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史来贺永不褪色的旗帜

合集下载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鲁迅踢鬼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鲁迅踢鬼

鲁迅从日本回国后,在一个师范学校教书,晚上没有事时,常到一个朋友家去聊天。

这朋友的家离学校大约八九里路,回校时必须经过一片坟地。

有一天,鲁迅回校晚了,正走得起劲的时候,忽然发现远处有一个白影。

鲁迅从来是不相信有鬼的,他疾步向白影走去,走不太远,那白影忽然没有了。

可是,他定神一看,那白影又有了。

并且时小时大,时高时低,正和鬼一样。

鬼不就是变幻无常的吗?鲁迅有点踌躇了,到底向前走还是回头再走别的路呢?
鲁迅那时穿的是硬底皮鞋,他决心要给那鬼一个致命的打击。

可是,当鲁迅走到那白影的旁边,那白影又缩小了,并且急急忙忙地,一声不响地靠住了那个坟堆。

这时,鲁迅跑到那个白影跟前,用他那硬皮底鞋,朝着那白影狠狠地踢去,那白影“嗷”的一声就站了起来,鲁迅定睛一看,才看清是个人,而且是一个专门从事盗墓的人。

试想,如果鲁迅是一个怕鬼的人,见到白影后吓得夺荒而逃,大喊大叫,到处宣传他遇到了“鬼”,那么世上就多了一个鬼的“见证人”——实际上,鬼的故事就是这样流传开的。

幸亏他是一个无神论者。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屹立雪域高原的丰碑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屹立雪域高原的丰碑

2003年12月13日,年仅40岁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班戈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祁爱群,在连续主持4个多小时的会议后,因劳累过度,突发大面积脑溢血,离开了她魂牵梦萦的西藏。

翻开祁爱群的简历,她在西藏25年,除去在林芝上大学的5年,在藏北高原整整工作了20年。

一些朋友不理解,她总是嘿嘿一笑说,我是学畜牧的,鱼儿离不开水,我离不开藏北牧民。

祁爱群这位柔弱的江南女子,一个坚强的共产党员,在雪域高原工作20年,不论岗位怎么变迁,条件怎么艰苦,始终不忘党的宗旨,始终不忘对西藏人民的承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在辽阔的藏北高原,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共产党员的生命之歌。

祁爱群有句口头禅:组织部是干部之家,是职工之家,我这个组织部长就是班戈县干部职工的“后勤部长”。

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班戈县公安局民警赵文明在外地出差,妻子突然患重感冒,独自一人在家输液,无人照顾。

祁爱群知道情况后,马上来到这位民警家,守护着病人,帮助料理家务,直到患者输完液、吃完饭才回家。

县委办公室干部孟令合患有贫血症,祁爱群主动来到他家,向他介绍治疗贫血症的食疗办法,叮嘱他多休息,加强营养,还手把手地教他如何熬药。

在祁爱群眼里,“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祁爱群的丈夫、那曲地区畜牧局副局长袁勇这样评价妻子。

2003年12月3日,祁爱群带着两名同志赶到那曲地区,夜以继日地做完了班戈县干部职工的调资报表工作。

当时她正患着感冒,会议结束后就要往县里赶,随行的同志怎么劝也劝不住。

袁勇一听急了:“你不要命了,感冒这么重,明天我陪你到医院去检查一下再走也不迟。

”祁爱群内疚地对袁勇说:“我没事,袁勇,谁没有个头疼脑热的,你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年底事多,元旦我回不来,争取春节早点回来,咱们好好过个年。

”没想到,这竟是祁爱群留给丈夫的遗言。

白玛拉姆是班戈县普保镇的贫困户,一年到头靠吃救济粮,全家人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2002年冬季,一场大雪又把她家仅有的20多只羊全部冻死,丈夫也因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丢下她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小王华拾金不昧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小王华拾金不昧

王华是明英宗天顺年间的状元,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后代。

6岁那年,他和一群小伙伴在小河边游泳玩耍。

这时,有一个喝得醉醺醺的人提着一个提兜摇摇晃晃地来到河边。

他坐到河沿上,开始慢吞吞地洗起脚来,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什么。

王华觉得这个人很有趣,就一边玩耍一边注意着他。

洗好脚后,这个人就跌跌撞撞地走了。

王华来到这人坐过的地方,忽然发现这人的提兜还放在地上,忘记带走了。

王华起身找那个人,却已不见了踪影。

王华想,说不定这提兜没有用了,是人家故意扔弃不要的,就走过去打开来看。

这一看,可把王华惊呆了,里面竟然有几十两银子。

这么多的银子,肯定是那人一时想不起来,起身离开时给忘了。

想到这里,王华估计那人酒醒后会跑回来找,于是就守在提兜旁边等那个人回来。

不过,王华还是不放心。

要是有人看到这个提兜后拼命来抢,甚至谋财害命,那怎么办?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提兜扔进了水里,这样就没有人看得见了。

