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装饰纹样——缠枝莲纹(组图)
远古的西域风情——从明永宣瓷器看西域文化对中原的影响
AppreciatION 鉴赏·陶风瓷韵我们这里所说西域是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等地区,并非狭义所指。
西域文化可谓包罗万象,但最为显著的五种文明,即中原汉文化、印度佛教文化、波斯—阿拉伯文化、希腊—罗马文化,还有人们相对忽视的原住民文化。
多元并存、融合发展成为当时远古的西域风情——从明永宣瓷器看西域文化对中原的影响周巧燕 魏 威图1:明朝 永乐青花蟠龙天球瓶AppreciatION 鉴赏·陶风瓷韵当地一大特色。
并且这种综合性民族文化又对我国中原地区后世影响颇深。
一、西域文化的进入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论》中说:“正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的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
”的确是这样,发生在汉、唐时期的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就是最好的证明。
随着汉代佛教传入,佛教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佛经。
僧人译经时注意了中国人的心理,用儒道思想翻译佛经,以迎合中国人急功近利的心理。
到了唐代,和西亚的波斯、大食进一步通好,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源源不断地运往该地区,西亚的物品、中亚的舞蹈也传入中国。
亚洲各国的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到中国,聚集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大城市中,唐文化在频繁的中外交往中不但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它自身也在兼收并蓄中进一步博大精深。
唐代的艺术因吸收佛教文化而更加瑰丽多彩。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对其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用具器皿也大量传入中原。
二、伊斯兰文化的兴盛伊斯兰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流传广泛,经久不衰,迄今仍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世界广大人口。
信仰的人数仅次于基督教成为世界第二大宗教。
伊斯兰教步入中原已有千余年之久,西亚带有宗教色彩的金银器皿也涌入了中原,其精美的纹饰及外观颇受青睐。
特别是对宋元以来中国的手工制造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丝织品、陶瓷器、金银器的镶嵌和建筑的式样等各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伊斯兰艺术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伊斯兰文化已不再是异类的外域文化,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
7286 清乾隆 御制古香书屋制青花缠枝莲大洗
7286 清乾隆御制古香书屋制青花缠枝莲大洗尺寸:直径68cm估价:RMB 22,000,000-32,000,000成交价:RMB 25,300,000“乾隆丙寅年古香书屋制”款精工细作的乾隆御窑青花瓷器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器,产量大,式样多,做工精细。
乾隆青花瓷器的最大特点是生产逐渐程序化,而且费尽心机去体现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其中既有继承雍正遗风的仿古之作,又有独具本朝特点的工细之作。
雍正一朝的仿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御窑青花瓷器,影响了乾隆朝很长一段时间,不署款识的作品很难区分那些属于雍正朝、哪些属于乾隆朝。
乾隆时期的仿永乐、宣德青花瓷器见有无当尊、撇口碗、执壶、玉壶春瓶、梅瓶、折沿洗、锦纹壮罐、松竹梅纹盘等。
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仍采取使用较浓青料点染纹饰的方法,力求产生类似“苏麻离青”的艺术效果。
乾隆早期著名的青花瓷器见有乾隆五年和六年督陶官唐英敬制的缠枝莲纹五供(香炉1个、花觚1对、烛台1对),其中的花觚形体高达60多厘米,装饰繁复,图案线条流畅。
乾隆中期的青花瓷器,青花色泽清丽,很少有晕散现象,将乾隆青花做工精细、强调形式美的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
到了乾隆晚期,部分青花瓷器的胎体变得干白,青花发色蓝中略带紫,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嘉庆朝。
乾隆御窑青花瓷器的突出特点是器物造型丰富多样,可谓不计其数。
除大量盘、碗和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以外,印泥盒、笔筒、糊斗、水盂、笔插等小件文房用具和仿青铜器造型的器物尤为多见。
此时还特别流行以螭耳、象耳、凤耳、铺首耳等装饰的各种大瓶,以及贯耳瓶、天球瓶、鹿头尊等。
在装饰风格方面,乾隆御窑青花瓷器讲求的是图案对称、规矩,构图严谨。
装饰题材以云龙、云凤、蟠螭、松鹿、仙鹤、折枝花果、折枝莲托八吉祥、缠枝花卉、松竹梅、荷莲、九桃五蝠、云蝠“寿”字戟磬、梵文等较为多见。
除传统的白地青花瓷器以外,乾隆时期还盛行各种色釉地青花瓷器,如天蓝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黄釉青花、哥釉青花瓷器等。
瓷器纹饰中的植物纹饰,从瓷器纹饰读懂传统文化寓意
瓷器纹饰中的植物纹饰,从瓷器纹饰读懂传统文化寓意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体现在中国历代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内含是丰富多样的。
