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坝—潟湖海岸动力地貌演变分析【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海洋科学
中国沙坝—潟湖海岸动力地貌演变分析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际上对沙坝-潟湖海岸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中期对沙坝形成原因的研究,在20世纪60~90年达达到研究高潮,从那时开始,各国的科学家们对沙坝、潟湖、潮汐通道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
关于沙坝-潟湖海岸的形成原因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1)横向说,认为随着海平面上升,海底沙坝在波浪作用下向陆超覆堆积形成沙坝岛,物质来源于大陆架。Field和Duane分析了美国西海岸内陆架沉积物、地形、潮汐通道与沙嘴等有关的陆架浅滩得出:沙坝是随着全新世海面波动而交替侵蚀和堆积的,但总的是后退的[1]。(2)纵向说,认为沙坝的形成是由于沿岸流对泥沙的搬运作用下形成的,即沙嘴延伸和分割理论[2-3]。(3)下沉说,Mece(1890)认为,由于海面上升和陆地区域性下沉,使发育在沿岸海滩沙脊(或沙丘)与大陆分隔开来并演化为沙坝(堡岛)[4]。(4)上升说,Merrill(1890)提出由于海平面下降或陆地抬升,离岸坝出露而形成沙坝[5]。(5)综合说,认为沙坝的形成既有纵向也有横向泥沙搬运。Schwartz论述了沙坝起源的多解性[6]。密西西比三角洲沙坝-潟湖的演化是:泥沙纵向运动形成沙坝岛;随海平面上升在波浪作用下向陆转运;泥沙供应不足,相对下沉[7]。
沙坝-潟湖海岸的形成发育受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从动力地貌学的角度看,对于沙坝-潟湖海岸的研究要区分大尺度的历史过程和小尺度的现代过程,前者应该主要考虑与海平面变化相关的动力过程,海洋动力起主导作用;后者主要考虑海平面稳定条件下(约近3ka以来)海岸的自动调整过程,河流动力逐渐起主导作用。
我国沙坝-潟湖海岸的研究,应在下述两方面有所深入和得到加强:一是这类海岸的成因问题;二是沙坝-潟湖海岸反应的陆海相互作用问题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
的意义。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现代沙坝-潟湖海岸的形成除了与潮汐、波浪动力的相对强弱以及海底坡度和物质(泥沙)供给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冰后期或全新世海面上升及其影响下的滨面向陆转移作用密切相关。但后一方面的影响,目前只在华南沙坝-潟湖海岸的研究(李春初等,1985)中受到重视和注意,我国其他地区沙坝-潟湖海岸的形成是否均与海面上升作用无关?全新世海侵结束(6ka,B.P.)的渤海湾西岸和长江口南北两侧的江苏海岸,在相当长时间内也曾为沙坝-潟湖海岸环境,但其沙坝的成因究竟是与海平面上升条件下滨面泥沙的向陆转移作用有关[8],还是由河流入海流路摆荡引起的沿岸泥沙供给丰寡变化造成,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选题依据与意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而沙坝-潟湖海岸占世界海岸线的13%以上,沙坝、潟湖、潮汐通道这三大地貌单元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类海岸在国外主要分布在美国东部沿岸和墨西哥湾、南美和印度海岸、波罗的海、地中海、里海和黑海周围,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广东、海南和台湾等省沿岸。随着人类越来越重视海洋的开发,而这类海岸在港口航道、水产养殖、矿产资源、生态环境、旅游开发等有很大的利用价值,这就促使世界各国科学家对其动力以及地貌过程进行研究。
潟湖海岸是海岸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带。潟湖汇集丰富的营养盐,是优良的水产养殖场所,如中国海南岛陵水的新村港是重要的珍珠贝养殖基地,美国纽约长岛的大南湾是蛤类的养殖基地。海岸潟湖的隐蔽水域有利于港口建设和航运事业的发展。如中国广西北海港也修建于潟湖之中。美国东部海岸潟湖,彼此连属,可通航里程达4500公里。墨西哥湾沿岸潟湖,可通航的长度达到1000公里。同时泻湖风平浪静,为良好的水上运动场所,有些已成为旅游基地。综上所诉,研究潟湖海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类开发利用海洋,但同时也必须研究和保护海洋。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论文的基本内容:
分析沙坝—潟湖海岸的水动力格局,如波浪、潮汐、径流的主要特征;分析在水动力综合作用下,沙坝—潟湖海岸的泥沙运动过程;以中国典型沙坝—潟湖海岸为例,总结在动力沉积作用下,沙坝、潟湖、潮汐通道三大地貌体系的演变特征与过程。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沙坝—潟湖海岸的水动力格局与作用过程;
(2)沙坝—潟湖海岸的泥沙动力沉积过程及不同地貌体系的演变过程。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制定论文完成的进度规划,合理安排写作时间;
(2)了解论文的研究背景,进行论文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
(3)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4)紧扣论文主题,对分析结果进一步归纳、总结、提升,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得出论文的研究性结论。
四、参考文献
[1] Field E and Duane B. Post-Pleistocen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inner continental shelf: significance to origin of barrier islands[J].Geol Soc America Bull,1976,90:681-628.
[2] Johnson D W.Shore process and shoreline development[M].New York: J Wiley and Sons,1919.1~584.
[3] Fisher.Barrier island formation: discussion[J].Geol Soc Am Bull,1968,79:1 421~1 426.
[4] Hoygt J H.Influence of island migration on barrier island sedimentation[J].Geol Soc American Bull, 1967, 78:77~86.
[5] Swift D J P.Barreier island genesis: evidence from central Atlantic shelf eastern USA[J]. Ssediment Geol, 1975, 13:1~43.
[6] Schwartz M L. the multiple causality of barrier island[J].J Geo,1971,79:91~94.
[7] Gomez and Perilo. Geomorphologic evolution and sea level changes of the Bahia Blanca Estuary, Argentina[A]. Wolfville’92, Geol Assoc Can (abstract)[C]. 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 B V, 1992.15~20.
[8] 李春初.滨面转移与我国沉积性海岸地貌的几个问题[J].海洋通报,1987,6(1):69~73.
[9] 李春初,应秩甫,杨干然,等.粤西水东湾潮汐通道-落潮三角洲的动力地貌过程[J].海洋工程,1990,8(2):78-87.
[10] 王宝灿,黄仰松.海岸动力地貌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75-183.
[11] 应秩甫.粤东汕尾港潟湖-潮汐通道体系的演变及泥沙运动[J].海洋学报,1990,12(1):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