他依然坐在河边耐心等待。

过了好一会儿,小伙伴们玩累了,都互相吆喝着回去了,只有小王华还一个人坐在河边等那个忘记带走提兜的人。

小伙伴们走后,那个人果然哭丧着脸回来了。

小王华问明情况后,跳到水里,把提兜拿出来递给了他。

那个人打开提兜一看,发现银子还在里面,忙顺手摸出一锭递给王华,想表示谢意。

王华摇摇头,说:“这么多银子我都不要,我为什么要您的一锭银子?”那人知道他小看了眼前的这个小孩子,忙带着歉意再三道谢。

随后,硬跟着小王华去到他家里,向王华的家人一一拜谢,然后含泪而去。

面对金钱,得失取予之间,往往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德行。

实际上,连带着一个人能否快乐和幸福。

王华不占小便宜,不贪图钱财,只替别人着想的优良品质,真是值得现代人好好学习。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张伯苓戒烟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张伯苓戒烟

张伯苓是我国著名教育家,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

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吸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
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吸烟有害健康,这早已成为共识,但要下定戒烟的决心,确实是不容易的。

张伯苓以身作则,毅然戒烟,既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一面,也体现了他对科学的尊重。

直到今天,开展文明健康的生活仍然是我们应该遵循的。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保安卫兴旗为救人而牺牲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保安卫兴旗为救人而牺牲

2006年3月10日,在山城重庆,一位河南打工青年——保安卫兴旗为救人献出了年仅21岁的生命。

这天下午,在重庆市南坪区金阳骑龙山庄住宅小区,金阳骑龙山庄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在与重庆市四通环卫有限公司签订了骑龙山庄二区化粪池清淘协议后,四通环卫公司组织4名施工人员进行作业。

当清淘到下午3点25分左右,在进行第7格的清掏时,井道里的一名工作人员突然被毒气熏倒,摔倒在化粪池底。

另外两名工作人员见状急忙下去施救,但是相继被毒气熏倒。

“救人呀,救人呀!”在井上的另一名工作人员见状,急忙发出了凄厉的呼救声。

听到呼救声后,离化粪池最近、正在骑龙山庄岗位上值班的保安卫兴旗和其他几名保安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看到池中被毒气熏倒的工作人员后,冲在最前面的卫兴旗想伸出手将最上面的人拉起,但是这几名被毒气熏倒工作人员是沿着扶梯下到井道里作业的,摔倒后身处的位置更低,卫兴旗和他们还有一段距离,根本够不上。

情况紧急,让人顾不上再考虑什么。

这时,卫兴旗顾不上自己安危,在跟随而来的同班班长和同事的协助下,立即沿井梯下井对3名工作人员进行施救。

与此同时,3点28分左右,附近的物业公司办公室管理人员听到外面的呼救后,也立即组织人员拨打了119、120,并迅速备好防毒面具及绳索准备救人。

此时,救人心切的卫兴旗已经开始往井下去,在就要抓住被救者的一瞬间,终于没有抵挡住浓浓毒气的魔爪,不慎掉入井底。

在上面进行协助的值班班长看到这种情形,不顾现场领导的阻拦,也到井口施救,被毒气熏倒掉进井池。

也就在这同时,接到报警后的119、120火速赶到了现场。

经过前后约30分钟的紧张救援,几个人由消防队员陆续救起。

当卫兴旗被消防队员救到地面后已停止了呼吸,120医生立即在现场轮番进行人工呼吸,之后很快被送往距离最近的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抢救。

经过近5个小时的抢救,最终也没有挽回卫兴旗的宝贵生命,他献出了年仅21岁的青春年华,永远定格在了辉煌的青春顶峰。

打工青年卫兴旗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把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甚至另几个生命的关爱推到了板致。

史来贺精神

史来贺精神

学习楷模史来贺不褪色的旗帜农民的儿子史来贺一、基本情况史来贺(1930.7——2003.4),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全国著名劳动模范。

曾经9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二、先进事迹史来贺于1952年12月开始担任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党支部书记,连续51年工作在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

从任村支书的那天起他就立下誓言:“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1953年开始,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把刘庄周围750多块凹凸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改造成了现代化农业园区。

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量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刘庄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

随后,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兴办起畜牧场,由3头小奶牛起家的小畜牧场迅速发展成为拥有上千头牲畜的大畜牧场,成为刘庄发展商品经济的突破口。

为了让刘庄群众富起来,史来贺又向工业挺进,兴办起机械厂。

机械厂生产的小喇叭曾响遍全国各地;小型奶粉机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区市。

机械厂从仅有三个半人的铁木业组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几十台机床的大厂。

接着,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又陆续建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

刘庄村办企业的发展,既有效地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也为集体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史来贺带领群众向高科技进军,建起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华星药厂。

肌苷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运用新掌握的领导科学和管理知识,史来贺带领刘庄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建农、农工商并举的商品经济的新格局。

他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向机械化要速度。

现在,刘庄拥有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汽车等大型机械近千台,还有农用飞机一架,新式喷雾器100多部。

