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系统开发技术1-3

合集下载

软件技术方案3篇

软件技术方案3篇

软件技术方案软件技术方案(一)一、项目背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各种APP应用。

各种APP应用的出现帮助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和服务,如打车软件、外卖软件等。

但是随着APP应用数量的不断增加,用户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如用户个人信息被泄露、恶意软件攻击等。

因此,如何保障用户的安全成为当务之急。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开发一款安全检测APP应用,实现以下目标:1、检测用户手机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2、提供安全风险解决方案;3、提醒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

三、开发技术本项目主要使用以下技术:1、Java语言:以Java语言为基础,采用Android平台进行开发。

2、网络技术:使用HTTP协议实现应用与服务器的交互。

3、数据库技术:使用SQLite数据库管理用户信息。

4、安全技术:使用RSA加密算法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加密保护。

四、开发流程1、需求分析:确定需求、分析用户需求、撰写需求规格说明书。

2、设计阶段:确定架构、设计UI界面、撰写设计文档。

3、编码阶段:实现代码编写,测试代码质量。

4、测试阶段:针对不同功能进行测试。

5、部署阶段:发布版本更新,更新服务器信息。

五、应用实现1、安全检测:通过扫描用户手机中的应用程序和APK文件,检测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并进行提示和解决建议。

2、数据加密:使用RSA加密算法对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加密保护,防止信息被外泄。

3、隐私保护:提示用户选择开启隐私保护功能,尽可能保护用户个人信息。

4、远程锁定:对于手机丢失或被盗的情况,用户可以在网站上进行远程锁定,防止黑客窃取个人信息。

六、应用优化1、应用UI设计优化:用户友好、操作简单易懂。

2、算法优化:通过优化算法,提高应用运行速度。

七、结语本项目旨在增强用户的安全感,为用户提供更为安全、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是一款开发价值较高的APP应用。

(3000字,已完成)。

1-3章习题(附答案)

1-3章习题(附答案)

OS 1-3章习题3.操作系统是一种(A),它负责为用户和用户程序完成所有(B)的工作,(C)不是操作系统关心的主要问题。

A:(1)应用软件;(2)系统软件;(3)通用软件;(4)软件包。

B:(1)与硬件无关并与应用无关;(2)与硬件相关而与应用无关;(3)与硬件无关而与应用相关;(4)与硬件相关并与应用相关。

C:(1)管理计算机裸机;(2)设计、提供用户程序与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接口;(3)管理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源;(4)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

4.在OS总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能有效地提高CPU、内存和I/O设备的(A)。

为实现多道程序设计需要有(B)。

A:(1)灵活性;(2)可靠性;(3)兼容性;(4)利用率。

B:(1)更大的内存;(2)更快的CPU;(3)更快的外部设备;(4)更先进的终端。

5.推动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A),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B),推动微机OS发展的主要动力是(C)。

A,B:(1)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功能;(2)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A;(3)方便用户-B;(4)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

C:(1)方便用户;(2)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更新换代;(3)便于微机联网;(4)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6.在设计分时操作系统时,首先要考虑的是(A);在设计批处理操作系统时,首先要考虑的是(B);在设计实时操作系统时,首先要考虑的是(C)。

A,B,C:(1)灵活性和可适应性;(2)交互性和响应时间-A;(3)周转时间和系统吞吐量-B;(4)实时性和可靠性-C。

7.在多道批处理系统中,为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系统总是优先选择(A)多个作业投入运行;为了提高吞吐量,系统总是想方设法缩短用户作业的(B)。

A:(1)适应于内存容量的;(2)计算量大的;(3)I/O量大的;(4)计算型和I/O型均衡的。

B:(1)周转时间;(2)运行时间;(3)提交时间;(4)阻塞时间。

8.从下面关于操作系统的论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论述。

IA-32卷3:经典系统编程指南[1、2、3、5章节]

IA-32卷3:经典系统编程指南[1、2、3、5章节]

IA-32 Intel®架构软件开发人员手册 卷3:系统编程指南(中文版-部分)前言现在开放源代码逐渐成为趋势的环境下,获取高水平的源代码的途径越来越容易,尤其是涉及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受到越来越多的有志于研究底层的开发人员的青睐。

然而操作系统(内核)源代码具有规模大、专业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的特点,大部分首次接触内核源代码的人感觉不少部分尤其是与硬件平台相关部分(任务切换、内存管理等方面)难以理解,而这些难以理解的部分却又往往是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

对于造成操作系统代码难以理解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主有对操作系统若干理论、概念理解不深,这可以通过阅读操作系统相关书籍来弥补。

目前比较经典的操作系统书籍有多种,各有各的特色,有纯理论的,也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开始探究操作系统源代码之前,仔细深入的研究这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这些还是不够的,除了理解操作系统概念理论之外,对于操作系统运行的硬件的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

而目前缺乏x86平台权威资料,流行的教材都讲的比较基础,而与操作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相关的信息,讲得普遍比较少甚至少有涉及,而intel官方出的三卷手册就目前来讲是最全面、最权威的x86平台资料了,由于是官方版本是英文版,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流行,即使平时查阅相关资料时,也大都只是参考它的部分章节而对其全貌仍未了解。

