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新区生态城市规划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碳生态城
光明新区是新旧城市并存的区域,这在我国城市发展中很具代表性。

光明新区的“绿色城市”建设将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她并不依赖于新理念、新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是通过观念的变化,以规划管理部门与地方行政部门的协同工作,引导市场,影响市民,向着环境更友好、资源更集约、可持续繁荣的方向改善现状、转型提升。

从这个角度判断,光明绿色城市实践对全国同类城市发展将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回顾过去30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快速成长为拥有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书写了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与此同时,深圳始终坚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不断探索生态城市的实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逐步建成了比较良好的城市环境,并获得了联合国“世界人居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以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全球环境500佳”称号,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双重成就。

根据中国社科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报
深圳光明新区生态城市规划实践
告,深圳城市竞争力已连续3年位列内地城市第一。

在快速发展压力下,深圳同样遭受了土地、能源、资源、人口的多重压力。

2005年,深圳以科学发展观为抓手,果断提出“效益深圳”的转型战略,以资源节约、再生循环为重心,积极推行交通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用地模式转型,成为国内较早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特别关注
The Special Focus
□ 深圳市规划局 王 唐绍杰 张一成荣凡
■深圳光明新区现状
2007年,为缓解特区内的发展压力,促进特区内外一体化,深圳提出光明新城、大运新城、龙华新城和坪山新城“四大新城”发展计划。

其中,光明新城以光明高新区为依托,定位为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新城。

总结过往发展经验和教训,深圳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决议,在光明新城基础上成立光明新区,以行政机制、管理模式的创新,扩大新城辐射带动能力,协调区域发展,探索转型期城市化的更优规划建设模式,并对其他新城、其他地区发展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选择光明新区
新区总面积156.13km2,辖光明和公明两个街道办。

自然环境条件优越,茅洲河及其支流水系穿城而过,有一定的城镇发展基础,已建设用地已达49.04km2,大多集中在茅洲河以东。

由于早期特区外以街道为主体的低标准发展,呈现特区外城镇蔓延式发展的典型风貌,包括以“三来一补”工业主导的用地构成、道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公共配套设施严重缺乏、城市特色缺失以及巨大的河流防洪治污压力。

土地存量有一定的相对优势,约29.59km2,但分割严重,2km2以上的规模化用地已严重不足。

综上,光明新区并没有突出的资源优势,但是是深圳具备转型发展潜力的典型城区,其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正是深圳特区外城镇正在或即将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应该正视的是,光明新区并不具备可与天津中新生态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比拟的政策支撑,而是深圳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先锋城市”(《深圳2030》提出的城市发展目标)的自觉探索,来自于30年“深圳经验”的总结与反思,是在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全球应对环境问题的大环境下的再起步。

光明新区必须结合自身发展条件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转型建设和常态进化之路,同时符合资源集约、环境友好和社会和谐的总体方向,才能对深圳形成实验意义,对国内其他地区提供示范。

面向生态城市的具体实践
深圳市规划局从2005年起,以光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为起点,开始了对“深圳远见”的持续研究。

光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以创新的开放工作方式,汇集和凝聚上百国内外规划专家和设计人员的经验和智慧,提出了深圳需要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城市”。

规划原则为:延续自然和文脉、紧凑的城市形态、人性化的空间尺度、环境负荷低的运行系统、可持续繁荣的经济体系以及和谐、多元、融合的社会环境。

配合相关规划研究和行动,以其具体的建设结果逐步形成“绿色城市”的样板和标准。

 2007年,《光明新区规划》启动,延续上述规划原则和目标,深化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相关内容,统筹相关专项规划和研究,进一步将“绿色城市”的发展目标向指导实施操作的规划体系推进。

总的来说,光明新区的“绿色”是广义的“绿色”,包含了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三维内涵,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观”。

针对光明新区新旧并存的发展现状,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必须转变传统思路,从单一的以增量土地管理向盘活存量土地、提升土地产出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转变生活方式、体现绿色文化的多元发展模式转变。

