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

合集下载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展开全文鸦片战争以后,西方音乐文化逐渐传入中国。

随着新制学堂的建立,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将音乐教育融入学校,并产生了·种崭新的音乐形式,即学堂乐歌。

沈心工是这个热情推进中国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行学堂乐歌编写的群体中,作出最突出贡献和影响最广泛的代表人物。

沈心工(1869~1947),原名叔逵,又名庆鸿,字心工,上海市人。

他自幼受教于毋亲和家塾,后来又受业于长兄沈庆长前后10年之久。

1890年,沈心工中“秀才”;长兄病故后,即接替其职’以授课为业。

1895年,在当时日趋高涨的“维新”思潮和“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他进入上海约翰书院(即圣约翰大学的前身)执教,并开始学习英语;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第一届师范班,主修数学,兼习英语、物理等课程;同年秋,在南洋公学外院(相当于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教课。

中国知识分子自编新式教科书的开端,就是南洋公学外院编著的《蒙学读书》、《笔算教科书》、《物算教科书》和《本国初中地理教科书》等;而这些书的编著者,就是南洋公学的师范生沈叔逵(心工)和陈懋治、杜嗣程等。

戊戌变法失败后,沈心工为了直接探索日本“维新改革”及“教育救国”的经验,于1902年4月,自费东渡日本,与鲁迅同期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

在日本,给予沈心工最大触动的,是明治维新以后在学校教育、政治宣传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乐歌活动。

沈心工认为这种朝气蓬勃、热情向上的学校唱歌,对积弱积贫、民心涣散的中国人来说,不啻为一剂济世良药。

于是,他与曾志态等留日学生在江户(东京的原名)留学生馆创办了一个类似音乐补习学校的组织“音乐讲习会”,聘请铃木米次郎等专家为大家授课,专门研究中国乐歌的创作问题。

沈心工从中得到了系统学习西洋音乐的机会并深受启发。

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男儿第一志气高》就是沈心工在此时的第一首习作。

歌词是: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对比学堂乐歌的表现内容及创作 方法:
学堂乐歌 表现内容 创作方法
《祖国歌》 《黄河》 《送别》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 亲友离别 填词歌曲 填词歌曲 创作歌曲
什么是学堂乐歌呢?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 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唱歌文化,一般 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 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 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 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
学 堂 乐 歌
历史背景:
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新思潮影响下, “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 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逐渐兴 起。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的的一批 的有识之士,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 他们教唱的歌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
Hale Waihona Puke 叔 同李叔同李叔同(1880—1942)音乐家、戏剧 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1905 年在日本学习西洋画和音乐,并创办 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回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1918 年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代 表作品:《送别》、《祖国歌》等。

欣赏:
■《同桌的你》——老狼 ■《爱》——小虎队
下 课 啦!
从这三段音乐中我们有什么发现?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两首歌曲的旋 律除了在节拍、节奏稍有不同之外, 其他地方都很相似,实际上《祖国歌》 是套用民间乐曲《老六板》的旋律填 词而成。
→这就是学堂乐歌中最常见的一种:填
词歌曲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沈 心 工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1. 学堂乐歌答:20 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及教唱的歌曲,以及为此而编创的歌曲。

学堂乐歌创作方式以依曲填词为主,旋律多选自日本、欧美曲调或中国的传统歌曲、民歌曲调,此外也有少量的自创曲调。

歌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大部分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思想,还有一些宣传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生活,也有少部分鼓吹封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郑志忞等,代表作品《体操——兵操》、《送别》、《春游》等。

学堂乐歌对其后中国音乐发展深有影响,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历史的新开端。

2. 沈心工答:沈心工( 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音乐教育家,原名庆鸿,笔名心工。

1896 年考入南洋工学师范班,1902 年东渡日本留学。

1903 年回国,任职于南洋公学。

她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作,所编乐歌体裁广泛,内容浅显,且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

