而产生的水质变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还有对大气的破坏而产生的酸雨等。
3.下图为甘肃省敦煌市月牙泉周边地貌类型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主要是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风力堆积D.断裂下陷【答案】B【解析】读图,从图中景观看,月牙泉周围是沙漠,沙漠是风积地貌,不是风力侵蚀,A错。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4.2水土流失的治理(附答案)doc
第四部分第二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素质能力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露天采矿或其他工程建设的主要危害是A.浪费资源B.增加开采难度C.污染环境D.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解析:露天煤矿的开采,会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成倍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河道、滩地开矿使大量泥沙直接进入河道,增加河流泥沙。
故选项D正确。
答案:D(2004年江苏、南通调研题)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
读下图,回答2~3题。
水平梯田示意图2.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B.等高线基本平行C.山谷方向基本一致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3.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A.形态B.土壤类型C.坡向D.物质组成解析:第2题,黄土高原上修筑水平梯田,护坡,可以达到拦截涵蓄坡面径流的作用。
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基本平行,这样,才可达到拦截涵蓄坡面径流的作用,而A、C、D的说法,均起不到这种作用。
第3题,梯田的修筑,改变了山坡的基本形态,而对土壤类型、坡向、物质组成均不会有改变。
答案:2.B 3.A某地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据此回答4~6题。
4.该地应为我国的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C.华北平原D.内蒙古高原5.该区深厚的地表覆盖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形成原因是A.地表长期风化的结果B.流水的冲积作用造成的C.风力的沉积结果D.内力作用的结果6.引起本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气象灾害B.地质灾害C.垦荒D.砍柴取薪解析:本组题为因果关联题,解题的关键是第8题,由位置断定该地为黄土高原,其他类推可解出。
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即由风力搬运沉积而成。
本区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最主要原因是毁林开荒。
答案:4.B 5.C 6.C7.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是①打坝建库②平整土地③植树造林④深耕改土⑤修水平梯田⑥抽引水灌溉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④⑤解析:植树造林属于生物措施,深耕改土属于农业技术措施。
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固基优选题: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包含答案
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固基优选题: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含答案专题: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一、选择题(一)科尔沁草原属半湿润到半干旱的过渡气候区,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曾有大量汉族人口迁入,下图为科尔沁草原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科尔沁沙地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气候干旱B.乱砍滥伐C.过度放牧D.过度垦殖2、下列治理科尔沁沙地的方案中,合理的是()A.大量植树造林B.禁止放牧C.跨流域调水D.生态移民答案1---2、D D(二)马莲河是泾河的支流,位于陇东黄土高原,流域内地表支离破碎。
读马莲河流域1977—2010年植被覆盖情况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目前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盐碱化D.石漠化2.关于马莲河流域1977—2010年植被覆盖情况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面积增加最多的是农作物B.阔叶林面积逐年减少C.前期马莲河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D.近期马莲河流域退耕还草面积多3.根据马莲河流域植被覆盖情况的变化,下列推断最可能的是()A.前期耕地增加导致森林面积减少B.中期马莲河径流量变化幅度逐渐减小C.近期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在逐渐恢复D.三个时期生态环境经历退化—恶化—持续恶化的过程答案1.B 2.C 3.C解析第1题,据材料知,马莲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受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本区域目前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故选B。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面积增加最多的是草原,A错;阔叶林面积前期和中期减少,后期增加,B错;前期林草覆盖率提高,中期降低,近期又增加,C正确;近期马莲河流域农作物和草原面积都减少,灌丛、森林面积增加,D错。
故选C。
第3题,读图可知,前期耕地面积减少,草地面积不断增加,A错;中期森林、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增多,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会逐渐增大,B错;近期耕地面积减少,森林面积增加,说明在退耕还林,所以生物多样性可能在恢复过程中,C对;三个时期生态环境经历优化—退化—好转的过程,D错。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第1讲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配套试题 中图版必修3
第1讲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选择题1.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
A.甲B.乙C.丙D.丁解析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甲、丙两地所处地带相对平坦,坡地径流较缓,丁地位于山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不易发生水土流失,而乙地为耕地,位于河谷地区的陡坡、河流上游地区,植被条件较差,最易发生水土流失,也最应退耕还林(草),加强水土保持。
答案 B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
读图回答2~3题。
2.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 )。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3.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 )。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第2题,中国自然地理界线始终是地理高考青睐的主干知识点。
自然地理过渡地带一般生态脆弱,灾害频发,人地矛盾突出。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可以大致理解为黄土高原地区。
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应该以保护生态、降低开发强度为主,D项符合要求。
A、B、C三个选项都属于对区域高强度的开发利用方式,应该予以排除。
第3题,自然地理过渡带的利用方式应该倾向于限制条件的下限。
农牧区过渡带降水从农耕区向畜牧业区降低,其生产利用方式的限制条件为降水不足。
因此,该地区人类活动主要应该为合理放牧和植树种草,把东部农耕区建设成西部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把西部牧区建设成为东部的生态和畜产品供应基地,势必要开垦草地,扩大耕地,终因水源不足而导致土地荒漠化。
