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则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10课《论语》十则 同步测练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课《论语》十则同步测练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乎②人不知而不愠()③学而不思则罔()④吾日三省吾身()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有朋自远方来()②人不知而不愠()③思而不学则殆()④传不习乎()3.翻译下列短语。
①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
下列句子中的“而”: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B.人不知而不愠C.温故而知新D.敏而好学E.学而不思则罔F.择其善者而从之G.学而不厌5.填空。
1)《论语》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言行。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3)《〈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下面相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7.翻译下列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二、同步解读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选自《论语·述而》)8.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③诲女知之乎()④知之为知之()()⑤是知也()10.翻译下列句子。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练习题第10课 《论语》十则
10 《论语十则》练习一.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乎()②人不知而不愠.()③思而不学则殆.()④是知.也()2.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温故.而知新。
( )A.缘故 B.旧的 C.因此 D.死去(2)择其善.者而从之。
( )A.善良 B.优点 C.擅长 D.友好(3)学而不思则罔.。
( )A.蒙蔽 B.没有 C.迷惑 D.欺骗(4)思而不学则殆.。
( )A.懒惰 B.松懈 C.怠慢 D.疑惑3.按要求,填空。
①《论语》是记录的书,孔子是时期著名思想家、家.家学派创始人。
②“四书”是指、、、;“五经”是指、、.、、.4.按句意,从文中找出意思相近的句子。
(1)举一反三是智慧的摇篮。
(2)学习与思考应有机结合。
(3)学用结合,乐趣无穷。
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请教.5.按要求,默写。
①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备的风格是②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③“士不可不弘毅”的原因是6.“而”字有时表顺接,有时表转接,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人不知而不愠④敏而好学⑤择其善者而从之⑥学而时习之。
表顺接:;表转接:。
二.能力训练.阅读下列几则语录,回答后面1-6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同步练习 新课标 人教版
《论语》十则同步练习一、积累与巩固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乎()②人不知而不愠.()③吾日三省.吾身()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吾日三省...吾身()()③为人谋而不忠.乎()④见贤思齐.焉()3.填空。
①《论语》的“论”字读,《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经典著作之一。
②孔子,名,字,是时鲁国陬邑人,我们古代伟大的家、家。
③子曰:“,可以为师矣。
”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二、探究与体验(一)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加解释。
通,意思是:通,意思是: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士不可以..不弘毅B.仁以为..己任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把文中的成语摘抄在下面。
A BC D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宋濂苦学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嗜.()走.()以是..()假.()7.翻译句子。
A.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8.谈谈你读本文后的感受。
答案一、积累与巩固1.略 2.按一定的时间快乐;每天泛指多次;尽心竭力;相同。
3.lún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家;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温故而知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探究与体验(一)1.女汝你知智智慧 2.B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无;死而后已。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论语十则)同步练习 试题
乏公仓州月氏勿市运河学校<论语>十那么测试题一、答复以下问题〔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①吾日三吾身( ) ②可以.为师矣(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 )2.古人读书很注意学与思结合,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教导弟子,。
〔用<论语十那么>中的原文答复〕3.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4.从选文中摘出两个成语。
、。
5.把以下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也。
6.读了上面文段,请你谈谈懂得了哪些学习方法或者哪些修身做人的道理?〔至少说出两点〕。
二、文言文课外练习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①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②。
常射于家圃③,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④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⑤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⑥,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⑦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⑧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注释]①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
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是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2、《论语》是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5、“四书”分别指:二、原文填空1.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5.在大连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我们由衷地欢迎大家来大连!”6.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7.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8.《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9.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10.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11.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并阐述为12.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13.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三、解释加点的词:时习不亦说乎不愠...吾日三省吾身不信传不习乎....温故罔殆...诲女是知也弘毅...四、回答下列问题3、阐述品德修养的句子:5、论语十则告诉我们的道理是: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8、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一填空:1、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称为圣人。
2、《论语》是5、“四书”分别指:二、原文填空1.学而时习之,?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3.谈“学”与“思”4.唐太宗“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5.在大连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由衷地欢迎大家来大连!”10.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1.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并阐述为四、解释加点的词:时习按一定时间,时常,经常不亦说乎“悦”的古字,愉快..不愠生气、发怒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不信真诚、诚实传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温故旧的知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有害诲女通“汝”,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弘毅刚强勇毅..五、回答下列问题1、阐述学习方法的句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阐述学习态度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阐述品德修养的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从本文找出八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屏息(pínɡ)须臾(yú)绰号(chuò)B.离谱(pǔ)铭记(mínɡ)嘈杂(záo)C.叛逆(nì)眉梢(shāo)优雅(yá)D.徒手(tú)斜翘(qiào)丑陋(lòu)答案:D解析:分析:A项中的“屏”应读bǐnɡ;B项中“嘈”应读cáo;C项中“雅”应读yǎ。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句中划线字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答案:D解析:分析:D项前一个读音是zhì,“智慧”的意思;后一个读音是zhī,“学到”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3.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学而时习之 D.曲肱而枕之答案:A解析:分析:B、C、D三项中的“而”都表承接, A项的“而”表转折。
