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地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东莞市土壤环境背景水平初探

东莞市土壤环境背景水平初探

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壤;无机;有机;背景
中图分类号:X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7)04-0023-04
DOI:10.16647/15-1369/X.2017.04.011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Background of Soil Environment in Dongguan City
地形 山地 山地 山地 丘陵 平原 平原
图 1 东莞市土壤环境背景水平调查采样点示意图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各采样点分别选取 1 个相对洁净的点位进行剖面取样,。每个剖面 按土壤发育层次采集 A(0~20cm)、B(40~60cm)、C(100~120cm) 三层土样, 剖面每层样品采集 2kg 左右。采样次序自下而上,共采集土壤样品 18 个。 样品经风干、研磨、过筛后进行化学元素分析测试。
东江河滨,岗地发育,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
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
西南部是濒临珠江口的江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响
较大的沙咸田地区。本次调查在东莞市典型地形地质区域各布设 1~2 个
采样点,力求采样点具备代表性,采样点信息如表 1 所示,采样点位分
水平,为土壤修复及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地质概况与点位分布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
毗邻广州市、深圳市和惠州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
冲积平原为主。地形上,东莞东南部多山,其中银瓶嘴山主峰高 898.2 米,
是东莞市最高山峰;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为丘陵台地区;东北部接近

东莞市天然环境辐射水平调查

东莞市天然环境辐射水平调查

东莞市天然环境辐射水平调查随着核与辐射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利用,了解辐射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人工辐射危害至关重要。

为摸清东莞市辐射环境质量现状,了解东莞市天然辐射水平及其分布规律,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管理及规划,开展本次调查工作。

标签:天然环境核与辐射调查1调查范围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河口东岸,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

东莞市成土母质主要有变质岩、花岗岩、红色砂页岩、沉积岩和第四纪近代沉积物等五种类型。

变质岩主要分布在丘陵、埔田片;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城镇、沿海和山区片;红色砂页岩主要分布在莞石公路两侧;沉积岩主要分布在山区片;第四纪近代沉积物主要分布于埔田、沿海、水乡片等。

按照成土母质种类及分布原则,在我市32个镇街进行布点调查。

2方法与仪器2.1点位布设方法东莞市32个镇街共分为城区片、水乡片、丘陵片、沿海片、山区片和埔田片6个片区,本次调查以片区为单元布点,每个片区同时测室内、道路及原野的γ辐射剂量率,气溶胶和土壤中的放射性核素,以及室内空气中的氡浓度。

2.2调查方法对道路、原野λ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测量,按照不同路面材料适当分配比例,测量时,道路点应选在道路中央,距周围建筑物一般大于10米。

对室内建筑物内测点选在室内中央,距墙大于2米。

对土壤中核素分析的土壤样品采集,采用二分法采集混合样。

2.3测量仪器本次调查所用仪器设备、分析方法及标准依据如表1所示。

3结果与分析3.1环境天然γ辐射水平东莞市道路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表2)范围为(3.3~14.8)×10-8 Gy/h,平均值为(7.7±2.7)×10-8Gy/h;原野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表3)范围为(8.1~9.3)×10-8 Gy/h,平均值为(8.8±0)×10-8Gy/h。

广东省东莞市地质灾害孕灾条件浅析

广东省东莞市地质灾害孕灾条件浅析

广东省东莞市地质灾害孕灾条件浅析发布时间:2021-07-02T14:24:57.850Z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7月作者:陈佳周继[导读] 本文以广东省东莞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东莞市地质灾害孕灾条件,东莞市地质灾害及隐患点主要以崩塌和滑坡为主,评价了崩塌、滑坡的发育与地形地貌、断裂构造、降雨、岩土体类型、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

广东省地质局第九地质大队陈佳周继 523000提要:本文以广东省东莞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东莞市地质灾害孕灾条件,东莞市地质灾害及隐患点主要以崩塌和滑坡为主,评价了崩塌、滑坡的发育与地形地貌、断裂构造、降雨、岩土体类型、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孕灾条件;东莞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日趋强烈,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并形成了大量不稳定斜坡,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据此东莞市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了《广东省东莞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1:50000)》工作,本文以第一手资料对东莞市地质灾害各类孕灾条件进行了分析。