这三卷各有特色,其中卷3主要是指针对与操作系统设计方面并鉴于目前情况,产生了首先将手册之卷3翻译为中文的念头,但是由于它篇幅很大(PDF版本有780页之巨)仅个人力量很难完成,所以借助于网络平台,召集大家共同分担完成,在此也非常感谢赵博士为大家提供了那么好的交流平台。

目前已经分配的翻译任务如下:第1章关于本手册第2章 系统架构概况 我(lijshu)基本已经译完,就是目前这个文件:-) 第3章 保护模式下的内存管理由sportsman 负责翻译第4章 保护机制 由sportsman 负责翻译第5章 中断和异常处理由wykr3879 负责翻译第6章 任务管理 由wykr3879 负责翻译第7章 多处理器管理由Timeless 负责翻译第8章高级可编程中断控制器由beyond 负责翻译第9章处理器管理与初使化由极速时空 负责翻译第10章 内存高速缓冲存储器控制 由engumen负责翻译其余的部分还没有落实,希望有兴趣、有精力的参加进来,让我们共同完成这个项目!由于翻译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工作,尤其是达到“信、达、雅”的地步更就难了,译稿只能尽最大能力保持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但是由于每个人能力及对原文的理解不同,因此对于译稿肯定有很多有待商榷的地方,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因此请大家指出来,便于进一步修改、完善译稿,以供大家飨用。

软件定义汽车(1-3合集)

软件定义汽车(1-3合集)

软件定义汽车(1-3合集)引⾔作为⼀个技术的爱好者,搞算法,玩芯⽚,攒系统,并不只是⼯作,也是⾃⼰所追求的很重要的部分。

写这个系列,是为了梳理这⼏年的所学、所思、所想,从⽽形成⼀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也供⼤家参考。

这是⼀个横向跨度很⼤的新领域,⼤家都还在探索,⽔平有限,难免疏漏,不对之处请⼤家指正,也欢迎各领域的专家参与讨论。

由于⾃⾝电⼦设计和机器视觉的背景,早期的项⽬经历,让我涉猎了各领域的技术,包括电⼦设计、嵌⼊式软件、互联⽹全栈、移动端 app、操作系统、渲染引擎、内核驱动、⼯业控制现场总线等,每⼀个部分都不敢说有多么精通,但都经历过实际的项⽬。

对车这个领域,并不是专业出⾝,之前了解并不多,但为了能理解⼀帮传统汽车⼈在想什么,也是恶补了博世系列的⼗⼏本关于车辆⼯程、汽车电⼦、电⼦电⽓架构、动⼒系统等⽅⾯的书。

多领域的涉猎也给这个系列的主题,提供了不同的视⾓。

第⼀篇⼀、互联⽹与传统汽车⼈的碰撞在这个领域探索了⼏年,⼀个感悟就是,百年汽车⼯业,任何⼈也不要妄谈颠覆,但是也绝对不能拒绝进化。

汽车界⼀直都有所谓的“传统派”与“互联⽹派”之间的话题争论。

传统派与互联⽹派都有⾃⼰的优点,但却是有明确的领域限制的,⽐如互联⽹所倡导的以⽤户为中⼼,持续打磨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理念,对于传统汽车⾏业的确有⾮常⼤的帮助。

但是对于过程中所惯⽤的敏捷开发,快速迭代,却并不能完全套⽤,⾄少是有⼀定前提的。

敏捷开发的前提有两个,标准化的基础设施的⽀持,并且需要有良好的架构设计。

互联⽹领域,部署代码的主要有,电脑端、移动端、服务端。

每个端操作系统、应⽤开发框架、开发⼯具都⾮常标准,但如果是⼀辆传统架构的汽车,有⼏⼗上百个 ECU,⽽且还来⾃于不同的供应商,系统集成的复杂度不是线性⽽是指数级别的增加,不得不有⼀套严苛的流程去规范整个开发流程。

⼆、从电⼦电⽓架构的演进看软件开发分⼯的变化电⼦电⽓架构EEA(Electrical/Electronic Architecture),最先是由德尔福公司提出的。

软件开发技术服务目录

软件开发技术服务目录
1. 7×24 热线服务
2. 7×24 在线服务
2、上线服务
1. 现场软件上线部署;
2. 运行环境测试;
3. 确认正常运行。
1、使企业内不同软件间的松散进行耦合;
2、加速企业内软件系统集成。
1. 7×24 热线服务
2. 7×24 在线服务
3、需求服务
根据客户需求在原软件基础上提供产品标准业务流程优化、功能改进、产品外围的企业增值应用、与第三方系统的信息集成、企业业务的定制等。
4. 升级后测试工作。软件升级后,必须实际进行详细的软件功能和性能测试。
5. 升级文档和报告。完成软件升级工作之后,将提供软件升级过程完整的工作文件及报告。
1、软件升级功能开发前,输出需求变更单供客户确认;
2、按照客户进度要求完成系统升级。
1. 7×24 热线服务
2. 7×24 在线服务
5、接口开发服务
软件开发技术服务目服务指标
1、软件开发服务
1. 软件开发过程中输出软件界面原型供客户确认;
2. 软件系统发布包内容包括:应用软件发布包、包说明、
版本说明、发布执行脚本,上线部署;
3. 修正软件缺陷修复。
1、软件升级功能开发前,输出需求变更单供客户确认;
2、按照客户进度要求完成系统升级。
根据企业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接口开发,如:在现有软件产品基础上开发支付接口及其他软件系统对接接口,以此实现资源互通。
1、使企业内不同软件间的松散进行耦合;
2、加速企业内软件系统集成。
1. 7×24 热线服务
2. 7×24 在线服务
按照客户需求优质服务,达到客户满意。
1. 7×24 热线服务
2. 7×24 在线服务
4、软件升级