使耕地、播种、脱粒、运输、治虫、浇水、收获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他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1976年4月开始,他带领群众建设刘庄村第一代新村楼房,1994年建设第二代单元式住宅楼房,2000年规划建设第三代400套现代化、智能化、花园式配套齐全的新型农民别墅,使全村人生活幸福美满、安居乐业。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徐霞客远游探险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徐霞客远游探险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是明代江阴人,霞客是他的别号。

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

在私塾读书的时候,老师督促他读儒家经书,他往往背着老师,把地理书放在经书下面偷看,看到出神的时候,禁不住眉飞色舞。

十几岁那年,他的父亲死去,他决心亲自到名山大川去游历考察一番。

但是他想到母亲年纪老了,家里没人照顾,没敢提这件事。

他的心事毕竟被母亲觉察到了。

当母亲了解到他有这样的愿望,跟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了我留在家里,做篱笆下的小鸡、马圈里的小马呢!”母亲为他准备行装,还给他缝制了一顶远游冠。

有了母亲的热情支持,徐霞客远游的决心更坚定了。

徐霞客22岁那年,开始离家外出游历。

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山、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山。

每次游历回家,他跟亲友谈起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别人都吓得说不出话来,他母亲却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老母亲去世了,徐霞客就把全副精力扑在游历考察的事业上。

在他50岁那年,他开始了一次路程漫长的旅行。

他花了整整4年时间,游历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4省,一直到我国边境腾冲。

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

有一次,他在腾越经过一座高耸的山峰,发现悬崖上有一个岩洞,根本没路可通。

他冒着生命危险,像猿猴一样爬上了悬崖,终于到达了洞口。

又有一次,他在湖南茶陵,听说当地有个麻叶洞,洞里有神龙或者精怪,不是有法术的人,都不敢进洞。

徐霞客不信神怪,他出了高价雇了个当地人当向导,进洞考察。

正要进洞的时候,向导问他是什么人,当他知道徐霞客是个普通读书人的时候,向导吓得直往后退,说:“我以为您是什么法师,才敢跟您一起进洞,原来是个读书人,我才不冒这个险呢。

”徐霞客并不罢休,带着他的仆人举起火把进洞。

村里的百姓听到有人进洞,都拥到洞口来看热闹。

徐霞客在洞里考察了很久,一直到火把快烧完才出来。

围在洞口的百姓看他们安全出洞,都十分惊奇,说:“我们等了好久,以为你们一定给妖精吃了呢。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李学生舍己救人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李学生舍己救人

李学生是千千万万个外出务工人员中的普通一员。

在平凡的生活中,当工友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是慷慨解囊,热心助人;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他把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爱推到了极致。

2005年2月20日下午5时,在温州打工的李学生,当路过金(华)温(州)铁路温州市黄龙段马坑隧道口时,迎面列车呼啸而来,铁路上两个正在玩耍的孩子浑然不知。

“快躲开!”李学生飞身上前,先把小男孩抢出铁轨。

当他转身再去抢救小女孩时,风驰电掣的列车驶过,李学生被撞倒在地,献出了年仅37岁的生命。

李学生的家境虽然贫寒,但他一向乐于助人,好名声在故里人人皆知。

他十来岁时母亲去世,从此跟着婶子过活。

他牺牲后,婶子朱桂英指着照片上的李学生说,27岁时才结婚,女儿刚刚1岁时,妻子就因病去世。

生活的坎坷并没有熄灭他对生活的热情,怀着对生活的憧憬,他到温州打工。

李学生老实厚道,热心助人,家乡人无论谁找到他,他都会热情帮助,不辞劳苦、跑前跑后,联系工作。

经李学生介绍,全乡有40多个民工在温州找到了工作。

春节前回乡探亲时,李学生与村党支部书记话家常,还说到要多方联系,动员温州老板来家乡投资办厂,让更多的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脱贫致富。

70多岁的张恰秀和李学生是邻居,老人逢人就讲:“这孩子以前在家时,经常帮俺卖西瓜、收麦种麦,连一口开水也不肯喝,他真是个好人!”李学生走到哪里,都会把温暖带给身边的人。

工友吕建喜至今还记得:“学生可是个热心人!2002年我来温州打工还不到两个月就花光了带来的钱。

李学生见我生活困难,毫不犹豫地把100元钱递给我。

”2003年6月,工友梁海军不慎从二楼摔下来,跌断了一条腿,大家说要给他捐款,李学生第一个响应捐了100元。

工友洪仙卫的儿子住院急需要钱,李学生二话不说,拿出准备给女儿交学费的500元钱给了洪仙卫。

而实际上,李学生一人工作,要供养女儿在温州上学,还要每月寄钱给老父亲和其他亲人,生活并不宽裕。

李学生工作的温州金有利休闲鞋厂老板程定华说:“李学生是1997年到金有利休闲鞋厂当学徒的,我很快就发现,把事情交给这个年轻人很放心。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李素丽服务没终点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李素丽服务没终点

