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洛丽塔悲剧的必然性-最新年精选文档
《洛丽塔》主人公悲剧成因及启示

《洛丽塔》主人公悲剧成因及启示张赫桐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洛丽塔》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经典作品,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最为有名的作品。
讲述了来自欧洲的中年学者亨伯特与12岁少女之间的畸形爱恋。
故事以男女主人公的双双离世收场,在令人叹惋的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
本文通过分析《洛丽塔》中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成因,得出一些启示希望引起大家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关键词:悲剧命运;洛丽塔;启示作者简介:张赫桐(1995.10-),女,汉族,辽宁抚顺人,辽宁师范大学2018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99-02引言: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年生于俄国一个富裕家庭。
十月革命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先后辗转于德国、法国,最终来到了美国,创作了有巨大影响力的《洛丽塔》。
有人把《洛丽塔》看做是一部色情小说,男女主人公的畸形爱恋有违伦理道德。
而在笔者看来,它是一部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作品,男女主人悲剧命运背后的原因引发我们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小说讲述了亨伯特与12岁少女洛丽塔的乱伦之恋。
亨伯特因年少时与女孩安娜贝尔的恋爱经历(安娜贝尔后来因伤寒不幸离世)留给亨伯特无尽的痛苦与思念,得了一种叫恋童癖的怪病,对未成年少女有着特殊的迷恋。
亨伯特的恋爱年龄也停留在了那一时期。
见到洛丽塔的第一面,亨伯特便爱上了她,因为在洛丽塔身上他看到了安娜贝尔的影子。
亨伯特将自己全部的爱给了洛丽塔,设法与洛丽塔永远在一起。
后来,亨伯特如愿地成为了洛丽塔的继父,与洛丽塔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一次,洛丽塔的母亲在偷看亨伯特的日记时得知亨伯特的秘密后十分生气,开车时发生了意外。
母亲的突然离世使得洛丽塔只能依靠自己的继父亨伯特,洛丽塔的悲剧正一步步地上演着,亨伯特占有了洛丽塔。
随着时间的流逝,洛丽塔厌倦了这种躲躲藏藏的生活,在奎尔蒂的引诱下偷偷离开了亨伯特。
谈谈《洛丽塔》

谈谈《洛丽塔》谈谈《洛丽塔》慕舟我很少会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拿出来和大家共享,毕竟自己还太年轻、太浅薄,对什么事请的分析都还很不到位,拿出来怕被大家耻笑。
但是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这本《洛丽塔》实在是一本好书,我急切希望大家能给我有关于这本书的更好指点,因此就把这样一篇东西展示出来,好让大家痛痛快快地把我骂个狗血淋头,也让我长一下知识。
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帮老师整理学校图书馆时无意间翻到的,于是就坐在图书馆的角落头里无声无息地看了一节课。
当时年龄还太小,什么都看不懂,至于感受嘛,现在也不太记得了。
第二次拿起这本书则是高一的事情了,于是乎就看得分外着迷,到现在为止,前前后后看了快五遍了,终于有了一些感受,不过我的这些看法可能和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思想有很大的出入,仅供参考。
一、从亨伯特谈起亨伯特是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一个流亡美国的欧洲人,一个恋童癖患者,一个杀人犯——这是我对亨伯特的基本概述。
我觉得我们可以先谈一下作者对亨伯特这一人物形象的构建。
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叙述的口吻、对待周围的事物、事件的经过这三个方面对亨伯特的形象进行了构建。
首先,亨伯特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艺术家、诗人。
正如在《微暗的火》中描述谢德的那样,“边了解边改造这个世界,接收,拆散,就在这储存的过程中重新把它的成分组织起来,以便在某一天产生一桩组合的奇迹,一次形象和音乐的融合,一行诗”。
然而这样一切的叙述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无时无刻不充斥着他对欧洲的怀念、对美国社会的向往、对自己过往渴望斩断而又难以痛下杀手的情感、对“妖女”的渴望、对洛丽塔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对周围的人无情的解构、对以美国文明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的嘲讽和挖苦……然而这些又得益于主观性的回忆。
因为《洛丽塔》这篇小说主要是以亨伯特的第一人称角度进行叙述的,然而其中又穿插了许多第三人称的表述。
但无论怎样,我不得不承认我从这些叙述中,无论是第一人称的还是第三人称的,都无法找到一丝一点所谓“客观”的痕迹,充满了主观色彩和主观的看法。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第一篇: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霍尔顿形象解读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 Scarlett O'Hara and Feminism 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姐妹情谊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Henry’s Short Stories Gender Difference in Daily English Conversation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论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从卡明斯的L(a 看视觉诗的可译潜势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 模糊语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研究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呼啸山庄》和《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对比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英语中介语无标志被动语态的错误分析从女性视角看男权主义下的婚姻秩序——以《苔丝》为例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从莎士比亚女性主义意识浅析《驯悍记》主角凯瑟琳娜A Studyof Self-Other Relation in The Painted Veil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论《爱玛》的反讽艺术约翰.