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 教案(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布置作业:
请以“自私”或“文明与小节”为话题,运用正反对比法写一段话,阐述你的观点,字数300字。
教
后
反
思
审核人签字:樊洁2014年3月12日
中心发言人
王智斌
难点
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具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Hale Waihona Puke 教法引导点拨学法合作探究
个人主页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本节课内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孟子提倡义,反对利,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义”为先,追求社会正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原则,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仁义去追求物质利益。
学会辩证看问题。义利兼得。
四、教学小结: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社会物质文明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令人遗憾的是,精神文明的建设却未能取得相应的进步,出现了一些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的丑恶现象,如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等。究其原因,是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了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个人享乐至上,于是一切向钱看,贪求物欲的满足,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孟子义利观中倡导的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的价值观和价值选择原则,对于扭转现阶段我国社会上价值观念的混乱局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反对金钱至上、坑蒙拐骗、见利忘义、不讲诚信等不良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复习上节课的要点:
1、名句默写,(多媒体投影,指名学生回答):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学生翻译,教师强调关键词)。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餍:“大厌”满足。译:如果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夺取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的。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去:摆脱,抛开。译: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过。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科目:语文授课人:
课题
王何必曰利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积累重点词语“罢、指、去、徒”的意义,了解孟子对“利”看法。
2、诵读课文,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体会对比说理法的好处。
3、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重点
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对比孟子和孔子的义利观。
三、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在哪里?
子曰“富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2)试比较孔孟两人的义利观?
明确:孟子反对利,而特别强调义;孔子赞成追求利,但要以符合义作为前提。
(3)孟子的义利观的局限性(结合练习册)
请以“自私”或“文明与小节”为话题,运用正反对比法写一段话,阐述你的观点,字数300字。
教
后
反
思
审核人签字:樊洁2014年3月12日
中心发言人
王智斌
难点
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具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Hale Waihona Puke 教法引导点拨学法合作探究
个人主页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本节课内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孟子提倡义,反对利,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义”为先,追求社会正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原则,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仁义去追求物质利益。
学会辩证看问题。义利兼得。
四、教学小结: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社会物质文明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令人遗憾的是,精神文明的建设却未能取得相应的进步,出现了一些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的丑恶现象,如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等。究其原因,是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了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个人享乐至上,于是一切向钱看,贪求物欲的满足,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孟子义利观中倡导的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的价值观和价值选择原则,对于扭转现阶段我国社会上价值观念的混乱局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反对金钱至上、坑蒙拐骗、见利忘义、不讲诚信等不良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复习上节课的要点:
1、名句默写,(多媒体投影,指名学生回答):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学生翻译,教师强调关键词)。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餍:“大厌”满足。译:如果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夺取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的。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去:摆脱,抛开。译: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过。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科目:语文授课人:
课题
王何必曰利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积累重点词语“罢、指、去、徒”的意义,了解孟子对“利”看法。
2、诵读课文,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体会对比说理法的好处。
3、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重点
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对比孟子和孔子的义利观。
三、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在哪里?
子曰“富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2)试比较孔孟两人的义利观?
明确:孟子反对利,而特别强调义;孔子赞成追求利,但要以符合义作为前提。
(3)孟子的义利观的局限性(结合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