李素丽是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公汽一公司第一运营分公司2l路公共汽车售票员。

她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

“对内我代表首都,对外我代表中国。

”对这句流行在首都窗口行业的话,李素丽有深刻体会。

她常说,国内外乘客下了火车,接受北京的第一次服务,可能就是我这个售票员。

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首都的声誉和中国的形象。

我一定要让他们从一开始就享受到北京人的美好服务。

“礼貌待客要热心,照顾乘客要细心,帮助乘客要诚心,热情服务要恒心。

”这是李素丽为自己订的服务原则。

“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多帮一把,多走一步;话到、眼到、手到、腿到、情到、神到。

”这是李素丽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李素丽售票台旁的车窗玻璃,一年四季进出站时总是敞开的。

“这样我可以更好地照顾乘客。

”即使下大雨,她也要把车窗打开,伸出伞遮在登车前脱掉雨衣、收拢雨伞的乘客头上。

李素丽习惯在车厢里穿行售票。

车里人多,一挤一身汗,可她说:“辛苦我一个,方便众乘客。

”她的车上设有方便袋,遇到堵车,就拿出报纸、杂志,让乘客看—会儿,缓解焦急;看到有人晕车或不舒服想吐,她会赶紧送上—个塑料袋;遇有不小心碰伤的乘客,她的小药箱里有“创可贴”;姑娘们夏天穿着长裙上下车,她忘不了提醒往上拎一拎,以免让人踩上摔跟头。

李素丽售票台的抽屉里,放着一个小棉垫。

这是特意为抱孩子的乘客准备的。

小棉垫垫在售票台上,让孩子坐在上面。

公共汽车是一个流动的小社会,车上什么样的乘客都有。

特别是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期间,车厢拥挤、嘈杂,有时还会发生矛盾和口角。

李素丽往往几句话就化解了一个个矛盾。

为了给聋哑人提供优质服务,李素丽学会了简单的哑语;为了使外地人在北京有亲切感,李素丽一有机会就学习方言;为了给不同层次的乘客提供优质服务,李素丽不断“充电”。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冯官成挺身而出斗歹徒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冯官成挺身而出斗歹徒

在山西闻喜县城北20公里的峨嵋岭上,有一处气势磅礴的大石山。

就在大石山的最高处,坐落着凹底镇户头庄村。

这个村原党支部书记,名叫冯官成。

2004年的中秋佳节,月色朦胧。

晚9时许,正在公路边小卖部里看电视的冯官成夫妇突然听见一阵“有人抢车,快救命啊”的喊叫声和刺耳的刹车声。

冯官成一跃而起冲出房门,只见一辆墨绿色出租车停在门口,浑身鲜血的司机挤出车门跌倒在地。

两个黑影钻出车厢夺路而逃。

冯官成对妻子张爱萍说:“杀人劫车,太可恶了!你快把司机包扎一下送医院抢救,我去抓坏蛋!”话音未落,他已冲进夜色之中!妻子对着他背影大喊:“他们有杀人家伙!”冯官成边追边喊道:“有啥也不怕!”在司机身上扎了6刀的凶手姚义坤、常龙峰见有人紧追不舍,就仓皇拐到路边的麦地。

谁知麦地尽头是个断崖。

“看你往哪里跑!”姚义坤腿一软,一只胳膊就被冯官成铁钳般的大手攥住了。

两凶手求饶说:“不关你的事,你就放了我们吧!”“为非作歹,危害社会,我不管谁管?”早在部队练就一身硬功夫的冯官成见面前的凶手不过是弱小的年轻人,所以不忍心对他们施以铁拳,只想带他们到公安机关去认罪伏法。

但是万万没料到,凶残无比的常龙峰返回身一刀捅进了冯官成的眼睛,又一刀划断了冯官成的喉管!接着,两个凶手还往他身上连戳17刀、用衣服闷住他的口鼻……英雄圆睁着那只没被刀扎的大眼、伸着两只与邪恶搏斗的双臂倒在大石山上。

消息传遍了大石山。

数十名公安干警迅速封锁了两凶手的可逃之路。

凹底镇几百名干部群众自动背着棍棒铁叉,漫山遍野搜寻凶手。

不到70小时,就将凶手双双捕获。

一位诗人听了冯官成的事迹后写道:“大石山啊为何如此光亮?因为共产党员冯官成站在你的山冈!”冯官成在听到呼救后,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冲向凶手,同他们进行殊死的搏斗,最后英勇牺牲。

凶手是残暴的,所有亡命之徒都是残暴的,面对他们的残暴,真正的勇士决不退缩,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正义,捍卫正气。

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但为了社会正义,他毅然舍弃自己的生命。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刚柔相济的尚秀云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刚柔相济的尚秀云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位从事少年刑事审判工作多年的老法官尚秀云,除了充当铁面判官的角色外,也用她的慈母般的爱来感化挽救失足少年。

尚秀云从事少年刑事审判工作15年,亲手宣判了624个孩子,其中经她判处缓刑的少年犯中有16人考上了清华、北大、北京理工大学等全国重点院校,20余人考入各类专业学校,有6人因确有突出的悔改表现被减刑。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1999年判的一个15岁的孩子……”尚秀云一讲起孩子,她的眼睛就亮了,话也多了,有时会陷入沉思,有时会激动地打手势,有时眼中会闪出泪光。