邓恩诗歌艺术陌生化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由国内“外语早**”看关键期假设英语单位名词研究——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为例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翻译的研究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辛德勒名单》主人公性格分析Reconstruction of Black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词块”理论及应用前景探微43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An Analysis of the Random and the Determined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45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中女性主义意识的对比研究46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47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 48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层反讽 49 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51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开题报告+论)53 On Translation of Humorous Language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5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55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56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57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58 《红字》的人文主义色彩 59 英汉广告文化和翻译《小妇人》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爱情观对比研究 61 霍桑清教观的矛盾性在《红字》中的体现An Analysis of Gothic Atmosphere in The Shining 63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 64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风格的表现 65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 67 Existentialism in Prideand Prejudice 68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69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 70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72 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法国香水网络广告语的汉译本的语言特征 74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75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浅析小组合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7 英语体育新闻的翻译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n Chinese Catchwords 79 本哈德•施林克小说《朗读者》“平庸的恶”现象研究 80 浅谈涉外英语合同的特征及翻译技巧 81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价值观 82 国际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礼貌策略 83 张培基翻译个案研究之背影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 85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幽默的翻译86 从“硬汉”角度分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皮拉尔 87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An Analysis of Key Elements of Cross-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89 英语外贸电子邮件的语篇分析 90 归化和异化在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91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论莎士比亚《尤利乌斯凯撒》墓地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93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94 从浪漫主义角度剖析《海上钢琴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95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 96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98 《老人与海》中的和谐关系小组合作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100 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语义分析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102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A Study on Theme Slogan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04 中美商务接待文化差异Analysis of Social Condition from American Gold Rush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106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108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109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10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111 论《爱玛》中的反讽Comparative Study of Love-Tragedy Between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Butterfly Lovers 113 文化与幽默欣赏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115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117 试析运动品牌口号语的中英译失误The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119 美国梦的幻灭——追问盖茨比命运的悲剧性根源 120 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121 浅谈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123 荒诞与抵抗——《局外人》中莫尔索的荒诞表现之原因分析 