代表作有歌曲《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出版乐歌集《学校唱歌集》等:此外,沈心工创设唱歌课,并多处教授,推广。

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及音乐教育初创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为学堂乐歌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3. 李叔同答:李叔同( 18880——1942),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艺术教育家。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

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1905 年东渡日本学习美术与音乐,1910 年回归后从事艺术教育,1918 年出家为僧,号弘一,其成就涉猎多个艺术领域,在音乐方面主要体现为乐歌创作、音乐教育和创办期刊三个方面。

代表作品有《春游》、《送别》等,其歌词多为旧体诗词,清新秀丽,许多作品产生于广泛影响,其中《春游》是我国近代最早一首三部合唱曲。

晚年出版有《清凉歌集》。

李叔同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优秀艺术才人,并于1906年独立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26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萧友梅黄自

26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萧友梅黄自

拓展与探究

一、下面的学堂乐歌你熟悉吗? 大家一起来唱一唱,这肯定会使 你与长辈们在感情上引起共鸣。
• 这首歌自1914 年问世以来, 被传唱了将近 一个世纪!它 仅有十句唱词, 八个乐句,利 用美国奥德威 一首通俗歌曲 的旋律填词而 成。就是这样 一首看似寻常 的歌曲,差不 多将近一个世 纪,一直在人 民(特别是青年) 中流行、传唱。 这首歌的主题 写的是“送 别”,写出了 离别者的一种 通感。
三、除了沈心工、李叔同之外,你还能从有关 资料中找到学堂乐歌的其他代表人物吗?

为了积极推行新音乐教育的发展,在 短短几十年间,应经涌现出一批主要 从事学堂乐歌的编订、出版者,以及 在当时各类新学堂中具体进行音乐教 学工作的音乐教师。他们之中大多曾 远赴国外专学音乐课程,考察其音乐 教育。除了沈心工和李叔同之外,还 有曾志忞、李剑虹、辛汉、华振、冯 梁、叶中冷等。此外,积极通过文字 写作的方式热情扶持、关心学堂乐歌 的发展以及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的有: 梁启超、王国维、汤化龙、陈世谊等。 当然,也有一些人并没有出过留学, 也积极投入了学堂乐歌的活动,如吴 怀疚、邹华民、胡君复、华航琛等。
国民间乐曲填词的学堂乐歌。曲调来源于 渊源流长的民间乐曲《老六板》。歌词以 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 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 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 平而战,为胜利而庆。由于曲调是采用民 间的音调,因此朗朗上口,唱起来更觉亲 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受到广泛的欢迎。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
号弘一。1928-1942年,在厦门,《三宝歌》就是 在南普陀寺创作完成的。 1942年10月10日下午写 下绝笔“悲欣交集”,13日晚8时安详西逝于泉州 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及主要代表人物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1.富国强兵2.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权.2.定义: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3.目的推广新学,传播新知、教育国民、改革社会《中国音乐改良说》4.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新生等。

代表性的作品有:夏颂莱作词的《何日醒》、石更词辛汉编曲的《中国男儿》3).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如秋瑾的《勉女权》等)4).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如沈心工、李叔同词曲的《春游》等)5).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文明婚》5.艺术形式:倚曲填词(一曲多词、一词多曲)6.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代表人物:沈心工(白话词)出版的歌集有:《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1936年,将自己毕生所编写的学堂乐歌进行了精选、修订,出版了一本个人专辑《心工唱歌集》编创作品:《体操-兵操》、《竹马》《春游》创作作品:以杨度的词所谱写的歌曲《黄河》创作特点历史意义:作品体现出年轻人的性格特色,基本上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言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以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提高,程度也逐渐提高。

比当时其他出版的唱歌集大大提高了作为学校唱歌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曾志忞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并由中国人组织指挥的乐队。

音乐活动:1.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包括“亚雅音乐会”“上海贫儿院音乐部”2.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3.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乐典教科书》,这是当时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比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

