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 重要

合集下载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医教园考研1、潮气量(tidal volume):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余气量(residual volume):在尽量呼气后,肺内仍保留的气量。

3、功能余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余气量补呼气量。

4、肺总容量(total lung capacity)=潮气量补吸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 补呼气量(inspiratory reser volume) 余气量。

5、肺活量(vital capacity):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6、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正常人头3秒分别为83%、96%、99%的肺活量。

时间肺活量比肺活量更能反映肺通气状况,时间肺活量反映的为肺通气的动态功能,测定时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气体。

7、每分肺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潮气量×呼吸频率。

8、每分钟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9、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al dead space)=肺泡无效腔(alveolar dead space) 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P126-12810、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及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安静状态下约为60~80ml.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

11、每分输出量(minute volume/cardiac output)与心指数(cardiac index):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5~6L.心输出量不与体重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神经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它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进行的调节,它是通过反射的方式来完成的。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规律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新陈代谢:机体不断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兴奋:活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兴奋性/异化作用:活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体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的大量液体及溶解于其中的溶质的总称,约占人体体重的60%。

★内环境: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机体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反射、反射弧:反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发生的规律性、适应性活动,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组成。

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或在体液中扩散, 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反馈信息作用与控制信息相同,从而加强控制系统活动。

★负反馈:反馈信息作用与控制信息相反,从而减弱或抑制控制系统的活动。

前馈: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第2章:★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层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α-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直接利用ATP分解提供的能量,通过膜上的离子泵,逆电—化学梯度将某些物质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钠泵分解ATP释放能量建立的Na+浓度势能贮备,逆电—化学浓度梯度将某些物质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physiology):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研究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直接生存的体内环境。

稳态(homeostasis):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体液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调节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经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neurohumoral regulation):人体内多数内分泌现货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的传出部分,这种调节方式成为~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的反应。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是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原来活动相反方向改变。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是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原来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前馈(feed-forward):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达到前已受到纠正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错误,这种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非脂溶性物质借助细胞膜蛋白(通道、载体)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经行转运的方式,不消耗能量。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是指利用离子泵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是指驱动力不是直接来源于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生理学》背诵重点

《生理学》背诵重点

《生理学》背诵重点(一)名词解释1、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的环境,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3、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4、继发性主动转运:许多物质主动转运时所需的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某些离子的浓度梯度,在这些离子顺浓度梯度扩散的同时使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5、受体(receptor):是指细胞中具有接受和传导信息功能的蛋白质,分布于细胞膜中的受体称为膜受体,位于胞质内和核内的受体则分别称为胞质受体和膜受体。

6、第二信使(secondmessenger):是指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DG、cGMP、Ca2+。

于膜受体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较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IP37、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相对平稳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8、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9、兴奋-收缩耦联:将横纹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成为兴奋-收缩耦联。

10、极化(polarization):生理学中,通常将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1、超射(overshoot):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12、血液凝固(bloodcogulation):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和淋巴等,是细胞生存所必需的。

2.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它的作用方向与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相反。

5.正反馈是加强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它的作用方向与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一致,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和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沿着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方式。

3.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4.静息电位是指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处于静息状态下的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极化是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去极化是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超极化是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阈电位是指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是兴奋的标志。

10.复极化是指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绝对不应期是指组织接受一次刺激后,在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兴奋性为零。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机能、细胞和组织结构以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以下是几个生理学的重要名词和概念的解释:1. 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包裹物,它由磷脂双层和蛋白质组成。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2. 细胞器:细胞器是细胞内的一个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体。

细胞器包括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等。

细胞器通过各自的功能相互配合,使细胞得以正常运行。

3. 基因: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特定序列,它携带了遗传信息,并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决定了生物体形态、生理特性及其它遗传信息的传递。

4.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

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等,它们通过神经元末梢的突触释放,将信号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5. 激素:激素是一种化学物质,由内分泌腺体分泌,通过血液传播到全身,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