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
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
中国历代对吉祥图的想往都有典籍可鉴。
表现在中国历代瓷器的吉祥纹饰,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给大家整理的就是瓷器中的植物纹饰,欢迎大家指点,整理不易,喜欢请收藏转发。
莲花纹莲花纹,也称为“荷花纹”,是一种典型的传统陶瓷器装饰纹样,也是典型的宗教纹样之一。
南北朝至唐代,作为主题纹饰,当时盛行佛教,莲花被视为佛门的“圣花”。
宋代莲花纹开始变为辅助纹饰。
期间佛教逐渐世俗化,文人墨客开始最求莲花的高洁、典雅、美好的特有品质。
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与动物纹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莲瓣纹以莲花花瓣为主题装饰纹样而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用立体莲瓣作壶盖上的装饰。
宋代以后,莲花图案占主流,莲瓣纹退居角落。
元明清瓷器上所绘莲瓣纹或变变形莲瓣纹,就是以辅助纹饰出现在器物上。
晋青釉宋耀州窑清顺治黄釉宝相花纹通常是指将某些自然界花卉(主要是莲花)的花头进行艺术处理,使之图案化、程式化、变成一种装饰化的花朵纹样。
它的灵感来自于金属珠宝镶嵌的工艺美及多种花的自然美。
清雍正青花明成化斗彩牡丹纹牡丹纹,主要指以牡丹花为主题的纹饰。
其种类繁多,以色彩绚丽、芳姿艳丽、天然娇美被冠以“花中之王”,更享有“国色天香”的盛誉。
唐代人们开始崇尚牡丹,视牡丹为富贵花。
宋代既有细密繁缛之风,又有粗率简约之气,可见牡丹纹饰欣欣向荣的景象。
元明清三代牡丹纹久盛不衰。
清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菊花纹菊花是“长寿”之花,据传朱儒子常饮用甘菊花和梧桐子泡的茶,后成了神仙。
古人认为菊花能轻身益气,令人长寿。
缠枝莲
……
中
宫 。 这 时 菩 萨 化 作 神 像 入 胎 至 王 后
后 移 步 至 莲 花 前 , 得 到 感 应 便 退 入
内 的 莲 花 竟 突 然 开 放 , 大 如 车 盖 ,
生 时 宫 内 出 现 祥 瑞 之 相 , 尤 其 是 沼
迦 牟 尼
是 古 印 度 净 饭 王 的 儿 子 , 他
爱莲说之 自身价值
莲花的根和种子可以食用且营养价 值很高,它的花、叶、茎、根、种 子皆有药用价值
爱莲说之 观赏价值
其香味淡雅,其花形美丽,花姿美妙文秀雅 丽,叶阔大而洒脱,茎亭亭玉立,花叶茎形 态规整有序对比强烈而协调,使人观之心旷 神怡。
览百卉之英茂,无斯花之独灵 ——《芙蓉赋》曹植
爱莲说之 人格风范
系主民在 衣无的所 ,种
在张俗古 无碍污主 一出
一、爱印 缝之染张 茎淤
起教莲度 的境,的 一泥
,义的初 契地超不 花而
以等心创 合的凡受 的不
吸和理时 ,理脱现 不染
收莲,期 想俗实 凡,
信花将, ,达世 气洁
与
“态佛故 腹后王池降释
莲仍祖早 花和,期 坐莲后的 ”花来佛 底联出教 座系现雕 是在了塑 “一佛中 莲起祖, 花,的常 座他造以 ”的像莲
缠 枝
莲
苏州博物馆采样
缠枝莲纹
又称为串枝莲,穿枝莲,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植物纹样。缠枝莲以莲花为主体,以蔓草 缠绕成图案。缠枝莲纹广泛应用在建筑,纺织, 石雕,木雕,青花瓷器上。
起
美婉草之断吉又 宋盛缠 生多经意,庆名 元行枝
源
动姿提。故。“ 和于纹
。,炼是又因万 明南,
富变以具其寿 清北约
《中国陶瓷纹饰文化与赏析》课件——4陶瓷纹饰 动物纹
龙纹-唐宋之的前龙纹概述
动物题材的纹样虽然在瓷器纹饰中并不占最主要地位,但也占有一定的比重,特别是麟、 凤、龟、龙,这四者是传统文化中亘古不变的祥瑞之兽,谓之“四灵”。麟指麒麟,称 为仁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凤指凤凰,为百鸟之王。其次,像鱼纹、鸟纹、马纹、 鹿纹等都是十分常见的动物纹饰。
这节课,我们首先了解陶瓷的龙纹纹饰: 龙纹作为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有着悠久的历史。龙是我国古代传 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据记载,龙是由蛇身、驼头、鹿角、鬼眼、 牛耳、鱼鳞、鹰爪、虎掌等组成的一个威猛矫健形象,具有升天 入海、腾云驾雾、能伸能缩的非凡本领。
地球上大部分的面积都覆盖着水,生存在水中的鱼,种类之多数不胜数,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 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早在遥远的渔猎时代,我国古代先民就把鱼的形象刻画在陶器和玉器上; 进入青铜时代后,在精美神秘的青铜器上又浮现了鱼的身影;从秦汉至明清,鱼纹不仅几乎出 现在所有门类的艺术品上,而且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其吉祥内涵之丰富,在传统纹样中堪称 无与伦比。
中国陶瓷纹饰文化与赏析
目 录
陶 瓷
第
纹 饰
六
赏章
析
吉
祥
物
篇
陶 瓷
第
纹 饰
五
赏 析
章
人
物
篇
陶 瓷
第
纹 饰
四
赏 析
章
动
物
篇
陶 瓷
第
纹 饰
三
赏章
析
植
物
篇
陶 瓷
第
纹 饰
二
的章
发
展
历
Hale Waihona Puke 史陶 瓷第
纹 饰
一
概 述
图解元代瓷器纹饰及工艺特征
图解元代瓷器纹饰及工艺特征一、枢府瓷:1、“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
宋代以枢密院为最高军机关,与中书省分掌文、武两权,号为“二府”。
元代仍延用这个制度。
元代军事为重。
“枢府”的权位更高,具有“枢府”铭的卵白釉瓷器,应属“枢密院”的定烧器,也就是元代的官窑器。
2、枢府瓷的特征:(1)、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相对说,比青白瓷为厚。
(2)、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而近似鹅蛋色)。
典型枢府瓷釉应是失透的,但在传世或出土的器物中,虽具备胎较厚而釉又失透,然而非卵白色而是青白色。