124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现代社会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 126 从文化负载词褒贬意义看中西文化差异 127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 128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129 金钱决定婚姻英汉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执著——赏析《暮光之城》女主角Bella的爱情观132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134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互动 135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排比的修辞功能在政治演讲辞中的应用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138 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 139 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塑造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主义意识140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老友记》为例 141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浅谈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课堂中的问题与对策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体系及霍尔顿的精神世界144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145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 146 从中西文化对比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 147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大一学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149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150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151 《呼啸山庄》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的性格分析152 论莎士比亚《尤利乌斯•凯撒》墓地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 153 《呼啸山庄》中嵌套式叙述的美学功能154 影响英语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与策略——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155 法律英语中的情态动词shall的翻译156 从女性主义批评看《金色笔记》中的人物描写 157 Problems in the Oral Class and Solutions to Them 158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 159 A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Business Etiquette 160 分析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161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162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163 用合作原则分析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会话含义 164 英语商务信函的文体和语言特点165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及解读 166 论《弗兰肯斯坦》中贾斯汀的悲剧167 浅析莱辛在《屋顶丽人》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168 《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169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 170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迁移与负迁移 171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 172 论翻译的艺术173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174 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175 性格决定命运----浅谈《老人与海》桑提亚哥性格特点176 从《哈利波特》看儿童的成长 177 中西方寒暄语简要对比研究178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179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180 解读《飘》中斯佳丽的形象181 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182 Emerson’s Ideas on Nature and Social Harmony 183 从许渊冲“三美论”评析《声声慢》三个译本184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185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86 论英语广告语中的双关应用及翻译187 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188 旅游与文化18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0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191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192 Heathcliff’s Pilgrim’s Passage193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194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195 从文学作品中透析东西方女性异化现象 196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 19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8 英语电影的中文名称翻译199 On the Sufferings of the Protagonists in Wilde’s Fairy Tales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200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第二篇:试析《骆驼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钦州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李幼英学号指导教师单位中文与传媒学院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年月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汉语言文学专业级李幼英指导教师×××摘要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一部悲剧作品,自从问世以来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励着和启发着读者。