当年,这个15岁的孩子跟着工读学校学生入户抢劫两次,事发后,他双耳全聋的父亲每天瞪着天花板发愣,一个星期只吃了6两饭,母亲更是整天以泪洗面。

尚秀云了解到这个孩子跟妈妈感情特别好,就要求孩子写了篇作文《让妈妈不再流泪》,记叙了生活中受到妈妈照顾的种种细节。

写完之后,尚秀云让孩子自己朗读,读着读着,孩子就哭起来了。

后来,孩子被判“一缓二”。

尚秀云要求他每月写篇思想汇报,每天都要做一件好事。

孩子上了高中,学习紧张了,但还是经常晚上来找尚秀云聊自己的情况。

孩子缓刑期满后,因为成绩特别好,很可能考上重点大学,于是尚秀云又跑到学校交涉,把孩子的犯罪材料从档案中抽出来,转移到少年法庭保存。

终于,这个孩子考上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

他称尚秀云是自己的第二个妈妈,并送了尚秀云一艘小船,上面写着“我将扬帆远行,希望法官妈妈一帆风顺”。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有一个16岁的少年大学生在学校连续盗窃4起,被起诉到法院。

这名孩子学习勤奋,聪明过人,9岁就考上了县重点中学,15岁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全国重点大学。

由于他来自贫困山区,父母每月只给他寄几十元生活费,看见周围的同学吃穿都很讲究,十分羡慕,于是偷了4辆自行车。

经过审理,法院对他宣告缓刑,但他在逮捕时就已经被大学开除了,如果学校不愿再接收他,他就没有缓刑条件,就要被判实刑送监狱。

尚秀云和书记员为恢复他的学籍6次去学校,先找保卫科,又多次找系主任协商,最后找到校长。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雷锋1940年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他经常利用出差的机会为人民服务。

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

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1961年5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为了赶早车,他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披上雨衣上路了。

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

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她们一起来到车站。

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

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

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

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雷锋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锋见公路上一位妇女怀里抱着小孩,手里还拉着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

雷锋忙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归来,要去十几里外的樟子沟去。

她着急地说:“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浇迷糊了,这还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雷锋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个大一点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沟走去,宁可自己淋得透湿,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她们母子送到家。

雷锋的一个战友,性格开朗,平常爱说爱笑。

一天他收到家信,说他的父亲病了希望儿子能寄钱回去治病。

战友再也不说不笑了,因为他手里没钱。

雷锋知道后就不声不响地将自己节约下来的几百元钱寄给了战友的父亲。

过年的时候,战友们愉快地在一起搞各种文娱活动。

雷锋和大家在俱乐部打了一阵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节,服务和运输部门是最忙的时候,这些地方是多么需要人帮忙啊。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张思德为民献身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张思德为民献身

张思德是一名普通战士,他一生怀着保家卫国、解放穷苦人的信念,兢兢业业地干着革命工作。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七个年头。

这年春天,张思德响应组织号召,来到距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石峡峪庄开荒种地,担任农场的副队长。

在开荒生产中,张思德总是哪里最苦最累,就带头在哪里干。

打井、修路、种地、挖窑,都跑在头里,每天早出晚归。

逢到假日,张思德总是留下来看家,整理院子、修理工具、牵上骡子到五六里远的山沟里驮水,回来把同志们没洗的衣服一件件找来洗净、晒干。

到了农忙的时候,张思德就带领大家帮助附近的老乡,特别是帮助那些劳力少或家里有病人的农户干活。

几个月以后,眼看着谷子、糜子、玉米天天长高、长大了,战士们都特别高兴。

天气渐渐凉了,农场决定轮流进山烧木炭,好准备过冬,因为张思德曾几次烧过木炭,有经验,农场决定由张思德负责烧炭任务。

当队长问张思德有什么困难时,张思德坚定地回答:“请领导和同志们放心,我是共产党员,为人民的利益,就是拼出命,也要把炭烧好!”这天一大早,下起了毛毛雨。

地皮湿漉漉的,地里的活儿干不成了,大伙儿都建议争取时间多打窑,多烧炭,队长和张思德商量以后,决定临时组织一个突击队,进山赶挖几个新窑。

张思德和战士小白一起干。

窑越挖越深了,但是,里面还是直不起腰。

张思德钻在里面,猫着腰,累得满头大汗。

小白蹲在洞口朝里边喊:“组长,出来歇歇,让我进去干会儿吧!”“不用了!”张思德总是这样照顾别人。

这时,天更加阴了下来,牛毛细雨下大了。

张思德赶紧从窑洞里钻出来,把一条背炭用的麻袋披在小白身上。

小白请求说:“你太累了,先歇会儿,我去干一阵儿。

”张思德说:“我不累。

我们得赶紧把炭窑挖成,好多出几窑炭。

现在革命需要炭,领导和同志们需要炭,多出一窑,就是为抗战多作一份贡献!”说着,张思德把头上的雨珠一撸,又钻进了窑里。

两人继续在窑洞里干活。

张思德用小镢刨窑壁、窑顶,小白用锨将刨下来的土扔到窑外,山风传来秋雨打在山林树叶上发出的清晰的响声。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杰出的科学家沈括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杰出的科学家沈括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沈括。