这类器物是青白釉过渡卵白釉的中间阶段。
(3)、枢府瓷器型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
最典型的枢府瓷以碗为小底足。
这类小足的足径,一般为碗口径的三分之一。
而到了明代,枢府瓷继续在烧,但底足变大,这一点尤为重要,鉴别的不要弄混。
(馆藏模印凤纹龙柄枢府釉壶)(4)、枢府器中的折腰器,是突出的造型一向为人们所称道。
(5)、枢府瓷中的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钉突起。
(6)、枢府瓷图案纹饰主要为印花,图案纹饰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云雀、孔雀、牡丹等。
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印花图案浑圆而不太清晰。
(印花缠枝莲纹)(枢府龙纹砚洗)(枢府龙纹砚洗,盖上的龙纹十分精致)(7)、枢府瓷的铭文以“枢府”两字最为典型,一般都印在盘、碗器物内壁口沿下,“枢”和“府”两字分别在相对的位置。
除“枢府”字样外,还有“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铭文。
(鱼藻纹盘局部,左上角“府”和右下角“枢”字很清晰)(枢府铭文鱼藻纹盘)二、元代青花瓷1、青花瓷的器形:多见的为盘、罐、、梅瓶、长颈瓶、葫芦瓶、玉壶春瓶、扁瓶、执壶、钵、盒、水滴、豆形洗、高足碗、盏托等。
其中以大件器为多。
最常见的有玉壶春瓶、梅瓶、大罐、盘、碗等。
玉壶春瓶梅瓶罐青花碗青花盘扁瓶蒜头瓶执壶高足碗2、青花瓷的胎——元代青花瓷器的胎体较为厚重,从器底和断面可清楚地观察到胎质不如明、清瓷胎细腻洁白,略显粗松,并有细小气孔。
元代景德镇枢府釉瓷道教纹饰研究(图)
元代景德镇枢府釉瓷道教纹饰研究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后汉时期(即公元一至二世纪)道教才得以真正产生。
后来在三至四世纪也就是魏晋时期,由于印度佛教的传入,道教开始与佛教相互融合。
唐宋为道教的兴盛时期,主要是因为得到上层阶级的扶持以及道教理论日渐成熟。
金代,道教曾一度被统治者视为非法的邪教。
至元代,晚清罗浮山道者陈铭珪认为“道教之兴,以元为盛……道教至元而极盛,亦至元而多岐”(严一萍《道教研究资料》第二辑,台湾艺文印书馆,1 974 年,第1-2页)总之,道教经历了异常起落的发展模式。
道教在形成初期广泛吸取了中国史前阶段的巫术迷信、有文字可考时期的祭祀鬼神思想、战国时的阴阳五行说、先秦道家的虚无清净之说,以及各历史时期的诸般神学。
因此,道教思想之渊源颇为杂糅,诚如刘勰所言:“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
”(刘勰著《灭惑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册,第51页,日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出版。
)道教主要通过神仙、宗教人物和民间流行的寓意吉祥涵义的飞禽走兽、花卉草木等图案予以表征。
道教的最高神是“三清”,分别为玉清、太清、上清。
玉清所指的是元始天尊,于道教文献中,元始天尊就是“道”。
太清是灵宝天尊。
上清为道德天尊,也就是民间俗语中的“太上老君”。
道教中兼有各种司职的神,像负责检勾人间众生的三官、送子娘娘和王母娘娘。
分管四方的四方大帝及玄武、朱雀、青龙、白虎之四神,有掌管寿命的寿星,管福的福星,管禄的禄星。
道教各派中还有后来由人升格为神的,如正一派的重要神灵张天师,全真派的王重阳、丘处机等。
图1 青釉釉下彩双系壶文化的传播往往诉诸于符号化,而借助物质这一载体进行扩散也是一条主要途径。
陶瓷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器具,继而成为道教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物质载体。
道教纹饰应用于陶瓷上,最早可上溯至三国时期,1983年于南京雨花台三国晚期墓葬中出土一件青釉釉下彩双系壶(图1,见周丽丽《瓷器宗教纹样-吉祥图案综述》,《上海博物馆集刊》,1996年第7期),器物腹部装饰以十二个持节仙人及瑞兽纹为主,并以疏密有致、飘然逸动的仙草和云气纹相间,壶身堆塑两尊背有光环、双手作法印式于胸前、双腿盘坐的佛像,以及双首连体的比翼鸟图案。
陶瓷器装饰纹样—— 缠枝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缠枝纹
一种传统的瓷器装饰纹样,明代或称为“转枝”,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断而得名,明清时期尤以盛行。
构图机理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在切圆空间中或波线上缀以花卉,并点以叶子,便形成枝茎缠绕、花繁叶茂的缠枝花卉或缠枝花果纹。
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石榴、缠枝灵芝、缠枝宝相花均属此类。
其中以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枝纹尤为常见,其构图循环往复,变化多端且婉转流畅,节奏明快。
缠枝纹表现手法有刻划、模印、彩绘等。
兴起于宋代,以元、明、清三代尤为盛行,多作主题装饰,也有作辅助纹饰运用者。
其中宋耀州窑青瓷的刻划缠枝纹尤显画意生动,手法娴熟。
明、清两代还流行一种串枝纹,花枝在缠绕之中呈穿插状态,形态颇似缠枝纹。
乾隆青花缠枝灵芝图
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罐
清康熙青花缠枝莲纹
宣德青花缠枝灵芝纹罐
乾隆青花缠枝牡丹图
光绪缠枝花图
康熙五彩缠枝牡丹
光绪粉彩缠枝菊纹图
宋越窑系缠枝菊纹
雍正青花缠枝莲图
嘉靖万历青花缠枝花卉盘
光绪缠枝花图
康熙青花缠枝莲纹
元青花缠枝花卉
北宋磁州窑缠枝花纹。
中国传统纹样及图片
中国传统纹样及图片1.云雷纹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
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
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
2.祥云纹“祥云”图案最早出现在周代中晚期的楚地。
从周代中晚期开始,逐渐在楚地形成了以云纹特别是动物和云纹结合的变体云纹为主的装饰风格。