答案 2.D 3.A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
据此完成4~5题。
4.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3部分 第2章 真题专练
123456
注意设问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 “高含沙水流”的成因。由图文材料 可知,主要的外力是风和流水,中游 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形成风 沙区;在冬春季节,风会将大量沙尘 吹到河里,提供丰富沙源;结合题干 和图2可知,该河主汛期水量大,说明当地降水集中,侵蚀、搬运作用强,致使 河流泥沙量增大,形成高含沙水流。
123456
(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 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 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 (4分)
答案 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 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 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 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
123456
√D.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资源枯竭、产业萎缩导致该城市收缩,由“收缩型中小城 市要瘦身强体”可知,该市应该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 中,故选A、D。
123456
5.(2021·北京地理)某校学生到甘肃省天水市开展黄土 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学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任务一 对比流域的径流量变化
任务三 分析梯田减沙效益 下表为黄土高原小流域梯田减沙与梯田面积关系的相关数据,同学们对其进行
了分析。
梯田占流域面积 0
的比例(%)
5 10 15 20 30 40 50 60
梯田减沙比例(%) 0
8 28 50 67 82 89 92 94
注:梯田减沙比例指修建梯田后减少的输沙量占治理前输沙量的比例。
123456
注意题干要求“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 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 理措施”,若选择上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则 要针对材料中提到的上游“沟壑纵横,植被 稀疏”提出具体措施;中游地区为风沙区, 主要从治理风沙的角度回答;下游为地势低 平的冲积平原区,且材料中提到下游地区 “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应主要从 疏浚河道和引洪淤地角度来回答。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习题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习题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基础题组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割得沟壑纵横,支离毁坏,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就达十六亿吨!就在这大自然多数黄色的皱褶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万万万的人。
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遇见村落和火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
(引自路遥《平庸的世界》)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2019北京海淀一模)文中“黄土地”所在的地形区( )A.受降水影响形成深厚的土层B.地处温带草原和荒漠的过渡地带C.有革命圣地延安及窑洞景观D.农业地区类型为传统稻作农业2.(2019北京海淀一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A.受热量条件制约,选择在河谷地区修路建村B.发挥黄土肥沃的优势,成长大范畴机械化农业C.不合理耕作毁坏植被,导致石漠化现象严重D.议决植树种草及打坝淤地举行有效水土保持读甲、乙两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3.(2019北京自主招生模拟)甲地在草原内部形成斑块状戈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风力腐蚀形成风蚀洼地B.太过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C.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D.水井周围农牧业活动一再导致地表植被毁坏4.(2019北京自主招生模拟)乙地草原萎缩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沙尘暴频度降低B.泥土有机质增加C.泥土盐碱度升高D.生物生产能力进步5.(2019北京朝阳一模)国度制定的“十三五”筹划确定了到2020年消除贫困的目标。
打响了“精准扶贫”的攻坚战。
2019年已超额完成1 000万人脱贫目标,同时出现一些成功案例。
我国的贫困地区多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读图,回答下题。
在甲、乙两地区中任选其一,简述该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标题及其自然原因。
(10分)提拔题组搜狐网2019年06月27日消息:山大谷深,全云南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面积的35%,比年来有加剧的趋向,需要加快治理步伐。
回答下面三题。
6.(2019北京通州摸底)要观察云南省水土流失的漫衍环境,需要优先准备该地的地形图和( )A.气温漫衍图B.降水漫衍图C.产业漫衍图D.旅游景观漫衍图7.(2019北京通州摸底)单位面积产沙量是丈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标。
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含解析)
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时间: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示意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
读图,完成1~2题。
1.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缘由主要是( )①浇灌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②土壤贫瘠,化肥运用量大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更小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A、B两地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旱,耕作业主要依靠浇灌水源。
浇灌措施不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由于地表水分蒸发旺盛,盐分在地表积累而成次生盐碱地,故①正确;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很少,雨水淋盐作用弱,盐分随季节变更小,③对。
2.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自然缘由是( )A.人类不合理浇灌B.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更小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D.夏季风强劲答案:C解析:C地位于东部沿海,盐碱地主要是海水浸渍的结果,地势越低洼越明显,故C正确。
人类不合理浇灌不是自然缘由,A错。
降水对土壤盐分具有淋溶作用,降水量大且集中,则盐分随季节变更大,B错。
夏季风强劲,带来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会减弱盐碱化,故D错。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峻的地区,为了保持水土,当地实行了一系列工程与生物措施,下图是黄土高原中的某小流域剖面图。
读图回答下面3-4题。
3.下列措施与该流域中字母所示地对应正确的是( )A.A、E两处营造护田林网B.B处打坝建库,营造防护林C.C处封坡育林育草D.D处建林果基地、水平梯田解析:A、E两处为塬,营造护田林网可以保塬,防止水土流失,A项正确;B处为缓坡,不能打坝建库,要营造防护林或修建梯田护坡,B项错误;C处为沟,不是封坡育林育草,C项错误;D处陡坡,不能修建水平梯田,D项错误。