试析《洛丽塔》的悲剧性

80试析《洛丽塔》的悲剧性文/王奕璇摘要:《洛丽塔》作为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曾因被指为淫秽和乱伦而遭禁。
多数追赶“洛丽塔”风潮的人不过为了满足窥视畸型性爱的欲望。
而洛丽塔所描述的异情畸恋是包含超越道德批判的爱的美感,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本有关于爱与情欲的悲剧性美感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亨伯特;洛丽塔;悲剧性;情结第一章 引言《洛丽塔》——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生最杰出的长篇小说。
而《洛丽塔》曾因为被指为淫秽和乱伦而遭禁。
研究者或读者大多以道德伦理视角去关注这本书。
这也是该书被禁的主要原因,尽管作者一再强调《洛丽塔》与情色无关。
小约翰·雷博士序中写到“在整部作品中找不到一个淫秽的词。
当然,粗鲁庸俗的读者收到现代习俗的影响,总心安理得地接受一部平庸的小说中的大量粗俗下流的词语;他们对这部作品在这方面的匮乏会感到相当吃惊。
”[1]《洛丽塔》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段为世俗伦理所不能容的异情畸恋,同时也是主人公亨伯特临死之前的叙述与忏悔。
整部小说以悲剧结尾,令人深思这一切悲剧的源头。
第二章 亨伯特的恋童情愫亨伯特提到,洛丽塔是从安娜贝尔开始的。
我并不认同把亨伯特定性为恋童癖。
安娜贝尔的死中断了亨青春期一切美好的回忆,她的死所引起的震惊,加强了亨那个噩梦般夏天的挫折,对亨的成长有直接影响。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对于女孩的迷恋上升至痴狂,被道德社会伦理所压抑的心理,逐渐发酵、膨胀。
这种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性压抑导致了亨伯特一生的痛苦和他带给其他人物的悲剧。
他向往性感少女,但理智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玷污。
于是,亨伯特选择婚姻与道德标准妥协,而这一切并不奏效。
在遇到洛之后,这种情结完全爆发了。
纳博科夫在序中提到“‘令人反感’往往不过是‘异乎寻常’的同义词”。
而这也是这一人物最大的悲剧。
不仅仅是因为最终他枪杀奎尔蒂走向毁灭,架构在这一切之上的悲剧来自于安娜贝尔的死,来自于他本身。
他创造了的洛丽塔,又被洛丽塔控制,走向毁灭。
论《洛丽塔》中的“洛丽塔情结”与悲剧成因

论《洛丽塔》中的“洛丽塔情结”与悲剧成因作者:向思怡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3期摘要:《洛丽塔》小说主人公的“洛丽塔情结”的成因是多元的,包括主人公的成长环境、日常生活、爱情经历等。
书中的“洛丽塔情结”不是简单等同于精神病学上的“恋童癖”,“洛丽塔情结”不是一种心理变态,恰恰是主人公对于美好的追求和象征。
由于《百年孤独》中的人物奥雷良诺与雷梅苔丝的爱情,与本书主人公亨伯特与洛丽塔的相处存在相似之处,奥雷良诺的心理、行为将用以佐证亨伯特的“洛丽塔情结”的内涵和成因。
关键词:洛丽塔;洛丽塔情结;百年孤独;悲剧成因作者简介:向思怡(1995.12-),女,土家族,湖北荆门人,本科,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试验班学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4.22 -- 1977.7.2),著名的俄裔美国文学家。
纳博科夫一生著述丰富,致力于文学形式和语言的突破创新,文笔风格细致幽默又不失独特,与此同时,他的小说“常常以一种独特的叙事反映现代人所面临种种伦理问题”,他的作品主题之一是描述在道德歧路上徘徊者的惶惑、悔愧和痛苦,《洛丽塔》(Lolita)就是其中一部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展现了具有所谓“恋童癖”(The child I love)即“洛丽塔情结”的中年男子亨伯特·亨伯特(Humbert Humbert)在不惑之年碰到了他“小仙女”(nymphe)——十二岁的洛丽塔,至此一头扎入爱情的深渊,走上不归路的人生悲剧。
由于“洛丽塔情结”是一种有违社会伦理认知的情感态度,《洛丽塔》这部小说的发表对当时的社会伦理造成了巨大冲击,一度被禁止出版,并且引发了伦理道德问题的讨论。
而国内外学者对该作品的态度从同时代的排斥、抗拒,到了当代既有抵触、斥责,也有平静、包容,多种态度、多元视角并存;国内外关于《洛丽塔》的伦理层面的研究也在向纵、深方向发展。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原因分析及启示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闻名于世。
小说讲述了一个悲惨的女主人公洛丽塔的一生,她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和悲剧,最终走向了不幸的结局。
本文将探讨洛丽塔悲惨结局的原因,并思考其中的深层启示。
洛丽塔悲惨结局的原因之一是她所经历的性侵和虐待。
小说中的主人公亨伯特·洛利是洛丽塔的继父,他对洛丽塔进行了多次性侵犯和虐待。
这种儿童性侵对洛丽塔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成为了她一生的阴影。
她在成年后也陷入了不健康的性关系中,这些都是她悲惨结局的导火索。
洛丽塔悲惨结局的原因还在于她的心理扭曲和自我保护机制。
在小说中,洛丽塔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创伤,她逐渐产生了心理防卫机制,让自己将那些不堪回首的昔日记忆抹去,以便忘记和逃避。
她逐渐变得冷漠、孤僻、荒唐和自私,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洛丽塔悲惨结局的原因也在于她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
洛丽塔是一个被迫成熟的少女,她在年幼时失去了父母,同时又遭遇了亨伯特的性侵和虐待。
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和保护,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引导,这使她在生活中显得孤独无助,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洛丽塔悲惨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侵和虐待、心理扭曲和自我保护机制、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也使我们深切反思和思考,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环境,以免再次发生类似的悲剧。
面对洛丽塔这一悲惨结局,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和深刻反省,从中汲取深刻的启示。
我们应该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权益。
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保护,杜绝一切可能侵害他们的行为。
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健康,关注心理创伤的治疗和康复。
对于那些遭受了创伤和伤害的人,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和生活的勇气。