1905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有关发展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论文《音乐教育论》。

音乐 史

音乐  史

1、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和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一种歌唱形式,一直至“五四”时期盛行不衰。

2、所谓“新式学堂”,是指近代历史上包括教会学堂、私立学堂和政府设立学堂三种类型。

3、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是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沈心工是乐歌运动的杰出代表,我国近代音乐之先驱者。

4、萧友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于1927年组建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专业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1929年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6、儿童歌舞剧是以反映儿童生活题材为主要内容,以儿童为观众对象,由儿童自己表演的包含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形象、歌舞音乐、舞台道具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但以“歌舞”为其主体。

7、艺术歌曲是指旋律、歌词和钢琴伴奏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并且融合为一个整体的歌曲形式。

旋律富有音乐美感,精心构思,有较高的声乐技巧;歌词凝练如诗,具有诗的形象和意境;钢琴伴奏细腻流畅,尽力烘托出歌曲的情绪气氛。

8、《宋元戏曲考》。

是王国维在吸取明清文人戏曲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崭新成果。

成为以科学的观念方法研究我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

《宋元戏曲史》对近代中国音乐史学和其他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是我国第一部戏曲史论著。

10.专业音乐教育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

“五四”后,在蔡元培配积极倡导与萧友梅等归国留学生的努力开拓下,中国开始出现最早的几所专门音乐教育机构。

其中除前述为培养音乐师资而设置的具有音乐师范教育性质的学校外,这里所指的是那种以培养音乐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最早设立并具有代表性的当首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

之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增设的音乐系,亦属此类。

10、国乐改进社1927年5月由刘天华、吴伯超等35人在北京发起成立的一个以收集、整理、研究和创作民族音乐的国乐社团组织。

以改进国乐并谋其普及为其宗旨。

11、“国立音乐院”1927年10月1日,蔡元培任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与萧友梅在上海共同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萧友梅被聘任为教授兼教务主任,1928年9月10日聘任萧友梅为院长。

学堂乐歌1

学堂乐歌1

学堂乐歌的意义
(1)开创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先河 (2)开创了现代音乐的先河 (3)使西洋音乐得以在中国传播,加速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 (4)使集体合唱深入人心
思考题:1、学堂乐歌在当时的主题 是什么?它对我国的音乐教育起了什 么作用? 尝试题:2、试着将我们所学的《送 别》旋律填上你喜欢的歌词来演唱。
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的“音 乐之王”钢琴,也是国内第一个用 五线谱作曲的人。 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 人,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 的教师。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 了极至,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 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 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先后培养出了名画 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特点: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 歌曲。 歌曲主题:富国强兵、抵御外敌,体现 爱国主义思想。
沈心工(1870 — 1947)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创 作 “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有 “学堂乐歌之父”之称。
代表作品:《黄河》、《革命必先 革人心》、《体操——兵的是写《体 操——兵操》的吗? 2、该作品的旋律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依照主题旋律: 变化得来
3、让你给该作品从新起个名字你会怎么起?
李叔同(1880 —1942),音
乐家、戏剧家。原名广侯,字息 霜,号叔同,浙江平湖人。他集 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 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 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是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 。 1898年入南洋公学 1905年在日本学习洋画和音乐 1910年回国后在天津、上海任音 乐、美术教员。 1918年在杭州跑虎寺出家,法名 演音,号弘一。 1942年在泉州病逝。
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1898年入南洋公学1905年在日本学习洋画和音乐1910年回国后在天津上海任音乐美术教员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

学堂乐歌名解:学堂乐歌就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

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

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1、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与发展。

2、一些洋务派官僚及为辛勤想的文人,曾先后对推行新型音乐教育做了一定的努力。

3、在清末有一批到日本去学习音乐的人士如沈心工等,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唱的活动4、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开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唱歌课与编写学校歌曲。