此次共调查176处崩塌、滑坡点,其中崩塌147处,滑坡29处。

按规模统计,无巨型、大型地质灾害;中型的5处,含3处滑坡,2处崩塌;小型的147处,其中,崩塌121处,滑坡26处;微型24处,均为崩塌。

按灾情险情统计:中型的45处,其中,崩塌42处,滑坡3处;小型的131处,其中崩塌105处,滑坡26处。

一、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1、坡高与地质灾害利用Arcgis的表面分析功能,基于等高线数据制作了东莞市地形起伏度分布图,即一定空间范围内,等高线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分布图,表征坡体高程差异对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采用5×5栅格范围内的高程差表征地形起伏度。

结果表明:地形起伏度50m以下地质灾害数量比较集中,50m范围之上,地质灾害数量减少。

广东东莞南城地形分析报告

广东东莞南城地形分析报告
拓展地形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引入更多先进的技 术和理念,提高地形分析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加强与其他城市和区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 地形分析在城市规划和发展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品质
根据地形分析结果,优化南城的城市规划布局,促进区域协调
01
发展。
02
结合南城的地形特点和资源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和
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城市发 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 坏和改造。
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实施 针对城市化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实施生 态修复与治理工程,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05
CATALOGUE
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分析测量仪器、测量方法、 环境因素等对测量精度的 影响。
误差处理与修正
根据误差分析结果,采用 合适的修正方法对测量数 据进行处理,提高数据精度。
三维可视化技术展示

三维地形图绘制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绘制三维地形图,直观展示地形的三维形态。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地形的三维漫游和交互式查看。
水域面积减少 随着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一些河流、湖泊等水域被填埋 或占用,导致水域面积减少,对城市的排水、防洪等功能 造成影响。
未利用地开发 未利用地是城市化过程中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其开发往 往需要对原始地形进行较大改造,以满足建设需求。
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形改造
道路建设
道路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地形的改造作用十分显著。道路选 线、路基填筑、路面铺设等都会对原始地形造成影响。
坡度坡向及稳定性评价
01

广东省东莞地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广东省东莞地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区主 要环 境 地 质 问题 分 析 ①
涂 世 亮 ( 广 东省地 质调查 院 广东 广州 5 1 0 0 8 0 ) 摘 要: 本文 通过 资料 收 集及 野外现 场调查 , 对 东莞地 区主要环 境地 质问题现状 及 产生原 因进行分析 。 关键 词 : 东莞 环境 地质 问题 分析 中图 分 类号 : X 5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2 -3 7 9 1 ( 2 o 1 3 ) 0 3 ( c ) - 0 1 3 2 - 0 1
些 自 己环 境 和 地 质 环境 的存 在 是 不 以 人 的 意志为转移 , 人 们 只能 因 势 利 导 , 能 避 开 的 尽量 躲 开 , 实 在 无法 避 开 时 , 只有 采 取 必 要 措施 去 克 服 其 弱 点 。 仅仅 由于这类环 境 自 身 的先 天 不 足 , 也 会产 生 环 境 地 质 问题 , 但
这往往都是局部 的 , 由 特 定 的 自然 环 境 与 建筑 , 多数 不 同 程 度 地 受 到 软 土 固 结 沉 降 地 质环 境 条件 所 限 定 的【 3 1 。 二 是 人 为 因素 造 害, 有 些 则蕴 含 着 巨大 的 隐 患 。 环境 地 质 问 的 影 响 , 一 部 分 直 接 建 造 干 软 土 层 上 的 低 成的 , 人 类 在进 行 工程 活 动 时 , 应 该 充分 认 题 的存在 与发展 , 必 然 会 严 重 地 制 约 本 地 层 建 筑 常 与地 面 整 体 下 沉 、 歪斜 开 裂 ; 以基 清 自然 环 境 和 地 质 环 境 的 特 点 , 不能盲 目 区经济和城 市建设的可持续 发展。 岩 为 持 力 层的 中 高 层 建筑 物 普 遍 出现 不 均 开 发 建 设 , 在 进 行 工 程 建 设 时 对 场 地 要 进 匀 地 板 陷落 、 悬空 吊脚 ; 经 过 软 土 区 的 公 行 充 分 的调 查 分 析 , 工 程 建 设 要 与 自然 环 2 城 市环境地质 问题及 危害 路, 均发生路面 波状起伏 、 路基 位 移 、 路 桥 境 相 协调 , 如 果 盲 目建设 , 必 将付 出惨 重 代 在 东莞人 I : 1 密集 、 经 济 发 达 区 域 已发 接 触 处 出 现 不 均 匀沉 降 差 、 路 面 开 裂 等 现 价 。 例如 , 城 市垃圾场选址 问题 , 以 地 质 环 生 的 环 境 地 质 问题 , 不 仅 造 成 了 巨大 的 经 象 。 因 此在 东 莞 软 土 区进 行 工 程 建 设 时 , 要 境 条件 来 分 析 , 以 基岩完 整 , 抗溶 蚀能 力 济损失 , 还 严 重 危 害周 边 人 员 的人 身 安 全 。 充分 注意软土对 工程的影 响, 采 取 必 要 措 强 , 覆 盖 层越 厚 越 好 。 填 埋 场 附 近 不 应 有 活