答案:A4.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对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有( )①降低下游河床②减轻下游的土地盐碱化③减轻下游洪涝灾难④增加河流入海口处的渔业资源⑤使河口三角洲沉积速度变慢⑥削减地下水漏斗区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⑤C.③④⑤⑥ D.③⑤解析:通过小流域治理,下游河床抬升速度会减慢,但不能降低下游河床,也不能减轻下游的土地盐碱化,由于治理后河流入海泥沙削减,带来的养分物质也会削减,因此河流入海口处的渔业资源会削减;河流下游地下水漏斗区主要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与河流含沙量关系不大;经过治理后一方面会削减下游河床淤积,减轻洪涝灾难,另一方面泥沙来源少了使河口三角洲沉积速度变慢,D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一轮复习水土流失高考试题(2019 年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
据此完成1—2 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①固定表土①减少径流①沉积泥沙①降低风速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D .枯水期集中放水(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9 年7 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1 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 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3—5 题。
3.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 .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4.第5 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①强度大①下渗少①植被截流少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5.第6 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 .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2019 年重庆卷)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6—8 题。
6.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A .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7.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8.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A.①B.①C.①D.①(2019 年江苏卷)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左图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右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9—10 题。
9.右图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A .水平梯田B.坡式梯田C.隔坡梯田D.反坡梯田“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0.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A .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11.(2019年上海卷)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 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 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 ⋯⋯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 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 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 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 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A 2.D【解析】1.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
故选A 。
2.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
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排除A、C;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D 正确、B错误。
故选D。
【答案】3.B 4.B 5.D【解析】3. 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 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 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 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 项错误。
4.第5 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第5 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 次,降水强度大,②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对;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错。
B 项正确,A 、C、D 项错误。
5.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
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 项错误。
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 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 项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 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 选项正确。
故选D。
【答案】6.B 7.D 8.A【解析】6.由上面的总结可知,地形和降水量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故正确答案选B 项。
7.需要获取和正确解读题干中的重要信息——流域产沙量。
流域产沙量是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这句话分别从时空两个角度提出了测量流域产沙量的两个限定因素:一是时间规定“一定时间内”,二是空间规定“流域内”。
本题中涉及的是年产沙量,因此时间限定是“一年”。
“一年”为期限的水土流失状况绝不是“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所能反映的,而应是全年降水的土壤流失量状况,因此排除A 、B 两项。
最能反映“流域内”水土流失状况的是流域出口而不是流域源头,因为河流往往是“泥沙俱下” ,因此判断D 项是正确的。
8.坡度小的地方,地表汇水速度较慢,流速慢,侵蚀程度较小,水土流失较弱,所以单位面积产沙量小;坡度大的地方,地表汇水速度较快,流速快,侵蚀程度较大,水土流失较强,所以单位面积产沙量大。
故选A 。
【答案】9.C 10.A【解析】9.根据等高线可知,甲区的地形是陡坡与平地相间分布,这样的地形应修筑隔坡梯田,即在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的地方发展种植业,而在等高线稠密、坡度较大的地方发展林业。
这样修筑梯田,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便于发展种植业。
故选C。
10.由图可知,反坡梯田是梯田边缘较高、梯田面向海拔高处倾斜的梯田,这样的梯田使水土顺坡而下的速度减慢,从而更有利于提高保水保土的效果。
故选A 。
11.【答案】(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 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
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
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