归国留日的学生,在无锡上海等也开始了类似的活动。

5、国内外的一些报刊也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以及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

这样,学堂乐歌迅速传播开来6、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与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就是比较重视的。

这些教育事业上的建设,就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与“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与“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就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就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6、以我国民族音调天赐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祖国歌》等7、总的说就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的,编写者对原曲调一般不做改动,但也存在为了达到词曲的新的结合,编写者队员去掉进行了必要的增删。

学堂乐歌的产生

学堂乐歌的产生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艺术特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产生:当时的洋务运动破产以后,从1860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正是在这推行新学和促进社会变革的潮流中,产生了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的歌曲形式——学堂乐歌
发展:清末,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制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日欧”建立新式学校,把里面的开设的课称为“乐歌课”由此为“学堂乐歌”当时,提倡学习日本和西方的音乐,选别的曲调自己填词去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为学堂乐歌的发展做准备,由此在各地设立的新音乐课程带动了学堂乐歌,使其形成潮流
特点:从表现内容和词作来看有6中不同题材①鼓吹抵御外侮,激励歌曲②提倡尚武精神歌曲③宣男女平等,女儿当自强④为学生教学唱歌而做的歌⑤欢庆推翻封建制歌颂新时代歌曲⑥宣传封建思想鼓吹立疾
从曲调来看,学堂乐歌与传统中国填词歌曲不同,学堂乐歌主要来用日本的西式曲调,或直接以欧美的曲调以本国传统曲调填配或按词自谱曲调的乐歌为数不多
代表人物:沈工心,曾志忞,李叔同
历史意义:正面①标志着我国民主主义新文化在音乐领域里已吐露了新的幼芽
②一种新艺术形式及群众集体唱歌的形式在我国得以确立发展③为后来我过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以及群众歌曲体裁发展开了先河④使西洋音乐文化的知识和技能逐渐为我国人民有所认识,其中特别对线谱,简谱及两种新记谱法的介绍⑤造就了一批传播现代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反面①政治目的极端化,使得学堂乐歌在诞生初就沾染上忽视音乐教育的印记②对中国传统音乐普遍存在的存在心理③机械的选曲填词导致许多的作品不具备历史生命力④在学习外来音乐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东西洋音乐过度美化的倾向⑤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歧视观念导致作品中的民族性级个性缺乏。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1、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我国新学堂开设的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

学堂乐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梁启超、沈心工、李叔同等众多知识分子的大力提倡,他们纷纷加入乐歌的创作行列,亲自作词作曲,创作了众多的优秀作品,使学堂乐歌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最终遍及全国。

2、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共创作了《黄河》、《采莲曲》、《体操一兵操》等100余首乐歌,编辑有多部乐歌集,如《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等。

3、李叔同:(1880 —194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

其成就涉猎书法、篆刻、绘画、戏剧、诗词、音乐等领域,培养出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美术家、音乐家。

一生共创作了50余首乐歌,《春游》、《送别》等代表作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4、春游:三部合唱,李叔同创作。

歌词雅致秀丽,旋律优美动听,描绘出了一幅春回大地之时,人们在万花飞舞中游春的生动画面2、国立音乐院:我国第一所音乐专业高等院校,1927年11月27日成立于上海。

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

1929年9月,“国立音乐院”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上海国立音专”,由萧友梅任校长。

音乐院的建院宗旨是“输入世界音乐,整理我国国乐”,其学制和课程主要仿照欧洲音乐学院的建制,培养出许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音乐家3、萧友梅:(1884〜1940)音乐家。

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

我国近代最早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创作有《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余首歌曲,为中国新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基石。

他分别参与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立音乐院等教育机构的创建,并直接加教学活动,编写有《和声学》、《普通乐学》等教材,对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突出成就、赵元任(1892〜1982)语言学家、音乐家。