寓意祥瑞之云气,表达了吉祥、喜庆、幸福的愿望以及对生命的美好向往。
3.蟠螭纹蟠螭纹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中国青铜器上的装饰。
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屈。
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
一般都作主纹应用。
盛行于战国时期。
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蟠螭纹,表现形象有的有所不同。
4.环带纹环带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常雕刻在铜壶、簋的腹部,盛行于西周中,后期和春秋初期。
环带曲折如波浪起伏,故又称“波纹”。
以前亦有称“山云纹”和“盘云纹”的,因其如山之起伏,云绕其间。
现也有称为“波曲纹”的。
5.蒲纹蒲纹,即蒲席的纹样,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角形的纹样,六角形有时还琢有阴线的谷纹。
此样纹流行于汉代,宋明之间也有少量制作。
6.忍冬纹古代寓意纹样。
忍冬为一种蔓生植物,俗呼“金银花”、“金银藤”,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因名金银花。
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称。
又称卷草纹,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样。
7.象纹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
多见于青铜器、玉器、陶瓷上。
《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
”殷商时期,中国中原地区尚有野象。
8.蟠虺纹蟠虺纹,传统寓意纹样,青铜器纹饰之一。
又称“蛇纹”。
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
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
一般都作主纹应用。
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
中华瓷纹饰——莲瓣纹
中华瓷纹饰——莲瓣纹中华瓷纹饰——莲瓣纹南北朝洪州窑莲瓣纹钵莲瓣纹简介: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
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
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青花缠枝花卉莲瓣纹碗(明永乐)1青花缠枝莲纹盖罐青花缠枝莲纹盖罐,清宣统,通高50.5cm,口径22cm,足径20.7cm。
罐直口,短颈,鼓腹,腹下渐敛,近足处微外撇,圈足。
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
通体青花装饰。
盖面绘缠枝莲纹。
颈部绘折枝桃间“寿”字,一长方形留白框内自右向左署青花楷体“坤宁宫祭器”五字。
腹部绘缠枝莲纹。
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
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宣统年制”双行六字款。
2此罐上所署“坤宁宫祭器”铭文已明确说明了它的用途,即这是一件宣统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坤宁宫萨满祭祀所烧造的祭器。
青花龙穿花纹梅瓶3青花龙穿花纹梅瓶肩部款识青花龙穿花纹梅瓶,高43cm,口径6.7cm,足径15cm。
瓶唇口外撇,短颈溜肩,肩下渐收至底。
通体青花纹饰。
肩部绘变形灵芝及莲花瓣纹一周。
瓶身绘二龙穿缠枝花纹,近底处亦绘变形灵芝、莲瓣纹一周,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大明万历年制”横行六字款。
明万历时青花瓷器器型丰富多样,且制做大型器物之风十分盛行。
当时的青花梅瓶最高者可达六十多厘米。
其形制多为撇口或小直口,长颈,硬折肩,腹细长渐收。
纹饰亦十青釉兔钮莲瓣纹权青釉兔钮莲瓣纹权,高12cm,底径12.7cm。
4权平底,底心有一圆孔,中空,顶部饰一兔钮。
器身薄施一层青釉,釉色泛黄,施釉不到底。
外壁模印莲瓣纹一周,上为6组团花,间以条纹。
此权造型端庄,兔形钮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细碎片纹,模印之纹饰清晰,布局规整,线条流畅,富于艺术美感。
此权为隋代青瓷器的典型之作。
分多样,有云龙、缠枝花卉、人物纹等多种。
此瓶器型高大规整,釉面润泽,青花色泽蓝中泛紫,是万历青花大器的代表作。
淮南窑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5淮南窑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隋,高43cm,口径15cm,足径13.5cm。
瓷器莲花纹饰的演变
瓷器莲花纹饰的演变我国用莲花作为装饰题材大约始于周代。
这时的莲纹缺乏写实感,属于较为抽象的莲纹。
到了春秋中晚期,青铜器上的莲纹开始趋于写实。
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是一件装饰写实莲纹的代表作品。
壶盖四周外侈的双层透雕莲瓣形象逼真,已经非常接近真实的莲瓣。
与其相似的还有1955年安徽寿县出土的莲瓣方壶。
河北易县燕下都十六号墓出土的陶方壶也装饰有类似的莲纹。
战国陶器上的莲纹基本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风格,但莲瓣数量明显减少。
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
随着佛教的兴起,莲花作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文化象征,在佛教艺术中莲花的图案造型随处可见,无论是石窟寺的柱础、藻井,还是佛像的台座、背光,都普遍与莲花有着不解之缘。
莲花纹饰出现在我国瓷器上面,则首见于六朝青瓷。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大融合的时代。