东莞市地质

东莞市地质

东莞市地质1. 地理位置东莞市位于广东省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南端,东临香港,南隔珠江与深圳相望,西北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东莞市地理坐标为北纬22°39′-23°09′,东经113°31′-114°15′。

2. 自然环境2.1 地貌东莞市地势平坦,地貌以平原为主,南部较为低洼,北部相对高出一些,是一个典型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城市。

境内的主要地貌类型有河流、河谷、丘陵、台地、湖泊等。

2.2 气候东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全年平均气温为23摄氏度,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

3. 地质概况3.1 地质构造东莞市位于广东省南岭极北落差带和州仓坳地之间,地质构造复杂多样。

境内主要地质构造有华南构造带、东江断裂带、东莞断裂带等。

这些构造对东莞市的地质演化和岩石分布起到了重要影响。

3.2 岩石组成东莞市地层复杂,岩石资源丰富。

常见的岩石类型有花岗岩、页岩、砂岩、混合岩等。

其中,花岗岩属于典型的造山带岩浆岩,成因复杂,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3 矿产资源东莞市地质资源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石英砂、建筑用石料、粘土等。

石英砂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化工等领域。

建筑用石料主要用于建筑材料的生产,粘土用于陶瓷和陶瓷工艺品等制作。

4. 地质灾害4.1 地震东莞市位于华南地震活动区,地震频发。

近年来,东莞市多次发生中小型地震,这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居民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4.2 地质灾害防治东莞市对地质灾害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和防治措施。

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危险地质灾害区的人口转移和安置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地质灾害对城市和居民的影响。

5. 地质旅游东莞市地质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地质景观和文化遗产。

著名的地质旅游景点有大岭山、天生桥、洪梅石龙等。

这些景点以其奇特的地貌和丰富的地质遗迹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者。

东莞市地质

东莞市地质

东莞市地质概述前言东莞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2°39′50″,东经113°45′46″,总面积2465.44平方千米。

本文将对东莞市的地质概况进行介绍。

地质背景东莞市地处于华南地区的珠江三角洲,地质构造上属于华南稳定地块。

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和研究,东莞市地质构造主要由华南古地块的新构造覆盖层、基底基岩组成。

地质特征地形地貌东莞市地貌以丘陵为主,呈起伏状分布。

主要的地貌单位包括中山隆起带、东江隆起带、莞深洼地和中山鄱阳湖岛。

中山隆起带是东莞市的主体地貌单元,海拔较高,地势较为陡峭。

东江隆起带地势略低,呈弧形展布。

莞深洼地和中山鄱阳湖岛则是相对较低的地质地貌单元。

东莞市地质构造主要由华南古地块的新构造覆盖层和基底基岩组成。

新构造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纪孔雀石层、砾石层、黏土层等沉积物。

基底基岩则包括花岗岩、片麻岩和流纹岩等。

地质构造以断点、断层为主,形成了多个地下构造单元。

地质资源东莞市地质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地热资源和水资源。

矿产资源方面,东莞市拥有石膏、煤矿、铁矿等资源。

其中,石膏资源较为丰富,可以用于建筑、制造建材等方面。

煤矿和铁矿资源虽然不是太丰富,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地热资源方面,东莞市地下存在丰富的地热能,可用于集中供热、温室农业等领域。

水资源方面,东莞市有较多的河流、湖泊和水库,可用于供水、农田灌溉等用途。

由于东莞市地处丘陵地带,地质灾害较为常见。

主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

这些地质灾害往往会给东莞市的建设和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威胁。

地质环境保护为了保护东莞市的地质环境,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

其次,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还要加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结论东莞市地质概况复杂多样,丰富多样的地质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环评龙归片区水文地质问题勘查探讨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环评龙归片区水文地质问题勘查探讨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环评龙归片区水文地质问题勘查探讨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对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环评龙归片区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勘查和探讨。