激素包括类固醇激素、脂肪激素、胰岛素等。

6. 呼吸:呼吸是机体与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过程,外呼吸是指气体在肺部的交换,内呼吸是指气体在细胞水平的交换。

7. 消化:消化是机体将食物分解和吸收的过程。

消化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两个过程,机械消化是指食物在口腔、胃中的物理破碎,化学消化是指食物在胃酸和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小分子,以便吸收。

8. 循环:循环是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运输过程。

循环包括心脏泵血和血管输血两个过程,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血管网将血液输送到各组织器官。

9. 免疫: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抵抗外来病原体的过程。

免疫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过程,先天免疫是指机体固有的抵御病原体的机制,获得性免疫是指通过暴露于病原体后逐渐产生的免疫应答。

10.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机体控制和调节内外环境的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和神经节)两个部分。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和神经递质的作用实现信息传递和生理功能。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个人整理。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个人整理。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基本方式为反射。

2.体液调节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后者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3.Feed-forward 即前馈,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的自动控制形式。

4.Negative feedback 即负反馈,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方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发生改变的调节方式。

5.正反馈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发生改变的调节方式。

6.内环境机体的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

7.自身调节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其自身能够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

8.Homeostasis 即稳态,机体内环境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9.Facilitated diffusion 易化扩散,指某些肺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者某些例子借助于膜结构中的特殊蛋白质的帮助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10.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脂质双分子层间隙进行的一种简单物理扩散。

11.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2.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有些物质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建立的离子浓度梯度,在离子顺浓度梯度扩散的同时将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过程。

13.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刺激强度未达到阈值,动作电位不会发生;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即可出发动作电位,而且其幅度立即到达该细胞动作电位的最大值,也不会因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强而随之增大。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要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要

生理学名词解释绪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

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借助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的跨膜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呈极化状态。

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的状态。

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负值向减小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局部电位:细胞受阈下刺激在局部产生的微小电位变化,具有电紧张电位的特点。

血液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其实质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构成的等渗溶液。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大分子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等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等无机盐所形成的渗透压。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发生下沉的特性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着。

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35个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35个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35个1. 内环境: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也就是细胞外液啦,像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这些。

2. 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好比您家里的温度、湿度总是差不多,让人舒服。

3. 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就像有人叫您,您会答应一样。

4. 负反馈:让系统的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从而使系统保持稳定,比如您热了就出汗降温,这就是负反馈。

5. 正反馈:输出增强输入,让系统的活动不断加强,像分娩的时候宫缩会越来越强,就是正反馈。

6. 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就像跨过这个门槛,才能引发大动静。

7.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快速、可逆的翻转和复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8.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好比细胞在休息时的“心情”。

9. 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电信号告诉肌肉该收缩啦。

10.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能反映血液中血细胞的多少。

11.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简称血沉,能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12.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号码”。

13.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心脏也得有休息和工作的时候嘛。

14.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15. 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就像水管里的水对管壁的压力。

16.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能反映心血管的功能状态。

17. 呼吸运动: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完成吸气和呼气,您一呼一吸就是呼吸运动在起作用。

18.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把新鲜空气吸进来,把废气排出去。

19.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让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

生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生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绪论及细胞一、名词解释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调控机体功能活动的方式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指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通过细胞外液或血液循环,作用于机体靶器官(某些组织或器官),对活动起促进或抑制的调节方式。

即体液中化学物质对机体功能的调节。

主要指激素调节自身调节:指不依赖于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机体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正反馈:指受控部分返回信息促进或加强了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指受控部分返回信息抑制或减弱了控制部分的活动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从胞膜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转运到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称为单纯扩散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在细胞膜特殊蛋白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性转运的形式称为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原发、继发):是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能量消耗,将物质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主要特点是需要额外供能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在主动运输的过程中,额外消耗的能量直接由ATP分解提供继发性主动转运:动力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这种间接利用ATP的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的情况下,能够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电位:当刺激使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就出现膜上的电压控钠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当细胞受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快速、可传播性的电位变化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即局部电位),称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极化去极化: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减小超极化: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增大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兴奋-收缩耦联:将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完全强直收缩: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缩短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不完全强直收缩: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过程二、问答题1、试述跨细胞膜物质转运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范围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存的体内环境,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