中国的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互相融合,共同推进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三国、西晋瓷器上出现了佛像、忍冬等与佛教有关的纹饰。
东晋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了简单的莲瓣纹。
东晋青瓷在质地和釉色上比以前有显著提高,“瓷”的特点更加鲜明。
为突出青翠如玉的釉质,东晋青瓷一改早期繁缛的装饰,仅饰以简单的弦纹或褐色彩斑。
东晋晚期,盘碗类器物开始装饰简单的刻划莲瓣纹。
从现有资料看,东晋青瓷中饰有莲瓣纹的器物数量有限,品种也较少。
一般碗类多装饰在外壁,盘类则装饰在内心。
装饰技法也较单调,多属划花、刻花之类。
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
据史载,南朝梁代佛教最兴盛时佛寺多达两千多所,北魏末期僧尼多达两百余万人。
随着民间信佛者的剧增和大量寺庙、石窟的修建,佛教艺术的影响已深入到各个领域。
在各种工艺品中,莲花题材几乎无处不见。
它从东晋时期的初露端倪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莲纹此时不仅大量装饰在盘碗类圆器上,也广泛用于罐、尊等琢器上。
装饰技法大为拓展,更为丰富,除了延用重线浅刻外,还采用浮雕、堆塑、模印帖花等多种技法。
中国古代纹样
饕餮纹
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青铜器常见纹饰。为一种图 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 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 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 渚文化玉器上.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的下唇。饕 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 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 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 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0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图 书馆。西周时代,其神秘色彩逐渐减退。
回纹
回纹陶罐 马家窑马厂型
回纹是指以横竖折绕组成如 同“回”字形的一种传统几何装 饰纹样,因其构成形式回环反复, 延绵不断,回纹在民间有“富贵 不断头”的说法。根据其纹样的 特性,人们赋予了回纹连绵不断、 吉利永长的吉祥寓意。二方连续 的回纹可以呈现出整齐划一的视 觉效果,所以它常被用作间隔或 锁边图案,而在织锦纹样中出现 的回纹通常是以四方连续的形式 来进行组合的,俗称“回回锦”。
回纹
“回”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回,转也。从囗, 中象回转之形”。清段玉裁有:“渊,回水也,故颜回字子 渊……外为大囗,内为小口,皆回转之形也。”在《康熙字 典》中也有:“音洄……旋也。又低回,纡衍貌”的记载, 回在此当作“回旋”、“旋转”解。[3]关于汉字“回”的由 来,古文字学家认为:回字的字形源自于水在流动时产生的 旋涡形态。而从“回”字的字体结构来看,水的旋涡形态也 与回纹纹样的构成形式相同,两者都是呈现出一种向心回旋 的框架结构。汉字的造字规律显示,华夏文明传递信息所采 取的方式是模仿大自然并简化形态来进行“意象”的表达, 这种象形的思维方式奠定了先辈们在进行纹样艺术创造时的 意象化审美观念。
斑斓中彰显纯粹繁花处开出沉静———读“中国瓷器缠枝纹装饰(元·明·清)”
t
e
r
ns;Cu
l
t
u
r
e
ywo
中华民族,文化璀璨,丰富多彩的各式纹样就是视
觉文化代表之一。纹样兼具美观和功能性。它的载体
及使用群体互相影 响,促 进 了 纹 样 结 构、组 织 形 式、色
彩搭配的发展,形成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纹样。同时,
1 民族特色与审美表达:缠枝纹样的文
化价值
纹样也是我 们 研 究 民 族 发 展 史、民 族 美 学、民 族 心 理
器物的装饰之中。一般认为,缠枝纹出现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发展于唐宋,而大 盛 于 元 明 清 三 代。《中 国 瓷 器 缠 枝
纹装饰(元·明·清)》三卷书稿,聚焦缠枝纹大盛的元、明、清 三 代,总 结 出 中 国 瓷 器 缠 枝 纹 发 展 的 历 史 脉 络 和 风 格 演 变。
这套丛书在诸多细节问题和个别案例的艺术特质分析上相当深入,是一部具有开拓性质且具 有 相 当 理 论 视 野 和 深 度 的 学
· 60 ·
陶瓷
(陶瓷文化) 2024 年 03 月
Ce
r
ami
c
s
斑斓中彰显纯粹 繁花处开出沉静
———读“中国瓷器缠枝纹装饰(元·明·清)”*
陈
冲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江南游报》社宁波全媒体中心
摘
要
浙江 宁波 315046)
缠枝纹或缠枝花是中国古代最常见最具意义和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之一,它被广泛 运 用 于 包 括 瓷 器 在 内 的 各 种
的日常生活之中,然 而 时 常 是:它 知 道 你,你 却 不 认 识
它。该书在内容上讲究纹必有意,意必吉祥,展示了神
秘而浪漫的东方意境,相 信 每 一 位 认 真 翻 阅 这 本 书 的
2植物图案
点击葡添萄加纹小标题
佛教艺术中菩萨手持葡萄是表示五 谷不损,所以葡萄纹带有五谷丰登的寓 意。此外,葡萄枝叶蔓延,果实累累, 也特别贴近人们祈盼子孙绵长、家庭兴 旺的愿望。
点击海添石加榴小纹标题
一种典型的陶瓷器装饰纹样。因石 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被民间视 为象征多子的祥瑞之果,海石榴纹遂成 为一种吉祥纹饰。石榴和蝴蝶配合, “蝴”与“福”谐音,构成了“多子多 福”的寓意。
点击蔓添草加纹小标题