具体内容如下:一、背景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为了吸引更多的外来企业来到产业转移工业园投资兴业,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需要扩大范围。

而在扩园之前,需要对新的片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中水文地质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二、水文地质问题1. 地下水问题龙归片区地下水位较深,如果扩园后污水处理厂的排水管道连接不顺畅,可能会影响周边地下水质量,引发污染问题。

此外,片区周边地下水含钙量较高,建设时需要对此进行处理和防护。

2. 洪涝问题龙归片区属于平原地区,降雨时易出现洪涝现象,如果扩园的建设不考虑水流情况,可能会造成水浸现象,进而损失资产。

3. 岩土工程问题龙归片区的地质条件特殊,建设时需要注意板结土、天然潜水层、断层等问题,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勘查与探讨1. 地下水问题勘查对龙归片区的地下水位进行勘查,了解地下水流动情况,利用数字化模型对地下水流进行模拟,判断污水处理厂排水管道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为预防污染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2. 洪涝问题探讨综合考虑龙归片区的排水系统、地形、地貌等因素,建立数字洪水模型,分析并预测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为扩园建设时的排水设计提供依据。

3. 岩土工程问题勘查通过对龙归片区的地质勘查,进行地质图的绘制以及样品解析,进一步了解该板块的性质、结构、力学特征等情况,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提前备足。

总之,对于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环评龙归片区水文地质问题的勘查和探讨需要全面、细致、科学的研究,以确保扩园工程的安全、合理和可持续发展。

东莞东江环境调查报告

东莞东江环境调查报告

需水预测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评价
需水量预测
根据广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从该河段取水的 东莞市,2010年需水量18.51亿m3,2020年需水 量21.15亿m3。东深供水工程设计供水量为23.73 亿m3/a,其中包括供香港11.0亿m3/a,供深圳 8.73亿m3/a,供沿线东莞市40亿m3/a,另外计入 水量损失0.5亿m3/a,设计年总供水量为24.23亿 m3/a。规划广州市从东江年取水量5.5亿m3/a。该 河段2010年总需水量48.24亿m3/a,2020年总需 水量为50.88亿m3/a。除了上述流域内外生活、生 产用水、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外,尚有河道内用水, 主要包括环境、航运和压咸用水。
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流域内各用水部门用水量的增加 , 东江水资源的开发 利用已经达到其可利用量的极限 , 东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首先是人均水资源量少 , 但供水压力大 , 流域耗水比例高。东江水资源 除满足流域内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外 , 还担负着向流域外供水的任务 , 是 4 000 余万人口的水源地 , 按受水区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量约为 1 100m3 /a, 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 1 700m3 / a 人均用水紧张线。 其次是流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 高保证率的供水需求增加。据调查 , 1980 年流域供水中农业和非农业的用水比例为 77.4% :22.6% , 而 2005 年这一比例为 34.4% : 65.6% , 高保证率的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明显增 加。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东莞、深圳 2 市 , 工业和生活用水比例超过 90% 。 水污染程度日趋严重 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 大量污水未经处理 , 就直接排入河道 ; 农业施 用大量化肥、农药造成了大面积的水污染。 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部分灌区渠系老化 , 工程配套设施较差 , 管理粗放 , 大水漫灌等现 象严重 , 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 0.4 左右 , 和先进国家的 0.7~ 0.8 相比 , 浪 费十分严重。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易发区划分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易发区划分

作者简介:严玮(1993~),男,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助理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9-03-27 改回日期:2019-04-12第42卷 第1期 化工 矿 产 地 质 V ol.42 No.12020年03月 GEOLOGY OF CHEMICAL MINERALS Mar. 2020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易发区划分严 玮广东省地质局第九地质大队,广东 东莞 523000摘 要 以东莞市东城区地质灾害及隐患点详细调查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东城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主要以崩塌和不稳定斜坡为主,认为地质灾害的发育与降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岩土体类型、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采用影响因子指数综合法评价研究区地质灾害,划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10个。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易发区 东城区中图分类号:X4 X8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296(2020)01–0053–06二十多年来,广东省先后在全省有计划地开展了1:50万、1:10万地质灾害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初步摸清了广东省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地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