3.兴奋性(excitability):细胞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4.阈值(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5.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他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6.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他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7.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指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进行的跨膜扩散。

8.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和(活)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

9.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静息时膜内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10.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1.锋电位(spike potential):在神经纤维上,表现为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压样变化。

12.阈电位(threshold):在一段膜上能够诱发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的膜内去极化的临界值。

13.局部兴奋(local excitation):当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虽然不能引起动作电位,但可以使受刺激局部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高,膜的静息电位轻度减小。

电变化较小,只限于受刺激局部的细胞膜而不能向远处传播。

14.局部电流(local current):在兴奋与邻近未兴奋区之间的电流。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40个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40个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40个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各种生命现象和机能的科学,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名词。

以下是40个生理学的必考名词解释及其拓展:1. 细胞膜:细胞的外界边界,控制物质的进出。

它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对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2. 胞质:细胞膜内的液体,包含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其中发生着许多细胞代谢活动。

3. 细胞核:细胞中主要的遗传物质DNA位于其中,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4. 细胞器:细胞中负责特定功能的结构,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和溶酶体。

5. 线粒体:细胞中的能量工厂,通过氧化糖类物质生产ATP,提供细胞所需能量。

6. 高尔基体:细胞中的蛋白质和脂类的合成和分泌处,负责修饰、分拣和包装蛋白质。

7. 溶酶体:细胞内的消化器官,负责分解细胞内外的废物和病原体。

8. 核糖体: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

9. 胞浆骨架:细胞内的一组纤维蛋白,提供细胞形态的支持和维持细胞内物质运输。

10. 分子运输:物质在细胞内的传递过程,包括主动转运、被动扩散和细胞吞噬。

11. 酶:生物体内的催化剂,促进生化反应的进行。

12. 基因:DNA分子上的遗传物质单位,负责遗传信息的传递。

13. 蛋白质:生物体中重要的功能分子,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如运输、催化和结构支持。

14.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传递至目标组织,调节生理过程。

15.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生物体内的能量转换过程,涉及电子的流动。

16. 呼吸链:线粒体内的电子传递链,产生能量。

17. 光合作用:植物及一些细菌中的过程,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有机物质。

18. 糖原:肝脏和肌肉中储存的多聚糖,能够供应能量。

19. ATP:细胞内的能量分子,能够提供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

20. 酸碱平衡:维持体液pH值恒定的能力,通过呼吸和肾脏调节。

21. 肌肉收缩:肌肉纤维的收缩过程,由神经冲动引起。

22. 神经递质: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1、被动转运: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扩散,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转运;2、易化扩散:某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中的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顺浓度梯度进行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称为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方式称为主动转运;4、继发性主动转运:在主动转运过程中,由于纳泵的作用形成的势能贮备也为某些非离子物质进行跨膜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这种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5、兴奋性:指机体、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6、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亦称静息膜电位或静息电位;7、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肌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8、超极化:细胞膜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9、(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称胶体渗透压;10、(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溶解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80%来自于NaCl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11、生理性止血:正常人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内将自行停止, 称为生理性止血;12、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变为不流动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13、心指数: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14、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15: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称为心输出量;16、异长自身调节:不需要神经和体液因素参与,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的变化而引起心肌细胞收缩强度变化的过程,称为异长自身调节;1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18、肺泡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肺泡通气量(V A与每分肺血流量(V Q的比值;19、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量;20、时间肺活量:指在测定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又称用力呼气量;21、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2、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3、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非缩小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24、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25、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26、基础状态:指人体在清醒、安静、空腹12小时以上、室温在20℃-25℃时的状态,称为基础状态;27、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28、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29、球-管平衡: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少,近端小管始终按肾小球滤过液的一定比例进行重吸收,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30、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31、渗透性利尿:由于渗透压升高而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所引起的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32、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不能知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物效应,但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允许作用;33、应急反应:在紧急情况下,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急反应;34、特异性投射系统:指从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的感觉投射系统;35、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脑横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会立即出现全身紧张过度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角弓反张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36、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部位称突触;37、突触后电位:也称突触电位,是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3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在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能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提高,故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39、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在递质作用下而出现的在突触后膜的超极化,能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故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40、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产生反射效应,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为骨骼肌的牵张反射;41、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4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由丘脑的髓核板内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非专一感觉投射系统。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章绪论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 。