点评: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填空题4.《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答案:儒家语录《大学》《中庸》《孟子》解析:分析: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5.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解析:分析:熟读、背诵课文。
点评:主要考查对要求背诵课文的掌握。
6.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解析:分析:背诵、理解课文。
点评:主要考查对要求背诵课文的掌握。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答:。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1、孔子,名,字,时期伟大的家、家。
学派的创始人。
被尊为。
2、解释加粗的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是知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勿施于人3、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由此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看待“学”与“习”的?4、为什么说“人不知而不愠”的人就可以称其为“君子”?5、“温故而知新”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6、你是如何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结合你日常的学习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7、下面两则内容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写出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什么?9、第十则强调的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0、孔子认为“士”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11、结合你对《论语》十则内容的理解,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12、按原文默写。
(1)孔子论述个人修养的句子:,。
(2)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3)孔子认为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
(4)孔子所提倡的儒家待人接物处世之道的句子:,。
(5)孔子论述新旧知识联系的句子是:。
(6)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
(7)曾子认为“士”应当具有的品质和责任是:,。
13、出自第六则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常用义是什么?14、如何理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含义?15、你认为《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参考答案1、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家至圣2、复习通“悦”愉快指志同道合的人生气、发怒有道德修养的人反省出主意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迷惑有害教导、教育通“智”聪明选择刚强勇毅停止凋谢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施加3、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复习,才能获得知识,获得收获知识的快乐。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 课后练习.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课后练习你了解孔子吗?你知道这位被誉为“圣人”并位列“天地君亲师”的先哲有关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内容吗?《论语》十则就是这样一篇文章。
●聪明屋做出最佳判断(选择正确读音)。
(1)论.语(A.论lùn B.lún)()(2)不亦说.乎(A.shuō B.yuè)()(3)不亦乐.乎(A.lè B.yuè)()(4)默而识.之(A.shì B.zhì)()(5)人不知而不愠.(A.yùn B.wēn)()(6)诲.女知之乎!(A.huǐ B.huì)()(7)学而不思则罔.(A.wǎnɡ B.mǎnɡ)()(8)思而不学则殆.(A.yí B.dài)()●成长日记●活动与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举行学习情况座谈会,让每位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总结出自己的学习名言。
2.学完课文后,哪一点对自己最有启发,写篇随笔,字数、形式不限。
3.开放探究阅读文段,请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说这个故事对你的启发。
(50字左右)动筒(人名)尝于国学(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中看博士论难(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
”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着冠:成年)?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结无文。
”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岂合:怎么能)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
博士无以对。
”可探究:(1)敢于怀疑。
(2)不迷信,不盲从。
(3)要培养创造性思维等。
参考答案:(1)B (2)B (3)A (4)B (5)A (6)B (7)A (8)B。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10课《论语》十则邱孔龙课前5分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陬.邑诲女..弘.毅不愠.不亦说.乎..罔殆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生字的读音。
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的读音。
“日三省”中的“省”应读“xǐng”;“不亦说乎”中的“说”应读“yuè”答案:lún zōu huìrǔxǐng wǎng dài hóng yùn yuè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χ”。
①《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②《论语》中的“子”“先生”均指的是孔子。
()③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战国时代鲁国人。
()④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知识。
③项有错误,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
答案:①√②√③χ④√3、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士不可以不弘毅..(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诲.女知之乎?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的解释,做此类题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
答案:(1)按一定时间复习(2)理解生气,发怒(3)刚强,勇毅(4)迷惑有害(5)教诲4、根据提示填空。
(1)提醒人们应注意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强调责任重要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概括为一句成语:取长补短。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提示默写课文,一定要理解句子的意义,用原文回答。
答案:(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推荐文章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带答案热度: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人教版课本答案热度: 2017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热度:七年级上册配套练习册答案人民教育版语文2017 热度: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人教版答案热度: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有关的练习题该怎么做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的练习题及答案,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练习题一、填空:1、孔子名 , 字,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是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2、《论语》是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5、“四书”分别指:二、原文填空 1.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3.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4.唐太宗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5.在大连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我们由衷地欢迎大家来大连!”6.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7.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8.《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9.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10.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11.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并阐述为12.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13.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三、解释加点的词:时习不亦说乎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不信传不习乎 ....温故罔殆 ...诲女是知也弘毅 ...四、回答下列问题1、阐述学习方法的句子:2、阐述学习态度的句子:3、阐述品德修养的句子:4、从本文找出八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