他从小好学,除了读入仕必读的儒家“经典”外,还通览诸子百家史记小学。

公元1051年,沈括当上了江苏海州沭阳主簿,因治理水患有功,公元1055年调任代理东海县令,开始节节升迁。

他在京都历任司天监、军器监、翰林院学士等职,以任司天监的时间最长。

他研究天文、历法、主要是在这段时间内。

他用尽自己晚年的精力,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沈括在数学上创立了著名的“隙积术”和“会圆术”。

所谓“隙积术”就是高阶等差级数的术积法。

“隙积法”在西洋学中称为“积弹”,那是沈括以后五六百年的事了。

“隙积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沈括堪称数学这一领域研究的创始者。

“会圆术”是沈括在平面几何学上的一个创造。

沈括在光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通俗地讲解了凹面镜成像和针孔成像的道理,还对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现象进行了研究,解释了虹的科学道理。

他还卓越地解释了月亮盈亏和日、月食现象。

沈括对天文学的研究过程中,曾经制作和改进了不少仪器,如改进浑天仪,制作出浮漏和测日影的铜表。

浑天仪是测量天体方位的仪器。

经过历代的发展的演变,到宋朝,浑天仪的结构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三重圆环,相互交错,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为此,沈括对浑天仪作了比较多的改革。

一方面取消了作用不大的白道环,把仪器简化、分工,再借用数学工具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省去月道环,其侯月之出入,专以历法步之”);另一方面又提出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它们不挡住观测视线。

沈括的这些改革措施为仪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后来元朝郭守敬创制的新式测天仪器——简仪,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漏壶是古代测定时刻的仪器,由几个盛水的容器装置成阶梯的形式,每一容器下侧都有孔,依次往下一容器滴水漏水。

最下面的容器没有孔,里面装置有刻着时间标度的“箭”,随着滴漏水面升高,“箭”就慢慢浮起,从显露出来的刻度可以读出时刻。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前言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前言

美德是“1”,任何名誉、财富等都是“0”,只有写好了前面的“1”,后面才可以有无数个“0”,否则一切都只是“0”。

植根于爱的土壤,吸取古今中外伟大先贤的美德智慧,致力于帮助父母、老师和儿童,为中国培育有品格的下一代而努力。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这样告诫人们:“请把‘美德’教给你的孩子,最终使人获得幸福的是‘美德’而并非金钱。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儿童时期形成的品德修养,对他一生都会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德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被当成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希望通过本选题,让孩子们从故事中汲取营养,滋养纯洁的心灵。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心系百姓的张云泉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心系百姓的张云泉

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长张云泉工作在“清水衙门”,处理着“机关第一难”,每天听的是骂声、哭声和埋怨声,做的是烦事、难事和“窝囊”事。

然而,为了信仰和理想,他付出了22度春秋,用一身正气、骨气和血气实践着共产党人的宗旨。

站起来是把伞,为百姓遮风挡雨;俯下身是头牛,为人民鞠躬尽瘁。

57岁的张云泉说:“群众把我们看做希望,我们不能让群众失望。

信访工作说到底是党的群众工作,就是要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设‘连心桥’,信访工作者就要当好‘连心桥’上的一块砖。

”一天,天上飘起了绵绵细雨。

某食品厂多名职工来到信访局,反映改制期间的暗箱操作问题。

“我们就找张云泉!”不少职工这样高喊。

张云泉立即赶到现场,刚想说话,情急的职工一拥而上,把他推倒在水汪汪的地上。

一名认识他的上访者连忙把他抱起来:“张局长,我们不该推倒你,你要为我们做主啊!”雨逐渐大了起来。

一身雨水的张云泉提议到信访大厅去谈,可情绪激愤的职工根本听不进去。

同事替他撑起了雨伞,他拒绝了:“这么多群众都能挨淋,我为什么不能?”他穿着短袖衫苦口婆心地劝说,在雨里站了40多分钟。

人心都是肉长的,群众被他的真诚感化了,和他一起走进了信访大厅。

当天,张云泉找来该厂的负责人,后来与有关部门协调,成立工作组进驻食品厂,查清了事情真相。

春节前,把扣发的工资福利发到工人手上,改制中收取贿赂的负责人也锒铛入狱。

泰州市春晖路上有一个售货亭,上面张贴着“共产党万岁”五个大字。

售货亭的主人就是白发苍苍的李庆余。

说起这个售货亭的来由,老李又回到了那些痛苦的记忆。

几年前,他的独子在煤气泄漏事故中意外身亡。

儿子走了,新婚不久的儿媳也离家而去。

他们有时望着儿子的结婚照泪如雨下,有时站在阳台远眺儿子单位大门里涌出的人流怅然若失,有时希望儿子熟悉的身影重新出现在面前……有一次,李庆余的老伴因为站立时间太久,昏倒在阳台上,手臂骨折。