字宜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

学堂乐歌 课件

学堂乐歌 课件
栀 子 花 开 so beautiful 02)
• 学堂乐歌在曲调方面, 可以堪称“拿来主义”的典型。 • 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校园歌曲的现状
是栀 栀 心 象 栀 栀 日 光 恢 栀 淡子 子 海 晶 子 子 夜 阴 恢 子 淡花 花 莹 花 花 也 好 手 花 的开 开 的 开 开 将 象 告 开 清呀 呀 浪 呀 呀 我 流 别 如 醇开 开 花 开 开 们 水 欢 此 的飞乐可 蠢 盛 青快无爱 蠢 开 春 奈 地 在 灌 爱 我 溉 的 萦就难我这 绕想舍们是 在一得将个 我阵你离季 的清害开节 心香羞 怀 的 女 孩

学堂乐歌的名词解释

学堂乐歌的名词解释

学堂乐歌的名词解释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的新式学校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

这些歌曲明确地表达了对于西方音乐的模仿,并尝试使用新的和声与旋律。

学堂乐歌的创作、编配、歌词和音乐都对其后的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中国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建立。

学堂乐歌通常是为了宣扬爱国主义、保国强种、启发民智等目的而创作。

在音乐形式上,它们通常采用了欧美的流行曲式,如日本的儿歌等,因此这些歌曲具有了易学易唱、便于流传的特点。

同时,为了满足新式学堂的需要,这些歌曲在歌词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它们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了新的思想和理念。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

他们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深远。

例如,沈心工的《黄河》和李叔同的《送别》等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唱。

学堂乐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开端。

它不仅开启了中国新音乐的先河,而且也促进了中国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学堂乐歌的出现,打破了封建旧文化对音乐的束缚,为中国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学堂乐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窗口,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和价值观念。

总的来说,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不仅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宝贵资料。

在今天看来,学堂乐歌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答: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及教唱的歌曲,以及为此而编创的歌曲。

学堂乐歌创作方式以依曲填词为主,旋律多选自日本、欧美曲调或中国的传统歌曲、民歌曲调,此外也有少量的自创曲调。

歌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大部分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思想,还有一些宣传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生活,也有少部分鼓吹封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郑志忞等,代表作品《体操——兵操》、《送别》、《春游》等。

学堂乐歌对其后中国音乐发展深有影响,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历史的新开端。

2.沈心工答: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音乐教育家,原名庆鸿,笔名心工。

1896年考入南洋工学师范班,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

1903年回国,任职于南洋公学。

她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作,所编乐歌体裁广泛,内容浅显,且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

代表作有歌曲《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出版乐歌集《学校唱歌集》等:此外,沈心工创设唱歌课,并多处教授,推广。

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及音乐教育初创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为学堂乐歌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3.李叔同答:李叔同(18880——1942),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艺术教育家。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

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1905年东渡日本学习美术与音乐,1910年回归后从事艺术教育,1918年出家为僧,号弘一,其成就涉猎多个艺术领域,在音乐方面主要体现为乐歌创作、音乐教育和创办期刊三个方面。

代表作品有《春游》、《送别》等,其歌词多为旧体诗词,清新秀丽,许多作品产生于广泛影响,其中《春游》是我国近代最早一首三部合唱曲。

晚年出版有《清凉歌集》。

李叔同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优秀艺术才人,并于1906年独立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