5、论语十则告诉我们的道理是: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8、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练习题答案一填空:1、孔子名, 字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称为圣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内蒙古宁城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10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内蒙古宁城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10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内蒙古宁城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10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0课《论语》十二章一、双基积累1。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朋.自远方来()(2)吾日三省.吾身( )(3)学而不思则罔.()(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5)四十而不惑.(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人不堪.其忧( )(8)传.不习乎()(9)博学而笃.志(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人不知而不愠B。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
学而时习之 D.曲肱而枕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4。
用原文填空。
(1)亚奥理事会2011年10月13日宣布,南京市获得2013年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举办权。
届时喜迎各国嘉宾,可以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这种喜悦:,?(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3)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
二、课内阅读(2012·山西中考)阅读《论语》第一、四、五、七章,完成5~8题.5。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10课论语十则 同步测练 试题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课?论语?十那么同步测练一、根底演练1.给以下加粗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乎②人不知而不愠〔〕③学而不思那么罔〔〕④吾日三吾身〔〕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有朋自远方来〔〕②人不知而不愠〔〕③思而不学那么殆〔〕④传不习乎〔〕3.翻译以下短语。
①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
以下句子中的“而〞: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B.人不知而不愠C.温故而知新D.敏而好学E.学而不思那么罔F.择其善者而从之G.学而不厌5.填空。
1〕?论语?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言行。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3〕?〈论语〉十那么?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下面相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7.翻译以下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二、同步解读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
〞〔选自?论语·述而?〕8.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③诲女知之乎〔〕④知之为知之〔〕〔〕⑤是知也〔〕10.翻译以下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则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
课练习题
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则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论语》十则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
三省()罔()殆()
2.填空:(5分)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
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8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
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⑷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⑹不知①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
⑺见贤思齐焉(齐:)
⑻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⑶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⑷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⑶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
请
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
(5分)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解释。
(3分)
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5分)8.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4分)
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则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论语》十则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
三省()罔()殆()
2.填空:(5分)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
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8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
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⑷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⑹不知①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
⑺见贤思齐焉(齐:)
⑻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⑶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⑷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⑶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
请
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
(5分)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解释。
(3分)
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5分)8.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4分)
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则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论语》十则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
三省()罔()殆()
2.填空:(5分)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
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8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
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⑷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⑹不知①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
⑺见贤思齐焉(齐:)
⑻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⑶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⑷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⑶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
请
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
(5分)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解释。
(3分)
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5分)8.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