张云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果再不把他们从无望中解救出来,还会发生悲剧啊!”与老李非亲非故的张云泉取得了领导的支持,把老两口的户口从农村迁入市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让他们每月都能拿到500多元生活费。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汪洋湖为群众造福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汪洋湖为群众造福

吉林省水利厅厅长汪洋湖参加工作几十年,岗位变动16次,问他这辈子感觉最幸福的是什么?他深情地说了5个字:“为群众造福!”“为群众造福”,这句烫人心窝的话是汪洋湖的真实写照。

1978年3月8日,上任不到一个月的永吉县双河镇党委书记汪洋湖,打起铺盖卷来到黄狼沟村蹲点。

望着一户又一户破旧的草房,看着一个又一个勒着腰带艰难度日的群众,他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转。

他对同去的一位同志说:“一定要发展经济,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

”第二天天不亮,汪洋湖就拉着生产队长上了山,沟沟岔岔、七梁八坡,跑了10多天,做出了黄狼沟村生产发展规划。

从此,全村人每天早晨3点起身,跟着汪洋湖把多年积满粪便的房前屋后挖地半尺,一担一担挑到地里。

春天播种,全村人又学着汪洋湖种下的3亩试验田的样,换良种,搞密植。

这一年,黄狼沟破天荒大丰收,粮食产量翻了两倍,秋后分红,每人一天的分值达到1元1角。

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大新闻。

一村子人乐得做梦都在笑。

当他们听说汪书记蹲点一年要到期时,说啥也舍不得让他走,结果,汪洋湖又在那里干了一年。

1985年7月,舒兰县发大水,几万顷丰收在望的庄稼地全部被淹。

刚刚担任县委书记的汪洋湖心急如焚,还没有报到,就带着行李卷从吉林市直接奔往了险情最严重的亮甲山水库,与群众一道苦战4天4夜,终于保住了水库大堤。

汪洋湖赶到市委汇报时,讲到老百姓被洪水冲垮的房屋,讲到被洪水淹没的万顷庄稼地,他的泪水夺眶而出,哽咽难言。

“一定要让舒兰人民重新过上好日子!”4天后回到县里报到的汪洋湖,在县委会议上立下誓言。

他跑遍了全县23个乡镇的村村屯屯,晚上12点以前从来没有睡过,整天琢磨着怎样为老百姓办实事。

他带领干部群众修建了舒兰第一条柏油公路,改建了化肥厂生产线,增容扩建了水库,兴建了上千栋水稻育苗大棚。

仅仅两年,舒兰县气象一新,农业再创200万吨粮的丰收大关,工业产值翻了一番。

在一个人的执著追求中,必蕴涵着一种深沉的爱。

汪洋湖说:“我爱我的父母,我爱那些如我父母一样的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

史来贺的事迹

史来贺的事迹

史来贺的事迹篇一:读史来贺事迹有感**省**县**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老典型。

在史来贺同志带领下,**由一个“长工村”变成了闻名全国的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截止史来贺逝世的前一年20xx年底,**拥有固定资产9.1亿元,年上缴国家税金4500多万元,农民年均实际收入上万元,户均存款20万元以上,并享受集体提供的住房、上学、看病等20多项福利。

家家有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摩托,全村初步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

总结史来贺成功的原因,从不同视角看,人们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辩证法的视角看,我认为,史来贺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照辩证法办事。

辩证法在史来贺心里很重。

在他逝世的前几天,还建议孙子史跃东“除多读专业方面的书外,要多读点历史和哲学书,特别是《孙子兵法》,那里有许多辩证法的东西”。

从史来贺的实践来看,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处理好如下几个辩证关系: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方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包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方面的内容。

但是,从哲学层面看主要还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史来贺谈得最多的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既要走富路,又要走正路”。

这是史来贺关于两个文明辩证关系的通俗概括。

读罢史来贺事迹,我感受最深的是致富还得走正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照辩证法办事。

许多人可能不同意这个观点。

他们认为,现实情况是只有走歪路,才能快速致富。

我说是关键看你如何理解富裕,要用辩证法的观点理解。

一是要全面看。

我说的富裕,既包括物质上富,也包括精神上富。

史来贺说:“富裕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经济上去了,人们的思想境界也要提高,这才是真正的富裕。

”又说:“如果是富了口袋,坏了脑袋,那就失去了致富的意义。

”物质上富相比于精神上富,前者富只能算作低级的富,后者富才是高级的富。

物质富有、精神贫乏的人,永远享受不到精神上富有的人所能享受的东西。

个人思想汇报-史来贺

个人思想汇报-史来贺

个人思想汇报史来贺,一个群众信服的村官。

为什么他的心能深入群众中,且扎根很深?因为在他心中群众就是根,他要把党魂和根相连,根需要水,他就必须时时刻刻滋润,被滋润的根自然有生机;因为他始终都在群众当中,他知道大家需要什么,期盼什么,他张口闭口说的每一句话,都能讲到大家的心坎上;因为他心里装的只有群众,他做事为的是咱群众,想着群众,他把维护群众利益当指令,他是在为刘庄人民而活。