蔓草即蔓生的草。“蔓”即蔓生植物的枝 茎,由于它滋长延伸、蔓延不断,因此被寄予 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
蔓草形象很美,经处理后作“S”形波状 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花草造型多曲 卷圆润。因盛行于唐代故名唐草纹随时代发展 而富有众多变化,广泛应用于各种装饰上。蔓 草纹在隋唐时期最为流行,形象更显丰美,成 为一种富有特色的装饰纹样,后人把唐代的蔓 草纹专称为“唐草”。
点击添莲加花小标题
点击添莲加花小标题
点击添莲加花小标题
点击添莲加花小标题
点击添菊加花小标题
菊花,古代又名节华、更生、朱赢、 金蕊、周盈、延年、阴成等别名。菊花 是我国的传统花卉之一。菊和兰都是文 人极喜爱的花,将菊花纹样赋予多种多 样的含意。
点击添菊加花小标题
点击添梅加花小标题
岁寒三友梅居其一。梅能于老干发新枝,又能御寒开花,故古人用以象征不老 不衰。梅瓣为五,民间又藉其表示五福。福、禄、寿、喜、财。因此,明清以来梅 花纹样是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寓意纹样之一。
点击添牡加丹小标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点击添牡加丹小标题
点击添莲加花小标题
莲花装饰图案盛行于魏晋年间,与 当时佛教传人中国有关。印度视莲花为 圣洁之花,佛教以莲花喻佛,是圣洁的 代表,更是佛教神圣洁净的象征。
陶瓷上的传统纹饰
植物纹一、莲花纹莲花是最早用来装饰瓷器的花纹之一,也是典型的宗教纹样之一,从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
宋代定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等,多在盘、碗、瓶、罐、枕上分别用刻划、模印、彩绘等手法,以串枝、缠枝、折枝等多样姿态表现优美清雅的莲纹。
其中折枝式的一花一叶莲花纹比较多见,如定窑白釉盘上舒展的缠枝莲,茎蔓缠绕,莲花摇曳。
串枝莲则多以环带形式布于盘壁,两朵莲花相对开放,衬托着盘心的折枝莲花。
把莲纹是莲花纹的一种形式,因将折枝莲花、莲叶和莲蓬用锦带扎成束状而得名。
常见的是作对称构图的一把莲,还有均齐式构图的二把莲和三把莲,始见于宋代耀州窑青瓷的印花纹饰,其中三把莲纹样上还印“三把莲”字样。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把莲纹盛行,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把莲纹瓷盘较为多见。
二、莲瓣纹以莲花花瓣为装饰纹样而得名。
莲瓣纹在瓷器上出现始于南北朝时期,这与当时我国佛教盛行有密切关系。
按所装饰莲瓣的层次,可分为单层莲瓣、双重莲瓣及多重莲瓣。
按莲瓣的形态可分为尖头莲瓣、圆头莲瓣、单勾线莲瓣、双勾线莲瓣、仰莲瓣、覆莲瓣、变形莲瓣等。
早期瓷器上的莲瓣纹曾作为主题纹饰出现,如著名的北朝青釉仰覆莲瓣纹大尊、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莲瓣纹渣斗、北宋定窑刻花莲瓣纹盖罐等。
三、宝相花纹将自然界花卉(主要是莲花)的花头作艺术处理,使之图案化、程式化。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面团形,以8片平展的莲瓣构成花头,莲瓣尖端呈五曲形,各瓣内又填饰三曲小莲瓣,花心由8个小圆珠和8瓣小花组成。
这种团形宝相花多用于唐三彩装饰,上海博物馆藏唐三彩宝相花纹盘为典型器。
另一种是立面层叠形,以层层绽开的半侧面勾莲瓣构成。
此种宝相花纹多见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影青暗花缠枝韦相花纹碗、明成化青花宝相花纹碗为代表。
四、牡丹纹指以牡丹花为主题的纹饰。
唐代人崇尚牡丹,金银器等常以牡丹纹为装饰题材。
宋代人受其影响,视牡丹为富贵花,瓷器上盛行牡丹纹饰,宋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在瓶罐、盘碗、盒枕等器皿上大量采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瓷器装饰花纹形式一一缠枝莲纹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
其绘花朵上下周转,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
以莲花为主题者,称缠枝莲。
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
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
此后,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清光绪•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高38cm, 口径7cm,足径13cm瓶撇口,长颈,肩凸起弦纹,圆腹,圈足略高微向外撇。
主体图案青花绘缠枝莲,辅以海水、如意云头、蕉叶、回纹、变形莲瓣和忍冬纹等边饰。
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
清代皇帝特制赏瓶用于赏赐有功的大臣,始于雍正,终于宣统,其器型有一定之规。
此件赏瓶十分精致,是一件标准的官窑器。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盘心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底部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元,高7.3cm, 口径46.4cm, 足径29.8cm。
盘十六瓣菱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
内底绘两只鸳鸯游弋在莲池中, 一鸳、一鸯顾盼生情。
内外壁均绘缠枝莲纹, 茎上均结有六朵盛开的莲花。
折沿上绘菱形锦纹。
圈足内无釉。
圈足内墙斜削。
此盘上的主题纹饰为内底所绘人们喜闻乐见的莲池鸳鸯图, 这种莲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
有的只绘莲池, 有的在莲池中绘有禽鸟(只见鸳鸯、鹭鸶),多画在大盘、大碗的内底,亦有画在八棱大罐外壁开光内者。
这种“池塘小景”即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织绣品上的“满池娇”纹样。