03
学堂乐歌的影响
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01
02
03
音乐教育普及
学堂乐歌的兴起推动了音 乐教育的普及,让更多人 有机会接触和学习音乐。
音乐教材改革
学堂乐歌的出现促使音乐 教材的改革,使得音乐教 育更加注重实践和技展促进了音 乐教师的培养,为音乐教 育领域输送了更多专业人 才。
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的先河
01
学堂乐歌的出现,为中国近代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为音乐创作的新起点。
促进了音乐教育的普及
02
学堂乐歌的出现,使得音乐教育逐渐普及到各个学堂,提高了
全民族的音乐素养。
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03
学堂乐歌的作品多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激
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影响有限
学堂乐歌虽然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 影响较为有限。
对未来的启示与影响
01
重视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学堂乐歌的发展启示我们应重视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通过音乐教育
培养国民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02
鼓励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创作
学堂乐歌的局限性提醒我们在音乐创作上应鼓励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风格
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学堂乐歌的内容多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 化为主题,对于激发当时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 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局限性与争议
创作手法相对单一
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主要以欧化或日本化的曲调填词为主,相对单一,缺乏个性化的创作 风格和民族特色。
内容题材较为局限
学堂乐歌的题材多涉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较为局限的范围,对于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 情感表达涉及较少。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

学堂乐歌名解: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

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

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1、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2、一些洋务派官僚及为辛勤想的文人,曾先后对推行新型音乐教育做了一定的努力。

3、在清末有一批到日本去学习音乐的人士如沈心工等,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唱的活动4、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开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歌曲。

归国留日的学生,在无锡上海等也开始了类似的活动。

5、国内外的一些报刊也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以及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

这样,学堂乐歌迅速传播开来6、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

这些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6、以我国民族音调天赐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祖国歌》等7、总的说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的,编写者对原曲调一般不做改动,但也存在为了达到词曲的新的结合,编写者队员去掉进行了必要的增删。

中国音乐史复习重点

中国音乐史复习重点

中音史清末民初音乐学堂乐歌主要内容:抵御外侮、富国强兵学堂乐歌的兴起实际上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历史的开端。

其中以《中国男儿》最具代表性,旋律来源于日本歌曲《学生宿舍的旧吊桶》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沈心工《体操--兵操》《革命军》《赛船》《竹马》《铁匠》《黄河》李叔同在《音乐小杂志》中称他为“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李叔同1906年编印了《音乐小杂志》类别:爱国歌曲《祖国歌》《我的国》《出军歌》《大中华》《隋堤柳》抒情歌曲《春郊赛跑》《春游》《忆儿时》《早秋》《西湖》《送别》出家后哲理歌曲《清凉》《山色》《花香》《世梦》《观心》曾志忞《练兵》《游春》《扬子江》《海战》《新》《秋虫》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李叔同与曾孝骨等组织的话剧“春柳社”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近代早期的音乐社团:有沈心工的音乐讲习会,曾志忞的亚雅音乐会曾志忞创立,以“发达学校社会音乐,鼓舞国民精神”为宗旨夏季音乐讲习会张謇的伶工学社是我国第一个专业戏曲学校二十年代音乐萧友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我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开拓者。

1、1927年创办了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1929年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中国近代最早的专业音乐院校)。

2、《卿云歌》曾被北洋政府定为中华民国国歌3、中国第一首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代表作品:《问》《南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赵元任萧友梅称之为“中国的舒伯特”1、20年代:《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曲《卖布谣》《劳动歌》《上山》《听雨》《呜呼三月一十八》(和鲁迅杂文《纪念刘和珍君》可谓音乐界和文学界“匕首雨投枪”之双璧)《也是微云》《海韵》(徐志摩词,赵元任曲,是赵元任歌曲创作中唯一的一首具有清唱剧特色的合唱作品)《秋钟》2、30年代《西洋镜歌》《我是个北方人》《背着枪》 3、40年代,《老天爷》4、《新诗歌集》是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第一本歌曲集。

黎锦晖高举平民音乐旗帜的音乐家1儿童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是儿童歌舞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好朋友来了》《因为你》《寒衣舞》《欢乐歌》《谁和我玩》《努力》《吹泡泡》《蝴蝶姑娘》2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长恨歌》《三蝴蝶》《春天的快乐》《神仙妹妹》《七姊妹游花园》《最后的胜利》《小小画家》《小羊救母》《小利达之死》。