但随着广东省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需系统详实,尤其是大比例尺、高精度的地质灾害调查资料。

据此东莞市国土资源局东城分局组织开展了《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1∶50000)》工作,本文依据此项调查工作获得的数据,对东莞市东城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做出初步分析,并探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

1 地质背景1.1 地理位置东莞市东城区(以下简称研究区)范围在东经113°43′43″E ~113°50′57″E 、北纬22°55′00″N ~23°06′16″N ,东邻寮步镇,南连南城、大岭山镇。

东莞市地面沉降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

东莞市地面沉降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

东莞市地面沉降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摘要:随着资源要素的高度聚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可造成建筑物地基下沉、房屋开裂、地下管道破损等系列问题的地面沉降已成为影响城市安全和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风险之一。

本文以东莞市为研究对象,以地面沉降调查、监测成果为依据,对地面沉降历史强度、现状特征、危害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地面沉降防治措施建议。

关键词:InSAR、遥感解译、地面沉降、防治措施引言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表松散覆盖层压缩而导致的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地质现象。

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地面沉降现象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集中于沿海及地下水、能源开采区域。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危害很大,可降低防汛防涝能力,加剧洪涝、农田渍害及风暴灾害,损害建构筑物,减少桥梁净空,阻碍内河航运,损毁土地和影响城市规划等。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极大地推动了区域性地面沉降的研究及防治工作。

1 自然地理与区域环境概况1.1自然地理1.1.1地理位置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

地理坐标范围:北纬22°39′~23°09′,东经113°31′~114°15′。

研究区位于东莞市西部,是东江北干流和南支流流经区域。

地理坐标范围:北纬22°44′03″~23°08′42″,东经113°31′1″~113°46′23″。

1.1.2地形地貌研究区位于东莞市西部,地势低平,水网纵横。

其中西北部主要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西南部主要是滨临珠江口的海积平原。

平原上地面平坦开阔,地势低洼,河道汊港纵横交错,水塘泽地星罗棋布,河道众多,水系纷繁,构成了稠密的水网,有“鱼米之乡”之称,局部为丘陵台地,主要位于滨海湾新区威远岛一带。

1.1.3气象条件东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暖,温度变幅小,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

东莞地区土壤环境质量基本特征

东莞地区土壤环境质量基本特征

The Basic Feature of Soil Circumstance Quality in
Dongguan City
作者: 李淑梅;卢耀东
作者机构: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广东湛江524049
出版物刊名: 韶关学院学报
页码: 84-88页
主题词: 土壤;环境质量;基本特征
摘要:东莞市土壤环境质量较好,土壤中重金属铅、汞、镉、铬和砷虽有所累积,但大多都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以下,仅汞和砷在三角洲平原前缘局部地带达到污染级.由于三角洲平原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较高,质地粘重,并有盐分累积,耕作方式常采用水旱轮作,从而减少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也减少了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附表2东莞市2006年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防治一览表

附表2东莞市2006年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防治一览表
潜在不稳定斜坡
地表排水、护坡、削坡
沙头村
DG077
沙头村
软土地基沉降
搬迁避让,安置



官井头村
DG046
官井头加油站
滑坡
地表排水、护坡
凤岗镇
人民政府
凤德岭村
DG047
金兴螺丝厂
潜在不稳定斜坡
群测群防
凤德岭村
DG048
顺兴制罐厂
滑坡
地表排水、护坡
凤德岭村
DG049
金凤凰工业区
滑坡
地表排水、支挡、护坡
黎洲角村
DG078
河东二巷13、14号
软土地基沉降
搬迁避让,安置
洪梅镇
人民政府
沙角村
DG017
沙角电厂南面
崩塌
搬迁避让
沙角村
DG018
三兴宝业有限公司
潜在不稳定斜坡
地表排水、支挡
路东村
DG019
路东跃达电渡厂
潜在不稳定斜坡
地表排水、削坡、支挡
樟木
头镇
樟洋村
DG021
力兴模具厂
滑坡
地表排水、支挡、护坡
樟木头镇
人民政府
樟洋村
DG023
机油批发部
潜在不稳定斜坡
搬迁避让
樟洋村
DG024
樟洋加德士加油站
滑坡
群测群防