要学习史来贺精神为崇高理想而忘我拼搏的奋斗精神;学习他埋头苦干,几十年如一日的顽强斗志;学习他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学习他坚定立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永远跟党走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为名不为利的高尚品德;学习他善于学习、用于探索的艰苦创业开拓精神。

伟大领袖毛泽东曾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强调:“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如果脱离群众,就会被人民抛弃。

”中国有句古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史来贺以实践的名义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群众路线就是解决执政党的核心问题——权力的来源、权力的行为与权力的制度安排问题。

就是我们常说的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继而实践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告诫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本——不要忘记人民群众。

史来贺告诫我们,其实,做群众工作,并不是那么想象的难,重在解决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从小处着眼,做到想身边事、帮身边人、成身边业。

其实,做群众工作,有时候也很简单,简单地事重复做,重复的事好好做,这样就行了。

史来贺提醒我们,务实工作、真心倾听、坦诚沟通,是我们工作的主要途径。

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就要选择群众最关心、最关注、最希望、最盼望的事入手,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一句话,我们要像史来贺那样的干部,把群众的利益时刻装在心里,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这既是责任的凸显,更是担当的体现。

史来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史来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史来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高冰;王学东
【期刊名称】《农村工作通讯》
【年(卷),期】1999(000)010
【摘要】河南省新乡市的刘庄,是老先进——曾是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也是新榜样——改革开放年代里又曾以事先走上集体共同富裕的道路而闻名。

而说刘庄,不能不说史来贺。

用刘庄人的话说,"没有史来贺就没有今天的刘庄。

"解放前的刘庄,人穷地薄,"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男人扛长工,女人去逃荒。

"1948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高冰;王学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8
【相关文献】
1.一面基层司法战线上不倒的旗帜——霍邱县城关司法分局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J], 邓家岚
2.食品安全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记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白亮 [J], 李文兵;赵守印
3.艾滋病防治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记镇平县疾控中心主任郭建涛 [J], 杨淑娟
4.机械制造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回眸《金属加工》70年 [J], 刘安明
5.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北安一中教育风彩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党委书记史来贺,几十年来,他以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崭新形象,忠实地履行了共产党人的职责,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突出的业绩,被誉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史来贺常对人说:“干部既是带头人,又是服务员。

带头人就是要带领大家苦干实干,不谋私利;服务员就是为群众搞好服务,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

”他依据刘庄经济实力情况,首先从解决群众的住房入手。

1976年以前,刘庄群众多数住的是低矮的土屋,还有一些住的是草屋。

史来贺想,千百年来,房子问题是压在农民身上的大包袱。

穷苦农民年年省吃俭用,出力流汗,却盖不起像样的房屋。

咱难道就不能依靠集体的力量,使全村人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让大家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976年,刘庄新村楼房正式破土动工,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解决了群众久久盼望的住房问题。

接着,村上又建起了十几幢五层单元式住宅楼房,从而使群众的住房更宽敞、更舒适。

史来贺把为群众造福作为最大的乐趣。

他与党委一班人十分关注全村人的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

他觉得,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使大家共同富裕起来,这是为群众办的最重要的实事。

在他的带领下,刘庄人均收入年年都有大的增加。

对群众的日常生活、家庭问题,他照样时刻记挂心间。

冬天,他提前派人拉来烧煤分到各家各户;春节,他及早备好肉、油、面、菜和各种糕点送到群众手中。

群众有了病,他去看望;谁家有了事,找他商量。

从初级社开始,每年除夕,他都带领干部到饲养室和工厂值班,把饲养员和企业值班人员替换下来,让他们回家团聚。

一次,饲养员马新政看到史来贺又来替他值班,无论如何也不回去,他流着泪对史来贺说:“你们干部也有一家老小,可你们不想自己的家,却让俺回家过年团聚。

俺知你的一片心意,俺领下党的这份情意!”这一夜,他没有回家,和史来贺坐在草铺上一直谈到天亮。

1986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过节,赶马车的刘树广因公被轧伤了腿,正躺在距刘庄25公里的新乡市中心医院病床上接受治疗,他妻子坐在一旁陪伴着他。

腊月三十下午,史来贺匆忙开完干部会,急忙喊住副书记张秀贞和村干部刘树业,让他们准备好罐头和糕点,去看望正在住院的刘树广。

干部们看到老史劳累的样子,劝他派别人去。

史来贺执意不肯,说:“树广是为集体受的伤,他住院好几天了,还没去看他,我心里不安。

”史来贺与张秀贞、刘树业一道驱车来到医院,史来贺握住刘树广的手,问寒问暖,刘树广感动得热泪盈眶。

50多年来,史来贺始终与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他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有年冬天,史来贺患重感冒正在打吊针,得知刘某家因丧事纠纷闹得数日不能出殡。

他先派两名干部前往调解,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正月初四晚上,史来贺亲自主持召集刘姓有关人员开会,直到顺利安葬了刘母。

1999年,史来贺被中央组织部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和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的名字并列在一起,他是当之无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