浅谈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

浅谈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
Keywords:The School Songs;music education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校德建立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中所教唱的歌曲,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学堂乐歌”引进了外来曲调,填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一种区别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新体裁。中国有史以来音乐进入系统的教育中几乎是没有过的,所以“学堂乐歌”是新音乐的开端,虽然最后发展的不是很成熟,但却为中国音乐的发展作了很大的贡献。
其中《春游》就是用西方自然大调写成,是一首抒情合唱曲,典型的再现单二段。这相对于该时期的其它作品而言,该作品更具艺术性和开创性。[3]
(三)内容
1、直接针对封建旧习提出来的,大都反映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这是最反映他们进行改良的基本思想。代表性的作品有夏颂莱作词的《何日醒》、《中国男儿》等。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首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曲调婉转流利,幽扬入妙。他的作品充满了哲人的智慧、忧思和悲悯,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歌词通篇用白描手法,而且第一段全部是用来写景的;第二段里时空的交错,以现在时“今宵别梦寒”来总括全篇。它的妙处就在于“一切景语皆情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备感凄凉。歌词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
(二)
1、运用现成旋律选曲填词
主要分为作词和作曲两个方面。作词对于有了几千年诗词创作经验积累的中国文人来说可以驾轻就熟,但由于当时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二十世纪初的作曲对大多数乐歌作者来说还是束手无策。但是,当时的时代以及社会背景已经赋予了学堂乐歌以救亡图存、振奋民族精神为己任的历史使命,在这种形势下,他们采取了“拿来主义”的观点。因此,大量的外国旋律被引进中国。

近代音乐史

近代音乐史

沈心工:P404(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共创作了《黄河》、《采莲曲》、《体操—兵操》(《男儿第一志气高》)、《竹马》、《铁匠》、《小小船》、《革命军》等100余首乐歌,编辑有多部乐歌集:《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等。

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

第一个创作多声部歌曲《春游》;第一个创办话剧社“春柳社”;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的第一人;第一个创办音乐杂志“音乐杂志”;第一个推广五线谱;其作品还有《送别》《祖国歌》《忆儿时》《西湖》等等。

曾志忞:翻译介绍西方音乐理论:《乐理大意》《音乐全书》《和声略意》《乐典教科书》青主:P449(1893~1959)P449 音乐理论家,我国近现代研究音乐美学的第一人。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红满枝》、《赤日炎炎似火烧》出版了《清歌集》、《音境》两本艺术歌曲集,发表了《乐话》、《音乐通论》等音乐论著,1929年到上海国立音专任教授。

王光祈:P454作为我国第一代音乐学家,在中国音乐史学以及比较音乐学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第一个把西方音乐与中国音音乐做比较;第一个使用外文介绍中国音乐;其代表作:《论中国古典歌剧》《音乐在中国的意义》;写了一本《中国音乐史》著作。

萧友梅:P319(1884~1940) 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

我国近代最早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被称为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之父。

创作有《五四纪念爱国歌》《卿云歌》《问》《南飞之雁语》等,编写有《和声学》、《普通乐学》等教材,对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突出成就。

把依曲填词的创作水平提升到专业创作的水平;具有典型的德国古典音乐风格。

《问》易韦斋作词,萧友梅谱曲的一首学校歌曲,表达了知识分子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的忧郁和感慨之情。

赵元任 P320(1892~1982) 语言学家、音乐家。

音乐:曾志忞

音乐:曾志忞

音乐:曾志忞
曾志忞(1879—1929)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在上海。

1901年曾志忞偕夫人曹汝锦赴日留学。

次年参加沈心工发起组织的“音乐讲习会”,1903年于东京编印出版的《江苏》杂志上,连续发表《乐理大意》和《唱歌及教授法》。

其中以五线谱和简谱对照刊印了《练兵》、《游春》等6 首歌曲,这是能见到的最早公开发展的学堂歌曲,也是现能见到的中国人正式使用简谱的最早记录。

在日期间还创办“亚雄音乐会”;发表中国人讲述西洋和声知识的第一篇文章《和声略意》和我国最早一篇系统阐述近代音乐教育问题的论文《音乐教育论》;出版《乐典教科书》。

他编创的乐歌集中于20世纪初期。

回国后,在上海开办具有音乐普及教育性质的讲习班“夏季音乐讲习会”;其创立的“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新式管弦乐队;举办“中西音乐会”,试图改良京剧,以管弦代替锣鼓,为我国近代采用中西乐器伴奏改革京剧的先驱者。