1计算机软件技术概述3篇

1计算机软件技术概述3篇

1计算机软件技术概述第一篇: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定义和分类计算机软件技术是指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和工程技术原理,开发和应用计算机软件的一门技术。

它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负责设计、开发、管理和维护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分类包括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数据库等领域。

其中,软件工程是指在对软件需求、设计、构建、测试、维护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和规范化管理,保证软件开发质量的一种工程化方法。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科技和各行业的发展。

它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涉及各行各业的软件系统,例如科研、教育、医疗、金融、军事、娱乐等等,根据不同的行业需求,开发出各种类型的软件。

目前,计算机软件技术以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和不断创新的技术成果,成为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篇: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历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手工编程时代。

在计算机初期,计算机编程只能通过手工输入机器指令,这种方式非常繁琐、困难,因此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进展缓慢。

第二阶段:系统程序时代。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第一个操作系统,使得程序更加易于编写,开发效率有了极大的提升。

第三阶段:高级语言时代。

20世纪60年代,高级编程语言开始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例如COBOL、FORTRAN、PASCAL 等,使得程序员们可以使用更高层次的语言来编写程序,大大降低了编制时间。

第四阶段:面向对象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例如Java、C++、Python,成为主流编程语言,极大地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使得软件开发变得更快、更简单、更灵活。

第三篇: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未来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软件技术也在不断的改变和发展。

未来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

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计算机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判断、决策,可以更好地应用到各种生产领域。

软件工程3(软件目标)

软件工程3(软件目标)
概念、框架、技术和方法,称
4.第四代软件工程 — 构件为工传统程的软件工程。
5) 软件工程的发展历史
40年来,软件工程已经历了四个重要发展阶 段:
1.第一代软件工程 — 传统的软件工程
2.第二代软件工程 — 对象工程
3.第三代软件工程 —的方过法80程与年工技代术中程得到到90发年展代,,研面究向的对重象
6) 软件工程面临的挑战
• 遗留系统的问题
–遗留系统是指那些过时或存在问题的计算 机系统,通常是许多年以前开发的
–挑战:既要以合理的成本维护和更新系统, 又要能够继承系统中重要的商业信息和服 务
6) 软件工程面临的挑战
• 软件开发方式的变化 –网络时代带来的冲击 •开源软件开发技术 •Web 工程 –挑战:研究分布式的软件体系结构和开发 模式,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软件工程策略
点转移到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
4.第四代软件工程 —演化构为件一工种完程整的软件开发方法和
系统的技术体系,称0年来,软件工程已2经0世历纪了80年四代个中重开始要,发人展们在软
阶段:
件开发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提高软
件生产率,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是
1.第一代软件工程“—软件传过统程”的,软是件软件工开程发和维护中
可复用构件组装完成,而无需从头开始
2.第二代软件工程构成造本—,的以目对此的象达。工到称提为程高构效件率工和程质。量,降低
3.第三代软件工程 — 过程工程
4.第四代软件工程 — 构件工程
6) 软件工程面临的挑战
• 异构系统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包含不同的硬件平台和软件系 统
–挑战:需要提出新的开发技术,能够使所 开发的软件系统运行在不同的硬件平台和 系统环境下

CMMI5个级别和系统集成4个级别

CMMI5个级别和系统集成4个级别

CMMI分5个级别CMMI Level 1,完成级。

在完成级水平上,企业对项目的目标与要做的努力很清晰,项目的目标得以实现。

但是由于任务的完成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企业无法保证在实施同类项目的时候仍然能够完成任务。

企业在一级上的项目实施对实施人员有很大的依赖性。

CMMI Level 2,管理级。

在管理级水平上,企业在项目实施上能够遵守既定的计划与流程,有资源准备,权责到人,对相关的项目实施人员有相应的培训,对整个流程有监测与控制,并与上级单位对项目与流程进行审查。

企业在二级水平上体现了对项目的一系列的管理程序。

这一系列的管理手段排除了企业在一级时完成任务的随机性,保证了企业的所有项目实施都会得到成功。

CMMI Level 3,定义级。

在定义级水平上,企业不仅能够对项目的实施有一整套的管理措施,并保障项目的完成;而且,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以及自己的标准流程,将这套管理体系与流程予以制度化这样,企业不仅能够在同类的项目上升到成功的实施,在不同类的项目上一样能够得到成功的实施。

科学的管理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企业的组织财富。

CMMI Level 4,量化管理级。

在量化管理级水平上,企业的项目管理不仅形成了一种制度,而且要实现数字化的管理。

对管理流程要做到量化与数字化。

通过量化技术来实现流程的稳定性,实现管理的精度,降低项目实施在质量上的波动。

CMMI Level 5,优化级。

在优化级水平上,企业的项目管理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企业不仅能够通过信息手段与数字化手段来实现对项目的管理,而且能够充分利用信息资料,对企业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次品予以预防。