我们应该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走向美好的未来。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出版的小说,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亮普斯与他对邻居的女儿洛丽塔之间的禁忌爱情故事。
洛丽塔作为小说中的悲剧人物,在她的成长和个性中存在着一系列因素导致悲剧的产生。
洛丽塔的家庭环境是她悲剧人物身份的重要成因之一。
她出生在一个没有父爱的家庭中,母亲哈瓦娜是一个放纵和不负责任的人,无法提供给洛丽塔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洛丽塔从小缺乏亲情和爱,成为她在生活中寻求爱和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洛丽塔自身的青春期困惑与迷失也是导致悲剧的成因之一。
小说中描述了洛丽塔年轻时对性的好奇和早熟,以及她对男性的吸引力。
这一切都导致了亚伯特的诱惑和迷恋,同时也使洛丽塔在感情上易受伤害。
她的迷失和对亚伯特的误读导致了她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自我,成为亚伯特性欲的牺牲品。
洛丽塔个人的弱势地位和亚伯特对权力的掌控也是导致其悲剧的成因之一。
亚伯特是一个聪明且心机深重的人,他利用洛丽塔的孤独和渴望得到爱和温暖的心理,将她控制住。
他通过教育与金钱的手段使洛丽塔成为他的“私有财产”,将她控制在自己的权力之下,导致了洛丽塔在这段爱情中的被动和悲剧的境地。
整个社会对于这种禁忌的爱情的不满和谴责也是造成洛丽塔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亚伯特和洛丽塔的关系被认为是犯罪行为,受到了社会的道德与法律的谴责。
这导致了洛丽塔在社会和家庭中失去了地位和尊严,进一步加深了她的孤独和痛苦。
《洛丽塔》中洛丽塔作为悲剧人物的成因可以归结为她的家庭环境、青春期困惑与迷失、个人弱势地位和社会对禁忌爱情的谴责等多个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她陷入一个无法逃脱的悲剧境地,成为整个小说的核心角色。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洛丽塔》是俄国文学大师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其极具争议和引人深思的题材广为人知。
小说通过主人公伊戈尔•霍布斯的视角,讲述了他对少女洛丽塔的病态爱情之旅。
洛丽塔一角被视为悲剧人物,她的成长背后有着诸多的成因。
本文将就《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进行简析。
洛丽塔在小说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
她是个13岁的少女,性感且具有攻击性,通过她与霍布斯的关系,展现出了一种曲折而悲惨的生活。
洛丽塔的父母缺席,她的母亲早逝,与此她与霍布斯的关系被塑造为一种不健康的挑战,一种不成熟的心理吸引。
洛丽塔的成因可以从她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入手。
洛丽塔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少女,她内心充满了因父母早逝而产生的缺陷与痛苦。
在小说中,她拒绝与霍布斯发生性关系,却在关系中又表现出对霍布斯的依赖。
洛丽塔的叛逆和成长问题不断在小说中展现,这也使她成为悲剧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
洛丽塔的成因还可以从作者的刻画入手。
纳博科夫在小说中对洛丽塔进行了极其细腻而深刻的刻画,使得她的悲剧性格更加鲜活。
在小说中,洛丽塔的成长过程被塑造成了一场挑战与煎熬,她处于一种无法自拔的痛苦状态。
洛丽塔的成因不仅仅是来自于她自身的成长问题,更来自于她和霍布斯之间复杂而变态的关系。
洛丽塔的成因也涉及到了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的影响。
在小说中,洛丽塔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一个缺乏父母关爱、缺乏安全感的环境。
这种社会环境使得洛丽塔的成长之路充满了挑战与磨难,使得她成为了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
《洛丽塔》中的悲剧人物洛丽塔具有多方面的成因,这些成因包括了她自身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作者的刻画与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洛丽塔的悲剧性格令人深思,也使得她成为了小说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人物。
对于洛丽塔的成因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也能够引起我们对现实社会中类似问题的关注。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中年男子海明威学教授的迷恋未成年女孩洛丽塔的故事。
洛丽塔被塑造成一个悲剧人物,其成因既有个人因素,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首先,洛丽塔的成长环境对她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
她的母亲是一位旅游作家,经常与女儿周游列国。
因此,洛丽塔从小就长期缺乏稳定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这导致她对父爱的渴求和孤独感的加剧。
此外,她的母亲也是一个性开放的女性,经常与男性约会,洛丽塔从小就接触到了她母亲诸多情人的性行为,这对她的性认知和心理状态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洛丽塔的早熟和性骚扰经历使她的性格更加复杂。
在小说中,洛丽塔被塑造成一个早熟的少女,她在十三岁时便已经发育完全。
在她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有成年男子对她做出不当的行为,包括海明威学教授自己。
这些经历使她既希望得到男性的关注和爱护,又害怕被欺骗和伤害,在性行为和感情之间摇摆不定。
最后,海明威学教授对洛丽塔的性侵犯是洛丽塔成为悲剧人物的根本原因。
海明威学教授是一个有妻子有子的中年男子,他对未成年女孩洛丽塔的迷恋最终演化成了性侵犯行为。
他不断地控制、性虐待洛丽塔,让她在深深的心理创伤中无法自拔。
虽然洛丽塔之后与海明威学教授逃离,但她的心理创伤已经造成了无法修复的伤害。
总之,《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的成因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环境、个人因素和性侵犯行为的结合,导致她的人生走向悲剧。
这也提醒我们,不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在面对性侵犯和忧郁等心理问题时,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帮助非常重要。
《洛丽塔》女主人公悲剧根源浅析

《洛丽塔》女主人公悲剧根源浅析作者:廖粤湘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5期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位杰出而又特别的小说家,1973年因为他出色的个人终身成就美国授予这位同时也喜爱研究昆虫、国际象棋、网球和拳击的小说家国家文学金奖。
他写于1955年的作品《洛丽塔》一经出版便获得社会各界了极大的反响。
《洛丽塔》的题材受人非议,因为它所述说的是一个乱伦的爱情故事。
并且它与一般的情色小说大相径庭,《洛丽塔》故事曲折婉转,男主饱受折磨的感情跌宕起伏,情节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其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悲剧也让人动容和思考。
作家苏童曾这样评价过《洛丽塔》这部作品:“乱伦和诱奸是猥亵而肮脏的,而一部出色的关于乱伦和诱奸的小说竟然是高贵而迷人的。