早在南宋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十三“夜市”条中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夏秋售卖的物品中就有“挑纱荷花满池娇背心”。
元代画家柯九思(1290〜1343年)《宫词十五首》中曰:观莲太液泛兰桡(r 0音娆,划船的桨),翡翠鸳鸯戏碧苕。
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
”柯氏自注云:“天历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娇'。
” 因“天历(1328〜1331 年)”系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年号, 这说明文宗皇帝的御衣上有“满池娇”图案。
元代《可闲老人集》(卷二)载:“鸳鸯鸂满池娇, 彩绣金茸日几条。
早晚君王天寿节, 要将着御大明朝。
” 由此可见, “满池娇”是一种宫廷服装图案的名称,描绘的是池塘中的花、鸟景色。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青花缠枝牡丹纹罐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底部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局部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元,高27.5cm, 口径20.4cm,足径19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砂底。
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自上而下用青花双弦线分隔成4个纹样带。
颈上绘缠枝梔子花,肩部绘缠枝莲花,腹部绘缠枝牡丹,近足处绘仰莲瓣。
这件青花罐造型饱满庄重。
青花色调明艳,呈宝石蓝色而带黑色斑点,表明使用的是外来青料。
画笔流畅,构图繁而不乱,每层纹饰之间因有弦纹相隔,既突出了主题图案,又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宋•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底部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宋,高37.1cm, 口径4.7cm,足径7.8cm。
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俗称梅瓶”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
肩部刻划菊瓣纹一周,腹部刻缠枝莲纹,胫部刻上仰蕉叶纹。
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使用时应配有木座。
釉质滋润,刻花清晰婉转,深浅不一,特别是所刻莲花,简洁典雅,线条流畅,显示出定窑刻花技术的娴熟。
刻花、划花是定窑常见的装饰方法,常用于瓶、钵、碗、盘上。
纹饰有云龙、莲瓣、荷叶、萱草、游鱼、游鸭纹等。
明正德•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底部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明正德,高12cm, 口径15.9cm,足径4.6cm。
靶碗撇口,深弧腹,下承以中空高足。
足与碗底系釉接而成,在碗外底与足相接处明显可见有修整痕迹。
外壁绿地素三彩缠枝莲纹装饰,其上结有一黄、二白、二孔雀蓝共5朵莲花,2朵孔雀蓝莲花为黄心,其余3朵均为孔雀蓝色心。
碗内及圈足内均施青白釉,釉面莹亮。
无款识。
此碗色彩搭配协调。
给人以沉静素雅之美感。
明正德•素三彩缠枝莲纹长方水仙盆素三彩缠枝莲纹长方水仙盆素三彩缠枝莲纹长方水仙盆底部素三彩缠枝莲纹长方水仙盆,明正德,高7.2cm, 口径23.8cmXl5.2cm,足径23.1cm X4.2cm。
盆呈长方体,四面略斜收,下承以六足。
盆内及外底均施白釉。
外壁素三彩装饰,以黄、绿、紫设色,腹部以紫色为地以绿彩绘花草纹。
口沿下署青花楷书“正德年制”四字款,外围青花双方栏。
紫釉掩映下的青花款呈蓝黑色。
素三彩虽自明代成化时已初具形制,但直至正德时才享有盛誉。
此器造型别致,构图简练生动,色调清新明快,色彩搭配协调,给人以古朴雅致之美感。
明代自正德朝开始, 瓷器的质量已呈下降的趋势, 琢器类多带器座,接痕日渐明显, 大器底足远不及永乐、宣德、成化时的细腻光滑。
但就正德素三彩而言,却成就卓著,成为显赫一时的名贵品种。
明成化•斗彩缠枝莲纹罐斗彩缠枝莲纹罐底部斗彩缠枝莲纹罐,通高8.3cm,口径4.3cm,足径6.5cm。
盖口径5.6cm。
罐直口,丰肩,圈足。
口外有青花双弦纹两道,均填以黄彩。
肩上以青花绘下覆莲瓣纹一周。
罐身以青花绘缠枝莲花6朵,茎、叶为绿色。
胫部绘一周上仰莲瓣纹,近足处有黄彩及青花弦纹各一道。
足内青花楷书天”字,俗称天字罐”盖平顶,中央青花绘图案式团莲一朵,上敷红彩,外环以青花双线,线内填黄彩,盖边饰青花卷枝纹一周,近口处亦绘青花双线一道。
此罐造型端庄秀丽,色彩鲜艳柔和,是明成化时瓷器的典型器。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另面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瓶底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明洪武,高32.5cm, 口径8.5cm,足径11.5cm。
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内外釉里红装饰。
内口沿绘卷草纹, 外壁颈部自上而下依次绘蕉叶纹、回纹、卷草纹,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腹部绘缠枝莲纹,近足处绘莲瓣纹。
圈足外墙绘卷草纹。
圈足内施白釉。
无款识。
此瓶造型优美,纹饰层次分明,绘画工整细腻,釉里红发色略显灰暗,表明当时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并未达到娴熟。
明洪武时期的玉壶春瓶纹饰题材丰富, 构图严谨, 主题纹饰鲜明醒目。
明•龙泉窑青釉凸花缠枝莲纹尊龙泉窑青釉凸花缠枝莲纹尊,明,高33cm, 口径13cm,底径16.3cm。