能够主动地改善流程,运用新技术,实现流程的优化。

企业在实施CMMI的时候,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一般地讲,应该先从二级入手。

在管理上下功夫。

争取最终实现CMMI的第五级。

、一级资质(一)综合条件1、企业变革发展历程清晰,从事系统集成四年以上,原则上应取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二级资质一年以上;2、企业主业是系统集成,系统集成收入是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3、企业产权关系明确,注册资金2000万元以上;4、企业经济状况良好,近三年系统集成年平均收入超过亿元,财务数据真实可信,并须经国家认可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5、企业有良好的资信和公众形象,近三年没有触犯知识产权保护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javaEE软件开发技术课程标准

javaEE软件开发技术课程标准

《Java web软件开发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表1 课程信息表二、课程性质和定位(一)课程性质示例: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必修(或选修)的一门高级专业平台课程,是在学习了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java web应用开发等先行课程,具备了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包括一定java程序设计能力、数据库基础操作能力、基本的java web开发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web前端开发人员、java web动态网站建设和开发程序员、java程序员等工作岗位,培养个人web开发专业技术和团队协作开发中、大型网站项目的素质,具备一定整体项目统筹分析设计能力和模块规划能力、个人模块代码的开发能力,以及理论和项目实践相互结合进行项目开发的能力,为后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课程定位表2 课程定位分析三、课程目标与内容(一)课程总目标《Java web 软件开发技术》课程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WEB 程序设计技术完成基于MVC 的B/S 系统的设计能力。

根据这一目标,结合JAVA WEB 程序开发人员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要求,联合企业与培训机构对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主要体现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结合职业教育课程观、教学观、能力观,基于软件工程的开发过程,以项目化教学来组织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以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及其工作过程为背景,紧密围绕项目为载体,依据学习领域专业能力目标、学习方法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进行学习情境设计,通过情境学习与训练,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任务来驱动、以项目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项目都是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的典型任务,项目和任务的学习与实施过程也就是工作过程,学生带着真实的学习任务,组成小组合作研究,分析任务、发展和提出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并予以实施,由其他小组及教师进行评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机原理 1-3系统组成

微机原理 1-3系统组成

•分布式操作系统——分布式计算机,MDS、CDCS 目前常用:DOS、Windows、Unix、Linux、Vista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1.3 计算机系统组成
第1章 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
§1.3.5 软件系统
操作系统* 汇编程序 语言处理程序* 解释程序 数据库系统 编译程序
分类:
软件系统
系统软件
§1.3I/O接口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摄像头、扫描仪、触摸屏、MIC等
(指将原始信息,如数据、程序、控制命令等转换为计 算机所能识别的信息,并存入计算机内存的设备。)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
(将存储在内存中的处理结果或其它信息,以能为 人所接受的或能为其它计算机接受的形式输出。)
编程对象
语句元素
面向机器
由“0”、“1”构成
面向机器
用助记符编程
面向“过程”
用语言按照语法规 则编写,如BASIC
运行条件
机器直接理解运行
需要“解释器”翻 需要“汇编器”翻 译为目标指令,再 译为机器语言才能 由“编译器”翻译 执行 为机器语言
特点
可读性、可记忆性 难学、难记、难读、难改, 易学、易懂,程序 好,效率高、实时 占内存少,速度快 容量大,速度慢 性强 1011 0000 0001 0000 0000 0100 0000 0101 01000100000011000000000 MOV AL,16 ADD AL,4 MOV ADDR6,AL C++语言 ADDR6=16+4
第1章 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
§1.3.5 软件系统
分类:
对计算机本身进行操作 和管理,提供给用户操作 环境和软件运行环境。

计算机导论(第3版)-1-3章参考答案

计算机导论(第3版)-1-3章参考答案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1、简要叙述ENIAC之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答案:(1)算筹;(2)算盘;(3)计算尺;(4)机械计算机;(5)机电计算机。

对于(3)—(5),列出其代表机型。

2、对比说明第一代至第四代计算机各自的主要特点。

答案:(1)第一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电子管作为基本元器件;用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编写程序;使用水银延迟线、静电存储管、磁鼓和磁芯作主存储器;输入输出装置主要用穿孔卡片;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2)第二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晶体管作为基本元器件;出现了FORTRAN、ALGOL和COBOL 等高级语言;采用磁芯存储器作主存,采用磁盘与磁带作辅存;除了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外,开始进入实时过程控制领域;出现了操作系统。

(3)第三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集成电路作为基本元器件;高级语言得到广泛应用;用半导体存储器取代了磁芯存储器,存储容量大幅度提高;普遍采用了微程序设计技术,设计了具有兼容性的体系结构;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都有很大发展,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很大的提高和完善;出现了成本较低的小型计算机。

(4)第四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微处理器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取代了普通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存储容量进一步扩大,开始使用光盘和激光打印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得到广泛使用;微型计算机诞生;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分布式处理有了很大的发展,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

3、微型计算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微型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 1971年诞生的微处理器是将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再加上存储器和接口芯片,便构成了微型计算机。