锦厦村
DG035
石角头山长安垃圾中转站
滑坡
地表排水、护坡
长安镇
人民政府
宵边村
DG038
兴城家私厂
潜在不稳定斜坡
群测群防
街口村
DG039

东莞市地质

东莞市地质

东莞市地质情况是相对复杂而多变的,主要是由于早期岩浆活动的影响,导致该地区分布着大量的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花岗斑岩、拉长岩、脉状岩、燕山期花岗岩等,地质构造层次丰富,主要包括了隆起山地和平原两部分。

地质构造和构造特征东莞市被长堤岭、丹洲岭两个山地所包围,是一个下陷的台地盆地区。

在地质构造方面,该地区主要由岩浆岩、火山岩和沉积岩组成。

其地质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花岗岩分布广:东莞市地壳中存在的大量花岗岩,分布于全市大部分地区。

花岗岩不仅是构成东莞市的主要岩性之一,而且具有广泛的经济价值,被人们广泛用于建筑和装修。

2.地质构造层次丰富:东莞市位于广东省岭南地区,地质构造层次丰富。

由于存在多个岩浆活动中心,地质构造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复杂的断层、褶皱和脆性构造。

3.地震灾害频发: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东莞市地震灾害频发。

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4级以上的地震,这对区域的地下水、平面构造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地质资源东莞市地质资源丰富,主要有建筑材料、矿产资源、水泥材料等。

1.建筑材料:东莞市地质资源中最重要的是建筑材料,如花岗石、板岩、大理石、石英岩等。

这些材料因其硬度和美观性,被广泛用于建筑和装饰。

2.矿产资源:东莞市地下存在大量的矿藏,如赤铁矿、铅锌矿、钨矿等。

这些矿藏对城市的工业经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水泥材料:东莞市的地质特点使得其含有高质量的水泥熟料原料,这些材料主要由粘土和石灰石组成。

这些熟料原料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应用。

环境地质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东莞市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灾害频发:由于该地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在多年雨季和地质灾害多发期,其环境地质问题十分严重。

例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破坏十分严重。

2.地下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东莞市发展的瓶颈。

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快,可供城市使用的地下水资源状态变差。

对广东东莞水域现状及河道整治工程地质勘察的探讨

对广东东莞水域现状及河道整治工程地质勘察的探讨

对广东东莞水域现状及河道整治工程地质勘察的探讨[摘要]东莞市控东江和广州水道出海之咽喉,其境内河流、水库纵多,水资源非常发达。

近几年,东莞已经有了”世界工厂”的美称,经济发展快,但是随之而来的对环境,对水域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怎么对水域、怎么对河道的整治显得尤为关键,工程地质勘察怎么做的好,是为整治工作的第一步,是对今后环境的恢复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水资源环境污染地质勘察恢复治理东莞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第三大城市。

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

东莞在地质构造上,位于罗浮山断缘的北东向博罗大断裂南西部、东莞断凹盆地中。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类型主要为小丘陵台地、冲积平原。

1东莞市水域河流的现状(1)东莞市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入海口东侧,北临东江,西临珠江出口狮子洋,东邻惠州、博罗,南接深圳市宝安区,东西宽76km,南北长40km,总面积2472km2。

其中山地677km2,占27.4%,水面210km2,占8.5%,境内有低山、丘陵、平原和河汊纵横交错的东江三角洲。

境内主要河流有东江干流、东江三角洲网河区,以及支流石马河、寒溪水和东引运河等,共32条河道。

市内地势较低,大部分为易于积水的平原区,在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海岸线115.94公里(含内航道),海域面积15000公顷,浅海滩涂面积4500公顷,主航道岸线53公里,水域面积非常之大。

而且从全市到下属镇区水库纵多,水库衍生的排水渠,河道包括东引运河都是蜿蜒曲折,流经市、镇区各地,水资源十分丰富,可利用的水资源非常发达,大部分利用在水库发电、河流灌溉及居民生活用水等。

(2)据资料,2012年东莞GDP达到5010.14亿元,同比增长8%,经济规模国内排名第二十二。

东莞市自然资源及其评价

东莞市自然资源及其评价

东莞市自然资源及其评价东莞市自然资源有: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水资源、电力资源。

1、矿产资源东莞市内已知矿产有Ⅶ类19种,矿床点66处。

其中,金属矿产Ⅲ类8种,矿床点34处:黑色金属矿产10处(铁矿点9处,钛铁矿1处),有色金属矿产23处(铜矿点4处、铅锌矿点4处、钨矿点10处、锡矿点4处、钛矿点1处),贵金属黄金矿化点1处。