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homeostasis) 。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reflex)。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

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充当着信使的作用,携带了某种生物信号,调节组织细胞功能的化学物质称为激素(hormone)。

激素作用的细胞称为靶细胞(target cell)。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因而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称为反馈(feedback)。

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则为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则为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的结果是消除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根据物质的转运过程是否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帮助,又可将被动转运分为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是物质完全以物理扩散的方式所作的跨膜运动,是物质分子随机热运动的结果。

渗透(osmosis)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单纯扩散,即水分子在膜两侧的渗透压差的驱动下,从渗透压低的一侧向渗透压高的一侧转运,直到两侧的渗透压达到平衡。

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帮助所实现的物质跨膜被动转运称为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生理学 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 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动态平衡3.易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非极性分子和小离子顺浓度或顺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包括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和经载体的易化扩散4.原发性主动转运: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细胞代谢供能的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子梯度跨膜转运5.去极化: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减弱,静息电位降低的过程6.超计划;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增强,静息电位增强的过程7.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外正内负且相对稳定的电位差8.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前体下接受刺激产生一次迅速、可逆的、可向两侧传播的电位变化9.“全”或”无”的现象:要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必须一定的刺激。

当刺激不够时,无法引起动作电位的形成,若达到一定刺激时,便会产生动作电位且幅度达到最高值不会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强10. 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11.兴奋-收缩偶联:将横纹肌产生动作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动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心机制1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张力增加的过程1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受到的负荷,决定肌节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随肌节长度的增加,肌肉收缩的张力越大14.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的所占的容积之比15.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所决定的渗透压,影响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和维持血浆的容量16.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17.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出血一段时间便会自行停止的过程。

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18.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包括舒张期和收缩期。

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起主要作用,又成心室活动周期19.射血分数:博出量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的比值,能明显体现心脏的泵血功能20.心指数:心输出量与机体表面积的比值,放映心功能的重要指数21.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而引起的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22.期前损伤: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额外使心肌受到一次刺激,产生的兴奋和收缩23.房室延搁:兴奋由心房经房室结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时间间隔:此处兴奋传导速度仅有0.02m/s24.自动节律性:心肌在无外界刺激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25.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分,故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其他的称为潜在起搏点26.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其高低取决于心脏的射血能力和经脉回血血量。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生理学(Physiology):研究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制的科学领域。

2. 细胞(Cell):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所有生命过程都由细胞完成。

3. 组织(Tissue):由一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单位,包括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4. 器官(Organ):由不同组织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如心脏、肺等。

5. 系统(System):由多个器官协同工作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群,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6. 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特定目标器官或细胞,调节生理功能。

7. 血液(Blood):体液之一,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负责输送氧气、养分和激素,以及维持体温和免疫功能。

8.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由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和神经节)组成的调节和控制机体功能的系统。

9.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口腔、食管、胃、肠等器官组成,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除废物。

10.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由鼻腔、喉、气管、肺等器官组成,负责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

11.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运输氧气、养分和激素到全身各部位。

12.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负责识别和抵御入侵的病原体,维持身体健康的防御系统。

13. 代谢(Metabolism):生物体内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包括能量转换、分解和合成物质。

14. 遗传(Genetics):研究基因的遗传规律和DNA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领域。