1981年IBM公司推出微型计算机IBM PC后,微型计算机得到了快速发展。

微型机的出现及快速发展,才使计算机走进了大大小小的企事业单位和千家万户,也促进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4、简要说明第五代计算机的含义,如何评价第五代计算机的研究。

软件工程考试题一-(3)

软件工程考试题一-(3)

软件工程考试题一一、选择题,请从四个可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60分,每题3分)1.软件、程序和代码是()。

A. 相同的软件概念B.程序语言写的代码C.计算机代码和数据D. 三个不同的概念2.下面哪个选项不是软件工程研究的内容()。

A. 生产无故障的软件B. 精通一门编程语言C.生产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D.生产及时交付的软件3.SW-CMM是一种()规范。

A.编程规范B.软件工作通用模型C.软件设计模型D.软件成熟度模型4.可行性研究实质上是在较高层次上、以较抽象的方式进行()的过程。

A.详细软件设计B.简化需求分析过程C.深入的需求分析D.测试设计5.与传统行业的生产相比较,软件的需求具有()。

A.主观性B.稳定性C.明确性D.客观性6.()反映了系统物理结构。

A.程序流程图B.数据流程图C.网络拓扑图D.系统流程图7.在软件设计中应该保持模块的独立性原则,()反映模块独立性。

A.耦合和内聚B.数据和模块C. 模块内部的凝聚力D.模块之间的耦合8.不管多么完善的软件都可能有潜在的问题,所以设计人员应该为软件进行()设计,当软件遇到异常数据、事件或操作时,软件不至于彻底崩溃。

A.容错性B.有效性C.可靠性D.安全性9.从本质上说,面向对象是“先”确定动作的()“后”执行()。

A.数据结构/主体B.主体/数据结构C.动作/主体D.主体/动作10.UML是一种()语言。

A.程序设计B.面向对象C.交互式建模D.过程描述11.面向对象分析过程中建立的模型有()。

A. 数据模型、功能模型、活动模型B. 对象模型、功能模型、测试模型C. 属性模型、功能模型、对象模型D. 对象模型、功能模型、动态模型12.下面建立功能模型的步骤哪个顺序是正确的()。

A.确定角色/确定用例模型/确定用例B.确定用例/确定用例模型/确定角色C.确定角色/确定用例/确定用例模型D.确定用例模型/确定角色/确定用例13.在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中,已经构造了一个读者类,后来发现图书馆的学生和教师在借书中有不同要求。

软件三化水平方案

软件三化水平方案

软件三化水平方案
软件三化是指软件工程的模块化、组件化和平台化。

这三化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缩短周期的重要手段。

具体来说:
1.模块化:将软件系统划分为若干独立的、可重用的模块,有利于降低系统复杂度,提高开发效率和维护性。

模块化可以通过封装、模块接口等技术实现。

2.组件化:组件化是将软件系统中的功能单元抽象为可独立部署、可组合、可重用的组件。

组件化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互操作性。

常见的组件化技术有JavaBean、COM组件、SOA等。

3.平台化:平台化是指通过提供一个共享的基础设施平台,使开发人员能够专注于业务功能的实现,而不必关注底层技术细节。

平台化可以提高开发效率,缩短项目周期,降低开发成本。

常见的平台化技术有操作系统平台、中间件平台、云计算平台等。


在实际项目中,软件三化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4.需求分析:充分了解业务需求,明确软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5.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模块化、组件化的系统架构。

合理划分模块,定义模块接口,确保模块间的独立性和可重用性。

6.开发:采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按照设计方案进行
开发。

注意遵循编程规范,保证代码质量。

7.测试:对开发的软件系统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兼容性测试等,确保系统满足需求。

8.部署与维护:将软件系统部署到目标环境,并在运行过程中进行持续维护,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

软件系统开发技术答案1-3

软件系统开发技术答案1-3

软件系统开发技术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 设计软件结构一般不.确定( D )A.模块之间的接口B.模块间的调用关系C.模块的功能D.模块内的局部数据2. 软件结构化设计中,好的软件结构应该力求做到( B )A.顶层扇出较少,中间扇出较高,底层模块低扇入B.顶层扇出较高,中间扇出较少,底层模块高扇入C.顶层扇入较少,中间扇出较高,底层模块高扇入D.顶层扇入较少,中间扇入较高,底层模块低扇入3. 两个模块都使用同一张数据表,模块间的这种耦合称为( A )A.公共耦合B.内容耦合C.数据耦合D.控制耦合4. 划分模块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作用范围应在其控制范围之内B.控制范围应在其作用范围之内C.作用范围与控制范围互不包含D.作用范围与控制范围不受限制5. 重用率高的模块在软件结构图中的特征是( B )A.扇出数大B.扇入数大C.扇出数小D.内聚性高6. 面向对象建模得到的三个模型,其中核心的模型是( A )A.对象模型B.功能模型C.逻辑模型D.动态模型7. 从结构化的瀑布模型看,在软件生存周期的几个阶段中,对软件的影响最大是( C )A.详细设计阶段B.概要设计阶段C.需求分析阶段D.测试和运行阶段8.对UML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UML统一了Booch方法、OMT方法、OOSE方法的表示方法。