非金属矿产Ⅵ类11种32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9处(耐火粘土4处、泥炭土4处、石油1处),化工原料矿产14处(黄铁矿点6处、重晶石矿点3处、钾长石矿点4处、石盐矿点1处),建材非金属矿点3处(水泥灰岩2处、水泥粘土1处)。

主要分布在东莞中部、南部和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带。

矿产分布分散,无规律。

2、动植物资源东莞市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主要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带,体型较大的野兽多栖息在东南山区,一般兽类出没于平川、丘陵。

主要野生动物有:哺乳类、鸟类、鱼类(134种)、甲壳类和多种贝类、两栖、爬行类、昆虫类等。

主要野生植物有:树类114种、竹类23种、内陆水域水生维管束植物48种,水果类40多种、野生中草药89种。

内陆水域中常见的浮游生物共8门110属。

3、水资源东莞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区。

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1959—1982年)雨量1769.5毫米。

最大年雨量2394.9毫米(1981年),最小年雨量972.2毫米(1963年)。

多年平均年迳流量800毫米,径流总量19.94亿立方米。

十年一遇丰水年为29.31亿立方米,十年一遇枯水年为11.77亿立方米。

另有东江过境客水多年平均径流555.7亿立方米,枯水年为150.8亿立方米。

根据现有水利设备推算,枯水年可利用水量为12.4亿立方米。

以1980年为例,实际总需水量为10.5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9.5亿立方米,工业用0.2亿方立米,人畜用水0.82亿立方米)。

据检测,各河段水质基本达到国家三级地面水标准,个别河段个别污染项目不符国家标准,水质较差,且有逐年发展趋势。

东莞盆地地质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东莞盆地地质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东莞盆地地质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刘建雄;吴甲添;廖示庭
【期刊名称】《广东地质》
【年(卷),期】2002(017)004
【摘要】东莞盆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入海口处,盆地内为农业经济发达地区,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香蕉、荔枝和萝岗橙等.按盆地的农业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将盆地划分为3个农业生态区和6个农业种植区,研究成果表明,萝岗橙和稻谷中的营养元素与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之间具有消长规律.经过生态地质调查发现,盆地内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较严重,生物圈也开始受到污染.根据有关的评价方法与计算,东莞盆地内地质生态系统得分为61.9分,属质量较差等级.
【总页数】8页(P1-8)
【作者】刘建雄;吴甲添;廖示庭
【作者单位】佛山地质局,佛山,528000;佛山地质局,佛山,528000;佛山地质局,佛山,5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地质类比法在坳陷盆地油页岩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上白垩统为例[J], 贾建亮;刘招君;郭巍;柳蓉;孟庆涛;闫磊
2.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TSM盆地模拟资源评价技术 [J],
江兴歌
3.广东东莞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 [J], 黄宗万
4.广东东莞盆地第四纪地质研究新进展 [J], 廖示庭;吴甲添;刘建雄
5.基于GIS的东莞市斜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J], 刘岳霖;张永鑫;李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东莞地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资料收集及野外现场调查,对东莞地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东莞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1 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
东莞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44.5%,冲积平原占43.3%;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已初步形成以海港、高等级公路、铁路为骨架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现象,暴露或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有些问题已经给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伤害,有些则蕴含着巨大的隐患。

环境地质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必然会严重地制约本地区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危害
在东莞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区域已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危害周边人员的人身安全。

这里仅对东莞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中的边坡类地质灾害问题、软土不均匀沉降问题
及城市垃圾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2.1 边坡类地质灾害问题
东莞地区边坡类地质问题主要有滑坡、崩塌、不稳定边坡等,该地区低山丘陵区已发地质灾害多是人类活动诱发,以公路边坡、采土(石)边坡失稳导致的崩塌、滑坡、不稳定边坡常见,但多数规模较小,危害程度小。

在雨季,特别是在暴雨期,一些人工切坡地段、自然边坡陡峭地段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截至今年3月,东莞共查出362处边坡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236处。

这些隐患点主要是潜在崩塌、潜在滑坡、滑坡和崩塌等,其中潜在崩塌最多。

据不完全统计分析,东莞市边坡类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地域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丘陵台地地区,涉及虎门、寮步、凤岗、长安、大岭山、大朗、塘厦等,隐患点最多的是虎门镇,有52个。