新区之“新”将着重体现于新的“绿色内涵”,具体包括:
1、新的生态结构:保护生态安全,合理利用自然,塑造对自然低冲击的人工环境;
2、新的生活方式:以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交通为主导、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康生活、绿色消费,社会和谐共融;
3、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先进,结构多元,经济增长平稳快速高效,尽量利用当时、当地资源,不侵占未来资源;
4、新的生长方式:尊重现状,延续文脉,实现物质空间有机的新陈代谢,人口素质逐步提升,展现绿色城市文化。

为进一步具体化新区“绿色目标”,提供绿色理念的导向性工具、比较性工具和描述性工具,新区规划管理部门正在会同新区管理部门编制新区“绿色指标”。

《光明新区规划》综合国内外评价生态城市的相关指标,国家生态市、县评价标准,参考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的现状值和近期目标,建议新区应建立涉及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区域协调发展五方面的目标指标系统,其中绿色出行比例、再生水资源利用率、绿色建筑比例、新能源利用等应为控制性指标,自然生态协调、区域政策协调、社会文化协调、区域经济协调等为引导性指标。

目前,新区正在推进各项专项规划、出台相关管理政策落实各项指标,如《光明新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提出实现70%的公交分担率、《光明新区再生水利用及雨洪利用专项规划》以污水回用率50%为目标、《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建设管理试行办法》将使新区32km2的绿色建筑示范区内绿色建筑比例达80%以上,建筑节能50%。

光明新区“绿色城市”规划
落实深圳新版总规修编,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和区域角色,光明新区定位为深圳绿色城市示范区、深圳重要的城市副中心;创新型高新产业基地及其配套服务区;承接香港、辐射东莞的生产性服务中心以及深港大都会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区。

规划期末(2020年) 新
■ 绿色城市理想的空间模型
城市案例篇
特别关注The Special Focus
区城市建设用地为72.54km2,人口80-100万。

面向绿色城市,光明新区规划体现了以下几点特征:
1、建立完整的生态框架、连续的生态廊道和系统化、网络化的绿地系统。

严格执行《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防止建设区无序蔓延;整治茅洲河干支流,打造新区生态廊道;结合河道和绿地系统建设,打通从外围区域型生态绿地向茅洲河“绿心”渗透的生态廊道;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扇形水网系统,结合湿地公园建设落实一定面积的滞洪区,形成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

2、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多元化、生态化、低碳化、持续高效、体现并强化地区优势的产业结构,培育诱人的创业平台。

重点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建立引入项目的评估制度,严格按照“两低三高”(低能、低耗,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税收贡献率)的标准引进企业,以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为目标;升级改造目前城区内的传统工业区,积极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生产型高端服务业,如商务园、中小企业总部园,吸引港深莞地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光明新区设立总部。

把发展思路从“招商引资”为重点调整到“招商引税”;把握广深港客运专线在光明新区设站的机遇,强化对港服务功能,重点培育中试和科研产业化基地园区;发挥地区自然、人文资源优势,体现“生态也是生产力”,一方面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都市农业、生态旅游业和体验经济,另一方面加大加快高新农产品、生物质能源生产和研发。

3、建立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系统,公共交通主导,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

新区将建立多层级的公交服务模式,大力推进对外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的建设,构建区内环状快速公交专线,对接普通公交线路并全面覆盖城区;建立便捷的自行车干线系统,联系步行优先区;完善换乘接驳系统,制定公交鼓励政策,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

4、建立大运量公交引导下的土地利用模式,集约利用土地,提升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地区活力的形成。

积极利用大运量公交系统建设,合理分配建设量,保证适宜的开发强度;集约利用土地,鼓励适宜的功能混合。

新区规划确定轨道枢纽、快速公交专线站点周边为重点发展引导区,适当提高开发强度,综合配置城市生活和生产性服务功能,以较小的街坊组织优化步行环境,营造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中心。

5、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的新城市生活。

新区规划思路从配置公共设施向构建公共服务体系转变,将城市开放空间和生态绿地作为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设施选址与公交系统组织紧密联系,体现公共服务体系的层级化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改善居住环境、为不同需求的城市居民提供适宜的居住场所,并共享城市公共服务;以完善的公共服务、优质的人文环境和社区管理服务塑造和谐的新城市生活。