B.UML是一种定义良好、易于表达、功能强大且普遍适用的建模语言。

C.UML融入了软件工程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

D.UML仅限于支持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不支持其它的软件开发过程。

9.以下哪个软件生存周期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的模型( C )A.瀑布模型B.增量模型C.螺旋模型D.喷泉模型10.以下哪一项对模块耦合性没有..影响( D )A.模块间接口的复杂程度B.调用模块的方式C.通过接口的信息D.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之间的紧密结合程度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2分,共20分)11.数据流图描绘数据在系统中___流动和处理_______的过程。

软件开发技术3篇

软件开发技术3篇

软件开发技术第一篇:软件需求分析与设计前言软件开发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它需要开发团队深刻理解客户需求并充分融会贯通各种技术和软件工程方法。

对于任何一款软件来说,软件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是十分关键的核心阶段。

本文将针对软件需求分析和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1. 什么是软件需求分析?2. 为什么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中至关重要的一步?3. 需求分析的流程包括哪些内容?4. 如何设计一款优秀的软件?什么是软件需求分析?软件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通过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完整、准确、一致且清晰的软件需求的过程。

它需要开发人员与客户之间进行广泛的沟通来明确客户需求,考虑不同观点,处理结构复杂的信息,确定系统的范围和约束。

为什么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任何一款软件的成功开发以及稳定使用,都必须源于一个完整、准确、一致且清晰的软件需求文档。

一个优秀的软件需求文档能够帮助开发人员完整地了解客户的需求,指导开发人员执行开发过程,减少开发过程中的错误和变更,提高软件质量,控制项目进度和成本。

需求分析的流程包括哪些内容?需求分析的过程主要是将客户的需求转化为系统需求规格,在开发人员的指导下,创建一个可以对系统进行正确行为分析的文档。

下面是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1. 客户需求获取和检查? 对于公司要求开发的软件,开发团队必须了解相关的需求和要求。

要求全面的收集和记录客户的各种需求,从而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可行性。

2. 建立高层次的系统描述? 建立高层次的需求描述,将系统的总体目标、功能、范围等进行描述,以便开发团队了解客户要求的整体概况。

3. 确定系统的约束和限制? 软件开发过程中,系统存在着很多限制和约束,如时间、预算、技术等。

因此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要将这些限制和约束充分考虑。

4. 详细的系统功能描述? 在高层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系统中各个功能进行详细描述。

这一步是开发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步骤。

软件工程导论(第六版)张海藩课后习题答案(1-8章)

软件工程导论(第六版)张海藩课后习题答案(1-8章)

第一章1-1 什么是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1-3 什么是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

1-4 简述结构化范型和面向对象范型的要点,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目前使用得最广泛的软件工程方法学(2种):1. 传统方法学:也称为生命周期方法学或结构化范型。

优点:把软件生命周期划分成基干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相对独立,而且比较简单,便于不同人员分工协作,从而降低了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困难程度。

缺点:当软件规模庞大时,或者对软件的需求是模糊的或会承受时间而变化的时候,开发出的软件往往不成功;而且维护起来仍然很困难。

2. 面向对象方法学:优点:降低了软件产品的复杂性;提高了软件的可理解性;简化了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工作;促进了软件重用。

1-6 什么是软件过程?它与软件工程方法学有何关系?z 软件过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它规定了完成各项任务的工作步骤z 软件工程方法学:通常把在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使用的一整套技术方法的集合称为方法学,也称范型1-7 什么是软件生命周期模型,试比较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和螺旋模型的优缺点,说明每种模型的适用范围。

软件生命周期由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运行维护3个时期组成,每个时期又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阶段。

生命周期模型规定了把生命周期划分成哪些阶段及各个阶段的执行顺序,因此,也称为过程模型。

瀑布模型的优点:1.可强迫开发人员采用规范的方法;2.严格规定了每个阶段必须提交的文档;3.要求每个阶段交出的所有产品都必须经过质量保证小组的仔细验证。

瀑布模型的缺点:1.在软件开发初期,指明用户全部需求是困难的;2.需求确定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得到软件最初版本;3.完全依赖规格说明,导致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适用中小型项目。