15.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存在于神经元间隙中的一类化学物质,用于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16. 兴奋(Excitation):由于刺激而导致神经元或肌肉细胞内动作电位生成和传导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5.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 量的比值。
6.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7. 体温: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神经
1.突触可塑性:神经之间的连接,即突触,其连接强度可调节的特性。
2.轴质运输:轴突内轴质经常流动借以运输物质称轴质运输。
3.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通过末梢经常释放某些物质,持续的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的结构,生化和生理变化,这一变化与神经冲动无关。称为营养性作用。
13.体液:机体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总称为体液。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14.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 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15.主动转运:某些物质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4.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粘膜上
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5.胃粘膜屏障:由胃上皮细胞的顶பைடு நூலகம்膜和相邻细胞之间存在的紧密连接构成的,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的屏障。
6.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19.最适初长度:最适合肌肉收缩的长度,在此初长度下可产生最大的主动张力
20.肌肉的收缩能力:指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本身的内在特性。
消化
1.消化: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糖,蛋白质和脂肪等)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分为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2.机械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3.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含有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糖,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要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要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要生理学名词解释重要1.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每搏量×心率。

2.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作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3.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4.收缩压:心脏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的最高值,正常成年人一般为90~120mmHg。

5.胸膜腔负压:胸膜腔内的压力称胸膜腔负压(或称胸内压)。

胸膜腔负压=肺内压(大气压)-肺的回缩力。

6.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与舒张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 =60/心率(秒)。

7.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正常值为125ml/min。

8.视野:眼睛注视前方不动,单眼所看到的范围,白色视野最大。

9.超极化: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朝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发生超极化后细胞的兴奋性降低。

10.内因子: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能保护VitB12并促进VitB12的吸收。

11.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性高于女性。

12.静息电位: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主要由K+外流引起。

13.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牵拉刺激时引起同一块肌肉收缩,其感受器为肌梭。

14.应激: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血中ACTH增加,糖皮质激素增加,同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从而增强机体的保护力。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2017-04-09 13:31 | #2楼1、潮气量(tidal volume):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余气量(residual volume):在尽量呼气后,肺内仍保留的气量。

3、功能余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余气量补呼气量。

4、肺总容量(total lung capacity)=潮气量补吸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 补呼气量(inspiratory reser volume) 余气量。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机能和生命现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理学名词解释:1. 细胞膜:细胞的外层薄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2. 细胞器:位于细胞内的各种功能结构,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负责细胞的各种代谢和功能。

3. 细胞核:细胞内的控制中心,包含细胞的遗传信息(DNA),负责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4. 基因:存在于细胞核内的DNA分子片段,携带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的性状和功能。

5. 细胞分裂:细胞生命周期中的一个过程,将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确保细胞数量的增长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6. 细胞呼吸:细胞将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分解为能量(ATP),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7. 光合作用:植物利用阳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8. 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接收、传递和处理神经信号。

9. 神经传递:神经信号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来实现。

10.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间隙的化学物质,传递神经信号。

11. 骨髓:存在于骨骼中的软组织,负责产生血细胞,并参与免疫和造血功能。

12. 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的循环运输过程,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13.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部,负责氧气进入体内,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14.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道等器官,负责食物的摄入、消化和吸收。

15. 生理调节: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自动调节过程,以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以上是部分常见的生理学名词的解释。

生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范围广泛,还有许多其他重要名词值得深入学习和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借助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的跨膜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

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呈极化状态。

4.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的状态。

5.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负值向减小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6.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7.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8.局部电位:细胞受阈下刺激在局部产生的微小电位变化,具有电紧张电位的特点。

第三章血液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3.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其实质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构成的等渗溶液。

4.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大分子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等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5.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等无机盐所形成的渗透压。

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发生下沉的特性7.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着。

8.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9.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10.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

11.内源型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代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

12.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13.凝集原: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其抗原决定簇,这些抗原在凝集反应中被称为凝集原。

14.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第四章血液循环1.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3.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4.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5.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6.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泵功能储备或心力储备。

7.期前收缩:如果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以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这次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8.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9.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

10.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张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1.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

12.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13.中心动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14.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15.交感缩血管紧张:在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1~3次/秒的低频冲动,称为交感缩血管紧张。