6、建立切实体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思路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综合利用雨洪资源,合理利用再生水。

新区将建设3个再生水厂,以及覆盖全区的独立再生水系统,推广全区广场、人行道透水地面改造;在开发强度大、环境要求高的路段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管线共同沟;逐步提升城市数字化水平;利用本地LED和太阳能光伏企业的生产和研发能力,积极推广LED节能路灯改造,和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使用。

7、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全面推进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鼓励生态建筑建设和建筑节能改造。

2008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与中国城乡建设部签订了“关于建设光明新区为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的合作协议框架。

光明规划分局迅速启动编制《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建设管理试行办法》,于2009年6月1日率先在光明新区强制执行《深圳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对
■ 光明新区生态系统及水环境规划■ 光明新区密度分区与轨道交通规划
新区范围内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心区和高新区(32km2)以及其他重要路段的新建、改建、扩建居住、办公、商场和旅馆建筑、科技研发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进行事前规定、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并与用地、项目、工程审批全程挂钩,示范项目将全部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四级一星水平,节能水平达到50%。

规划实施与保障机制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建设的作用是间接的,必须透过引导直接建设者的行为才能实现其构想。

为实现常态化的“绿色城市化”,深圳规划管理部门在推进绿色规划的同时,不断创新规划实施机制,保障绿色理念的落实。

首先,以《光明新区规划》作为 “一张图”的统筹平台,提出绿色环境、交通、绿色空间、绿色市政、绿色社区等各项要求,统筹开展各专项规划、指导下层次深入设计,以完善的体系化管理,全过程根植绿色理念和要求,替代自上而下的发展计划,发挥更灵活、更深入、更具体的建设指导作用。

其次,以法定图则为抓手,落实绿色理念,实现“政府主导、市场受控”。

法定图则是深圳规划法定化、管理法制化的核心环节,是应对市场经济、保障公共利益、捍卫公众理想的重要载体。

在“绿色目标”统筹下,各专项规划的开展正在产生各项绿色指标要求,如能耗指标、透水率、地表径流系数、再生水利用率等等,新区规划管理部门正在尝试将上述绿色指标同容积率、绿地率等常规指标一并纳入用地开发建设指标,制度化管理,并与土地出让挂钩,将有效规定市场行为,严格保证绿色理念的落实。

再次,技术规范、管理文件齐头并进,实现科学建设和管理。

配合各项“绿色”规划研究,深圳正在以三步走的方式编制和推行“绿色设计规范”,包括《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和《绿色住区设计导则》和《绿色城市规划导则》,形成覆盖城市微观、中观、宏观尺度的绿色设计规范性文件。

光明新区再次承担示范区和试验田的角色,率先在全区和强制执行《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出台全国第一个针对建筑节能的地方性管理文件《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建设管理试行办法》,在技术规范使用的制度化管理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

最后,光明新区的“绿色规划”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前进的工作过程。

从早期的光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到集中深圳各规划专业部门力量,在探讨中不断推进的《光明新区规划》,到与新加坡重建局合作开展《光明中心区开发指导规划》,到每年定期开展的“光明新区绿色城市国际论坛”,光明正在成为深圳实践生态建设技术、国内交流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国际交流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平台。

同时,密集推进的学术研究和讨论加强了对“绿色思想”的宣传和教育,光明新区的绿色城市文化正在逐步形成。

结语
总的来说,光明新区是新旧城市并存的区域,这在我国城市发展中很具代表性。

光明新区的“绿色城市”建设将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她并不依赖于新理念、新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是通过观念的变化,以规划管理部门与地方行政部门的协同工作,引导市场,影响市民,向着环境更友好、资源更集约、可持续繁荣的方向改善现状、转型提升。

从这个角度判断,光明绿色城市实践对全国同类城市发展将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目前,新区管委会正在各项规划指导下制订“绿色城市”建设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虽然光明新区整体空间面貌的形成尚待时日,“绿色建设”的成效也尚待考量,但可以明确的是光明新区正在带领深圳走上生态化的城市转型之路。

■ 光明新区LED节能路灯改造后■ 托日工业园: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
c
城市案例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