瓷尊撇口卷唇,短颈,溜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内凹。
通体施青釉,器身满刻凸缠枝莲纹,腹下部至胫部刻菊瓣纹。
足沿露胎处呈火石红色。
此器胎体厚重,造型规整端正,釉色呈黄绿色,釉质光洁莹亮,透明度强,具有明初龙泉窑青瓷的典型特征。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青花压手杯(花心)青花压手杯(花心)杯心青花压手杯(花心)底部青花压手杯(花心),明永乐,高4.9cm, 口径9.2cm,足径3.9cm<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折腰,丰底,圈足。
内外均绘青花纹饰。
杯心有葵花一朵,花心署青花篆体永乐年制”四字款。
外壁口沿下绘朵梅,腹部绘缠枝莲纹。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
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青花色调深翠。
压手杯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有压手杯; 之称。
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种实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明人谷应泰撰《博物要览》一书中特别提到了这种杯: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
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篆书,细若米粒, 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
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
”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双狮绣球内书年款和花心内书年款的永乐青花压手杯。
另有杯心为鸳鸯卧莲图案者,系明万历时期仿制。
此种品质精良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4件。
明永乐•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高24.8cm, 口径4.5cm。
瓶小口,肩下渐敛,足胫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
通体施甜白釉,釉面暗划3组纹饰,依次为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 以弦纹间隔。
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长挺拔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瓶身的高度,放宽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趋谐调。
瓶体所施甜白釉纯正洁净,色泽柔润,纹饰刻划细腻,是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是宫中主要用瓷,据1989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为甜白釉瓷器。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青花缠枝莲纹花浇,高14.7cm, 口径8cm,足径4cm花浇直口,直颈,溜肩,硕腹,足内凹,一侧以螭龙为柄,柄两端各有一头,一衔于外口,一作柄尾。
通体绘青花纹饰,口部边沿绘缠枝莲纹,颈部绘海水江崖及花瓣纹各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变形如意头纹一周。
此花浇青花色泽浓艳,有黑色结晶斑。
其造型风格系仿西亚黄铜壶器物。
明永乐•青花玉壶春瓶青花玉壶春瓶,明永乐,口径7cm,足径10cm,高27cm。
瓶撇口,细长颈,圆腹下垂,圈足。
瓶身自上至下分别绘青花如意头纹、回纹、卷草纹、缠枝莲纹和莲瓣纹。
此杯造型庄重,纹饰素雅,构图饱满,层次分明。
青花采用进口苏泥勃青料,色泽浓丽沉稳, 具有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的艺术特色。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双环耳宝月瓶青花缠枝莲双环耳宝月瓶,明永乐,高46cm, 口径7cm,背径35cm。
瓶直口,短颈,颈部凸起一周弦纹,一侧饰小系。
腹体一面扁平无釉,中心凹进如脐,另一面隆起,中心凸出如半球状,肩两侧各有一活环耳。
通体以青花装饰,口沿处绘缠枝花,腹部凸起处饰海水江崖地八角锦纹,内绘缠枝花,其外围饰缠枝花,瓶壁侧面饰海水江崖纹。
青花色泽浓艳,纹饰流畅自然,极富动感。
此器造型独特,形体硕大,状若乌龟,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摹仿阿拉伯铜器造型而烧制的,又称卧壶”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杯心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底部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明永乐,高5.4cm, 口径9.1cm,足径3.9cm。
清宫旧藏。
这种撇口深腹小碗之所以被称为压手杯”是因其大小适中,且口沿处胎体较薄,顺口沿而下胎骨渐厚,执之手中,微微外撇的口沿与舒张的虎口相吻合,且杯的重心下移,放置稳当,故名压手杯。
谈及明永乐时的青花瓷器,最受人称道者可谓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它是迄今为止所见传世和出土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中唯一署有年款的器物,而且能与明代的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明末谷泰撰《博物要览》记载: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