曾志忞在组织音乐社团、建立管弦乐队、提倡京剧改革、乐歌编创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活动有重要的贡献和意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学堂乐歌名解: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

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

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2、一些洋务派官僚及为辛勤想的文人,曾先后对推行新型音乐教育做了一定的努力。

3、在清末有一批到日本去学习音乐的人士如沈心工等,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唱的活动
4、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开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歌曲。

归国留日的学生,在无锡上海等也开始了类似的活动。

5、-
6、国内外的一些报刊也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以及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

这样,学堂乐歌迅速传播开来
7、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

这些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
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
(
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
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
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
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
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
6、¥
7、以我国民族音调天赐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祖国歌》等
8、总的说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的,编写者对原曲调一般不做改动,但也存在为了达到词曲的新的结合,编写者队员去掉进行了必要的增删。

学堂乐歌的意义评价:意义1、3 评价1、2、3
1、学堂乐歌歌词的新思想决定了它在艺术形式上采取引进西方的新路子,也推动了它的迅速发展和巨大社会影响。

2、尽管不能低估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势力的影响还相当顽强,不能否认当时中国各阶层中力主改革、维新的新生革命力量还基本处于比较幼稚和贫弱的地位。

这些个股按条件的矛盾,限制了初期许多学堂乐歌的编写者取得在遗书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平衡的发展和完善的结合,无法改变一切新生事物所带有的幼稚、简陋的弱点。

3、在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中出现了不少值得注目的精品,它们蕴含着崇高爱国精神和热切要求社会改革愿望的思想内容,以及友谊是引进的。

来自西方的音乐形式,曾得到了当时广大群众的欢迎,得到了历史的认可。

*
学堂乐歌的主要代表音乐家: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沈心工名解:中国20世纪初学堂乐歌代表音乐家,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

1902年赴日本学习、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

1904年曾编辑出版了《学校歌唱集》等。

贡献(风格):
1、在选曲填词的工作中,成功摆脱旧文学、旧诗词那种偏好古涩生僻的文人习气,而密切结合青少年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和他们的生活现实,他们的理解能力。

因此他所编写的歌曲题材面较为广阔丰富,语言浅而不俗。

意味深长,而且相当一部分歌曲的词曲结合如出一体。

例如《竹马》《赛船》等都以其语言的通常顺口、形象生动而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

2、属于他自己作曲的只有六首学堂乐歌即《黄河》等。

3、他所编写的《学校唱歌集》、特别是《教育部审定学校唱歌集》基本上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李叔同:名解:
1、曾为我国近代早期艺术教育事业的厨师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2、李叔同所编写及所创作的歌曲,注重曲调的流畅优美、文辞的生动秀丽,以及在艺术形象和声调音韵上歌词与曲调的完美结合。

因此,李叔同的歌曲多数是带有艺术歌曲性质的抒情歌曲,他们与过去其他人所编写的学校歌曲偏重于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的教育有明显的不同。

3、李叔同是强调学校各区必须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一位突出代表。

因此他所编写的学校歌曲流传面宽,演唱方式多样,不少歌曲配以钢琴伴奏谱,作品形式结构比较复杂,完整,显示了他在音乐。

诗词编写方面所具有的丰富修养和较高艺术水品。

曾志忞:
音乐活动归纳为三方面:
1、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
2、{
3、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
4、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论述
他是我国近代新音乐的贡献人物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