”笔者试图从精神分析和主人公个人经历的角度来浅析这部作品女主人公洛丽塔的悲剧根源,以期能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思考它带给我们的关于爱情与道德的界限的冲击。
女主人公洛丽塔的悲剧,一方面是因为亨伯特的有意引诱,另一方面与她的经历甚至潜在的恋父情节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洛丽塔的悲剧根源(一)父亲早逝和母亲的自私洛丽塔是一个成长在单亲家庭的,从小失去父亲的女孩子。
她十分的任性,有时甚至暴躁而粗鲁。
洛丽塔的母亲对洛丽塔的成长疏于照管,一方面她要独自承担生活的重担,一方面多年的寂寞寡居让她对爱情充满了渴望。
她曾指责洛丽塔是“十足的讨厌货”,甚至当面咒骂洛丽塔“没有礼貌”、“死乞白赖”,只因为洛丽塔影响了她和亨伯特的独处。
母亲的自私让洛丽塔尤其的渴望父爱,渴望成年的男性长辈的关爱,洛丽塔对她身边的成年男性,亨伯特和奎尔特,都有一种暧昧的情愫。
“洛为人变幻莫测,脾气暴躁,生气蓬勃,难以应付。
”洛丽塔对亨伯特起初十分亲密,透露着一点孩子的狡黠和依赖。
在离开家去夏令营之前,她给了亨伯特一个满是依赖和喜爱的亲吻,让亨伯特几乎为之发狂。
“她抬头看了看——接着就又往回跑进房子。
不一会儿,我就听见我的心上人跑上楼梯。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1. 引言1.1 悲剧人物洛丽塔的介绍悲剧人物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她的故事让人深感悲伤和心痛。
洛丽塔是一个年仅12岁的少女,美丽、无知、天真,却注定了悲剧的命运。
她的童年被毁于她后来与40多岁的男主人公亨伯特的不正常关系。
洛丽塔的命运一直备受争议和抨击,她是一个深受伤害的灵魂,她的悲剧与生俱来的天真和无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洛丽塔的形象在文学史上独具一格,她的故事唤起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也引发了对于权力和弱势、成年与幼童、爱与性欲之间的关系的讨论。
对于洛丽塔这个悲剧人物,人们要思考的不仅是她个体的命运,更是她所代表的一种无助和被剥削的弱者群体。
在探讨洛丽塔的悲剧成因和后果时,我们也应该反思社会对于这类儿童的保护和关注,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2. 正文2.1 洛丽塔的成长经历洛丽塔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是充满着悲剧与荒诞。
她的童年时光并不如同龄人那般美好无忧,反而充斥着性虐待与心理创伤。
洛丽塔的父母离异后,她被送至一所寄宿学校,那里的环境并不友好,同学们常常欺负她。
加上家庭的影响,洛丽塔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与依恋对象,导致了她对亨伯特这位成年男性的依赖与迷恋。
在与亨伯特的相遇之后,洛丽塔对他的依赖越来越深,将他视为唯一可以依附的对象。
亨伯特却并非一位真正关心她的人,而是将她视为自己欲望的满足物。
洛丽塔试图寻找父亲般的关爱与安全感,却陷入了更加扭曲的关系中。
洛丽塔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伤害和背叛,她的心理逐渐扭曲,对世界充满了猜疑与愤怒。
她逐渐失去了对爱情与幸福的信念,沉溺于一种无助与绝望的状态之中。
洛丽塔的成长经历充满了悲剧色彩,她所受的伤害与心灵创伤造就了一个被社会遗忘的孩子,一个注定孤独终老的灵魂。
【内容到此结束,总字数达到2000字】。
2.2 洛丽塔与亨伯特的关系洛丽塔和亨伯特的关系是《洛丽塔》中的核心之一,也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之一。
《洛丽塔》中洛丽塔的悲剧因素分析

《洛丽塔》中洛丽塔的悲剧因素分析作者:李蒙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3期摘要:《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博纳科夫的代表作之一。
洛丽塔是博纳科夫塑造的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形象。
主要讲述了一个12岁的美丽女孩和一个中年教授之间不正常的关系。
洛丽塔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女孩。
她有着令人羡慕的身材和富裕的家庭。
她可以有一个完美的生活。
但她却在分娩过程中去世,年仅17岁。
本文主要从作品的人物特征和社会现象来分析洛丽塔的悲剧因素。
关键词:洛丽塔;悲剧因素;博纳科夫后现代主义文学热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社会中。
它是一种反传统,反理性,反常规的一种创作理念。
而《洛丽塔》正是一篇彻头彻尾的颠覆传统的小说,洛丽塔的不正常的早熟程度,亨伯特的畸形恋爱以及奎尔蒂的变态做法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理念。
本小说打破常规,让人们以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一、《洛丽塔》的情节概要《洛丽塔》描写了一个中年男子亨伯特对年仅12岁的洛丽塔产生疯狂爱恋并与其发生不正当关系的故事。
由于亨伯特年轻时的女友安娜的意外离世,使亨伯特的内心深受打击,尽管时间一点点过去,亨伯特的心理依然停留在女友去世时的年龄。
从此以后就对少女有着病态的兴趣。
当他遇到房东太太美丽又迷人的女儿洛丽塔时,他心中那种悸动涌上心头。
为了和洛丽塔在一起不惜与房东太太结婚。
随着房东太太的意外车祸,洛丽塔便和名义上的继父共同生活,开始了他们的不伦之恋。
由于受不了亨伯特的近乎疯狂的约束,洛丽塔与真正爱的奎尔蒂私奔。
不料又是另一个火坑。
最后洛丽塔在17岁时因难产死亡,亨伯特也因为杀害奎尔蒂病死在监狱之中。
二、洛丽塔的悲剧因素分析(一)对父亲和情人身份的混淆洛丽塔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他留下一所大房子和一些钱。
所以洛丽塔和她妈妈住在一起。
她的母亲还租了一些房间给旅客,以赚取额外的钱。
她母亲虽然细心照顾她,但她经常和别的男人约会。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出版的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描绘了主人公亨伯特与特殊少女洛丽塔之间的禁忌恋情,并探讨了人性的黑暗面和道德伦理的深度问题。
洛丽塔是小说中的一位悲剧人物。
她的悲剧性主要源自于她的童年被剥夺和性虐待。
洛丽塔的童年被剥夺了。
她的父母早逝,她成为孤儿,被寄养在亨伯特家中。
亨伯特是一个中年男子,对洛丽塔抱有不正当的性欲望。
在他的监护下,洛丽塔失去了正常的童年生活。
她没有受到正常的爱和关怀,而是被迫要适应亨伯特对她的控制和虐待。
这种剥夺了洛丽塔玩耍、学习和成长的权利,使她的童年被抢走了。
洛丽塔的悲剧人物形象也表现在她的心理成长中。
她在亨伯特的控制下渐渐对他产生了依赖和情感。
尽管她知道这种关系是不被道德和社会接受的,但她无法摆脱亨伯特给她带来的欲望和情感上的支持。
她对亨伯特是爱恋又恨意相结的复杂情感。
这种内心的纠结和矛盾使洛丽塔的心灵陷入了深深的苦闷和困境。
洛丽塔的成因在于社会和家庭的失序。
她的父母早逝使她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而亨伯特的出现给了她一个表面上的家。
亨伯特的不正当行为和控制让她无法真正得到温暖和爱。
小说中也反映了社会对性侵儿童的沉默和无视,没有得到及时和适当的保护和帮助。
这些环境因素促成了洛丽塔的悲剧命运。
《洛丽塔》中的洛丽塔是一个悲剧人物,她的童年被剥夺了,她遭受了性虐待,她的心灵受到了深刻的伤害。
她的悲剧成因在于社会和家庭的失序。
这部小说对于人性的探讨和道德伦理的思考提出了重要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论《洛丽塔》的悲剧意义

On Tragic Significance of Lolita 作者: 储诚意
作者机构: 安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出版物刊名: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7-110页