1998年8月虎门镇常虎高速白花山右线隧道发生特大塌方,崩塌体充满隧道空间,掩埋隧道顶面长40 m,底面长约60 m,方量约8000 m3,一些机械设备被掩埋,幸因及时发现征兆,避免了人员伤亡。

造成塌方发生的原因除天气及岩石质量指标外,最主要的是不合理施工造成。

白花山隧道南侧山坡,据野外现场调查,该处发生一处崩塌,危岩体规模达105 m3,规模等级达大型。

在东莞地区,因人类工程活动而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及潜在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较多,在山区及丘陵区进行工程建设时,评估可能因工程建设诱发的地质灾害问题,提早做预防。

2.2 软土不均匀沉降问题
东莞软土主要分布于西部及北部地区,软土厚度多为5~20 m不等,其中靠近珠江口东岸的麻涌、洪梅、道滘、沙田软土较厚,软土厚度10~20 m,局部20~30 m。

在珠江三角洲沿海平原地区建于软土之上的建筑,多数不同程度地受到软土固结沉降的影响,一部分直接建造于软土层上的低层建筑常与地面整体下沉、歪斜开裂;以基岩为持力层的中高层建筑物普遍出现不均匀地板陷落、悬空吊脚;经过软土区的公路,均发生路面波状起伏、路基位移、路桥接触处出现不均匀沉降差、路面开裂等现象。

因此在东莞软土区进行工程建设时,要充分注意软土对工程的影响,采取必要措施防范次生灾害的发生[1~2]。

2.3 城市垃圾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激增,日常生活垃圾大量增加。

垃圾的处理方面,主要采用填埋和焚烧两种方式。

其中,填埋是最常采用的方法,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东莞的简易填埋场只有43个,但到了2005年就增加到166个。

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玻璃、电池、塑料制品,其中废电池污染最为严重。

1节一号电池可以使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废旧电池中含有的镉、锰、汞等重金属,进入土壤和地下水源,最终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目前东莞市每年各类废电池几乎全部进入土壤之中,垃圾填埋场占用后的土地几乎全部成为废地。

即使垃圾被清理出去,那里也大都失去土地农用价值。

由此产生诸如水土污染等次生环境地质问题。

3 环境地质问题的成因分析
以上环境地质问题是由诸多问题引起的,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环境和地质环境自身的特征具备产生问题内部因素;另一方面则是人类经济与工程活动盲目地、不合理地进行开发等外部因素作用于内部因素之上诱发的。

总之,东莞地区出现的上述几种类型的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先天因素决定的,即区域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所决定的。

如这里气候、降水量,为生态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水热资源,而同时它也为本区崩塌、滑坡和水土流失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量和动力;再如软土的存在是东莞西部地区不均匀沉降的首要的自然因素,这些自己环境和地质环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因势利导,能避开的尽量躲开,实在无法避开时,只有采取必要措施去克服其弱点。

仅仅由于这类环境自身的先天不足,也会产生环境地质问题,但这往往都是局部的,由特定的自然环境与地质环境条件所限定的[3]。

二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人类在进行工程活动时,应该充分认清自然环境和地质环境的特点,不能盲目开发建设,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对场地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工程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如果盲目建设,必将付出惨重代价。

例如,城市垃圾场选址问题,以地质环境条件来分析,以基岩完整,抗溶蚀能力强,覆盖层越厚越好;填埋场附近不应有活动断裂带,且应离较大活动断裂带有一定距离,避开地震活动带、构造破碎带、岩溶洞穴等[4]。

如果选址时没进行充分调查论证,将城市垃圾场选址在基岩破碎、断裂发育或岩溶区时,垃圾场渗滤液就会随着地下水的流动大范围扩散,污染的地下
水将不仅限于垃圾场所在范围,造成的影响将难以估量。

总之,对于大自然,我们要有敬畏之心。

进行人类工程活动时,要进行充分的评估,要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不能盲目的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免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朱照宇.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02,21(3):43-48.
[2] 支兵发.珠江三角洲软土分布区地面形变的社会经济影响[J].中国可持续发展,2005(1):10-16.
[3] 王菊.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J].工程与建设,2006(20):4.
[4] 刘志尧,成湘伟,刘慧林.城市垃圾填埋场选址地质影响因素分析[EB/OL].环卫科技网,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