快速原型模型的优点:1满足用户需求程度高;2用户的参与面广;3返工现象少快速原型模型的优点:不适用大型软件的开发适用于小型项目。

1-3 几种主要的软件开发方法

1-3 几种主要的软件开发方法
对整个系统分析和设计工作。 ③ OOSE方法:最大特点是用用例(Use-Case)与外部角色的交
互来表示系统功能,用例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 ④ Coad/Yourdon的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方法:即OOA和OOD
方法,它是最早的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之一。 ⑤ UML: 统 一 建 模 语 言 , 国 际 对 象 管 理 组 织 OMG 已 批 准 将
UML1.1作为面向对象技术的标准建模语言。
9
面向对象方法的特点
优点: ① 将现实世界问题向面向对象解空间直接映
射,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模拟。 ② 以数据为中心,而不是基于对功能的分解 ③ 使得软件结构相对稳定,软件的重用性、
可靠性、可维护等特性都较好。 缺点:较难掌握。
10
可视化开发方法及其特点
15
面向功能测试
➢测试的种类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Alpha 测试、Beta测试等。
➢测试内容包括:系统的功能、性能和接口等。 ➢面向功能测试大多采用黑盒测试。 ➢白盒测试只适合构件生产和核心代码的编程。
16
面向过程管理
➢ 面向过程管理是指面向软件过程的生命周 期各阶段进行管理和控制。
➢ 软件产品质量的提高与改进,完全取决于 软件过程的改善。无论是CMM、ISO9000、 企业文化,都是通过对软件过程的管理来 提高软件企业的素质。
① 它以功能分解为基础,而用户的 功能是经常改变的,必然导致系
统的框架结构不稳定。
② 从数据流程图到软件结构图之间
的过渡有明显的断层,导致设计 回溯到需求有困难。
5
3.2 面向数据的开发方法
⑴ Warnier方法:(DSSD) 由J.D.Warnier提出的结构化数据系统开发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件系统开发技术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 设计软件结构一般不.确定( D )A.模块之间的接口B.模块间的调用关系C.模块的功能D.模块内的局部数据2. 软件结构化设计中,好的软件结构应该力求做到( B )A.顶层扇出较少,中间扇出较高,底层模块低扇入B.顶层扇出较高,中间扇出较少,底层模块高扇入C.顶层扇入较少,中间扇出较高,底层模块高扇入D.顶层扇入较少,中间扇入较高,底层模块低扇入3. 两个模块都使用同一张数据表,模块间的这种耦合称为( A )A.公共耦合B.内容耦合C.数据耦合D.控制耦合4. 划分模块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作用范围应在其控制范围之内B.控制范围应在其作用范围之内C.作用范围与控制范围互不包含D.作用范围与控制范围不受限制5. 重用率高的模块在软件结构图中的特征是( B )A.扇出数大B.扇入数大C.扇出数小D.内聚性高6. 面向对象建模得到的三个模型,其中核心的模型是( A )A.对象模型B.功能模型C.逻辑模型D.动态模型7. 从结构化的瀑布模型看,在软件生存周期的几个阶段中,对软件的影响最大是( C )A.详细设计阶段B.概要设计阶段C.需求分析阶段D.测试和运行阶段8.对UML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UML统一了Booch方法、OMT方法、OOSE方法的表示方法。

B.UML是一种定义良好、易于表达、功能强大且普遍适用的建模语言。

C.UML融入了软件工程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

D.UML仅限于支持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不支持其它的软件开发过程。

9.以下哪个软件生存周期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的模型( C )A.瀑布模型B.增量模型C.螺旋模型D.喷泉模型10.以下哪一项对模块耦合性没有..影响( D )A.模块间接口的复杂程度B.调用模块的方式C.通过接口的信息D.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之间的紧密结合程度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2分,共20分)1.数据流图描绘数据在系统中___流动和处理_______的过程。

P402.为了便于对照检查,测试用例应由输入数据和预期的__输出结果(输出数据)____两部分组成。

P162 3.面向对象分析的目的是对_____目标系统______进行建模。

4. 结构化方法总的指导思想是__自顶向下_____逐层分解。

5. 在一段程序中,将多次出现的一组语句设计为一个子程序,供多个部分调用,这种情况出现的内聚称为___偶然内聚_____。

6. 用来模拟被测模块的上级调用模块的模块称为__驱动模块_____7.一个模块的作用域指受该模块内一个__判定____影响的所有模块的集合。

8. 在用况图中,关联是参与者和用况(USE CASE)之间的唯一关系。

9. RUP的突出特点是一种以用况(Use Case)为驱动的、以体系结构为中心的、迭代增量式开发。

10. 在RUP中,规定了四个开发阶段:初始阶段、精化阶段、构造阶段和移交阶段。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软件生存周期模型答:从概念上来讲,软件生存周期模型是一个包括软件产品开发、运行和维护中有关过程、活动和任务的框架,覆盖了从该系统的需求定义到系统的使用终止。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软件生存周期模型为组织软件开发活动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

2.系统模型答:简单地说,模型是任一抽象,其中包括所有的基本能力、特性或一些方面,而没有任何冗余的细节。

进一步地说,模型是在特定意图下所确定的角度和抽象层次上对物理系统的描述,通常包含对该系统边界的描述,给出系统内个模型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

3.白盒测试法答:该方法把测试对象看作一个打开的盒子,测试人员须了解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以检查处理过程的细节为基础,对程序中尽可能多的逻辑路径进行测试,检查内部控制结构和数据结构是否有错,实际的运行状态与预期的状态是否一致。

白盒法也不可能进行穷举测试。

4.信息隐蔽答:信息隐蔽是指在每个模块中所包含的信息(包括具有特定语义的数据和处理过程)不允许其他不需要这些信息的模块访问。

5. 测试用例答:为了发现程序中的故障而专门设计的一组或多组测试数据。

6. 类答:类是一组具有相同属性、操作、关系和语义的对象的描述。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 简述演化模型以及可适应的情况,为什么?答:简述演化模型如图所示:演化模型主要是针对事先不能完整定义需求的软件开发。

在用户提出待开发系统的核心需求的基础上,软件开发人员按照这一需求,首先开发一个核心系统,并投入运行,以便用户能够有效地提出反馈,接着,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反馈,实施开发的迭代过程。