主题词: 纳博科夫 《洛丽塔》 悲剧
摘要:《洛丽塔》是一部悲剧。
其悲剧性不仅在于主人公亨伯特和洛丽塔生命的毁灭,而且在于其道德的堕落。
人类物质文明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贪欲的本性未改,恶存在于人类灵魂的深处,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和条件,就会滋生蔓延。
《洛丽塔》的悲剧意义在于警示人们要预防这种恶的产生,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道德性。
试论洛丽塔形象的悲剧性

试论洛丽塔形象的悲剧性摘要: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洛丽塔》叙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和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一段为当时世人所不容的畸形爱恋故事。
整个故事笼罩着强烈的悲剧色彩。
故事中女主人公洛丽塔短暂的人生就是一个悲剧的人生,她的悲剧既是她所处时代的社会的悲剧,她所代表的那一类青年女性命运的悲剧,也是她个人性格的悲剧。
正是这几重悲剧的交响,使《洛丽塔》这部小说有了一种别样的悲剧魅力。
关键字:洛丽塔悲剧命运表现原因Preliminary discussion Lolita image of the tragicAbstract:“Lolita”is written by the Russian-born American writer Vladimir Nabokov. The novel describes a love story between the middle-aged man Humbert and the underage girl Lolita. Their abnormal relation is not accepted by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the whole story is also filled with tragic color. The heroin, Lolita, is a tragedy. Lolita’s short life is not only a tragedy of the society and her personality, but also a tragedy of the feminine destiny. I t is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three folds of tragedies that finally make Lolita holds a unique charm.key words: Lolita Tragedy Performance Reasons目录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2目录3前言2一、悲剧命运的表现2二、悲剧命运的原因3(一)亨伯特的孽行3(二)教育41.家庭教育42.学校教育5(三)环境61.家庭环境的畸形62.社会大背景的混乱7结语7参考文献:9致谢10前言《洛丽塔》(Lolita)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俄裔美籍作家、评论家、诗人和翻译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毕生最杰出的长篇小说。
《洛丽塔》:命定的悲剧

的纳博 科夫专家、华盛顿州立大学教授L L 李 所说: “ 《 _. 洛 丽塔 》包含 了许 多东西 ,至今 尚未被 发掘 。” 基于此 ,本文通过对小说人物命运 的描述 重点研 究促成 《 洛丽塔》 的悲剧结局 的因素 。根据 《 现代汉 语词典》的注 释,僭越在古 时指地位在下 的冒用地位在 上的名义或礼仪、
自从纳博科夫于1 5 年发表小说 《 94 洛丽塔 》以来 ,纳博 科夫本人 以及 这部 小说受到 了人们的各种评论 。这 当中有褒 有贬 ,未有一致结论 。研究这部小说 的学者们 多从其体现 的 后现代性 、叙 事学、文体学层面和哲学层面来研究它 ,但从 僭越 、凝视、权力 的角度来研究该小说悲剧结局必然性 的比 较少 。尽管关于 《 洛丽塔》 已经有大量 的研究 ,但 正如 著名
《 洛丽塔 :命定的悲剧
林伊 丽
( 赣南师范学 院外 国语学 院 江西 赣州
3 10 ) 4 0 0
Hale Waihona Puke [ 摘要】 《 洛丽塔》是俄 裔美国作 家弗拉基米 尔・ 纳博科 夫的代表作之一 ,它也被 广大读者推 为后现 代 的经典作 品。小说文笔细腻 ,构思精歹 。笔者试从僭越 、凝视 的角度 来阐释该作 悲剧结局的必 然性。 【 关键词】 《 丽塔》 僭越 悲剧 洛 【 中图分类号】7 2 【 l 文献标识码】 【 1 A 文章编号】10 —5 4 (0 2 2 0 6 0 9 39 2 1 )0 —0 7 - 2 0
器 物 , 即是 超 越 本 分 。在 本 文 中 , 笔 者 取 其 超 越 本 分 ,超 越 其应有道德界限之 意。
一
好意象使成年后的他呈现 出人性 的畸态 。
二 ,凝视的重负
“ 凝视 ” ( a e G z ),也有学者译为 “ 注视 ” “ 盯视 ”, 是 携带 着权力 运作 或者欲 望纠 结 的观看 方法 。它通 常是 视 觉 中心 主义 的产物 ,管着 被权 力赋 予 “ ”的特 权 ,通 过 看 “ 看”确立 自己的主体位置 ,被观者在沦为 “ ”的对象的 看 同时,体会到观者眼光带来 的权力压力 ,通过 内化观 者的价 值 判断进行 自我物化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洛丽塔悲剧的必然性i=r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 . 1899—1977)是著名的俄裔美籍作家,也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他不仅以诗人、小说家、批评家、翻译家和昆虫学家等众多身份享誉文坛。
而且有“文学发明家、语言魔术师、风格炼金术士、时间思想家”之称。
1973年纳博科夫因其终身成就巨大被美国授予国家文学奖,也因其独特的写作技巧被后人尊称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之父”口婶。
《洛丽塔》(1955) 是他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上个世纪的一部鸿篇巨著,纳博科夫也因此书一举成名。
丽塔》因其特殊的故事情节,以及所反映的精神内容,成为一部到目前为止仍具争议的作品。
该书讲述的是一个患有精神官能症”和“恋童癖”的年男子亨伯特与一个12 岁的性感少女洛丽塔产生恋情的故事。
为得到洛丽塔.亨伯特不惜违背本意与她母亲夏洛特?黑兹结婚。
而夏洛特在一次戏剧化的车祸中丧生.这刚好成全了亨伯特的淫欲。
从此,亨伯特带着洛丽塔开始了他们长达两年的旅行生活。
旅行期间,亨伯特因犯下了他人生当中不可饶恕的罪行而入狱.并在监狱死于冠状动脉血栓症。
针对这一悲剧,不少学者站在男性的角度去感慨男主人公亨伯特的人生悲剧,并不惜笔墨进行分析,而那个古灵精怪、百合花般的女孩洛丽塔却常常被人们所冷落。
洛丽塔的悲剧实际上是一出社会悲剧。
她的命运构成了小说中闪亮而凄美的主线。
特殊的单亲家庭环境、僵化的教育体制和不良的社会风气等,使得洛丽塔的人生悲剧成为必然。
2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于洛丽塔来说。
特殊的单亲家庭背景给她的性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洛丽塔的父亲比母亲大二十岁,并且在洛丽塔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
父亲死后,母亲夏洛特?黑兹的生活变得很艰辛,因为她要承担来自两方面的压力。
一是物质方面的:她要为这个家的正常开销而努力挣钱;二是情感方面的:她不仅要忍受失去丈夫之后的那份空虚和孤独,而且要为寻找新的幸福而努力。
正如文中所述,她是一个“感情热烈的孤独的女人”。
丈夫的早亡使她的感情生活更加乏味。
物质和情感方面的双重压力使得黑兹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关注洛丽塔的成长,对洛丽塔也缺少母亲对孩子应该具备的耐心、理解与尊重。
在她心中,洛丽塔是个十足的讨厌货”。