16.外周阻力:血液流动遇到的阻力主要来自小动脉和微动脉,而这些血管位于循环系统的外周,故称外周阻力17.减压反射:即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因为动脉血压升高时,反射活动加强,通过其反射通路使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回降,故称减压反射。

18.外周静脉压:各器官的静脉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第五章呼吸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4.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

5.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6.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0.84。

7.血氧容量: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称为血氧容量。

8.血氧含量: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氧量称为血氧含量。

9.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的百分比为血氧饱和度。

10.氧解离曲线:表示血液氧浓度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11.波尔效应:当血中氢离子浓度升高时,Hb对氧的亲和力下降,反之,Hb对氧的亲和力增加。

这种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张运动,将食物磨碎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同时将其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

3.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含有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糖、蛋白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4.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营养物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5.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地周期性地产生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活动,因其频率较慢,又称为慢波电位。

6.分节运动:以肠壁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活动。

7.蠕动:消化道平滑肌顺序舒张和收缩所形成的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8.胃的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9.容受性舒张:是胃的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

10.胃肠激素: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的统称。

11.肠—胃反射:十二指肠上存在有多种感受器,分别感受酸、脂肪、渗透压以及机械扩张等刺激,反射性抑制胃活动使胃排空减慢。

12.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进入小肠后,约95%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又回到肝脏,在合成胆汁分泌入肠的过程。

13.紧张性收缩:消化道平滑肌经常处于一种持续、微弱而缓慢的收缩状态,它是胃肠其它运动形式的基础。

14.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黏膜表面覆盖一层黏液,形成凝胶,并和胃黏膜分泌的碳酸氢根一起构成了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该屏障有防止氢离子返回胃黏膜,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侵蚀的重要作用。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等过程。

2.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能量。

3.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

4.呼吸商:(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量与吸入氧气量的比值。

5.非蛋白呼吸商:糖和脂肪氧化时,一定时间内机体的二氧化碳产量与耗氧量的比值。

即总二氧化碳产量减去蛋白质氧化时二氧化碳的产量与总耗氧量减去蛋白质氧化时的耗氧量的比值。

6.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人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出现能量代谢率的增加,即食物能刺激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作用。

7.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即:清晨、清醒、静卧、未做肌肉运动、精神安宁、禁食12小时以上、室温保持在20~25℃时,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8.体温: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9.蒸发散热: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

包括不感蒸发与发汗两种。

10.(体温)调定点: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神经元的活动所设定的温度值,PO/AH部位的体温调节中枢以此值来调整体温。

11.不感蒸发:指体液的水分从皮肤和黏膜(主要是呼吸道黏膜)表面不断深处而被汽化的现象。

12.氧债:人因剧烈运动导致骨骼肌的耗氧量猛增,而循环、呼吸等功能活动只能逐渐加强,不能很快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骨骼肌因而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的现象。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1.排泄:机体将代谢的尾产物、过剩的物质或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通过某些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2.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当动脉压在80~120mmHg之间变化时,肾血流量可以保持相对稳定,这种调节与神经体液机制无关,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3.肾小球滤过率:(GFR)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量。

4.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5.肾糖阈:尿中刚好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

6.渗透性利尿:通过提高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提高渗透压,妨碍水分的重吸收,使得尿量增加,这种利尿的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

7.球—管平衡:无论肾小球滤过率是增是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量始终占肾小球滤过量的65%~70%左右,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8.清除率:是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的毫升数就是该物质的清除率。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1.感受器: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2.简化眼:指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计出的与正常眼在折光效果上相同,但更为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或模型。

3.近点:指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常用来评价晶状体调节能力的大小。

4.暗适应: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能逐渐看见暗处的物体,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

5.视野:指用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是,该眼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

6.听阈: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兴奋性突触传递时,在突触后膜上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其可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

2.突触前抑制:是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功能状态使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而实现的突触传递抑制。

其结构基础是轴突—轴突型突触。

3.牵涉痛:内脏疾病时,往往引起一定的体表部位产生痛觉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4.非特异投射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

该系统没有专一的感觉传导功能,不能引起各种特定感觉,起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作用。

5.运动单位: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一个运动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