2. 结构化分析方法为了表达系统模型,给出了几个基本概念?它们是如何表示的?答:结构化分析方法给出了5个术语:数据流:加工,数据存储、数据源、数据潭,数据流是数据的流动,数据流表示为加工是对数据进行变换的单元,即它接受输入的数据,对其进行处理,并产生输出。

数据存储是数据的静态结构。

数据源是数据流的起点;数据潭是数据流的归宿地。

数据源和数据潭是系统之外的实体,可以是人、物或其他软件系统。

表示。

3. 简述衡量模块独立性的两个标准及其含义。

答:衡量模块的独立性的标准是两个定性的度量标准:耦合性和内聚性。

(1)耦合性。

也称块间联系。

指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

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性就越强,模块的独立性则越差。

模块间耦合高低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调用的方式及传递的信息。

(2)内聚性。

又称块内联系。

指模块的功能强度的度量,即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

若一个模块内各元素(语句之间、程序段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则它的内聚性就越高。

耦合性与内聚性是模块独立性的两个定性标准,将软件系统划分模块时,尽量做到高内聚低耦合,提高模块的独立性,为设计高质量的软件结构奠定基础。

4.说明用况之间有哪几种关系,说明每种关系的含义。

答:用况之间可以具有三种关系,即泛化、扩展和包含。

泛化:泛化是用况之间的一般/特殊关系。

USE CASE A到USE CASE B的泛化,指出A是B的特殊情况。

扩展:记为《extend》,USE CASE A到USE CASE B的一个扩展关系,指出了USE CASE B的一个实例可以由A说明的行为予以扩展(根据该扩展所说明的特定条件),并依据该扩展点定义的位置,A说明的行为被插入到B中。

包含:记为《include》,USE CASE A到USE CASE B的一个包含,指出A的一个实例将包含B说明的行为,即这一行为将包含在A定义的那部分中。

5. 结构化设计中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答:结构化设计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

总体设计的目标是:建立系统的模块结构,即系统实现所需要的软件模块—系统中可标识的软件成分,以及这些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

总体设计的具体任务是:将DFD转化为MSD详细设计的目标是将总体设计阶段所产生的系统高层结构,映射为以这些术语所表达的低层结构,也是系统的最终结构。

详细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给出软件模块结构中各个模块的内部过程描述,也就是模块内部的算法设计。

五、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2分,共22分)1.根据下列变换型的数据流图,设计出初始软件结构图。

答:2.下列是某程序的N-S图(1)请将其转换成PAD图(2)请将其转换成伪码表示。

答:(1)PAD图(2)伪码表示:beginif L1 thenBegin S1;while L2 dobegin S2;if L3 then S3else S4; 主模块get f5get f3Aget f4get f2 BC由f5变为f9D E Fput f9Put f10 Gget f1endendelse S5;end;软件系统开发技术试题(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以下哪个软件生存周期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的模型( C )A.瀑布模型B.增量模型C.螺旋模型D.喷泉模型2.结构化分析建立功能模型的工具是( B )A.DFD B.判定树/判定表C.DD D.结构化语言3.模块中所有成分结合起来完成一项任务,该模块的内聚性是( A )A.功能内聚B.顺序内聚C.通信内聚D.逻辑内聚4.以下哪一项对模块耦合性没有..影响( D )A.模块间接口的复杂程度B.调用模块的方式C.通过接口的信息D.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之间的紧密结合程度5.检查软件产品是否符合需求定义的过程称为( A )A.确认测试B.集成测试C.系统测试D.单元测试6.下面关于详细设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 )A.程序流程图可以描述结构化程序B.程序流程图不能描述结构化程序C.NS图描述的程序一定是结构化的D.PAD图描述的程序一定是结构化的7.集成测试是为了发现( A )A.接口错误B.编码错误C.性能、质量不合要求D.功能错误8.结构化程序设计,主要强调的是( C )A.程序的执行效率B.模块的内聚C.程序的可理解性D.模块的耦合9.下面关于文档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文档是仅用于说明使用软件的操作命令,不包括软件设计和实现细节B.文档是软件产品的一部分,没有文档的软件就不成为软件C.高质量文档对于转让、变更、修改、扩充和使用有重要的意义D.软件文档的编制在软件开发工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和相当大的工作量10.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中,将在面向对象技术领域内占主导地位的标准建模语言是( C )A.Booch方法B.Coad方法C.UML语言D.OMT方法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为了克服软件危机,1968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工作会议上首先提出了____软件工程___的概念。

2.变换型数据流图是由输入、和输出三部分组成的。

3.软件产品在交付使用之前一般要经过______单元测试______、集成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

4.子类自动共享父类数据结构和方法的机制是_____继承性____,这是类之间的一种关系。

5.G.J.Myers提出: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__程序错误____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6. 状态图反映了状态与_____事件与状态____________的关系。

7.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模块共同引用一个全局数据项,这种耦合被称为公共耦合。

8. 用况之间可以具有三种关系,即泛化、扩展和包含。

泛化是用况之间的一般/特殊关系。

9. RUP的突出特点是一种以用况(Use Case)为驱动的、以体系结构为中心的、迭代增量式开发。

10. 在RUP中,规定了四个开发阶段:初始阶段、精化阶段、构造阶段和移交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