有一次,当洛丽塔嚷着要跟她和亨伯特去购物时。
黑兹当众责骂洛丽塔“没有礼貌”,“死乞白赖”。
黑兹不让洛丽塔跟着是有原因的,因为她希望利用这个难得的购物机会来成全她和亨伯特的爱情。
在她眼里,拥有亨伯特这个男人似乎更重要。
另外,处于青春期叛逆的洛丽塔自主意识比较强,希望身边的人能够把自己当成人看待,信任和尊重自己。
面对洛丽塔,黑兹并没有用理解和尊重去打开女儿的心扉。
相反,她采取的是压制粗暴的方式。
黑兹专横的家庭教育方法不适合叛逆的洛丽塔。
洛丽塔在母亲面前表现得很嚣张,经常跟母亲唱反调,向母亲发起挑战,这些使母女关系一直很糟糕。
洛丽塔极端叛逆的性格除了跟母亲的专制粗暴有关,最主要的是她是一个成长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
父亲的缺席使她与母亲的关系更加极端。
而这种关系的极端让洛丽塔更加意识到父亲的重要性,也让洛丽塔对父爱的渴望更加强烈。
“单亲家庭会打破子女情感发展需要的平衡状态,导致子女心理发生严重倾斜或变态”。
费孝通也曾经表示:“全盘的生活教育只能得之于包括全盘生活的社会单位。
这单位在简单的社会里是一男一女的合作团体,因此,抚育作用不能由一男一女单独负担,有了个母亲还得有个父亲。
”父母在儿童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及不可完全替代性, 使得单亲家庭的儿童在其个性发展中必然有一定的困难。
据研究。
由单亲母亲带大的女孩可能带有对异性的好奇或恐惧。
或者, 孩子在刚接触另一天地时,由于其缺乏经验很容易摔跟头、犯错误。
对父爱的渴望,以及对异性的好奇,使得洛丽塔变得开始注意并迷恋中年男子。
这也是洛丽塔对亨伯特和奎尔蒂暖昧态度的缘由。
正是在这种欲望的促使之下。
她盲目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而迈出了悲剧人生的第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失败为洛丽塔以后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除此之外。
当时美国僵化的教育体制对洛丽塔的悲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在美国由农业国跃为工业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并在一战后特别盛行。
“经验”是他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特别强调从经验中学习,提倡应该把教师高谈阔论的课堂变成儿童能随时移动位置进行活动的课堂。
学习应当给儿童提供动手和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的场所与条件。
威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充分自由地发展儿童的智慧和性格,强调儿童生长的内容不仅包括智慧和社会的生长,而且包括道德的生长.三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当时美国各机构都试图把该理论付诸实践。
但总是问题不断。
尤其到了四五十年代,各机构只是照搬理论、体制僵化,忽视对孩子道德素质的熏陶与培养。
就像文中所述,学校在假期组织大量的营地活动。
洛丽塔的母亲包括很多家长对这些活动的目的深信不疑,认为这些营地活动是健康的,能够发展儿童的个性。
而正是在允许孩子们充分发展个性的宿营地里,洛丽塔借着擅长的划船活动陪同另一个女生每天划至偏远的小岛上,轮流与营地女主人13 岁的儿子查利交欢。
更不用提学校里孩子们之间数不清的“那事”和那些萨福式的“娱乐”。
黑兹死后,亨伯特担当起洛丽塔的教育事宜,他相信比尔兹利是所相当高级的私立学校,“没有现代的胡搅乱闹”。
后来.亨伯特才发现该学校的教育宗旨是“四D教育”:Dramatics(演戏)、Dance(舞蹈)、Debating(辩论)和Date(约会)。
目的就是让这些女孩子做个“妖媚的姑娘” 。
它培养的学生讲究实用主义,感兴趣的是交际而不是作文。
亨伯特对此大发感慨:“现代的男女同校教育、青少年的风尚、营火旁的欢宴等已经让她这样的姑娘不可救药地彻底堕落了。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如前所述,学校教育的失败进一步将这个聪慧、伶俐、有着运动天赋的孩子推向了深渊。
4社会风尚除了上述两种因素,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尚也加速了洛丽塔的殒灭。
社会风尚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蕴含着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人格取向和伦理态度,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活动。
二战后的美国进入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高速发展时期。
超速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带来丰富物质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头疼的副产品。
比如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
公平竞争的逐渐丧失.以及道德流域的江河日下等。
在浮华的社会背后,人们的传统信仰遭受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抑制.导致了时代精神的异化发展。
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负面结果:大众文化的娱乐庸俗化朝向严重阻碍了社会精英文化的常态发展,影视明星等成为青年们崇拜的偶像。
经典著作和古典艺术少有问津。
另外,青少年早恋早婚的情况较为突出。
两性关系的发展也一改往昔保守、拘谨的陈规。
公开讨论性方面的话题不仅不再令人感到难堪,反而成为一种前卫的表现。
人们追逐物质享受,及时行乐,很多在金钱地位上力不能及的女孩为了名利牺牲了青春、童贞乃至婚姻,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姑娘抵挡不住诱惑坠人风尘。
对于洛丽塔。
一个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的孩子,我们很难苛求她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她也逃避不了这样的命运。
除此之外,中年男子亨伯特的出现,为洛丽塔的悲剧提供了种现实的可能性。
亨伯特是一个有“特殊嗜好”的人。
他百般痴迷9到14岁的“性感少女”,并且只对她们有身体方面的“激动”反应。
亨伯特的心理病因“缘于他幼年时期两次失败的性经历,以及成年后他的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动态失衡”。
其实,洛丽塔与亨伯特的相遇并非偶然。
纳博科夫在1967 年接受记者赫伯特采访时就透漏了这样的信息:“ 40 岁的男人和比洛丽塔大不了多少的女孩子之间拥有这种关系司空见惯。
他们的结合不会招致公众的愤怒,相反大家还替他们叫好呢。
”可见,在当时的美国,洛丽塔的悲剧实际上是一出社会悲剧。
没有这个“亨伯特”出现,还会有其他的“亨伯特”出现。
洛丽塔的悲剧是必然的,亨伯特的出现只是引燃她人生悲剧的一个导火线。
5 结语综上所述,洛丽塔人生悲剧的必然性是她的家庭、学校、社会和她本人的放纵与虚荣等综合因素的合力所造成的。
同时,该必然性实质上也暴露了当时美国的单亲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种种弊端。
Eaglestone 曾经说过:文学只有在伦理学的“甜蜜光辉”的泽照下,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洛丽塔》正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在这部作品当中.蕴含着伦理学方面的道德教化和批评功能的痕迹。
在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的今天,重读《洛丽塔》,剖析洛丽塔悲剧的根源和必然性,不论是为人父母、教育工作者,还是社会服务人员,都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